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72246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8.2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

《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docx

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现状、问题与对策研究

 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资料显示,“九五”以来,我国工业克服了亚洲金融危机、世界经济增速放缓等不利因素的影响,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势头,工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一、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进展

 

  

(一)企业组织结构逐步趋于合理

 

  二十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实施了“抓大放小”的战略。

1991年,国家首次确定了55家企业集团进行改革试点,至1997年试点企业集团扩大到120家。

1998年以来国家先后组建了石油、石化、军工等全国性大型企业集团,重组了宝钢集团等一批主业突出、管理水平高、竞争力强的大公司和企业集团。

各地也根据自身经济发展特点,组建了一批企业集团,制定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企业集团发展的政策措施,有力的促进了我国工业企业组织结构的完善。

2001年底,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拥有资本金29228.5亿元,占全部工业的52.1%;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3146.5亿元,占全部工业的52.9%。

这表明,大中型工业企业在我国工业经济发展中明显处于主体地位。

同时,国家采取了“放小”、“扶小”政策,通过改组、联合、兼并、租赁、承包经营和股份合作制、出售等形式,加快了放开搞活小企业的步伐。

2001年底,我国小型工业企业共有131万户,占全部工业企业总户数的97.5%;从业的人员达到6357.9万人,占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68.1%;全年营业收入达到56155.1亿元,占全部工业的比重达到47.9%。

可以看出,小企业不仅在就业领域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在整个工业经济中的地位也明显提高。

 

  

(二)产品和技术结构得到提升

 

  从1994年开始,按照扶优扶强的原则,对工业企业实施了“加大改造力度,加快改革步伐”的“双加工程”,集中力量对全国重点行业综合实力排位前三名的排头兵企业进行改造,规划了902个项目,投资额1198亿元,其中专项贷款651亿元。

从1999-2001年,国家从发行的财政长期建设债券中拿出部分资金,用于支持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进行技术改造。

经过精心选择,安排了1200多个项目,总投资2800多亿元,其中银行贷款1721亿元,国家给予贴息195亿元。

这些项目投产后,主要行业的产品结构得到有效调整,整个行业市场竞争力明显提高。

 

  同时,随着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和科技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逐步提高。

第二次全国基本单位普查资料显示,在目前我国1万余家科学研究机构中,约30%实现了企业化改制,直接进入了企业或转为科技型企业,充实了企业的科研力量,成为行业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开发的重要依托;在目前国家512家重点企业中,80%以上建立了技术开发中心;在全国2710家企业集团中,有1512家成立了技术中心。

同时,企业技术创新服务体系建设和产学研联合进一步加强,有力地促进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企业竞争能力的提高,促进了我国产品技术水平和产品结构的完善。

如国产的60万千瓦火电机组、50万伏高压输变电设备各项性能参数达到了20世纪90年代末国际水平。

冶金行业全部淘汰了平炉炼钢,连铸比从1995年的60.86%提高到2001年的90.51%,接近发达国家先进水平。

大型发电设备、冶金和石油石化等大型装备已基本能够立足于自主生产,并出口到许多发展中国家。

电子计算机、日用电器、通信设备制造业的新产品产值率达到30%以上。

数控机床产量超过18500台,比2000年增长了32.3%,其中高精度机床和大型机床分别增长了42.5%、32.2%,与1992年相比,10年间增长了3.4倍,年均增长18%,而且普及型数控机床所占比例从1992年的10%提高到2001年的39%。

出口商品结构明显优化,纺织、煤炭、建材、有色等行业在世界上具有比较优势,占有较大市场份额,纺织服装占世界贸易总额的13%,连续多年稳居世界首位,机电产品超过纺织服装成为第一大类出口商品,机电产品出口比重提高到50%左右。

 

  (三)工业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完善。

 

  根据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要求,在坚持和完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的基础上,加快了所有制结构调整,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份共同发展的格局正在逐步形成。

具体特点如下:

 

  1、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工业经济中的比重有所下降,但在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仍占支配地位

 

  2001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占全部工业企业的7.7%,从业人员占33.7%,分别比1996年底下降了2.3和5.6个百分点,这表明,随着我国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我国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在工业经济的比重明显下降。

但其总体规模和经济总量仍然占有很大的比重,国有经济在关键行业和重要领域仍占绝对的支配地位。

2001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收资本占全部工业的49.8%,全年营业收入占全部工业的41.3%。

分行业看,在采掘业中,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资本金占全行业的81%,营业收入占全行业的72.2%,其中石油和天然气开采业所占比重都高达90%以上;在电力、煤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等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本金和营业收入占全行业的比重均在80%左右;在关系国家安全的军工、航空航天等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的资本金和营业收入均占全行业的近100%。

