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单元测评6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64698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113.1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单元测评6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单元测评6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单元测评6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单元测评6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单元测评6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单元测评6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单元测评6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单元测评6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单元测评6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单元测评6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单元测评6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单元测评6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单元测评6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单元测评6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单元测评6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单元测评6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单元测评6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单元测评6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单元测评6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单元测评6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单元测评6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单元测评6生态环境的保护.docx

高中生物人教版必修3单元测评6生态环境的保护

单元测评(六)生态环境的保护

(时间:

90分钟满分:

100分)

一、选择题(本题有25小题,每小题2分,共50分。

请将准确答案填在答题栏内)

1.要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下列措施最合理的是()

A.通过生物技术手段,转化淀粉生产可再生能源

B.使用化学农药防治病虫害,保证粮食稳产

C.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利用

D.大力开垦湿地,扩大粮食种植面积

解析淀粉无法生产可再生能源;农药治虫会造成污染;开垦湿地破坏生态环境;只有发展生态农业是最合理的。

故选C。

答案C

2.1998年9月渤海发生赤潮,使山东、河北、天津等地养殖业造成数亿元的损失。

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发生的原因是()

A.水中CO2含量增大所致

B.环境污染、海水富营养化所致

C.大气中的SO2量增多所致

D.病原微生物感染发病所致

解析赤潮产生的原因是海水污染,含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过多,使藻类等浮游生物大量繁殖。

它们死亡之后,先被需氧的微生物分解,使水体中含氧量明显减少,接着厌氧微生物分解生物遗体,产生H2S、CH4等有毒物质,致使鱼类等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这是海水的富营养化所造成的。

答案B

3.苍蝇的后翅演化成一对哑铃形的平衡棒,模仿该原理,科学家研制出了用于火箭和飞机上的振动陀螺仪,这说明()

A.某些野生生物是重要的工业原料的来源

B.某些野生生物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C.有的野生生物具有潜在的使用价值

D.野生生物对人类具有间接的使用价值

解析振动陀螺仪是用于火箭和飞机上的导航仪器,它的制造是科研工作者模仿苍蝇的一对哑铃形平衡棒(由后翅演变而成)具有调节翅的运动、校正身体姿势和调整飞行方向的原理而制成。

依据此事例,能够说明,野生生物具有重要的科研价值。

答案B

4.陆地生态系统内保护生物不受紫外线损伤的是()

A.臭氧层B.海水

C.电离层D.云层

解析大气平流层中的臭氧层可有效阻挡、吸收太阳光中的紫外线,使陆生生物免受伤害。

答案A

5.随环境污染的持续加剧,可能引起海洋表层的浮游植物大量死亡,从而进一步加剧温室效应,这是因为浮游植物死亡会()

A.使大气中CO2增加

B.使大气中臭氧增加

C.使海洋表层无机物增加

D.使海洋表层含氧量减少

解析从化学、物理的角度分析,“温室效应”是因为大气中CO2的增加所致。

浮游植物死亡,会增强温室效应,是因为这些大量死亡的植物停止了光合作用,大气中CO2不能被它们吸收利用,同时,海洋表层的需氧微生物因浮游植物死亡而急剧增加,分解有机质,释放大量CO2,同时又消耗大量的O2,从而使大气中CO2量增加的缘故,故A项符合题意。

答案A

6.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是人类及子孙后代共有的宝贵财富,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A.基因重组是形成生物多样性的重要原因之一

B.生物的多样性归根到底是由DNA的多样性决定的

C.外来物种的入侵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主要原因

D.建立自然保护区和大熊猫培育中心,都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举措

解析外来物种的入侵是我国生物多样性减少的一个原因,但它不是主要原因。

主要原因是生物生存环境的改变和破坏,对生物资源不合理的开发利用,环境污染等。

答案C

7.人具有较强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根据自己的意志来改变自然的面貌。

下列关于人类活动的说法中,准确的是()

A.为了人类的发展,人类应想方设法改造自然

B.集体力量大于个体力量之和,故应大力增加人口数量

C.可再生资源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能够放心大胆使用

D.人类的活动应在兼顾自然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适当地开发和利用各种资源

解析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上可再生资源是有限的,若人类为了自身的利益一味地向大自然索取,那只能是使自然环境持续恶化,最终人类无法正常生存下去。

所以人类在改造自然界时,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答案D

8.对警惕地球变暖的理解不准确的是()

A.地球变暖将是一场灾难,将导致海平面上升

B.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应尽量减少CO2的排放量

C.为防止气候变暖,人类应尽可能植树造林,保护植被

D.热带雨林极大扩张,有利于海水的升温

解析热带雨林扩张,植被增多,温室效应减缓,温度降低,那么海水不可能升温,故D不准确。

答案D

9.

