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新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四章幼儿期.ppt

上传人:b**** 文档编号:14981791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PPT 页数:144 大小:16.98MB
下载 相关 举报
汪新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四章幼儿期.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44页
汪新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四章幼儿期.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44页
汪新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四章幼儿期.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44页
汪新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四章幼儿期.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44页
汪新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四章幼儿期.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44页
汪新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四章幼儿期.ppt_第6页
第6页 / 共144页
汪新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四章幼儿期.ppt_第7页
第7页 / 共144页
汪新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四章幼儿期.ppt_第8页
第8页 / 共144页
汪新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四章幼儿期.ppt_第9页
第9页 / 共144页
汪新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四章幼儿期.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4页
汪新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四章幼儿期.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4页
汪新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四章幼儿期.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4页
汪新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四章幼儿期.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4页
汪新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四章幼儿期.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4页
汪新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四章幼儿期.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144页
汪新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四章幼儿期.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144页
汪新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四章幼儿期.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144页
汪新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四章幼儿期.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144页
汪新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四章幼儿期.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144页
汪新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四章幼儿期.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14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汪新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四章幼儿期.ppt

《汪新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四章幼儿期.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汪新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四章幼儿期.ppt(14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汪新建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四章幼儿期.ppt

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第四章幼儿期,授课人:

吕红梅学院:

政法学院,生命历程视角与生态系统论的整合,幼儿期,儿童进入幼儿园,为进入小学正规学习做准备的时期。

游戏是幼儿的主导活动,是促进幼儿发展的最好形式。

主要内容,第一节幼儿期的生理发展第二节幼儿期的心理发展第三节幼儿期的社会性发展第四节幼儿期的性意识和性问题第五节幼儿期的相关问题与争议,第一节幼儿期儿童的生理发展,一、神经系统的发展

(一)大脑结构的发展最明显的表现就是脑重的增加,3岁的儿童脑重就已接近成人脑重的范围,到了6、7岁时脑重平均达到1280克,基本接近成人水平。

以后脑重的增长就相当缓慢,到12岁左右达到成人脑重的平均数(1400克),到20岁左右时停止增长。

脑重的增加并不是由神经细胞大量增殖引起的,而主要是由神经细胞结构的复杂化和神经纤维的不断增长造成的。

(二)大脑功能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兴奋和抑制的神经过程不断增强和条件反射的形成特点上。

1、兴奋过程的增强表现在儿童的睡眠减少,从出生的每天22小时左右减少到平均14小时左右,而到7岁时一般只需11小时就够了。

2、抑制过程在婴儿期就开始发展,一般在3岁前,儿童的内抑制过程发展很慢,大约从4岁起,由于神经系统结构的完善、语言的掌握和周围环境的作用,使得儿童的内部抑制有了较快的发展,突出表现在个体可以逐渐学会控制、调节自己的行为而减少冲动性。

多动症,注意缺陷障碍又称儿童多动综合征(hyperkineticsyndrome),简称多动症。

特发于儿童学前时期,活动量多是明显症状。

注意缺陷障碍是多动、注意力不集中、参与事件能力差,伴认知障碍和学习困难,智力基本正常等表现的一组综合征。

Eg.同学的小孩是多动症吗?

诊断标准1、起病于7岁前(多在3岁左右),符合症状标准和严重标准至少已6个月。

2、注意障碍:

至少有下列4项:

学习时容易分心,听见任何外界声音都要去探望。

上课很不专心听讲,常东张西望或发呆。

做作业拖拉,边做边玩,作业又脏又乱,常少做或做错。

不注意细节,在做作业或其他活动中常常出现粗心大意的错误。

经常丢失或特别不爱惜东西(如常把衣服、书本等弄得很脏很乱)。

难以始终遵守指令,完成家庭作业或家务劳动等。

做事难于持久,常常一件事没做完,又去干别的事。

与他说话时,常常心不在焉,似听非听。

在日常活动中常常丢三落四。

3、多动:

至少有下列4项:

要静坐的场合难于静坐,常常动个不停,或在座位上扭来扭去。

课时常做小动作,或玩东西,或与同学讲悄悄话。

常话多,好插嘴,别人问话未完就抢着回答。

常常十分喧闹,不能安静地玩耍难以遵守集体活动的秩序和纪律,如游戏时抢着上场,不能等待。

常常干扰他人的活动。

好与小朋友打逗,易与同学发生纠纷,常不受同伴的欢迎。

容易兴奋和冲动,有一些过火的行为。

常在不适当的场合奔跑或登高爬梯,好冒险,易出事故。

4、对社会功能(如学业成绩、人际关系等)产生不良影响。

5、排除精神发育迟滞、广泛性发育障碍、情绪障碍,或其他精神疾病。

(三)大脑单侧化的形成大脑单侧化的外在表现特征之一是优势手的形成。

优势手是使用较多的手,这种现象的出现,是个体大脑优势半脑的外部标志之一。

李鸣果用儿童的抓物方式来研究不同年龄儿童优势手的形成,结果表明,1岁儿童使用左右手折次数比接近1:

1;随着年龄增长,儿童使用右手的次数逐渐增多,至5岁后基本趋于固定值。

钟其翔对广西幼儿园儿童的调查发现,小班幼儿的左利手占27%-30%,中班就只占9%,而大班则只占4%-9%。

可见,在5岁左右,个体优势半脑已经形成,左右脑已有明显分工。

关于左撇子,1、左撇子聪明吗?

2、要不要纠正左撇子?

3、左撇子的影响因素?

影响左撇子的因素,一项旨在调查左撇子在双亲都是左撇子或双亲都是右撇子家庭中出生的几率的医学研究显示:

在双亲都是左撇子的家庭,子女是左撇子的几率是50%;而在双亲都是右撇子的家庭中,子女是左撇子的几率仅有2%。

另一个证据是,左撇子的比例在某些家族中明显高于一般家族,说明用手的偏爱与遗传直接相关。

苏格兰人有一个Kerr家族,多少世纪以其众多的左撇子闻名。

他们建立的城堡的楼梯都是反时针旋转的,以适应Kerr人左撇子战士的守城需要。

在这个家族中,左撇子成了大多数,而右撇子成了少数派。

他们的公用设施和生产工具都是以左为先。

二、动作能力的发展,动作能力的发展是个体身体与心智两方面综合发展的结果。

动作发展是认知发展的外在表现动作能使儿童的认知结构不断复杂化、高级化动作的发展促使认知方式发生改变,1、粗动作,2、精细动作,精细动作的发展与日后的书写存在某种联系。

第二节学前期儿童的心理发展,一、认知能力发展

(一)感知觉的发展4岁的儿童已经能够感知各种色调和饱和度的细微区别,整个学前期,儿童对颜色的正确命名和再认能力都随着年龄增长而不断增强。

在空间知觉上,对物体知觉能进一步感知,辨别长、方、圆、三角等不同形状的能力不断增强;对物体的方位、场所、距离能有所区分。

在时间知觉上,虽然此时儿童已具有初步的时间观念,特别是将时间和与其生活密切相关且不断重复发生的事件相联系时,个体对时间的基本概念已有所了解,但其发展水平仍然较低,也不够准确和稳定。

在观察力的发展上,此时期儿童的无意注意已有高度发展,而且相当稳定,有意注意处于逐步形成的阶段,其注意的稳定性差,容易分散,范围较小,一般只注意事物外部较鲜明的特征和动作。

辅助阅读:

感觉统合,感统即感觉的统合,这一理论是由美国南加州大学临床心理学专家爱尔丝博士于1972年提出的。

感觉统合是指大脑将身体各部分感觉器官(眼、耳、鼻、皮肤等)输入的各种感觉刺激信息(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组织加工、综合处理的过程。

