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9835 上传时间:2023-04-28 格式:DOCX 页数:72 大小:4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2页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2页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2页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2页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72页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72页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72页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72页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72页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72页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72页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72页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72页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72页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72页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72页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72页
亲,该文档总共7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7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管理暂行办法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标准

为保护生态环境,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各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进步,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通知》(国发[2001]9号)要求,制定本标准。

第一部分总则

1.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

1.1定义

1.1.1旅游资源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凡能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可以为旅游业开发利用,并可产生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各种事物和因素。

1.1.2生态旅游

指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结合的旅游活动。

1.1.3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是指经国家旅游局、国家环保总局、国家计委联合批准开展生态旅游活动,并具明确地域界限的特定区域。

该区域同时也是全国生态示范区的类型或组成部分之一。

1.2总体目标

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以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国策为依据,对一定区域内的生态旅游资源进行全面规划,优化配置,实现区域内生态环境和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

1.3法律依据与引用标准

1.2.1法律依据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农业法》以及《自然保护区管理条例》、《风景名胜区管理暂行条例》、《野生植物保护条例》、《导游人员管理条例》、《农药管理条例》等。

1.3.2引用标准

下列标准所包含的条文,通过在本标准中引用而构成为本标准的条文,本标准出版时,所示版本均为有效。

所有标准都会被修订,使用要标准的各方应探讨使用下列标准最新版本的可能性。

GB3095-1996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GB3096-19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

CHZB1-1999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T10001.1-2000标志用公共住处图形符号第1部分:

通用符号

GB/T15971-1995导游服务质量

GB/T-17775-1995示范区(点)质量等级的划分与评定

1.3.3参考文献

《关于二十一世纪旅游议程》

《全球旅游伦理》

《保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

《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

2分类

根据示范区的建设要求与各地的实际情况,将示范区分为八种类型。

2.1山地型

是指以山地环境为主而建设的示范区,包括低山(∠1000米)和中山(1000-3500米)。

这类区域适于开展科考、登山、探险、攀岩、观光、漂流、滑雪等活动。

2.2森林型

是指以森林植被及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示范区,也包括大面积竹林(竹海防等)区域,这类区域适于开展科考、野营、度假、温泉、疗养、科普、徒步等活动。

2.3草原型

是指以草原植被及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示范区,也包括草甸类型。

这类区域知于开展体育娱乐、民族风情活动等。

2.4湿地型

是指以水生和陆栖生物及其生境共同形成的湿地为主而建设的示范区,主要指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也包括江河出海口。

这类区域适于开展科考、以鸟、垂钓、水面活动等。

2.5海洋型

是指以海洋、海岸生物与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示范区,也包括海岛。

这类区域适于开展海洋度假,海上运动、潜水观光活动等。

2.6沙漠戈壁型

是指以沙漠或戈壁生物及其生境为主而建设的示范区,这类区域适于开展观光、探险和科考等活动。

2.7人文生态型

是指以突出的历史文化等特色形成的人文生态与其生境为主建设的示范区。

这灯区域主要适于历史、文化、社会、人类等学科的综合研究,以及适当的特种旅游项目及活动。

2.8复合型

是指具有良好的生态系统,包括多种类型但缺乏主导类型的示范区。

这类示范区适于建设环城市度假旅游带,开展多种多样的旅游活动。

第二部分细则

3示范区规划

示范区建设必须统一规划,并在规划的指导下严格实施。

3.1规划原则

编制示范区规划应遵循以下原则:

整体优化原则、生态优先原则、生境范围原则、市场导向原则、容量控制原则。

3.2规划制定

要有专门的编制单位和规划成果。

3.3规划审批

符合相应的审批程序。

3.4规划实施

4生物多样性

4.1生物因子

植被良好,动植物资源丰富。

4.2物种保护

物种的生境类型多。

4.3珍稀物种和濒危物种

4.4生态系统完整性

在非生物因子、生态过程和禁止外来物种引进三方面加强生态系统完整性建设。

5景观丰富性

5.1美学价值高

5.2科学价值高

5.3历史文化价值高

5.4规模与丰度

5.5完整性强

6分类保护与系统整合

6.1土地

土地退耕还林还草程度高,建设用地控制严格,土地整治水平高。

6.2水资源

水资源保护程度高,用途多,利用合理。

6.3森林

林木覆盖率高,林相丰富。

6.4岩石与岩洞

地貌景观丰富,溶洞类型多,岸洞有较高文化内涵。

6.5系统整合

各要素形成统一的生态环境系统,类型丰富,互补生强。

7旅游交通

7.1区域外部交通

通达性强,有相应绿化。

7.2停车场

设立生态停车场,在足够的面积,管理到位,与景观环境相协调。

7.3区内道路

按照交通路、生态路、景观路三个层次分区建设,交通标识正确美观。

7.4游览步道和线路

设置合理,普遍采用生态性材料,采用多种特色交通工具。

7.5特色交通方式和工具

8旅游服务设施

8.1住宿设施

集中布局,结构合理,档次齐全,体量适宜,特色突出。

8.2餐饮设施与内容

布局合理,达到特色化、多样化、品牌化,全面利用可再生原材料。

8.3购物设施与管理

布局合理,注重特色,本地产品开发度高,管理力度大。

8.4可根据当地特点开展适度健康向上的娱乐活动,但不得影响或损害当地生态环境。

严格禁止黄赌毒。

9基础设施建设与服务

9.1给排水工程

以地下管道为主,通畅、集中,污水处理率高。

9.2能源

清洁能源采用率高,电力设施不影响景观质量,能源污染处理好。

9.3邮电服务

设施齐全,使用方便,位置合理,与景观和示范区内容相协调。

10旅游安全

10.1安全保护机构与人员

设有专门机构,安全制度健全,人员数量充足。

10.2安全处置

高峰期和特殊时期制度健全,措施有效。

10.3安全设施设备

齐全有效。

10.4安全警告标志

齐全、醒目、规范。

10.5安全宣传

方式多,效果好。

10.6医疗及救护

设立医疗机构或设备,建立定点医院。

11卫生

11.1环境卫生

气味清新。

11.2废弃物管理

污水排放得当,垃圾分类收集,清扫及时。

11.3垃圾箱

外观整洁,布局合理,造型与景观相协调。

11.4吸烟区

区分吸烟区与非吸烟区,且管理到位。

11.5餐饮卫生

食品卫生达标,厨房卫生良好。

11.6旅游厕所

位置合理,数量充足,设备设施齐全完好,管理到位。

12小城镇

12.1示范区内不能有城镇

12.2示范区边缘的小城镇

产业结构以第三产业为主,为旅游生产的第二产业为辅。

传统居民特色突出,街区自然化水平高。

13示范区内乡村

13.1庭院经济

因地制宜发展。

13.2乡村内街道

全面改造达标。

13.3特色

建筑外观与环境高度协调。

14自然资源的保护与利用

14.1不可再生资源

禁止利用

14.2可再生资源

集约化利用程度高。

14.3示范区外围

土特产品生产规模化,工艺品、纪念品生产一条龙。

15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利用

15.1建筑

实施重点保护。

15.2历史文化

整修历史建筑,陈列文献文物。

15.3自然文化

建设专题博物馆。

15.4民族民俗文化

保留传统节庆和地方戏。

15.5宗教文化

适当表现,禁止大规模香火。

16社区参与公共环境

16.1规划

社区参与编制。

16.2宣传

采用多种方式进行生态旅游宣传,实际效果好。

16.3教育

生态旅游教育纳入社区学校。

16.4社区会议

有制度,有效果。

16.5创造机会

为当地群众创造多种发展机会。

16.6公共环境

社会治安良好,社会秩序稳定,目的地友好程度高。

16.7公共信息图形符号

设置规范、美观。

17市场宣传促销

17.1市场影响

知名度高,美誉度高,吸引力强,可游期长。

17.2市场宣传

