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市场行情.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65687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31.2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世界市场行情.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世界市场行情.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世界市场行情.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世界市场行情.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世界市场行情.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世界市场行情.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世界市场行情.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世界市场行情.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世界市场行情.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世界市场行情.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世界市场行情.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世界市场行情.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世界市场行情.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世界市场行情.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世界市场行情.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世界市场行情.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世界市场行情.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世界市场行情.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世界市场行情.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世界市场行情.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世界市场行情.docx

《世界市场行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世界市场行情.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世界市场行情.docx

世界市场行情

第一章行情概论

1、行情研究的范围和任务:

范围:

总的来说,行情是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具体发展变化,但按其性质来说,可以分为资本主义经济行情的研究和商品市场行情的研究。

任务:

a.行情分析:

通过对历史和当前市场状况进行研究,描述当前行情变化的特点,并探究这些特点的各种因素。

b.行情预测:

在行情分析的前提下,根据行情分析的结论,依据行情变化的规律,考虑可能影响今后行情变化的一些因素,对今后一定时期内行情的可能变化进行估计。

c.经济行情:

确定资本主义世界或个别国家当前所处的周期阶段,预测未来的发展进程,并在此基础上分析行情变化的特点。

d.商品市场行情:

分析当前个别经济部门或某一具体商品的市场供求和价格变动的特点,预测未来的变化趋势。

2、经济行情的含义经济行情:

从宏观角度研究资本主义社会再生产的具体动态。

3、商品市场行情的含义商品市场行情:

资本主义个别商品部门再生产的具体发展变化。

4、行情波动的特征a.经常变化、动荡不定这是行情变化的重要特征,也是人们之所以经常关心行情变化的原因所在。

行情的不稳定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即生产的社会性和生产资料的私人占用形式之间的矛盾。

b.错综复杂、发展不平衡发达国家经济的上升或下降在时间上可能不一致,在程度上可能有差别。

同一国家不同工业部门之间,生产的变动不平衡。

c.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生产、流通和消费过程的统一,再生产的这几个环节是相互联系和相互影响的。

生产发展而流通不畅或消费不足,再生产就不能顺利运行。

生产的缩减,会引起失业人数的增加、在业人员实际收入的减少、社会购买力的降低、国内和国外贸易的萎缩,以及货币金融领域的混乱。

这些情况又会反过来加速生产的进一步缩减。

第二章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与行情变化

1、马克思主义经济周期理论的主要内容

(一)经济危机的必然性

a.经济危机的可能性

b.经济危机的形成原因

根本原因:

资本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的社会性和资本主义私人占用制之间的矛盾。

直接原因:

无限扩大的生产能力超过了市场有支付能力的需求而造成的生产过剩。

(二)危机的周期性

a.固定资本投资周期

固定资本的更新→生产资料需求↑价格↑→消费资料需求↑价格↑→生产增加,物价上涨→经济高涨→生产能力扩大→有支付能力的需求有限→生产过剩→经济危机→固定资本投资下降

b经济周期的多样性 

长周期:

又称康德拉耶夫周期,平均长度50-60年。

中长周期:

又称库兹涅茨周期,平均长度17-20年,又称建筑周期。

主周期:

又称尤格拉周期,固定资本投资周期,平均长度10年。

短周期:

又称基钦周期,库存周期,平均长度40个月。

(三)周期的阶段性

根据资本主义再生产的运行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实际上是将周期分为危机(Crisis)、萧条(Depression)、复苏(Recover-y)和高涨(Boom)四个阶段。

周期各阶段的特征

危机:

商品销售困难,商品存货增加;价格趋向下跌;信贷关系紧张甚至破坏,利息率上升,证券价格下跌;工业生产缩减,工商企业倒闭数量增加;失业人数增加;固定资本投资缩减等。

整个经济“急剧恶化”。

萧条:

商品存货继续消散;信贷关系趋向缓和,利息率水平低;工业生产停滞于低下水平,商业萎缩;价格相对稳定于低下水平;企业破产和失业现象不再继续发展而暂时缓和等。

整个经济“停滞不振”。

复苏:

生产逐渐回升;固定资本投资逐渐增加;失业人数逐渐减少、就业人数逐渐增加;商业逐渐活跃;价格水平逐渐提高等。

整个经济表现“活跃”。

高涨:

工业生产比较多、比较稳定地超过危机前的高点,并继续上升;固定资本投资规模较大,不仅更新,而且扩大;商业活动旺盛,投机活跃,信贷关系扩展,利息率上升;价格加速上涨;企业利润增多等等。

整个经济表现“繁荣”。

由于经济现象非常错综复杂,周期的四个阶段并非截然分明,各阶段的交替过程并非清晰可见。

但是:

①周期各阶段变化的顺序是危机一萧条一复苏一高涨一危机,其中某一个阶段可能不太明显,但这种顺序不能颠倒和混乱

②各个阶段之间,不仅表现为量的不同(上升或下降若干),而且体现着质的不同,即一个阶段在性质上不同于另一个阶段。

2、经济行情与周期变化的关系

经济行情的变化与周期变化的关系是现象与本质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一)二者存在着密切的有机联系,经济周期的变化制约着行情的变化

首先,行情作为再生产的具体发展过程,虽然就现象来讲是复杂多变的,但趋势和主流则与周期的运动是一致的。

其次,经济周期变化的阶段性决定了行情也具有阶段性。

(二)行情的变化比经济周期的变化更加错综复杂

第一,行情的发展是极其不规则的。

行情的未来发展总含有较大的不确定性,行情的发展很难进行模式化,这就为行情的准确预测增添了很大的困难。

第二,行情不仅受经济周期的制约,而且还受非周期性因素的影响。

行情是周期性因素和非周期性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时非周期性因素往往还起到主导作用。

这就可能造成在经济周期的不同阶段,行情的变化会暂时与周期的变化不相一致。

3、影响行情变化的非周期性因素

非周期性因素是指除内在的经济周期以外的各种影响行情发生变化的因素。

这些因素纷乱繁杂,有经济的、政治的、自然的因素;有的因素有规则地起作用,有的则带有偶发性;有的作用较长,有的则非常短暂。

这些因素的一个共同特点则是促使行情偏离其周期轨迹。

通常按其作用时间的长短分成长期因素、季节性因素和偶然性因素三种。

a.长期因素

长期因素是指在较长时期内影响行情发生变化的政治、经济因素。

对世界市场行情经常产生影响的长期因素可以概括为政治局势的变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结构的变化、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等。

(一)政治局势的变化

一般说来,和平的国际环境有利于各国经济的发展,但一定条件下国民经济军事化同样也能促进一定程度上的经济繁荣。

(二)科学技术的发展

1).科学技术不断进步,生产能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日益剧烈,加剧了资本主义经济的不稳定性,促进经济危机频繁发生。

2).新产品层出不穷,日新月异,又使生产能力的发展较易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因而使经济危机一般表现为比较缓和和短暂,萧条阶段不明显,复苏和高涨阶段较长。

3).由于科技的进步,现代产品的价值构成中,技术含量不断上升,而原材料的比重则日趋缩小,这种趋势一方面加剧了发达国家在研究与开发投入方面的竞争,另一方面也严重打击了依赖初级产品的生产与出口的发展中国家,使世界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长期恶化。

(三)经济结构的变化

①在工农业产值中,农业的比重进一步下降,工业占绝对优势。

②在工业产值中,一些新兴工业迅速上升,传统工业则相对下降。

③在全部国民生产总值中,物质部门的产值相对下降,而服务部门则相对上升。

(四)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实质是:

垄断资本控制国家政权,利用政权职能,对国民经济进行有利于自己的干预。

国家主要是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经济实行干预。

针对不同时期经济中出现的不同问题而实行不同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时为限制“过热”的经济而实行紧缩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有时为刺激不振的经济而实行膨胀性的财政和货币政策。