只有经过感觉统合,人类才能完成高级而复杂的认识活动(包括注意力、记忆力、语言能力、组织能力、自我控制、概括和推理能力等)。

统和失调的表现,脾气暴躁吐字不清、口吃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动作不协调认知语言能力差写字笔画颠倒、出格,大小不一易受挫生活自理能力差常看不懂,记不住,复述能力差粘人,好哭恼用词组句能力差肌肉张力不足,手脚笨拙,恐高,晕车做事或写作业磨蹭怕人触碰,攻击性强自信心不足阅读困难,计算出错胆小退缩,社交能力差吮手指、咬指甲、咬人偏食、厌食、饮食习惯差常常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屡有自慰(刺激生殖器)因感统失调引发的弱视、斜视常和同伴打架,喜欢惹人,不时出现恶作剧,统和失调的原因,先天不足有的职业母亲在怀孕期间工作忙碌、紧张、焦虑、运动不够、家务劳动姿势不佳等,都会影响到胎位,进而影响胎儿平衡的学习;有的母亲吸烟或被动吸烟、饮酒、喝浓茶、咖啡等会引起胎盘血管萎缩,影响胎儿营养的摄入,造成胎儿大脑发育不足,引起出生后感觉发育不正常,早产、剖腹产的婴儿关节、触觉学习不足,缺乏应有的活动当新生儿在接触母亲温暖的怀抱,听到母亲亲切的呼唤,吸吮母亲甜蜜的乳汁时,躺在晃来晃去的摇篮中时,他们便感知大千世界的光亮、颜色、声音、气味、温度等刺激;婴儿在“三抬四翻六坐,七滚八爬周走”时。

幼儿在玩耍中,感觉统合功能就在逐渐形成,不断完善着。

然而现在的家长对孩子从小宠爱有加,生怕孩子摔跤,该让孩子爬时不让孩子爬,该学步时还不让走,还老早就给孩子买好童车。

另外,现在儿童玩具铺天盖地,孩子们很少有在室外奔跑,跳跃,翻墙,涉水,玩泥沙的体验。

生活环境过于封闭0-3岁是建立感觉统合能力的最佳时期。

而现在的孩子都“独苗”,居室又都是“独门独户”,3岁以内缺乏同龄伙伴,无兄弟姐妹可模仿,孩子易养成依赖性强、独立生活能力差、孤僻任性的性格,这些孩子可能会有语言发育和社会交往方面的障碍。

家庭教育方式的偏差:

对孩子保护过度、娇宠溺爱,造成孩子身体操作能力欠缺:

不会使用筷子,不会自己穿衣、系鞋带,生活自理能力很差,甚至连球也拍不了几下。

而在“智能”培养上,有的家长则过分注重孩子视觉能力与听觉能力的开发,让孩子学钢琴、画画、外语等,这使孩子的负担过于沉重,压制了孩子参与玩耍和接触外部世界的体验,抑制了孩子爱玩耍的天性,助长了孩子日后的厌学心理,以前的小孩玩耍就是玩耍,游戏就是游戏,可是现在的孩子就连做个游戏、玩个玩具都要益智型的,要能够培养某方面的能力,反而使孩子失去了自然而可贵的童趣。

(二)记忆的发展首先是形象记忆全面发展。

凡是直观的、形象的、具体的,并为儿童所熟悉、理解和感兴趣的事物,容易引起儿童的无意识记忆,易为儿童记住;而抽象的、难以理解的词语、符号材料,则难以记住。

记忆方式发生变化,机械记忆的成分减少,意义记忆成分增加,但效果较差。

(三)思维的发展学前期是以游戏为主导活动的时期,个体的思维主要凭借事物的表象或具体形象的联想而进行具体形象思维,而抽象的逻辑思维能力也开始出现萌芽。

整个学前期的思维是以直观行动思维向具体形象思维再向抽象逻辑思维方向发展的过程,其中占主导地位的是具体形象思维。

Eg.西游记的故事,幼儿心目中的竹笋?

关于“笔”、“游”,关于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老师:

8减去一半等于几?

小学生:

竖着剪等于3,横着减等于0。

老师:

.实习老师非常紧张我们学校来一实习女老师,第一次上讲台太紧张。

先误拿了手机擦黑板以稳定情绪,出了糗于是更紧张了!

