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六章 第34讲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教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82034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676.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六章 第34讲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六章 第34讲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六章 第34讲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六章 第34讲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六章 第34讲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六章 第34讲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六章 第34讲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六章 第34讲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六章 第34讲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六章 第34讲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六章 第34讲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六章 第34讲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六章 第34讲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六章 第34讲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六章 第34讲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六章 第34讲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六章 第34讲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六章 第34讲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六章 第34讲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六章 第34讲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六章 第34讲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教案.docx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六章 第34讲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六章 第34讲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教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 第十六章 第34讲 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教案.docx

高考地理新一轮复习第十六章第34讲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教案

第34讲 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

 

考纲展示

考点扫描

切脉高考

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讲最近几年考查的考点和考题如下:

产业转移及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如2013年安徽卷第24题,2013年天津卷第12(3)题,2013年全国大纲卷第39

(1)题,2012年安徽卷第1~2题,2011年海南卷第12~13题。

本讲常考查的形式如下:

1.常结合产业结构统计图,考查产业转移及其对城市化的影响。

2.常结合跨国公司的发展历程,考查产业转移的区位因素。

3.常结合企业投资区域分布图等,考查区位选择与产业转移的原因。

 

一、产业转移

1.分类:

国际产业转移、区域产业转移。

2.目的:

追求更高利润,扩大销售市场。

3.产业转移的原因

【点睛】 产业转移的实质就是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寻找最优区位,以降低生产成本,获取较多的利润,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1.劳动力因素:

劳动力充足、高素质且价格低廉的地区或国家,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2.内部交易成本:

发达国家内部交易成本高,发展中国家内部交易成本低,企业由发达国家转移至发展中国家。

3.市场因素:

国内市场饱和、避开政策等的限制,企业就会开辟国际市场。

【点睛】 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时,首先分析工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分布;其次是把握影响工业部门选择区位的因素。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产业转移的规律与影响因素(高频点)

1.产业转移的规律

(1)产业类型转移的先后顺序

(2)产业转移的方向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分析

首先分析工业部门的特点和地区分布;其次把握影响工业部门区位选择的因素。

发达国家到发展中国家投资建厂,首先是利用发展中国家廉价劳动力资源,其次是占领当地市场,再次是利用其地价便宜的优势。

发展中国家到发达国家投资建厂,则主要考虑发达国家的技术优势、信息优势以及避开关税壁垒等因素。

具体原因分析如下:

[深度探究](教师用书独具,灵活使用)

跨国公司的发展一般都会经历全球化的发展历程,请探讨一般会经历哪些发展阶段?

提示:

一般会经历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接收订单,代工生产;第二阶段,在国外建立贸易分公司;第三阶段,收购其他知名企业,建立品牌;第四阶段,在国外建立研发中心。

[温馨提示:

如果有时间,可以2010年全国课标卷第6~8题为例巩固该探究点]

1.产业转移的规律

下图为某类工业在全球的转移路径示意图。

据此回答

(1)~

(2)题。

(1)该工业最可能是(  )

A.钢铁工业      D.纺织工业

C.汽车工业D.石化工业

(2)20世纪初,此类工业转移到日本的主导因素是(  )

A.靠近原料产地B.市场广阔

C.劳动力价格低D.技术水平高

解析:

从转移的时间和地区来看,该工业应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即纺织工业。

20世纪初转移到日本的原因主要是劳动力价格低。

答案:

(1)B 

(2)C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014·重庆二诊)成渝经济区带动了川渝地区的发展,沿海的服装企业看到了川渝地区的优势,把产业转移到重庆,如雅戈尔、杉杉等。

据此回答

(1)~

(2)题。

(1)沿海服装企业转移到川渝地区,这主要是由于沿海地区(  )

A.市场狭小B.劳动力成本提高

C.交通不便D.生态环境恶化

(2)川渝地区吸引沿海地区服装企业的优势有(  )

