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渔港施工组织设计.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67650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54 大小:281.9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心渔港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4页
中心渔港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4页
中心渔港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4页
中心渔港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4页
中心渔港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4页
中心渔港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4页
中心渔港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4页
中心渔港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4页
中心渔港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4页
中心渔港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4页
中心渔港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4页
中心渔港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4页
中心渔港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4页
中心渔港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4页
中心渔港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4页
中心渔港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4页
中心渔港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4页
中心渔港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4页
中心渔港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4页
中心渔港施工组织设计.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4页
亲,该文档总共5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中心渔港施工组织设计.docx

《中心渔港施工组织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心渔港施工组织设计.docx(5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中心渔港施工组织设计.docx

中心渔港施工组织设计

最大连续降雨日数为:

22天

月最大降水量平均为:

202mm(6月)

日最大降雨量:

281.6mm

自12月至翌年3月为降雪期,最大积雪厚度42cm

2.2.2.3雾、能见度

多年平均雾日55.7天,最多69天,最少39天,最长持续时间为50小时(1979年3月)

最多连续雾日为10天(1988年6月)

多年平均能见度7.4级,1~5月能见度较差,这段时间内小于4Km能见度的天数约占66~72%,7~9月能见度最好。

2.2.2.4霜、冰冻

多年平均无霜期292天,最长235天,最短223天

多年平均无冰冻期300天,年均冰冻日数16天,最少3天

2.2.2.5湿度

多年平均相对温度80%,6~7月份温度最大,为87~90%,10月至翌年1月温度最小,为70~73%

2.2.2.6雷暴

年均雷暴日数为33.3天,7月出现日数最多,月均6.1天,10月至翌年2月最少,月均0.4天。

2.2.2.7风况

属季风气候,春季盛行西南风,夏末秋冬季盛行北风。

根据xxx东门气象站1956~1980年共计25年实测风速资料统计,强风向为东北风,常风向为北风,出现频率15%,其次是西南风,频率14%。

2.2.3水文

2.2.3.1潮汐、潮流、潮位

①潮汐

根据国家海洋局宁波海洋调查队1995年7月28日到8月6日对xxx港航道口门附近水域进行的连续27小时的全潮观察,xxx港属正现半日潮,平均涨潮历时6小时11分钟,平均落潮历时6小时14分钟,涨、落潮历时大致相等,xxx港内潮波属驻波型。

②潮流

xxx港各口门处潮流基本上有二种类型,一是往复流,其主流向集中在涨、落潮主流向上,二是混合型,介于往复流与旋转流之间,其流向既不象往复流那样集中,又没有旋转流分散。

涨、落潮流路线:

涨潮时潮水由xxx港东面的三个口门处进入港内,汇全向西流去,xxx港南面中部口门涨潮流先向北流去,后汇主流向西去,出西口进入三门湾,落潮时由西口处向东口退出。

涨潮时xxx港东门处潮水首先起涨,向西遍及港域其他各处,落潮时也是东口门处起落,再西遍及港域其他各处。

③潮位(以下均为黄海基准面)

a、潮差

根据xxx港东门验潮站1961年1月1日至1964年12月31日资料得出潮差如下:

平均潮位:

3.54m

最大潮差:

6.08m

1995年7月份测得

平均潮差:

3.42m

最大潮差:

5.37m

根据相关分析得:

平均潮位:

0.05m

历史最高潮位:

3.08m(1989年7月)

历史最低潮位:

-3.42m(1990年12月)

b、设计潮位

设计高、低潮位:

按河海大学海工所利用大目涂水文站1989~1991年连续三年实测高、低潮位资料,并于1995年7月26日至8月25日为期一个月的xxx东门临时实测潮位资料与大目涂站的同步实测潮位资料进行相关分析,得出设计高、低潮位如下:

设计高潮位:

2.58m(高潮累计频率10%)

设计低潮位:

-2.29m(低潮累计频率90%)

