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148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第一次.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82254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148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第一次.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148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第一次.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148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第一次.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148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第一次.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148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第一次.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148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第一次.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148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第一次.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148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第一次.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148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第一次.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148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第一次.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148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第一次.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148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第一次.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148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第一次.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148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第一次.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148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第一次.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148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第一次.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148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第一次.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148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第一次.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148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第一次.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148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第一次.docx

《高考148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第一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148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第一次.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148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第一次.docx

高考148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第一次

2012年高考(148)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第一次

模拟

2014-03-0915:

22

山东省威海市高三年级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第1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宝藏/埋藏 重合/重头戏 拓印/落拓不羁

B.标识/识别 删削/刀削面 着陆/不着痕迹

C.劲旅/干劲 发卡/卡脖子 抹布/一抹霞光

D.粘贴,粘连 胳膊/胳肢窝 纤夫/纤尘不染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晋升 融洽 协奏曲 德义双馨

B.贸然 耐烦 势力眼 知人论世

C.株连 思辨 蜡像馆 别具只眼

D.就序 因缘 弹簧秤 霄壤之别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在中国任何一个合作项目中,大学、研究机构、不同的政府部门都想要发挥   ___作用,这让从事研究的科学家彼此间分享数据变得掘其艰难。

例如,中国气象局有2000多个气

象站,其功能之一就是收集信息发布天气预报。

而水文局运行着2万多个测量站,也同样收集天气数据,使用这些教据可以在相当程度上________气象局天气预报的空间精准度,但水文局并没有将数据对气象局________。

A.引领 改进 公布   B.引领 改善 公布

C.领导 改善 公开   D.领导 改进 公开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这些限量版大牌精品既浓缩了品牌最受欢迎的经典元素,还赋予了物品特殊的纪念意义,对于奢侈品收藏家来说更是朝思暮想。

B.以确保质量为目的的全面管理,在丰田公司发挥了酣畅淋漓的作用,而在我国的企业中却没能产生应有的效果,这是为什么呢?

C.“风情神州行”,别样风景,万种风情。

新的一年,“风情神州行”栏目将继续陪伴您足不出户,赏遍万水千山。

D.各级政府的救助基金、专项扶持资金种类繁多,而一些企业对这些资金的发放政策不甚了了,代办中介服务便应运而生。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地处世界文化遗产核心区的少林景区,因为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未能达到5A级景区标准,国家主管部门要求其在限定期限内整改。

B.最近众多的准妈妈提前赴港待产,引起了媒体关注,主流观点多从基本保障的角度来评论这一现象,也有媒体提出了异议,我认为是正确的。

C.有些同学读书迷信权威,对文本的理解不是建立在对文本深悟、慢泡、细嚼的基础上,而是轻松地做了权威的奴隶。

D.对于多数“90后”而言,发生于他们出生之前的事情,如果和自己的生活没有多少瓜葛,便只是教科书和互联网上的“存档”和“传说”而已。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

修建军

“和”与“同”是先秦时期两个重要的哲学概念。

和同之辨早在西周末年《国语》、《左传》中就有明确记载。

孔子有关和同之辨的理论,是对前人学说的一种继承和发展。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论语·子路》)“和而不同”是孔子理想人格的一个重要标准。

和与同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原则性和差异性。

承认差异,有差异性的统一才是“和”。

“和而不同”,被公认是典型的中国哲学智慧。

以儒家文化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正是“和而不同”、海纳百川的文化心态的历史体现。

孔子创立儒家学派,在对传统文化进行全面反思的基础上,提出了“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

吾从周”(《论语·八佾》)的文化理想.但是孔子并未一味求“同”于周礼,而是在对三代文化的“损益”、“因革”有着清醒认识的基础上,采取了取其所长、择善而从的态度。

整个儒学的发展史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征.战国中后期以来,儒攀的所谓的“驳杂不纯”的特征就日渐明显.汉代以后所谓的“独尊”的儒学,也是儒、道、墨、法、阴阳等等诸子思想的结合体。

