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必修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64426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必修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必修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必修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必修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必修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必修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必修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必修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必修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必修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必修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必修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必修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必修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必修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必修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必修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必修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必修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必修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必修3.docx

《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必修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必修3.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必修3.docx

高中语文5杜甫诗三首第2课时教案必修3

杜甫诗三首

授课题目

拟3课时

第2课时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目标:

了解作家生平、作品风格、诗歌的创作背景和创作目的,背诵三首诗歌,赏析并积累一些名句。

过程与方法目标:

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熟悉律诗的格律知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了解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重点

整体感知诗歌的感情基调,感受诗人的愤激之情,把握情景交融的创作方法。

难点

学习杜甫“致君尧舜上”的抱负与忧国忧民的情怀,品味诗歌沉郁顿挫的风格。

课型

□讲授□习题□复习□讨论□其它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设计

因材施教

故事导入

王昭君,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不仅因为她的美貌,而且因为她达成了汉朝与匈奴的“和亲”,使老百姓免于战乱而被世人铭记于心。

当杜甫来到她的出生地时,他会有何感慨呢?

知识积累

(1)认读字音:

朔(shuò)漠青冢(zhǒng)省(xǐng)识

(2)理解词义:

去(离开)紫台(紫宫,汉宫廷的名称)青冢(这里指王昭君墓)

省(曾经)春风面(形容王昭君的美貌)环珮(妇女戴的装饰物)

信息筛选

一、介绍写作背景

杜甫吟咏古迹,追思历史人物,同时也抒发了自己一生漂泊、功业无成的感慨。

二、熟读诗歌,掌握内容

1.请学生吟诵诗歌,感受音韵和节奏。

诵读提示:

前一层宜用叙述调读,但其间略有变化,如“一去”两句速度要慢点;后一层宜用咏叹调读。

2.结合背景,明确感情基调。

明确:

沉郁怨愤的感情。

3.掌握诗歌内容。

(1)请学生串讲诗句的意思

明确:

首联点出王昭君的出生地,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

颔联叙述昭君的遭遇,感慨无穷,从正面赞扬了昭君的坚强性格。

后四句指斥君王昏聩,致使昭君遗恨千古,从侧面烘托了昭君的形象——人们既赞扬她的美好品质,又同情她的不幸。

(2)概括主要内容

明确:

这是一首借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怀抱的咏怀诗。

诗人叙述了王昭君出塞,身死异国的悲剧,同时把自己去国离乡的愁恨寓于其中。

他的遭遇与昭君的太相似了:

昭君入宫见妒,他入朝见妒;昭君“一去紫台连朔漠”,他“漂泊西南天地间”;昭君思念故土,魂魄月夜归来,他思念长安,但又不敢怨君。

所以只能借昭君之事抒写自己的悲愤。

4.请学生在掌握诗歌的节奏和内容的基础上背诵全诗。

合作探究

 

教学内容与教师活动设计

因材施教

一、品鉴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

请学生分析讨论:

作者表面上叙写了王昭君的不幸遭遇,实质上在写什么?

试结合诗歌的创作背景加以分析。

明确:

作者借昭君其人其事,除了怀念古人,同时也抒写了自己的怨愤之情。

作者运用了借古咏怀的写作手法,在咏叹昭君不幸的同时,也在感慨自己的不幸;在表达昭君千载之怨的同时,也在暗中表达自己的深沉怨恨。

二、名句赏析。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珮空归夜月魂。

明确:

第一句写汉元帝“按图召幸”铸成大错,王昭君既已远嫁匈奴,汉元帝只能在画图中约略地看着她的青春美貌了,讽刺了皇帝的昏庸无能。

第二句写昭君已经出塞,纵然月夜魂归故里又有什么用呢?

除了讽刺汉元帝外,也写出了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

规律总结

诗歌形象的理解鉴赏:

1.什么是诗歌的形象?

