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98174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73.8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学年安徽省六安市第一中学高二下学期第二次阶段性考试历史试题 解析版Word文档格式.docx

一般说来,民族在历史渊源、生产方式、语言、文化、风俗习惯以及心理认同等方面具有共同的特征。

据此判断,在秦汉时期,华夏族所表现出来的共同“心理认同”方面的特征是

A.书同文B.车同轨C.行同伦D.地同域

【答案】C

【解析】结合所学,秦朝以法家思想治国,汉朝时期,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体现出“心理认同”方面的特征是行同伦,C正确;

秦朝统一文字,汉朝出现楷书、行书、草书,官方文体是隶书,故排除A;

车同轨、地同域不符合“心理认同”,排除BD。

3.西汉时,皇帝多次下令在郡园广建阜空宗庙。

东汉初年,庙制逐步简化,除在长安和洛阳立高祖庙,合祭两汉诸帝,此外别无他庙。

这一变化反映出

A.佛教东传日渐兴盛B.宗法观念日益淡化

C.皇帝制度逐步稳固D.外戚宦官轮流专权

【解析】庙制的简化是皇权加强的产物,所以这一变化反映出皇帝制度逐步稳固,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

佛教的兴盛并非材料的主旨,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

宗法观念并未日益淡化,选项B不合史实,不符合题意,排除;

材料根本就未涉及外戚宦官轮流专权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

故本题选C。

4.宋代有知识分子主张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形成了以修宗谱、建宗祠、置族田、立族长、定族规为特征的新的宗族制度。

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如范件淹为加强本族内部的相互扶助,设立了“义庄”等。

这些做法有利于

A.抑制土地兼并B.进一步完善选官制度

C.推动世俗文化发展D.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

【答案】D

【解析】从材料“重建上古时代的宗法组织”“高级官僚在宗族建设中起了重要作用”中可以分析出,家国一体的观念逐渐在乡村渗透,即国家权力在乡村的渗透,故D项正确;

材料中没有体现出土地兼并,故A项错误;

材料没有反映出选官制度和世俗文化的发展,故BC项错误。

5.应朝鲜国王请求,明朝皇帝多次颁赐书籍。

除历书外,儒家经典、史地类和教化类书籍最多,如明成祖特赐《四书大全》、《五经大全》等书。

这种交往

A.体现了明朝君主专制的强化态势B.巩固了中朝两国的平等外交关系

C.客观上有利于中华文化圈的拓展D.标志朝鲜开始接受中国儒家文化

6.明太祖废丞相后的事实表明:

没有大臣的辅弼,皇权体系是不能正常运行的,为此,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

由此可知,明初

A.国家中枢行政体系遭到破坏B.皇权体系受到了制度化制约

C.内阁参与决策呈现出合法化D.丞相制度最终得到变相复兴

【答案】A

【解析】“明太祖欲寻求一种既可以防止大臣专权,又足以充分辅佐皇权的丞相替代机构”是指废除丞相和设立内阁制度,导致以前中枢机构得以破坏,A正确;

皇权至高无上,不是制约,B错误;

内阁参与决策不是合法法,C错误;

丞相制度已经废除,D错误。

7.古代官员未到退休年龄而提前请求辞去官职致仕归家的现象称为“乞休”。

下表是根据《明实录》统计的明代官员乞休情况。

据此可推知当时

年代

年数

乞休次数

年平均次数

洪武

35

正统

29

4

0.14

成化

23

103

4.48

嘉靖

45

487

10.82

隆庆

6

76

12.67

万历

48

893

18.60

A.君主专制制度已经登峰造极B.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

C.传统家国同构观念开始瓦解D.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趋于多元化

【解析】由图表看出,明代中期后,群体性乞休现象呈增长态势,代表了士大夫群体政治主体意识的觉醒,士大夫家国观念中“家”与“族”的观念逐渐浓重,士大夫自我实现途径多元化,D正确;

明代官员乞休情况无法体现君主专制程度,排除A;

士大夫认为“国”并非士大夫自我实现的唯一和最好的途径,开始在族群结构和家族结构中审视和寻找自我认同的渠道,并非修齐治平的责任意识日益淡化,排除B;

材料无法体现“开始”,排除C。

8.19世纪前期,《澳门新闻报》载:

鸦片入口,议定规银,每箱若干。

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

此项银两,皆预备存在英国或他国鸦片船上,以便分派。

或在船上来取,或在省城交收。

据此可知当时

A.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B.虎门销烟后鸦片走私禁绝

C.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认识不足D.腐败统治潜伏着民族危机

【解析】材料反映了19世纪前期中国官员参与鸦片走私,收取规银贿赂,这些腐败统治加剧了列强侵略,潜伏着民族危机,故D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鸦片走私导致白银大量外流,故A错误;

材料并不能说明鸦片走私禁绝,故B错误;

中国官员参与鸦片走私,也不能说明清政府对西方侵略的认识不足,故C错误。

故选D。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正确理解材料关键信息“这些规银系与总督衙门以及水路文武官员,唯关口所得最多”,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中国官员腐败,参与鸦片走私的影响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9.义和团运动无疑更具有反侵略的勇气,除个别例外,当时的改良派、革命派对义和团评论皆多持贬义;

而东南地区的洋务派督抚却走向反帝斗争的对立面,热衷于与西方国家合作,建立了“东南互保”。

可见当时

A.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B.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

C.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D.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

【解析】材料反映了面对民族危机,义和团运动、改良派、革命派、东南地区的洋务派有不同的态度和应对方式,这说明在维护民族利益方面存在不同方式,故A正确;

“东南互保”并不能说明南方地区的革命斗争受到严重压制,故B错误;

材料也无法体现政府态度左右各方势力的政治立场,故C错误;

材料也不能反映西方侵略主要集中于中国北方地区,故D错误。

故选A。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全面提取材料关键信息“义和团运动、改良派、革命派、东南地区的洋务派”,学生应该结合所学知识从各阶级派别应对民族危机的方式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得出正确答案。

10.下表为两人对发生于1839年中英某次战役的历史叙述。

据此,能够被认定的历史事实是

双方

林则徐(中国)

义律(英国)

描述

英舰开炮后,关天培立即下令座船回击,并指挥各船协力进攻,多次击中窝拉疑号。

接仗约有一时之久,窝拉疑号“帆斜旗落,且御且逃”,海阿新号亦“随同通去”。

英舰原泊于清军舰队的右侧,开战后,“(英军)倾泄了毁灭性的炮火”。

“中国人以他们的固有精神回击,但是,我方可怕效力的火力很快便显示出优势”。

战斗进行了不到3刻钟,清军便撤退了。

A.义律亲自指挥了战斗B.清军在战役中占据优势

C.清军进行了英勇抵抗D.英军舰队率先退出战斗

【解析】材料没有体现义律指挥战斗的信息,A不正确;

据材料“我方可怕效力的火力很快便显示出优势”可以得出,清军在战役中并不占优势,B不正确;

由两则材料均可以得出清军进行了英勇的抗击,C正确;

关于谁率先撤出战斗,两则材料所述不同,D不正确。

11.鸦片战争后,清政府认为,“这些说不同的语言并有着奇怪习俗的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以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

”下列条款与此意思相符的是

A.“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关税税率,中国须同英国商定”

B.“允许英国人在通商口岸租赁土地、房屋、永久性居住”

C.“英人如何科罪,由英国议定章程、法律发给管事官照办”

D.“将来大皇帝有新恩施及各国,亦应难英人一体均沾

【解析】“夷人应该获准管理自己”、“显示中国的宽宏大量,并减轻管辖他们的任务”指的是外国人可以管理在中国的外国人,而中国人则不必插手,这明显的是领事裁判权的内容,故选C;

A属于关税协定权,B是租地、建屋权,D是片面最惠国待遇,都不符合题意,故排除ABD。

12.“自从1914年爆发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1917年俄国十月革命在地球六分之一的土地上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以来,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起了一个变化。

”由材料可推知

A.中国的民主革命进入了新阶段B.中国社会主义革命运动渐成主流

C.十月革命被中国资产阶级认可D.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胜利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一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产生的影响,十月革命以后,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飞速发展,中国无产阶级力量壮大,这些都为五四运动的爆发奠定了基础,使中国从旧民主主义革命进入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A正确;

社会主义革命是新中国成立以后才出现的,新中国成立之前进行的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B错误;

十月革命不会被资产阶级认可,因为他进行的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C错误;

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在当时并没有取得胜利,D错误。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中国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起了一个变化”,结合五四运动的背景分析解答。