①技术 ②资金 ③劳动力成本 ④土地价格

A.①②B.②③

C.①④D.③④

解析:

(1)服装生产属于劳动力导向型产业,随着劳动力成本提高,沿海服装企业向外转移已成必然趋势。

(2)相对于东部沿海地区,川渝地区在土地价格、劳动力等方面更有吸引力。

答案:

(1)B 

(2)D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高频点)

随着产业转移的发生,产业迁出区和产业迁入区在产业结构、生产分工、区域环境等方面均发生着变化,具体表现分析如下:

[深度探究](教师用书独具,灵活使用)

我国中西部地区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劳动密集型产业转入,对中西部地区人口迁移和城市化有哪些影响?

提示:

劳动力密集型产业转入,有利于当地经济的发展,增加了就业机会,人口迁入会增加,迁出会减少。

因为工业的发展必然吸引更多的农村人口迁入城市,促进城市化水平的提高。

[温馨提示:

如果有时间,可以2010年安徽卷33题为例巩固该探究点]

3.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读我国服装产业转移示意图,完成

(1)~(3)题。

(1)新疆、四川吸引服装产业移入的突出优势区位条件分别是(  )

A.市场、产业基础B.原料、劳动力

C.交通位置、技术D.政策支持、资金

(2)服装产业的大量转移,对四川省的主要影响是(  )

A.跨省人口流动减少,省内人口流动增加

B.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快产业结构升级

C.加快城市化进程,成为西部制造业基地

D.产业升级困难,生态环境压力增大

(3)未来,我国服装产业(  )

A.在西部地区的服装加工企业布局将更加分散

B.专业化生产将突出,规模效应将减弱

C.东部和中西部之间生产分工将更加明确

D.研发设计和销售基地向西部转移

解析:

(1)题,新疆是我国重要的优质棉产区;四川人口众多,劳动力丰富且价格低廉。

(2)题,四川是东部地区民工的主要输出地,服装产业的转入将使流向东部地区的人口减少,同时省内人口由农村向城市的流动增加;服装产业的转入将优化四川的产业结构,缓解人地矛盾,但不可能因此成为西部制造业基地;服装产业转出有利于东部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

第(3)题,未来,东部和中西部地区服装生产分工明确,东部主要为研发、销售基地,中西部则为加工生产基地,多集聚布局,各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更突出,规模效应将增强。

答案:

(1)B 

(2)A (3)C

4.产业转移与产业升级

(2014·福州质检)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在产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的同时,其发展模式的弊端也日益显现,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东南沿海地区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冲突。

结合产业转型升级示意图,回答

(1)~

(2)题。

(1)东南沿海产业转型升级面临的挑战和冲突包括(  )

①各种要素成本提高,传统比较优势进一步削弱 ②创新能力不足,工业增加值率较低 ③人口增加迅猛,就业形势紧张 ④信息交流不畅,政策没有连续性

A.①②B.①④

C.②③D.②④

(2)杭州拥有一批市场占有率名列前茅的企业:

娃哈哈的销售收入占饮料业十强的40%以上,杭氧集团的空分设备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达60%,汽轮集团的工业汽轮机在国内市场的占有率接近80%。

这些都有利于提升产业升级的(  )

A.创新能力B.协同能力

C.控制能力D.避险能力

解析:

(1)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东南沿海地区生产成本也日益提高,同时由于创新能力不足,工业产值增长缓慢,迫使东南沿海地区开始进行产业的转型升级。

(2)题,产业能力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内因,主要有控制能力、创新能力、协同能力和避险能力等方面。

答案:

(1)A 

(2)C

产业转移示意图的判读

图表特征►————————————————————

产业转移示意图往往是利用箭头的形式直接反映产业由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过程,不同的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不同,产业结构调整的时间也不相同,往往导致产业有规律的转移。

[信息获取]

从上图中可以获取以下信息:

1.改革开放初期,海外产业向我国沿海的“珠三角”地区转移。

2.20世纪90年代,产业由海外和“珠三角”地区向“长三角”和环渤海经济区转移。

3.21世纪初期,各地区的产业都向我国中西部地区转移。

判读方法►————————————————————

判读有关产业转移的图要注意以下几方面:

1.从图中读出产业的迁出区和迁入区。

2.结合图中或材料中提供的信息,分析迁出区和迁入区的经济发展水平高低,劳动力、土地、能源、原料等成本的高低。

3.掌握产业转移的一般规律。

(1)地区:

一般从经济较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

(2)部门:

一般是先向外转移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业,其后,再向外转出知识密集型产业。

4.分析产业转移的原因。

(1)成本因素:

从劳动力价格、土地价格、能源和资源价格等方面分析;从内部交易成本上分析。

(2)市场因素:

一般是本国或本地区市场饱和,需要开拓市场。

(3)环境因素:

即转移高污染、高能耗产业。

典题例证►————————————————————

根据材料和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

国家《纺织工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指出,我国纺织服装工业产业布局不尽合理,80%的生产能力集中在沿海地区。

鼓励中西部地区发挥资源优势,承接产业转移,发展纺织服装加工基地。

材料2:

《安徽省人口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远景目标》指出,2005年全省外出人员达1000万左右。

把人口发展纳入城乡经济、社会规划统筹考虑,利用区域规划引导人口有序流动和合理分布。

安徽省部分人口迁移及承接部分服装加工基地示意图

(1)分析图示服装加工基地转移和人口迁移的原因。

(2)据此说明产业转移对安徽省未来人口迁移和城市化的影响。

[获取解读信息]

1.从设问中获取信息

该题主要考查产业转移的原因及其影响。

(1)题,解题关键是从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入手分析。

(2)题,解题关键是审清题目从“人口迁移和城市化”两方面分析产业转移产业的影响。

2.从图表中获取信息

【答案】 

(1)安徽与东南沿海等省相比,原材料、劳动力、水、土地、能源等供给充足,生产成本低(也可从广东等省生产成本高等角度分析);东南沿海等省产业结构升级、生态环境压力增大;安徽临近沿海发达地区,对外交通日益完善,市场广阔,政策扶持力度大。

与安徽相比,东南沿海等省经济发展水平高,就业机会多,收入水平高,教育、医疗等社会保障服务体系完善(也可从安徽省劳动力富余等角度分析)。

(2)安徽的工业化进程加快,就业机会增加,收入水平提高。

向发达地区迁移的人口减少,其他地区人口迁入增加。

省内农村人口向城镇迁移加快,城镇规模扩大,城市化水平不断提高。

(2014·济南三校联考)下图为我国区际产业转移动力机制示意图。

读图回答1~2题。

1.据图可知,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拉力不包括(  )

A.较低经营成本 D.淘汰落后产业

C.扩大企业经营规模D.政府的优惠政策

2.产业转入给中西部地区带来的影响包括(  )

①提供更多就业岗位,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②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 ③有利于扭转环境恶化的局面 ④促进产业结构调整

A.①②③B.①②④

C.①③④D.②③④

解析:

第1题,从图中可知淘汰落后产业不是中西部地区吸引东部地区产业转入的拉力。

第2题,产业转入中西部地区,可以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促进经济发展,推动区域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产业结构调整,但不能扭转环境恶化的局面。

答案:

1.B 2.B

读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向东西两翼与粤北山区转移示意图,回答3~4题。

3.衰退产业是指一个地区或一个国家的产业结构中不适应市场需求变化、不具备区位优势、缺乏竞争力的产业。

下列关于珠江三角洲地区衰退产业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

A.全行业生产能力明显过剩或生产成本过高的产业

B.资金投入减少和产品技术含量小的产业

C.多为传统产业和市场需求下降较快的产业

D.处于产品开发期的产业

4.扩张性产业转移对广东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产生的正效应是(  )

