闵恩泽催化人生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61757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5 大小:462.6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闵恩泽催化人生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5页
闵恩泽催化人生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5页
闵恩泽催化人生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5页
闵恩泽催化人生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5页
闵恩泽催化人生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5页
闵恩泽催化人生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5页
闵恩泽催化人生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5页
闵恩泽催化人生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5页
闵恩泽催化人生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5页
闵恩泽催化人生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5页
闵恩泽催化人生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5页
闵恩泽催化人生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5页
闵恩泽催化人生资料.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5页
闵恩泽催化人生资料.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5页
闵恩泽催化人生资料.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5页
闵恩泽催化人生资料.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5页
闵恩泽催化人生资料.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5页
闵恩泽催化人生资料.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5页
闵恩泽催化人生资料.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5页
闵恩泽催化人生资料.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5页
亲,该文档总共2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闵恩泽催化人生资料.docx

《闵恩泽催化人生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闵恩泽催化人生资料.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闵恩泽催化人生资料.docx

闵恩泽催化人生资料

闵恩泽:

催化人生

不断创新甘作奉献——记闵恩泽院士

作者:

王玲来源:

经济日报发布时间:

2008-1-922:

10:

59

眼前的闵恩泽院士,鹤发童颜,笑声爽朗,虽已是耄耋之年,但仍然精神矍铄,思维敏捷。

这位为我国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技术创新默默耕耘半个多世纪的老人,面对科技界的最高褒奖,显得平静而谦虚。

他说:

“能够获得这项大奖,我非常高兴。

但这个崇高的荣誉不只属于我个人,更属于我的合作者、我的同事们和整个石油化工学界。

 

(一)

 

回首往事,闵恩泽无怨无悔。

他说:

“回国是正确的选择。

能把自己一生的科研工作同国家的建设、人民的需要结合,这是我最大的幸福。

 

1955年,在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化学工程系获得博士学位后并工作4年的闵恩泽回到了阔别8年的祖国。

之后,他被分配到当时正在筹建的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开始了自己的催化剂研制生涯。

当时,我国炼油所用的催化剂,依靠从前苏联进口,对于这一领域的研究还是空白。

“那时候各方面条件都很艰苦,实验室是向当时的北京石油学院借的几间平房。

”闵恩泽回忆说。

 

1959年,兰州炼油厂投产,这是我国第一座大型炼油厂。

该厂生产航空汽油的移动床催化裂化装置所用的小球硅铝催化剂一直从前苏联进口。

1963年,为了打破国外的技术封锁,满足国家急需,当时的石油部早已决定建设一个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生产厂,闵恩泽被任命为技术负责人。

试生产时,他带领科研人员吃住在工厂车间,经过3个多月夜以继日的艰苦奋战,终于试生产出我国的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

这不仅及时保证了我国航空汽油的生产,同时通过技术创新,使小球的完整率达到92%,超过了进口催化剂86%的水平。

 

在之后的几年里,闵恩泽接连攻克难关,研制出了我国炼油工业急需的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铂重整催化剂等一系列新型炼油催化剂,为我国石油炼制催化剂的制造奠定了基础。

 

“要自觉地面向重大应用研究技术问题、面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搞科研。

”这是闵恩泽多年治学的基本准则之一。

上世纪50年代至今,从含铅汽油到无铅汽油再到清洁燃料,我国油品经过几次升级换代,闵恩泽奠定的催化剂制造技术都起到了关键作用。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拼搏和刻苦钻研,我国炼油催化剂品种不断丰富齐全并形成系列,不仅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到95%,而且已经开始出口欧美、亚非等地区。

目前,闵恩泽指导开发的渣油催化裂化分子筛催化剂每年用于加工渣油3600万吨,经济效益可达百亿元以上;他指导开发的Y型分子筛仍是各种催化裂化催化剂的活性组元;半合成催化裂化催化剂制造方法至今仍被各催化剂厂普遍采用。

 

闵恩泽对石油化工技术和国家发展的贡献得到了国内外的一致承认,并为他赢得了众多荣誉: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中国石化科技奖;何梁何利基金科学技术奖;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日本桥口隆吉基金奖;国家技术发明一等奖……

 

(二)

 

自主创新,是闵恩泽一生从事科研工作的关键词。

正是一项项自主创新的技术成果,支撑着我国石油炼制与石油化工技术实现跨越发展,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总结几十年的创新体会,闵恩泽诙谐地说:

“好似吃麻辣烫,又辣又爱,坚持下去,终获成果。

 

原始创新要如何实现?