13.1901年1月慈禧太后在西安发布“预约变法”上喻,4月设江“督办政务处”,任命突、李鸿章等6人为政务大臣全权负贵新政各项事宜,之后清政府在1901-1905年陆续颁布新政措施30余项。

材料表明清末新政

A.客观上推动了近代化B.抵制了维新思想的传播

C.导致了革命形势高涨D.加强了皇帝个人的独裁

【解析】材料表明慈禧太后积极主持新政事宜,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政强调鼓励发展实业,派遣留学生和编练新军等,均有利于中国近代化的发展,A符合题意;

1901年维新运动已经失败,B不正确;

新政旨在抑制革命,C不正确;

D与新政的目的不符。

本题考查了清末新政的相关知识,要求学生对清末新政的内容及其影响等有所掌握,清末新政是清政府主持下的一场自救运动,但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中国的近代化,加速了清政府的灭亡。

14.宣统年间,卢彤编绘了一套《中国历史战争形势全图》,图中战争英雄以黄帝、岳飞等汉族英雄为主。

民国初年,作者修改全图,超越单纯议族英雄叙述,转以历史上开疆拓土、扬威异域、增进国家光荣、促进同民进步者为依归。

从这一变化可以推知当时部分知识分子

A.期望富国强兵的强烈愿望B.深受西方民主思想的影响

C.认同多民族国家建国模式D.摆脱偶像崇拜的思想束缚

【解析】材料“超越单纯汉族英雄叙述,转以历史上开疆拓土、扬威异域、增进国家光荣、促进国民进步者为依归”,故选C;

材料没有涉及富国强兵的信息,排除A;

材料没有体现西方民主思想,排除B;

材料“战争英雄以黄帝、岳飞等汉族英雄为主”,并非以偶像崇拜,排除D。

15.20世纪初叶,出版于上海的某论著说:

“有起死回生,还魂返魄,出十八层地狱,升三十三天堂,郁郁勃勃,莽莽苍苍,至尊极高,独一无二,伟大绝伦之一目的,曰‘革命’。

……沿万理长城,登昆仑,游扬子江上下,溯黄河,竖独立之旗,撞自由之钟,呼天吁地,破颡裂响,以鸣于我同胞前曰:

鸣呼!

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

”上述言论意在

A.传播民主革命思想,振奋国民精神B.再举斗争旗帜,掀起“一次革命”

C.呼呼以革命方式唤起“亚洲觉醒”D.说明以上书请愿办法改革政治行不通

【解析】根据“20世纪初叶”“我中国今日不可不革命”,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初推翻清政府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广泛传播,振奋国民精神,推动了资产阶级革命运动的发展,A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掀起“一次革命”,排除B;

材料反映呼吁我国国民觉醒,并非唤起“亚洲觉醒”,C错误;

D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

16.徐中约先生在评价中国近代某一团体成立的意义时说到:

它是个涵盖多省份与多阶级的组织,因而能够在沿海、也可以在内地发动起义,……它为全国所有革命与进步力量提供了汇聚点。

有鉴于此,它当之无愧地享受到“中国革命之母”的赞誉殊荣。

这一团体是

A.兴中会B.中国同盟会C.中国共产党D.中国国民党

【解析】由“涵盖多省份与多阶级”、“能够在沿海、也可以在内地发动起义”、“中国革命之母”等信息可知,这一组织应该与辛亥革命有关的组织,根据所学可知兴中会只是广州兴办的,所以排除A而选择B;

CD均建立于中国同盟会之后,故不符合“中国革命之母”这一条件,故排除。

17.1947年国民党据《中华民国宪法》完成了政府的改组,在国府委员中,国民党人占17人、青年党、民社党及社会贤达占11,《大公报》对此的民意调查显示:

100人中的50%为其打分为零分,平均分不到24分,其中⅔的人认为青年党和民社党根本就不该参加这个政府。

材料较为客观地反映出

A.抗战胜利后中国两种命运的斗争B.中国人民为和平民主建国的努力

C.民主联合政府在一定程度上实现D.国民党政权处于合法性危机之中

【解析】根据“《大公报》对此的民意调查显示:

100人中的50%为其打分为零分,平均分不到24分,其中⅔的人认为青年党和民社党根本就不该参加这个政府”可知,民众对国民党政权认可度不高,说明国民党政权处于合法性危机之中,D正确;