 

  2、非国有工业企业2经济规模扩大

 

  2001年,全国非国有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占全部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的比重达到58.7%。

股份制企业和外商与港澳台商投资企业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分别达到了30%和24.6%。

39个工业行业中,非国有企业销售收入占50%以上的行业达29个。

辽宁、吉林、黑龙江等老工业基地经过调整,非国有工业占整个工业的比重已达20%以上,为老工业基地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辽宁有43%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实现了与国外资本的合资合作。

在浙江、福建等沿海省市,非国有工业的比重达到了70%左右。

 

  3、外资工业企业快速发展,在工业经济中的地位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三资”工业已成为我国工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1年底,“三资”工业企业户数占全部工业企业的比重达到7%,从业人员占全部工业企业的15.5%,分别比1996年底提高1.5和5.6个百分点,“三资”工业实收资本达到1.61万亿元,占全部工业企业的28.8%,2001年实现营业收入3.14万亿元,占全部工业企业的26.4%,三资企业的出口占全部出口总额的一半以上。

 

  (四)工业行业结构进一步调整升级

 

  1、传统工业总量调控、淘汰落后政策见成效

 

  1998年—2001年,国家对纺织、煤炭、冶金、轻工和石化等行业实施了总量调控,一些高污染、高能耗、低产出的“五小”企业逐渐被淘汰出局。

其中,煤炭采选业行业产业活动单位数比1996年减少1.5万个,下降34.4%,从业人员减少153.8万人,下降24.1%;木材及竹材采运业行业减少1306个,下降33.4%,人员减少34.8万人,下降47.1%;有色金属矿采选业行业减少2473个,下降26%,人员减少28万人,下降27.9%;非金属矿采选业行业减少1.3万个,下降27.7%,人员减少76.8万人,下降38.3%,等等。

通过这些措施,行业供求关系明显改善,效益稳步提高。

 

  2、现代工业发展加速,高技术产业规模壮大

 

  近几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电子信息、生物和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化的政策,积极推动科技与产业的结合,并加大了利用外资促进高技术产业发展的力度,有力的促进了我国以高技术为特色的现代工业的发展。

2001年末我国高技术产业3企业数达到5.3万家,从业人员579.1万人,分别比1996年增加1.5万家和52万人;资本金达到5280.6亿元,全年实现营业收入13559亿元,分别比1996年增长223.7%和235.5%。

随着高技术产业的迅猛发展,其在制造业中所占的比重逐步提高。

2001年我国高技术产业企业营业收入占全部制造业的比重比1996年提高了7.7个百分点,达到了13.3%。

 

  二、我国工业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国工业结构调整取得了积极成果,但随着我国长期商品短缺局面的结束和人民生活的改善,特别是随着加入世贸组织后国内外市场的一体化,我国工业结构与市场需求和国际竞争不相适应的矛盾比较突出,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企业组织规模小而散,国际竞争力不强

 

  我国企业过去追求“大而全”、“小而全”,专业化协作水平低,没有形成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

绝大多数企业规模过小,产业集中度低,资金和技术投入分散,资产负债率高,在生产、市场、研究与开发等方面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的优势。

2001年世界500强企业排名中,中国只有11家,没有一家是纯制造企业(中石油、中石化两个公司里的石油化工部分可以算作制造业)。

2001年39个工业行业前10名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仅占行业的15.8%。

其中,规模经济要求高的石油加工及炼焦、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冶金)、交通运输设备(含汽车)制造等行业前10名企业的规模集中度分别为37.7%、21.9%和23%,明显偏低。

比如,我国家电行业虽有竞争力,但最大的冰箱、洗衣机厂商的年生产规模才200万台左右,而惠而浦的全球洗衣机产量1999年高达740万台,其在美国的一家全自动洗衣机生产厂一年的产量就是300万台。

至于营销规模方面的差距更加明显:

跨国公司年销售额高达数百亿美元,中国最大的家电企业海尔的销售额仅800亿元左右。

国外炼油厂原油加工单系列最大规模已达1250万吨,而我国炼油厂原油加工单系列最大规模为800万吨。

 

  与企业组织结构不合理相关的是企业社会化分工、专业化协作水平不高,没有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中小企业为支撑的产业体系。

例如,我国汽车整车厂有120多家,前13家企业的总产量尚不足美国通用汽车公司的1/4,整车厂零部件自制率在50-60%左右(国外汽车厂零部件大都已实行全球采购)。

