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湖南省湘潭县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市八中醴陵市一中湘东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77559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7.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湖南省湘潭县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市八中醴陵市一中湘东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学年湖南省湘潭县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市八中醴陵市一中湘东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学年湖南省湘潭县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市八中醴陵市一中湘东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学年湖南省湘潭县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市八中醴陵市一中湘东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学年湖南省湘潭县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市八中醴陵市一中湘东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学年湖南省湘潭县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市八中醴陵市一中湘东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学年湖南省湘潭县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市八中醴陵市一中湘东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学年湖南省湘潭县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市八中醴陵市一中湘东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学年湖南省湘潭县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市八中醴陵市一中湘东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学年湖南省湘潭县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市八中醴陵市一中湘东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学年湖南省湘潭县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市八中醴陵市一中湘东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学年湖南省湘潭县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市八中醴陵市一中湘东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学年湖南省湘潭县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市八中醴陵市一中湘东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学年湖南省湘潭县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市八中醴陵市一中湘东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学年湖南省湘潭县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市八中醴陵市一中湘东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学年湖南省湘潭县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市八中醴陵市一中湘东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学年湖南省湘潭县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市八中醴陵市一中湘东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学年湖南省湘潭县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市八中醴陵市一中湘东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学年湖南省湘潭县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市八中醴陵市一中湘东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学年湖南省湘潭县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市八中醴陵市一中湘东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湖南省湘潭县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市八中醴陵市一中湘东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

《学年湖南省湘潭县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市八中醴陵市一中湘东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湖南省湘潭县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市八中醴陵市一中湘东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湖南省湘潭县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市八中醴陵市一中湘东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docx

学年湖南省湘潭县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市八中醴陵市一中湘东六校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语文试题

湖南省东部六校2016年上期高二联考

语文试题

总分:

150分时量:

150分钟考试时间2016年7月1日

由株洲市二中浏阳市一中湘潭县一中攸县一中株洲市八中醴陵市一中联合命题

注意事项:

本试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其中第Ⅰ卷第三、四题为选考题,其它题为必考题。

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考生作答时,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在本试卷上答题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宋朝是一个重视传统文化的朝代,每一个节日都被宋人发挥到极致。

清明节是当时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

人们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各种民俗活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寄托了人们美好的愿望。

宋朝清明节的最大亮点应该是蹴鞠。

《水浒传》中写高俅球技高超,因陪侍宋徽宗踢球,被提拔当了殿前都指挥使。

诗圣杜甫《清明》诗中说“十年蹴鞠将雏远,万里秋千习俗同”,诗人陆游《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中有“路入梁州似掌平,秋千蹴鞠趁清明”的诗句。

这说明从唐朝到宋朝清明节都有踢球娱乐的习俗。

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的发展。

上层踢球已经成为时尚,一幅《宋太祖蹴鞠图》,描绘的就是当时皇帝和大臣踢球的情景。

宋代社会上还有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

宋代的足球有用球门的间接比赛和不用球门的“白打”两种方式,但书上讲的大多是白打踢法。

所谓‘脚头十万踢,解数百千般”,就是指踢球花样动作和由几个花样组成的成套动作,指用头、肩、背、胸、膝、腿、脚等一套完整的踢技,使“球终日不坠”。

由此看来,宋代的足球,已由射门比准向灵巧和控球技术方面发展。

为了维护自身利益和发扬互助精神,宋代的踢球艺人还组织了自己的团体,叫做“齐云社”,又称“圆社”。

《水浒传》中写到宋徽宗也是“齐云社”的成员。

这是专门的蹴鞠组织,专事负责蹴鞠比赛的组织和宣传推广。

宋代清明节还有一个习俗就是市民携带炊饼出游踏青。

宋代民间,习惯把无馅的食品称为饼,用火烤的叫烧饼,蒸的叫蒸饼,面条叫汤饼,油炸的叫油饼;宋仁宗赵祯做皇帝之后,因为宋仁宗的名字叫赵祯,而蒸饼的“蒸”字和赵祯的“祯”字发音相似,那时说话写字都讲究避皇帝或长辈的名讳,所以,蒸饼就改称为“炊饼”。

在当时的汴梁城里,炊饼是一种大众食品,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

宋朝把有馅的食品叫做馒头。

《水浒传》中武大郎每天早起,挑起做好的一担炊饼出门叫卖。

武松离家出行前,曾经交待哥哥武大说:

你少在外面,早点回家;原先做炊饼十扇笼,以后只要做五扇笼。

扇笼就是蒸笼,可以断定,大郎炊饼是蒸出来,而非烤制的烧饼。

宋代炊饼是今天的馒头,绝非烧饼,而馒头却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

宋朝太学与国子监食堂例行加餐,春秋两季加炊饼,冬天供应太学馒头。

宋人笔记言,炊饼深受汴梁城民众喜爱,成为主食。

年年清明节,市民携带枣粥、鸭蛋和炊饼,出游踏青。

黄庭坚在宽慰病中朋友的书简中说:

“病者想渐苏醒能食矣。

家园炊饼漫佳,不知堪否?