某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多种植食性动物,其中某一植食性动物种群个体数量的变化如图所示。

若不考虑该系统内生物个体内的迁入与迁出,下列关于该种群个体数量变化的叙述,错误的是()

A.若a点时环境因素发生变化,但食物量不变,则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不符合“S”型曲线增长

B.若该种群出生率提升,个体数量的增加也不会大幅度超过b点

C.天敌的大量捕食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下降,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

D.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个体数量发生波动,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解析若a点环境因素变化,增长的过程可能会有所变化,但因为食物量不变,a点以后个体数量变化最终还是符合逻辑斯谛增长,A项错误;从图中个体数量在K值附近波动能够看出,该生态系统是一个相对成熟稳定的生态系统,若出生率提升,种群密度增大,环境阻力增加,种群数量会随之下降,仍在K值附近波动,不会大幅超过b点,B项准确;种群数量波动的主要原因是食物和天敌,当种群被大量捕食时,下降趋势与b~c段相似,C项准确;年龄结构变动会导致该种群数量波动,但环境容纳量基本不变,所以,种群数量也是围绕K值波动,趋势与c~d段相似。

答案A

10.下列不属于通过保护濒危物种来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的是()

A.实验室保存物种的基因库

B.实施细胞核移植并实行胚胎移植

C.适时、适量地开发利用濒危物种的资源

D.建立自然保护区,提升繁殖率和存活率

解析对于濒危物种需要实行专门的保护,禁止捕猎和买卖,保护措施主要有就地保护和易地保护,保护物种的基因库、胚胎移植、人工授精等也是重要的保护措施。

答案C

11.当前,我国农业的发展已由科技含量较低的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现代农业虽然产量大大提升,但因为大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所以我国政府正大力推广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相统一的生态农业。

下列关于生态农业的叙述不准确的是()

A.生态农业系统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在能量流动中消耗的能量越少

B.生态农业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现代农业的高

C.生态农业系统设计的指导原则是实现生态系统的能量和物质的多级利用

D.生态农业系统属于人工生态系统,人的作用非常突出

解析生态农业系统中食物链和营养级越多,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越多,在传递过程中消耗的部分也越多。

答案A

12.下列关于人口数量与环境关系的说法中,准确的是()

A.人口数量增多对资源的需求量增大,给环境带来巨大压力

B.人口自然增长只取决于人口生育率和死亡率的变动

C.环境对人口数量的影响主要是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来实现的

D.农业的出现和发展时期,因为人口数量不是很多,人口对环境没有破坏

解析人是生物界中的一员,人群是一个种群,它具有自然属性,所以,生物种群消长规律也有适用于人口增长情况的一面。

同时人群也是一个社会群体,具有社会属性,所以生物种群消长的规律并不完全适用于人口增长的情况,因为人口的增长还要受到国家政策、经济、政治等各个方面的影响。

答案A

13.“绿色食品”是指()

A.绿颜色的营养食品B.有叶绿素的食品

C.营养价值高的食品D.安全、无公害的食品

解析绿色食品是指按照特定的生产方式,经过专门机构认定和许可后,使用绿色食品标志的无污染、安全、优质的营养食品。

答案D

14.大气污染是指()

A.大气中含有有害物质时

B.大气中含废气和烟尘时

C.大气中有害物质的含量达到一定水准时

D.大气中有害物质浓度达到造成生物死亡时

解析工矿企业、家庭炉灶和汽车的排放物中,含有大量的煤烟、粉尘、氧化物、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等有害物质,当大气中有害物质的含量达到一定水准时,常使人、畜、农作物中毒受害。

工业生产发生故障,很多有害气体因为“事故排放”也会引起大气污染事件的发生。

大气污染严重时,会出现酸雨、化学烟雾等现象,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

答案C

15.日本水俣湾的鱼体内甲基汞含量比周围的海水中甲基汞含量大3000倍左右,甲基汞进入鱼体的主要途径是()

A.饮水B.食物链

C.鳃呼吸D.皮肤主动吸收

解析根据生物富集作用的规律,在能量流动渠道中,营养级越高,生物体内甲基汞含量越高。

在水俣湾主要的食物链:

浮游植物(硅藻等)→浮游动物→小虾→小鱼→大鱼中,甲基汞沿着食物链逐级移动过程中,在各个营养级的生物体内逐渐积累和浓缩起来,使鱼体内甲基汞的含量持续增高。

答案B

16.“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观点看,这句名句体现了野生生物资源的()

A.文学价值B.美学价值

C.经济价值D.潜在价值

解析色彩纷呈的植物和神态各异的动物能够激发人们文学艺术创作的灵感,这说明了具有文学价值。

答案A

17.下面是反映人与环境关系的三种模式图,按照人与环境关系的理想水准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三种模式的顺序依次为()

A.Ⅰ、Ⅱ、ⅢB.Ⅱ、Ⅰ、Ⅲ

C.Ⅲ、Ⅱ、ⅠD.Ⅰ、Ⅲ、Ⅱ

解析人与环境的关系达到稳定和谐的发展是最理想的(如Ⅰ所示),其次是稍有波动(如Ⅱ所示),Ⅲ图表示原有环境已被破坏,重新建立了一个环境容纳量更小的生态系统。

答案A

18.南极冰藻是以硅藻为主的一大类藻类植物,长期生长在南极海冰区-2℃~4℃的环境中,其最适生长温度为2℃。

磷虾主要以南极冰藻为食,企鹅主要以磷虾为食。

自1975年以来,磷虾种群密度下降高达80%。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南极冰藻组成了一个种群

B.企鹅种群密度也会随着磷虾种群密度下降而下降

C.南极冰藻、磷虾、企鹅与该海冰区的其他生物组成群落

D.-2℃~2℃范围内,随着温度升高南极冰藻的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解析在一定自然区域内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形成种群,南极冰藻不只包括一种生物,故不能组成一个种群;企鹅以磷虾为食,其数量增多会导致磷虾数量减少,磷虾减少后又可导致企鹅数量减少,二者数量最终在一定范围内达到动态平衡;生物群落是指在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的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南极冰藻的最适生长温度是2℃,在-2℃~2℃范围内,随温度升高,光合作用强度增大。

答案A

19.下列不是自然保护区功能的是()

A.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基因库”

B.自然保护区是“天然实验室”

C.自然保护区是“活的自然博物馆”

D.自然保护区是“最佳旅游胜地”

解析旅游会干扰和污染自然保护区。

答案D

20.下列说法中准确的是()

A.SO2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物质之一

B.Hg通过生物富集作用能够对生物和人体造成危害

C.我国的大气污染属于石油型污染

D.水中N、P、K元素越多,对水生生物的生长越有利

解析N、P等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物质,与SO2无关;我国的大气污染属于煤烟型污染;水中N、P、K元素过多,最终会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答案B

21.据报载,进入20世纪后,几乎每年都至少有一种鸟类或哺乳类动物从地球上消失,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下述原因中主要的是()

A.干旱少雨,饮水缺乏

B.天敌过多,大量被捕食

C.食物不足

D.人类活动破坏了生态平衡

解析天敌、水和食物都会影响野生动物的生活,但是野生动物与其天敌之间存有着动态平衡,而缺水、缺少食物也都是因为生态环境的破坏造成的。

所以,人类活动破坏了生态环境,才是造成野生动物濒危和灭绝的主要原因。

答案D

22.下列相关含有氮、磷的污水对水生生物作用的叙述中,准确的是()

A.含有氮、磷的污水防碍藻类的生长和繁殖,进而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

B.含有氮、磷的污水防碍藻类的生长和繁殖,但有利于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

C.含有氮、磷的污水促动藻类植物的大量繁殖,但会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大量死亡

D.含有氮、磷的污水促动藻类植物的大量繁殖,有利于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

解析因为氮、磷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所以含有氮、磷的污水排放到湖泊、海洋中,会使水体中藻类植物和其他浮游生物大量繁殖,这些生物死亡后,被需氧微生物分解,使水体中含氧量减少,进而被厌氧的微生物分解,产生出硫化氢等有毒气体,造成鱼类和其他水生生物大量死亡。

答案C

23.下列关于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保护生物多样性的生态学意义主要表现在维持生物圈的自动调节水平

B.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唯一措施

C.人类应控制和约束自己的行为模式、道德准则和消费观点

D.必须重新审视和调整人与自然的关系

解析建立自然保护区是保护生物的有效手段,但不是唯一措施。

答案B

24.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地球上所有的植物和动物以及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

B.生物多样性包括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C.生物多样性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D.保护野生生物资源是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一个重要方面