A.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B.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C.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高高新技术产业比重

D.有可能带来环境污染等问题

解析:

第3题,处于产品开发期的产业多为新兴产业,因此不可能是衰退产业。

第4题,扩张性产业转移有利于广东省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发展,进而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城市化的发展会导致耕地面积减少,也会将污染严重的企业迁入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加重迁入区环境污染。

答案:

3.D 4.A

   (2014·大连高三测试)产业空洞化问题是现在经济学界探讨较多的问题。

随着产业结构、生产活动不断向全球范围扩张,一些国家负担生产任务的工厂大量外迁,这必然引起国家原有的生产体系出现一定程度的空洞;出现空洞的国家把更多的力量投向高科技产业。

据此回答5~6题。

5.下列国家中出现产业空洞化的是(  )

A.巴西B.中国

C.印度D.日本

6.关于出现产业空洞化的国家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失业率可能上升

B.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

C.生态环境将进一步恶化

D.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大幅度提高

解析:

第5题,日本将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出去后,形成产业空洞化。

第6题,出现产业空洞化会导致失业率升高。

答案:

5.D 6.A

7.(2014·济南调研)“上海制造”是我国的传统品牌,当前上海正谋求产业梯度大范围转移。

“两头(研发、营销环节)在沪,中间(生产环节)在外”的经营模式,将成为上海企业未来生存的常态。

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1:

图甲为“上海市部分企业转移示意图”。

材料2:

图乙为“长三角地区不同时期产业转移重心演进示意图”。

材料3:

图丙为“产业转移发生机理示意图”。

(1)长江三角洲地区向外转移产业的主要类型有哪些?

(2)归纳长江三角洲地区产业转移重心演进的阶段性特征。

(3)分析上海“两头在沪,中间在外”的经营模式的形成原因及对上海的影响。

解析:

(1)长江三角洲向外转移的多以劳动密集型和环境污染较重的企业为主。

(2)从图乙中就能看出长江三角洲不同时期产业转移的重心演进。

(3)“两头在沪”是指研发和销售在上海,“中间在外”是指加工厂在外地。

答案:

(1)劳动密集型产业、环境污染较为严重的企业。

(2)20世纪70年代~90年代初,长三角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随着技术力量的提高,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21世纪,长三角以发展技术密集型产业为主。

(3)形成原因:

研发与销售环节是制造业的高端环节;上海经济发达,技术力量雄厚,有良好的商务环境、雄厚的工业基础、便利的交通条件以及密集的优秀人力资源等独特优势;随上海产业不断升级,生产环节在上海已由相对区位优势转为劣势;周边地区经济落后,工业化水平低,劳动力工资低,土地价格低,并有政策支持,有发展生产环节的相对区位优势。

有利影响:

减少空气污染,美化城市环境,提升城市国际竞争力,为上海产业升级创造条件。

不利影响:

因生产环节迁出,增加上海就业压力。

[双基达标]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读两区域发展图,回答1~2题。

1.如图所示,从A区域向B区域发生了(  )

A.产业升级     D.资源调配

C.信息传递D.产业转移

2.假如A、B两区域均位于我国,最可能的是(  )

A.A地、B地均位于东部沿海

B.A地位于东部沿海,B地位于中部地区

C.A地位于西部地区,B地位于东部沿海

D.A地位于中部地区,B地位于东部沿海

解析:

读图可知,到T1阶段,A区域相对优势产业变成了相对劣势产业,而B区域L产业成为相对优势产业,所以从A区域向B区域发生了产业转移。

我国目前区域发展不平衡,东部最发达,中西部相对落后,图中产业发展到T1阶段,A区域相对优势产业变成了相对劣势产业,说明该产业可能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而A地区由于社会经济的发展,劳动力价格上涨,劳动密集型产业没有竞争优势了,就要出现产业转移;假如A、B两区域均位于我国,最可能的是A地位于东部沿海(经济发达),B地位于中西部地区。