实质上,自汉代开始,阳儒阴法或者说儒显道隐,一直是中国文化发展的特征,而其他诸子学说,也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脉脉潜流,从而成为中国文化的不竭源泉。

文化心态体现为一种社会心态,“和而不同”还表现在中华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

汉代以来,随着中国本土道教的产生以及印度佛教的东采,中国逐步形成了儒、释、道三教鼎立以至三教融合的局面。

这期间从对立到交融,经过了一个长期过程.后来伊斯兰以及基督教的传入也属于这种情形。

自从16世纪末叶以来,中国的传统文化又得以在与异域文化的交锋中实现交融,从而使得中华文化更加丰富并发展。

“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有助于人们对文化的发展有清醒的认识。

全球化使今天的世界文明面临着两个课题:

一方面,积极寻找各种文明间深层对话、沟通与理解的文化路径;另一方面,民族性的存在和坚持也同样比以往任何时候都重要和必要。

“文化全球一体化”与“文化全球多元化”使文化价值的发展陷入一种悖论之中。

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将扮演怎样的角色、起到怎样的作用?

“和而不同”就是我们的哲学依据,“寻找现代文明的普遍标志和中华文化的契合点”、高扬“文化自觉”、实现传统文化的“综合创新”,应是我们对待中华文化的理性而现实的态度。

“和而不同”文化心态的价值追求是“有容乃大”。

当今中国的文化建设,既不可避免地要面对数千年形成的传统文明,又要面对高新科技浪潮的冲击和急剧动荡的世界局势。

有识之士已经认识到,从“文化自觉”到实现“和而不同”,必须处理好几个“要”和“不要”的问题:

诸如:

要充满自信,看到中华文化极其丰富的优秀成分,同时要敢于正视中华文化中一些糟粕成分;要自觉吸收外来文化中对我们的文化建设有益的东西,而不能全盘西化等等。

这样,才会使我们的新文化既具有浓厚的民族性,又具有高度的智慧性。

(原载2011.12.30《光明日报》,有删节)

6.下列有关“和”与“同”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作为哲学概念的“和”与“同”早在先秦时期就被提出。

其概念之争在西周末年的书籍中早有记载。

B.“和”与“同”在争论之初两者是相对立的,是孔子将其继承和发展,提出了“和而不同”的观点。

C.“和而不同”这一观点的提出本身就遵循了文化继承与发展的规律,体现了“和”   与“同”两个概念在争辩中的进步发展。

D。

“和”就是承认事物的差异性,在承认差异的基础上寻求统_;“同”就是不顾事   物之间的差异一刀切的要求统一。

7.下列不属于“和而不同”文化现象的一项是( )

A.孔子复周礼,并不是一味的照搬“周礼”,而是对“礼”的内涵不断的充实发展。

B.战国中后期以来的儒家学说存在着“驳杂不纯”的特征,时隐时现的有着其他诸予学说的影子。

C.中国的“儒…‘道”文化之外,吸收了印度佛教的思想,形成三教鼎立乃至融合的局面。

D.伊斯兰教及基督教的产生与发展也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在交锋中实现交融,内容更加丰富。

8.下列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儒学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但同时它又不排斥其他学说的存在,形成中华文化的繁荣发展。

B.“和而不同”既表现在中华文化自身的发展上,也表现在中华文化对待外来文化的态度上。

C.在全球化时代,“和而不同”的文化心态对如何既保持文化的民族性又让自身的发展融入到全球的发展与文明之中很重要;

D.“和而不同”就是既要充满自信,看到中华文化极其丰富的优秀成分,又要广泛吸收外来文化,丰富自我。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孟子见粱惠王①。

王曰:

“叟,不远千里而来,将有以利吾国乎?

孟子对曰:

“王!

何必日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

王日‘何以利吾国?

’大夫日‘何以利吾家?

’士庶人曰‘何以利吾身?

