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73295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9.6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试题.docx

《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试题.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试题.docx

绪论阴阳五行学说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在四个备选答案中选出一个正确答案,以下同)

1、在中医学中成功地运用辨证论治的第一部专书是:

()

A、《黄帝内经》B、《难经》C、《伤寒杂病论》

D、《小儿药证真诀》

2、在中医病因学方面提出著名的“三因学说”的医家是:

()

A、张仲景B、巢元方C、陈无泽D、吴又可

3、倡导“相火论”,治病以滋阴降火为主,后称为养阴派的医家:

()

A、刘完素3、张从正C、李杲D、朱丹溪

4、人体整体统一性形成,是以何者为中心的?

()

A、五脏B、六腑C、经络D、气血

5、中医治疗疾病时“必先岁气,无伐天和”,其意思主要是指在治疗用药时必须注意:

()

A、四时气候的变化B、昼夜晨昏的变化C、地理环境D、社会环境

6、“证”的概念是:

()

A、疾病的名称B、疾病过程中出现的症状

C、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体征D、疾病过程中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7、阴阳的概念是:

()

A、指日光的向背,向日为阳,背日为阴B、代表白昼和黑夜

C、相互对立的两个事物D、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

8、下列哪种情况不能构成阳阳关系?

()

A、寒与热B、动与静C、上升和外出D、表与里

9、事物的阴阳属性是:

()

A、绝对的B、相对的C、统一的D、平衡的

10、不属于阴的是:

()

A、晦晴的B、内在的C、静止的D轻清的

11、不属于阳的是:

()

A、明亮的B、外在的C、运动的D、重浊的

12、阴阳学说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主要是由于阴阳之间的:

()

A、制约和消长B、互根互用C、相对平衡D、相互转化

13、某些急性热病,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突然出现体温下降,四脚厥冷,脉微软绝等症象,这种现象用阴阳学说解释就是:

()

A、阴阳的对立制约B、阴阳的互根互用C、阴阳的消长平衡

D、阴阳的相互转化

14、健康人体的阴阳关系可以概括为:

()

A、阴阳相互制约B、阴阳互根C、阴阳相互转化D、阴平阳秘

15、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不属于阳的是:

()

A、头面部B、腰背部C、腹部D、体表

16、用阴阳学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不属于阴的是:

()

A、五脏B、六腑C、津液D、血

17、阴阳学说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

()

A、阴阳偏胜B、阴阳偏衰C、阴阳互损D、阴阳失调

18、属阴阳偏胜的病理是:

()

A、阳虚则寒B、阴胜则寒C、阴虚则热D、阳损及阴

19、下列哪一项不属于阴阳偏衰的病理?

()

A、阴损及阳B、阳损及阴C阴阳两虚D、重阴必阳

20、阴虚可以导致阳虚,阳虚也可以导致阴虚,这是因为阴阳之间是:

()

A、对立制约的B、互根互用的C、消长平衡的D、可以转化的

21、“阴病治阳”的治法适用于:

()

A、阴的绝对亢盛B、阳的绝对亢盛C、阴虚而致阳亢

D、阳虚而致而致阴盛

22、“阳病治阴”的治法适用于:

()

A、实热证B、实寒证C、虚热证D、虚寒证

23、说明阴阳互根互用关系的是:

()

A、孤阴不生,孤阳不长B、阳平阳秘,精神乃治

C、阴胜则寒,阳胜则热D、阳胜则阴病,阴胜则阳病

24、阴阳学说认为,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是:

()

A、寒者热之,热者寒之B、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C、益火之源,以消阴翳D、调整阴阳,恢复其相对平衡

25、属于阳的药味是:

()

A、酸B、咸C、淡D、苦

26、属于阴的药味是:

()

A、辛B、甘C、淡D、苦

27、五行中木的特性,古人形容概括为:

()

A、曲直B、炎上C、从革D、润下

28、五行中金的特性是:

()

A、寒凉B、收敛C、承载D、条达舒畅

29、五色中属水的是:

()

A、青B、黄C、白D、黑

30、“喜”这种情志活动归属于五行中的:

()

A、木B、火C、土D、金

31、下列事物的五行归属,哪一项是不对的?