答案:

1.D 2.B

“金匠中原计划”是富士康在中国大陆中原地区投资布局的发展计划,主要以河南郑州、洛阳和山西晋城三座城市为重点,形成中原金三角制造基地。

据此回答3~5题。

3.“金匠中原计划”对郑州、洛阳和晋城地区产生的有利影响有(  )

①增加就业机会,促进市场繁荣 ②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带动环境质量提高 ③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城市化进程

④土地利用多样化,耕地面积扩大

A.①②B.①③

C.②④D.③④

4.产业转移促进了区域产业、产品生产环节的分工和合作,下列各图中最能反映当前河南富士康所处地位组合的是(  )

A.Ⅰ、乙、②、cB.Ⅱ、乙、④、b

C.Ⅲ、乙、③、aD.Ⅲ、乙、①、a

5.珠江三角洲地区产业主动转移的原因是(  )

A.工业结构的调整B.地价高与失业率高

C.能源、资源消耗殆尽D.交通枢纽的地位下降

解析:

郑州、洛阳和晋城地区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促进产业升级,加快城市化进程。

河南经济相对落后,所以在产品生产周期模型图中主要是生产传统产品,且大量出口;而在产品生产环节价值链中主要承担加工环节;在产品生命周期示意图中主要处于成熟期阶段(主要是电子装配工业);在全球产业竞争的金字塔模型中处于底层。

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发展需要调整产业结构,所以就必须进行产业的转移。

答案:

3.B 4.C 5.A

下图示意某公司发展的三个不同阶段。

读图,回答6~7题。

6.该公司发展阶段的顺序为(  )

A.甲→乙→丙B.甲→丙→乙

C.乙→丙→甲D.丙→甲→乙

7.该公司的发展过程体现了(  )

①产业集聚 ②产业扩散 ③产业转移 ④产业兼并

A.①③B.②④

C.③④D.①②

解析:

第6题,该企业的发展顺序是从总部、管理机构和生产单位集聚在一个区域,到生产单位的外迁,再到生产单位的集聚。

第7题,乙阶段中生产单位外迁体现了产业转移;该公司发展的最后阶段(丙阶段)是生产单位集聚在一个区域,共同基础设施或廉价劳动力等,体现了产业集聚。

答案:

6.A 7.A

☆(2014·南京二模)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东部经济快速发展引起了大规模的“移”民潮,未来我国中西部经济的发展将使产业资本替代劳动力成为流动的主体,由“移民就业”向“移业就民”转换。

据此回答8~9题。

8.下图中最容易吸引移民就业的工业类型是(  )

A.甲B.乙

C.丙D.丁

9.“移业就民”带来的影响有(  )

①加快中西部地区城市化进程 ②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 ③缓解东部地区就业紧张状况 ④降低中西部地区环境压力

A.①②B.③④

C.①③D.②④

解析:

第8题,从图中可知甲、乙、丙、丁依次为技术导向型、动力导向型、劳动力导向型和原料导向型工业,劳动力导向型最容易吸引移民就业。

第9题,由题意可知,“移业就民”是指东部地区将产业转移到中西部地区,可以加快中西部地区的城市化进程,促进东部地区产业升级;东部地区产业转出,短时间内会加剧就业紧张状况;中西部地区作为产业承接地,会加大环境压力。

故A项正确。

答案:

8.C 9.A

(2014·北京西城区期末测试)武清区1991年建立了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园区。

受产业转移的影响,武清区形成了以电子信息、生物技术、新能源等产业为主导的产业集群。

据图回答10~11题。

10.武清区发展的区位优势有(  )

①地理位置优越 ②交通优势明显 ③矿产、能源资源丰富 ④政策支持

A.①②③B.①③④

C.②③④D.①②④

11.产业转移对武清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  )

