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教案六下.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81990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29 大小:67.1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三单元教案六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9页
第三单元教案六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9页
第三单元教案六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9页
第三单元教案六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9页
第三单元教案六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9页
第三单元教案六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9页
第三单元教案六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9页
第三单元教案六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9页
第三单元教案六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9页
第三单元教案六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9页
第三单元教案六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9页
第三单元教案六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9页
第三单元教案六下.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9页
第三单元教案六下.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9页
第三单元教案六下.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9页
第三单元教案六下.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9页
第三单元教案六下.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9页
第三单元教案六下.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9页
第三单元教案六下.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9页
第三单元教案六下.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9页
亲,该文档总共2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第三单元教案六下.docx

《第三单元教案六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三单元教案六下.docx(2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第三单元教案六下.docx

第三单元教案六下

13.黄河颂

教学目标]

1、联系时代背景理解诗歌的内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操。

2、训练与提高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黄河流域是中华民族文明的发源地,它孕育了五千年的古国文化,哺育了流域两岸的人民。

黄河惊涛澎湃,具有恢弘的气势,而且它源远流长、九曲连环,仿佛象征了我们中华民族曾经有过的荣辱兴衰。

每一个看到它的人都会为之而感动。

在抗日战争期间,我国著名诗人光未然跟随抗日战士行军来到了黄河岸边,看到这一奇景,感慨不已,于是写下了歌颂黄河母亲的豪迈颂歌《黄河颂》,今天,我们将一起学习这首诗歌,不但要领会它的内涵,还要学会朗诵,像诗人一样热情地歌颂我们伟大的母亲——黄河!

(通过导入语将课前布置学生准备的资料和课文相联系,调动学生的知识储藏和爱国情感)

二、激发情感:

1、欣赏《黄河大合唱》中第一、七、八乐章的片段,并对音乐所要描绘的内容和表达的主要情感进行自由想象。

2、学生说脑中想象到的画面并谈谈从音乐感受到了怎样的感情。

3、带着从音乐中体会到的感情来齐读课文。

(首先借助音乐,以强烈的气势感染学生,引起学生心灵的共鸣,然后通过想象音乐中描绘的场景和体会音乐中的感情完成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交流转换。

《黄河大合唱》中八个乐章的感情一脉相承,因此最后就能以学生自己从音乐中感受的思想感情来朗读诗歌,效果显然胜于教师对学生说要用怎样的感情来朗读)

三、朗读交流

1、四人小组中的成员进行朗读交流,相互做出评价。

2、请两到三名学生选取自己喜欢的部分在课堂上朗读,并请全体学生讨论如何读得更好,更能读出感情。

发言者也可通过自己朗读来表达意见。

3、全班齐读诗歌。

(自主、合作、探究是新课改的基本理念。

在课堂中应发挥学生主体的作用。

交流中应鼓励学生发表见解,提出看法。

先给一点时间小组中交流,可避免刚开始就单独朗读的胆怯。

教师时时提醒学生:

出感情才能读好诗歌。

朗读技巧的指导不必过多过细,尽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体会。

老师视情况适当的范读。

以下几点供参考:

① 诗歌分为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读时应该注意停顿,以示区别。

② “我站在高山之巅,望黄河滚滚,奔向东南”一句总领下文,因此停顿要稍长。

后面的四个分句注意重点词语“掀”“奔”“劈”的重读,且四句不妨越读越激昂,以表现的黄河的气势。

③ 三个“啊”要读得深沉,声音稍稍延长,“黄河”要读得高昂,表明在歌颂。

④ 最后的两句“像你一样的伟大坚强!

”充满了战斗的决心,要读得铿锵有力。

四、内容研讨:

1、1、解题。

本课题目是《黄河颂》,哪个词是关键?

(抓住“颂”字。

) 

全诗分成朗诵词和歌词两大部分,朗诵词可以看作是一个序曲,它的主要内容和作用是什么?

(了解黄河精神:

伟大坚强,作用是引出下文的颂歌)

2、歌词中哪些内容是来歌颂黄河的?

分别是从哪些方面进行歌颂的?

(见板书设计)

3、在“颂”之前对黄河进行了一番描绘,表现了黄河怎样的特点?

(见板书设计)

4、最后一段就是尾声,主要写了什么?