校核高、低潮位:

根据河海大学海工所利用xxx以北松兰山大目涂站1981~1991年共12年实测高、低潮位年极值资料作样本进行频率分析,计算得出:

五十年一遇校核高潮位:

3.94m

五十年一遇校核低潮位:

-3.46m

二十五年一遇校核高潮位:

3.81m

二十五年一遇校核低潮位:

-3.37m

2.2.3.2波浪

xxx港共有5个口门与外海相通,对工程而言,仅有铜瓦门口门处的波浪会对港内水域平稳产生影响,其他口门对本地区的影响已经微乎其微。

经河海大学海工所计算,东北方向外海深处HS=5.74~6.06m的大浪,传到铜瓦门前只有HS=0.85~1.12m,五十年一遇最大有效波高HS=1.12m,绕射进大、小铜钱山处HS<0.5m,H1%<1.0m。

2.2.4地貌、泥沙

2.2.4.1地貌

xxx中心渔港的临海陆域以滨海冲积阶地和海积平原为主,港域海岸基本上为淤泥质海岸和人工海塘。

xxx港域和五条航道口门均属潮流槽型地貌,下湾门等诸航门,水道深水区底质以砂质粉砂或――粉砂――粘土为主,含有贝壳、砾石,口门窄口处,水流湍急海区冲刷,形成冲刷深槽,基岩出露,以下湾门深槽最大,水深达56m。

整个下湾门航道形成三个深槽,深槽水深至少40m以下(指平均潮位时)。

场区在山坡面流坡洪积、河流冲洪积和海洋堆积等多种地质作用下,形成了山麓残坡积、坡洪积与河流冲洪积、滨海堆积多种成因的复杂地貌单元。

2.2.4.2泥砂

xxx中心渔港大部分为泥质海底,通过底泥与悬沙粒径分析,两者中粒径大小很接近,故xxx港主要为悬沙落淤,根据观测结果,整个水域的平均含泥量为0.171kg/m3。

根据河海大学海工所对xxx中心渔港港区的数模淤积分析,一期工程所在岸线段的泥砂运动基本不受东门岛南岸、西岸以及xxx镇西侧雷公山至海军船坞岸线段工程的影响,东段岸线外移200米后,岸线前沿水域的流速将无明显变化,年淤积强度小于3cm。

2.2.5地质资料

根据《yyy县xxx中心渔港透空护岸及码头工程勘察报告》(浙江省工程勘察院,2003年),将勘察区地层自上而下分为6个工程地质层,15个工程地质亚层:

①1层:

杂填土。

杂色,以碎石块石,建筑垃圾为主,混杂少许生活垃圾,底部为黑色,含淤泥,为近期护岸塌落和人工堆填而成,土质不均,厚度为0~2.8米。

①2层:

淤泥(mQ34)。

黄灰色~黑色,流塑,厚层状,下部含腐木屑,局部夾少许卵砾石,高压缩性。

该层场地内部分分布,厚度为0~1.0米,物理力学性质差。

②1层:

淤泥质粉质粘土(mQ42)。

浅灰色~黄灰色,流塑,层厚状,局部含有贝壳碎屑和薄层粉土。

该层场地內均有分部,顶板标高为0~-2.90m,厚度为0.50~7.50m,物理力学性质差,为场地内主要压缩层。

②2层:

淤泥混卵石(al-mQ42)

浅灰色,松散,饱和,卵石含量30~40%,径2~5cm,大者8cm以上,亚圆形,强~中风化,圆砾,砂砾10~20%,径以3~8mm为主,余为淤泥,含少许贝壳碎屑,土质不均,局部淤泥含量较高。

该层场地内主要分部于渔港东路一带,顶板标高为-1.90~-3.90m,厚度为0~5.90m,物理力学性质一般。

③1含粘性土卵石(al-plQ23)。

浅灰色,松散~稍密,饱和,卵石含量50~60%,径3~6cm,大者11cm以上,亚圆形,强~中风化,圆砾,砂砾10~20%,径以5~8mm为主,余为粘性土,土质不均。