宣传资料种类多,通过互联网宣传,内容丰富。

17.3导游讲解服务

生态知识讲解。

18综合管理

18.1机构与制度

机构健全,制度健全,贯彻得力。

18.2示范区形象

标志鲜明,目标明确,服务质量高。

18.3游客中心

位置合理,外观与景观环境相协调,设施齐备,服务项目多。

18.4培训

制度、机构、人员、经营落实,培训全面效果好。

18.5投诉与处理

制度健全,设备完好,记录完善,处理效果好。

18.6特殊人群服务

设施齐全方便,位置醒目。

18.7通过第三方认证

通过ISO9000族和ISO14000认证。

18.8科研

在生态、环境、历史、文化等方面有科研机构,有科研成果,有相应效果。

19资源及环境保护

19.1空气质量

常年达到国家一级标准。

19.2噪声质量

常年达到IP字一级标准。

19.3地表水

水体清澈。

19.4地区地貌景观、文物、古建筑保护

投入资金多,保护措施有力,效果好。

19.5环境氛围

建筑与景观协调,示范区与周边环境协调,氛围良好。

20旅游者行为引导

20.1宣传教育

采用多种方式对旅游者进行生态环境保护的宣传教育。

20.2导游要求熟悉生态知识,强化生态导游。

20.3行为

鼓励垃圾主动收集,约束并惩罚破坏环境行为,组织并引导建设环境行为。

第三部分实施

21认定与检查

21.1本标准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建设工作标准,由国家旅游局、国家计委、国家环保总局共同制定并联合实施。

21.2各有关地区按照本标准先行开始创建,并按相应程序申请验收。

21.3由上述三部门组织专家组对申报验收的区域进行资料和文件审核,并进行现场考察,所在地区的有关部门参与现场考察工作,之后提交审核报告。

21.4三部门对专家组审核合格的区域进行审批,并颁发“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称号。

21.5对授予“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称号的区域实行动态管理,定期组织复查,对放松后续工作,质量下降,不符合标准的区域提出限期整改要求或取消其称号。

21.6作为技术标准的“示范区国家标准”的立项制定工作同步进行,该标准正式颁布之后,即按照新标准实施。

附录一:

实施细则

(以下按照标准第二部分,细则部分设定实施细则。

实施细则以类别、项目排列进行,并按项目内容设定分值。

项目内容分为三类:

一为必备项目,以△表示;

二为选择项目,以∨表示。

三为禁止或反对的项目,以╳表示。

其中,必备项目和选择项目打正分,禁止的或反对的项目打负分)

序号

项目

工作要求与评定方法

项目类型

分值

3

示范区规划

3.1

规划原则

3.1.1

整体优化原则

对区域内的生态、经经济和社会进行全面规划,追求整体优化。

3.1.2

生态优先原则

在生态质量与其他方面发生冲突时,包括与景观质量发生冲突时,以生态质量优先。

3.1.3

生境范围原则

为保障相应的植物群落与动物种群持续繁育所需要的生境范围,以保持生态系统的再生与恢复能力。

3.1.4

市场导向原则

以区域的相应吸引力研究对应的市场范围与层次,以市场导向为基础规划建设项目。

3.1.5

容量控制原则

接待容量不超过生态承载力

3.2

规划制定

制定有专门的旅游总体规划

有专门编制单位和规划成果

3.3

旅游总体规划审批

经国家旅游、环保、计划部门审批

3.4

规划实施有效性

包括土地利用、功能布局、游览项目与设施安排等

全面实施

规划中的各项项目、制度、措施,全面按时落实

基本实施

规划中的各项项目、制度、措施、基本全面落实

严重违反规划

区内有违反规划的大型建设项目

4

生物多样性

4.1

生物因子

4.1.1

植被

类型多、分布广、面积大、郁闭度高,建筑种与优势种强,生长情况好,生物量大。

4.1.2

植物资源

种类多、生长量大。

4.1.3

动物

类型多、分布密、种群量大、生殖与栖息地环境良好,食性与习性稳定

4.1.4

动物资源

类型多、分布广

4.2

物种保护

4.3

珍稀物种或频危物种

有多项保护措施(范围、科研、管理、人员)