接着她开始自我介绍:

“同学们好,我姓李,以后你们就叫我王老师,我比你们大不了多少,所以也可以叫我大姐姐或者大哥哥”,二、语言能力发展,幼儿期是儿童语言不断丰富的时期,是熟练掌握口头语言的关键时期,也是从外部言语逐步向内部言语过渡并初步掌握书面言语的时期。

(一)词汇的发展1词汇量的发展3-7岁可以说是一生中词汇增加最快的时期。

到七岁时大约增长到三岁时的四倍。

词是言语的基本构成单位,词汇量多就容易表达思想,词代表一定的意义,掌握得多也就意味着对事物的认识的逐步扩大和加深。

但受家庭所属阶层和父母教育水平等因素的影响,此时的词汇量个别差异较大。

2词汇内容的丰富和词义的深化,儿童在掌握各种不同词类的同时,所掌握的每一个词本身的含义,也逐渐确切和加深。

不同年龄的儿童对同一词的理解是各不相同的。

此时的儿童虽还明显地存在着三岁前那种对一个词的理解常常不是失之过宽,就是失之过窄的现象,但已逐步有所克服。

3.词类的扩展,儿童一般先掌握实词,再掌握虚词,实词中最先掌握的是名词,其次是动词,再次是形容词,最后是数量词,逐步掌握一些虚词,但比例较小。

幼儿词类的扩大还表现在各类词汇内容的变化上:

这时的儿童不仅掌握了许多与日常生活起居饮食直接有关的词,而且也掌握了不少与日常生活距离较远的词。

如关于社会现象,工农业生产、技术、工具等有关的词。

儿童还逐步掌握了一些抽象性概括性比较高的词。

如:

玩具、家具、水果,各种词类的掌握及其内容的扩大,使语言交际的职能得以充分发挥。

因为只有在掌握了各种词类的基础上,才能学会按一定的语法关系将它组织起来。

各种词类的掌握,也意味着儿童对事物的性质和关系的理解有所加深。

4消极词汇和积极词汇的消长,积极词汇凡是儿童既能正确理解又能正确使用的词。

消极词汇有时儿童虽能说出一些词,但并不理解,或则虽有些理解却不能正确使用。

消极词汇无疑不能正确表达思想。

学前期儿童已掌握了许多积极词汇,但有时也仍会有许多消极词汇,因此常会发生乱用词的现象。

Eg.猴子身上的毛是“羽毛”,“水果”就是“苹果”Eg.小粉竹鸽子,

(二)语法结构的发展,P1831.从简单句发展到复合句2.从陈述句发展到多种形式的句子,从无修饰句发展到修饰句3.句子长度的变化,第三节社会性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二、道德的发展三、情绪情感的发展四、同伴关系的发展,一、自我意识的发展自我意识是主体对其自身的意识,是主体觉知到自身存在的心理历程。

自我意识是衡量个性成熟水平的标志,是整合、统一个性各个部分的核心力量,也是推动个性发展的内部动因。

自我意识也是个体自身心理、生理和社会功能状态的知觉和主观评价。

苍蝇吃饭一天,苍蝇一家三口到厕所里吃晚饭,苍蝇妈妈和苍蝇爸爸吃得正高兴的时候,苍蝇宝宝就问妈妈:

“妈妈,妈妈,我们为什么要吃屎呀?

”苍蝇爸爸和苍蝇妈妈看了看宝宝,没说什么还是继续吃。

过了一会,苍蝇宝宝又问:

“妈妈,妈妈,我们为什么要吃屎呀?

”苍蝇妈妈大怒,很生气地对苍蝇宝宝说:

“去!

在我们吃饭的时候别问这么恶心的事!

”,关于人的自我意识,消极的自我意识:

积极的自我意识:

积极的自我意识的重要性:

一些常见的不太客观的自我意识:

“认识你自己!

”古希腊刻在神庙上的铭言,刘易斯的研究表明:

婴儿18个月有一种自我意识,在婴儿的鼻子上擦上胭脂,妈妈抱着和他一起坐在镜前,一岁之前看着镜子不会抚摸自己鼻子,一些15个月会抚摸自己鼻子,75%在18个月在镜子中认出自己而抚摸鼻子。

可怕的两岁第一叛逆期,婴儿两岁左右:

婴儿学会了说“不”开始形成一种独立和自主的意识。

“不”变成了他们喜欢的单词,甚至在问他们是否想要冰激凌的时候,婴儿都可能回答“不”。

1、自我概念的发展,

(一)自我概念和自我评价的发展,2、自我评价的发展及特点,孩子的自我评价受外界评价影响比较大思考:

听话就是好孩子吗?

当官就是成功吗?

学习好代表一切吗?

工资高,赚钱多就是成功吗?

对孩子我们应该持什么样的观念?

1、从轻信成人的评价到自己独立的评价,Eg.7+8=?