该层场地内局部分部,顶板标高-5.40~-7.60m,厚度为0~4.50m,物理力学性质稍好。

③2含粘性土卵石(圆砾)(al-plQ23)。

灰黄色,松散~稍密,饱和,卵石含量50~60%,径2~4cm,大者8cm以上,亚圆形,强~中风化,成分为凝灰岩,圆砾,砂砾20~30%,径以5~8mm为主,余为少许粘性土,土质不均,局部圆砾含量高达70%以上。

该层场地内局部分部,顶板标高-6.80~-11.20m,厚度为0~3.20m,物理力学性质较好。

④1层:

粉质粘土(al-lQ23)。

灰黄色,可塑,厚层状,含铁锰质氧化斑点。

该层场地内局部分布,顶板标高-9.30~-13.20m,厚度为0~1.60m,物理力学性质较差。

④2层:

粉质粘土(mQ23)。

浅灰色~兰灰色,软塑~可塑,局部为流塑,厚层状,下部渐含铁锰质氧化斑点。

该层场地内局部分布,顶板标高-11.35~-13.20m,厚度为0~4.05m,物理力学性质差。

⑤1层:

粉质粘土(dl-plQ23)。

褐黄色,可塑,厚层状,含铁锰质氧化斑点,局部含砾砂。

该层场地内仅SK37孔揭露,厚度仅为0.80m,物理力学性质稍好。

⑤2层:

含碎石粉质粘土(dl-plQ23)。

褐黄色~浅灰色,松散~稍密,饱和,碎石含量20~30%,部分为卵石,径3~5cm为主,大者可达11cm以上,强~中风化,亚棱角形~亚圆形,成分为凝灰岩,砂砾含量20~30%,径以5~10mm为主,余为粘性土,土质不均,局部碎石含量较高。

该层场地内局部分布,顶板标高-6.50~-13.00m,厚度为0~6.05m,物理力学性质良好。

⑤3层:

含粘性土碎石(dl-plQ23)。

褐黄色~浅灰色,稍密~中密,碎石含量50~60%,部分为卵石,径2~4cm为主,大者可达8cm以上,强风化状,以次棱角形为主,部分为亚圆形,成分为凝灰岩,砾砂含量20~30%,径以5~10mm为主,余为少许粘性土,土质不均,局部以角砾、圆砾为主。

该层场地内局部分布,顶板标高-9.75~-15.80m,场地揭露最大厚度为13.60m,物理力学性质良好。

⑥1层:

含碎石粘性土、含角砾粘性土(el-dlQ)。

褐黄色,松散,碎石含量20~30%,径以3~6cm为主,大者可达11cm以上,强~全风化状,亚棱角形,砾砂含量10~20%,径以5~10mm为主,余为粘性土,土质不均,局部为粉质粘土。

该层场地内局部分布,顶板标高-7.80~-21.50m,厚度0~~4.40m,物理力学性质较好。

⑥2层:

粉质粘土(el-dlQ)。

灰紫色~褐黄色,可塑,厚层状,含铁锰质氧化斑点,土质不均,偶见碎块石。

该层场地内仅在SK42、SK43处分布,顶板标高-10.80~-10.90m,厚度2.30~~3.10m,物理力学性质较好。

⑥3层:

含砾粉质粘土(el-dlQ)。

灰白色,可塑,厚层状,局部见残余角砾、碎石,土质不均。

该层场地内局部分布,顶板标高-13.90~-14.60m,厚度1.60~~3.0m,物理力学性质较好。

⑥4层:

含粘性土角砾(el-dlQ)。

褐黄色,稍~中密,干,角砾含量40~50%,径以1~3cm为主,大者可达5cm以上,强~全风化状,棱角形,成分为凝灰岩,砾砂含量10~20%,径以5~10mm为主,余为粘性土,土质不均,局部粘性土含量较高。

该层场地内局部分布,顶板标高-16.20~-20.80m,厚度0~~10.20m,物理力学性质良好。

2.3主要构筑物结构

本工程包括后方护岸540米、透空护岸420米.

