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升初语文讲义第18讲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部编版含例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83478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21 大小:38.5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小升初语文讲义第18讲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部编版含例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1页
小升初语文讲义第18讲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部编版含例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1页
小升初语文讲义第18讲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部编版含例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1页
小升初语文讲义第18讲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部编版含例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1页
小升初语文讲义第18讲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部编版含例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1页
小升初语文讲义第18讲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部编版含例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1页
小升初语文讲义第18讲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部编版含例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1页
小升初语文讲义第18讲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部编版含例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1页
小升初语文讲义第18讲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部编版含例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1页
小升初语文讲义第18讲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部编版含例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1页
小升初语文讲义第18讲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部编版含例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1页
小升初语文讲义第18讲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部编版含例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1页
小升初语文讲义第18讲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部编版含例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1页
小升初语文讲义第18讲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部编版含例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1页
小升初语文讲义第18讲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部编版含例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1页
小升初语文讲义第18讲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部编版含例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1页
小升初语文讲义第18讲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部编版含例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1页
小升初语文讲义第18讲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部编版含例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1页
小升初语文讲义第18讲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部编版含例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1页
小升初语文讲义第18讲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部编版含例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1页
亲,该文档总共2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小升初语文讲义第18讲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部编版含例题.docx

《小升初语文讲义第18讲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部编版含例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小升初语文讲义第18讲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部编版含例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小升初语文讲义第18讲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部编版含例题.docx

小升初语文讲义第18讲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部编版含例题

小升初议论文阅读+说明文阅读(基础版)

知识点一:

议论文阅读

一、专题概述:

1、议论文的三要素:

论点、论据、论证。

2、论证方法:

道理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比喻论证。

3、论证方式:

立论、驳论。

(议论文可由此标准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二大类。

二、常见题型及答题技巧。

1、论证方法的识别:

事例(含概括事例)-------举例论证

引名言,讲道理-------道理论证

运用比喻证明观点-------比喻论证

把正反事实或道理进行对比-------对比论证

2、分析论证方法的作用:

句式:

使用××论证的方法+论证了××观点+效果

①举例论证:

通过举具体的事例加以论证,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格式:

使用了举例论证的论证方法,列举……(概括事例)证明了……(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从而使论证更具体更有说服力。

②道理论证:

通过讲道理的方式证明论点,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格式:

使用了道理论证的论证方法,论证了……了观点,从而使论证更概括更深入。

③比喻论证:

通过比喻进行证明,使论证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格式:

使用了比喻论证的论证方法,将……比作……,证明了……的观点,从而把抽象深奥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④对比论证:

对比论证的作用就是突出强调。

  格式:

使用了对比论证的论证方法,将

……和……加以比较,突出强调了……的观点。

⑤引用论证:

引用论证比较复杂,这与具体的引用材料有关,有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名人佚事、笑话趣闻等各种情况,其作用要具体分析。

如引用名人名言、格言警句、权威数据,可以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权威性;引用名人佚事、奇闻趣事,可以增强论证的趣味性,吸引读者下读。

  格式:

使用了引用论证的论证方法,通过引用……证明……的观点,使论证更有说服力。

(或更有趣味性,激发读者阅读兴趣)

3、分析论据的类型和作用:

[来源:

学_科_网Z_X_X_K]

论据可分为道理论据和事实论据二种类型

答题要点二个方面:

(1)明确论据类型;

(2)

具体分析作用。

这个题目就其实质是考查论据与论点的关系,无论是与分论点与中心论点的关系还是论据与论点的关系,都是证明与被证明的关系,所以,规范性答题格式如下:

  这是……论据,在文中起着证明……(论点,如如果有分论点,则写出它证明的分论点,否则写中心论点。

  补充论据作为一种新题型正在流行,做这种题目,注意以下二个方面:

(1)、看清楚要求补充的论据类型,即看清楚要求的是名言还是事例;

(2)、补充名人事例要注意字数限制。

当然,作为应考,可以准备“勤奋”、“处世”等常见主题的名人事例和名言。

名言字数要少,事情要熟悉,不要为求新而准备那些较长名言或不熟悉的名人事例。

4、文章提出中心论点的方式:

  ①、文章标题点明中心论点;

  ②、文章开头提出中心论点;

  ③、文章结尾归纳出中心论点;

  ④、文章中间用某个承上启下的句子提出中心论点。

  ⑤、文章没有直接提出中心论点,但始终围绕……展开论述。

5、中心论点的识别:

一看题目,二看首尾,三看是否是明晰的判断,四看是否统帅全文,四看论据证明的观点

6、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首先应该了解一般议论文的结构:

提出问题(引论)——分析问题(本论)——解决问题(结论)。

  分析议论文的论证思路,其实,就是在段落层次的基础上加上一些诸如“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类表承转启合关系的词语。

做这个题目,尤其要注意开头结尾的表述。

  开头的内容有:

  

(1)、提出中心论点;

(2)、引出论题;以上二个方面,要具体回答出提出中心论点或引出论题的具体方试,有的是通过名人名言、有的是通过名人佚事、有的是通过趣闻笑话等。

  结尾的内容: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强调……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

  (4)、补充论证了……。

(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做这个题目,就是把文章的引论、本论、结论具体化地陈述出来。

如《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我们可以这样表述:

首先引用法国思想家帕斯卡的名言“人是一枝有思想的芦苇”提出中心论点“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后举阿基米德、王尔德事例证明了“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最后举一个火车上读书的少女为例向人们发出“人应该保持纯正的精神追求”的劝勉。

7、议论文题目分析:

一、作用分析1点明论点、2交待论题、3点明议论由头

方法:

主谓短语和动宾短语一般是论点,如:

珍惜××,学会××,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

并列短语一般论述事物之间的关系,如想和做,成与败

题目中有谈、论、说、议的一般是论题。

二、效果分析:

点明了文章论述的内容,明确了文章论点

运用比喻,生动形象的提出了论点等。

8、议论文开头的作用:

1、开门见山,提出中心论点。

2、针对现实中某种现象(或事例或观点)进行分析,然后提出论点(或提出论题),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3、引用名言提出论点或论题,同时,名言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4、由某个故事或事例引出论点或论题,同时,故事和事例又是证明论点的论据。

5、摆出错误的论点和论据,为下文的批驳树立靶子。

6、用生动的比喻或故事(如寓言)引出论点,既能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又能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便于读者接受。

9、议论文结尾的作用:

(1)、深化中心论点,提出……的结论;

  

(2)、强调……的中心论点;

  (3)、发出……的号召或希望人们……;

  (4)、补充论证了……。

(其作用是使论证更严密。

(5)、总结全文,得出中心论点

(6)、提出问题,发人深思,其发人去关注或思考某个问题

10、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

  议论文语言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固定,只有二个角度:

(1)语言特点;简明平实、形象生动、幽默风趣、含蓄委婉、富有文采等

(2)语体特点。

语体特点,就是抓住逻辑严密四个字做文章就可以了。

一个应特别注意的事项就是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来源:

Zxxk.Com]

常用句式:

这个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严密性。

11、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

  议论文写作特点分析的角度比较多,如修辞手法、论证方法、写作手法等

  

(1)、修辞:

比喻:

把××比作××,形象生动,把抽象的道理形象化,有力的论述了的××论点,便于读者理解和接受;

排比,增强了文章论证的气势,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感染力;

引用,引用古诗文,使文章富有文采,同时有力证明了××论点。

引用名言,有力证明了××论点。

反问:

增强语气,发人深思

设问:

启发读者思考,强调某种观点

  

(2)、论证方法:

参考论证方法的作用谈。

  (3)、写作手法比较固定,常见的就是:

(1)、举例论证与道理论证相结合(夹叙夹议);

(2)、以……论证方法为主。

(3)、针对生活中的进行分析,具有很强的针对性等。

同样,做这类的题目一定要有具体文句支撑,也就是用文章中的具体例句为例子进行分析。

 

【例题1】

愉快是基本标准

读了大半辈子书,倘若有人问我选择书的标准是什么,我一定会毫不犹豫地回答:

愉快是基本标准。

一本书无论专家们说它多么重要,排行榜说它多么畅销,如果读它不能使我感到愉快,我就宁可不去读它。

人做事情,或是出于利益,或是出于性情。

出于利益做的事情,当然就不必太在乎是否愉快。

我常常看见名利场上的健将一面叫苦不迭,一面依然奋斗不止,对此我完全能够理解。

我不认为他们的叫苦是假,因为我知道利益是一种强制力量,而就他们所做的事情的性质来说,利益的确比愉快更重要。

相反,凡是出于性情做的事情,亦即仅仅为了满足心灵而做的事情,愉快就都是基本的标准。

属于此列的不仅有读书,还包括写作、艺术创作、艺术欣赏、交友、恋爱、行善等等,简言之,一切精神活动。

如果在做这些事情时不感到愉快,我们就必须怀疑是否有利益的强制在其中起着作用,使它们由性情生活蜕变成了功利行为。

读书惟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关于这种境界,陶渊明做了最好的表述:

"好读书,不求甚解。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不过,我们不要忘记,在《五柳先生传》中,这句话前面的一句话是:

"闲静少言,不慕荣利。

"可见要做到出于性情而读书,其前提是必须有真性情。

那些躁动不安、事事都想发表议论的人,那些渴慕荣利的人,一心以求解的本领和真理在握的姿态夸耀于人,哪里肯甘心于自个儿会意的境界。

以愉快为基本标准,这也是在读书上的一种诚实的态度。

无论什么书,只有你读时感到了愉快,使你发生了共鸣和获得了享受,你才应该承认它对于你是一本好书。

尤其是文学作品,本身并无实用,惟能使你的生活充实,而要做到这一点,前提是你喜欢读。

不感兴趣而读,其结果只能是不懂装懂,人云亦云。

我不否认,读书未必只是为了愉快,出于利益的读书也有其存在的理由,例如学生的做功课和学者的做学问。

但是,同时我也相信,在好的学生和好的学者那里,愉快的读书必定占据着更大的比重。

1.作者在文中阐述的主要观点是:

[来源:

学,科,网]

2.请结合上下文理解第三自然段中“读书惟求愉快,这是一种很高的境界。

”这句话的含义。

答:

3.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第四自然段从正反两个方面所阐述的读书应取得诚实态度。

 

过有理想的生活

过有理想的生活

如果不能过一种理想的生活,那就一定要过一种有理想的生活。

很难描述理想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物质和精神要达到怎样的精彩和极致才算是理想。

如果真的达到了那种状态,是不是就失去了理想的色彩。

“理想只有在不可企及时才可以理想的本质存在着”,不可企及,是理想最具魅力、最诱惑人的地方。

有理想不是以理想的对象来否定现实的自己;有理想也不是高挂起一个愿望,对它冷若霜冰。

有理想就是在未来的日子里,你应该怎样寻找更高的成就感和真切的幸福感。

有理想就是日日更新着自我,又时时否定着自我。

有理想就是不耽于现实,不溺于幻想,敢破旧,敢立新。

有理想不是追求什么职业,而是想成为什么样的人。

有理想的人不奢侈,不自私,做善事,有自我。

自爱爱人,自信信人。

不妄自菲薄,亦趾高气扬。

有雅趣而不浮于情调,有俗务而能轻松身心。

能放松自己在原则底线之上,要提升境界达毕生追求之巅。

有理想的人眼神明亮坚定,眼光高远清幽。

他心胸开阔,处事从容;生活简单,情感单纯;他要把一部分爱和力量献给自己的理想。

有理想的生活使你每天充实自信,精神愉悦。

有所追求,故不会懈怠;有所期望,故不会苟且。

有理想的生活,在感觉最寒冷迷茫的时候,你可以向心中的理想借来火,温暖你的心,借来光,照亮你的路。

C。

有理想就有了信仰,平凡的工作,世俗的生活,却保有一颗超凡脱俗、不染尘的心灵。

于是,你的言谈举止在寻常之中就有了一层源于内心的光辉。

平淡的生活里,有了理想,灵魂就有所归依,心灵就有所扶持,人生,就被赋予了新的意义。

有过理想的生活,什么时候开始都为时未晚。

(选文有改删)