为培养孩子的自信心,老师和家长应该注意什么?

2、从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到对内心品质的评价,3、从比较笼统的评价到比较细致的评价,

(二)自我体验的发展,(三)自我控制的发展,自我控制是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儿童大脑皮质的成熟,儿童自控能力也逐渐发展起来,对行为的调节、控制能力逐渐增强,进而逐步控制自己的思维活动,表现出一定的意志力。

但这种自控能力与每个人的需要、兴趣、情感、气质类型、行为方式特征等息息相关。

一般而言,幼儿的大脑皮质兴奋机制比抑制机制占优势,因而幼儿的自我控制能力低,行为带有明显的冲动性。

Kopp将自我控制分为包括五个方面的内容,二、道德发展,皮亚杰的理论对偶故事法柯尔伯格的理论两难故事法,研究着重儿童对规则的理解和使用,对过失和说谎的认识以及对公正的认识等。

研究被试:

20名412、13岁研究方法:

临床研究法(谈话法)对偶故事研究结果:

规则的理解、规则的执行,

(一)皮亚杰的道德发展理论,对偶故事法A、一个叫约翰的小男孩在他的房间里,家里人叫他去吃饭,他走进餐厅,但在门背后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有一个放着十五只杯子的托盘。

约翰并不知道门背后有这东西,他推门进去,门撞到托盘,结果15只杯子撞碎了。

B、一个叫亨利的小男孩,一天,他母亲外出了,他想从碗柜里拿出一些果酱,但是放果酱的地方太高,他的手臂够不着,他试图取果酱时,碰到了一只杯子,结果杯子掉下来打碎了。

A、有一个小男孩叫朱利安,他的父亲出去了,朱利安觉得玩他爸爸的墨水瓶很有意思,于是他拿着他父亲的钢笔玩。

后来,他把桌布弄上了一小块墨水渍。

B、一次,一个叫奥古塔斯的小男孩发现他父亲的墨水瓶空了。

在他父亲外出的一天,他想帮爸爸把墨水瓶灌满,这样他爸爸回来就可以用了。

但在打开即将空了的瓶子时,他把桌布上弄上了一块墨水渍。

请判断故事中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

这两个孩子中,哪个更坏些?

为什么?

7岁女孩的谈话记录:

问:

哪一个坏些?

答:

弄一大块墨水污点在桌布上的那个孩子。

问:

为什么?

答:

因为污点大。

问:

为什么他弄脏了一大块?

答:

因为要帮助别人。

问:

为什么另外一个孩子弄脏了一小块?

答:

因为他常常摸摸东西,他弄脏了一小块。

问:

那么他们两个人谁坏些?

答:

弄脏了一大块的那个孩子。

过失判断,年幼儿童根据客观责任作判断,随年龄增长而减少。

根据主观责任判断出现稍迟,随年龄增长而递增。

两种道德判断在儿童身上有一个重叠阶段,主观责任的判断逐渐取代客观责任判断而居于支配地位道德法则的内化阶段。

皮亚杰的儿童道德发展的阶段,关于儿童公正观念的研究三个关键时期,学前期的儿童所处大致是道德发展的他律性阶段。

他律道德是儿童道德发展的初始阶段,又可称为强制道德。

这种道德的形成源于儿童对成人权威的单方面的尊重。

对家长和学校教育提出什么要求?

研究方法:

两难推理故事欧洲有一个妇女患有一种特殊的癌症,生命垂危。

医生诊断后认为,只有本城药剂师最新发明的新药镭能救她的病。

这个药的成本约400美元,但是药剂师要价是成本的10倍。

病妇的丈夫海因茨多方求援,请求把药便宜一点卖给他,或者允许赊账,但药剂师说:

“不行,我发明此药就是为了赚钱。

”海因茨因此走投无路,竟铤而走险,在晚上夜深人静的时候撬开了药剂师经营的药店,为妻子偷走了药。

(二)科尔伯格道德阶段论,海因茨该不该偷药?

为什么?

海因茨是对的还是错的?

为什么?

海因茨有责任和义务去偷药么?

人们竭尽所能去挽救另一个人的性命是否很重要?

海因茨偷药是违法的。

他偷药在道义上是否错误?

仔细回忆故事中的情景,你认为海因茨最负责任的行为应该是什么?