从战后的长时期看,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实行的主要是膨胀性的政策。

由于经济问题错综复杂,政策的运用也错综复杂,或交替使用,或交错使用,或配合使用。

b.季节性因素

季节性因素是指时令、民俗节日等每年在固定时间对行情产生影响的因素。

季节性因素一般分成两种,一种是纯粹的季节交替,另一种则是固定时间的民俗习惯、节日等。

季节性因素对行情的影响是可以识别并加以控制的。

它通常对行情产生三种形式的影响。

第一,季节的变化导致了生产和消费的淡季和旺季,从而使世界市场上受季节因素影响较大的许多商品在供给和需求方面也出现了淡季和旺季。

第二,为了控制许多初级产品现货价格季节性波动的风险,世界初级产品期货交易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第三,随着科技的发展,许多商品的反季节性生产与消费得到了发展。

c.偶然性因素

偶然性因素是指来自经济系统以外、难以预计和控制、对行情产生不规则影响的因素,也称为随机因素,例如自然灾害、政治动荡、战争的爆发、大罢工等等。

偶然性因素的作用时间通常少于半年,它具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难以事先预料,其出现带有突发性;二是不可控制性,对于偶然性因素作用的后果是不可能加以控制的。

偶然性因素往往在极短的时间内完全改变了市场供求的基本态势,使行情完全背离周期的方向,创造出巨大的盈利机会及风险。

第三章战后主要西方国家的经济周期

1、经济滞涨的含义资本主义经济普遍表现为:

投资不振、国际贸易增长缓慢、失业人数经常大量存在、通货膨胀越来越严重。

西方经济学家把这种现象称为“滞胀”(stagflation),既在危机条件下,经济停滞和物价上涨并存的现象,也称为“两高一低”,即高失业、高物价和低经济增长率。

2、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经济动荡的主要表现

(一)财政赤字

80年代以来,美国财政赤字与年俱增,1986年达到2210亿美元的创记录水平,随后两年虽有减少,但仍达1500亿美元。

(二)国际贸易严重失衡,贸易保护主义盛行

进入80年代,美国对外贸易逆差连年大量增加,1984年突破1000亿美元,1987年突破1700亿美元。

之后虽有减少,但仍在1000亿美元以上。

(三)金融市场动荡,风波迭起

美元汇率大起大落:

80年代上半期,美元汇率不断上升,与1980年相比,对德国马克的升幅达62%,对日元升值达24%,80年代下半期又转为急剧下跌。

1989年以来,美元汇率又持续回升。

到1998年6月,美元创下了1美元兑换147日元的新高。

美元如此大起大落与美国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息息相关。

1985年以后,美国的财政赤字和外贸赤字都急剧增加,导致美元汇率的急剧下降。

1988年以后,因赤字减少,美元汇率在持续几年的下落后反弹回升。

股票价格剧烈波动:

1987年10月19日,纽约股票市场发生暴跌,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下跌了508.32点,跌幅为22.62%,是1929年以来最严重的一次股价暴跌。

如果将抽象的指数折算成货币,这一股市下跌使市场丧失了5000亿美元的市值。

这个数字几乎相当于当年美国国内生产总值的八分之一。

1989年10月13日,股票价格再一次发生暴跌,道·琼斯工业股票平均指数下跌了190点,纽约股票的这两次暴跌,迅速影响到其他主要股票市场。

(四)债务危机

80年代发展中国家爆发了严重的债务危机,这场危机从1982年墨西哥宣布暂停偿付外债开始,迅速蔓延到整个发展中国家债务国,尤以拉丁美洲和非洲国家为甚。

到80年代末,发展中国家积累的未偿付外债总额接近万亿美元,沉重的债务负担断送了债务国整个80年代的发展机遇。

3、世界性经济危机

世界性经济危机是指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在同一时间陷入危机。

世界性经济危机对经济的破坏力较大,其原因是各国经济都陷入了困境,彼此之间难以转嫁危机。

战前发生的经济危机几乎都是世界性的。

但在战后的数次经济危机中只有4次是世界性的。

1957年~1958年、1974年~1975年、1979年~1982年和1990年,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在很短的时间内都爆发了危机。

