贵阳第九中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61413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9.2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贵阳第九中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贵阳第九中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贵阳第九中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贵阳第九中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贵阳第九中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贵阳第九中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贵阳第九中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贵阳第九中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贵阳第九中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贵阳第九中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贵阳第九中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贵阳第九中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贵阳第九中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贵阳第九中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贵阳第九中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贵阳第九中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贵阳第九中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docx

《贵阳第九中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贵阳第九中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贵阳第九中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docx

贵阳第九中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

XX市第九中学校园信息化建设技术方案

一、前言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利用IT手段融合高质量的教育模式已经不算是什么新鲜事,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资源的全面数字化,并对这些信息资源科学规X、有效整合,通过有效的用户管理、资源管理和权限控制,进行业务和组织流程再造,从而推动学校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最终实现教育信息化、决策科学化和管理规X化,从而达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科研和管理水平的目的。

目前,许多学校在经历了以硬件投资为主的校园网建设之后,在需求的拉动之下,开始新一轮注重软件建设、以“应用为中心”为主题的数字校园的建设热潮。

通过建设数字校园,促进高校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水平的提高,提高高校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日益成为共识。

二、现状分析

校园信息化是一个先行者,早在20年前,我国的就已用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高等教育,已经形成了优良的基础硬件环境,有力地推动了校园信息化建设。

近年来,伴随中国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以及对教育的重视,如何才能提高管理和服务水平成为学校必须面对的问题。

从现阶段学校了解情况来看,经过多年不断的建设和投入,中国高校在信息化的建设进程中已经走在了前列,但中小学却在信息平台的建设上较为滞后。

而随着学校事务的不断增加,中小学对校园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越来越紧迫。

目前,随着校园网的基本完善,学校各部门纷纷上马了自己的业务管理系统,如教务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资产设备管理系统等,这些信息系统的应用给日常工作管理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校园信息化平台的建立对教职工通过部门自有的教务管理系统进行一些日常的教务管理、课程安排、学生基本信息的管理等;同样在后勤宿管办,相关工作人员通过宿舍管理系统管理学生在宿舍的住宿分配、查询入住学生XX、班级等情况;领导对每个班级学生情况的把握、对老师工作的检查;校园在社会上的宣传等等都起到方便、快捷的作用。

在校学生数量庞大,业务繁杂的情况下,如果仍采用原始的手工方式管理,其困难度是难以想象的。

但根据现实的情况,在校园信息化建设过程中,校园各个系统多是独立、各自为政的。

由于许多学校缺少全校统一的规划,也没有考虑到部门间的数据交换和共享问题“信息孤岛”现象严重。

各部门根据自有业务需要进行系统建设能使系统较快上线,推广难度相对也比较小,这是学校信息化建设初期普遍采取的办法。

然而,由于部门级应用所采用的技术架构不一致、数据标准不统一,不但使得用户操作繁琐,流程难以实现自动化,而且导致了校内大量的低水平重复建设,资金浪费严重,给教学、管理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不便。

从而,这种“分而治之”建设模式的弊端也随着校园信息化应用的深入逐渐暴露出来。

以前面提到的教务系统和后勤管理系统为例,如果两个系统间能有效的融合,后勤部门就能通过自身系统查询教务相关数据获得某个时段某宿舍学生是否在上课,就能为后勤部门精细化管理提供决策帮助;对于教务部门的教职工而言,课程调整通知除了在自身教务系统公布以外,还可以通过系统轻松得到相关学生的住宿区域,可以更有效地对学生进行课程调整通知等。

这些必须在学校信息系统整体规划,各分信息系统能实现充分共享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

而系统的统一规划将会在学校办公、教学、宣传等引起质的变化。

中国教育系统校园信息化建设在数年的发展过程中分成了主要的四个阶段:

 阶段一、软件独立运行阶段,软件纯粹性地独立运行,如教务部门使用的排课、选课软件等,软件只为满足某一具体业务而设计,服务于某个部门的特定人员,设计时未考虑与部门内其他业务或其他系统的关联和数据共享。