诗歌的形象既指叙事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也指抒情诗中的抒情主人公,更多的则是指诗歌中所描写的景或物。

杜甫的这首《咏怀古迹(其三)》中的人物形象就是王昭君。

2.对诗歌形象的鉴赏:

(1)借助诗歌形象,深入领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如杜甫的这首诗歌就是借写王昭君的不幸,来表露自己的不幸和怨恨。

(2)借助诗歌形象,分析诗歌意境。

如杜甫的《秋兴八首》就是借景来抒发感情,营造阴沉萧森、动荡不安的气氛。

(3)借助诗歌形象,体会诗中的哲理。

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就向我们道出了“当局者迷,旁观者清”的哲理。

分析鉴赏

《咏怀古迹(其三)》解读

本诗借咏王昭君的事迹抒发自己怀才不遇的情怀。

起句气势飞动,先声夺人,不知何所指,好像在迎接一个英雄人物的出场。

着一“赴”字,便令“群山万壑”集于荆门,大有惊天动地之势。

第二句揭开谜底:

原来写江山灵秀,是为了托出昭君。

一句“生长明妃尚有村”,包含了万千感慨,颇寓怜惜之意。

从第二联起,开始咏叹王昭君其人其事。

用对比的手法,写昭君远嫁异域荒漠的悲凉。

“一去”,生不能归来;“独留”,死永葬漠北。

这一去一留,一生一死,反差强烈,令人不忍深思。

第三联是委婉的讽语:

仅凭画图哪里能识得佳人的美貌呢?

纵然杀尽画工,也是追悔莫及。

也许在夜月里,依稀可听到环珮作响,那是昭君的魂魄归来了吧!

诗人通过理性的质问和悲凄的想象,表达了无限的伤感。

最后一联,宕开一笔,言千古琵琶之声,皆为昭君怨恨所凝:

怨埋没汉宫,恨远离家国。

结尾两句虽是附会之语,却是至情之论。

课堂小结

杜甫《咏怀古迹》组诗借古人古事寄托感慨,将自身之感、时事之情融入诗中。

显然诗人在写昭君的怨恨之情时,是寄托了自己的怨愤之情的。

清人李子德说:

“只叙明妃,始终无一语涉议论,而意无不包,后来诸家,总不能及。

”这一评论确是说出了这首诗的艺术特色,它自始至终全从形象落笔,“独留青冢向黄昏”“环珮空归夜月魂”的昭君悲剧形象,总会时时地萦绕在我们的心间。

作业设计

背诵《咏怀古迹(其三)》,预习后面一首诗歌。

教学后记:

 

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准确粘贴在考生信息条形码粘贴区。

2.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

3.请按照题号顺序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4.保持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修正带、刮纸刀。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大明湖畔稼轩祠

泉琴

大明湖南岸有一静肃小院。

小院周围,绿树红花,参差披拂,如诗如画。

踏着一条青石板路缓步来到小院正门,举目望时,只见门框上方高悬一匾额,上书“辛稼轩纪念祠”。

原来,这一片就是大明湖公园新八景之一的“稼轩悠韵”。

辛弃疾和李清照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词人,并称为“二安”。

巧的是,他们都是济南人。

一方山水养一方人,济南人对“二安”热爱有加,他们在趵突泉公园建立了李清照纪念祠,又在大明湖景区改建了稼轩祠。

酷爱辛词的我早就熟知辛弃疾是战场上骁勇善战的大英雄。

22岁时,他就拉起了义军队伍,跃马横刀,勇闯敌营,活捉叛将。

这时,耳畔似乎响起了哒哒的马蹄声。

这马蹄声是从辛词里跑来的吧?

亦或是从古代宝剑的寒光里迸射而来?

受了这朦胧的诱惑,我便掏钱买了门票,匆匆走进了这古典素雅的三进院落。

一进院里,墨香阵阵的东西厢房首先吸引了我。

墙壁上挂着的都是一些与辛词有关的名人字画。

辛词的名头大,有些警句早已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

加之,他的词风粗犷豪放,具有浓浓的爱国情操。

后世之人,皆喜欢临摹他的名词佳句来陶冶情操。

展柜里陈列的是各种版本的辛词以及研究成果。

我拿起手机拍了几张照片,既然带不走这些古籍,带走某些文字的片段,回去赏读一番,也会别有情趣。

第二进院落的过厅里,居中兀立一块造型别致的太湖石。

这是一道障景。

一览无遗的风景总是令人觉得肤浅宽泛,推花扶柳,绕石穿山,才是增添自然界悬念的不二法门。

果然,太湖石旁有一棵古槐,绿叶幽幽,遮天蔽日。

这一石一树,一动一静,倒也充溢着和谐之道。

绕过太湖石,出现了祠堂的第三进院落,这就是主体建筑辛公的纪念堂。

文能惊天,武能动地,这种卓越的才能奠定了辛公在历史上独特的地位。

我端正了下帽子,抬腿迈进纪念堂的大门,迎面就是一手握书,一手持剑的辛公铜塑雕像。

辛公的眼睛炯炯有神:

直视前方。

这凛凛风姿大概就是当年征战沙场时的真实写照吧!