闵恩泽说,一定要把现有技术的科学知识基础,转移到一个全新的领域。

以获得200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的“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为例,这项成果把原有的晶态镍合金和釜式反应器的科学知识基础,转移到全新的非晶态和磁稳定床反应器的科学知识基础上,最终实现原始创新。

 

其实,闵恩泽对自主创新的思考,得益于一次印象深刻的会晤:

1980年,东京国际催化会议后,56岁的闵恩泽邀请美孚石油公司的中心研究室主任来华访问,他讲到美孚在分子筛领域成功的经验时提出,要搞新的催化材料,而不是搞催化剂。

闵恩泽听后很受启发,便和同事们广泛调查石化技术创新的历史,调查催化材料怎么发展,研究国外大公司怎么干,最后明确新催化材料是创造发明新催化剂和新工艺的源泉。

 

创新总会有风险,创新的道路也不会一帆风顺。

“失败和挫折教育着我们,使我们变得聪明起来”。

闵恩泽常用这样的话来激励自己,也鼓励学生、同事。

他们边学习、边实践、边总结,从试验到失败,从失败再到试验,一项项创新成果最终获得了成功。

 

作为战略科学家,闵恩泽非常关注和熟悉国际科技前沿,并始终站在世界石油化工科技的前沿。

上世纪90年代初,他就提出发展我国绿色化学的建议,并指导开发成功多项从源头根治环境污染的绿色新工艺。

新世纪以来,他进入绿色化学中的生物质资源利用新领域,指导学生开展利用油料作物发展生物柴油的生产工艺研究。

目前,已开发成功高压醇解生物柴油生产新工艺,建成2000吨/年的中试装置,计划于2008年建成5万吨/年的工业示范装置。

 

如今,83岁的闵恩泽还在科技创新的路上“飞奔”。

如何发展生物柴油、开发化工产品让生物柴油“有利可图”……科学前沿的各种新思路仍然在他脑海中闪现。

 

(三)

 

在辛勤工作、不断钻研科学的同时,闵恩泽没有忘记传道、授业、解惑,以教育后人,培养我国科技发展的后继力量。

 

闵恩泽的学生、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副总工程师宗保宁记忆中的片段足以证明闵恩泽的言传身教。

“闵先生很认真,对学生要求非常严格。

我1985年开始师从闵先生读博士,写毕业论文的时候,写了七八遍,闵先生对论文的写作层次、词句改了又改。

那时候计算机还不普及,两三万字的论文,硬是一遍遍地抄写。

现在,我也带学生了,也非常认真,感觉就像闵先生在身后站着一样,不认真不行。

 

何鸣元院士对恩师的教诲也记忆犹新:

“我做了石科院基础部主任时,闵先生要求我,要时刻以国家和中石化的需求作为我们研究的方向,将自己的兴趣融入到研究中去。

同时,作为一个团队的领导,首先要帮助别人出成果,这样才能激发团队整体作战的精神,充分发挥群体里年轻科技人员的积极性。

 

在生活中,闵恩泽是学生们和蔼可亲的朋友,对年轻人帮助非常多。

宗保宁说,“先生特别愿意与年轻人讨论问题,而且交流渠道非常畅通,年轻人都愿意与先生讨论。

 

从1987年至今,闵恩泽先后带了50多个学生,其中硕士生16名,博士生20多名,博士后10多名,目前他还在培养博士生。

如今,他的学生许多已经成长为催化剂厂厂长、总工程师;石油化工厂的经理、副经理;研究院副院长、副总工程师;高等院校的催化专业教授……

 

曾与闵恩泽有过多次合作的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李成岳,道出了闵先生做人做事成功的真谛。

他说:

“闵先生是个领军人物,是位大家。

他有对国家、对民族的高度责任感,有科学家的献身精神和为人师表的风范。

 

在采访中,多次听闵恩泽提到要培养人才。

目前,他正在写书,总结自己几十年来在科研道路上的经验教训,把其中的感悟、感受和心得传授给大家。

 

 

闵恩泽:

催化人生

作者:

隋笑飞来源:

新华网发布时间:

2008-1-822:

22:

12

闵恩泽院士,1924年2月出生,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中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在国内外石油化工界享有崇高的声誉。

 

53年前,他留美学成归国。

从此,他的人生和祖国炼油催化事业的发展紧密相连。

 

作为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得主,8日,他从胡锦涛总书记手中接过殷红的奖励证书。