不同的业务单独使用完全独立的软件,各个软件独立运行,没有信息交流。

阶段二、信息系统部门级应用阶段,信息系统基于学校具体部门内部的整体业务进行设计,部门级系统应用各模块之间已经实现了部门内部的业务关联和数据共享,如教务系统可整合学籍、选课、注册等模块,其局限性是设计时未考虑与相关部门之间的业务关联和数据共享,虽然实现了小X围内的数据统一,但仍是部门间信息孤岛形成的根源。

阶段三、部门级应用结合集成平台阶段,通过在平台(中心岛)与各部门应用(孤岛)间搭建桥梁实现对校内原有系统和新建系统的集成,实现了数据交换,其局限性在于整合方式上未区分新建应用和原有应用,新系统之间以及新系统与平台之间无法实现业务关联,在应用层面上仍然停留在部门级。

阶段四、校级应用解决方案阶段,校级应用是将学校作为一个整体进行设计,设计时统一考虑了各部门间的业务关联,所有业务共享同一套公共代码和信息项,避免了数据不一致。

校级应用解决方案区别对待新建应用和原有应用,新建的校级应用直接运行于与其一体化设计的认证和数据平台,并通过平台对第三方系统有效集成。

当前信息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重硬轻软、重建设轻应用”的现象:

往往只考虑硬件环境建设,而忽视应用软件和教学资源的开发;重基础设施的投入,而不关心如何使投入大量资金的信息化基础设施真正在教育中发挥作用,这样必然会导致投资的严重浪费。

清华大学教育技术研究所所长程建钢表示:

“如今,在教育信息化领域,重建设轻应用的问题仍然比较普遍。

”虽然多年来高校在各个信息系统建设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大多数学校在应用方面还极为不足。

“尤其是数字校园的应用软件,在功能、性能和服务等方面普遍还处于初级阶段,在满足教学、科研、管理等对信息化的需求上尚有一定差距。

根据教育部统计数据,已建成的两万多个校园网络中,90%都处在闲置、没有充分利用的状态。

真正用得好的、能运用硬件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估计不超过10%,大多数停留在探索的层面上。

信息技术仅仅作为一种演示工具而存在,对教育的影响却远未达到预期目标。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主要的因素就是,缺乏对教育人士的信息化培训。

软件和人才是密不可分的,如果教师们不懂软件,他们就不会去用。

程建刚表示,教育软件是“基于数据和内容”的软件,是“三分软件、七分服务”,需要一线人员的深层次的支持。

除了人才的缺乏,许多高校还存在着信息化建设部门条块划分和各自为政的现象。

这就造成了许多部门或许多教育人员知识结构很杂,但是专业人士却没有。

对此,专家认为:

“要真正把多年来建设的数字校园用起来,就需要改变小而全、什么都自己动手做的思路,要走社会化分工的道路。

”具体表现在,教师、行政管理部门、有关的企业各尽其责、各得其所,做自己擅长的事情;在全社会、行业内、学校内各个层次上,都形成更细致的、分工合作的新格局。

三、系统设计原则

本设计以行业标准作为设计依据,结合XX市第九中学的的具体情况,用最佳设计方案体现最高的性价比,是本方案设计的指导思想,也是本方案设计的基本出发点和追求的目标。

a、先进性:

在投资费用许可的情况下,系统采用当今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一方面能反映系统所具有的先进水平,另一方面又使系统具有强大的发展潜力,以便该系统在尽可能的时间内与社会发展相适应。

b、可靠性:

系统最重要的就是可靠性。

系统一旦瘫痪的后果将是难以想象的,因此系统必须可靠地,能连续地运行,系统设计在成本接受的条件下,从系统结构、设备选择、产品供应商的技术服务、维修及响应能力等各方面均应严格要求,使得故障发生的可能性尽可能少。

即便是出现故障时,影响面也要尽可能小。

c、安全性:

对于承担全校办公及数据的综合系统,其本身的安全性能不可忽视,系统设计时,必须采取多种手段防止本系统各种形式与途径的非法破坏。

d、可扩充性:

系统设计时应充分考虑今后的发展需要,系统应具有预备容量的扩充与升级换代的可能。

e、规X性:

由于本系统是一个严格的综合性系统,在系统的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应参考各方面的标准与规X,严格遵从各项技术规定,做好系统的标准化设计与施工。

一切应从实际出发,使整套系统具有较高的实用效能。

四、设计依据

本方案设计根据甲方常规要求,并遵循以下国家相关部门制定的设计规X要求。

主要包括:

①JGJ/T16-92《民用建筑电气设计规X》

②GB/T50314-2000《智能建筑设计标准》

③GB50174-93《电子计算机机房设计规X》

④GB50057-94《建筑物防雷设计规X》

⑤GBJ232-92《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规X》

⑥GB4943-95《信息技术设备(包括电气事务设备)的安全》

⑦GB/T75-94《安全技术防X规X工程技术规X》

⑧GB50198-94《商用弱电系统工程技术规X》

五、应用分析

校园网建设是系统工程,不是一次性就可以完成的。

首先应当对学校的实际情况进行分析,作出以应用为目的的需求分析报告,包括学校硬件设施、软件、资金到位情况、学校教师和学生信息素质等等。

比如,学校有限的资金如何分配?

咨询服务费、硬件(包括PC、服务器、网络设备)、系统软件、应用软件、培训费,这几项费用应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在一个阶段有一个合理的分配比例,避免发生有限资金全部投到硬件里,其余项目无法完成,应用开展不起来的局面。

那么,学校如何完成最关键的应用分析?

建设校园网牵涉到学校教学、管理方面的改革,单靠计算机教师或者电教教师是无法完成的。

许多校园网建设效果好的学校都是校长或者主管教学人员亲自挂帅抓校园网建设工程。

他们的目标是要用校园网进行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而不仅仅是建成一流的先进硬件环境。

根据XX市第九中学的实际情况和系统要求及本公司在校园信息化工程建设的多年经验,本公司针对性的为贵校做本方案。

方案中按校方要XX现功能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一、建立一个高质量的校园,既作为学校宣传的主要窗口,又可以以校园为基础,为学生、老师、家长、社会搭建一个交流平台。

二、搭建一个存储平台,实现现有资源的共享和存储。

三、学校信息化建设的一个主要的功能就是实现各部门之间的无纸化办公。

下面给予详细介绍。

5.1校园建设的意义:

1、学校是学校的“商标”,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特色,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个性。

在这个高度信息化的社会里,建立自己学校是最直接的宣传手段。

没有区域限制的特性,不仅能让地区内的人们了解学校,更可让世界了解你的学校。

凭借学校,学校就可成为教育百花园中一朵鲜艳的花朵。

2、学校是实现教育资源分配的桥梁网络,有巨大的教育资源库,它集全社会的力量,使教育资源无限增长。

这对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条件好的学校和条件差的学校在获取教育资源的权力上达成平等,使每一位教师和学生都能均等的得到培训和受教育的机会,不再会受到学校水平、教材、教师能力的限制。

不仅能极大的提高教学效率,而且能实现教育公平的社会理想。

3、学校能提供教学互动的全新方式。

学校使得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有了全新的方式,它不再受到传统课堂的制约。

它可以使XX与、城市与乡村的学校同处一室,共同讨论,共同共享。

地理上的界限在这里模糊和消失了,学校是真正没有围墙的学校。

4、学校能够提供个性化学习的平台,不同的学生理解世界的方式各不相同,认知世界有诸多方式。

网络提供的丰富资源可以使学生寻觅不同的教育方式,各取所需。

学校允许不同的学生沿着自己的途径,按自己的方式接受教育和学习,学生将有机会享受最佳的教育模式,充分发掘自己的内在潜力,培植独特的个性和人格。

5、学校是最佳的教学研究室,学校与教育类专门的有效,给学校教学研究带来了一片新天地,各种优秀教案、专家论坛、网络观摩课、各科素材、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内容为教师教研提供了极佳的平台。

有效地降低教研成本、提高效率。

通过充分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和师资优势,并突出学校内部与其他学校以及社会群体的信息交流,加强学校与社会、师生与家长的互动沟通,将创建成为展示师生风采的舞台,从而实现贯彻教育理念和塑造信息化时代校园品牌的完整统一.