材料无法体现“两种命运的斗争”,排除A;

材料反映的是民众对国民党政权认可度不高,B无法体现,排除;

材料反映的是民众对国民党政权认可度不高,C不符合题意,排除。

18.据下表可知

1935年全国各出版社出版的各类论著数量统计

有关社会主义

有关辩证唯物主义

有关历史 

唯物主义

有关计划经济

有关国民党历史

有关三民主义

32本

23本

19本

8本

13本

A.民众丧失了对国民党的信心B.马克思主义成为社会主流思想

C.苏联对中国共产党控制加深D.中国共产党的意识形态影响力扩大

【解析】由材料表明,与中国共产党有关的社会主义思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以及计划经济的书籍较多,说明中国共产党的影响力不断增强,D正确;

材料不能的出民众的态度,A不正确;

BC说法均不正确。

19.毛泽东曾指出“总而言之,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敌人缩小到最少……对我们来说,朋友越多越好,敌人越少越好。

”下列史实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

①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 

②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

③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④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

A.①②③B.①③④C.①②④D.②③④

【解析】材料的意思就是要建立统一战线,团结更多的力量来进行革命,协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建立了革命统一战线,①正确;

开辟农村革命根据地没有建立统一战线,②错误;

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进行抗战,③正确;

召开了政治协商会议是为了建立民主统一战线,④正确;

①③④正确,故选B。

解答本题的关键信息是“要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人,这样,我们就可以把敌人缩小到最少”,选出属于加强团结和建立统一战线的选项即可。

20.1934年9月《红旗周刊》指出:

“湖南……江西等六省灾情最重,良田被毁,饿殍遍布,国民政府因国民党腐化而救灾不力,只有推翻国民党统治,建设劳动工农贫民自己的政权,才能从根本上根绝水患。

”该文章的主旨是

A.向全国通报六省灾情以争取救援B.揭露国民政府的腐朽性和反动性

C.只有建立人民政权才能断绝灾害D.将救灾工作同土地革命结合起来

【解析】材料“1934年……只有推翻国民党统治,建设劳动工农贫民自己的政权,才能从根本上根绝水患”反映了国共十年对峙时期中共将救灾工作同土地革命结合起来,故D正确;

材料没有反映通报六省灾情以争取救援的主张,故A错误;

中共揭露国民政府的腐朽性和反动性是为了进行土地革命,故B错误;

“只有建立人民政权才能断绝灾害”说法过于绝对,故C错误。

本题解题的关键是抓住题干时间:

1934年。

紧扣材料关键信息“只有推翻国民党统治,建设劳动工农贫民自己的政权,才能从根本上根绝水患”,学生可以结合所学知识从土地革命的角度入手,即可排除无关选项。

21.1936年,中德签订合同,德国向中国提供1亿马克的无限期周转贷款,中国可随时用之于购买德国工业产品及其他产品,并规定贷款除南京资源委员会提取小部分用于购买工矿设备和技术合作外,其余绝大部分由南京用来购买德国军火和兵工设备。

中国签订该合同的目的是( 

A.借助德国力量牵制日本B.体现两国政权的密切合作

C.夯实中国备战物质基础D.发展有利抗日的国际环境

【解析】1936年德日两国已经走向军事结盟关系,且材料只反映了德国向中国提供贷款,用之于购买德国工业产品及其他产品,不能说明中国借助德国力量牵制日本,故A错误;

德国向中国提供贷款也无法体现两国政权的密切合作,故B错误;

当时中国抗日形势严峻,获取德国贷款购买德国军火和兵工设备,是为了夯实中国备战物质基础,故C正确;

1936年法西斯国家侵略气焰日益嚣张,国际环境不利于中国,故D错误。

故选C。

22.1945年8月20日蒋介石再次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电报:

“大战方告结束,内争不容再有……如何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甚有赖于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计。

”在电文中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主要理由是

A.继续合作,惩罚日本B.明辨是非,打击共党

C.巨头聚首,发展友谊D.避免内战,共商大计

【解析】根据材料“内争不容再有”“以建国之功收抗战之果”“共定大计”可知,蒋介石邀请毛泽东到重庆谈判的主要理由是“避免内战、共商大计”,D项表述符合题意,故选D;