站在人民大会堂大礼堂主席台中央,他看起来依然平静又谦逊。

他用一生未改的四川乡音说:

“这成绩是属于大家的。

 

少年英姿,如今白首。

这位83岁的老人,就是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闵恩泽。

 

创新不止

 

在过去的半个多世纪,中国石油炼制和石油化工领域,催化技术不断发生巨大变化。

20世纪50年代,我国石油炼制催化剂领域还是一片空白,如今,国产催化剂早已跻身国际先进行列。

 

这其中的一些重大创新和变化,几乎都无法绕过闵恩泽的名字。

 

“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这是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唯一的一等奖。

此前,该奖曾连续6年空缺。

这23个字,记者每次重复都觉得有些拗口,幸好对面这位总设计师始终和蔼慈祥。

 

在他的简历上,记者看到一条清晰的创新轨迹:

1960年,他捧出质量优于国外产品的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1981年,他研究开发成功半合成分子筛裂化催化剂;1995年起,他担任“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和反应工程”项目主持人……

 

问及创新的感受,他毫不犹豫地告诉记者:

“思考催化剂的问题是快乐的;当想出一个好的解决方法时,也是快乐的;当课题最终取得成功时,那更是快乐的。

 

如今,这位80多岁的长者,其关注点早已放到绿色化学领域。

“我们不仅要急起直追,而且要争取技术领先权易于我手。

在别人屁股后面跑,永远超不过人家。

”他说。

 

一路执着

 

每当北京有一家新的川菜馆开张,闵恩泽都忍不住要立刻赶去。

他喜欢吃川菜,尤其喜爱“麻辣烫”。

他还诙谐地用“麻辣烫”来比喻创新的体会:

“创新好似吃‘麻辣烫’,又辣又爱。

坚持下去,终获成果!

 

“又辣又爱”道尽创新苦与乐,“坚持下去”折射人生尽执着。

就在老人的讲述中,记者的思维又一次在时空中穿梭。

 

边学习、边实践、边革新,1960年,闵恩泽等开发成功独特的混捏—浸渍法制备磷酸硅藻土催化剂,生产出合格的磷酸硅藻土叠合催化剂,其耐水性超过进口催化剂,且价格便宜。

这背后是他们近5年的努力。

 

1964年5月,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正式投产。

投产期间,他也亲自到现场主持制定试生产方案和操作规程,甚至食宿都在现场。

这背后,是他们4年的坚持。

 

“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这更是一个集体为之探索20年的成果,既没有现成的模式,也没有可以借鉴的经验,闵恩泽感慨:

“中间的曲折坎坷实在太多了。

但坚持到底,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责任驱动

 

当记者问他:

“您一生都在不断追求创新,其中最大的驱动力是什么?

”他回答:

“责任。

”在他看来,一个人做的事,能够和国家强盛、民族命运联系在一起,这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

 

1948年,他在美国第一次看到催化裂化装置,看到那黑褐色的原油神奇地变成清亮透明的汽油,当时他除了惊奇,只有感慨:

中国何时能建成这样的装置?

 

但让他未料到的是,12年后他却在研究这套装置的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而当时,国外对这种催化剂的制造技术严密封锁。

 

1964年,他研制出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

当时我国面临的情况是,国外不再向我们提供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没有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就不能生产航空汽油,我们的战鹰面临飞不上蓝天的危急局面。

 

这些年,他一直还有一个最大的心愿,他告诉记者:

“我真希望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催化领域的攀登者。

这个责任很重。

 

可爱又可敬的老头闵恩泽:

爱好美食爱听流行歌

 压力太大、睡觉不好还整天笑哈哈,爱好美食、秘书曾享受他学来的“煎西红柿加起司加黄油”,听李宇春的歌,还能唱三个版本的《上海滩》,他就是——可爱又可敬的老头闵恩泽

 

[科学网易蓉蓉报道]冬日暖阳的照耀下,中午时分,红旗楼前的操场上安上了排球网,很多年轻人争相跳跃,你呼我叫,朝气蓬勃。

 

半个世纪前,石油工业部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的前身)办公室只有几间小平房,实验设备只有从大连石油研究所搬来的几件旧设备,试验装置要靠自己制备,没有现成可循的技术资料,放眼周围一片麦田;如今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高楼林立,科研人员一千多人,多项石油炼制技术成为国际领先,被称为“中国石化的重点科技支撑机构”。

 

这里,就是闵恩泽半个多世纪科学人生的主战场。

 