辛公的背后,悬挂一大型匾额。

书写龙飞凤舞,气势磅礴。

我一时竟认不出内容。

好在自已背诵过不少辛词,根据几个容易辨识的字体,倒也顺理成章连成了稼轩长短句: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日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这是辛词中脍炙人口的《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

作者写壮词以寄陈同甫,是因为他和陈同甫有着同样的遭遇,同病相怜,产生了感情上的共鸣。

站在塑像面前,我暗自嗟叹,也暗自庆幸。

嗟叹辛公作为男儿,骨子里的那种固有的忠君爱民思想,却不为所用,以致壮志难酬,郁郁而终。

庆幸辛公在逆境中没有自暴自弃,而是化悲痛为诗词,为后世留下了无数辉煌壮丽的篇章。

看罢明湖美景,原路返回。

经过第二进院落的时候,才发现刚才急忙忙去拜谒辛公,竟然没注意到此处有个西跨院。

西跨院有一间大厅堂,名为“停云堂”。

堂内挂了一些名人书法,皆是金钩银划、美不胜收的辛词精品。

恰好有一对年轻人在内参观,只见他们冲着某幅字画朗吟道: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

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

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

把吴钩看了,阑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

这一曲《水龙吟》是辛公血和泪的心声。

他登临高处,不是为了游赏美景,而是为了叩问苍天,发出心底的声声怒吼。

可是,就算辛公把栏杆拍遍,拍得手心冒汗,也无人懂得他那忧国忧民之情思啊!

我肃立着沉浸在辛词的恢宏意境里和辛公的思想碰撞,进而交织,让蒙尘的心灵进行一次彻底的荡涤。

离开祠堂时,恰是夕阳西下。

回望“稼轩悠韵”,祠堂周围此时蒙上了一层飘缈的云纱。

那是历史的尘烟吗?

真希望有那么一匹悍马,自遥远的古代穿越到这人间盛境,背上驮载着持剑的辛公,马蹄声声,由远而近,响彻寰宇……

(有删改)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写到李清照及其纪念祠,是因为她与辛弃疾有相似之处,这样写也表现了他们在后人心目中都具有崇高的地位。

B.文章首段与末段的写景相映成趣,“绿树”与“红花”实写,意境优美,“夕阳”与“云纱”虚写,感慨万分。

C.“太湖石旁有一棵古槐,绿叶幽幽,遮天蔽日”,从对枝繁叶茂的古槐的描写,可以看出稼轩祠自然环境清幽。

D.作为纪游类散文,文章以游览稼轩祠的行踪为序展开,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抒情等手法,将作者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巧妙地融合在一起。

2、文章为什么要两次引用辛弃疾的词?

请结合文本分析。

3、这篇散文意蕴丰富,请结合文章内容概括分析。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乡愁记忆:

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

陆邵明

乡愁记忆既能对游子产生一种无声无形的磁力,也能够让栖居者与返乡人找到精神的原点与起点。

相比大城市,小城镇拥有尺度紧凑、生活节奏慢及地方特色鲜明的优势。

然而,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不断推进及小城镇产业、空间、社会结构的变迁,歌曲“小城故事”中的乡愁记忆及其载体也面临着巨大挑战。

乡愁不能仅仅成为封存在记忆里的“一幅画”,更不能沦为春节返乡的一种乡痛。

那么,“如何让乡愁记忆成为小城镇特色发展的引擎”?

不妨借用赫伯特·西蒙的观点,通过适宜的策略维持、活化独特资源与现有环境:

尽量保存稀有的乡愁资源,合理开发与利用乡愁资源并在允许范围内寻求创新发展。

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两方面着力。

一是坚持守住底线,保护保育好文化资源。

充分挖掘小城镇的物质文化基因,保护好独有的地理禀赋、自然风景与文化资源,保留好特色老街、具有特色风貌的道路,构建好小城镇的记忆坐标系,让游子回家有熟悉的方向感与曾经拥有的年代感。

保护好有代表性的住宅、不同时代典型的建筑物(学校、茶馆等)、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集市、庙会等),保育好一系列主题鲜明的记忆坐标点,让生活在其中的人们有归属感与自豪感。

