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论思考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89803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8.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学论思考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教学论思考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教学论思考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教学论思考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教学论思考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教学论思考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教学论思考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教学论思考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教学论思考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教学论思考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教学论思考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教学论思考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教学论思考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教学论思考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教学论思考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教学论思考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教学论思考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教学论思考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教学论思考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教学论思考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教学论思考题.docx

《教学论思考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学论思考题.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教学论思考题.docx

教学论思考题

09教学论思考题

名词解释:

历史教材:

历史教材是师生为了达成教学目标而利用的相关素材、工具和手段,其中历史教科书居于核心地位。

历史教科书:

它是依据国家颁布的《历史课程标准》或是《历史教学大纲》编纂并经审查通过的基本教学用书。

历史教学参考书:

也叫教师教学用书。

它是专门供历史教师备课使用的教学用书。

信息传递教学模式:

是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要特征,其理论是将教学视为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进行认识的活动,学生的认识要得到发展,基础是接受信息和掌握知识,这就构成了教学活动的主要形态。

情境复现教学模式:

是以创设历史情境为主要特征,其理论是学生的学习是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需要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下进行;学生认识是从具体生动的表象开始,进而发展到理性的认识,学生的历史认识不应该只是概念上的理解,而应该是通过对历史感受和体验进而形成对历史的抽象的认识。

资料研习教学模式:

是学生以对历史教材进行研究为主的特征,其理论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直接参与发现的过程,也是学生对信息处理的过程,只有学生亲自动脑、动手,而不是被动的听讲,才能使学生获得真正有效的信息,并掌握学习的方法和技能,积累学习经验。

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是以师生讨论历史为主要特征,其理论是人们的认识起于问题的发生,没有问题就谈不上学习和研究。

社会考察教学模式:

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特征是结合校外历史调查活动进行历史教学。

其理论是学习要贴近社会、贴近实际、贴近生活,把书本知识与社会实际联系起来,从社会实际中获取有效地学习信息。

教学方法:

是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而组织和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所采用的方式、手段。

讲述法:

是历史教师运用口头语言表述历史事实、传授历史知识的方法。

讲述法又可以具体细分为叙述、描述和概述。

作为历史教师来说,,讲述法是经常采用的一种基本方法,是教学基本功的具体表现之一。

讲解法:

是对事物进行解释和说明的一种方法。

讲解法常常是用于阐释历史上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民族关系、国际关系、会议和条约的内容、事件的因果分析、人物评价、事件的性质及影响等方面。

讲解法也是历史教学中经常运用的基本方法。

讲读法:

这是指教师指导学生阅读历史教科书和相关的历史材料,并配合讲解的教学方法,其目的是使学生学会运用教材掌握历史知识,并提高其阅读理解能力。

讲读是阅读与讲解的有机结合,重点在阅读,关键在讲解。

谈话法:

这是历史教师与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对话、问答的方法,教师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围绕学习的重点内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的思考,引导学生对历史进行认识。

谈话法的运用,使得师生能直接进行交流,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参与教学,发展他们的理解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还可以直接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态度和价值观。

图示法:

也称为纲要信号图示法、图文示意法,这是指借助词语、概念、数字、图表以及一些符号等方式传递历史信息的教学方法。

这种方法是教师把教学的重点知识进行编排处理,形成图示,使有关的历史信息更加简要鲜明,内在的层次、关系更为分明,以配合教师的讲述。

其功效是提纲挈领,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有利于学生把握历史概念的逻辑关系,掌握历史知识的整体结构和内在联系。

演示法:

这种方法主要是指运用直观教具进行教学,“是掌握知识的直观化手段”。

“演示法不仅能使学生获得丰富、典型的感性材料,把间接知识与直接知识联系起来,从而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而且被精心设计后,还可以成为一种重要的探究途径”。

纲要式板书:

根据教学的主题及其内容的逻辑体系,概括出教学内容的结构、层次、要点,以提纲的方式列出大小子目,这是最常用的历史课堂教学的板书形式。

图示式板书:

将教学内容概括、浓缩,并以连接线勾连内容要点,形成关系框图。

线索式板书

根据教学内容的纵向发展过程进行设计和编排,使板书显示出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将重要的历史事件层层推进,便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

历史学习评价266

中学历史学科的学习评价是以中学历史教学目标为准绳,以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为依据,运用一切可行的科学方法系统地收集信息,对中学历史学科学习所引起的学生心理苏浙的变化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是帮助学生激发兴趣,端正态度,树立信心,强化、完善或改进学习行为,实现有效学习和持续学习的不可或缺的环节,是历史课程实施和开发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教学研究与评价的重要依据。