解析A叙述不全面,一方面漏了微生物,另一方面还有物种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答案A

25.下列关于江苏省境内发生的几个生态事件的叙述,错误的是()

A.互花米草原产美洲,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种植后迅速扩散并改变了滩涂生物多样性,属于生物入侵

B.克氏原螯虾(小龙虾)原产美洲,经由日本引入南京地区后迅速扩散,对农田有一定危害,但成为餐桌上的美味,不属于生物入侵

C.麋鹿原产我国,但后来在我国国内绝迹,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迁地保护

D.丹顶鹤在我国东北等地繁殖,迁徙到江苏沿海滩涂越冬,在盐城建立自然保护区实行就地保护

解析生物入侵是指某种生物从外地自然传入或人为引种后成为野生状态,并对本地生态系统造成一定危害的现象。

互花米草引入到江苏沿海等地后,在与本地物种的竞争中占优势,使本地的生物多样性受到威胁,A项准确;小龙虾由日本引入后,在与本地生物的竞争中占优势而大量繁殖并迅速扩散,属于生物入侵,B项错误;麋鹿原产我国,在我国国内绝迹后,从欧洲引入并在大丰境内建立自然保护区保护起来,属于迁地保护,C项准确;盐城的丹顶鹤自然保护区是在其越冬地实行的就地保护,D项准确。

答案B

二、简答题(共50分)

26.(6分)从不同角度看,生物具有多样性的原因不同。

(1)从分子水平看,生物性状具有多样性的直接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从变异的来源看,生物性状具有多样性主要是由________造成的。

(3)从进化角度看,生物性状多样性是________的结果。

(4)从整个生物圈来看,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群落,这反映了________水平的多样性。

(5)保护生物的多样性就是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个层次上采取保护战略和保护措施。

其中重要而有效的手段是____________________。

但对一些珍稀、濒危、繁殖水平很差的动物,如大熊猫,还需另外采用____________________等手段实行拯救。

解析

(1)生物性状的具体体现者是蛋白质,所以性状表现多样性的直接原因就是蛋白质种类的多样性,而蛋白质的合成是由DNA上的基因控制的,所以生物多样性的根本原因就是DNA上基因的多样性。

(2)生物性状的多样性与变异相关,基因突变是生物变异的主要来源。

(3)现存的每种生物都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所以,生物多样性产生的原因从进化角度看就是生物所生存的多种多样的环境对生物实行不同方向的自然选择而形成的。

(4)从生物圈来看,生物群落与它生存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是生态系统,不同的生态环境中分布着不同类型的群落,构成不同的生态系统,反映了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5)基因、物种、生态系统是生物多样性的三个层次,所以保护生物多样性就是从这三个层次上加以保护。

无论哪个层次的保护,最有效的手段都是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

答案

(1)蛋白质的多样性DNA上基因的多样性

(2)基因突变

(3)自然选择

(4)生态系统

(5)基因(遗传)物种生态系统就地保护,即建立自然保护区人工授精、胚胎移植

27.(8分)某湖泊因为大量排入污水,连续多次发生蓝藻暴发,引起水草死亡,周边居民也有出现某种有毒物质中毒的现象。

请回答下列相关问题。

(1)湖泊中导致蓝藻暴发的主要非生物因子是过量的________________。

导致水草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水草生长的环境中缺少________和________这两种非生物因子。

(2)某小组分别于早晨和下午在该湖泊的同一地点、同一水层取得两组水样,测得甲组pH为7.3,乙组pH为6.0,那么取自早晨的水样是________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甲组水样中的氧气含量________于乙组的,理由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如果居民中毒是因为有毒物质经食物链的传递引起的,则这条有四个营养级的食物链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

解析湖泊中蓝藻爆发是水体富营养化的结果。

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原因是水体中含N、P等元素的无机盐含量过高。

蓝藻大量生长覆盖在湖泊的表面,使湖泊中缺少水草赖以生存的光和氧气,所以导致水草死亡。

早晨水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高,氧气的含量低,水体的pH较低,随着光合作用的实行,下午水体中二氧化碳的含量较低,氧气的含量较高,水体的pH升高。

答案

(1)含N、P等元素的无机盐光氧气

(2)乙因为蓝藻等生物在夜晚实行呼吸作用产生大量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与水结合产生碳酸后使水的pH下降大蓝藻等生物白天实行光合作用释放大量氧气,使水中含氧量上升

(3)蓝藻浮游动物鱼(其他合理答案也可)