二是打造创新引擎,开发利用好文化资源。

合理开发利用乡愁资源,要做好科学规划与引导。

在宏观层面的总体布局中,应正确协调好新区与老区、工业区与居住区的关系,对乡愁特色资源有干扰影响的建筑、产业或项目,应明确处理措施。

以“乡愁”为着眼点引导小城镇特色发展,需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循序渐进。

基于乡愁记忆的城镇保护与发展是一个渐进过程,不要盲目求快、求大、求高,而要远近结合、量力而行。

在模式机制上可以借鉴先进地区经验,在推动小城镇特色发展方面,政府、市场、民间力量要分工协作、形成合力。

政府不能大包大揽,要守住乡愁文化底线;市场不能为所欲为,要遵守规矩、担起责任;民间力量不能盲目跟风,需要引导与培育。

只有在尊重地方文化特色、定居者的生活习惯的前提下,重新组合既有资源、要素,综合考虑产业发展、就业岗位、住房保障等因素,摸清乡愁记忆的来龙去脉,充分发挥体制内外的合力,才能让小城镇保持特色、健康发展。

总之,对于小城镇特色发展来说,乡愁是一面镜子,一方面审视“旧”故乡过去的发展历程,另一方面照亮“新”故乡未来的发展方向。

对于政府来讲,职责是守住底线,科学引导乡愁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对于众多游子而言,将乡愁记忆化为建设故乡的行动才是祛除乡痛的最好良药。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乡愁记忆是一种无声无形的力量,它能让人们不管走多远都想要返回故乡。

B.随着城镇化、现代化的发展,乡愁已经成为人们的记忆和节日返乡的一种痛。

C.小城镇中的特色老街、有时代印记的建筑和有故事的活动场所都是应该得到保护的。

D.建设有特色的小城镇,需要多方协作,合力发展,其中市场承担着最重要的作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文章由当前乡愁记忆面临的挑战出发,讨论了乡愁记忆在我国小城镇特色发展中的作用。

B.文章首段提出问题,之后就此问题进行了解答;最后—段总说,重申乡愁的作用。

C.文章从保护原有文化和创新开发文化资源两方面论述了怎样利用乡愁资源的问题。

D.文章论述严密,除了提出解决方法外,还给出了注意事项,对政府、市场、民间力量提出警示。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

A.只有有效开发利用乡愁资源,才能很好引导我国小城镇建设特色、健康发展。

B.要使小城镇健康发展,就要保育好城镇地方文化资源,不能改变城镇地方文化的形式。

C.基于乡愁记忆的城镇保护和发展是一个渐进的过程,所以当地政府不能贪大求快。

D.乡愁对于小城镇特色发展来说有较大作用,所以政府可在乡愁记忆上着力。

3.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就要那棵树

伍中正

米唐的门口长着一棵树。

树是樟树,枝繁叶茂,像一大团无法握住的云。

米唐常常对那棵树一望好半天。

她在树下唱歌,在树下写字,还在树下跳舞。

米唐娘看见了,说,米唐不唱了,该吃饭了。

米唐就不唱了。

米唐娘说,不写字了,该去撒把鸡食。

米唐就不写了。

米唐娘还说,米唐,不跳了,该去园子里剥些菜叶来。

米唐就蹦蹦跳跳去了菜园。

米唐考进了城里的学校。

那棵树成了米唐学费的一少部分。

凑学费的那些日子,米唐娘就想到了门前的樟树。

当米唐娘的身后跟着几个肩背锄头手拿斧锯绳索的人时,米唐就知道,再怎么挽留这棵树也迟了。

那一大团无法握住的云倒下来的时候,米唐远远地站着,买树的人也远远站着。

①树一倒地,米唐抓着一根枝就哭起来。

买树的人见了,劝她:

米唐,别哭了,不就一棵树么?

那些挖树的民工也跟着帮腔:

再说,树就栽在离你学校不远的地方,你还可以去看!

