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能综合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4984651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139.6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机能综合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机能综合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机能综合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机能综合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机能综合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机能综合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机能综合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机能综合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机能综合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机能综合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机能综合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机能综合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机能综合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docx

《机能综合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机能综合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机能综合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docx

机能综合实验报告失血性休克

一、实验名称——动脉血压调节和失血性休克

(二)

二、实验目的

1.建立失血性休克的动物模型并观察失血性休克过程中心脏、肾及微循环的变化

2.了解抢救失血性休克时扩容血容量的意义,在扩容基础上的应用不同的血管活性药物治疗失血性休克,并进行疗效比较。

3.观察肠系膜微循环,了解休克的机理。

三、合作同学

朱骞、徐灵驰、陈霁云、胡蝶

四、实验原理

1.失血性休克的原理

微循环障碍致微循环动脉血灌流不足,重要的生命器官因缺氧而发生功能和代谢障碍,是各型休克的共同规律。

休克时微循环的变化,大致可分为三期,即微循环缺血期、微循环淤血期和微循环凝血期。

1)正常情况

  ⑴动静脉吻合支是关闭的。

  ⑵只有20%毛细血管轮流开放,有血液灌流。

  ⑶毛细血管开放与关闭受毛细血管前括约肌的舒张与收缩的调节。

2)微循环缺血期

  ⑴交感神经兴奋和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小动脉、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

  ⑵动静脉吻合支开放,血液由微动脉直接流入小静脉。

  ⑶毛细血管血液灌流不足,组织缺氧。

3)微循环淤血期

  ⑴小动脉和微动脉收缩,动静脉吻合支仍处于开放状态,进入毛细血管的血液仍很少。

  ⑵由于组织缺氧,组织胺、缓激肽、氢离子等舒血管物质增多,后微动脉和毛细血管前括约肌舒张,毛细血管开放,血管容积扩大,进入毛细血管内的血液流动很慢。

  ⑶由于交感神经兴奋,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使微静脉和小静脉收缩,毛细血管后阻力增加,结果毛细血管扩张淤血。

4)微循环凝血期

  ⑴由于组织严重缺氧、酸中毒,毛细血管壁受损害和通透性升高,毛细血管内血液浓缩,血流淤滞;另外血凝固性升高,结果在微循环内产生播散性血管内凝血。

  ⑵由于微血栓形成,更加重组织缺氧和代谢障碍,细胞内溶酶体破裂,组织细胞坏死,引起各器官严重功能障碍。

  ⑶由于凝血,凝血因子和血小板大量被消耗,纤维蛋白降解产物增多,又使血液凝固性降低;血管壁又受损害,继而发生广泛性出血。

2.阿拉明和多巴胺治疗失血性休克的机理

阿拉明是α-受体激动剂,具有显著地收缩血管的作用,能够快速升高血压;

小剂量的多巴胺能够扩张血管。

3.血管插管的方法

动脉插管:

首先扎死动脉远心端,之后用动脉夹夹毕动脉的近心端。

靠近远心端剪口插管,插管扎固定。

静脉插管:

首先用动脉夹夹毕静脉近心端,之后扎死远心端。

靠近远心端剪口插管,插管扎固定。

基本原则:

1)血管分离的尽量长一些一以便插管。

2)动静脉操作顺序不同,其目的是为了使中间的血管充盈便于插管。

五、实验对象

家兔(新西兰大白兔),2.8公斤,雄性。

六、实验器材和药品

手术器械一套,计算机多导生理记录仪一台、刺激电极、微循环观察装置,带三通针头的细塑料管3个,注射器若干,生理盐水,20%乌拉坦,0.3%肝素,乌拉名,多巴胺和普鲁卡因。