4、战后西方国家经济周期的主要特点及其原因

1、固定资产投资的变化

(一)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幅度变小

(二)危机期间生产下降的幅度变小

(三)危机过后经济回升缓慢

(四)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周期中的物质基础作用减弱

(五)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固定资产更新周期的影响的双重性

一方面,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加快了机器设备的无形损耗,以及企业采取新技术、新工艺使新工厂的建设时间变短等因素的影响,使固定资本更新具有周期缩短,规模扩大的趋势。

另一方面,由于以新技术为依托的大型建设项目(如核电站、石油化工企业、高速公路等)建设时问长,以及科学技术的应用使一些机器设备更加坚固耐用,又使得加快固定资本更新的规模有所限制。

在这两方面的影响中促使固定资本更新规模扩大、周期缩短的作用更大些。

但这两种作用都使自然寿命对固定资产更新节奏的限制有所减弱。

二、产业结构的变化产业结构变化使战后美国经济周期的波动变平缓了。

第三产业的发展对经济周期产生了一些影响。

第三产业中很多部门的产品是劳务,最大的特点是随时生产随时消费,本身没有库存,也就不会产生有形商品的堆积和过剩。

同时这些部门的固定资本较小,固定资本更新的作用也就比较小。

而且战后的金融、信息、服务等产业加强了相对独立性,它们不仅为企业经营和商业交易服务,也直接为居民生活服务,使它们与物质产品生产的联系有所削弱。

这些因素使得第三产业对生产部门危机反应变得迟钝。

战前第三产业对经济危机敏感的因素在战后也有所减弱,如战后库存规模的降低,国家对金融业的干预和支持等。

在这样的条件下第三产业比重提高使第三产业对经济危机的减缓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三、科学技术的发展a.科技进步对经济周期的主要影响是使危机程度变轻,周期阶段性减弱

技术的进步带动新的需求使投资保持增加,减轻危机期间生产下降的程度,促使经济提前复苏。

科技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在产品附加值增加的优势下,分配给劳动者的一份收益可以相应增加。

而在商品和资本市场开放的条件下,增加的剩余价值并不一定投向国内市场,积累和消费的矛盾不会立即加深,使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减弱。

借助新技术,国家对经济的预测能力加强,厂商间联系更加密切。

当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进步,使工厂同它们进行投入时的供应者,以及生产者同批发商、零售商的联系空前密切。

这就有可能在流通系统的所有层次都极大地减少库存,同时却又能更迅速而灵敏地对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作出反应。

这不仅能节省库存资金,从而促进增长,而且能在危机来临时使各流通环节中商品积压的症状大为减轻,从而促使危机的持续时间缩短,使萧条和复苏阶段变得不明显。

b.科技进步引起产业失衡,使经济危机程度加深

四、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进一步加强1.政府干预使经济波动变得平缓2.政府干预延长了经济周期中的扩张期3.政府干预使经济周期的形态发生变化4.政府干预是“滞胀”出现的主要原因5.政府干预和科技进步的共同作用使中间性危机程度加深6.政治性政府干预增加了经济的不稳定因素

五、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使美国经济周期波动幅度变小

六、国际经济协调国际经济协调减弱了美国经济危机的深度

国际经济协调遏制了周期进程中的通货膨胀

国际经济协调增加了世界经济体系的灵活性,减少了美国经济的不稳定因素。

5、战后西方国家固定资产投资变化的特点

(一)固定资产投资波动幅度变小

(二)危机期间生产下降的幅度变小

(三)危机过后经济回升缓慢

(四)固定资产投资在经济周期中的物质基础作用减弱

(五)科学技术的进步对固定资产更新周期的影响的双重性

6、战后科技进步对发达国家经济周期的影响

a.科技进步对经济周期的主要影响是使危机程度变轻,周期阶段性减弱

技术的进步带动新的需求使投资保持增加,减轻危机期间生产下降的程度,促使经济提前复苏。

科技进步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在产品附加值增加的优势下,分配给劳动者的一份收益可以相应增加。