4.4

生态系统完整性

4.4.1

全面保护

保护所有物种并使之平衡,有生态监测和动植物救助专人及措施

4.4.2

非生物因子

不削弱非生物因子对生态系统的支持能力

4.4.3

生态过程

保护生态系统的自然性,防止生境损失

4.4.4

禁止外来物种引进

努力恢复和增殖原有物种,禁止外来物种引进,以避免造成生态环境的系统性紊乱

5

景观丰富性

5.1

美学价值

价值很高,现场效果好

5.2

科学价值

科学价值,具有国家级意义

5.3

历史文化价值

历史悠久或文化价值高,具有国家级意义

5.4

规模与丰度

资源实体体量巨大,或基本类型数量多,或资源实体疏密度优良,景观异常奇特,或有国家级资源实体

5.5

完整性

资源实体完整,保护天然的形态与结构

6

分类保护与系统整合

6.1

土地

6.1.1

山地

15度坡以上的山地还林还草

6.1.2

建设用地

严格控制建设用地

6.1.4

道路用地

以方便、实用为原则,努力减少道路用地,不建或少建盘山公路或贯通区域的交通用线。

6.1.5

土地整治

消除土地沙化、退化、盐渍化现象

6.2

水资源

6.2.1

降水

以植被涵养为刘,加强对降水的蓄集与利用

6.2.2

天然湖泊

保持蓄水量,改善水质,防止富营养化

6.2.3

水库

恢复水库建设中对生态与景观的破坏,消除碎石裸露现象,改善水质,形成水生生物的立体养殖

6.2.4

地下水

6.2.4.1

地下含水层

合理利用,达到水源涵养量高于使用量。

严禁超量提取地下水。

6.2.4.2

暗河

有条件的适度开发探险、暗河漂流等活动

6.2.5

泉水

使用量必须低于涌出量

6.2.5.1

矿泉水

达到集约化利用程度

6.2.5.2

温泉

适度开发温泉浴等康疗活动

6.3

森林

6.3.1

覆盖率

除建设用地及水面之外,绿化覆盖率达到100%,其中,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

6.3.2

原始森林

加强保护,限制流量

6.3.3

天然次生林

林区内禁止永久性建设,可开展科考、徒步旅行等活动

6.3.4

人工林

6.3.4.1

林相

树种较多,林相丰富,观赏性强

6.3.4.2

森林旅游

在加强保护的基础上开展多种活动

6.4

岩石与岩洞

6.4.1

地景

6.4.1.1

地貌景观

在岗岩地貌垂直节理发育。

丹霞地貌柱状节理发育突出,喀斯特地貌山峰秀丽,峡谷地貌陡峻等

6.4.1.2

有观赏价值的地质剖面

6.4.1.3

单体岩石

体量巨大,或岩石造型独特或群体规模大

6.4.2

溶洞

景观独特性突出,具有较高观赏价值

6.4.2.1

旱洞水洞共生

分层次,体量巨大或幽深

6.4.2.2

溶洞与天坑共生

独特性突出,原生态保存

6.4.3

岩洞

具有较高的文化内涵与相应的文化遗存

6.5

系统整合

各要素形成统一的生态环境系统

6.5.1

类型丰富

山、水、林、洞、石、泉等类型丰富,有助于景观丰富性

6.5.2

互补性强

各种类型相互补充,有助于生物多样性

6.5.3

自然状态

植被乔、灌、草相结合,人工痕迹不突出

6.5.4

动物显现

1公里步行,路边500米可见大型哺乳动物或其活动痕迹,水中可见较大鱼类。

或水边可见爬行动物,空中林中可见类型较丰富或成规模的鸟类

7

旅游交通

按照通达性要求建设区域部交通,按照保护性要求建设区内交通,按照方便性要求建设游览交通

7.1

区域外部交通

7.1.1

抵达依托城市的便捷程度

便捷度较高

7.1.2

道路建设有与示范区相匹配的绿化

7.2

自配停车场地

7.2.1

地面

检查主要停车场的地面

生态停车场

生态停车场系指有硬化停车线和绿化停车面或绿化隔离线的停车场

硬化或黑化地面

包括水泥地面、沥青地面或平整石板地面

砂砾地面

泥土地面

7.2.3

停车场管理

7.2.3.1

设停车线

7.2.3.2

停车分区

7.2.3.3

设回车线

7.2.3.4

分设出入口

7.2.3.5

专人值管

7.2.4

停车场或码头与景观不相协调

位置不当,或脏、乱、差现象严重等

7.3

区内道路

严格规划建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