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2文言文阅读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 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79075 上传时间:2023-06-28 格式:DOCX 页数:244 大小:1.79M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专题12文言文阅读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4页
专题12文言文阅读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4页
专题12文言文阅读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4页
专题12文言文阅读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4页
专题12文言文阅读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4页
专题12文言文阅读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4页
专题12文言文阅读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4页
专题12文言文阅读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4页
专题12文言文阅读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4页
专题12文言文阅读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4页
专题12文言文阅读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4页
专题12文言文阅读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4页
专题12文言文阅读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4页
专题12文言文阅读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4页
专题12文言文阅读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4页
专题12文言文阅读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4页
专题12文言文阅读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4页
专题12文言文阅读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4页
专题12文言文阅读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4页
专题12文言文阅读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 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专题12文言文阅读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 1.docx

《专题12文言文阅读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 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专题12文言文阅读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 1.docx(2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专题12文言文阅读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 1.docx

专题12文言文阅读三年高考语文试题附解析1

2014年-2016年高考试题精编版之分项

专题12:

文言文阅读

一、【2016年高考北京卷】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4题

桓公问于管子曰:

“楚者,山东之强国也,其人民习战斗之道。

举兵伐之,恐力不能过,兵弊于楚。

为之奈何?

”管子对曰:

“即以战斗之道当之矣。

”公曰:

“何谓也?

”管子对曰:

“公贵买其鹿。

桓公即使人之楚买生鹿。

管子即令桓公告民,藏谷十之六。

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令中大夫王邑载钱二千万,求生鹿于楚。

楚王闻之,告其相曰:

“彼金钱,人之所重也,国之所以存,明王之所以赏有功。

禽兽者,群害也,明王之所弃逐也。

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则是楚之福也,天且以齐私楚也。

子告吾民,急求生鹿,以尽齐之宝。

”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管子告楚之贾人曰:

“子为我致生鹿,二十赐子金百斤,什至而金千斤也。

则是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

楚之男女皆居外求鹿。

隰朋【1】教民藏谷五倍,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管子曰:

“楚可下矣。

”公曰:

“奈何?

”管子对曰:

“楚钱五倍,其君且自得而求谷。

”桓公曰:

“诺。

”因令人闭关,不与楚通使。

楚王果自得而求谷。

谷不可三月而得也,楚籴石四百。

齐因令人载粟处芊【2】之南,楚人降齐者十之四。

三年而楚服。

桓公问于管子曰:

“吾欲制衡山【3】之术,为之奈何?

”管子对曰:

“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燕、代必从公而买之。

秦、赵闻之,必与公争之。

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天下争之,衡山械器必十倍以上。

”公曰:

“诺。

”因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不敢辩其价。

齐修械器【4】于衡山十月,燕、代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燕、代修三月,秦国闻之,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衡山之君告其相曰:

“天下争吾械器,令其价再什以上。

”衡山之民释其本,修械器之巧。

齐即令隰朋购粟于赵。

赵粜石十五,隰朋取之石五十。

天下闻之,载粟而之齐。

齐修械器十七月,修籴五月,即闭关不与衡山通使。

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衡山械器尽,鲁削衡山之南,齐削衡山之北。

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取材于《管子·轻重》)

注释:

【1】隰朋:

春秋时齐国大夫。

【2】芊:

地名。

位于齐楚接壤处。

【3】衡山:

齐鲁之间的小国。

【4】修械器:

意思是施行购买兵器的策略。

9.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令左司马伯公将白徒而铸钱于庄山将:

率领

B.什至而金千斤也什:

十倍

C.楚不赋于民而财用足也赋:

给予

D.衡山之民释其本本:

农耕

10.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使人之楚买生鹿载粟而之齐

B.其人民习战斗之道公其令人贵买衡山之械器

C.楚王果自得而求谷果令人之衡山求买械器

D.今齐以其重宝贵买吾群害楚以生鹿藏钱五倍

11.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藏谷十之六

把十分之六的粮食储藏起来

B.天且以齐私楚也

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C.衡山之械器必倍其价

衡山兵器的价格一定翻倍

D.燕、代、秦即引其使而归

燕、代、秦就带领衡山的使节回国

12.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6分)

①楚民即释其耕农而畋鹿。

②内自量无械器以应二敌,即奉国而归齐矣。

13.在下面每个人物后的横线上写出一个恰当的熟语或成语,用来评价人物在文中的表现。

(4分)

①桓公②管子③衡山之君

14.本文讲述了管子运用谋略的故事,你从中获得了哪些启示?