(号召我们学习黄河精神)

5、结合时代背景,你认为这首诗歌的主题思想是什么?

(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五、配乐朗读:

1、 小组中练习。

2、 上台配乐朗读表演。

3、 师生共同评出最好的小组。

(通过深入理解课文,朗读时可以更好地把握感情,再配以音乐的辅助,将学生的感情提升到最高。

借助表演和评选的形式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并给予适当的刺激和压力。

达成教学目标2的要求。

六、结束语:

革命烈士抛头颅洒热血为我们换来了今天的幸福生活,但是,今天的中华民族还没有足够强大。

所以,我们仍然要以黄河为榜样,学习它伟大和坚强,团结起来,振兴中华!

为使我们的民族跻身世界强国之林而奉献自己的力量。

(将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向实际行动,动之以情,导之以行)

这首诗借歌颂黄河来歌颂中华民族,以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豪情,号召中华儿女学习黄河伟大坚强的精神,保卫黄河,保卫中国!

六、拓展延伸

你知道哪些有关黄河的诗句和俗语?

说出来和大家分享一下。

有关黄河的诗句: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王维《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王之涣《登鹳雀楼》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李白《行路难》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刘禹锡·唐《浪淘沙》

黄河落尽走东海,万里写入襟怀间。

——李白《赠裴十四》

有关黄河的俗语:

1.不见棺材不落泪,不到黄河不死心2.跳进黄河也洗不清

3.黄河归来不看川,黛眉归来不看山4.三年两决口,百年一改道

5.黄河决了口,县官活不成6.九曲黄河十八湾

六、布置作业

1.熟读并试背这首歌词。

2.积累有关黄河的诗句并能熟练背诵默写三四句。

【板书设计】

 

14.《最后一课》教案

 教学目标 

1、介绍小说的时代背景。

 2、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3、理解课文中小弗郎士的心理描写及其作用。

 4、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5、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

 6、利用小说对不家务事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教学重点 

1、心理描写对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文中表现的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

 韩麦尔先生关于法语的见解和结尾动作描写所包含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将学习法国作家都德的爱国主义名篇《最后一课》。

在这篇文章里,通过一堂课,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爱国主义。

当国土遭到践踏,尊严遭受凌辱,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又将是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2、简介课文背景 

1870年7月爆发的普法战争是法国发动的。

法王拿破仑三世为了阻遏普鲁士用武力统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动,维护法国在欧洲的霸权,故发动了这场战争。

但不到两个月,法军大败。

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包围了马黎。

法国政府执行卖国政策,同普鲁士签订了屈辱的停战协定,赔款50亿法郎,并把阿尔萨斯和洛林东部地区割让给普鲁士。

小说写于1873年,以刚刚结束两年的普法战争为背景,反映了阿尔萨斯沦陷后,当地人民在侵略者强行禁教法国语言时所表现的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哽(     )  赚(     )  踱(     )  捂(     )  惩罚(     )   祈祷(           )     诧异(          )    宛转(          )

解释:

宛转        懊悔        祈祷        哽咽        诧异

3、根据预习,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即完成课后练习一) 

明确: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开头——\"小院子里\"1—6)序幕。

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平常日子\"——\"他那副大眼镜\"7—10)开端。

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

——课前 

第三个阶段(\"我看见这些情形\"——\"忘记不了\"11—23)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课上 

第四个阶段(\"忽然教学的钟声\"——结束24—29)高潮和结局。

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

——下课 

4、学生有目的地在每一个阶段找出描写小弗郎士心理活动的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1)分析第一阶段。

——幼稚、怕提问 

  *“我想就别上学了”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明确:

怕提问。

 

  *“这些景象”指什么?

觉得“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说明了什么?

 

   明确:

指“画眉在树林……正在操练”。

幼稚。

 

  *“又出了什么事啦?

”设置悬念, 

  *这一部分内容与文章中心的表达有什么关系?

 

  明确:

巧妙地点明了故事发生的背景,并且为下面的情节和小弗郎士的性格 

        发展埋下了伏笔。

 

(2)分析第二阶段。

——疑惑、诧异 

   今天的情形和平时有什么区别?

说明了什么?