’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

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日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

粱惠王日:

“寡人愿安承教。

孟子对曰:

“杀人以梃②与刃,有以异乎?

”曰:

“无以异也。

”“以刃与政,有以异乎?

”日:

 “无以异也。

”日:

“庖有肥肉,厩有肥马,民有饥色,野有饿殍。

此率兽而食人也!

兽相食,且人恶之;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仲尼曰:

‘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如之何其使斯民饥而死也?

梁惠王曰:

“魏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南辱于楚。

寡人耻之,愿为死者一洗之,如之何则可?

孟子对曰:

“地方百里而可以王。

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彼夺其民时,使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父母冻饿,兄弟妻子离散。

彼陷溺其民,王往而征之,夫谁与王敌?

故曰,仁者无敌。

孟子见齐宣王。

王曰: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

”曰:

 “若是其大乎?

”答曰:

 “民犹以为小也。

”曰:

 “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

”答曰:

 “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乃入。

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

则是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齐宣王问曰:

“汤放桀,武王伐纣,有诸?

”孟子对曰:

“于传有之。

”曰:

“臣弑其君可乎?

”曰:

“贼仁者谓之贼,贼义者谓之残,残贼之人,谓之独夫。

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节选自《孟子·梁惠王》,有删改)

【注】①梁惠王,即魏惠王,曾迁都大梁,所以魏国又称梁国。

②梃,木棒。

9.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不夺不餍                        餍:

满足

B.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          修:

治理

C.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   挞:

打击

D.汤放桀                          放:

流放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无后乎                    ②其皆出于此乎

B.①为其像人而用之也             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C.①不得耕耨以养其父母           ②具以沛公害报项王

D.①然后乃入                    ②蒙冲斗舰乃以千数

11.下面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孟子仁政思想的一组是

①何必日利?

亦有仁义而已矣②以刃与政,有以异乎③始作俑者,其无后乎

④省刑罚,薄税敛   ⑤仁者无敌   ⑥闻诛独夫纣矣,未闻弑君也

A.①②⑤   B.②③⑥   C.①④⑤   D.③④⑥

12.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那就危险了,并通过利害分析,进一步劝诫梁惠王只要讲仁义就可以了,不必谈利益。

B.孟子询问梁惠王用刀子杀死入和用政治害死入有什么不同,是要借此提醒梁惠王施行仁政,不要使老百姓活活地饥饿至死。

C.梁惠王想洗雪魏国的耻辱,向孟子询问对策,孟子建议梁惠王对百姓施行仁政,并明确指出他让百姓生活在苦难中,必难以抵挡入侵之敌。

D.文王方圆七十里的狩猎场,老百姓觉得小;宣王方圆四十里的狩猎场,百姓却认为大。

孟子将两者对比,意在阐述与民同乐的思想。

 

第Ⅱ卷(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3分)

(2)为民父母,行政,不免于率兽而食人,恶在其为民父母也?

(4分)

(3)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

(3分)

1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8分)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①

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

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②。

树色随关迥,河声入海遥。

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注】④阙,指长安。

此诗作于奔赴长安应试途中。

②太华,陕西的华山;中条,山西的中条山。

两山分别耸立在潼关南北。

(1)“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两句中运用的动词历来被人称道,请结合诗句作简要赏   析。

 (4分)

(2)简要分析“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一联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6分)

(1)吾师道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韩愈《师说》)

曾子曰:

“士不可以不弘毅,_________________。

”  (《论语·泰伯》)

(2)__________________,潦倒新停浊酒杯。

  (杜甫《登高》)

巨无祖母,_____________;视线无臣,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3)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

 (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__________________,千金散尽还复来。

 (李白《将进酒》)

(4)潦水尽而寒潭清,_________________。

   (王勃《腾王阁序》)

昔我往矣,,_____________。

今我来思,____________。

  (《诗经·采薇》)

五、(12分,每小题4分)

16.阅读下面这则新闻,拟写一个标题。

(不超过25个字)