A.促进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B.市场导向型企业增加

C.改善了本地区的环境质量

D.增大了本地区的就业压力

解析:

第10题,武清区地处北京和天津之间,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捷,同时又有国家政策的支持。

第11题,产业转移对迁入地的影响主要为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加就业机会,但可能会带来环境污染。

答案:

10.D 11.A

二、综合题(共56分)

12.(36分)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

家具制造业作为典型的劳动力导向型产业,近年来逐渐向具有一定基础和比较优势的发展中国家转移,而我国成为承接该产业的最佳国家。

近年来,由于家具行业规模的快速扩大,我国加大了对国内木材资源的开发。

材料2:

图甲是美国家具进口额、中国家具出口额及中国对美国家具出口额分析图,图乙是我国家具行业各省市出口占比示意图。

(1)据材料描述美国家具进口额的变化趋势并分析其原因。

(12分)

(2)分析我国成为家具产业转移最佳承接国的原因。

(12分)

(3)我国在承接家具产业转入时,哪些省份具有突出优势?

请说明理由。

(12分)

解析:

(1)题,从图中可以看出美国家具进口额呈上升趋势;其原因可从发达国家的劳动力成本高,家具产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等方面阐述。

(2)题,我国成为家具产业转移最佳承接国的原因可从我国的劳动力资源、土地等方面分析。

第(3)题,沿海省份,拥有良好的地理位置优势。

答案:

(1)美国家具进口额不断提高,呈上升趋势。

家具制造业属于劳动力导向型产业,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家具制造业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美国本土家具产量减小,进口量增大。

(2)我国家具市场规模大;劳动力成本低;地价低;经济快速增长。

(3)广东、浙江、上海等沿海地区具有承接优势。

交通便利;海运发达;劳动力充足;劳动力素质高;经济发达,市场广阔。

13.(20分)(2013·合肥二模)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是全国首个以产业转移为主题的区域发展规划,安徽沿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已纳入国家发展战略。

(1)安徽在承接东部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优势条件是什么?

(8分)

(2)皖江城市带成为我国批准设立的第一个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简述其重要意义。

(12分)

解析:

(1)题,安徽省劳动力、煤炭等资源丰富,交通比较便捷。

(2)题,通过产业转移可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

(1)廉价的劳动力,丰富的资源,便捷的交通,优越的地理位置。

(2)通过科学承接产业转移,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与优化配置,可以充分发挥中部地区的比较优势,集聚发展要素,壮大产业规模,加快发展步伐;同时为东部地区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推动产业结构升级,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竞争力,更好地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形成东中西良性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新格局。

[能力提升]

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4分)

1.(2013·高考安徽卷)下图表示安徽省1985~2010年就业结构与城镇人口比重变化。

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安徽省城市化水平的提高,表现在(  )

A.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均持续快速提高

B.城镇新增就业人口第二产业超过第三产业

C.农村人口向东部沿海城市迁移数量增加

D.劳动力主要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

解析:

选D。

从图例入手,对比安徽省不同时期三大产业的就业比重,判断出第一产业就业比重降低,第二、三产业就业比重增加,劳动力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了城市化水平的提高,D项正确。

下表示意我国沿海某鞋业公司全球化发展的历程。

读表,完成2~4题。

 

发展阶段

时间

方式

①产品

“走出去”

1991~1997年

接收订单,代工生产

②销售

“走出去”

1998~2001年

在俄罗斯、阿联酋、尼日利亚、美国、巴拿马建立贸易分公司

③品牌

“走出去”

2001~2003年

收购意大利某知名鞋业公司

④资本

“走出去”

2003年~至今

在尼日利亚、意大利建立生产基地,在意大利的时尚之都米兰设研发中心

2.该公司①、②阶段的主要发展目标是(  )

A.开拓国际市场B.建立品牌形象

C.吸引国外资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生产经营管理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