校园作为教育信息化过程中与师生、家长联系最直接、最便捷、最密切的信息沟通平台,现在正逐步引起各方面的重视并开始发挥独到作用。

但是,人们对它的认识和重视程度比起它本身的应有作用还相差甚远。

因此,要充分发挥其作用,实现其价值,还需要在深化人们的认识上狠下功夫。

先觉者早已敏感地意识到,这其实是当前教育信息化一个方面的瓶颈。

5.2校园建设的作用:

a.教育信息化的关键环节

要让人们充分认识校园在教育信息化中的作用,需要把这个看上去并不起眼的事物在信息化全局中的重要位置展示给大家。

《教育部关于推进教师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意见》指出:

“信息化是当今世界发展潮流,是国家社会发展的趋势,信息化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国家现代化水平和综合国力的重要指标。

积极推进国家信息化是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

提高国民的信息素养,培养信息化人才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根本,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

要让人们知道,由于信息化对学习观和教育观带来的影响,许多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信息化在教育领域中所处的重要地位,纷纷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给予了前所未有的关注,把教育信息化作为提高综合国力的重要推动力,呈现出国家重视、政府推动的显著特征。

以前,人们把一个国家的主权定义在有形空间上,如领土、领海、领空等三个空间;后来,靠科技的发展,少数发达国家开始争夺太空的控制权,于是太空控制权被理解为国家的第四空间,称为“领宇”。

现在互联网实际上已经成为国家主权的第五空间,它存在于有形和无形之间,被称为“领网”。

尽管它不存在有形的边界,但它靠知识产权、文化和价值观念、技术壁垒等划分了彼此的势力X围。

可见对互联网主导权的竞争,实际上是一场没有硝烟的国家主权争夺战,而且正日趋激烈。

作为发展中国家,我们必须在这个战场上夺取胜利。

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即现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

教育信息化,要求在教育过程中较全面地运用以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通讯为基础的现代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从而适应正在到来的信息化社会提出的新要求。

我国从第九个五年计划以来,就已充分重视教育信息化工作,在1999年教育部实施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中,专门设立了现代远程教育工程项目,以推动教育信息化建设。

现在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已步入了快速发展期,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国家公共网络快速发展,中国教育和科研网已经成为我国第二大互联网络,中国教育电视台卫星多媒体传输平台已经建成,初步形成了一个具有交互功能的现代远程教育和教育信息化的网络平台。

基础教育“校校通”工程已经启动,大学校园网工程建设成效显著,中小学校园已如雨后春笋,发展势头良好。

从国家教育信息化的体系来看,学校的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落地生根处”,教育信息化在学校的实践模式被表述为建设“数字化校园”。

所谓“数字化校园”,就是以校园网络为基础,从环境(包括设备、教室等)、资源(如图书、讲义、课件等)、到活动(包括教学、管理、服务、办公等)的全部信息化。

校园网络及其应用系统构成整个校园的神经系统,完成“现实校园”的信息传递和服务。

在数字化校园里,可以通过现代化手段,实现学校的教学、科研、管理、服务等活动的全部过程信息化,从而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管理水平的目的。

校园数字化建设被划分为六层:

一、数字教育基础层(指各种硬件设施);二、数字教育基本服务层(包括常用的Internet服务,如电子、文件传输和主页发布等,以及实现上层数字应用所依赖的基础服务,如域名服务、目录服务及认证系统、安全等);三、数字教育应用数据层(指各种数字化教育资源);四、数字教育应用系统层(包括网络教学系统、各类管理信息系统、网络交流系统等应用平台);五、数字教育活动层(即直接面向用户的各类教育活动);六、数字教育活动人员层(即数字资源的使用者和提供者)。

了解全局的专业人士,按照这个大体模式观察各地中小学校园网建设情况发现,目前第一层的建设较为成功,第二层已在校园网建设之时基本到位,第三层也做了许多工作,而第四层即数字教育应用系统层的建设则相对滞后,第五层即数字教育活动层更是大面积匮乏,当前正是这两层在制约着教育信息化的进程。

