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中等生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72867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32.1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中等生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中等生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中等生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中等生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中等生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中等生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中等生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中等生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中等生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中等生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中等生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中等生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中等生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中等生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中等生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中等生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中等生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中等生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中等生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

《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中等生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中等生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中等生现状分析及对策.docx

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中等生现状分析及对策

我校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中等生”现状分析及对策

滨海县滨淮中心小学吴克刚

一、问题的提出

在我们日常的教育教学工作中,常常关注的是“优等生”及“后进生”,而对“中等生”往往关注得较少,其教育教学理念是所谓的“抓两头,带中间”,这些“中等生”是一个在课堂教学和学习生活中容易被忽略的“弱势群体”。

诚然,在当前还没有淡化分数概念的教育环境中,部分老师认为抓“优等生”可以提高班级优秀率;抓“后进生”可以提高合格率;唯有中等生,总是一碗温水,不烫不冷,保持恒温,因此,抓着没劲,还是把力用在“刀刃”上。

使“中等生”只能享受两边的辐射,得不到积极的诱导和开发。

而这群“中等生”在长期的班级群体中,他们在课堂学习中的学习热情如何,情感体验、心理状态怎样,却被大多数教师所疏忽,或者说无暇顾及。

小学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

因此,完整的数学教学既要使学生掌握必需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获得丰富、生动的情感体验,充分发挥数学学科“激发学习热情、砺炼学习品质、锻炼意志能力、健全学生人格”的育人功能。

对照教育教学的实际和学科功能,本文试图对“中等生”的学习心理进行研究、分析,并对其干预策略提出建议。

二、“中等生”的界定

“中等生”的概念,在我们的工作中经常使用,但其内涵与外延却好像很少有人去分析,仍是一个模糊的概念。

“中等生”概念的本质属性并不是十分明确,外延也并不确定。

从其词义本身揭示的内涵来说,就是指在学生前进的队伍中处在中间的学生。

显而易见,“中等生”、“优等生”以及“后进生”的差别,是教师们以“分数高低”为主要尺度,人为划定的,学习成绩成为绝对的标准,其他表现仅仅是参考分。

而学习成绩又包括哪些内容呢?

不外乎又是考试分数。

这种人为的评价标准被我们长期使用,据笔者观察,已对教育活动产生影响和反作用。

由于教师行为的不当已给“中等生”带来一系列的心理问题。

三、“中等生”心理分析

为深入了解“中等生”的心理现状及成因,我对学校六年级246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

以传统的划分标准,对其中的172名“中等生”(约占总数的70%)的答卷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并与“优等生”的有关数据作比较,发现“中等生”有以下较为明显的心理特征。

1、自卑心理

调查得出,有近1/3的“中等生”有自卑心理。

作为教师往往注意到了后进生中存在的自卑心理,但对中等生中存在的自卑心理,则认识不足,关注不够。

常以为,我没在批评他们,其何来自卑心理?

事实上相当一部分中等生的自卑心理同样比较严重。

当然其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有一点必须指出:

中等生由于长期处于“中等地位”,容易被老师忽视,缺乏老师应有的关心、爱护、鼓励。

而现在的孩子何等敏感?

长期关注的缺失,必定导致自信的不足;外界鼓励的缺少,必定导致自卑心理的增强。

有53%左右的中等生在一学期被提问到的次数在5次以下(包括0次),其中26、7%的学生竟一次也没有得到提问。

此种现状怎能使他们产生自信?

2、封闭心理

仔细观察这些学生,可看到:

他们常常沉默寡言,轻松活跃的时间很少,和老师亲密接触、与同学兴奋交流的极少,对班级发生的事也较少关心,鲜见他们在课堂上主动发表见解或主动与邻桌讨论问题。

有不懂的题目不会与老师沟通。

这种封闭心理影响教学中应有的了同学之间、师生之间正常交流,造成彼此之间的心理隔膜,往往使他们陷入孤独无助的境地。

被动地等待着老师的辅导与讲解。

根据我的观察,在所有学生中,封闭心理表现特别明显的是中等生。

中等的位置、自卑压抑的心理,有时又是内向的性格,他们的心理问题就更具有隐蔽性,不易被人发现。

有80%的学生对上课回答提问持消极态度。

这与现代社会提倡的竞争意识、参与意识是向背的。

3、学习的被动性

超过半数的学生在第二天要上学之前的周末晚上匆匆做作业。

对机动作业,

有近80%的学生采取消极态度。

许多同学,有很强的依赖心理,跟随老师的惯性运转。

表现在不定计划,坐等上课,课前不预习,对老师要上课的内容不了解。

上课忙于记笔记,没听到“门道”。

学不得法。

学生不能从“理解意义”入手,内容模糊,似是而非。

一部分学生课堂上没有专心致志地听课,对要点没有听到或听不全,课后又不能及时巩固、总结、寻找知识之间的联系,只是赶作业,乱套题型,解题没有章法,无效劳动,无效思维。

一部分中等生由于对自己认识不足,感觉自己天生不是那当优生的料,因此对自己没有多大信心,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表现在:

得过且过。

对自己的学习没有投入过多的热情,致使成绩老是上不了一个新台阶。

课堂上的表现是:

被动地听;课后的表现是:

基本不看书,即使看,在看不懂时也不会深究。

更是从没有想过有朝一日自己能成为一名优等生。

询问一下他们,回答的原因有:

我做得好,老师也不会表扬我,我还有什么兴趣?

还有学生竟说,我表现不好的时候,老师也不会把我指出来。

问他们追赶的目标时,总是妞妞捏捏不肯说。

“中等生”受激励的机会实在过少。

确实,教师行为的缺失也是造成这一状态的原因之一。

4、矛盾心理

中等生受消极心理的影响,会使他们在判断问题、形成见解时,出现偏颇,有时遇问题不但解决不了,反而会把事情越弄越复杂,使他们陷入一种更加不愉快的心境之中,性格更加内向,过于敏感,甚至紧张、胆怯。

但是一部分人有追求,有较强的自尊心,做事很认真,很自觉,甚至循规蹈矩。

中等生在心理特征上的这种优点和缺点,往往造成他们自相矛盾的心理。

在学习生活中的主要表现有:

他们往往对自己的学习要求过高,但因其身心发展、性格特点,会使他们的现实与理想产生距离。

如在回答教师问题时,希望流畅地把问题答好,但又畏畏缩缩、底气不足,盼望马上坐下。

希望自己象别的同学那样豁达乐观,却时常要为学习过程中的小事而闷闷不乐。

教育的目标是塑造人——通过教育的开展,将一个自然状态的人塑造成一个社会状态的人,将一个混沌未开的自然人塑造成一个身心健康的对社会有用的人才。

作为教师,面对占大多数的中等生,须认真思考对策,以改变其现状。

四、对策探讨

(一)教师素质的完善

疏导学生的心理问题,作为老师,应该提高自身素质,具备以下几点能力:

  1、访谈能力。

教师应加强对中等生的家访。

深入学生的家庭环境中,通过对家长及相关人员的询问、调查和座谈等有效形式,全面了解他们所受的家庭教育及学生在家实际表现;可以将学校教育信息及学生在校表现反馈给学生家长,有助于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结合;可以帮助教师全面了解和把握学生在校行为的真实动机,探究其思想行为的根源,从而做到有的放矢、因材施教。

2、观察分析能力。

教师要善于观察分析学生的优点和缺点。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每个人的优点和缺点都是存在于同一个统一体中,两者相互包含,相互掩映。

教师要细心观察,全面了解,去发现学生的优点和缺点,为心理问题的疏导奠定基础。

3、理解学生的能力。

教师要注意做到心理换位。

教师往往不同程度地存在着“自我中心”的倾向,易从自己的角度,用自己的眼光和感情看待周围的世界、处理所遇问题,这不利于全面地了解学生,妨碍师生之间的感情交流和相互理解,影响教育效果。

要做到心理换位,就要常常设身处地的从他人所处的地位、位置、环境去看待、理解和处理事情,领悟他人的所思所感所为,体验别人的精神世界就好像是自己的精神世界。

一个教师应常用“假如我是一个中等生”这样的话来提醒自己,要像演员那样把自己想象成一个正因“一次考试不理想而懊丧”或“回答不出老师的问题而难堪”的学生,认真考虑自己每一言行会引起学生什么样的反应,并尽可能教会学生掌握心理换位的方法,使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老师之间相互理解。