”诗人杨万里题作《食蒸饼作》:

“何家笼饼须十字,萧家炊饼须四破,老夫饥来不可那,只要鹘仑吞一个。

读《水浒传》我们可探寻出宋朝清明节的习俗,除了传统的祭祀祖先外,更多的是纵情取乐,宋朝的节日已经走下了宗教的圣堂,成为老百姓外出娱乐的载体。

通过《清明上河图》可以看出,宋朝商品经济迅猛发展,市井生活恬静和谐。

宋朝清明节丰富多彩的民俗展示了宋朝的繁荣富足和人民的幸福生活。

(摘编自刘传录《从<水浒>中探秘宋朝清明节的习俗》)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蹴鞠是宋朝清明节习俗的主要亮点,在当时,这种活动是上层社会的时尚运动,还有专门靠踢球技艺维持生活的足球艺人。

B.圆社是宋代蹴鞠艺人的专业团体,有助于蹴鞠艺人团结互助和维护切身利益,园社组织蹴鞠比赛,并进行宣传推广。

C.馒头在宋朝指的是有馅的食品,就是今天的包子或有馅的点心,宋朝太学和国子监食堂在冬季都例行加餐供应馒头。

D.炊饼是宋朝市民在清明节出游踏青时常携带的食品,当时汴梁城大街小巷都有卖炊饼的,炊饼成为当时民众的主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清明节作为宋朝的一个重要节日被宋人发挥到极致,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展示了宋朝的繁荣富足,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愿望。

B.宋代蹴鞠的“白打”踢法是调动身体多个部位完成的一套花样动作,使“球终日不坠”,该踢法不比射门的准确性,而比控球的灵巧性。

C.宋代的饼有烧饼、蒸饼、汤饼、油饼等多种,因避宋仁宗的名讳,蒸饼改称炊饼,宋人笔记和黄庭坚的书简都说明炊饼深受民众喜爱。

D.根据《水浒》有关蹴鞠与炊饼的描写和《清明上河图》,我们既可看出宋朝清明节习俗主要是纵情取乐,也可看出宋朝市井生活的幸福。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朝的清明节,人们进行扫墓、颁新火、踏青、荡秋千、蹴鞠、斗鸡、放风筝等活动,说明宋朝的节日已成为百姓娱乐的载体,不再有宗教般神圣感。

B.陆游的《感旧末章盖思有以自广》诗说明宋朝清明节有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而杜甫的《清明》诗说明清明节踢球和荡秋千的习俗在唐朝就已盛行。

C.蹴鞠在宋代获得了极大发展,蹴鞠运动不仅在当时的上层社会流行,还有专业的踢球艺人,而且追求灵巧的控球技术,有专门负责蹴鞠活动的团体。

D.炊饼就是蒸饼,这不仅从《水浒》中武松和武大郎关于卖炊饼的对话中可以断定,也可以从杨万里《食蒸饼作》一诗的诗题和内容的对照中得到印证。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侯蒙,密州高密人。

未冠,有俊声,急义好施,或一日挥千金。

进士及第,调宝鸡尉,知柏乡县。

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浞怒,他日行县,阅理文书,欲翻致其罪;既而无一疵可指,始以宾礼见,曰:

“君真能吏也。

”率诸使者合荐之。

西将高永年死于羌,帝怒,亲书五路将帅刘仲武等十八人姓名,敕蒙往秦州逮治。

至秦,仲武等囚服听命,蒙晓之曰:

“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案未上,又拜御史中丞。

蒙奏言:

“汉武帝杀王恢①,不如秦缪公赦孟明;子玉②缢而晋侯喜,孔明亡而蜀国轻。

今羌杀吾一都护,而使十八将繇之而死,是自艾其支体也。

欲身不病,得乎?

”帝悟,释不问。

迁刑部尚书,改户部。

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

至是,帝密谕之。

对曰:

“以财利要君而进,非臣所敢。

”一日,帝从容问:

“蔡京何如人?