请结合文章内容具体回答。

(5分)

【答案】

9.C

10.B

11.D

12.①楚国百姓就放弃了农耕而去捕鹿。

②(衡山之君)心理估量没有武器来应付两个敌国,就带领全国归顺齐国了。

13.【答案示例】桓公:

从善如流(虚心纳谏、择善而从、从谏如流);管子:

不战而屈人之兵(审时度势知己知彼神机妙算);衡山之君:

因小失大(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愚不可及目光短浅)

14.答题角度参考:

①用经济、金融手段战胜敌国②粮食安全对一个国家是极为重要的③上下一心是成功实施谋略的保证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近年来的高考文言文阅读题考查的实词,绝大多数源于教材,但《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要求高中生重点掌握的文言实词就多达120个,而且每一个实词还有诸多的义项,考生要完全掌握已非易事,对于迁移和运用更是难上加难。

本题可利用语境分析法,即根据词语所在句子的上下文具体语境分析判断。

10.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的理解能力。

可根据文言虚词的具体语境分析判断。

A项,之,均为“到”;B项,其,前者,代词,他们的;后者,语气助词,加强语气;C项,果,均为“果然”;D项,以,二者均为介词,用。

所以选B。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常见的文言虚词共有以下18个:

而、何、乎、乃、其、且、若、所、为、焉、也、以、因、于、与、则、者、之。

其中“因、以、于、则、之、乃、且、而”尤受高考命题人青睐,是历年高考试卷中的“老面孔”。

做文言虚词类题时,要着眼“意义”和“用法”两点,“意义”是就表意而言的,“用法”是就词性而言的。

最方便快捷的方法就是将所学教材中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代入课外的语句中比较验证。

对于材料中的虚词,要结合上下文语境去推敲;对于高考重点考的18个虚词,特别是教材中的典型句子要重视积累。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易错警示】翻译文言首先要有语境意识,结合上下文大体把握全句意思,再找出句中的关键字、辨识该句句式,然后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例如本题中要结合着具体语境,将“其使”的意思翻译准确。

12.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翻译文中句子的理解能力。

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此题翻译时需要注意的关键词句有:

释、畋、二敌等。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技巧点拨】此题要在准确把握文意的基础上,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理解文中某些关键性语句,如重点实词、虚词意义、判断句、被动句、宾语前置、成分省略和词类活用等,用规范的现代汉语把它表达出来。

例如本题重点的词语应将释、畋、二敌等关键词语翻译准确。

13.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鉴赏人物形象和理解词语的能力。

分析时,要根据文本中齐桓公、管子、衡山之君各自的言行举止等描写语句理解其人物形象,然后再根据平时对成语或俗语的积累,选用符合人物形象的词语作答即可。

【考点定位】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从齐桓公与管子的对话内容来看,齐桓公的言行举止表现出了他善于采纳和吸取别人的意见,由此可联想到从谏如流或虚心纳谏。

管子在文中的分析独具眼光,具有远见的卓识,故可联想到“审时度势,知己知彼”;衡山之君为了眼前的小利而最终丢失了整个国家,由此可联想到“鼠目寸光”或“目光短浅”。

【考点定位】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能力层级为探究F。

【技巧点拨】根据“问题即是答案”的原则,解答此题,应先根据对文本内容的感知,概述出管子在本文中采用了哪些谋略,例如,在经济、金融、粮食等方面的手段;燕、代、秦、赵等国的团结一心等都给我们人生重大的启示,只要能体现以上几个方面,言之有理即可。

【参考译文】

桓公向管仲问道:

“楚国,是崤山以东的强国,它的人民娴熟于战斗的方法。

(如果)派军队攻伐它,只怕(我们的)实力不能胜过它,会兵败于楚国,这应该怎么办呢?

”管仲回答说:

“就用战斗的方法来对付它。

”桓公说:

“这怎么讲?