  4、赏识学生的能力。

教师应学会欣赏学生、信任学生,给与学生同等的关注。

教师理解学生,把学生看作一个有思考能力的人,有发展潜力的人,用欣赏的眼光看待中等生的每一个想法、每一次发现,发现他们的可爱之处和闪光点,尽量给与鼓励和热切的期待。

  当他们取得成绩时,教师能及时表扬予以肯定,根据具体情况,可以在全班表扬,也可以在私下表扬;发现他们小小的进步,说一句“做得好”;点点滴滴,他们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产生对教师的依恋与信赖,学生要求进步的动机就会得到强化。

  当他们遭受挫折,失去信心,妄自菲薄时,需要教师指出他们的优点,帮助他们找回曾拥有的成功的喜悦感,鼓励他们重新树立信心。

总之,在疏导中等生心理问题时,教师应在工作中不断的总结经验,要多读书,多学习,勤思考,善观察,重实践。

“中等生”的世界是五彩斑斓的,他们有憧憬,有梦想,教师要做有心人,给与他们热情的关注,努力理解他们的思想,提供他们锻炼的机会,使他们积极健康的发展。

(二)干预策略建议

1、进行调查研究,做好摸底工作。

掌握班上中等生学生名单及具体情况,对他们建立相关档案,并将相关资料时时带入课堂。

比如:

以前的成绩,上课的表现,作业情况,平时检测等,如果有必要,还可以与班主任配合,弄清楚平时在家中的表现,以便对症下药。

只有在对中等生有一个全面的认识以后,才能有效地对他们施行有效的帮助,达到预期的效果。

 2、建立和发展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师平时要以身作则,为人师表,严于律已,平等待人;课内外都要善于了解中等生,研究中等生,热爱中等生,尊重和信任中等生。

教师平时对学生的态度,会延伸到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由衷地对教师充满了敬意,喜欢这位教师,乐意接受教师,这样,他们会对教师充满信任,表现在课堂上会使师生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活动一致。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调动中等生积极参与课堂的前提。

所谓“亲其师,信其道”。

3、有意识地增强中等生的成功体验。

课堂教学中,要有意设计一系列能够让中等生不但会做,而且能够使他们通过做这些题目,认为自己也具备成为一名优生的条件的习题。

比如,在讲一些例题时,对差生提出一些非常低的要求,使他们人人都能达到;而对中等成绩的学生,则要求他们通过相互讨论能够完成例题,对完成好的小组进行鼓励,并要求他们能够独立完成一些变式题目,若完成得好,及时鼓励,帮助他们树立信心。

4、课堂上对他们予以平等的关注

我们的老师平时对优生与后进生有着比较鲜明的喜恶,对中等生往往不太在意,有的教师教学几年甚至对班上某些学生姓名都叫不出来,形成了“中等生是被遗忘的一族”的现象。

在这种情况下,中等生往往认为自己在班上是不起眼的,得不到教师的重视,更得不到教师的关爱,有时甚至认为自己在班上有他不多,无他不少,他们常常安慰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因此有时候,他们其实是在钻教师忽略他们的空子,对自己放松要求,把自己的起点定得非常低。

面对这种情况,如果我们作老师的事先知道这些情况,及时地对那部分学生加以关注,课堂是哪怕是用一个眼神,使他们觉得老师眼里时时有他们,他们定会对自己充满自信,为了不辜负老师的期望,也为了自己今后能够更加引起老师的注意与重视,他们会想办法学好这一科的。

5、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形成动手动脑习惯

  教师要进行角色转换,要求变口若悬河的说教者为学生自主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辅导者。

枯燥的讲解会让学生厌恶而不接受,何况有时教师过多的讲解让学生更加茫然,倒不如多留时间让他们自我消化一些,独立思考一些,并鼓励他们能够提出问题,哪怕是非常简单的问题,只有通过他们提问才足以说明他们已经开始走入教材、走进课堂中来了。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让自己解决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体验失败与成功,承担失败的责任,享受成功的喜悦。