()

A、木—肝、春、东B、土—脾、夏、南C、金—肺、秋、西

D、水—肾、冬、北

32、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肝之“母”是:

()

A、心B、肺C、脾D、肾

33、根据五行的相生规律,脾之“子”是:

()

A、心B、肺C、肝D、肾

34、根据五行相克规律,肺之“所胜”是:

()

A、心B、脾C、肝D、肾

35、根据五行的相克规律,肾之“所不胜”是:

()

A、心B、肺C、脾D肝

36、肾藏精以滋养肝血,用五行学说解释就是:

()

A、木生火B、火生土C、土生金D、水生木

37、肺气的肃降,能制约肝气的上升,肺与肝的这种关系属于五行学说中的:

()

A、相生关系B、相克关系C、相乘关系D、相侮关系

38、肾阴上升以制约心阳,用五行学说解释就是:

()

A、木克土B、土克水C、水克火D、火克金

39、先有肾水不足,不能滋养肝水,从而形成肝肾阴虚,肝阳上亢,这种疾病的传变称为:

()

A、母病及子B、子病犯母C、相乘D、反侮

40、肝气横逆犯脾,用五行学说解释就是:

()

A、木克土B、木乘土C、木不疏土D、土侮木

41、由于土本身不足,形成木克土的力量相对增强,使土更加不足,这种情况称为:

()

A、木克土B、木乘土C、土侮土D、土虚木乘

42、脾虚病人,面见青色,为:

()

A、木来乘土B、水来克火C、木来克土D、土来侮木

43、适用“补母”法治疗的病证是:

()

A、肺虚脾弱B、心肾不交C、肝脾不调D、脾肾阳虚

44、适用“抑强”法治疗的病理情况是:

()

A、心肝火旺B、肝气横逆犯脾C、肝虚致脾失健运

D、肾阴不足至肝阳上亢

45、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是:

()

A、培土制木B、佐金平木C、滋水涵木D、抑木扶土

46、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是:

()

A、滋水涵木B、佐金平木C、培土生金D、益火补土

47、“泻南补北”的治法适用于:

()

A、肝火偏盛,肺失清肃B、肾阴不足,心火偏旺

C、肝旺脾虚D、脾虚湿盛

48、根据五行相生规律,对由于思虑过度致疾的病人采用精神疗法时,可用哪种情志活动达到治疗目的?

()

A、喜B、怒C、惊D、恐

二、多项选择题(在五个备案中选出二至五个正确答案,正确答案没有选全或有选错的,该题无分,以下同)

1、金元时期,对中医学理论的发展有突出贡献的医家是:

()

A、张仲景B、张从正C、刘完素D、李杲E、朱丹溪

2、创立以卫气营血,三焦为核心的湿病辨证论治理论的医家是:

()

A、赵献可B、张景岳C、叶天土D、吴鞠通E、王清任

3、中医学的基本特点是:

()

A、预防为主B、整体观念C、辨证论治D、因时、因地、因人制宜

E、治病求本

4、中医学“整体观念”的思想主要体现于:

()

A、人是一个有机的整体B、精神情志活动可以致病

C、人与自然界的统一体D、异病同治,同病异治

E、社会环境与人的健康有关

5、中医学“人与天地相应”的思想认为,下列因素可以影响人的生理、病理:

()

A、四时气候的变化B、昼夜晨昏的变化C、地区气候的差异

D、地理环境的不同E、地区生活习惯的不同

6、所谓辨证,就是要辨清病变的:

()

A、部位B、原因C、性质D、邪正关系E、治疗原则和方法

7、属于阳的有:

()

A、运动的B、湿热的C、明亮的D、向外的E、上升的

8、属于阴的有:

()

A、静止的B、寒冷的C、晦暗的D、内守的E、下降的

9、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属于阴的有:

()

A、凝聚B、下降C、外出D、滋润E、抑制

10、阴和阳的相对属性引入医学领域,属于阳的有:

()

A、推动B、温煦C、升发D、濡养E、兴奋

11、事物的阴阳属性是相对的,这种相对性主要表现在:

()

A、阴阳的相互对立B、阴阳互根互用C、阴阳消长平衡

D、阴阳可以互相转化E、事物的无限可分性

12、阴阳的对立制约,可体现于:

()

A、四季的变化B、昼夜的变化C、动极者,镇之以静

D、阴胜则阳病E、阳胜则阴病

13、阴阳的互根互用,可体现于:

()

A、气与血的关系B、津与液的关系C、兴奋与抑制的关系

D、推动与温煦功能的关系E、物质与功能之间的关系

14、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属于阳的有:

()

A、体表B、上部C、背D、上肢E、心肺居上

15、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组织结构,属于阴的是:

()

A、体内B、下部C、腹D、下肢E、肝肾位于下

16、下列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中属于阴的有:

()

A、精B、气C、血D、津E、液

17、属阴阳失调的病理有:

()

A、阳胜则热B、阴胜则寒C、重寒则热D、阴虚则热E、阴阳互损

18、属阴阳偏衰的病理有:

()

A、阴虚则热B、阳虚则寒C、阳盛则热D、重热则寒E、阴阳互损

19、属阴阳偏胜的病理有:

()

A、阴胜则阳病B、阳胜则阴病C、阴盛格阳D、阳盛格阴

E、阴阳互损

20、阴阳偏胜的治疗,可应用下列哪几项原则和方法?

()

A、调整阴阳B、实则泻之C、虚则补之D、寒者热之E、热者寒之

21、阴阳偏衰的治疗,可应用下列哪几项原则和方法?

()

A、调整阴阳B、实则泻之C、虚则补之D、阴病治阳E、阳病治阴

22、用阴阳来概括疾病的临床表现,属于阴的有:

()

A、沉静少言B、形寒怕冷C、呼吸微弱D、语声低微E、脉数

23、用阴阳来概括疾病的临床表现,属于阳的有:

()

A、躁动不安B、发热C、呼吸气粗D、语声高亢E、脉沉迟

24、属于阳的药味有:

()

A、辛B、甘C、苦D、酸E、咸

25、属于阴的药味有:

()

A、辛B、甘C、苦D、酸E、咸

26、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是:

()

A、阴阳的对立制约B、阴阳的互根互用C、阴阳的消长平衡

D、阴阳的相互转化E、阴阳的无限可分

27、五行中土的特性是:

()

A、向下B、生长C、生化D、承载E、受纳

28、归属于木的有:

()

A、夏B、青C、肝D、筋E、目

29、归属于土的有:

()

A、湿B、甘C、脾D、南E、思

30、属五行相生关系的有:

()

A、土与木B、木与火C、土与金D、金与水E、火与土

31、属“母子”关系的有:

()

A、心与脾B、脾与肺C、肺与肾D、肾与肝E、肝与心

32、属于行相克关系的有:

()

A、金与木B、木与土C、火与土D、水与土E、金与水

33、可用五行的相生关系来解释的是:

()

A、肝藏血以济心B、肺清肃下行以助肾水C、心火下降于肾使肾不寒

D、肾阳湿煦脾阳E、肾藏精以滋养肝血

34、属于相克关系传变的是:

()

A、肾阴不足致肝阳上亢B、心水旺盛引动肝火C、肝气横逆犯脾

D、肝之气火上逆肺E、肾精不足致肝血不足

35、根据五行的归属,可以诊断为肝病的脉症是:

()

A、面色青B、面色白C、喜食甘D、喜食酸E、脉弦

36、根据五行的归属,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的脉症是:

()

A、面色黑B、面色赤C、口味苦D、口味酸E、脉洪

37、适用“虚则补其母”治则的病证有:

()

A、肝肾阴虚B、肺肾阴虚C脾肺气虚D、肝旺脾虚

E、肾阴虚而心火旺

38、适用“抑制”法治疗的病证是:

()

A、肝气横逆犯脾B、脾胃湿热致肝失条达C、肾阴不足致肝阳上亢

D、肝火偏盛致肺失清肃E、肾阴不足致心火偏旺

39、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有:

()

A、滋水涵木B、佐金平木C、益火补土D、抑木扶土E、泻南补北

40、根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有:

()

A、滋水涵木B、佐金平木C、益火补土D、抑木扶土E、泻南补北

三、填空题:

1、中医学理论体系,以为主导思想,以的生理、病理为基础。

2、中医学的基本特,一是,二是。

3、人体是一个有机的整体,表现在结构上;在功能上

4、阴阳学说认为,阴阳的是宇宙的基本规律。

5、阴与阳相互制约和消长的结果,取得了统一,即取得了称之为“阴平阳秘”。

6、阳胜则,阴胜则,阴虚则,阳虚则,是中医学的病理总纲。

7、阴阳学说解释人体病理变化时认为:

重阴必,重阳必,寒极生,热极生。

8、言人身之脏腑中阴阳,则为阴,为阳。

9、阳胜则阴病,是指阳胜的病变,必然损伤人体的。

10、阳胜则热,是指所致疾病的而言。

11、阴胜则阳病,是指阳胜的病变,必然损伤人体的。

12、阴胜则寒,是指所致疾病的而言。

13、阳损及阴,是阳虚不能,而同时出现的现象。

14、阴损及阳,则阴虚不能,而同时出现的现象。

15、阴阳学说认为,疾病发生发展的根本原因是,因此,

就是治疗的根本原则。

16、阳胜则热属实热证,宜用药以制其阳,即“热者”。

17、阴胜则寒属实寒证,宜用药以制其阳,即“寒者”。

18、张景岳提出:

“善补阳者,必于求阳,则阳得而生化无穷。

19、张景岳提出:

“善补阴者,必于求阴,则阴得而泉源不竭。

20、造成相乘、相侮的原因,一是五行中某一行过于,一是五行中某一行过于。

21、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是:

虚则,实则。

22、五行中的相生关系又可称作关系,即“生我”者为

“我生”者为。

23、相乘,是相克为病;相侮,是相克的而致病。

24、五行的特性,水曰,木曰。

25、五行的特性,木生,水生木,火生,金生。

26、五行的相克是:

木克,水克,土克,金克。

27、虚则补其母,主要是用于关系的证。

28、实则泻其子,主要是用于关系的证。

29、五脏相生关系的传变,包括和两个方面。

30、五行学说认为,人的情志活动也存在着相互制约关系,即:

悲胜,恐胜,怒胜,喜胜,思胜。

31、运用五行相生规律来治疗疾病,其基本治疗原则是,即所谓“虚则,实则。

32、运用五行相克规律来治疗疾病,适宜在治疗上同时采取

的手段,并侧重在制其,使弱者易于恢复。

四、名词术语解释

1、整体观念2、证3、辨证治疗4、同病异治5、异病同治6、阴阳7、阴平阳秘8、阴血9、阳气10、阳胜则热11、阳胜则阴病12、阴胜则寒13、阴胜则阳病14、阳虚则寒15、阴虚则热16、重阴必阳17、重阳必阴18、阴损及阳19、阳损及阴20、热者寒之21、寒者热之22、阳病治阴23、阴病治阳24、五行25、五气26、五色27、五志28、五味29、五季30、五官31、五体32、五液33、相生34、相克35、相乘36、相侮37、制化38、母病及子39、子病犯母40、子盗母气41、虚则补其母42、实则泻其子43、滋水涵木44、益火补土45、培土生金46、金水相生47、抑木扶土48、培土制水49、佐金平木50、泻南补北

五、问答题

(一)简答题(只答要点,不必展开。

以下同)

1、中医学的“整体观念”思想主要有哪些内容?

2、什么是中医学的辨证论治?

3、简述阴阳五行学说的中心思想。

4、简述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5、怎样理解“阴在内,阳之地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6、怎样理解“阳病治阴,阴病治阳”?

7、既然五脏属阴,六腑属阳,为什么又说心肺属阳?

8、简述五行的特性。

9、什么叫五行的生克乘侮,其顺序如何?

10、五行学说在诊断和治疗上的应用如何?