2.3.1后方护岸结构

新建后方护岸采用混凝土扶壁式,路面形式采用预制彩色混凝土块,扶壁底部采用φ120直径松木桩,桩长6米;墙后回填石渣及闭气土方,闭气土方与回填石渣之间采用400g/m2土工布分隔。

详见后方护岸断面图。

2.3.2透空护岸结构

透空护岸采用φ800钻孔灌注桩基础,现浇C30混凝土横梁,上部为预制C35空心板。

详见透空护岸断面图。

 

该页换‘后方护岸断面图0+220’

 

该页换‘透空护岸北段断面图’

 

该页换‘透空护岸北段断面图’

 

2.3.2主要工程数量表

2.3.2.1后方护岸工程量:

序号

项目

单位

工程量

备注

1

土方开挖

m3

6985

包括超深、超宽部分

2

施打松木桩

4737

 

3

C15混凝土垫层

m3

166.2

 

4

现浇扶壁

m3

2453.4

 

5

石渣回填

m3

9302

 

6

闭气土回填

m3

3072.3

 

7

C25混凝土地梁

m3

34

 

8

水泥碎石稳定层

m3

409

 

9

400g/m2无纺布

m2

4905

 

10

预制混凝土彩色面块

m2

2640

 

11

栏杆混凝土

m3

150.8

包括灯柱等

2.3.2.2透空护岸工程量

序号

项目

单位

工程量

备注

1

Φ800灌注桩

根/m3

115/925.1

c30

2

100mm现浇面层

m3

325.5

c30

3

现浇c35细石混凝土

m3

94

c35

4

10mm厚R20砂浆

m3

1.7

 

5

预制空心大板

m3

925.4

c35

6

现浇横梁

m3

710.7

c30

7

现浇边梁

m3

240.8

c30

8

预制水平撑

m3

61.94

c35

9

预制管沟及盖板

m3

188.1

c35

10

预制靠船构件

m3

61.3

c30

11

预制面板

m3

27.9

c35

12

15t系船柱

24

 

13

橡胶护舷

240

DA-A300型

14

钢筋加工

t

325.7

 

15

铺装层混凝土

m3

9.8

C30

三、总体安排

3.1总平面布置

3.1.1项目部办公生活驻地

租用木材公司的楼房10间,该楼位于护岸0+150m处的公路东侧。

3.1.2现场临时设施

在0+270~0+330m的岸线后方布置现场设临时设施,临时设施设预制场、拌和站、钢筋加工场、模板加工场、试验室、仓库、临时住房和工班房。

临时设施平面尺寸为60m×45m,四周设砖围墙,临路处设大门。

3.1.3施工用水:

从业主提供的护岸北端自来水阀门引至临时设施院内,自来水作为生活用水和施工用水。

3.1.4施工用电:

业主在护岸北端设变压器1座,能够供应125kw电;另外,为满足灌注桩施工需要,再配备75kw发电机1台。

总平面布置图见下页。

3.2总体施工顺序

目前护岸北段靠泊的渔船相对较少,施工条件相对较好,而南段现有木材公司的高桩码头一座,南端部还有浮码头一座,估计将会对施工形成一定干扰,据此,拟定总体施工顺序为自北向南,在施工初期尽可能避开渔船的干扰,以后一边施工一边加以解决。

 

该页换‘总平面图’

 

3.3总体施工工艺流程:

部分区段(约有100m)灌注桩靠近现有岸线,灌注桩完成后立即进行横梁施工,使灌注桩形成整体。

四、主要分项工程的施工方案

4.1测量控制

4.1.1施工平面控制

本工程的平面位置为相对位置,即以附近现有建筑物角点等为准。

首先从图纸中量出附近原有建筑物特征点与护岸端点及拐点的相对关系,再在现场找出这些对应的原有建筑物特征点,据此进行施工平面控制点的布设。

控制点布设见“xxx中心渔港建设项目平面控制点示意图”

4.1.2高程控制

根据业主提供的附近的高程控制点测放施工高程控制点,采用水准仪测量。

施工过程中的进行工程高程控制时,利用施工高程控制点采用水准仪测量。

4.1.3点位埋设:

施工控制点位埋设采用现浇混凝土墩,埋深不小于40cm。

混凝土桩墩顶部预埋带有十字刻划的钢筋。

4.1.4测量控制点的复核、复测

该工程由于工期较短,正常情况下施工测量控制点不需要复测,但当个别点位产生破坏,或对个别点位产生疑问时,应立即进行复测,并及时将复测成果书面形式向监理工程师报告。

 

该页换“xxx中心渔港建设项目平面控制点示意图”

 

4.2灌注桩施工方案

4.2.1、工程概况

本工程水上钻孔灌注桩共计115根,灌注桩直径800mm,设计要求桩底进入⑤3或⑥2地质层3m以上。

混凝土强度为水下c30,混凝土方量约计950m3。

4.2.2.施工准备

(1)现场施工准备

供水、供电、道路、排水、临设房屋、泥浆池等临时设施,在开工前准备就绪。

清除灌注桩施工范围内的块石、沉船、木桩等杂物。

(2)材料准备

水泥、河砂、石子、钢筋、膨润土、粘土、钢护筒等。

(3)技术准备

绘制施工平面图,标明桩位、编号、施工顺序、水电线路和临时设施位置,确定成孔机械、配套设备及施工工艺,机械进行试运转和试成孔。

4.2.3、施工工艺

采用泥浆护壁泵吸正循环冲击成孔工艺。

施工工艺流程及检测流程图见下页:

4.2.3.1测量放线

根据施工控制点,采用全站仪测放出灌注桩桩位,并引出每个桩位的十字中心线,刻划在钢护筒上,随时校核。

4.2.3.2平台搭设及埋设钢护筒

钻机的移动采用吊机陆上吊安钻机的方法,这样,每一排架搭设一个独立的施工平台即可,施工平台与岸堤相连。

本工程采用水上Φ219x6钢管桩搭设施工平台,钢管桩入土深度不小于7m,具体结构详见下页图。

钢管桩采用吊机震动锤打入。

成孔用钢护筒,根据本工程特点,外护筒采用δ6钢板加工,长约6m,直径1000mm,成孔前,先将外护筒打入地下约3m,出水面1.5m。

内护筒直径800mm,采用用δ5钢板加工,顶部高出水面1.5m,底部打入淤泥层约6m。

高出地面以上的护筒采用工具式,周转使用,地面一下的护筒为一次性护筒。

4.2.3.3成孔

a.钻机、钻头的选用

采用冲击钻机成孔。

锤头直径为Φ780mm,锤头重约3t。

b.开孔

就位时,先粗略对中,将机台垫稳调平,使锤头中心与桩位点在铅垂线上重合,验收合格后开始钻孔。

开孔时冲进要缓慢进尺,冲程保持在1—1.5m以保证上部孔型良好,为下部造孔质量创造良好条件。

当冲孔深度达到外护筒以下3~4m时,可以认为孔已经开好

c.钻孔

钻孔前,泥浆池内需配备满足循环用的泥浆,用于护壁。

开孔完成后,冲程可控制在2—3m,待成孔5m以上,用经纬仪检查钢丝绳的垂直度是否满足成孔垂直度的要求。

在软土层成孔,尽量减少钻机晃动,以免扩大孔径。

在穿过软硬土层交界处时,要用慢速缓缓进尺,防止斜孔。

若出现斜孔,及时纠正,进行该页插入施工平台图

 