中国机械厂的零部件自制率大多在70%以上,而发达国家一般在20%左右。

专业化协作水平低,规模经济效益得不到有效发挥,中小企业没有形成“专、精、特、新”的优势,发展后劲不足。

 

  

(二)产品结构层次低,高附加值产品少

 

  我国产品结构不合理的矛盾十分突出,一般产品相对过剩与技术含量高、附加值大的产品短缺同时并存。

在主要工业品中,有80%以上的产品生产能力利用不足或严重不足,但是由于产品结构不合理,产品差别化不足、档次不够高、附加值较低,每年还要花大量外汇进口国内短缺产品。

比如,2001年机械及运输设备还是我国第一大类进口商品,进口达1070亿美元,占我国进口总额的44%,机械及运输设备产品的贸易逆差达121亿美元。

2001年高新技术产品在我国出口中的比重为17.5%,而在进口中的比重为26.4%,相差达9个百分点,逆差高达176亿美元,并呈现逐年扩大之势。

又如,2002年中国钢产量估计近1.8亿吨,比排名世界第二的日本高出1倍,但品种不足,低档次的建筑钢材占了一半以上,大量优质钢材、特殊钢材还要靠进口,2001年我国进口钢材1700多万吨,达90亿美元,贸易逆差71亿美元,2002年1-11月已经进口了2230万吨,增长了42%,逆差高达92亿美元;我国中低档机械产品积压严重,而机械基础产品和重大成套技术装备却长期依赖进口;我国高档合成树脂自给率不足50%。

 

  即使是高技术工业,我国产品附加值也不高,增加值率逐年下滑。

全国高技术工业1995年工业增加值率为26.38%,以后逐年小幅下滑,到1998年滑到25.08%的低谷,1999年和2000年缓慢爬升,分别为25.73%、26.31%,2001年再次降到24.86%。

除医药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率稳步上升,从1995年的27.53%提高到2001年的38.65%外,其余如合成材料及专用化学产品、电子及通信设备、航空航天、医疗器械及仪器仪表等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率连续7年徘徊不前,到2001年均未达到1995年的水平,特别需要注意的是,2001年我国高技术工业的增加值率比全国平均水平的34.55%还低了9.69个百分点。

 

  (三)技术水平低,创新能力不足

 

  我国产品结构层次低的根源在于技术水平落后。

一是我国企业技术改造投入不足,企业的落后设备不能及时得到改造或更新,不少企业设备陈旧、老化,带病运转,甚至一些五十年代的设备还在超期服役,造成多数产品单耗高、浪费大,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严重。

从钢铁、有色金属、电力、机械、石油化工、煤炭、建材等传统工业看,这些行业使用国际先进技术装备仅占十分之一,机械产品达到当代国际水平的不到5%,我国单位能源每千克油当量的使用所产生的国内生产总值仅为0.7美元,而美国为3.4美元,德国为7美元,日本为10.5美元。

主要工业产品能耗远高于发达国家,冶金重点企业吨钢可比能耗达0.9吨标煤,比发达国家高20-40%。

原煤入洗率仅为25%,而发达国家为50—100%。

我国制造业的年人均产值仅6300美元,只相当于发达国家的3%左右。

即使是高技术工业设备也较落后,折旧率低。

1996年至2000年5年间,高技术工业年平均折旧率为5.9%,比全国工业仅高1.9个百分点;平均折旧年限为17年,虽比全国工业快3年,但主要行业如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年平均折旧率为5.53%,离要求差距15%;其它高科技行业折旧率也比要求低10个百分点以上。

 

  二是我国企业创新能力不足。

R&D经费投入比重低,我国大中型工业企业研发费支出占销售收入比例不足2%,而世界500强企业一般为5-10%以上,电信、医药等行业甚至达到20%;科技成果商品转化率和产业化率低,分别只有20%和5-7%左右。

例如,2001年我国在国际上发表的科技论文数64526篇,位列美、日、英、德、法之后居世界第六位。

但我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少,水平不高。

据美国专利商标局统计,2001年授予我国内地专利权的专利共266项,仅为论文数量的0.41%,在美国授予专利的106个国家(地区)中,仅排在22位;我国还没有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体系,多数行业的关键核心技术与装备基本依赖国外,产品设计、关键零部件、工艺装备主要依赖进口。

例如,中国的格兰仕已成为世界最大的微波炉生产商,但关键件磁控管仍然依赖进口;中国正在成为全球最大的空调生产基地,但高性能柜机仍要采用美国谷轮公司的涡旋压缩机,而变频空调系统要依赖日本技术。