锻炼他们的意志,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敢于面对困难,勇于战胜困难,让他们充分体验成功的艰辛过程和最后的美妙心境。

6、提倡合作,引入竞争,最终共同学习、共同进步

  教师要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意识,教育学生互帮互学,在集体中获得力量,走向成功;在竞争中,你追我赶,最终共同进步。

在中等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会遇到一些难题,教师就提醒他们向班里其他同学,特别是向优生请教,寻求帮助,从而解决问题。

让他们体验到集体的力量,从而增强学习数学的信心。

教师可作如下安排:

中等生向优生请教,差生向中等生请教,全班共结师徒对,使中等生在帮助差生过程中体验比他们强的心理优势,从而增强自信心;这个过程中,中等生们得到来自各方面人士的大力帮助与支持,内心充满了温暖与感激,有了良好的心境,自然会重新审视自己,为了有朝一日能够与优生平起平坐,会奋起直追的。

 

小学低年级学生数学抽象思维能力的现状分析与培养对策

滨海县滨淮中心小学沈婷婷

论文摘要:

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它是小学教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小学生认识数学、掌握数学、应用数学的一条捷径,更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我们侧重了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四个方面的问卷调查分析。

在此基础上,我们提出四方面的培养对策:

(1)要建立目标体系,明确训练内容,初步整理出低年级数学抽象思维能力的基本要求。

(2)遵循认知规律,探究教学方法,尤其要注意适度使用学具、训练思维语言、构建习题框架。

(3)要培养思维品质,发展思维能力。

(4)要尊重学生差异,追求人人发展。

实践中我们建议: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要适时适度,抓紧培养;要综合能力,整体提高;要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抽象思维亦称逻辑思维,形成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学生初步掌握一些科学的思考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迅速而有效掌握数学和其它文化知识,而且也为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认为,低年级学生的思维呈具体形象化,所以抽象思维能力的培养必须从小抓起,况且培养小学生的初步抽象思维能力,是小学数学中的一项重要的学习内容,是小学生认识数学、掌握数学、应用数学的一条捷径,更是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基础。

一、调查与分析:

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时,各种思维方法和形式都是有机地综合地交叉地进行活动的。

为了比较清楚地了解小学低年级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现状,我们侧重了分析综合,比较分类,抽象概括和判断推理四个方面的问卷调查分析。

参加调查的对象均为一年级学生,他们入学只有近一个月的时间。

分析与综合能力方面:

调查的目的主要借助直观的图形的分析综合,得出抽象的分析综合。

结果显示近一半低年级学生因学前教育的影响,他们能从观察图形过渡到用一些简单语言概括结论。

比较与分类能力方面:

调查的目的侧重于式与式的比较,鼓励写出多种不等式。

结果显示由于学生进校一个多月,按照教材的要求在教师的日常引导下,加上入学前家庭、幼儿园实施计算教学的训练,对于单个数的比较过渡到式的比较,困难不大。

因而此题正确率位于调查题目之首,正确率达87.8%,并且也有少部分学生还写了更多的比较式,思维灵活。

抽象与概括能力方面:

调查的目的根据生活经验初步建立可逆联想;在直观了解正方形的特征基础上画出正方形,形成相应的初步的空间观念。

结果显示解答逆向思维应用题的确有难度,只有40.1%学生能灵活运用“可逆联想”。

低年级小朋友在学前教育时已初步学会能辨别正方形、长方形区别,因而连接各点成正方形,正确率有62.6%。

但我们发现该题学生对正方形的理解多局限于正向的图形,变换图形角度的答案很少出现。

判断与推理能力方面:

调查的目的对直观图形有根据、有顺序、有条理进行判断推理。

结果显示对直观图形的判断推理能力总体来说较差,正确率只有40.6%。

二、培养的对策:

(一)建立目标体系,明确训练内容。

要培养学生初步的逻辑思维能力,作为教师首先必须了解培养目标的体系,有的放矢地进行训练。

以下是初步整理出的低年级数学抽象思维能力的基本要求。

 