”对曰:

“使京能正其心术,虽古贤相何以加。

”帝颔首,且使密伺京所为。

京闻而衔之。

大钱法敝,朝廷议改十为三,主藏吏来告曰:

“诸府悉辇大钱市物于肆,皆疑法当变。

”蒙曰:

“吾府之积若干?

”曰:

“八千缗。

”蒙叱曰:

“安有更革而吾不知!

”明日,制下。

又尝有几事蒙独受旨,京不知也;京侦得之,白于帝,帝曰:

“侯蒙亦如是邪?

”罢知亳州。

宋江寇京东,蒙上书言:

“江以三十六人横行齐魏,官军数万无敢抗者,其才必过人。

今青溪盗起,不若赦江,使讨方腊以白赎。

”帝曰:

“蒙居外不忘君,忠臣也。

”命知东平府,未赴而卒,年六十八。

(选自《宋史·侯蒙传》,有删改)

【注】①王恢:

伏击匈奴,单于察觉而撤军。

汉武帝大怒,曰:

“今不诛恢,无以谢天下!

”②子玉:

楚成王时为令尹。

晋楚城濮决战,楚军败,未遇赦,子玉自杀。

4.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B.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C.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D.民讼皆决/于庭受罚者不怨/转运使黄浞闻其名/将推毂之/召诣行台白事蒙/以越境不肯往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20岁时举行加冠礼,叫作冠,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

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B.宾礼用于朝聘会同,是天子款待来朝会的四方诸侯和诸侯派遣使臣向周王问安的礼节仪式。

C.郊祭犹郊祀,古代于郊外祭祀天地,南郊祭天,北郊祭地,是儒教礼仪中的主要部分,祭祀对象分为三类:

天神、地祗、人鬼。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是掌管仪制祠祭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曾称地官、大司徒、计相、大司农等。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侯蒙精于治理,敏于干事。

侯蒙不肯越境禀报工作,转运使黄浞大怒,想借审查工作治侯蒙的罪,却发现无可指责,最后以礼相待。

B.侯蒙忠于国事,为君分忧。

侯蒙认识到大面值的钱币流通有弊病,建议改革,但又不想引起市场恐慌,所以斥责府库主管并安抚他。

C.侯蒙直言评鉴,结怨蔡京。

皇帝叫侯蒙评鉴蔡京,侯蒙认为蔡京心术不正。

蔡京闻知后,心里记恨侯蒙,后来找到机会报复了侯蒙。

D.侯蒙善于劝谏,解救大臣。

皇帝派侯蒙到秦州去责罚五路将帅等十八人,侯蒙援引典故,劝皇帝不要自残肢体,皇帝醒悟后不再追究。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蒙晓之曰:

“君辈皆侯伯,无庸以狱吏辱君,第以实对。

译文:

(2)比岁郊祭先期告办,尚书辄执政。

至是,帝密谕之。

译文: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

酒楼秋望

华岳【注】

西风吹客上阑干,万里无云宇宙宽。

秋水碧连天一片,暮霞红映日三竿。

花摇舞帽枝尤软,酒入诗肠句不寒。

古往今来恨多少,一时收拾付杯盘。

[注]华岳,南宋著名爱国诗人。

8.本诗颔联写景极具特色,请简要分析颔联是怎样写景的。

(5分)

答:

9.本诗尾联与《过零丁洋》尾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相比,在抒发情感上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陆游的《游山西村》中,形容似至穷途而突见佳境的名句是“,。

(2)儒道两家都曾用行路来形象地论述了积累的重要性。

《老子》中说“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荀子在《劝学》中说“,”。

(3)在《诗经•卫风•氓》中,“,”两句,描写女子出嫁后起早贪黑辛勤劳作,毫无闲暇的情形。

乙选考题

请考生从以下三、四两大题中选定一大题作答。

注意:

作答前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选题目对应的大题号涂黑。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1)~(4)题(25分)

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朱成玉

临终时,祖母颤巍巍地示意我们点上一根儿蜡烛,说要和它一起熄灭。

我不知道祖母此举有何深意,只知道那个时候经常停电,而一根蜡烛的价钱是5分硬币。

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灵光乍现,随即又仿佛一个跋涉了许久的旅人到达了目的地,长舒一口气,卸下所有。

祖母没有活过那根蜡烛,先它一步,咽了气。

祖母的脸上露出久违的微笑,酒窝像一朵莲花。

她奋力伸出手去,骨瘦如柴的手,指着我们。

像菩萨的手,伸到我们中间。

祖母去了,电却来了,电灯照亮所有人的忧伤,却再也照不亮祖母的前额。

父亲吹灭了蜡烛,说:

“留着这根蜡烛,等出灵的时候,点着它,给你奶奶在那边照个亮儿。

那边太黑了。

那边是哪边?