我国虽然是全球彩电生产大国,但关键的核心技术却为外国所掌握。

 

  三是高技术产业发展缓慢。

从反映产业核心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看,我国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产业规模小,技术基础薄弱。

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仅为4%,远低于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水平,比如美国仅信息技术产业就占到美国GDP的8%。

 

  四是人才结构不合理,高级技术人才短缺。

我国大多数企业特别是国有企业人员过多,非生产性辅助、服务人员和一般管理人员比重普遍过大,富余人员一般占企业的30%左右,而高级工程技术人员特别是高素质管理人才严重缺乏。

据《经济日报》报道,我国的高级技工只占技工总数的3.5%,与发达国家40%的比例相差甚远。

技术工人素质不高导致我国企业产品平均合格率只有70%,不良产品每年损失达2000亿元。

 

  (四)区域结构趋同,地区发展差距仍在拉大

 

  由于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各地长期追求自成体系,重复建设十分严重,造成地区产业结构趋同,近年来虽有改善,但特色经济、比较优势和协作效益不明显,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优势和中西部地区的潜在优势均未发挥出来,生产要素在区域间合理流动和配置的体制和机制没有形成。

目前一些单一资源型工业城市由于资源枯竭出现了结构性衰退现象,就业形势严峻,影响社会安定。

东中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差距不断拉大,地区产业结构严重趋同。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东、中、西部地区人均工业总产值的差距迅速扩大,1980年西部人均工业总产值为东部的51%,目前已不足1/4。

地区生产力布局不合理,如钢铁行业的布局是计划经济时代形成的,每个省市都建立了一定规模的钢铁生产基地。

全国18套乙烯装置分布在15个省市。

由于大量重复建设,地区封锁和市场分割,极大地影响了生产要素在区域间的合理流动和优化配置,区域结构趋同化十分严重。

 

  (五)所有制结构不合理

 

  国有经济分布过宽,战线过长,整体素质不高,资源配置不合理。

不论从行业布局还是地区布局看,国有工业广泛分布于各行业和地区之中,资本的使用过于分散。

2001年底,国有及国有控股制造业企业实收资本2.79万亿元,分布于10.3万户企业,平均每户资本只有2700万元,经营规模最大的前三个行业平均每户资本也只有6860万元,国家有限的资本分布过散,企业规模较小,不但难以达到经济规模,导致生产成本居高不下,而且影响了产品开发、技术创新与进步、市场开拓能力的提高。

 

  全国39个工业行业中,国有资产比重超过50%的行业有11个,在市场竞争程度高的领域,仍然配置着大量国有资产。

如竞争性强的纺织、普通机械行业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销售收入所占比重仍分别高达22.5%和30.5%。

而在一些支柱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关键性领域中,国有资本没有发挥应有的优势。

国有企业的所有制实现形式较为单一,法人治理结构不够规范。

老工业基地和西部省、区、市国有经济的比重较高,部分国有企业的困难还较突出。

 

  (六)工业发展日益受到资源、环境等客观条件的制约,可持续发展能力不足

 

  我国人均水资源2200立方米,仅相当于世界人均拥有量的1/4,在全国668个城市中约有400个城市缺水,其中天津等110个城市已受到水资源短缺的严重威胁,年缺水量60亿立方米。

全国每年废污水排放已超过500亿吨,工业排污、排废带来的水源污染、大气污染问题十分严重,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性遏制。

由于国内矿产资源条件不理想,一些关系国计民生的重要矿产资源缺口继续扩大,进口量逐年增长。

我国石油开发和生产严重滞后于消费增长,供需矛盾日趋突出,进口依存度已接近40%。

生态环境恶化,污染严重,重要的矿产资源短缺,严重制约着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我国工业结构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是在经济体制由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过程中各种矛盾的集中反映。

既有国有经济的布局和战略性调整方面的问题,也有非国有经济的进入障碍问题;既有企业机制不活导致结构调整动力不足的问题,也有现行财政、税收制度不利于企业跨地区兼并重组的问题;既有国内竞争不充分的问题,也有国际竞争力偏弱的问题。

这些问题都需要在下一步的工业结构调整中不断加以改进和解决。

 

  三、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对策

 

  

(一)以市场为导向,着力调整企业组织结构

 

  我国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适应两个根本性转变的要求,朝着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协作的方向发展的。

其中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是核心和关键。

从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入手,产品、技术、区域、劳动力等结构的调整才有实施的载体。

 

  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大体可以分三种情况:

 

  一是关闭破产一批。

主要是解决三类企业的问题:

第一类是要依法关闭那些产品质量低劣、浪费资源、污染严重、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的小厂小矿,主要是小煤炭、小炼油、小水泥、小玻璃、小钢铁、小糖厂等,这些小厂小矿不关闭,同大企业争原料、争市场的问题难以解决,我国工业整体水平也不可能提高。

第二类是资源枯竭的矿山,要积极稳妥地予以关闭,主要是资源枯竭的煤矿、有色金属矿和核工业的铀矿,以及其它金属和非金属矿,这是长期积累而没有得到解决的历史遗留问题,大多已经停产,靠国家财政补贴过日子,现在已经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第三类是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扭亏无望的企业,要实施破产。

对这三类企业,要建立一个退出市场的机制和通道,加快其退出市场的步伐。

 

  二是做大做强一批。

对那些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有发展前景的重点企业,要通过重点技术改造等措施,提高整体素质。

为此,要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本为纽带,以优势企业为龙头,推进强强联合,培育若干拥有名牌产品、先进技术、竞争力强的大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具备条件的要向跨国公司发展。

重点放在钢铁行业、石化行业、汽车行业、信息行业、家电行业等主要行业,形成能代表我国工业水平、能与国际大公司相抗衡的企业实力,成为我国工业经济的主力、支柱和行业排头兵。

 

  三是搞专搞精一批。

积极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使它们向“专、精、特、新”的方向发展;建立小企业同大中型企业合理的分工协作关系,形成小企业对大中型企业的专业化配套和专业化服务,提高生产的社会化水平;发挥中小企业在活跃城乡经济、满足社会各方面需要、吸纳劳动力就业等方面的作用。

加快培育和建立为中小企业提供信息咨询、市场开拓、筹资融资、贷款担保、技术支持、人才培训的社会服务体系。

 

  调整企业组织结构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分类指导,区别对待。

资本密集、技术密集、规模经济要求高的行业,要提高产业集中度。

其他行业按照市场细分化趋势,提高专业化水平。

经过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最终形成以大企业为主导,大中小企业合理分工、有机联系、协调发展的格局。

 

  

(二)采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

 

  目前,传统产业在我国经济中占有绝大比重,仍然是我国工业的主体,也是我国参与国际竞争的比较优势所在。

用先进适用技术和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是我国工业结构调整的主要途径,也是保持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基础。

我们应当抓住机遇,围绕品种、质量、效益,加大技术改造的力度,淘汰落后的工艺和设备,压缩过剩的一般产品生产能力,逐步实现主要行业关键技术从以模仿和引进为主,转向自主开发为主,优化技术结构和产品结构,降低生产成本,使传统产业得到提升和振兴,成为“十五”期间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

 

  轻纺行业要根据市场不同层次的需求,加快新材料、新工艺的推广应用,提高产品设计水平,提高质量档次,缩短产品开发周期,促进产品升级换代。

 

  装备制造业要以数控机床、重要基础件为重点,通过有重点地引进关键技术和自主创新,提高重大装备的开发能力,主要是600兆瓦超临界火电机组、千万吨级炼油成套设备、城市轨道交通成套设备、大型化肥和乙烯成套设备、轿车及零部件生产成套设备等。

通过技术改造和产业升级,这些重点装备要逐步立足于国内生产。

要加快机电一体化进程,提高装备工业智能化水平。

 

  石化工业一方面要加快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把品种、质量搞上去;另一方面还要在江苏、上海、福建、广东、西北等地,引进国外资金和技术,同外国大公司合作,依托老厂,建设若干新的大型石油化工装置,解决产品结构和劳动力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增产适销对路产品,满足市场需要。

 

  能源、原材料工业要加快资源勘探,大力发展和推广洁净煤技术、节能降耗技术、环保技术、产品深加工等行业关键技术,淘汰落后工艺设备,顶替进口,实现可持续发展。

 

  改造传统产业要积极采用先进技术标准,重视和加强工业设计。

加快企业技术开发中心建设,加强产学研结合,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

 

  (三)发挥比较优势,促进区域经济合理布局和协调发展

 

  区域经济结构的调整,主要是发展特色经济和优势产业,形成地区之间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生产力布局。

 

  充分利用老工业基地工业基础雄厚、科技人才聚集的优势,开发适应市场需求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通过调整、改组、改造和提高,把具备条件的老工业基地逐步培育成为用新技术武装起来的新式装备工业基地。

特别是东北老工业基地,要发挥其在钢铁、化工、机械、汽车、造船等传统工业方面的技术和人才优势,加快改组、改造步伐,使其焕发青春和活力。

 

  充分利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程科技 > 能源化工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