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块综合检测选修33.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89832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160.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模块综合检测选修3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模块综合检测选修3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模块综合检测选修3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模块综合检测选修3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模块综合检测选修3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模块综合检测选修3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模块综合检测选修3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模块综合检测选修3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模块综合检测选修3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模块综合检测选修3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模块综合检测选修3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模块综合检测选修3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模块综合检测选修3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模块综合检测选修3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模块综合检测选修3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模块综合检测选修3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模块综合检测选修33.docx

《模块综合检测选修3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模块综合检测选修33.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模块综合检测选修33.docx

模块综合检测选修33

(时间90分钟,满分100分)

1.(8分)(2008·广东高考)

(1)如图1所示,把一块洁净的玻璃板

吊在橡皮筋下端,使玻璃板水平接触水面.如果你想使玻璃板

离开水面,必须用比玻璃板重力________的拉力向上拉橡皮

筋,原因是水分子和玻璃的分子间存在_______________作用.

(2)往一杯清水中滴入一滴红墨水,一段时间后,整杯水都变成

了红色,这一现象在物理学中称为__________现象,是由于分

子的____________而产生的,这一过程是沿着分子热运动的无序性__________的方

向进行的.

解析:

(1)玻璃板接触水面,水分子与玻璃分子间存在相互作用力,将玻璃板向上提

时,分子间表现为引力,故此时所需向上的拉力比玻璃板的重力大.

(2)红墨水滴入水杯中后,由于扩散作用,一会儿整杯水都变成红色.扩散是分子的

热运动造成的.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一切自然过程总是沿着分子热运动的无序性

增大的方向进行的.

答案:

(1)大 引力 

(2)扩散 热运动 增大

2.(6分)为了测试某种安全阀在外界环境为一个大气压时所能承受的最大内部压强,

某同学自行设计制作了一个简易的测试装置.该装置是一个装有电加热器和温度传

感器的可密闭容器.测试过程可分为如下操作步骤:

A.记录密闭容器内空气的初始的温度t1

B.当安全阀开始漏气时,记录容器内空气的温度t2

C.用电加热器加热容器内的空气

D.将待测安全阀安装在容器盖上

E.盖紧装有安全阀的容器盖,将一定量的空气密封在容器内

(1)将每一步骤前的字母按正确的操作顺序填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测得的温度分别为t1=27℃、t2=87℃,已知大气压强为1.0×105Pa,则测试结

果是:

这个安全阀能承受的最大内部压强是________.

解析:

(1)将安全阀安装在容器盖上,然后密封空气,记录其初始温度t1,然后加热

密封空气,待漏气时记录容器内空气温度t2,故正确操作顺序为DEACB.

(2)已知T1=300K,T2=360K,p0=1.0×105Pa,由于密封空气的体积不变,由查

理定律可得:

p=

Pa=1.2×105Pa.

答案:

(1)DEACB 

(2)1.2×105Pa

3.(6分)“用油膜法估测分子的大小”实验的方法及步骤如下:

①向体积V油=1mL的油酸中加酒精,直至总量达到V总=500mL;

②用注射器吸取①中配制好的油酸酒精溶液,把它一滴一滴地滴入小量筒中,当滴

入n=100滴时,测得其体积恰好是V0=1mL;

③先往边长为30cm~40cm的浅盘里倒入2cm深的水,然后将________均匀地撒

在水面上;

④用注射器往水面上滴一滴油酸酒精溶液,待油酸薄膜

形状稳定后,将事先准备好的玻璃板放在浅盘上,并在

玻璃板上描下油酸膜的形状;

⑤将画有油酸膜轮廓的玻璃板放在坐标纸上,如图2所

示,数出轮廓范围内小方格的个数N,小方格的边长

l=20mm.

根据以上信息,回答下列问题:

(1)步骤③中应填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滴油酸酒精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V′是________mL;

(3)油酸分子直径是________m.

解析:

(1)为了显示单分子油膜的形状,需要在水面上撒痱子粉或石膏粉.

(2)1滴油酸酒精溶液中纯油酸的体积

V′=

×

mL=2×10-5mL.

(3)根据大于半个方格的算一个,小于半个方格的舍去,油膜形状占据的方格数大约

为115个,故面积S=115×20×20mm2=4.6×104mm2

油酸分子直径d=

mm

≈4.3×10-7mm=4.3×10-10m.