“如果要我谈获奖感想,第一是我感觉如释重负。

”闵恩泽的获奖感言不是惯常的“喜悦”,这根紧绷的弦,从他从美国回来的那天就开始了。

 

1964年,用来炼制飞机燃油的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只剩下两个月库存,小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国产化的担子压在了他身上。

闵恩泽吃在现场,住在办公室,整天穿着工作服,到车间检查生产工艺条件,制订各种试产方案,和科研组同志一起研究解决胶球破碎的关键问题。

经过三个月的奋战,终于生产出高质量的小球硅铝催化剂,保证了我国航空用油自给。

 

……

 

“搞科研的人往往强调兴趣,因为在自己有兴趣的领域才容易出成果。

而闵先生则不同,他更强调社会需求,只要国家急需,他就研究什么,哪怕跨度再大,也不回避”,从1984年与闵恩泽开始合作的石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科院院士何鸣元认为闵恩泽搞科研非常强调国家需求。

 

来自政府、社会和企业的所有压力,他都转化为责任感,“承诺的事情一定做到”,“那么多眼睛都盯着你,就等着你攻关掉难题”。

 

接受新生事物,与时俱进,不断地寻求新的超越,所见所闻,都能化为闵恩泽的所思所想。

“闵先生年轻的时候留学美国,又在美国企业工作了4年,这些学习工作经历使得闵先生站的角度比较高,看问题比较切中要害。

他了解了世界工业的发展,上世纪三四十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都走了‘先污染、再治理’的弯路。

不仅如此,还跟闵先生一直关注以后世界工业和中国工业的发展有关。

上世纪九十年代,世界的石油资源也逐渐紧缺,而且污染非常严重,闵先生本着科研人员的高度责任感,就开始了绿色化学的研究和实践。

”石科院院长龙军说。

 

有宏观把握,有深刻分析,才能高瞻远瞩,闵恩泽“脑子里永远都在向明天后天的问题,国家长远性、战略性、基础性研究的问题”。

 

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和绿色化学,闵恩泽的三大贡献领域,也配合着我国石化、化工产业前进的步伐。

 

深重的责任感让闵恩泽经常晚上睡不好觉,经常“晚上起来三四次”,“看点书”、“写写东西”。

“他非常勤奋,他的工作是日以继夜的,没有白天黑夜之分。

”夫人、中国科学院院士陆婉珍也为我国的石油化工研究作出了贡献。

 

“我只是个上台领奖的代表,这成绩是属于大家的,是几代石化人集体智慧的结晶。

”总是强调“集体智慧”的闵恩泽很看重团队精神,“我绝大部分时间是唐僧,要指导大家去完成任务;我有时候是孙悟空,要去攻关,但是孙悟空本事再大,也有许多困难解决不了,需要找土地神来了解当地情况,还要向如来佛、观世音求救。

我碰到不懂的东西,给同事、朋友打个电话请教;有时候还是沙和尚,要搞后勤,去筹备资金设备器材,遇到困难,还要向中国石化总部求救。

”言谈举止,不无四川人幽默的特质。

 

“看完了电视剧《长征》,他跟我们说,做成一件事要不光有信念、有方法,还要有人。

”他的博士生兼秘书姚志龙说闵恩泽很善于把什么事情和工作联系起来。

 

闵恩泽前后带了50多位学生。

龙军这样概括闵恩泽的“教师”角色:

“他的贡献,更在于他带出了一支勇于攻关、善于团结、勤谨踏实的科研队伍,为石化研究储备了一个人才库,是我国炼油催化研究的中坚力量。

 

在学生眼里,他既是严师,又是关心自己的好老师。

“有一次我女儿钢琴比赛得了奖,老先生知道了还给她订了一个蛋糕。

”姚志龙说,“去年12月31日,我带我女儿去拜访老先生,老先生还给我女儿唱了3个版本的《上海滩》,9岁的小孩从没见过这么可爱的老头,很高兴,结下了忘年交。

给我女儿题字,‘震岚小友,诚信宽容、勤奋学习、劳逸结合、加强锻炼’,我女儿回去就把这幅字和与先生夫妇的合影装在镜框里,挂在墙上,激励自己”。

 

除了京剧,闵恩泽还会听流行音乐,“老先生曾给我看他买的李宇春的CD,还问我听没听过李宇春的歌,庞龙的歌,可惜我都不知道。

先生总是睡觉前放CD,定好半小时,在音乐声中睡觉。

”无从考证,他从什么渠道了解到这些最新的流行歌曲,也不知道老先生又会从中得到什么启发、联想。

 