米唐就渐渐地住了哭。

买树的人示意那几个人锯断了一些树枝。

树枝脆裂的声音很响,响在米唐空旷的屋前。

树让一家工厂买走,那家工厂在城里。

米唐看见那棵脱光了衣服的樟树走上了去城里的路。

米唐在樟树生长的地方,又开始唱歌。

米唐娘听了,说,米唐,不唱了,你比娘幸运,树到了城里,你还在城里能看见,娘就真的看不见了。

②娘的话,又说出了米唐的眼泪。

米唐沿着那棵树走过的路,进了城。

米唐念书的学校,隔那家工厂不远,也就是隔那棵树不远。

米唐下了课,就对那家工厂望,就对那棵树望。

星期天,米唐就去看那棵樟树。

米唐看见樟树栽在厂门口。

厂子里的人很讲究,还为樟树搭了远看近看有点黑的凉棚,树很快就活了过来。

米唐还看见有一个人还在为树浇水。

渐渐地,米唐就跟浇水的那个人熟了。

浇水的是老魏。

米唐每次走的时候,就跟老魏说,魏叔,很感谢你,过几天来看你。

说完,米唐就默默走开。

再出去,米唐邀了个有照相机的女生。

在树下,那个女生为米唐照了好几张照片。

米唐回到家。

米唐就高兴地对娘说,娘,那棵树长得好好的,还发了芽。

说完,米唐还拿出了在树下照的照片。

娘听了看了跟着高兴。

米唐说,娘,往后,我还要买回那棵树!

米唐还到那棵树下去。

接纳城市的阳光和雨水,樟树完全活过来了,再没有那黑黑的凉棚遮盖它美丽的身躯。

米唐站在树下,老魏还在为那樟树浇水。

只是那些从厂里出来的人,边走边说,有的人说到了树,说到了厂长,说厂长不应该拿职工要发的福利去买树,说这厂弄不好就要垮了。

老魏看看他们走远,才对米唐说,米唐,这厂子怕不行了。

米唐问,魏叔,厂里的人往后会不会对这棵树起坏心?

老魏说,工人情绪不稳,说不定哪。

米唐“啊”了一声。

米唐很艰难地从那棵树下走回了学校。

米唐从那所学校毕业后就恋爱了。

米唐领着男友走向那棵树。

站在那棵树前,米唐停下步,用手指着那棵树枝说,你看你看,那棵枝上还歇了一只黑鸟。

男友顺着她手指的方向,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眼。

米唐说,你多看一眼,就不行?

男友说,行。

男友就紧紧地盯着那棵树。

那树上的一只鸟让他盯飞了。

这个时候,米唐很幸福,也很沉醉。

③这个时候,米唐的眼里就有一些晶亮的泪水。

城市这么大,这么繁华。

米唐最喜欢的地方就是那棵树下。

她经常把男友带到那棵树下。

她看见那些从城市吹来的风,一阵一阵地翻看樟树的叶片;她看见那些枝头落下的叶片很眷恋地飘向大地;她还看见老魏很坦然地在树下做最后的守望。

男友说,米唐,恋爱的地方多着呃,你再换个地方行不行?

④米唐的眼里浸着泪水说,这棵树就是我家原来门口的那棵树,我想让她回家!

男友说,行。

米唐门口的樟树又回来了。

米唐也请人给那棵樟树搭了凉棚。

她还对娘说,娘,有空的时候,给树浇上水。

米唐走后,村里有人和米唐娘坐在屋里聊天,聊着聊着,就聊到了门口的樟树:

米唐娘,你家米唐能耐呃,那棵你舍不得卖的树,又给你弄回来了!

米唐娘说,当日挖门口的樟树时,我家米唐还在树下哭呃。

我就晓得她舍不得,说不定她还要把这棵树要走呢。

米唐娘说完,两行泪径直往下落。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小说开头采用比喻的形式,既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樟树的繁茂,也为下文卖树为米唐凑学费的情节发展埋下了伏笔。

B.小说反复提到米唐在樟树生长的地方唱歌,是为了突出强调米唐对樟树的依恋,也衬托了米唐内心的喜悦。

C.小说善于在细节处刻画人物,男友“漫不经心地看了一看”“紧紧地盯着那棵树”这些细节可以反映出他只是顺从米唐,并非理解她。

D.小说采用第三人称叙述,写了陪伴树、卖掉树、看望树、买回树等内容,情节脉络清晰,于平淡之中充满了温暖的诗意。

2、文本多次写到米唐的“哭”,每次“哭”的心情都不一样,请就画线部分任选三处做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那棵树”意蕴丰富,你认为有哪些内涵?