吉林省日前下发《吉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意见》,意见提出吉林省将尝试推出“以房养老”的新模式。

现在中国的人口老龄化已经达到了让很多人不得不有危机感的程度了,最近这次人口普查就显示我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60岁及以上人口为l亿7千多万,占总数的13.26%,而随着2015年前后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停止增长,老龄化进程将进一步加快,并赶超发达国家的平均水平。

吉林省政府在《意见》中表示,将尝试“以房养老”的融资模式,利用老年人已有住房资源,将房屋作价并抵押给银行、保险公司等金融机构,向金融机构申请贷款作为养老资金,每月领取一定金额,也可以在紧急时一次性贷较大的金额,从而拓宽老年人养老的资金筹措渠道,在很大程度上解决养老过程中遇到的现实难题。

这种全新的做法尚在试点阶段.

17.下面是一位高三学生写给某大学自主招生办公室的自荐信(节选),其中有四处表述不得体,请指出序号并改正。

①我玩命儿地学习,每次考试成绩名列前茅。

②我爱好广泛,在文学、体育方面均有建树,③曾获市“五四”征文大赛一等奖,并取得过校运动会400米第一名的骄人成绩。

④希望贵校能慧眼识金,⑤我将加倍努力,争取成为贵校的优秀学子。

序号

修改内容

 

 

 

 

 

 

 

 

 

   18.高三

(1)班要举行一次主题为“远离蛋壳心理”的班会。

请你结合漫画内容,为主持人写一段开场白。

要求:

能够简要阐释“蛋壳心理”的内涵;语言流畅;100字左右。

   六、(18分)

   本题为选做题,考生须从所给

(一)

(二)两题中任选一题作答,不能全选。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

只取千灯一盏灯

乔忠延

   江南水乡的众多古镇,我独钟千灯。

于是,坐飞机,乘汽车,赶去寻访。

   千灯果然有灯。

清水滋润的河边是一条古旧的石板街,就在那石板街边的店铺中间,有一座古屋,里面陈列着很多的灯,据说,真够上千盏了。

那些灯有陶捏的,有瓷质的,有铁铸的,有铜制的。

品类众多,造型各异,几乎每一盏灯都闪射着人们心灵中智慧的光芒。

   无疑,千灯在江南水乡里是亮色独具的。

然而,我追溯的却不是这聚合起来的文物拼盘。

流动的河水,飞翘的屋檐,都能够标示本土文化的辉泽。

流动的河水名为尚书浦,因为曾经疏浚河道的是明朝尚书夏元吉,尚书名气就不小了,可他手下主事的一位官员竟然是比他名气还要大的海瑞。

这河流岂可小瞧!

凝固的屋檐也不弱,他的羽翼下名人辈出,有江南丝竹的首创者、陶渊明的后裔陶岘,有世人尊为昆曲鼻祖的顾坚,有明代的抗倭英雄陈先锋,还有昆山市出自南宋的第一位状元卫泾……一个小镇,孕育出这么多的人杰精英,实属罕见。

更罕见的是,明清以来考中的进士居然多达35人!

   这样浓郁的文化氛围令人陶醉,也令人叩问:

是否千灯这方水土当真不凡?

当真有千盏明灯辉映着人们的心智?

我远道造访,莫非就是奔这智慧的明灯来的?

其实不然。

我倾心的是石板街最南端的一座院落.屋舍不能算阔大,花园不能算精巧,陈设不能算豪华,不要说和山西的乔家、常家等大院相比,即使和周庄的沈园,同里的退思因相比也有差距.然而,就是这个院落令我顶礼膜拜,因为这里走出了一个令世人刮目相看的文士.他就是大名鼎鼎的顾炎武。