历史学习测量276

中学历史学习测量是按学习评价的目的、任务,收集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心理反应、变化,并在适当的量表上给予定位,为学习评价提供客观信息的过程。

历史学业测验286

学业测验有时又称考试,是对一个学业行为样本的一个系统测验程序。

“系统测验程序”指测验在编制、评测和评分等方面必须依据的规定,“行为”指学生的反应,“样本”指学生全部学习反应中有代表性的部分。

中学历史学科常用的学业测验主要是目标性测验、诊断性测验和选拔性测验。

历史课程标准:

历史课程标准是历史教学的纲领性和规范性文件,规定了历史教学的目标、过程、范围及教学要求等重要内容,对中学历史教科书的编写、教学组织与实施、教学评估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研究性学习: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活动。

微格教学:

微格教学是一种利用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来培训师范生和在职教师教学技能的系统方法。

创始人是美国教育学博士德瓦埃.特.爱伦。

简答题:

1、新课程改革的基本思路。

(6个方面)

第一,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基础知识与基础技能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第二,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整体设计九年一贯的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并设置综合课程,以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

第3、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第4、改变课程课程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第5、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

第6、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

2、新的历史课程改革出现的主要变化。

46-47

第一,研制和颁发新的课程标准,形成学校历史教育教学新的纲领性文件,代替了以往的教学大纲。

第二,在课程结构上,改变长期以来历史课程的单一模式,建构了分科课程和综合课程,即在初中设置分科型的“历史”课程和综合型的“历史与社会”课程。

第三,在课程设置上,改变过去只设必修课不设选修课的状况,在高中阶段增设了选修课程,使高中的历史课由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构成,这就使历史课程多样化。

第4、在课程内容上,改变专业化、成人化的历史学科体系,构建符合学生学习特点的历史教学体系,使教学内容贴近社会实际和学生生活,更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第5、在教材开发上,实现教材的多样化,不仅提倡多种类型的教学材料用于历史教学,而且改变使用单一版本教科书的状况,现已经有多种版本的教科书编写出来,并同时在使用。

第6、在教学方式上,改进教师单纯注重知识传授的教学方式,转变学生被动听课,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

第7、在课程评价上,提倡评价的科学性、多样性、灵活性和实践性,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的评价体系。

3、新历史课程改革的特点。

49-52

第一,进一步明确课程的定位。

新历史课程在课程性质上,突出了中学历史教育的基础性、普及型、发展性的性质,明确中学历史课程属于基础教育的范畴,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门基础性学科。

第二,全面阐释课程目标。

新课程提出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对中学生历史教育的任务进行了全面的阐释。

第三,适合中学生的认知水平。

避免课程的专业化、成人化,关注中学生的需要,以中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点,使历史课程的内容贴近学生,贴近生活、贴近现代社会,既体现出课程的时代性,又符合学生的认知能力。

第四,精选历史教学的内容。

我国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提倡“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不再是“以知识为本”、“以学科为本”。

课程编排从“囊括式”向“精选式”转变。

第五,构建新的历史教学知识体系。

新历史课程教学内容体系,基本上采取的是主题式模式进行编排。

第六,初高中历史课程的区别与衔接。

初中课程考虑到学生的认知水平,而高中的课程则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课程定位有所区别,内容编排也不是简单地重复,为学生历史学习提供更多选择。

第七,转变学生的历史学习方式。

新的历史课程在编制中,考虑到学生学习方式的创新,通过教学活动建议等引导教师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进行多样的组织与引导;强调学生历史学习方式的转变。

提倡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学习方法。

4、历史学科的教育功能。

60

第一,文化功能。

历史教育成为保存和传递人类文化的重要手段和途径;同时,历史教育对于提高国民素质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第二,政治功能。

历史可以鉴往知来,认清国情。

引导、帮助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政治标准体系,即以历史唯物主义和辩证主义唯物观点考察社会政治问题。

第三,经济功能。

历史教育在提高国民科学文化素养的同时,完整地塑造一代适合现代化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

而人才是经济发展所必须的。

5、历史教学目标的基本内涵。

68-70(学习历史的基本要求)

第一,历史基础知识(陈述性知识)。

历史知识是人类对客观事物的属性的反应,是人类头脑中的主观映像。

在基础教育中,学生所学的是基础性历史知识。

第二,历史学习能力(程序性知识)。

学习历史,不仅要知道是什么,还要知道为什么,怎么做。

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程序性知识分为两类:

一类为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外做事的程序性知识,二为运用概念和规则对内调控的程序性知识。

第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人类情感繁多,与历史有关的为道德感、民族感、美感和理智,激励着学生积极向上。

态度是人类社会的常见心理现象,态度决定价值。

6、历史教育的三维目标及其关系。

78-79

(1)知识与能力。

掌握基本的历史知识,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以及重要的历史概念和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逐步形成基本历史技能,初步具备获取并处理历史信息的能力,形成陈述历史问题的表达能力。

形成丰富的历史想象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初步形成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得出结论的能力等等。

(2)过程与方法。

逐步感知人类在文明演进中的艰辛历程和巨大的成就,逐步积累客观的、真实的历史知识。

产生对人类历史的认同感,加深对人类历史发展进程的理解,并做出自己的解释。

注重探究式学习,学习解决历史问题的基本方法。

积极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学习运用历史的眼光来分析历史与现实问题,培养对历史的理解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逐渐了解中国国情,形成对祖国历史与文化的认同感,培养爱国主义情感。

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审美情趣。

确立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不断强化民主与法治意识,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国际意识等等。

关系:

  

三维目标不是三个独立的个体,而是互相融合的一个整体。

它们之间不可分割,是过程与结果的结合,是知、行、意的统一。

首先,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这三维目标,三个方面的任务是一个整体,它们统一于历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

围绕历史课程进行教育教学,若离开了历史知识系统,也谈不上历史课程

其次,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课程应切实贯彻“以学生为本”的教育教学思想,注重学习过程中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学习能力的培养。

最后,历史课程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育与提升,是在学习课程内容的过程中进行的;并且,态度的形成、价值观的提升,是在认识的基础上产生的,道德信念也只能在道德认知的基础上才能确立。

同样能力的发展与培养也有知识基础的问题。

总之,基上认识,我们可以说知识掌握是基础,能力发展是关键,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是核心、是灵魂。

7、历史教材的种类有哪些。

88-91

(一)基于学科知识体系的历史教材分类。

主要有两大类:

通史教材、专题史教材。

(二)基于课程管理系统的历史教材分类:

我国实行中央、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的政策。

(三)基于物质载体种类的历史教材分类。

是指以教材所用的物质载体划分,历史教材可分为纸质教材、实物教材和视听教材。

共六类:

第一,历史教科书。

是依据国家课程标准编撰的。

第二,历史教学参考书。

专门供教师使用。

第三,历史地图册、填图册、练习册。

这些专门供学生使用。

第四、历史教学挂图。

传统历史课堂教学使用的直观教材。

第五、历史实物教材。

它是以文物、历史遗迹、历史模型等形式呈现的教材。

8、历史教科书的编纂原则。

99-100

第一、科学性原则。

是历史教科书编写的最根本原则。

书中所表述的历史概念、历史论点应该明确、准确、合理。

决不能含糊不清。

第二,基础性原则。

历史教科书的知识体系,应是历史教学体系,但与历史学科体系有所区别。

知识深度要符合学生水平,淡化专业色彩。

第3、系统性原则。

教科书作为一种知识载体,表现出传输知识的系统性。

第4、规定性原则。

历史教科书的编撰必须符合《课程标准》或《教学大纲》的内容和要求。

内容必须体现叙述的主体立场;一旦审查通过,内容带有强迫性。

第5、工具性原则。

是指教师主要凭借它讲授历史,学生也要借助它学习历史。

第6、渐进性原则。

三层意思:

一、学生的知识与能力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逐步加深;二、同一学段,的不同年级,学生的心理等也是渐进发展的,注意各学段的有效衔接;三、历史教科书的改革是循序渐进的。

9、历史教科书的功能和作用123-125

第一、是历史课题教学最重要的媒介和资源。

教科书既是教师施教的工具,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信息载体。

第二,是实现历史课程教学目标的主要凭据。

课堂教学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基本形式和主要阵地,历史教科书自然就成为实现历史课程目标的主要凭据。