请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你的理解。

二、文言文阅读

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各题。

圬①者王承福传

韩愈

圬之为技,贱且劳者也。

有业之,其色若自得者。

听其言,约而尽。

问之,王其姓,承福其名,世为京兆长安农夫。

天宝之乱,发人为兵。

持弓矢十三年,有官勋。

弃之归,丧其土田,手镘②衣食,馀三十年,舍于市之主人,而归其屋食之当焉。

视时屋食之贵贱,而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有馀,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

又曰:

“粟,稼而生者也。

若布与帛,必蚕绩而后成者也,其它所以养生之具,皆待人力而后完也,吾皆赖之。

然人不可遍为,宜乎各致其能以相生也。

故君者,理我所以生者也。

而百官者,承君之化者也。

任有大小,惟其所能,若器皿焉。

食焉而怠其事,必有天殃。

故吾不敢一日舍镘以嬉。

夫镘易能,可力焉。

又诚有功,取其直。

虽劳无愧,吾心安焉。

夫力,易强而有功也,心,难强而有智也。

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

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

“嘻!

吾操镘以入富贵之家有年矣。

有一至者焉。

又往过之,则为墟矣。

有再至三至者焉,而往过之,则为墟矣。

问之其邻,或曰:

‘噫!

刑戮也。

’或曰:

‘身既死而其子孙不能有也。

’或曰:

‘死而归之官也。

’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而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

抑富贵难守,薄功而厚飨之者邪?

抑丰悴有时,一去一而不可常者邪?

吾之心悯焉,是故择其力之可能者行焉。

乐富贵而悲贫贱,我岂异于人哉?

又曰:

“功大者,其所以自奉也博。

妻与子,皆养于我者也;吾能薄而功小,不有之可也。

又吾所谓劳力者,若立吾家而力不足,则心又劳也。

”一身而二任焉,虽圣者不可为也。

愈始闻而惑之,又从而思之,盖所谓“独善其身”者也。

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

杨朱之道,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

而夫人以有家为劳心,不肯一动其心以蓄其妻子,其肯劳其心以为人乎哉?

虽然,其贤于世者之患不得之,而患失之者,以济其生之欲,贪邪而亡道以丧其身者,其亦远矣!

又其言,有可以警余者,故余为之传而自鉴焉。

(选自《古文观止》)

注:

①圬wū:

粉刷墙壁。

②镘màn:

粉刷墙壁的工具。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宝之乱,发人为兵发:

征调

B.上下其圬之佣以偿之上下:

增加或减少

C.吾特择其易为无愧者取焉特:

特别

D.抑丰悴有时,一去一而不可常者邪?

丰悴:

指家道的兴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弃之归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B.食焉而怠其事积水成渊,蛟龙生焉

C.则以与道路之废疾饿者焉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D.薄功而厚飨之者邪侣鱼虾而友麋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承福是个有战功、有官勋的人,但他认为自己没有能力做官治理百姓,于是抛弃官爵禄位,到市镇中做了一名粉刷墙壁的工匠。

B.王承福认为社会是有一定分工的,也只有承认社会分工的必要性,才能安心于自己所做的事业,得到自己应有的利益而问心无愧。

C.作者为一个粉刷墙壁的匠人写传记,其目的在于讽刺当时社会上那种本无才能,却又不自量力、贪图官禄富贵的人。

D.文章简洁清晰,夹叙夹议。

议论犀利精辟,错落有致;写人叙事,言简意赅,寥寥数语便能勾勒出人物的音容笑貌。

文末的一讥一赞,更是波澜起伏,尤其新颖别致。

4、给文中划波浪线的句子用“/”断句。

(3分)

吾以是观之非所谓食焉而怠其事而得天殃者邪非强心以智而不足不择其才之称否而冒之者邪非多行可愧知其不可而强为之者邪?

5、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7分)

(1)用力者使于人,用心者使人,亦其宜也。

(3分)

(2)然吾有讥焉,谓其自为也过多,其为人也过少,其学杨朱之道者邪?

(4分)

三、诗歌鉴赏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胡歌

【唐】岑参

黑姓蕃王貂鼠裘,葡萄宫锦醉缠头。

关西老将能苦战,七十行兵仍未休。

1、诗的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试作简要分析。

2、赏析本诗的主要艺术手法。

四、名句名篇默写

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阿房宫赋》中的“____,_______”,作者泼墨写意,粗笔勾勒,极言阿房宫占地之广,状其楼阁之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农林牧渔 > 水产渔业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