1.本文的中心论点:

主要论证方法:

2.第一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答:

3.谈一谈对“有理想也不是高挂起一个愿望,对它冷若霜冰。

”这句话的理解。

答:

4.请为文章中C处补写一个与上文连贯的事实论据。

答:

知识点二:

说明文阅读

1:

说明对象及类别

说明对象主要分两个方面:

一是具体事物,包括事物的状态、性质、功能和特征等,这类文章称为事物说明文;二是抽象事理,包括事物的本质、事物内部或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

这类文章称为事理说明文。

那么,如何才能把握说明的对象呢?

把握说明对象可先从标题入手。

我们学过的说明文,不少文章的题目就标明了说明对象,如《苏州园林》、《中国石拱桥》等。

当然,也有例外,如《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一文的说明对象并不是人民英雄,而是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

考试要求分析的说明文有时并无标题,那就得认真阅读选文,逐段(逐句)排队、梳理,追本求源,找出说明对象。

需要提醒的是,

不要将文章局部的说明对象视为全文的说明对象。

2:

说明对象的特征

阅读说明文的重点和难点在于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和本质。

所谓特征,就是这一事物区别于其他事物的标志。

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的。

有形状、性质、功用等多方面特征。

事物的特征有外部显露的,也有内部蕴含的。

内部蕴含的、反映事物内部联系的特征是事物的本质。

一般而言,介绍实体事物的说明文多介绍外部特征,如《中国石拱桥》;阐明事理的说明文多从事物的内在特征进行说明,如《花儿为什么这样红》。

怎样才能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呢?

一是要注意文章的中心句。

如《苏州园林》的第二段中有一句话: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这句话概括了苏州园林的总特征,以后的各段就是从不同的侧面来具体说明这一总特征的。

有的说明文不仅介绍了事物的总特征,同时又说明了它的局部特征,用以突出总特征。

如《晋祠》第一段概括出晋祠的总特征是“悠久的历史文物同优美的自然风景浑然融为一体”,为了突出“优美的自然风景”,又分别说明山的特征:

高、长;树的特征:

古老苍劲;水的特征:

多、清、静、柔,以体现晋祠自然风光的优美。

二是文中没有明显概括事物特征的中心句,就需要读者自己进行分析、归纳,总结出事物的特征。

中考题型主要包括:

指出全文的说明对象;概括文章的内容要点;概括说明对象的总特征和局部特征等。

3、说明方法

1.说明方法一般有:

打比方、举例子、作比较、列图表、列数据、摹状貌、下定义、作诠释等。

要掌握几种常见的说明方法,会分析在文中的作用,一般回答三个字:

①举例子:

具体真切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②分类别:

条理清楚地说明了事物的××特点。

/对事物的特征分门别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有条理性。

/使说明的内容眉目清楚,避免重复交叉的现象。

③列数字:

具体而准确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

使说明更有说服力。

④作比较:

突出强调了被说明对象的××特点(地位、影响等)。

⑤下定义:

用简明科学的语言对说明的对象/科学事理加以揭示,从而更科学、更本质、更概括地揭示事物的特征/事理。

⑥打比方:

(打比方就是修辞方法中的比喻。

)生动形象地说明该事物的××特点,增强了文章的趣味性。

⑦画图表:

使读者一目了然,非常直观形象地说明的事物的××特点。

⑧作诠释: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

⑨摹状貌:

对事物的特征/事理加以形象化的描摹,使说明更具体生动形象。

[来源:

学§科§网Z§X§X§K]

⑩引资料:

能使说明的内容更具体、更充实

/用引用的方法说明事物的特征,增强说服力,如引用古诗文、谚语、俗话。

引用说明在文章开头,还起到引出说明对象的作用。

4、说明文的顺序

时间顺序:

以时间顺序依次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

  

空间顺序:

是指按事物的方位顺序说明事物,说明事物的形状和构造多用这种顺序。

要特别注意弄清空间的位置,注意事物的表里、大小、上下、前后、左右、东西南北等的位置和方向。

  