答案:

(1)痱子粉或石膏粉 

(2)2×10-5 (3)4.3×10-10

4.(8分)

(1)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经历如图3所示的A→B、

B→C、C→A三个变化过程,其中符合查理定律的变化

过程是________,设气体在状态A、C时的温度分别为

tA和tC,则tA______tC(填“大于”、“小于”或“等

于”).

(2)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

A.同一种物质不可能呈现晶体和非晶体两种不同的形态

B.一切自然过程总是沿着熵增大的方向进行

C.温度降低,水的饱和汽压增大

D.浸润与不浸润均是分子力作用的表现

解析:

(1)查理定律描述的是体积不变时气体状态变化的规律,图中B→C过程体积

不变.C→A变化过程中压强不变,体积增大,根据盖吕萨克定律,气体温度升高,

所以tA大于tC.

(2)同种物质可能以晶体和非晶体两种不同的形态出现,如天然水晶是晶体,而熔化

以后再凝结的水晶(即石英玻璃)就是非晶体,选项A错误;根据熵增加原理,选项B

正确;同一种液体的饱和汽压随着温度的升高而迅速增大,选项C错误;浸润时附

着层里液体分子相互作用力表现为斥力,不浸润时附着层里液体分子相互作用力表

现为引力,选项D正确.

答案:

(1)B→C 大于 

(2)BD

5.(8分)用长度放大600倍的显微镜观察布朗运动.估计放大后的小颗粒(炭粒)体积为

0.1×10-9m3,碳的密度是2.25×103kg/m3,摩尔质量是1.2×10-2kg/mol,阿伏加德

罗常数为6.0×1023mol-1,则该小炭粒含分子数约为多少个?

(结果取一位有效数字)

解析:

设小颗粒边长为a,放大600倍后,则其体积

V=(600a)3=0.1×10-9m3,

实际体积V′=a3=

m3,

质量m=ρV′=

×10-15kg,

含分子数为N=

×6.0×1023个≈5×1010个.

答案:

5×1010个

6.(8分)

(1)下列关于分子运动和热现象的说法正确的是________(填入正确选项前的字

母,每选错一个扣1分,最低得分为0分).

A.气体如果失去了容器的约束就会散开,这是因为气体分子之间存在势能的缘故

B.一定量100℃的水变成100℃的水蒸气,其分子之间的势能增加

C.对于一定量的气体,如果压强不变,体积增大,那么它一定从外界吸热

D.如果气体分子总数不变,而气体温度升高,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增大,因此压强

必然增大

E.一定量气体的内能等于其所有分子热运动动能和分子之间势能的总和

F.如果气体温度升高,那么所有分子的速率都增加

(2)

如图4所示,由导热材料制成的汽缸和活塞将一定质量

的理想气体封闭在汽缸内,活塞与汽缸壁之间无摩擦,活

塞上方存有少量液体.将一细管插入液体,由于虹吸现象,

活塞上方液体逐渐流出.在此过程中,大气压强与外界的

温度保持不变.关于这一过程,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________.(填入选项前面的字母,有填错的不得分)

A.气体分子的平均动能逐渐增大

B.单位时间内气体分子对活塞撞击的次数增多

C.单位时间内气体分子对活塞的冲量保持不变

D.气体对外界做功等于气体从外界吸收的热量

解析:

(1)气体分子间的作用力近似为零,所以没有容器的约束,气体分子由于自身

的热运动会扩散到很大空间,A错.一定量的100℃的水变成100℃的水蒸气,需吸

收一定热量,其内能增加;而分子个数、温度均未变,表明其分子势能增加,B对.气

体的压强与气体分子数密度和分子的平均速率有关,整体的体积增大,分子数密度

减小,要保证其压强不变,气体分子的平均速率要增大,即要吸收热量,升高温度,

C对.对于一定量的气体,温度升高,分子的平均速率变大,但若气体体积增加得

更多,气体的压强可能会降低,D错.根据内能的定义可知,E项正确.气体的温度

升高,分子的平均速率肯定会增大,但并不是所有分子的速率都增大,F错.

(2)导热汽缸和活塞,说明气体温度始终与大气温度相同,在液体逐渐流出的过程中

气体做等温膨胀、压强减小的变化,气体温度未变,分子数密度减小,则气体分子

的平均动能不变,A错误;对活塞单位时间内撞击次数减少,B错误;单位时间内分

子对活塞的冲量减小,C错误;因为气体温度未变,所以气体的内能未变,则气体

对外界做功和从外界吸收的热量相等,D正确.