(二)诊述题(除答出要点外,还要求展开论述。

以下同)

1、试用阴阳学说说明人体的病理变化?

2、阴阳学说如何指导疾病的治疗?

3、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生理联系。

4、试用五行学说说明五脏之间的病理影响。

第一、二章绪论与阴阳五行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C2、C3、D4、A5、A6、D7、D8、C9、B10、D

11、D12、A13、D14、D15、C16、B17、D18、B19、D

20、B21、D22、C23、A24、D25、C26、D27、A28、B

29、D30、B31、B32、D33、B34、C35、C36、D37、B

38、C39、A40、B41、D42、A43、A44、B45、C46、B

47、B48、B

二、多项选择题

1、BCDE2、CD3、BC4、AC5、ABCDE6、ABCD7、ABCDE

8、ABCDE9、ABDE10、ABCE11、DE12、ABCDE13、ACE

14、ABCE15、ABCE16、ACDE17、ABCDE18、ABE19、ABCD

20、ABDE21、ACDE22、ABCD23、ABCD24、AB25、CDE

26、ABCD27、CDE28、BCDE29、ABCE30、BCDE31、ABCDE

32、ABD33、ABE34、CD35、ADE36、BCE37、ABC38、ABD

39、AC40、BDE

三、填空题

1、整体观念;脏腑经络;2、整体观念;辨证论治

3、不可分割;相互协调,相互为用4、对立和消长

5、动态平衡6、热;寒;热;寒

7、阳;阴;热;寒8、脏;腑

9、阴液10、阳邪;性质

11、阳气12、阴邪;性质

13、化生阴液;阴虚14、化生阳气;阳虚

15、阴阳失调,调整阴阳16、寒凉;寒之

17、温热;热之18、阴中;阴助

19、阳中、阳升20、强盛;虚弱

21、补其母;泻其子22、母子、母、子

23、太过;反向24、润下;曲直

25、火、木、土、水26、土、火、水、木

27、母子;虚28、母子;实

29、母病及子;子病犯母30、怒;喜;思;忧;恐

31、补其母;泻其子32、抑强扶弱;强盛

四、名词解释1、整体观念:

整体就是统一性和完整性。

中医学认为人是一个有机整体,人体与自然环境有密切的关系。

这种内外环境的统一性,机体自身整体性思想,称为整体观念。

2、证:

是机体在疾病发展过程中的某一阶段的病理概括。

它包括了病变的部位、原因、性质,以及邪正关系。

3、辨证论治:

辨证,就是四诊(望、闻、问、节)所收集的资料、症状和体征、通过分析、综合、辨清疾病的原因、性质、部位,以及邪正之间的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

论治,又称施治,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疗方法。

辨证是决定治疗的前提和依据,论治是治疗疾病的手段和方法。

4、同病异治:

是指同一种疾病,由于发病的时间、地区以及患者机体的反应性不同,或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所以表现的证不同,因而治法也不一样。

5、异病同治:

是指不同的疾病,其发展过程中,由于出现了相同的病机,因而也可采用同一方法治疗,这就是“异病同治”。

6、阴阳:

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即含有对立统一的概念。

阴和阳,既可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又可用于分析一个事物内部所存在着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7、阴平阳秘:

是指阴气平顺,阳气固守,阴阳两个方面保持对立统一的协调关系。

8、阴血:

血和阴,均有濡养和宁静的作用,故阴与血合称为“阴血”。

9、阳气:

气和阳,均有温煦和推动脏腑生理功能作用,故阳与气合称为“阳气”。

10、阳胜则热:

是指阳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

阳邪致病的性质是实热证。

11、阳胜则阴病:

是指阳邪致病,阳偏胜必然要导致阴伤,故说阳胜则阴病。

12、阴胜则寒:

是指阴邪所致疾病的性质而言。

阴邪致病的性质是寒实证。

13、阴胜则阳病:

是指阴邪致病,阴偏胜必然导致阳衰,故说阴胜则阳病。

14、阳虚则寒:

阳虚是指人体的阳气虚损,阳虚不能制阴,则阴相对的偏盛而出现寒象,称“阳虚则寒”。

15、阴虚则热:

阴虚是指人体的阴液不足,阴虚不能制阳,则阳相对的偏亢而出现热象,称“阴虚则热”。

16、重阴必阳:

重阴,是指阴寒盛极。

重阴必阳,是阴极生阳,与寒极生热同义。

17、重阳必阴,重阳,是指阳热盛极。

重阳必阴,是阳极生阴,与热极生寒同义。

18、阴损及阳:

是指阴虚至一定程度,因阴虚不能化生阳气,而同时出现阳虚的现象,称“阴损及阳”。

19、阳损及阴:

是指阳虚至一定程度,因阳虚不能化生阴液,而同时出现阴虚的现象,称“阳损及阴”。

20、热者寒之:

热者,是指阳胜则热的实热证患者;寒之,就是用寒凉药治疗。

21、寒者热之:

寒者,是指阴胜则寒的寒实证患者;热之,就是用温热药治疗。

22、阳病治阴:

即用滋阴壮水法,以抑制阳亢火盛。

适用于虚热的治疗。

23、阴病治阳:

即用扶阳益火法,以消退阴盛。

适用于虚寒症的治疗。

24、五行:

即是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的运动。

25、五气:

即是风、暑、湿、燥、寒五种自然气候变化。

26、五色:

即是青、赤、黄、白、黑五种颜色。

27、五志:

是指怒、喜、思、悲、恐五种情志变化。

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悲),肾在志为恐。

28、五味:

即辛、甘、酸、苦、咸五种味道。

29、五季:

即春、夏、长夏、秋、冬五个季节。

30、五官:

即目、舌、口、鼻、耳五种与五脏相连的感受器。

“鼻者肺之官也,目者肝之官也,口唇者脾之官也,舌者心之官也,耳者肾之官也”。

31、五体:

即筋、脉、肉、皮毛、骨五种形体。

肝在体合筋,心在体合脉,脾在体合肉,肺在体合皮,肾在体合骨。

32、五液:

即泪、汗、涎、涕、唾五种液体。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33、相生:

是指五行相生关系。

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具有促进、助长和资生作用。

34、相克:

是指五行相克关系。

指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生长和功能具有抑制和制约作用。

35、相乘:

乘,是指以强凌弱。

相乘,是指五行中某一行对被克制另一行克制太过。

36、相侮:

侮,在这里是指“反侮”。

五行中相侮,是指由于五行中的某一行过于强盛,对原来克我的一行进行反侮,即反克。

37、制化:

制即克制,化即化生。

五行学说认为,化生和克制是互相为用的,事物生中有克,克中有生,才能维持其相对的平衡协调。

这样生克的配合,称为制化。

38、母病及子:

是指疾病的传变,由母脏传及子脏。

如肾病及肝等。

39、子病犯母:

是指疾病的传变,由子脏传及母脏。

如心病及肝等。

40、子盗母气:

即子病犯母。

41、虚则补其母:

是根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

意思是指母子关系的虚证,可用补其母的方法治疗。

如肝肾阴虚,用滋肾水以养肝木等。

42、实则泻其子:

也是根据相生规律确定的治疗原则。

意思是指母子关系的实证,可以用泻子的方法治疗。

如心肝火旺,采用泻心法治疗。

43、滋水涵木:

是滋养肾阴以养肝阴的方法,又称滋肾养肝法,或滋补肝肾法。

适用于肾阴亏损而肝阴不足,以及肝阳上亢之证。

44、益火补土:

是温肾阳而补脾阳的一种方法。

又称温肾健脾法。

适用于肾阳虚而致脾阳不振之证。

45、培土生金:

是补脾益气而补益肺气的方法,又称补养脾肺法。

适用于脾胃虚弱而不能养肺之证。

46、金水相生:

是滋养肺肾的方法。

根据“金能生水,水能润金”的道理,用此法治疗肺虚不能输布津液以滋肾,或肾阴不足,不能上滋于肺,而致肺肾阴虚者。

47、抑木扶土:

是以疏肝健脾药治疗肝旺脾虚的一种方法。

又称疏肝健脾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工作范文 > 行政公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