逻辑顺序:

常以推理过程来表现,按照事理的关系来安排顺序。

介绍比较复杂的事物和现象的说明文,以及介绍事理的说明文,往往使用这种顺序。

如《中国石拱桥》一文,作者先总述石拱桥的特点:

形式优美,结构坚固,历史悠久,继而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中国石拱桥的建筑特征和取得的成就,并分析取得成就的原因。

这种由抽象到具体的说明顺序,能使读者由浅入深、由总貌到具体地了解中国石拱桥。

知识点1:

解题方法

说明顺序:

1、概括要点:

重视首括句、尾结句或提问式语句的作用。

2、一般来说,说明事物的演变发展的,用时间顺序;说明建筑物的,用空间顺序;事理说明文大都运用逻辑顺序。

3、语言表述上,尽可能采用“大小结合”式,即:

运用了……的时间顺序,运用了……的空间顺序,运用了……的逻辑顺序(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由主到次,由概括到具体,由因到果等等)。

能否调换:

1、不能调换:

原文采用由……到……的顺序介绍事物,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或事物发展的规律),调换后不合逻辑。

2、总分关系中,分部分与前文总部分相照应。

《苏州园林》

有何好处:

1、因为文章是按照……顺序说明的,符合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

2、和前文存在一一对应关系,条理清晰地说明了……

知识点2:

常考题型

1、判断说明文的说明顺序。

2、段落语句顺序能否调换?

3、文章这样安排顺序有何好处?

 

5、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说明文语言的特点:

准确性、平实性、简洁性

(1)说明文的语言要求准确和平实、简明,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

①语言的准确性。

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无准确无误。

如:

“基本”、“大约”、“比较

”、“一般”、“极个别”、“大多数”、“主要”等表修饰、限制的词语。

②语言的平实性。

用明白、平实的语言对事物进行客观的反映。

一是一、二是二,不夸大,不缩小,毫不含糊,清楚明白,只求辞达而已,不求雕琢粉饰。

③语言的简洁性。

指简练、明确、不含糊,用最少的文字把意思说明白。

可说可不说的话一律不说,以尽可能少的语言来承载尽可能多的信息。

(2)说明语言按风格分,有平实说明和生动说明(即:

生动趣味性、准确科学性。

说明文语言分为:

准确严密、生动形象;准确严密、简明平实

A、加点字词有何作用?

例题:

“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有什么作用或表达效果?

答:

“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往往”是一个频率副词,频率副词还有“常常、经常、通常、总是、有时”等,分析它们都是一样的。

B、能否替换为另一个词语?

例题:

“天上的薄云,往往是天气晴朗的象征”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替换成“总是”,试说明理由。

答:

不能。

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说明了天上的薄云大多预示着天气晴朗,但也不排除特殊情况。

使用“总是”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如果换了,就与客观事实不符合。

表达不准确。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C、加点词语能否删去?

例题:

“天上的薄云,往往是...”这句话中的加点词语“往往”能否删去?

答:

不能删去,因为“往往”是大多数的意思,如果删去就说明天上出现薄云一定表示天气晴朗,这与客观事实不符合。

表达不准确。

“往往”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例题1】

(一)石拱桥

①石拱桥,桥洞成弧形,就像虹。

古人神话说,雨后彩虹是“人间天上的桥”,通过彩虹就能上天。

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等。

②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史上出现得比较早。

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发挥交通作用。

③我国的石拱桥有悠久的历史。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

这些桥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

其中最著名的当推河北省赵县的赵州桥,还有北京附近的卢沟桥。

④赵州桥横跨在洨河上,是世界著名的古代石拱桥,也是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老的石桥。

这座桥修建于公元605年左右,到现在已经1300多年了,还保持着原来的雄姿。

到解放的时候,桥身有些残损了,在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彻底整修,这座古桥又恢复了青春。

1.石拱桥总的特征是

,文中引用《水经注》提到的“旅人桥”为的是。

(4分)

2.从上面的几段文字看,说明的顺序是()(2分)

A、由本质到现象B、由具体到概括C、由一般到个别D、由原因到结果

3.第二段中写“这种桥不但形式优美,而且结构坚固”,“形式”和“结构”的先后次序能否调换?