而在商品和资本市场开放的条件下,增加的剩余价值并不一定投向国内市场,积累和消费的矛盾不会立即加深,使经济周期的波动幅度减弱。

借助新技术,国家对经济的预测能力加强,厂商间联系更加密切。

当代信息与通讯技术的进步,使工厂同它们进行投入时的供应者,以及生产者同批发商、零售商的联系空前密切。

这就有可能在流通系统的所有层次都极大地减少库存,同时却又能更迅速而灵敏地对消费者需求的变化作出反应。

这不仅能节省库存资金,从而促进增长,而且能在危机来临时使各流通环节中商品积压的症状大为减轻,从而促使危机的持续时间缩短,使萧条和复苏阶段变得不明显。

b.科技进步引起产业失衡,使经济危机程度加深

7、战后发达国家政府实行的经济政策对经济周期的影响

a.政府干预使经济波动变得平缓b.政府干预延长了经济周期中的扩张期c.政府干预使经济周期的形态发生变化d.政府干预是“滞胀”出现的主要原因e.政府干预和科技进步的共同作用使中间性危机程度加深f.政治性政府干预增加了经济的不稳定因素

第四章西方商业循环理论

1、经济波动的类型及其含义

长期趋势:

指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总体经济活动朝着某个固定的方向呈现出有规律的变动趋势。

按照西方经济学家的解释,长期趋势是生产要素,如资本和劳动力在被充分利用的情况下,生产所能达到的水平。

商业循环:

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活动并不是沿着长期趋势稳定增长的,而是经常处于波动之中。

在高涨时期,生产水平会高过长期趋势,而在低潮时,则低于长期趋势。

西方商业循环理论把经济活动围绕着长期趋势所不断呈现出的扩张与收缩的现象称为商业循环。

季节波动:

指在每年的固定或基本固定的时间中,经济活动所表现出的有规律的变动。

这种变动与每年当中季节的变更、假日或历日的变换相联系。

偶然波动:

也称意外波动(AccidentalFluctuations)或不规则波动(IrregularFluctuations)。

这种波动是由于经济体系以外突发事件的干扰而形成的。

例如,大面积旱灾和水灾、政治动乱、战争、大罢工等所造成的波动。

偶然波动一般没有什么规律可循,因而往往难以在事先做出预测。

2、凯恩斯商业循环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影响

商业循环的最主要原因是资本边际效率的循环变动引起的。

经济繁荣→乐观→资本边际效率上升→投资增加→经济高涨→生产过剩→预期收益下降→心情趋于悲观→资本边际效率下降→投资停滞→经济危机→(使用、陈旧、毁损)资本物逐渐稀少→心情日益乐观→资本边际效率提高→投资扩大→经济走向高涨

积极:

对资本主义经济发展起到短暂的刺激作用(30年代-60年代);从长期看,使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有所缓和,避免了严重大危机的出现。

消极影响:

国民经济畸形发展,生产资源严重浪费。

经常、长期而严重的通货膨胀。

举债花费成风,寅吃卯粮,经济繁荣建立在公私债台高筑的基础上。

3、货币主义关于商业循环的基本观点

主要论点:

经济波动的主要原因是货币供给的不稳定

通货膨胀的主要原因是纸币发行过多,超过了实际产量增长的需要而导致物价的普遍上涨。

 政府干预过多影响了经济的平衡

政策主张:

“自由放任”

第五章经济行情与指标体系

1、领先指标、同步指标和落后指标的含义及内容

领先指标(LeadingIndicators,)又称预兆性指标

领先指标一般先于总体经济状况的变化。

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一般在经济周期到达高峰以前向下转折,并在经济周期到达谷底之前上升,平均领先经济周期的转折点一个月。

该指标可以预示生产、就业以及总体经济活动中即将发生的变化,从而使人们可通过领先指标的变动来预测经济行情和商品市场行情的变动。

包括:

综合股票价格指数、新收订单商品的库存变动、工业原料价格、公司纳税后利润、新建公司数目、建筑合同与许可、制造业工人加班加点时间等。

同步指标(CoincidentIndicators),也称重合指标

与总体经济活动的变化基本趋于一致。

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该指标数列的转折点大致和经济周期的转折点同时发生,在此意义上,它与周期运动同步,可以指示周期所处的阶段及发展过程,并用于识别经济周期到达高峰和谷底的时间。