 

         平时上课          最后一课 

气氛 “学校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 “一切都安安静静的,整个教室都有一种不平常的严肃氛。

” 

学生 “开课桌啦,关课桌啦,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 “上课前,学生们已都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 

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教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我”迟到,会遭到先生的责骂。

 “韩麦尔先生踱来踱去,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 

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的穿戴。

 

今天迟到,先生却很温和地叫小弗郎士“快坐好”。

 

    极端肃静代替了往日的嘈杂;严厉的先生正温和地等着他来上课,穿着\"督学来校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服饰;最令小弗郎士吃惊的是课堂里还坐着许多本村的人。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3)分析第三阶段。

——难受、懊悔 

   在最后一课上,小弗郎士的思想感情与平时有哪些不同?

结合课后练习二找 

   出有关语句。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课后练习二:

 

1、 说明小弗郎士朴素的爱国主义情感被唤起,开始认识到学习祖国语言的重要性。

 

2、 表明小弗郎士增强了民族自尊心,产生了学好语言的责任感。

 

3、 表明小弗郎士的爱国主义感情已经升华,化为一种学习祖国语言的强烈愿望和巨大动力。

 

4、 这联想是对敌人的讽刺,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侵略者的仇恨,对自由的渴望。

 

(4)分析第四阶段。

——悲愤、懂事 

  “我觉得他从来没有这么高大”中的“高大”指什么?

 

   明确:

指韩麦尔先生的爱国主义形象在小弗郎士心中显得崇高、伟大。

 

(5)小结:

 

作者运用第一人称,对小弗郎士的描写重点运用了心理描写的手法,写出了小弗郎士情感变化的波澜起伏,从幼稚、贪玩——疑惑、诧异——难受、懊悔——悲愤、懂事,充满爱国主义思想感情。

这一感情变化,推动情节的发展,突出了主题,使文章更真切感人。

 

5、板书设计: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心理        

                                   第二课时 

一、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上一节课我们通过分析心理活动了解了小弗郎士。

今天,我们再来看看小说的另一个主人公——韩麦尔先生。

 

3、 分析韩麦尔先生人物形象。

 

(1) 讨论:

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明确:

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

……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

\"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

\"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动作描写:

……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语言描写:

…… 

*指导朗读:

 

 深沉缓慢的语调来读,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 

 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我们必须把它牢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的开监狱大门的钥匙\",“监狱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和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

除了表达强烈的爱国热情外,还表达了对学生的无限期望,对民族和祖国前途的坚定信念。

 

*结尾部分三个破折号的作用:

 

明确:

解释说明;声音的延长;意思的递进。

 

(2)完成课后练习三。

 

(3)讨论:

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上课一开始,他用\"柔和又严肃\"的语调说话。

\"柔和\"表明他对祖国、同胞、学生的满腔深情;\"严肃\"说明亡国的悲痛。

当课上小弗郎士背不出书来的时候,他不责备学生,而是陷入了痛苦的思索,\"这正是阿尔萨斯人最大的不幸。

\"用带着内疚的心情勇敢真诚地作自我批评,痛心地检查自己的过错,表现了高度的责任感和深厚的爱国热情。

接着,又深情地赞美了祖国的语言,赞美了祖国。

当学生专心书写的时候,他又陷入了沉思,体味着深沉的亡国之痛。

当\"最后一课\"结束时,他尽情地吐露了自己的悲愤。

 

\"深情、悲痛——思索、内疚——沉思、悲愤\"是韩麦尔先生感情的变化,从中蕴含着他对祖国深沉的爱和对侵略者无比的痛恨。

 

形成板书:

 

     情节                           人物 

                          小弗郎士           韩麦尔先生 

上学路上(序幕)       幼稚、怕提问 

课前(开端)           疑惑、诧异     线     深情、悲痛 

课上(发展)           难受、懊悔     索     思索、内疚 

下课(高潮和结局)     悲愤、懂事            沉思、悲愤 

                                    心理       肖像、动作、语言 

3、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1)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

  

明确: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

\" 

      \"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

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明确:

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

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3)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描写的作用?

 

明确: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5) 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明确:

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4、 解题:

 

作者在文中多次重复“最后一课”,其每一次用意是否相同,起怎样的作用?