低年级数学抽象思维能力的基本要求

分析与综合

1.能对100以内的数进行分解组合。

2.对两步混合运算式题的顺序、过程、结果进行分析综合。

3.根据条件和问题之间的关系,能给一步应用题补充条件或问题。

能根据图画、实物、算式等口头自编应用题。

比较与分类

1.能对万以内的数与数,数与式的大小进行比较,且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

2.初步掌握加、减、乘、除概念的区别和联系。

3.在解答一步应用题时,能分清条件与问题,已知与未知。

4.能区分“比……多”与“比……少”、“等分除”与“包含除”、“求相同数的和”与“求一个数的几倍”等数量关系的异同。

5.进行简单的分类,掌握有关几何题、图形、货币、长度、时间以及计量的分类及进率,。

6.在比较分类的活动中,体验活动结果,在同一标准下的一致性,不同标准下的多样性。

抽象与概括

1.能够从实物、图形中抽出数的概念及运用数表示日常生活中的一些事物,进行交流。

2.通过有余数的除法计算,概括出试商方法及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

3.能够概括掌握有关的笔算法则。

4.初步学会把有关的应用题抽象成文字题。

5.初步建立可逆联想,并解答加减应用题中的逆叙题。

6.通过观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长方形、正方形的特征,形成相应的初步的空间概念。

判断与推理

1.判断数与数、数与式的大小。

2.判断物体的多少、长短、轻重等。

3.通过对统计图、表的识别、体验,判断出各种量之间的大小关系。

4.对简单的变式题加以识别,具有初步的审题能力。

5.能用自选单位推测各种基本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估算,并解释估算过程。

6.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二)遵循认知规律,探究教学方法。

1.适度使用学具,促进思维发展。

数学思维在小学阶段主要的是抽象的逻辑思维,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形象性为主。

数学学科特点与儿童思维水平之间有一定的距离,缩短两者之间的距离所采用的手段主要靠直观教学。

根据小学生心理特点及认识规律,学具对发展学生抽象思维能力起了一定作用。

学生可将原有的智力活动方式外化为动手操作的程序,然后又通过这一外部程序“内化”为小学生的智力活动方式。

但是只有适度使用学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抽象思维的发展,否则,始终依赖学具,思维的水平难以提高。

如课堂中让学生用5块小木块进行5的组成与分解时,启发学生有序地分解成或不仅帮助学生理解了5的分解和组成,为加强交换律作了必要的孕伏,而且又使学生能脱离学具后重视有顺序地进行思考,当学习6.7.8.9数的分解和组成时,学生摆脱了学具的辅助,已经能抽象出各数的几种分解和组成,思考有序,可见,学具使用的恰当好处,发展了逻辑思维能力。

2.训练思维语言,理清思维过程。

语言和思维是分不开的,人们借助语言思考问题,表达思想,语言是思维的外在表现。

所以语言能力的启蒙培养有助于抽象思维能力的提高。

为了将数学语言的准确性、严密性、逻辑性、示范性挂在学生口中,印在学生脑中,作为教师必须运用教学语言的直观性,描述性,现实性与启发性,将两者统一起来。

如低年级教学中,我们常常要要求学生先思后说,能用完整的句子表达,能正确使用数学语言,注意严密规范等等,这样有要求、有顺序地启蒙培养,持之有恒,定有成效。

3.构建习题框架,综合思维训练。

强化思维训练,启发学生按照逻辑顺序去思考问题,有助于迅速提高抽象思维能力。

课堂中构建习题框架,不失为一种比较好的思维训练法。

如将有联系的内容、易混淆的、有互逆关系的题目放在一起成组的出现,让学生区别、辨认,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判断能力。

(三)培养思维品质,发展思维能力。

培养学生抽象思维能力,必须着眼于思维的各种品质。

良好思维品质是衡量逻辑思维能力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指标。

因为思维品质的实质,就是人的思维能力差异的表现。

思维品质主要包括深刻性、灵活性、独立性、敏捷性等。

在日常教学中,注重建立清晰的数学概念,可训练学生思维的正确性。

如教学厘米的认识时,让学生抽象理解出1厘米的实际长短,当再要求学生在尺上寻找1厘米的刻度所表示的区域,学生的思维十分积极,认为0-1,1-2,5-6等两个相邻数字间的长度均表示1厘米。

最后,学生还能画出许多1厘米长的各种方向的线段。

在日常教学中,发展求异思维,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如解答题目从左往右数小玲排在第4个,从右往左数,小玲排在第6个,一共有几个小朋友?