父亲又没去过,怎么就知道那边是黑的?

年少的我满是疑惑,可是看着一张张因为悲伤而严肃异常的脸,我又不敢问太多。

父亲似乎看出我的疑惑,接着说:

“你奶奶这一辈子苦啊,在晦暗的地方待得时间太长了。

祖父和祖母结婚几年后便当了兵,然后杳无音讯,祖母一生没有再嫁,独自一人养大父亲和叔叔。

因为祖父当的是国民党兵,所以“文革”的时候祖母免不了受了很多红卫兵的“声讨”。

祖母忍受着尘世带给她的一切苦楚,正如她那苦命的村庄,终日沉默,一言不发。

她在村庄里扎下根去,哪都不去。

她说就算临死前最后一刻,也要等着祖父,她就那么执拗地信着,祖父还活着。

那段日子,祖母常常去当铺。

从最开始的手镯,到后来的银饰,甚至她最割舍不下的香炉,银制的烟袋锅,都一一典当出去,只是为了让她的孩子们不挨饿。

为了孩子,她把自己的家当典当得干干净净,只剩一副嶙峋的瘦骨。

老了,本想着该享享清福,却不想又得了重疾。

祖母卧床不起,躺在床上,谁都可以推开她的门进去,看她躺在床上的狼狈样子。

“离远点,我身上臭!

”她老人家总是这样对我们说。

祖母是个极其干净的人,大家闺秀,年轻时候有洁癖,她的床,别人坐过之后,她都要重新洗一遍。

可是她老了,病了。

她所有的器官都坏了,功能丧失,不得不由家人为她擦洗身体。

每当这时候,她会像疯子一样发火,有时候会像小孩一样哭。

一生的尊严和坚守,噼里啪啦全毁了。

最难熬的是夜晚。

一切都停了下来,唯独疼痛,还在漫无边际地爬。

祖母在黑暗中,忍着疼痛,她的手紧紧攥着,她的嘴紧紧咬着被子,她不喊叫,她心疼她的儿孙,不想让自己的喊叫惊醒了我们。

祖母在黑暗中,被疼痛戳醒,就那么睁着眼睛,我想,她的脑海中定是一遍一遍地播放着往日时光,这岁月的皮影戏,终于要演到最后一幕。

令我们意想不到的是,祖母在黑暗里对抗疼痛的方式,竟然是给我们一颗颗地嗑着瓜子,早上醒来,她的枕头边儿上堆满了很大的一堆瓜子瓤。

只有早晨这会儿,她才能睡一会儿,我们轻手轻脚,从她的枕头边搬走一座山,尽量不弄出一点儿声响来。

想起父亲说的话,祖母更多的时光都是在黑暗里,而她并没有因此消沉,照样带领我们把日子过得柳暗花明,风生水起。

说白了,祖母是一个可以驾驭苦难的人,这苦难的烈马,一旦驯服,可以驮一个人奔往幸福。

在黑暗里又怎样?

那就去做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

这是祖母的哲学。

祖母大限将至,在那幽深的黑夜里,尚且咬牙活着,我们还有什么理由挥霍生命?

终于知道祖母为何在临终前执意要点上一根蜡烛,她是需要这根蜡烛为她送行。

她不想,临死前的最后一刻,都是黑暗的啊!

现在想想,祖母临终的眼里,一定是看到了祖父,嘴边才绽开了一朵莲花。

想起祖母的这个夜里,我把灯关上,点燃一支蜡烛。

倾听黑暗的蜡烛,时而被风吹熄,时而被风吹亮。

夜里的云朵在窗玻璃上颤抖着,想借点光亮取暖,捎带着擦亮了属于思念的天空。

忽明忽暗的蜡烛,是奄奄一息的祖母,为了祖父和她的孩子们,咯尽了最后一滴血。

(摘编自2015年11月《思维与智慧》)

(1)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我”父亲因担心“那边太黑”而要等出灵的时候再点着蜡烛,以便为“我”奶奶照个亮儿,这说明父亲是一个迷信、愚昧的人。