1945年8月20日抗战已经结束,排除A;

B、C材料无法体现,排除。

23.据统计,1939年仅南京市区就有私塾16所,塾师162人,学生6164人,而周边地区农村私塾的数量更是大大超过正式小学,如秦泰县姜埝区私塾与小学的比例竞高达200:

1。

造成这一现象原因可能是

A.国民政府重视农村教育发展B.沧陷区民众抵制奴化教育

C.日本侵略摧毁中国民族工业D.民众重视传统的儒学教育

【解析】由“1939年仅南京市区”,可知,南京已经是日本控制的沦陷区,排除A;

由于正式小学推行奴化教育,而私塾教学内容比较自由,故私塾学校人数超过正式学校,说明沦陷区民众抵制奴化教育,故选B;

材料没有涉及具体的教学内容,排除D。

24.1935年,有学者发表文章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

然而这些天里,平津一带“空穴来风,有所谓自治运动。

……在平津者有教育界(宣言见上星期日《大公报》),其他各界虽末宣言,居心无二。

这个宣言,初签名者数十人,到了第二天,几有千人,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

上述言论的背景是( 

A.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

B.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 

开始全面侵华

C.中日民族矛盾上升,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

D.工、农、兵、学、商各界形成全民族抗战的浪潮

【解析】根据“1935年”“中华民族是整个的……是历史的事实,更是现在的事实”“有所谓自治运动”“这才是民意的负责表示,宣言中指明这是破坏国家领土完整的阴谋”,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华北事变,背景是日本策动华北自治,企图分裂中国,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抗日救亡扩展为群众运动,故C正确;

1937年国共两党开始合作抗日,A错误;

1937年日本制造卢沟桥事变,B错误;

材料无法体现“工、农、兵、学、商各界”,排除D。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2分。

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古代中国的边疆地区是各少数民族主要的聚居地,因此古代边疆问题与民族问题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都面临着自身的或大或小的边疆问题。

即便是分裂战乱,抑或是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也从未能中断民族融合的历史发展趋势。

古代边疆问题也就在这样复杂的环境中朝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方向演进。

近代资本主义殖民者入侵以后,中国的边疆危机与以往中国边疆问题性质截然不同。

由于列强入侵的不断加深加剧,中国各民族在抵御外敌的过程中,逐渐凝聚成了一个近代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材料二在19世纪,我国出现了一批杰出的边疆研究专家,编著出一大批边疆研究新著,是中国历史上一次边疆研究的高潮。

这次高潮酝酿于康雍乾时期,形成于嘉道咸时期。

嘉庆九年(1804年),祁韵士被遣戍伊犁,在此他编撰了《西陲总统事略》。

也是在嘉庆年间被遣戍伊犁的洪亮吉则著有《天山客话》《伊犁日记》。

鸦片战争爆发后,姚莹在台湾击退英军五次进犯,却因此获罪而被贬官,在去往西藏期间写下著名的《康輶纪行》。

随着中外关系的发展,一批有关界务的著述和舆图也开始大量问世,这包括《吉林勘界记》《滇缅划界图说》《广西中越全图》等。

1842年, 

魏源编成50卷的《海国图志》。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马大正、刘逖等人的著作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边疆问题与近代边疆危机的不同。

(2)依据材料二,概述19世纪中国边疆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何变化。

并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分析当时边疆研究高潮形成的历史原因。

【答案】

(1)前者主要是由国内分裂、战乱、民族压迫引起,后者主要是外国入侵造成;

前者是内政、民族问题,后者是国际、中外冲突;

前者加快了民族融合,后者激化民族矛盾。

(2)变化:

由对我国边疆少数民族地区的调查和研究,转向中外边界问题以及与此相关的海外列强的研究。

原因:

①清朝时统一多民族国家进步巩固, 

开边、平叛、戍边等活动需要进一步了解边疆;

②近代中外冲突增多,进一步刺激知识分子“开限看世界”;

③清代学风崇尚“经世致用”,也促使知识分子关注边疆以及外敌研究;

④国内各地及与外国经济文化交流增多、士人执着的学术探求等(6分,答齐3点即可)

【解析】

(1)据材料“在中国古代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历朝历代都面临着自身的或大或小的边疆问题。

”、“近代资本主义殖民者入侵以后,中国的边疆危机与以往中国边疆问题性质截然不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