 

明确:

韩麦尔先生在开课时宣布:

“这是我最后一次给你们上课了……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这几句话在小弗郎士幼小的心灵里轰然炸开,镇公所门前的布告,教室里异乎寻常的情景,现在全明白了。

\"我的最后一堂法语课!

\"这句话,单独成节,表达了他难过、愤慨的心情。

“啊!

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

”表明小弗郎士对“最后一课”的严肃意义的深刻理解,也表明他已经由天真幼稚变得懂事成熟起来了。

重复出现,既紧扣课题,又表达了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5、 拓展阅读:

 

(1) 导入:

 

这篇小说告诉我们,在主权遭侵犯、国土遭践踏的时候,所体现出来的民族意识尤为强烈。

中华民族也曾承受铁蹄的践踏,我们也不妨来看看当时所受的这种煎熬。

我们来阅读老舍先生《四世同堂》中描写北平被日本侵略军占领后,祁瑞宣老师上第一堂课的一段文字。

 

(2)《四世同堂》简介:

 

是一部反映中国人民在抗日战争时期艰苦斗争历史的长篇小说。

以古都北平广大市民的亡国之痛为题材,精心挖掘家家户户、男女老少,每日每时都能体验到的由于入侵者的入侵带来的物质和精神的折磨。

 

(3)比较《最后一课》与《四世同堂》片段:

 

      《最后一课》      《四世同堂》片段 

作家        都德(法国)          老舍(中国) 

背景         普法战争           抗日战争 

 事件 阿尔萨斯沦陷后最后一堂法语课  北平被日军占领后的第一堂课 

中心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悲愤情绪和爱国精神 

人物    师生(学生眼中看老师)     师生(老师眼中看学生) 

人称          第一人称           第三人称 

描写 

方法     心理描写、语言描写 

              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写作 

手法          烘托           烘托 

(烘托:

通过环境描写、气氛渲染,多侧面表现主要人物、中心事件的一种写作手法。

) 

15.艰难的国运与雄健的国民

 

               李大钊

    教学目标:

1、反复朗读,品味词语,体会作者的豪情壮志。

2、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3、联系生活,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4、培养学生的民族责任感。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本文中精彩的比喻中所蕴含的哲理及洋溢的情感。

2、联系生活,正确感悟雄健精神对我们的现实意义。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设计:

一、图片展示,观感引读

1、图片展示:

图1风平浪静,船儿远航---图2波涛汹涌,勇往直前---图3乌云散尽,彩虹出现---

2、观感引读:

学生交流感受,并引发人生的思考。

的确,人生旅途也是如此,民族的历史进程也是如此。

当我们面临狂风巨浪时,需要的是坚强、勇毅的水手,在艰难的国运中我们需要的乃是“雄健的国民”。

二、激情朗诵,整体感悟

1、激情朗诵:

学生激情朗诵,初步感知课文。

2、整体感悟:

①从课文的标题来看,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想要提示两者的关系,你能结合标题,把作者言而未尽的意思说出来吗?

(在国运艰难的时候,要发扬雄健的精神,为民族的尊严和发展而奋斗、奉献。

②当时我们面临怎样“艰难的国运”呢?

(帝国主义列强虎视眈眈,国内军阀混战,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

③如果要鼓励同胞挺起胸来战胜困难,那么我们该如何读标题呢?

重音该放在哪呢?

  (“雄健的国民”)

④下面快速阅读课文,并归纳各段内容。

a.历史的道路崎岖不平,全靠雄健的精神冲过去。

b.民族生命的进程就像江河的进程,是曲折坎坷的。

c.人类的历史生活正如旅行,在奇绝壮绝的境界才能感受到冒险的美趣。

d.中华民族的道路崎岖险阻(国运艰难),需要有雄健的精神才能欣赏到壮美的趣味

e.中华民族国运艰难,需要我们发扬黄河那种勇往直前的民族精神。

三、合作探究,品读赏析①②③

1、合作探究:

①文中最显著的特色是比喻说理,文中哪些比喻可以表现“雄健的精神”?

这种精神的含义何在?

(在困难面前不低头,勇往直前。

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2、品读赏析:

喜欢哪些句子呢?

请它推荐给大家。

A……在此奇绝壮绝的境界,愈能感到一种冒险的乐趣。

你是怎样理解作者所说的趣味的含义的?