”管仲回答说:

“您可用高价收购楚国的鹿。

桓公便派人到楚国购买活鹿。

管仲就让桓公向民众求购,贮藏了国内粮食十分之六。

派左司马伯公率领壮丁到庄山铸币。

然后派中大夫王邑带上二千万钱到楚国收购活鹿。

楚王得知后,向丞相说:

“钱币是人们看重的东西,国家靠它维持,英明的君主用它赏赐功臣。

禽兽,是一些有害的东西,是英明的君主应当抛弃驱逐的东西。

现在齐国用珍贵的宝物高价收买我们的害兽,这样是楚国的福分,上天将用齐国的金钱惠及楚国。

您通告百姓赶快去寻找活鹿,来把齐国的财宝全部换来。

”楚国百姓就放弃耕种来猎捕活鹿。

管仲还对楚国商人说:

“您给我贩来活鹿,二十头就给您黄金百斤;十倍(二百头)就给您黄金千斤。

这样楚国不向百姓征税,财富也充足了。

楚国人民都在外面找鹿。

隰朋让齐国百姓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粮食,楚国凭借(出卖)活鹿贮藏了五倍(于过去)的钱币。

管仲说:

“楚国可以攻克了。

”桓公说:

“怎么办?

”管仲回答说:

“楚国贮藏的钱币增加了五倍,楚王将会很得意,之后求购粮食。

”桓公说:

“好。

”于是派人封闭关隘,不和楚国互通使节。

楚王果然非常得意,然后求购粮食。

但是几个月都买不到粮食,楚国买一石粮食要四百钱。

齐国派人运粮到芊地的南部出卖,楚人十分之四都投降齐国。

几年(三年)之后,楚国就服从(于齐国)了。

桓公向管仲问道;“我想要找到控制衡山国的办法,这应该怎么办?

”管仲回答说;“您可以派人出高价收购衡山国的兵器进行转卖。

这样,燕国和代国一定跟着您去买,秦国和赵国听说后,一定和您争着买。

衡山兵器必然会价格翻倍。

(如果天下争相购买),衡山国兵器必然涨价十倍以上。

”桓公说:

“好。

”于是派人到衡山寻找、收购兵器,不敢同他们付价还价。

齐国实行购买衡山过兵器的策略十个月以后,燕、代两国听说,果然派人去衡山过买兵器。

燕、代两国实行这一策略三个月以后,秦国听说了这一消息,果然也派人去衡山国购买兵器。

衡山国君告诉宰相说:

“天下各国争相购买我国兵器,让兵器价钱提高二十倍以上。

”衡山国的百姓都放弃农业,发展制造兵器的工艺。

齐国则派隰朋到赵国购买粮食,赵国卖粮食每石十五钱,隰朋按每石五十钱收购。

天下各国听说这一消息,都运粮到齐国来卖。

齐国使用了十七个月的购买兵器的策略,使用收购粮食的策略五个月,然后就封闭了关隘,不和衡山国互通使节(与衡山国断绝了关系)。

燕、代、秦、赵四国也把自己的使者从衡山带领回国了。

衡山国的兵器已经卖光,鲁国侵占了它的南部,齐国侵占了它的北部。

(衡山国或衡山国王)内心自己估量没有兵器来招架两个敌国,便奉送国土,归降齐国了。

二、【2016年高考江苏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6~9题。

祖讳汝霖,号雨若。

幼好古学,博览群书。

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

遂输粟入太学,淹蹇二十年。

文恭①捐馆,家难渐至。

大父读书龙光楼,辍其梯,轴轳传食,不下楼者三年。

江西邓文洁公至越,吊文恭。

文恭墓木已拱,攀条泫然,悲咽而去。

大父送之邮亭,文洁对大父邑邑不乐,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欷歔。

是日将别,顾大父曰:

“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大父泣曰:

“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蔉尚不敢不勤。

”文洁曰:

“有是乎?

吾且面试子。

”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

文洁惊喜,击节曰:

“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

阳和子其不死矣!

甲午正月朔,即入南都,读书鹤鸣山,昼夜不辍,病目眚,下帏静坐者三月。

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辄塞耳不敢听。

入闱,日未午,即完牍,牍落一老教谕房。

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矣。

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

“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

”公曰:

“亟取若笑资来!