为什么?

(3分)

_________

4.第三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是()(2分)

A、举例子B、打比方C、列数字D、作比较

5.第三段“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一句中“几乎”一词的作用是什么?

(3分)

______________

6.第四段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

(2分)

______________

【课堂练习】

人工是怎样影响天气的?

①近年来,增雨、消雹、消雾等人工影响天气的报道越来越多,人们不禁要问,人工是怎样干预天气的?

这其中的原理与方法是什么?

要回答这些问题,还需要先从大气水分的凝结谈起。

②空气一般都有含水

能力,当含水量达到含水能力的最高限度时,叫做饱和,只有饱和后的空气中水汽才有凝结的可能。

空气的含水能力是随着温度升高而升高、下降而下降的,故凝结只在饱和空气的温度下降时才能发生。

大致估计,每下降10℃,饱和空气中有接近一半的水分可能凝结。

③空气温度下降主要发生在上升气流里,据估计,每升高100米,温度约可下降0.6℃,它的含水汽的能力也随之下降。

一般在风暴里,上坡气流中或冷热气流相遇时可以发生强烈的上升气流,所以也是多云雨的天气。

④自然界上升气流所需的能量很大,人类并不拥有如此巨大的能力和使用这些能量的技术设施,所以只能采取一些促进凝结的物理措施。

比如对于温度在0℃至—30℃的冷云,一般撒播碘化银或干冰(固体二氧化碳)就能起到凝结的作用,使云中的过冷却水受到吸附增大变为水滴。

⑤在暖云中撒播直径略大于0.04毫米的水滴,使这些水滴同云中微细水滴碰撞,相互合并成较大的水滴。

后来发现,撒播吸湿性盐粒,效果要好得多。

据观察每克食盐可以形成几千万个雨滴的胚胎。

⑥撒播的方法一般使用飞机或高射炮直接送入云内或在空气上升气流强盛时在近地层空气里撒播,让气流带进云内。

一般说来,地面撒播对于消雾有用,其他人工影响天气的方法一般很少采用。

据各国的经验估计,人工增雨可增加1/10左右的降水量。

16.根据句意,在第②段横线上填入恰当的连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17.第①段中“这些问题”指的是__________。

(2分)

18.根据第②段的内容,空气中水汽凝结最起码的条件是。

(用简要的语言概括)(2分)

19.第③段“据估计,每升高100米,温度约可下降0.6℃”中的“约”字能否去掉?

为什么?

(3分)

___________

20.第⑤段画线句“据观察每克食盐可以形成几千万个雨滴的胚胎”使用了说明方法,作用是。

(3分)

马斯达尔:

阿拉伯的桃花源

(1)还记得阿拉丁的故事吗?

聪明的阿拉丁从法师那里抢回了神灯,把被法师移走的城堡和公主从非洲夺了回来。

而今天,在阿拉伯的领地上,同样神奇的事情正在上演。

不出6年,一座现代城堡就将在阿布扎比拔地而起。

马斯达尔城,全球首座零碳城,阿拉伯世界的新骄傲。

(2)如果你有幸成为这个城堡5万居民中的一员,你每天的生活将是这样的:

清早起床,喝一杯由淡化海水冲的咖啡,先到集市逛一圈,然后步行200米到办公室去上班。

虽然街上温度可能达到50度以上,可是你却一点也感觉不到热,因为城市上空树影斑驳,而这些并不是真正的树木,是一种由特殊材料制成的滤网。

(3)你的办公大楼完全是依靠太阳能供应能源的绿建筑,你从来不知道“空调”是什么东西,因为在城市中心有几个“风塔”,它们利用自然的空气流动自动调节温度。

你也没见过“小汽车”,在城里,要么是乘坐半空中的轨道电车,要么是骑一辆自行车沿密布的河道以及花园穿梭。

出城的话,这里有一条轻轨直通阿布扎比。

(4)在这座

零碳城里,所有的建筑都限高5层,绝大多数建筑的屋顶都布满了太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