深刻理解“趣味”的含义:

朗读并理解乐趣的含义。

你能联系历史事实来谈谈你的看法吗?

A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挑战艰险,征服旅途,无限风光在险峰。

B国难当头,挺身而出,英勇斗争,做一个大写的人

C为民族的新生而奋斗,奉献生命的光和热,谱写壮丽的人生之歌。

李大钊先生在他的作品里,表达了他对这种乐趣的理解:

“为世界进文明,为人类造幸福,以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家庭,青春之国家,青春之民族,青春之人类,青春之地与球,资以乐其无涯之生。

(1)指名朗读课文第四节开头的一句:

(2)指名朗读课文第五节中间的一句:

目前的艰难境界,那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3)掌握品味语言的第一环节:

理解关键词语的意义。

 崎岖:

本义是“高低不平貌”,这里借用了它的引申义“坎坷险恶”。

 境界:

本是指事物达到的程度,如理想境界,此指国运艰难程度。

(将这些关键词语加上着重号,再默读一遍,是否有所领悟。

2.学生寻找关键词语

 “高唱”——主动(被动)、积极(无奈):

雄健的国民是以一个奋进者的姿态出现在崎岖道路上的。

 “悲壮”——明知征途有艰险,越是艰险越向前,会有流血,会有牺牲。

奋进本身就是壮烈的。

正如李大钊所言,“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

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走过”——不用“要走”、“将走”,也不是“走着”,而是面对艰难险阻满怀斗争信念,一定要走过这一段困苦的路,到达胜利的彼岸。

  以上是第三句中显示出的一种大无畏的斗争精神,而第四句中显示出的则是一种乐观主义精神,请问哪个词语最能体现“雄健的国民”的乐观主义精神?

(参考答案:

“趣味”,有情趣,有意味,有意义。

既然是环境艰难险恶困苦,为什么还会觉得“有趣味”?

而且是“最”有趣味?

这当然是乐观主义精神的最好写照。

这正是我们(学习上的苦行僧们所必须具备的品质),向先驱者学习的要点所在——在艰难困苦的厄运降临时仍充满必胜的信念!

1.一条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有时流到很宽阔的境界……境地(选择同义词)

2.历史的道路,不全是坦平的,有时走到很艰难险阻的境界。

进程(近义词) 境况,情况

3.老于旅途的人,走到平坦的地方,固是高高兴兴地向前走,走到崎岖的境界,愈是奇趣横生,……

  常常  高低不平

4.中华民族现在所逢的史路,是一段崎岖险阻的道路。

  处境困难

5.旅途上的征人所经过的地方,有时是坦荡平原,……  走远路的人

6.目前的艰难境界,那能阻抑我们民族生命的前进。

 阻止,抑制

三.重温品味语言的三种途径

反复朗读  比较异同 探究疑点

四、体验反思,互动释疑

1、体验反思:

1、李大钊先生对人生乐趣表述,实际上也是对人生意义的一次庄严的思考。

你认为什么样的人生才是最有趣味、最有意义的呢?

学生自由发表看法。

教师引用李大钊先生的名言,学生朗读并背诵李大钊先生的名言:

   人生的目的,在于发展自己的生命,可是也有为发展生命必须牺牲生命的时候,因为平凡的发展,有时远不如壮烈的牺牲足以延长生命的音响和光华。

绝美的风景,多在奇险的山川,绝壮的音乐多是悲凉的韵调。

高尚的生活常在壮烈的牺牲中。

今天的中华民族,国运昌盛,联系国际形式来想想,我们还需要“雄健的国民”吗?

(学生自由发言,集体交流。

(联系我驻南使馆被炸一事实、《立此存照》,日本青年长谷川弘一在网上发表的言论,见《读者》2000年第七期))

2、互动释疑:

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

1、总结存储: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一个伟大的灵魂,总是把自己的身家命运和民族命运国家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并把自己的生命交付给自己的国家,自己的人民,把它作为终身的幸福。

这些为理想而奋斗的勇士,为了信念而逝去的志士, 把自己的生命铸成一座不朽的丰碑,永远矗立在人们的心里。

因为有了他们的牺牲和奋斗,共和国才有今天的繁荣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