除了听歌,闵恩泽还把养鱼、每天上下班的一个小时当作锻炼的最好机会。

“先生给鱼喂食换水,从家里到办公楼单程需要15分钟,两个来回就是一个小时,先生都看成生活的乐趣,缓解压力的渠道。

 

爱好美食的闵恩泽是四川人,寻遍各种菜系的美味,“各种菜系,昂贵的海鲜什么的不吃,也不一定非要辣的,老先生只钟爱比较家常本色的菜。

”姚志龙还曾享受闵恩泽学来的“煎西红柿加起司黄油”早餐。

 

繁重的科研任务,也压迫着闵恩泽的身体——数年来他动过3次大手术,1964年他患肺癌,被切除了两叶肺,同时摘除了一根肋骨;1989年又患胆囊结石,把胆切除了;1999年春节期间,因胆管堵塞,引起了胰腺炎,非常危险,又一次做了手术。

但现在,闵恩泽还是精神矍铄,有朋友说他精神之所以这么好,是因为他能够很好地调整心态,对于疾病一向泰然迎对。

 

《论语•泰伯》中曾子曾说过,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

意思是说:

读书人须有远大的抱负和坚强的意志,因为他对社会责任重大,要走的路很长。

在多次战胜病痛的过程中,闵恩泽说自己“动用了一些精神力量”。

 

少小离家的闵恩泽,至今故乡情结深厚。

哪怕到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领奖台上,还是一口纯正的四川话。

2004年,闵恩泽个人出资10万元捐赠给母校——北京师大成都实验中学,建立“闵恩泽奖学金”,资助优秀的在读学生。

“只要回了成都,老先生都要抽出休息时间回母校,和小校友们交流。

”姚志龙说。

据悉,闵恩泽可能还将继续注资奖学金,资助考上大学的贫困孩子。

 

说到今后的打算,闵恩泽说一是“把我50多年的自主创新案例写下来,它贴近实际、真实生动,容易学习理解,培养创新型人才”,另外就是“面临油价飚升和大量进口石油的挑战,我将在利用生物质资源生产车用燃料和有机化工产品领域中继续努力,参加攻关和培养创新型人才,让中国不再惧怕油价飙升和大量进口石油的挑战。

 

84岁的画家黄永玉曾出过一本书,《比我老的老头》,在他笔下,钱钟书、齐白石等多位“老头”栩栩如生,假如他认识同岁的闵恩泽,会不会描述他为“可爱又可敬的老头”?

 

光明日报:

闵恩泽——催化人生

作者:

张莹来源:

光明日报发布时间:

2008-1-99:

10:

9

闵恩泽,男,1924年2月出生,教授级高工,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1993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现为资深院士、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高级顾问。

 

闵恩泽院士主要从事石油炼制催化剂制造技术领域研究,是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的奠基者,石油化工技术自主创新的先行者,绿色化学的开拓者。

几十年来,他为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做了大量开拓性工作。

他主持的“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和反应工程”项目推动了我国绿色化学研究的开展,“非晶态合金催化剂和磁稳定床反应工艺的创新与集成”在国际上首次得到工业应用,获2005年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

申请发明专利205件,已授权140件(国外授权32件);出版专著6部,发表论文233篇,其中SCI收录78篇;先后获得国家科技奖8项及全国科学大会先进工作者等荣誉称号。

 

 

傍晚时分,北京西北一隅的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内,经常可以看到两位老人携手散步,林荫路上留下他们斜长的身影。

这两位看起来很平凡的老人是我国著名石油化工专家、两院院士闵恩泽和他的夫人陆婉珍。

 

2007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被授予这位石油化工专家。

 

眼前的闵恩泽满头华发、精神矍铄、乡音未改,丝毫看不出曾经与癌魔打过交道。

 

得知获奖,84岁的闵恩泽用浓重的四川口音说:

“这个奖是全国几代石油化工人通力合作的结果,不是我一个人的。

 

“把自己的一生跟国家建设和人民需要结合起来,这是我最大的幸福”

 

1951年7月,从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获得博士学位的闵恩泽开始在芝加哥纳尔科公司担任副化学工程师,陆婉珍也在同一年获得博士学位。

当时的美国,凭两位博士的薪水可以过上优裕的生活。

 

然而闵恩泽无法满足于那种生活。

“那个时候,美国社会对华人的歧视还很严重,国内的亲人也盼着我们回来。

 