主要有:

国民生产总值、国民收入、工业生产指数、失业率、个人收入、工商业销售额等。

落后指标(LaggingIndicators),也叫滞后指标

在总体经济活动变动之后发生变化的指标。

与经济周期的关系:

这组数列的转折点往往在经济周期的转折点之后一个周期,它们在高峰之后下降,在谷底之后上升,往往进一步证实同步指标的变动。

落后指标主要包括对经济状况变化反映较慢的与工商业成本相关的指标,如单位劳动成本、抵押贷款利息率、库存总水平、长期失业率、固定资本投资、零售物价指数、未清偿债务等。

2、指标在行情中的作用

一)可通过对一系列经济指标的分析和研究,描述行情的状态

(二)可通过一些指标的变化来衡量行情变动的幅度

(三)可通过对指标的分析来预测行情变动的趋势

3、资料鉴别和利用应该遵循的原则

时间性代表性一致性可靠性

第六章总体经济指标

1、国民经济核算体系的分类

(一)机构单位和机构部门分类机构单位是指有权拥有资产和承担负债,能够独立地从事经济活动并与其他实体进行交易的经济实体。

我国国民经济机构部门1)非金融部门2)金融机构部门3)政府部门4)住户部门5)国外部门

(二)产业活动单位和产业活动部门分类产业活动单位是指在一个地点从事一种生产活动或主要从事一种类型的生产活动并具有收入和支出会计核算资料的生产单位。

2、GDP的含义与计值方法

含义:

国内生产总值是指在一个国家的范围内,一定时期、国内经济的全部最终支出的总额,或全部收入的总额,即是国民经济各部门所创造的商品和劳务的新增价值总和,它包括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新增价值,也包括非物质生产部门所创造的新增价值。

计值方法:

a.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atmarketprice)生产者在市场上出售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或消费者及团体在市场上购买的全部商品和劳务的价值总和。

b.按要素成本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GDPatfactorcost)按市场价格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大于按要素成本计算的国内生产总值。

原因是前者包括间接税而不包括津贴,后者则包括津贴而不包括间接税,间接税大于津贴。

3、名义GDP与实际GDP的联系与区别

名义GDP按当年的价格水平计算当年的国内生产总值。

实际GDP按某一固定年份的价格水平计算国内生产总值。

二者的关系:

实际GDP=名义GDP÷消价指数

4、GDP的编制方法及含义

生产法或部门法(GDPbykindofeconomicactivity)该方法是把生产物质产品和提供服务的所有部门的增加值加总起来而构成国内生产总值。

分析国内生产总值的部门构成,可以确定各个部门(或各类产业)在总体经济活动中的地位以及整个经济结构的变化,这可通过比较不同时期各部门的产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所占比重来进行。

收入法或成本法(Factor-incomeintheGDP;CostComponentsoftheGDP)该方法是把生产全部商品和提供服务过程中所发生的工资、薪金、利润、其他收入、间接税和固定资本折旧加总而成国内生产总值。

分析国内生产总值的收入构成,可以大致看出不同阶级、阶层在国民收入中所占的相对地位及其变动趋向。

支出法或最终产品法(ExpendituresonGDP;Finalexpendituresongoodsandservices)。

这种方法是把社会最终使用的全部产品和劳务的价值加总起来得出的国内生产总值。

5、GDP在行情研究中的作用

a.国内生产总值是反映一个国家经济动态的最具有综合性的指标

b.国内生产总值可以用来反映一个国家在较长时期内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速度

c.可用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percapita)作为反映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居民生活水平的主要指标

6、GDP与GNP的联系与区别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从外国获得的资产收入-外国从本国获得的资产收入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从外国获得的资产收入+外国从本国获得的资产收入

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国外要素净收入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总值-国外要素净收入

7、西方国家工业生产的范围与分类

(一)工业生产的范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