   顾炎武原来叫继坤,改名炎武是因为清兵南下,社稷将倾,为了抵御外侵,他决心投笔从戎,抗击敌寇.只是,寡难敌众,失败后他不得不背并离乡,远走北国。

然而,他立定志向,誓不叛明,决不屈膝为官。

顾炎武四处游走,严谨治学,撰出((日知录》、《亭林诗文集》等著作,成为名声显赫的思想家、史学家、语言学家,在明末清初与黄宗羲,王夫之并称作三位大儒。

   在我眼里,一位思想家不在于他的著作有多么繁富,学说有多么缜密,如果缺少了独具慧眼的发现,缺少了照亮心灵的光色,那只能是平庸的再造或翻版。

不要说他笔下那浩瀚的论著,就一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便具有晴天霹雳的震惊效应,它照亮了我愚暗的心扉,给了我新的启迪。

我知道这不是他的原话,这话是梁启超为之合成的。

他的原话是:

“有亡国,有亡天下,亡国与亡天下奚辩?

日:

易姓改号,谓之亡国:

仁义充塞,而至于率兽食人,人将相食,谓之亡天下……保国者,其君其臣,肉食者谋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时光逝去数百年了,我坐在书斋轻轻掀动《日知录》,当字行里跳出这段话时,眼睛竟亮得如电光闪射,神魂竟震撼得如惊雷炸响!

我把顾炎武尊为补天者,他要补的天是仁爱的苍穹,道德的星空。

诚如那个阴沉沉的午后,我走进尚书浦畔的顾家宅第,顿觉阴霾四散,华光迸射,心胸亮堂得少见。

是的,仁爱是天,一旦失去仁爱,人和兽还有何种差别?

若是世道真的沦为“率兽食人,人将相食”,那可是最为恐怖的灾难啊!

这灾难不是天塌,其危害甚于天塌;不是地陷,其危害甚于地陷。

要免除这人为的天塌地陷有何良策?

顾炎武已明确指出:

“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

”是的,匹夫有责,匹夫履责,才会民风和洽,才会其乐融融,才会重现尧天舜目的美景。

   顾炎武点起了一盏灯,一盏照亮人心的明灯!

顾炎武就是一盏灯,一盏闪烁在中华大地的思想明灯!

   我在千灯的清流秀水边徘徊,我在千灯的老街故宅里追溯,寻访的就是顾炎武这盏明灯.我不敢贪婪,若是千灯容许我带走一盏灯,那我就带走顾炎武这一盏!

(原载2011.4.20《人民日报》,有删节)

   19.题目中“千灯”一词有什么含义?

(4分)

   20.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分)

   21.第三段中,列举千灯镇许多历史文化名人,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22.结合文本内容及现实,谈谈为什么在“千灯”中只取顾炎武这一盏明灯。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18分)

雁冰先生印象记

吴组缃

   直到去年春间,才和雁冰先生识面。

   那是文艺协会的年会上,远远看见台上坐着的,左边一排是几位官儿;右边:

有一位穿咖啡色西服的。

这人我不认识。

请问了别人,别人诧异的说:

“你们没有见过面吗?

是老茅。

”台上光线较弱,那些座椅又堂皇得很,坐在那里的人们被这背景衬着,多少都显出些庄严法相的味儿。

这时候的老茅即雁冰先生,也有点这类神圣不可接近的样子。

我不喜欢听这种例会上的演讲,只好傻瞪瞪的端详那些台上的“法相”,望来望去。

眼睛还是落到这咖啡色西服身上。

我潜意识里给雁冰先生摄下一张照片:

一个架子不小,神气十足,体格很魁梧,道貌很尊严的影子。

   过了一会,雁冰先生也许是坐得不安起来了,他偷偷从台上的侧门溜了出来,溜到台下人群中,找了个旁边的空位子坐下了。

这时候咖啡色身影骤然小了许多,那端严法相也不见了,现出一个清癯的柔弱的脸。

他连连眨动着那似乎有点砂眼病的眼睛,从衣袋里模出烟卷,点了火,轻松地,舒适地,但几乎是敛缩地,依在那位子角落里,吸着.这天会散,以群①我到会里去住宿,说雁冰先生也住在那里。

同路的大约有四五位,一路谈论着为老舍祝贺创作二十年的事。

有谁忽然想起来,说:

“阿哈!