”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

《易经》以大父拟元,龚三益次之,其余悉置高等。

乙未,成进士,授清江令,调广昌,僚寀多名下士。

贞父黄先生善谑弄,易大父为纨袴子。

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

贞父语同寅曰:

“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

”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

贞父歙然张口,称:

“奇才!

奇才!

”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

满六载,考卓异第一。

(选自张岱《家传》,有删节)

【注】①文恭:

张元汴,号阳和,谥文恭,张汝霖的父亲,张岱的曾祖父。

②藨蓘:

耕耘。

6.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事文墨久矣    事:

从事

B.病目眚       病:

疲惫

C.詈不佳       詈:

责骂

D.令五县会鞫之    鞫:

审讯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张汝霖早年虽博览群书,但在科举方面并不顺利,直至他父亲去世都没有考取功名。

B.邓文洁公听信别人的传言,认为张汝霖已难以造就,后通过当面测试才改变了看法。

C.张汝霖参加科考时差点因老教谕的昏聩而名落孙山,幸赖主考官的慧眼才榜上有名。

D.黄贞父断案时遇到难题,无法解决,张汝霖下笔千言,精准断案,黄称赞他为奇才。

8.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8分)

(1)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2)友人以经书题相商,入耳文立就,后有言及者,辙塞耳不敢听。

9.根据文中张汝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

(4分)

【答案】

6.B

7.D

8.

(1)你就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希望能保住先人的事业。

(2)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9.考生书法的优劣对考试成绩有影响;可捐纳财货进入太学;考题出自经书;考官的喜好直接决定考试结果。

【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判断实词的解释的正确与否,关键是要理解它在文中的意思。

做题时,千万不要把所给的意义只带入到句子中去检验是否符合,这常常是个陷阱;必须要还原到原文语境,联系上下文进行具体分析,这样才比较保险。

7.试题分析:

题中同D选项相关的内容是:

刚好巡抚布置一件疑难案件,让五个县的县令会同审理。

黄贞父对同事们说:

“按照惯例这个案件应该交给我办,我不接受,大家也不要接受,我准备用这个案件来难倒张广昌。

”我祖父知道他的心意,就并没与一再推辞,拿起笔写了好几千字,判断案子就像很有经验的老年官吏。

黄贞父吃惊地张开嘴,称赞祖父是“奇才!

奇才!

”黄贞父就决定同我祖父建立朋友关系,并成为莫逆之交。

据此可知该项错误。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名师点睛】解答此类题目,应首先根据各选项表述在文本中找出相应内容,再同文本内容进行内容仔细比较,以确定正误,发现问题。

同A项相关的文字是“幼好古学,博览群书。

少不肯临池学书,字丑拙,试有司,辄不利”,同B项相关的文字是“盖文洁中忌者言,言大父近开酒肆,不事文墨久矣,故见大父辄唏嘘。

是日将别,顾大父曰:

‘汝则已矣,还教子读书,以期不坠先业。

’大父泣曰:

‘侄命蹇,特耕而不获耳,藨蔉尚不敢不勤。

’文洁曰:

‘有是乎?

吾且面试子。

’乃拈‘六十而耳顺’题,大父走笔成,文不加点。

文洁惊喜,击节曰:

‘子文当名世,何止科名?

阳和子其不死矣!

’”,同C项相关的文字是“牍落一老教谕房。

其所取牍,上大主考九我李公,詈不佳,令再上,上之不佳,又上,至四至五,房牍且尽已。

教谕忿恚而泣,公简其牍少七卷,问教谕,教谕曰:

‘七卷大不通,留作笑资耳。

’公曰:

‘亟取若笑资来!

’公一见,抚掌称大妙,洗卷更置丹铅。

《易经》以大父拟元”,同D项相关的文字是“巡方下疑狱,令五县会鞫之,贞父语同寅曰:

‘爰书例应属我,我勿受,诸君亦勿受,吾将以困张广昌。

’大父知其意,勿固辞,走笔数千言,皆引经据典,断案如老吏,贞父歙然张口,称‘奇才!

奇才!