往复扫孔,如纠正无效,将锤头提出,向孔内填粘土石块至偏孔处0.5m以上,重新冲击。

针对本工程地质条件的部分不良情况,遇到淤泥层和含有淤泥地质层,应降至最小冲程,并减少泥浆循环速度和数量,尽量避免因泥浆在孔内受过大冲击而冲刷孔壁。

进入持力层时,根据土层具体情况,开始时用慢速,再逐步加速,以钻机不致超负荷产生跳动为原则。

泥浆比重控制在1.5左右。

采用泥浆护壁,泥浆稠度尽量控制适当,过稠不利于冲进,影响进尺速度;过稀则不利于护壁和排渣。

d.成孔注意事项

(1)加大力量在循环槽挑渣,最大程度保证泥浆泵吸入泥浆不含残渣;

(2)发现泵压上升或进尺缓慢,泵送清水或稀泥浆,若无效,及时提锤;

(3)钻进中出现缩颈、塌孔时,立即投入粘土块,使锤头冲击不进尺。

同时降低泥浆输入速度和数量,进行固壁,然后以慢速冲击。

当泥浆突然漏失时,亦立即回填粘土,待泥浆面不下降,再正常冲击。

当锤头卡孔,提锤不起时,继续慢速上下往复扫孔,防止锤头掉落或钢绳拔断;

(4)整个冲击过程认真准确地做好记录。

确定进入持力层3m后及时报请工程师现场验收。

4.2.4清孔

冲击深度满足设计要求后,进行清孔。

锤头上下活动,不进尺,同时换浆,输入比重1.05~1.08的新泥浆,循环40~60min,待孔底残渣磨成浆,置换出的泥浆符合要求,即为清孔合格。

钢筋笼安放完毕,灌注第一罐混凝土之前,再次进行泥浆泵清孔,测沉渣厚度,沉渣厚度必须控制在10cm以内(设计要求)。

4.2.5.钢筋笼制作与安装

4.2.5.1.钢筋材料检验

灌注桩钢筋共有φ20、φ16、φ10和φ8四种钢筋,总钢筋用量为109t。

钢筋进场应有出厂证明书,进场时除按批号进行外观检查外,还要进行力学和工艺性能检验,具体规定详见《水运工程混凝土施工规范》(JTJ268-96)。

4.2.5.2钢筋焊接

本工程钢筋焊接全部采用双面搭接焊,焊接长度为5d,采用E4303型焊条,在施焊前或改变钢筋级别、直径、调换焊工时应制作2个拉伸试件,试验结果大于或等于该类钢筋的抗拉强度时,才允许正式施焊。

4.2.5.3钢筋笼制作安装

根据地质资料先大致计算灌注桩长度,加工时按推算的灌注桩长度再适当加长加工钢筋笼,当钻孔终孔时,再根据实际桩长将事先加工好的钢筋笼超长部分切断或不足部分焊接接长,接长时要注意将接头错开,以符合规范关于接头的规定。

在钢筋加工场进行钢筋加工绑扎,钢筋笼加工后人工用特制的小车将钢筋笼运到现场,吊机吊起钢筋笼安放到孔内。

钢筋笼在吊装,用16t吊机起吊钢筋笼,在孔口处保持垂直,缓慢下放,在下放过程中避免碰撞孔壁,并保持钢筋笼竖直。

沉放完毕,及时校正钢筋笼平面位置,并调整钢筋笼标高。

最后用钢管固定住钢筋笼,防止钢筋笼在灌注混凝土过程中移位或上浮。

 

钢筋笼制作安装允许偏差(mm):

主筋间距

外箍筋间距

钢筋笼直径

钢筋笼长度

顶标高

主筋保护层

±15

±20

±10

+5,-15

±50

+10,-5

4.2.6.灌注混凝土

4.2.6.1原材料

采用PO42.5普通硅酸盐水泥;粗骨料采用单粒粒级5~25mm碎石;细骨料采用中砂河砂;拌和及养护用自来水;外加剂采用缓凝高效减水剂。

混凝土原材料进场必须有出厂证明,进场后必须按规范要求进行取样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4.2.6.2配合比设计