B.祖母“望着蜡烛,眉头舒展”的情节与葛朗台临死前抢夺十字架的情节,可谓异曲同工,都反映了主人公心为物役、难舍俗世的性格。

C.小说以“我”把灯关上,点燃蜡烛作为结局,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不仅呼应祖母临终时要求点燃蜡烛,而且还引发读者思考,颇具匠心。

D.小说巧妙使用夸张、拟人、比喻等多种修辞手法,不仅使主旨更突出,形象更鲜明,而且也使小说语言呈现出哀伤舒缓的特点。

E.作者借祖母的故事,向我们传达了要珍惜生命的人生感悟和莫惧黑暗、追求光明的人生哲思,这是作品的独到之处。

(2)小说是怎样叙述祖母的故事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3)小说在刻画祖母这个形象时,突出了她的哪些性格特征?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4)小说以“一支倾听黑暗的蜡烛”为题,有什么艺术效果?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阎肃:

活出不一样的“风花雪月”

桑可

他是一位可敬可爱朝气蓬勃的“顽童”,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他是一枚“不起眼”的军中绿花,也是文艺界和人民“打成一片”的天使;他为新中国的文化事业做出了突出贡献,受到毛泽东同志的亲切接见,也曾入围“感动中国2015年度人物”;他是一位词作大家、一级编剧,是文艺战线的一颗“常青树”“不老松”,他的人格魅力和火一样的热情,至今仍在感染着一代又一代的青年人奋勇向前。

阎肃同志的一生,留下1000多部(首)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佳作,参与策划100多台重大文艺活动,获国家和军队大奖100余项。

几乎以一己之力把江姐搬上歌剧舞台,一曲《红梅赞》一时传遍大江南北,让《江姐》成为不朽的红色经典。

在61岁的高龄担纲创作歌剧《党的女儿》,谱写了一曲中国共产党人的正气歌,给所有的观众上了一堂撼人心魄的生动党课。

他创造的《敢问路在何方》《我爱祖国的蓝天》《长城长》《雾里看花》《梦水乡》等歌曲,至今仍广为流传……

细品阎肃同志创作的一系列文艺作品,那些汩汩流淌于时空里的旋律,始终不缺少一颗滚烫的心、一种为国抒怀的情、为民放歌的魂。

他的作品,总是能沿着时代的烙印剪接出华丽的色彩,也灌注着一位军人所独有的对国家的浓情厚意。

报效祖国、放歌时代、思索人生,一部部文艺作品就像一曲曲时代的号角,把对我们所处时代的深沉思考揉进了每一个音符和歌词里,让民族勇于探索、自强不息的华彩乐章在豪迈的进行曲中激情流淌。

2014年在京举行的文艺座谈会上,阎肃同志在发言时说,“我们也有风花雪月,但那风是‘铁马秋风’、花是‘战地黄花’、雪是‘楼船夜雪’、月是‘边关冷月’。

就是这种肝胆、这种魂魄教会我跟着走、往前行,我愿意为兵服务一辈子!

”正是这种别样的“风花雪月”,这种颂英烈、咏家园、唱时代的军人情怀,铸就了他一路豪歌向天涯的人生之路。

他就像一株迎风傲雪的红梅,雪岭冰霜之间绽放出夺人的光彩;也像一段斑驳的城墙,挺起岁月的胸膛向人们展现沧桑的力量。

阎肃最爱这样介绍自己:

“我是部队文艺战线上的一名老兵。

”无论酷暑寒冬、无论风霜雨雪,入伍60多年,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给军营,始终与战士们血肉相连。

走进基层,深入基层,和基层的官兵打成一片,他用“百姓习俗、社会风尚、民族魂魄、生活素养”不断去贴近基层、发现故事,他以自己的身体力行,用自己豁达的胸襟、开阔的气象、和谐的身心,让我们见证了一位“胸有大业、腹有诗书、肩有担当、术有专攻”的文艺工作者楷模。

刘云山同志说:

“阎肃同志是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他60多年勇攀艺术高峰,80多岁依然奋斗在文艺工作第一线,无论是创作实践还是为人做事,都一片丹心、一腔热血、一身正气。

”在壮阔的时代大潮中把个人融入时代的主旋律,阎肃用对党无限的忠诚、对人民的深情和高尚的情操去工作,去为时代放歌。

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

在这样一个快速变革的时代,我们需要一批又一批像阎肃同志一样的文艺工作者,成为时代风气的先觉者、先行者、先倡者,创作更多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文艺作品,不断赓续薪火、再造经典,才能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

阎肃在创作的《红梅赞》中曾写过这样一句歌词:

“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

”一个人的一生,能够把自己的生命全部奉献给这样一个伟大的时代,他应该是无限欣慰的了。

用忠诚去燃烧生命,用灵魂去点燃光明,用旋律去传递信仰,阎肃同志不辜负时代召唤、不辜负人民期待,用自己灿烂的生命,把自己的人生谱写成了一曲浩气永存的时代长歌。

(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一个人有什么样的信仰,就会选择什么样的人生,就产生什么样的行为。

1946年,那是一个“追求进步就是民心所向”的年代,阎肃考取南开中学。

在那里,他如饥似渴地阅读五四以来的新诗、老舍的戏剧、巴金的小说,最令他心驰神往的是红色延安传来的先进思潮。

用阎肃自己的话来说,那时“我对共产党最朴素的心理就有了”。

(郭超、刘小兵《站在时代琴弦上的放歌者》)

②在阎肃的生命源泉中,中华传统文化是一汪深邃的清泉。

与阎肃有长期合作的中央电视台副总编朱彤介绍,阎肃作品中体现出的深厚的民族文化精神,应该出于他的自觉追求,是在深入研究和长期思考之后外化出来的一种风格。

他的作品是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叠加。

(黄子娟《时代歌者的追梦人生》)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准确的两项是(5分)

A.开头运用排比句式来增强表达的气势,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从不同角度概括出阎肃在艺术上取得的突出成就,高度赞扬了他的人格魅力和如火热情的巨大影响。

B.阎肃创作的《红梅赞》让歌剧《江姐》成为不朽的红色经典,他也通过“蜂儿酿就百花蜜,只愿香甜满人间”的歌词表达出自己为时代、为人民而歌的奉献精神。

C.阎肃说“铁马秋风、战地黄花、楼船夜雪、边关冷月”就是一个战士的风花雪月。

正是这种军人情怀让他无论酷暑寒冬、风霜雨雪,都把自己的一切奉献给军营。

D.阎肃创作的作品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是民族文化与时代精神的叠加,能够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促进民族的复兴。

E.材料通过对阎肃创作的众多艺术作品的评价以及对他一生传奇经历的回顾,高度赞扬了阎肃所具有的高贵品质和精神追求,表现了阎肃这位时代歌者的非凡人生。

(2)阎肃在文艺上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有哪些?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3)作为一篇人物通讯报道,本文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4)阎肃被誉为“文艺战线的一面旗帜”,他的高尚追求体现在哪些方面?

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答:

第Ⅱ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3分)

野花肆意开放,花丛间常可见一队队小而伶俐的麻褐色野兔,在那里追逐嬉戏,天真烂漫,活灵活现。

这位先生关于近代欧洲文化的大作,几乎每一页都会有文字让我感到莫名的激动,以至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

③陶渊明早年曾经几度出仕,后来因为不满当时黑暗腐败的政治而走上归隐之路,过起了瓜田李下的田园生活。

④为化解部分旅客的不满情绪,他们设立了“旅客投诉中心”,此举说明他们不光有良好的服务意识,还有闻过则喜的雅量。

⑤五四时期,革命青年为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而奔走呼号,奋不顾身,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⑥这位专家的回答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实在没想到这个困扰我两年的问题他却理解得那么轻松。

A.

③B.

③④C.

④⑤D.④⑤⑥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360公司的天眼系统,全称叫作“全球网络攻击实时监测预警系统”,这个系统能够实时捕获发生在全球成规模的每一个角落的网络攻击。

B.“和”字当选为2015海峡两岸的年度汉字,“和”字真切反映了两岸民众对80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成果的珍惜,对未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由衷期盼。

C.在人社部多次证实延时退休政策将推行之后,《中国经营报》记者了解到,在政府机构的调研中,部分国企出现了退休后收入高于退休前收入。

D.人才培养的质量是衡量一所大学办得好的重要因素,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是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课题。

15.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人终究是个经验的动物,。

如果只生活在天气预报的数字上,你永远也不会懂得零下17度的寒冷到底有多冷。

一旦被来自外部的意见操控,你就会错过很多。

比如,依靠天气预报了解气候过生活的人,可能永远也不会知道,这场寒冷过去后,什么时候小草才会发芽,什么时候燕子要飞回来……

A.既需要听别人说,又需要自己的亲身感受

B.除了自己去亲身感受,还需要听别人说

C.听人说得再多,也不如自己的亲身感受

D.不需要听别人说,而是要靠自己去亲身感受

16.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