七、实验方法

1.失血性动物模型的建立和抢救

1)家兔称重后背位交叉固定于手术台,颈部备皮。

2)20%乌拉坦耳缘静脉注射麻醉,沿兔颈部正中皮肤作6~8cm切口,分离气管,再沿气管分离一侧颈总动脉、颈外静脉穿线备用。

3)切开腹股沟部皮肤,分离一侧股动脉,穿线备用。

4)右侧腹部备皮,以便进行肠系膜微循环观察。

5)自耳缘静脉注入0.3%肝素5ml/kg抗凝。

6)颈总动脉插管并与计算机多导生理记录仪连接记录血压变化。

7)颈外静脉插管以备输入血液、生理盐水和药物。

8)股动脉插管以备放血。

9)自股动脉放血并实时观察血压变化,舒张压降至40~50mmHg停止放血,维持该血压40min。

10)分组实施抢救

第一组:

a)颈外静脉回输余血,并注射生理盐水大约15ml/kg,观察血压变化。

b)注射阿拉明观察血压变化。

第二组:

a)颈外静脉回输余血,并注射生理盐水大约15ml/kg,观察血压变化。

b)注射多巴胺观察血压变化。

2.肠系膜微循环观察

1)向恒温灌流盒内注入38~40°C生理盐水,启动恒温加热装置

2)选择一段有力度较大的小肠肠袢,从腹腔轻轻拉出后,放入恒温灌流盒的小浴槽内,使肠系膜均匀平铺在有机玻璃凸形观察镜上,压上固定片,调整灌流液高度使液面刚好盖过肠系膜,用透射光在生物显微镜下观察。

3)选好视野,分清肠系膜各种血管。

观察血流速度、血管口径及视野下某一固定区域内的毛细血管袢数,找出标记血管,以便固定视野做动态观察。

八、实验结果及结论

第一组:

1.正常血压

2.休克维持血压

3.回输血液

从上面四个图可以看出在回输血液的过程中血压在不断升高。

4.输入生理盐水

输入生理盐水,血压基本没有变化,可能与检测的时间有关系。

5.输入阿拉明

从这两张图可以看出,刚刚输入阿拉明血压迅速明显升高,但随后又开始下降。

第二组:

1.正常血压

该组动物模型正常血压偏低。

2.休克维持血压

3.输血

该组实验动物输血后血压并没有升高,而且压差不明显,可能是血压检测出现问题了。

4.输生理盐水

该组实验动物输生理盐水后血压并没有升高,而且压差不明显,可能是血压检测出现问题了。

5.输入多巴胺

输入多巴胺后血压应该先降低然后逐步恢复,但是实验没有得出预期结果,可能是因为上面提到的问题并没有解决。

九、部分思考题

5.大量失血是如何引起休克的?

答案见实验原理部分。

6.本实验复制的失血性休克是哪一期?

如何判断?

微循环淤血期。

根据血压和血液流动的情况判定。

血压降低说明不是第一期,能观察到微循环缓慢流动说明不是凝血期。

7.如何设计其他类型休克的动物模型?

比如感染性休克,可以用细菌内毒素诱导;过敏性休克可以用卵蛋白、人混合血清诱导。

8.失血性休克家兔进入休克期,微循环发生哪些变化?

为什么?

见实验原理部分

9.休克发生后心脏、肾脏、脑、肺等功能器官发生哪些变化?

休克早期血液集中在重要器官如心脏和脑,所以这些器官血液供应良好,机体血压也并不下降,但是外周器官严重缺血如肾脏;随后血液大量淤积在微血管中血压迅速下降,机体各个器官缺血。

10.失血性休克抢救过程中,除将余血回输后,为什么还要补充生理原水?

补充生理盐水可以稀释血液预防代谢性酸中毒。

一十、注意事项

1.注意掌握麻醉程度,麻醉过浅动物疼痛,可知神经源性休克;

2.手术应防止血管损伤,以防大出血;

3.血管插管要固定牢固,以防脱落;

4.牵拉肠袢要轻,避免反射性血压降低;

5.休克过程中要维持血压在5.32kPa,如有波动及时调整;

6.自颈外静脉输血或者药物时注意排气泡。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