这个观察和结论很重要,它抓住了当前校园网建设的关键和教育信息化的要害——因为完成校园网“应用系统层”和“教育活动层”功能的平台就是学校的校园,只有真正抓好校园的建设和有效应用,让教育信息化“化”到人身上,才能真正使它落地生根。

b.教育信息化的“一站式服务”平台

教育信息化是当前教育改革的重点,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

一、教育环境的信息化;二、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三、教育过程的信息化。

校园正好是能够提供这三方面条件的活动“场所”,并且能够实施“一站式服务”。

从“教育环境信息化”的意义上看,校园是师生和家长们走进教育信息化过程的比较理想的环境,尤其是涉网初期活动在其中,既有利于师生们参与教育环境信息化的建设,更有利于他们对教育环境信息化的适应。

校园虽然只是一个学校的小小的,但它连着“校校通”,连着因特网,它的信息内容是无限的,并且时刻都在丰富和更新着,因此绝对是一片广阔的新天地。

而且,校园兼有“网络性”和“校园性”双重特点,既有互联网络的丰富性、便捷性和自主性,用于保持其对于受众的吸引力,又有校园“设施”的定向性、疏导性和可控性,来满足学生健康成长的特殊需要。

这就像在游泳馆里学游泳,既有效又安全。

从“教师与学生信息化”的意义上看,它是以师生和家长为主要服务对象的,具有某种“专供”性质,它是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网络性”和“校园性”辩证统一原则构建的平台,它能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的“发展”这个第一要义,“以人为本”这个核心,“全面协调可持续”这个基本要求,和“统筹兼顾”这个根本方法。

我们坚信,凡是真正坚持这样办的,都肯定对“教师与学生的信息化”有益。

从“教育过程信息化”的意义上看,教师和学生参与校园的“办站”和“用网”,整个都是“学习”过程,都是“实践”过程,整个过程都有交流,都有沟通。

按照传媒的“使用与满足理论”的观点,“人们接触使用传媒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且“这种需要和社会因素、个人的心理因素有关。

”校园也是传媒,人们对它的使用及其心理过程也是如此。

广大师生利用便捷的校园,能选择适合的信息手段,自主地收集、判断、呈现、处理、创造、传递所需的相关信息,尝试解决自己的问题,并在这个过程中使自己得到满足。

师生们在这样的层面上进行教与学的实践活动,本身就是行进在信息化的进程中,因此,教师和学生参与校园的“办站”和“用网”,对于教育过程信息化的推动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校园“麻雀虽小”,也是“五脏俱全”,只要是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来配置它,按照校园生活需要来管理它,按照“一站式服务”的方式来使用它,它对教育信息化的作用必然是独到的,任何其他渠道都不能取代。

c.提高师生信息素养的实践园地

按科学发展观来审视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的全过程都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从学校来说,其着力点在提高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这一概念,最早是由美国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科斯基于1974年提出的,指的是人们对信息活动的态度以及对信息的获取、分析、处理、利用等能力。

关于信息素养的基本要素,目前有多种表述,其中有一种表述为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四个基本方面。

信息意识指对信息的敏感程度,即人们对自然界和社会的各种现象、行为、理论观点等,从信息角度的理解、感受和评价;信息知识包括信息科学技术的理论基础和信息技术的基本要求;信息能力包括信息采集、传输、加工处理和应用的能力,以及对信息系统与信息进行评价的能力等;信息道德指正确的信息伦理道德修养,比如对媒体信息进行判断和选择时,能自觉地选择有益的内容,抵制不健康的内容,不组织和参与非法活动,不利用计算机网络从事危害他人信息系统和网络安全、侵犯他人合法权益的活动等等。

信息素养的这四个要素是一个整体,信息意识是先导,信息知识是基础,信息能力是核心,信息道德是保证。

教育信息化关键在“化”人,重点是教师和学生。

因为只有把教师和学生的问题解决好,他们才能更好地理解信息技术与学校各项工作和各科教学的整合,才能以信息技术解决教育问题。

另外,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讲,生活在信息社会中的每一位信息人,为了适应信息社会及其发展,为了在信息社会更好地生活、工作、学习,也都必须具备一定的信息素养和信息能力。