灌注桩混凝土设计标号为C30,进行配合比试验时按强度42Mpa进行配制;混凝土拌和物坍落度选择18~22cm。

据此进行配合比设计。

4.2.6.3混凝土拌和

上料和计量:

砂石料采用人工小推车上料,磅秤计量;水泥采用袋装水泥,人工投料,每灌用水泥为2包;水采用水泵抽吸水池水,电子计量,根据加水时间控制加水量;外加剂采用塑料量杯按率定的体积计量,外加剂投料时与水泥加在一起。

各种材料的称量允许偏差如下表:

材料名称

水泥或掺和料

粗细骨料

外加剂

允许偏差

±2%

±3%

±2%

±2%

拌和:

选用2台0.35m3强制式拌和机,每台的拌和能力为9m3/h。

混凝土拌和时间不应小于90秒。

4.2.6.3运输:

混凝土采用小型翻斗车运输。

4.2.6.4导管和漏斗

钢筋笼放置到位后随即下导管,导管直径20cm,每节长度1~3m,导管两端设有丝扣,用于导管之间相连。

导管下端距孔底距离25~40cm,位于桩孔中心。

导管上口与混凝土漏斗直接相连,高出泥浆面约1m。

为使第一漏斗混凝土能在导管下端形成堆体,混凝土面高出导管底部1m,防止水从外部反流入管,采用容积0.9m3漏斗。

灌注桩直径0.8m,考虑可能的扩孔,按0.9m直径计算,则0.9m3混凝土能够灌注灌注桩的高度为1.4m,满足要求。

4.2.6.5混凝土浇注

采用吊机吊罐将混凝土拌和物灌入混凝土料斗。

首批混凝土浇筑时的隔水方法:

在漏斗下口放置一圆形钢板,直径大于导管内径,钢板厚10mm,用一根钢丝绳及卡环与钢板相连,钢丝绳另一端挂在吊机吊钩上,在混凝土倒满储料斗后,迅速将钢板拉出,同时继续向料斗内加料。

这样保证了混凝土冲向孔底时有较大的冲击力,能将孔底泥浆内悬浮的部分渣粒冲起来浮到混凝土面之上,同时使混凝土在导管下端形成堆体并高出导管底部。

以后随着混凝土面的上升适当提升和拆减导管,原则是始终保持导管埋入混凝土内2~3m,同时注意控制导管埋深最大不超过6m,防止提升导管困难。

整个浇灌过程随时用测锤测量混凝土面的实际标高,计算混凝土上升高度、导管埋深和灌注量,以确定提升导管的高度以及何时拆卸导管,并作好灌注记录。

混凝土浇灌至设计桩顶标高以上60cm时,小范围上下提升导管,在混凝土上表面基本保持稳定后,拆除导管。

4.2.6.6保证混凝土浇筑连续进行的措施:

(1)备置发电机一台,一旦市电停电时立即启用发电机发电。

(2)拌和机配置二台,一旦一台出现故障,立即启用另一台拌和机。

(3)保持吊机和运输车辆状态良好。

4.2.7混凝土桩头处理

混凝土浇筑完毕后,进行测量桩顶标高。

实际浇筑完3~7天左右处理桩顶浮浆。

凿至设计桩顶标高,以凿出坚硬、新鲜的混凝土面为准。

剔凿过程中注意保护好预留筋,产生较大变形的要进行调整。

在28天龄期(或检测部门认可的合适龄期)满足后,进行混凝土完整性检测。

4.2.8.灌注桩施工注意事项

4.2.8..1防止孔壁坍落

(1)提升、下落锤头或钢筋笼时,应保持其重心与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