我们早就该给沈先生做纪念了!

他比老舍还早呢.岁数怕也要大些?

”于是许多人应和着闹起来,有的查问他的年纪,有的计算他从事文艺工作和开始写作小说的年数。

雁冰先生现出着急的神气,笑着连说。

没有,没有”,害羞的、快步抢到前面,躲开了。

   当夜连我只有三个人在房里.雁冰先生把靠桌一张藤椅让给我坐,他自己坐在桌子侧面的小方凳上。

我们随便谈瞰他的谈锋很健,是一种抽丝似的,“娓娓”的谈法,声音文静柔和。

他老是眼睛含着仁慈的柔软的光,亲切的笑着,任你谈到甚么问题,他都流露出浓厚的兴趣,要接过去说几句。

他没有一点架子,也毫无甚么锋芒和尊严。

而且,他那套咖啡色西服毫不庄严堂皇,虽然并不破,也很洁净,可是看去至少也是十年以上的旧物了。

回乡下的头天晚上,又谈起雁冰先生祝贺纪念的事来了。

他还是讳莫如深,誓不肯认.睡到床上,我慢慢回忆着,最先,我记起他发表三部曲和《子夜》,轰动了全国的时候,那时我也是为他的观点新颖气魄宏大的作品所动、而对他倾心钦慕的青年之一,那已经是十多年前的事了.再往前想,记得当我十三四岁刚进中学时,《小说月报》革新,接恽铁樵先生的手作主编的,岂不就是雁冰先生?

那至少也有二十四五年了。

如此一算,我吃惊的想,先生至少也应该有五十岁了。

我很想马上从床上跳起来,把这话告诉大家。

但是人都睡静了,我只好暗自兴会着,继续的想。

   抗战发生后,先生编刊《文艺阵地》,以至最近以群负责的《(青年文艺》和《文哨》,都是一脉相承的,但是先生所培植的现实主义文学,早就大大的繁茂起来了。

现在各地风.起云涌的文艺刊物,哪种不是现实主义的面目?

谁能否认现实主义文学不是全国以至于全世界文学的主流?

于是我又想到,文协的众多朋友,无论所谓“老作家”,或是“新作家”,他们优秀作品的刊登和推荐,没有经过先生之手的,恐怕还是占少数罢?

直到现在,他还是一方面努力自己的创作与翻译,一方面热切的关注着创作方面的收获,从他的谈话里,我知道那些随时出刊的作品,很少他没有仔细读过的;而且,以一种似饥若渴的心情,甚至有点宽纵与溺爱的选拔着新人们的作品。

   夜已经很深了,外面下着雨.雁冰先生没有声音的躺着,也不知道他醒着还是睡着。

我想对他说点什么,但是到底没敢惊动。

我深深叹息了一下,心里说:

   “他不是那庙堂之器,他也不要作那种俨然人师和泥胎偶像。

他只是个辛勤劳苦的,仁慈宽和的,中国新文学的老长年②和老保姆啊!

一九四五年六月十八日莲花滩

(节选自《情侣名人美文》,有删节)

   【注】①以群,指叶以群,1932年参加左胖子,曾任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理事。

②长年,指长工。

   20.请分析文中划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4分)  

   21.文中多次驾到雁冰先生的咖啡色西服,有什么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22.文章最后,为什么说沈雁冰只是“中国新文学的老长年和老保姆”?

请结合全   文分析。

(6分)

   七、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知足知不足,有为有不为。

”这是当代作家冰心的祖父谢子修集古人名言而成的自勉联,并作为教育后代的家训。

   你对此联有怎样的感悟和联想?

请自选角度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

①自定立意;②自拟标题;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④文体特征鲜明。

  

 

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

   一、(15分)

   1.A(A.zàng/cáng  chón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