学校在这方面对整个社会的影响巨大而深远。

有学者倡导学校、教师和家长要充分认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要像培养学生读、写、算一样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逐步提高信息素养。

要知道,会操作计算机不等于就具备了信息素养,掌握计算机技术只是人们获取和利用信息的一种手段。

具有信息素养的人,在面对需求信息的问题时,能够确定潜在的信息源并会搜集所需要的信息,对所获信息能够根据其价值有选择性地接受,进行批判性思维,把所接受的信息内化或顺应到自身原有的知识体系中,进一步提炼出与自己知识结构融合的真正有价值的信息,运用到实践中解决实际问题,最后评价学习过程的有效性和学习过程的效率,为以后的学习提供指导和帮助。

所以,新时代的学生应该懂得如何去学习,要掌握知识的组织方式,知道如何去寻找信息和利用信息,知道用别人可以理解的方式来运用信息、评价所获取的信息,并能用自己的方式去组织信息。

素养不仅包括意识,而且包括实践,其中包含有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因此它的提高只能在活动实践中,“纸上谈兵”、“黑板上种田”的方式不会收到实效。

校园的丰富内容、便捷方式和适度可控性的特点,决定了它是学校师生提高信息素质的最佳驰骋空间,最理想的“练兵场”,这个结论对于教育战线的人来说,几乎无需证明。

美国学者E·卡茨在《个人对大众传播的使用》中曾谈到人们接触和使用传媒的两个条件:

一是“接触媒介的可能性”,二是“媒介印象即受众对媒介满足需求的评价,这种媒介印象或评价是在过去媒介接触使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

这就告诉我们,要让师生和家长充分利用校园,就应该努力创造他们更多接触的机会,并让他们在接触之后能留下美好的印象,甚至能尝到学习、工作和生活上的“甜头”。

当然,初期的组织发动和正确指导是非常关键和必要的。

按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接受习惯,领导们的重视程度和倡导力度是至关重要的,校园作用的发挥也必然如此。

当从上到下都认识到“小连着国家大目标”,“小窗口提供学习大方便”的时候,校园作用的充分发挥也就水到渠成了,校园对教育信息化的独到作用也就显而易见了。

5.3存储平台

校园网作为整个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目标是要建成一个高速、开放、智能的计算机信息网络平台,实现公共服务体系和各种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使学校成为一个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有机结合的新型校园。

在高校的数据中心建设中,普遍经历了两个阶段。

数据中心1.0时代:

信息系统是计算与存储一体化,计算资源与存储资源紧密结合在一起,在这个阶段,存储和网络的关系并不大。

在这一阶段,系统遇到一些问题,如:

◆ 如何进行业务连续性保障(灾难备份)。

◆ 空间不够用时,如何进行空间扩展。

◆ 如何实现多系统间的统一数据管理共享。

因此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一体化技术已经难以满足学校信息化发展的需求。

数据中心2.0时代:

存储和计算已经分离为两个独立的部分,独立进行扩展和维护。

在计算和存储分离之后,早期系统在容量,共享存在的问题可以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并能提供一定的数据安全保护。

但也带来了新的问题。

◆ 多种异构技术,相互无法兼容。

◆ 多套系统相互独立,难以统一管理,操作复杂。

◆ 存储的空间利用率仍然较低,多套系统间存储空间无法进行整合。

◆ 为多套系统提供数据保护成本较高,甚至无法实现。

◆ 需要为服务器提供多种适配器才能够接入存储网络和前端网络,对于电源和冷却造成压力,能耗很高,下一代数据中心分析由于现有的数据中心2.0存在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因此针对这些问题,下一代数据中心应该具有如下特点:

◆提供统一的管理平台,将分散的、异构的、不同厂商的存储系统进行统一的管理。

◆ 提供统一标准化接入(以太网),降低能耗,绿色存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