经教师启发,学生说出了很多解法:

4+6-1;4-1+6;4+(6-1);3+1+5等,思维发散了,思维灵活性显而易见。

在日常教学中,鼓励学生质疑、深思,训练思维的深刻性和独创性。

如:

比较高矮时,有学生提出“老师高,×××小朋友矮,可是为什么×××小朋友与他人比较时,结果他又变高了呢?

”可见比较中的辨证性已引起学生的注意了。

(四)尊重学生差异,追求人人发展。

一年级学生由于个体心理成熟的早晚、经验积累的多少,尤其是家庭、学校影响,他们思维特征表现出一定的差异性。

在教学中要注意因材施教,从每个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施以正确而良好的教育,使每一个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都得到最好的发展。

如为了培养每个学生的语言评判能力可注重以下做法:

A.错位法:

即要求学生听人发言时,假设“如果我来回答,我怎么说?

”;B.差异法:

即思考他人发言与我差异是什么?

“我会说的是哪一部分,我没有想到的他人是如何思考的?

”“我有什么补充或纠正。

”;C.成功法:

课堂中,把一些容易成功的机会让给“后进生”,能力强的学生予以补充。

随着日子的推移每个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在原基础上会发展的。

又如评价标准上,不采取一刀切,而是因人而宜。

能力强的学生可以多思考几种解答方式。

反之,能力弱的学生学会一种解答也行。

久之,每个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提高定成必然。

三、讨论与建议:

1.适时适度,抓紧培养。

实践发现,学前教育中家长注重艺术智能启蒙,忽视抽象思维的开发大有人在;家长注重纯数学计算力的训练,忽视抽象思维的培养比比皆是。

要知道人的多元智能是同样重要,所以说初步逻辑思维能力的形成决非只是小学学校数学课堂教学中事,从小抓起,从早抓起才为良策。

当然,培养学生初步逻辑思维能力要注重规律,过于拔高要求,加重学生负担;降低要求,阻碍学生思维最佳开发期。

2.综合能力,整体提高。

作为研究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在数学教学过程中,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判断与推理等上述种种思维它们是密切联系、相互补充、交错使用的。

作为教师应该从整体着眼,有目的、有计划地逐步提高思维过程中的各种基本能力。

3.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研究中教师要清楚地明白影响学生逻辑思维发展水平的因素很多,还必须重视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思维作为一个认识过程,总是与个体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等密切联系并受其制约的。

兴趣是智力开发的原动力,要不断激发学生的兴趣,启迪学生的动机,使学生始终带着愉快而满足的情绪进行智力活动,有效地促进其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

以上现状调查和培养策略,可成为小学数学学科教学中学生抽象思维能力的初步养成研究的出发点,成为进行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研究的基础,成为教师自身逻辑思维能力提高的途径。

 

数学“课堂倾听”习惯的现状分析及对策

滨海县滨淮中心小学殷红 

课堂倾听是一种有意识、主动的听,不仅要用耳朵听,更要用心听、用脑子听。

“学会倾听”是新课程赋予学习习惯新的内涵。

良好的倾听习惯和能力是人们获取知识的主要途径之一,是人际交往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

倾听的习惯培养和能力积累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对学生终身发展定下至关重要的基调。

教师的职业赋予我们培养学生良好习惯的使命,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帮助学生学会倾听,养成倾听的良好习惯。

学生在课堂上能认真倾听老师的讲课、倾听同学的发言,才能保障教学活动有效地进行,保障学生的后续学习

顺利进行。

现状分析

分析当前的数学课堂上,我们发现学生的“课堂倾听”存在以下几个突出的缺憾:

1.漫无目的。

有的学生上课一点都不能集中注意力,从头到尾一刻不停,铅笔弄弄,橡皮玩玩,想站就站,想坐就坐,一有风吹就会草动,一节课不知在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