’遂与大父定交,称莫逆”。

答题时要先弄懂它们的意思,再做比较。

8.试题分析:

解答此题,首先要根据文本中该句子的上下文认真揣摩句子大意,然后找准句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翻译。

翻译一般为直译(某些特殊词语,如官职名、地名、年号名等可不译),注意字句的落实。

翻译时还要注意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文从字顺。

题中第

(1)句中的“已”是“结束、完结”之意,这里可译为“完了、算了”;“还”是回家之意;“以”作连词,表目的;“期”是希望之意;“坠”是“损害、毁掉、堕落”之意;“先业”即先辈的事业。

(2)句中的“经书题”即“以经书中的考题”;“相商”即商量;“文立就”即文章立马就写好了;“言及者”指谈到此(指考题)的人。

【考点定位】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名师点睛】这类题目的解答方法首先要回到句子所在的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最后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文从字顺。

本题与往年相比,题型没有变化,仍是从所给文本中选取两个句子考查考生的翻译能力。

考向明确,难度适中。

所选句子涉及到的重点实词、虚词,皆是高中阶段应掌握的重点内容,考生做好课内知识迁移即可得分。

【考点定位】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名师点睛】此题考查筛选信息和归纳句意的能力。

这类题目解答时应该先通读全文,抓住题干中“根据文中张作霖的科举经历,概括当时科举考试的相关特点”这个要求和范围限制,筛选出相关信息然后归纳概括。

【参考译文】

我祖父的名字叫张汝霖,号名叫雨若,从小就喜欢学习古文,博览群书。

小时候他不愿意临摹书法家的书法,因此字写得很丑,因而在去官衙考试时,总是不能被录取。

于是就用粮食买了个上太学的资格读书,在其中待了二十年。

我曾祖父去世后,家境一天天困难。

我祖父在家中龙光楼读书,去掉下楼的梯子,用吊车将食物送上楼去,曾经三年没有下楼。

江西邓文洁先生到越地来悼念我曾祖父,曾祖父坟旁的树都已经长大了,邓先生抚摸着树枝泪流满面,哭啼着离开。

曾祖父送他到邮亭,邓文洁对祖父很不高兴,原来是他听信了别人说的坏话,说我的祖父近日开了一家酒店,好久都没有写文章了,所以看见我祖父就连声叹气。

那天邓文洁要走了,回头对祖父说:

“你算了,回去后教育儿子读书吧,希望你能保住你先人的事业。

”祖父哭着说:

“我的命运不好,只是耕种而没有收获啊,但是耕耘还是不敢不勤奋的。

”邓文洁说:

“有这种情形吗?

我将要当面考考你。

”就顺手拈取了“六十而耳顺”这个题目让祖父写文章,祖父提笔就写,文不加点,一挥而就。

邓文洁又惊又喜,鼓掌说:

“你的文章应当在社会上出名,岂止是在考场上考取功名?

你父亲大概还没死吧!

甲午年正月三十,祖父就到了南都,在鸡鸣山读书,一直到深夜都还手不释卷,因而害了眼病,在考试院静坐了三个月。

朋友用经书中的考题彼此商量,(考题)一传入他耳中文章马上就形成了,后来再有谈到(考题)的,他就堵住耳朵不敢听了。

进入考场后,时间还没到中午,就完成了文章。

他的答卷落到了一个老教谕的手中。

这位老教谕把他所选取的文章上呈给大主考李九我先生,李先生看了大骂这位老教谕,命令他重选送上来,送上来又不是好的文章,以致送了三四次,试卷差不多快要送完了。

老教谕七分地哭泣着,李九我先生翻检试卷少了七分,询问老教谕,老教谕说:

“这七份试卷文理极其不通,我把它们留下来作为笑料罢了。

”李先生说:

“赶快把这些你认为是笑料的试卷拿来!