为什么?

道德发展:

三个水平六个阶段,水平I前习俗水平:

0-9岁,阶段1:

法律道德惩罚与服从的定向阶段赞成者认为汉斯应该去偷,否则妻子家的人会来打他,反对者认为汉斯不应该去偷,因为偷东西是违法的,被抓住就会受到严厉的惩罚。

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外力的屈从或逃避惩罚。

他们衡量是非的标准是由成年人来决定的,对成人或准则采取服从的态度,缺乏是非善恶的观念。

水平I前习俗水平:

0-9岁,阶段2:

个人主义、工具性目的和交换大多数儿童持赞成态度,认为汉斯应该去偷,理由是妻子过去替他做饭、洗衣,所以汉斯应该帮助她。

同时丈夫有照顾妻子的义务和责任,只要汉斯愿意,药剂师又无理,汉斯就可以去偷。

儿童的道德价值来自对自己要求的满足,偶尔也来自对他人需要的满足。

在进行道德评价时,开始从不同角度将行为与需要联系起来,但具有较强的自我中心性,认为符合自己需要的行为就是正确的。

水平II习俗水平:

9-15岁,阶段3:

个人之间的相互期待、相互关系和一致儿童的价值是以人际关系的和谐为导向,顺从传统的要求,符合大众的意见,谋求大家的称赞。

在进行道德评价时,总是考虑到社会对一个“好孩子”的期望和要求,并总是按照这种要求去展开思维。

有的认为汉斯应该去偷,因为他的妻子现在需要帮助,有的认为汉斯不应该去偷,因为好孩子是不偷的,偷就不成为好孩子。

他们认为遵守“互助”的习俗或“诚实”的规定都是舆论认可的,会受到社会的赞许,他们并不考虑汉斯这样决定的社会后果。

水平II习俗水平:

9-15岁,阶段4:

社会体系和良心道德价值是以服从权威为导向。

包括服从社会规范,遵守公共秩序,尊重法律的权威,以法制观念判断是非、知法守法。

对汉斯的偷药行为,认为汉斯虽然有责任照顾和挽救自己的妻子,但如果偷药就会危害社会秩序,而这种秩序是由法律和道德规范来维持的。

所以,不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应遵守法律,汉斯不应该去偷,如果大家都根据自己的念头去偷,社会就会不成样子。

那么既不能违法偷药挽救生命的话,这个阶段就很难解决汉斯的困境。

水平III后习俗水平:

15岁以后,阶段5:

社会契约或功用和个人权利以法制观念为导向,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义务感,但不再把社会公则和法律看成是死板的、一成不变的条文,而认识到了它们的人为性和灵活性,他们尊重法制但不拘于法律条文,认为法律是人制定的,不合时的条文可以修改。

也就是说,他们认识到法律或习俗的道德规范仅仅是一种社会的契约,它是由大家商定的,是可以改变的,而不是固定僵死的。

认为汉斯偷要是触犯法律的,但在当时的情况下,为了挽救病人的生命,汉斯偷药是对的,而药剂师的行为也在法律允许范围内,他也没有错。

他们认为汉斯偷药的行为可以得到辩护或从轻处理,不合理的法律应当予以纠正。

阶段6:

普遍的伦理原则以价值观念为导向,有自己的人生哲学,对是非善恶的判断有独立的价值标准,思想超越了现实道德规范的约束,行为完全自律。

由于认识到了社会的重要性与维持这种共同秩序所带来的弊病,看到了社会公则与法律的界限性,所以在进行道德评价时,能超越以前的社会契约所规定的责任,而且是以正义、公平、平等、尊严等这些最高的原则为标准进行思考,以普遍的标准来判断人们的行为。

认为汉斯的做法是正确的,因为人类生命的价值无条件的高于一切,人的生命要比财产的价值高的多,汉斯的行为是对允许药剂师牟取暴利的法律的一种抗拒。

这是最高层次的道德判断水平,已超越某些规章制度,而考虑较多的事道德的本质而不是具体的道德准则。

水平III后习俗水平:

15岁以后,研究结果:

三个水平六个阶段,儿童处于道德发展的前习俗水平(出生-9周岁),儿童的道德判断着眼于行为的具体后果与自身的利害关系,道德评价首先考虑的是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好与坏的根据是以自己的利益作为标准,学前儿童已具有较强的移情能力,会由他人的情绪状态而引起自己与之相一致的情绪反应。

可以置身于他人处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接受他人的情绪情感。

在道德判断方面:

三、情绪与情感发展,

(一)学前期情绪与情感发展的特点1.情绪的冲动性逐渐减少2.情绪情感以外显性为主,但内隐性逐渐增强3.情绪情感发易变性为主,稳定性逐渐发展4.情绪表现形式日益多样化,情感不断丰富深刻,由生理性体验向社会性体验发展,

(二)情绪与情感发展的社会情境,1.亲子交往中的情绪发展亲子关系是一种非对称的、亲密的两极关系。

父母的知识、社会权力都远远超过孩子,他们对儿童情绪发展的重要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他们不仅是孩子的依恋对象,还是认知和情绪“专家”。

他们不仅是孩子情感需要的安慰者和支持者,还是其情绪发展的教育者和指导者。

关于“爱无能”,作为“情绪专家”,父母教给孩子如何处理日常情绪事件。

他们会告知孩子他们对情绪事件的评价,帮助孩子们针对情绪体验使用相应的情绪标签,使用情绪表达的文化或亚文化规则。

如果父母对情绪的教导和预警是误导性的,孩子在童年中期对情绪就具有扭曲的理解,例如倾向于认为引起其愤怒的同伴具有敌意的意图。

如何培养孩子爱的能力,让孩子学会表达爱给孩子爱的样本让孩子懂得关爱他人培养孩子的责任感欣然接受孩子的好意Eg.李老师和她儿子,2.同伴交往中的情绪发展,相对于亲子关系而言,同伴关系是对称性的,双方具有平等的社会地位和行为权力,因而同伴关系对儿童的情绪发展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其一,同伴之间具有更多的相似性,随着其认知水平的同步提高,同伴更有可能理解对方的情绪发展,彼此扮演着协商者的角色,逐渐形成较为成熟的情绪调节策略。

其二,同伴之间可以形成群体、小团体或是友谊关系,从而抑制或加强其情绪体验。

四、同伴关系的发展,同伴关系主要是指同龄人间或心理发展水平相当的个体间在交往过程中建立和发展起来的一种人际关系。

同伴在儿童人际交往能力的发展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而且童年期的同伴关系交往技能会影响个体的长期适应。

同伴关系在整个儿童和青少年发展过程中具有成人无法取代的独特作用和重要适应价值。

(一)同伴关系的功能,1.同伴关系是个体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资源

(1)发展社会能力的重要背景

(2)满足社交需要、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的重要源泉(3)有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2.为儿童提供行为样板和社会比较对象,

(二)同伴关系的类型及功能,儿童青少年的同伴关系是一个多层次、多侧面、多水平的网络结构。

在同伴关系中,一些人可能是亲密的朋友,另一些人可能只是玩伴,还有一些人可能仅是相识而已,极少数人可能是竞争对手或敌对关系。

其中,友谊和同伴群体是同伴关系两个重要方面。

我国学者庞丽娟(1991)用“现场提名法”对46岁的同伴交往类型进行了研究,得到大致类似的结果。

她将儿童的同伴交往划分为四种基本类型:

(1)受欢迎型

(2)被拒绝型(3)被忽视型(4)一般型,(三)学前期同伴关系的特点,在学前期,儿童的社会关系变得比以前密切、频繁和持久。

2-3岁的儿童比年长的儿童更容易接近成人,并且寻求身体的注意,而4-5岁儿童的社会交往行为,则通常寻求同伴而不是成人的接受或引起注意的玩具。

从3岁起,儿童偏爱同性同伴,经常与同性同伴发生联系,互相间面对面的接触增加了。

由于儿童使自己的语言适应同伴的水平,因此互相间的交往也更加有效。

他们表现出更多的共同努力,更有效地协调他们的活动,常常成功地合作解决问题。

在3-4岁之间,依恋同伴的强度和与同伴建立起友谊的数量有显著增长。

单独游戏减少,群体游戏增加。

象征游戏更加复杂,包括更多的角色,尤其是家庭成员的角色,情节就围绕着这些角色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解决方案 > 学习计划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