第三,是历史课程标准的体现和具体化。

历史教科书是依据《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编写的,且经过国家审核通过。

因而,是课程标准的具体化体现。

第四,是历史课堂教学的凭借和基本工具。

从教师角度说,历史教科书为历史教师的备课、上课、布置作业、考试测验等提供了基本材料。

10、历史教科书在教学中的运用。

125-127

第一,要把握教科书的内容体系、框架结构。

每课都突出了某个历史主题,课与课之间,单元与单元之间,又有衔接。

因此要有全局观念,弄清内容之间的关系。

第二,要吃透教科书,并适当地充实教科书内容。

教师要弄清楚每课的全部知识点,不懂的知识点,要通过各种途径了解掌握。

同时,不要照本宣科,对于某些重点,可以对其补充得详细些,但要以教科书为依据。

第三,要分清主次,把握教科书的教学重点。

教师要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标准,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进行分析和判断,找出重点。

讲解重点要讲清讲透。

第四,要以教科书为依据,精心设计教学方案。

教学方案的设计,要认真研读《历史课程标准》的“内容标准”,以历史教科书为依据。

11、历史教学过程的基本结构。

133-138(6个环节)

第一,激发动机。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激活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处于积极状态。

第二,感知历史。

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教学语言,借助直观手段,呈现具体的教学材料,再现历史情境等,是教材内容形象化,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对历史进行正确的想象。

第三,理解历史。

使学生的认识从历史表象进而形成历史概念,认识事物内在的联系及规律,并对历史问题作出判断。

第四,运用知识。

指学生把已获得的知识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第五,巩固知识。

历史知识的巩固,要在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中渗透,有针对性的教学策略可以加强知识的巩固。

第六,评估反馈。

主要是对教学活动的进展情况和教学水平进行检查、评定和总结,并对教学信息进行反馈。

这一环节与其它环节紧密相连,要在整个教学环境中进行。

12、中学历史学科的主要教学原则。

140-143

第一,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结合的原则。

教师的主导作用只有与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结合时才能真正发挥出来,学生的主体地位只有在教师的主导下才能得到充分保证。

第2、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结合的原则。

科学性原则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从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立场和观点出发,实事求是地引导学生分析具体的历史问题;思想原则要求:

教师发掘教学内容的思想教育因素,提高学生的细想修养和人文修养。

第3、系统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

教学工作系统,其运作的过程是循序渐进的,是量力而行的。

系统性体现在以下:

一、历史教学内容有着内在联系、不是孤立的;二、历史教学内容的编排可以多种类型。

13、中学历史教学模式的类型,各种模式的特点是什么?

148-151

第一,信息传递教学模式。

主要以教师的课堂讲授为主要特征,其理论是将教学视为在教师的组织和指导下,学生进行认知的活动,使学生的认知得到发展,基础是接受信息和掌握知识,这就构成教学活动的主要形态。

第二,情境复现教学模式。

以创设教学情境为主要特征,理论是学生的学习是认知活动与情感活动相互作用的发展过程,需要在轻松愉悦的教学环境下进行。

第三,资料研习教学模式。

以学生对历史资料进行研究为主要特征,其理论是把教学过程看作是学生直接参与发现的过程,也是学生对信息处理的过程,只有学生亲自动脑、动手,才能获得真正有效的信息,并掌握方法和技能,积累学习经验。

第四,问题探究教学模式。

以师生讨论历史问题为主要特征,其理论是人们的认识起源于问题的发生,没有问题就没有学习和研究。

第五,社会考察教学模式。

结合校外历史调查活动进行历史教学。

14、历史课堂教学方法的选择依据。

157-158

第一,是否适于历史教学的特点。

第二,是否始于教学目标的完成。

第三,是否适于教学内容的特点。

第四,是否适于学生的学习。

第五,是否适于教师本人的教学

第六,发挥教学方法的整体功能。

15、如何进行学期教学备课?

学期教学的备课,就是对一个学期的教学工作进行长期的和宏观的规划和准备。

一般来说,学期教学的备课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全面钻研课程标准:

(1)历史课程目标;

(2)课程中规定的内容标准;(3)课程中的实施建议;

2、认真通读教科书:

(1)要明确教科书的体系和结构;

(2)要了解教科书有哪些新的变化;(3)要初步分析教科书中的单元之间、课题之间的联系;(4)要对教科书中同类的内容加以梳理;(5)要对教科书中的疑难问题进行先期的处理

3、了解任课班级学生的情况:

4、制定学期教学工作计划181-184

16、如何进行单元教学备课?