”李先生一见我祖父的文章,鼓掌称赞很妙,把卷子重新用红笔批阅一遍。

关于《易经》,打算把祖父的文章作为第一名,龚三益第二,其余的五篇全部放置在高等。

乙未年,祖父考为进士,被授以清江县令,又被调到广昌,僚属大多是有名的人。

黄贞父先生喜欢开玩笑戏弄人,认为我祖父是纨绔子弟而看不起他。

刚好巡抚布置一件疑难案件,让五个县的县令会同审理。

黄贞父对同事们说:

“按照惯例这个案件应该交给我办,我不接受,大家也不要接受,我准备用这个案件来难倒张广昌。

”我祖父知道他的心意,就并没与一再推辞,拿起笔写了好几千字,判断案子就像很有经验的老年官吏。

黄贞父吃惊地张开嘴,称赞祖父是“奇才!

奇才!

”黄贞父就决定同我祖父建立朋友关系,并成为莫逆之交。

祖父做官满了六年,每次考察评比都是第一名。

三、【2016年高考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景公问晏子曰:

“吾欲服圣王之服,居圣王之室,如此,则诸侯其至乎?

晏子对曰:

“法其节俭则可;法其服,居其室,无益也。

三王①不同服而王,非以服致诸侯也。

诚于爱民,果于行善,天下怀其德而归其义,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

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古者尝有处橧巢②窟穴而不恶,予而不取,天下不朝其室,而共归其仁。

及三代作服,为益敬也。

服之轻重便于身,用财之费顺于民。

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是故明堂之制,下之湿润,不能及也;上之寒暑,不能入也。

土事不文,木事不镂,示民知节也。

及其衰也,衣服之侈过足以敬,宫室之美过避润湿,用力甚多,用财甚费,与民为仇。

今君欲法圣王之服,不法其制,若法其节俭也,则虽未成治,庶其有益也。

今君穷台榭之高,极污池之深而不止,务于刻镂之巧,文章之观而不厌,则亦与民而仇矣。

若臣之虑,恐国之危,而公不平也。

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

公之言过矣。

景公禄晏子以平阴与槀邑。

晏子辞曰:

“吾君好治宫室,民之力敝矣;又好盘游玩好,以饬女子,民之财竭矣;又好兴师,民之死近矣。

弊其力,竭其财,近其死,下之疾其上甚矣!

此婴之所为不敢受也。

公曰:

“是则可矣。

虽然,君子独不欲富与贵乎?

晏子曰:

“婴闻为人臣者,先君后身,安国而度家,宗君而处身,曷为独不欲富与贵也!

公曰:

“然则曷以禄夫子?

晏子对曰:

“君商渔盐,关市讥③而不征;耕者十取一焉;弛刑罚,若死者刑,若刑者罚,若罚者免。

若此三言者,婴之禄,君之利也。

公曰:

“此三言者,寡人无事焉,请以从夫子。

公既行若三言,使人问大国,大国之君曰:

“齐安矣。

”使人问小国,小国之君曰:

“齐不加我矣。

(节选自《晏子春秋》,有删改)

【注】

三王:

夏商周三代之明君,多指夏禹、商汤、周文王(或周武王)。

橧(zēng)巢:

用柴薪搭建的巢形住所。

关市:

指集市。

讥:

稽查,盘问。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若其衣服节俭而众说也说:

同“悦”,高兴

B.土事不文,木事不镂文:

花纹

C.下之疾其上甚矣疾:

痛恨

D.宗君而处身宗:

尊崇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如此,则诸侯其至矣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服之轻重便于身青,取之于蓝

C.然则曷以禄夫子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

D.关市讥而不征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B.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C.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D.夫冠足以修敬/不务其饰衣/足以掩形/御寒不务其美身/服不杂彩/首服不镂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晏子认为,古代圣王诚心诚意地爱护百姓,实实在在地对百姓行善,因此天下的人都感念其徳义而归附他们。

B.晏子认为要想治理好国家,使天下归附,最重要的不是取法已过时的古圣王制度,而是效法他们的节俭风尚。

C.面对景公的封赏,晏子并不领情,他毅然决然地予以拒绝,并且指出了景公穷奢极欲与穷兵黩武的危害性。

D.本文采用对话的方式,批评了景公治理国家的错误观点和做法,表达了晏子减少赋税、减轻刑罚等政治主张。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其不为橧巢者,以避风也;其不为窟穴者,以避湿也。

(4分)

(2)公乃愿致诸侯,不亦难乎?

公之言过矣。

(3分)

(3)是则可矣。

虽然,君子独不欲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