归国的想法紧紧攫住闵恩泽。

为了冲破阻挠、回到祖国,他动用了一切可以动用的公私关系。

1955年10月,历经辗转的闵恩泽夫妇终于踏上阔别8年的故土。

 

当时,中美关系处于紧张时期,周恩来总理《关于知识分子问题的报告》还没发表,这些从美国回来的知识分子是建设人才还是“特务”尚无定论。

 

“我找了三四个地方,没人敢要。

中央大学化工系的师兄武宝琛将我引荐给石油工业部部长助理徐今强,他拍板要了我。

”徐今强安排他参与筹建北京石油炼制研究所(中国石化石油化工科学研究院前身,以下简称石科院),在借来的几间旧平房里,他开始了催化剂研究,一干就是50年。

 

1968年,闵恩泽留在美国的同学们正处于事业的巅峰期;而他却被剥夺科研权利,参加劳动,隔离审查,年幼的女儿趴在窗户上看着父亲一次又一次扛起25公斤重的水泥袋……

 

结合后来发生的种种转变,回头看当初的选择是怎样一种心境?

“对我来说,53年前从美国回来是正确的选择,把自己的一生跟国家建设和人民需要结合起来,这是我最大的幸福。

”闵恩泽说。

 

北京化工大学教授李成岳曾参与闵恩泽主持的“九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环境友好石油化工催化化学与反应工程”。

在共事过程中,李成岳强烈感受到闵恩泽那种“以天下为己任”的责任感,“为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奋斗不息的献身精神在闵先生身上非常突出”。

 

石科院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何鸣元院士与闵恩泽相识30余年,上世纪80年代他始任石科院基础研究部主任时,闵恩泽对他提出明确要求。

“过去我们做研究强调自己兴趣,但闵先生要求我们把自己的兴趣融入到国家和中国石化的需求中。

 

“你脑子比较简单,一天到晚就在想你那个催化剂的事”

 

1963年春节,时任石油工业部部长的余秋里在人民大会堂宴请石化领域专家,闵恩泽夫妇作为重要客人落座第一桌。

 

席间,余秋里对闵恩泽下命令:

“老闵,你一年之后给我把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交出来!

”时值大庆油田开发,要建设产量达250万吨/年的炼油厂。

想把重油裂化成汽油、柴油和液化气,先要有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

然而,这种催化剂“制造技术为美国所垄断”,“技术买不到,买产品要价很高”,对这一段经历,余秋里在回忆录中也有所提及。

 

“听了余部长的话,我就不敢祝酒了,那是根本没可能的啊!

搞得我很尴尬,坐在那儿也没吭声。

 

几天后,陈毅副总理请吃饭,闵恩泽又和余秋里坐在一起。

“余部长,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工厂一年之后开始设计。

”这一次,闵恩泽的允诺经过了深思熟虑。

 

为了缩短研制时间,闵恩泽带领科研小组采取交叉作业的方式,选择把握较大的“间断成胶、先干后洗”的开发流程,并把“喷雾干燥器”这个难题拎出来提前攻关。

 

合理的开发方案让闵恩泽的“军令状”得以兑现。

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从实验室研制到建成工厂仅用5年时间,而这个周期通常是8年至10年,连国外同行也觉得不可思议。

 

作为我国炼油催化应用科学奠基人,闵恩泽的催化剂研制生涯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上世纪50至60年代,他成功开发包括微球硅铝裂化催化剂在内的、用于催化裂化和半再生重整的第一代炼油催化剂,打破国外技术封锁,满足国内建设急需。

 

——上世纪70至80年代,他开始倾向基础研究,重点指导开发成功半合成裂化催化剂、渣油裂化催化剂以及钼镍磷加氢精制催化剂等第二代炼油催化剂,迎头赶上世界先进水平,奠定了我国现代炼油催化剂生产技术的基础。

 

——上世纪90年代以来,他在新型分子筛、非晶态合金等新催化材料和磁稳定床、悬浮催化蒸馏等新反应工程领域取得重要突破,实现原始创新,使我国一跃成为炼油催化剂和炼油技术出口国。

 

50年的日夜相伴,催化剂早已渗透到闵恩泽生活的各个方面。

无论谈论什么话题,闵恩泽都有本事在3分钟之内转到催化剂上面。

“文革”期间,造反派让他交待“罪行”,他就每天交一篇催化剂研究总结,“研究催化剂犯过什么错误、遇到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国外设计风格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