183-184

单元教学计划是学期教学计划的进一步细化,是特别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组织而制定的。

我国正在推行的新历史课程,在历史教学内容的体系和组织上,是在每个模块中分为若干学习主题,每个主题再由若干课题组成,这就形成了一个学期教学工作中的若干教学单元,每个单元需要一两周的时间来进行,这样,教师的备课就不能是备一节课讲一节课,而是要在通观整个课程模块的基础上,对学习主题所构成的教学单元进行具体规划。

在这方面,主要是进行两方面的工作:

1、研究单元教学的主题:

每个教学单元都有一个学习主题,这一主题是该教学单元的核心,统领着该单元的各课教学。

教师在研究单元教学时,首先要把握单元的主题。

2、考虑单元教学的设计:

一个教学单元是由多个课时组成的,单元的学习主题是由多个课题的教学来完成的。

在明确了单元的主题后,就要对各个课题在单元主题中的位置、作用以及内容构成等进行分析,进一步考虑本单元教学的设计思路。

教师要依据课标确定本单元中各课的角度,思考在这一单元教学中进行什么样的教学活动,如何分配课时等,筹划如何通过各课的教学完成本单元主题的教学活动。

17、如何进行课时教学备课?

185-193

课时教学的备课,是一项十分具体的工作,涉及很多的环节,大致说来,在备课的程序上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理解历史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研究课题的立意及地位

(三)分析教科书的内容结构

(四)梳理所教内容的逻辑

(五)发掘历史知识的内涵:

一是要搞清所教的全部知识内容;二是要发掘知识的内涵

(六)找准教学的重点:

1、某一史事在历史发展中的地位;2、某一知识在整个教材中的地位;3、某一内容对学生认识上的作用

(七)确定课时教学目标;(八)考虑教学方式方法;(九)设计教学很多;(十)准备教学资源;(十一)编写课时教案

18、课时教案的主要组成部分(课件)

1、教学课题: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学、重点和难点

3、教具学具:

(说明辅助教学手段使用的工具)教具、学具

4、教学过程:

复习旧知、导入新课、探究新知、巩固内化、拓展延伸、课堂小结、课后巩固

5、板书设计:

准备写在黑板上的内容

6、教学后记:

对教学有价值内容做记载和反思

19、什么是课堂导入?

其主要方式有哪些?

194-199

课堂导入:

是教师在上课一开始时的一种教学行为,主要是为了引导学生在心理上做好学习的认知准备,促使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目的和学习内容,引导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学习期待和参与需求,从而是学生能够投入到本课的学习之中。

主要方式:

(一)直接导入;

(二)复习导入;(三)故事导入;(四)溯源导入;(五)时事导入;(六)经验导入;(七)设疑导入;(八)直接导入;(九)诗歌导入;(十)文献导入;(十一)趣事导入;(十二)乡情导入

20、课堂导入应注意的问题是哪些?

199

1、导入的目的要明确

导入的方式及其内容,应尽可能地切题,使教学的主题自然地引导出来。

2、要适应学生的学习

导入的设计要考虑到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水平和接受能力,要符合学生的实际。

3、导入的内容要与问题相结合

内容是导入的基础,问题是导入的关键,教师在导入的过程中要将这些问题明确地提出来,既能扣题又能引路,进而展开正题的教学。

4、导入的时间不宜过长

教师在设计时,导入的内容要尽可能短小精悍,导入的语言要简洁洗练。

一般来说,导入的用时应在三四分钟之内。

21、什么是板书设计,常用的方式有哪些?

199-202

板书设计:

板书是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教师的黑板书写教学提纲及要点等重要的教学信息。

方式:

(一)纲要式的板书

根据教学的主题及其内容的逻辑体系,概括出教学内容的结构、层次、要点,以提纲的方式列出大小子目,这是最常用的历史课堂教学的板书形式。

纲要式板书的主要优点是知识的整体结构完整,层次清晰,逻辑性强,要点明确,便于教与学。

(二)图示式板书

将教学内容概括、浓缩,并以连接线勾连内容要点,形成关系框图。

这种形式的板书能够清晰地显示出教学内容的内在关系和整体结构,直观性也强,尤其对于较复杂和抽象的内容来说,图示式板书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三)图表式板书

图表式板书是运用表格、表解等形式将有关的教学内容要点体现出来。

由于图表的内容是分项显示的,不仅能够完整地展示教学的主要内容,而且具有综合、比较、归纳等方面的作用。

(四)线索式板书

根据教学内容的纵向发展过程进行设计和编排,使板书显示出教学内容的逻辑顺序,将重要的历史事件层层推进,便于教师的讲授和学生的理解。

22、历史课堂提问的原则。

204-205

1、问题应紧扣教学内容

教师在课堂上提问学生,是为了引导学生进行学习,所以,问题就要围绕着教学内容使问题的提出与解答有利于完成教学任务。

而且,问题应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