28.(8分)农业生产是温室气体的重要排放来源之一。

随着世界气候暖化加剧,土地耕作方式越来越受注重。

请回答下列问题。

(1)根毛细胞通过________的方式选择性地吸收矿物质。

如果长期种植同种作物,土壤肥力会下降,即某些矿物质含量会________,从而影响产量。

为了不伤田地,农业生产中常采用________方法实行耕种。

(2)影响农作物产量的环境因素很多,除土壤肥力外,还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出两点)。

(3)松土是一项传统的耕作措施,它能够增加土壤的透气性,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

但是松土易造成________,可能诱发沙尘暴,同时松土会促动土壤微生物的________,从而加剧温室效应。

(4)免耕法是一种保护性耕作法,即不用或尽量少用松土措施。

研究表明,免耕水稻叶片中的氮素含量比翻耕水稻更高,细胞吸收的氮素能够用于合成____________________等大分子物质(写出两类)。

免耕的同时还利用生物防草、防虫技术,这些技术利用了生物间的__________________关系(列举两种)。

解析

(1)根毛细胞吸收矿物质的方式是主动运输。

不同的农作物利用的矿物质可能不同,若长期耕种同一种农作物,会使土壤中某些元素含量降低,而其他元素得不到利用,轮作能均衡利用土壤中的化学元素。

(2)影响农作物产量的环境因素有土壤肥力、降水量(水分)、气温(温度)、光照、CO2浓度等。

(3)松土易造成水土流失,增加土壤的透气性,会促动土壤微生物的有氧呼吸,产生更多的CO2,从而加剧温室效应。

(4)大分子物质中含氮元素的有蛋白质、核酸。

生物防草、防虫利用了生物间的竞争、捕食或寄生关系。

答案

(1)主动运输不足(或降低)轮作

(2)降水量(水分)、气温(温度)、光照、CO2浓度等(任意两项)

(3)水土流失有氧呼吸(或呼吸作用)

(4)蛋白质、核酸竞争、捕食、寄生(任意两项)

29.(16分)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表示四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由此推测四个国家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国家为________。

(2)甲、乙两市出生率、死亡率如表所示,甲市的人口自然增长率高于乙市,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出生率

死亡率

甲市

5%

7%

乙市

5%

3%

(3)人口的数量常常随着环境资源的改变而发生波动。

如图是人口自动调控的图解。

由图解看出,当人口数量大于人口的环境容纳量时,人类生存的环境阻力将随之________;自然界中,决定种群数量变化的基本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所以,我国采取的控制人口增长的政策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最新预测我国60岁以上的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重如下表:

2020年

2030年

2040年

2050年

16.6%

23.3%

26.5%

28.7%

说明我国人口有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50年,我国的人口年龄组成属于________。

(5)B超等胎儿性别鉴定技术的广泛滥用,直接导致了我国部分地区非法堕胎增多。

思考,性别鉴定技术的滥用,会造成我国人口出现什么样的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对于一个国家,迁移率较小,人口的自然增长率主要由出生率和死亡率决定。

③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值最大,则能够推测人口自然增长率是由出生率与死亡率的差值决定的。

(2)一个地区的人口增长率=出生率+迁入率-死亡率-迁出率。

(3)人口增多,环境阻力增大。

(4)老龄人口比例越来越大,说明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

2050年,老年人口过多,年龄组成属于衰退型。

(5)因为受到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B超等胎儿性别鉴定技术被滥用,致使男性胎儿数量上升,性别比例失调。

答案

(1)③

(2)甲市的人口迁入率较高,迁出率较低,乙市的人口迁入率较低,迁出率较高

(3)增大出生率和死亡率计划生育

(4)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衰退型

(5)性别比例失调

30.(12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浅海湿地的各种生物共同构成一个________,沼泽湿地的主要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________。

(2)调查黄河三角洲湿地生态系统柽柳的种群密度常用________法。

(3)湿地生态系统能够较长时间地保持动态平衡,这是因为该生态系统具有________稳定性,从生态系统的结构分析,影响稳定的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为探究湿地植物菖蒲对污水的净化作用,某研究小组测定了4种水样的BOD(即微生物分解水中有机物所需要的氧气量)和总含氮量;菖蒲水培15d(天)后,再次测定了4种水样的BOD和总含氮量,结果如下表:

①4种水样中有机污染物浓度最高的是________。

D水样在实验中起________作用。

②湿地生态系统能够有效缓解水体富营养化,其根本原因是菖蒲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吸收,其吸收方式为________,影响吸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