答案:

(1)B、C、E 

(2)D

7.(9分)(2008·宁夏高考)如图5所示,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被活塞封

闭在可导热的汽缸内,活塞相对于底部的高度为h,可沿汽缸无摩

擦地滑动.取一小盒沙子缓慢地倒在活塞的上表面上.沙子倒完时,

活塞下降了h/4,再取相同质量的一小盒沙子缓慢地倒在活塞的上

表面上.外界大气的压强和温度始终保持不变,求此次沙子倒完时

活塞距汽缸底部的高度.

解析:

设大气和活塞对气体的总压强为p0,加一小盒沙子对气体产生的压强为p,由

玻意耳定律得

p0h=(p0+p)(h-

h)①

由①式得p=

p0②

再加一小盒沙子后,气体的压强变为p0+2p,设第二次加沙子后,活塞相对于底部

的高度为h′

p0h=(p0+2p)h′③

联立②③式解得h′=

h.

答案:

h

8.(8分)(2008·江苏高考)空气压缩机在一次压缩过程中,活塞对汽缸中的气体做功为

2.0×105J,同时气体的内能增加了1.5×105J.试问:

(1)此压缩过程中,气体________(选填“吸收”或“放出”)的热量等于________J.

(2)若一定质量的理想气体分别按如图6所示的三种不同过程变化,其中表示等压变

化的是________(选填“A”、“B”或“C”),该过程中气体的内能________(选填

“增加”、“减少”或“不变”).

图6

答案:

(1)放出 5×104 

(2)C 增加

9.(6分)用两种不同的金属丝组成一个回路,接触点1插

在热水中,接触点2插在冷水中,如图7所示,电流计

指针会发生偏转,这就是温差发电现象,这一实验是否

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

热水和冷水的温度是否会发生变

化?

简述这一过程中能的转化情况.

解析:

温差发电现象中产生了电能是因为热水中的内能

减少,一部分转化为电能,一部分传递给冷水,不违反热力学第二定律.

答案:

不违反 热水温度降低,冷水温度升高 热水中的内能减少,一部分转化为

电能,一部分传递给冷水.转化效率低于100%

10.(10分)(2009·海南高考)一气象探测气球,在充有压强为1.00atm(即76.0cmHg)、

温度为27.0℃的氦气时,体积为3.50m3.在上升至海拔6.50km高空的过程中,气球

内氦气压强逐渐减小到此高度上的大气压36.0cmHg,气球内部因启动一持续加热过

程而维持其温度不变.此后停止加热,保持高度不变.已知在这一海拔高度气温为

-48.0℃.求:

(1)氦气在停止加热前的体积;

(2)氦气在停止加热较长一段时间后的体积.

解析:

(1)在气球上升至海拔6.50km高空的过程中,气球内氦气经历一等温过程,

根据玻意耳定律有

p1V1=p2V2①

式中,p1=76.0cmHg,V1=3.50m3,p2=36.0cmHg,V2是在此等温过程末氦气的

体积.由①式得

V2≈7.39m3②

(2)在停止加热较长一段时间后,氦气的温度逐渐从T1=300K下降到与外界气体温

度相同,即T2=225K.这是一等压过程.根据盖吕萨克定律有

式中,V3是在此等压过程末氦气的体积.由③式得

V3≈5.54m3.

答案:

(1)7.39m3 

(2)5.54m3

11.(12分)

(1)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下列问题一定能够实现或

完成的是(  )

A.假如全世界60亿人同时数1g水的分子个数,每人每小时可以数5000个,不间

断地数,则大约20年能数完(阿伏加德罗常数NA取6.0×1023个/mol)

B.热量可以从低温物体传到高温物体

C.热机的效率达到100%

D.太阳能的利用普及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

(2)某学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组织开展一次探究活动,想估算地球周围大气层空气的分

子个数和早晨同中午相比教室内的空气的变化情况.一学生通过网上搜索,查阅得

到以下几个物理量数据:

地球的半径R=6.4×106m,地球表面的重力加速度g=9.8

m/s2,大气压强p0=1.0×105Pa,空气的平均摩尔质量M=2.9×10-2kg/mol,阿伏加

德罗常数NA=6.0×1023个/mol.另一个同学用温度计测出早晨教室内的温度是7℃,

中午教室内的温度是27℃.

①第一位同学根据上述几个物理量能估算出地球周围大气层空气的分子数吗?

能,请说明现由;若不能,也请说明理由.

②根据上述几个物理量能否估算出中午跑到教室外的空气是早晨教室内的空气的几

分之几?

解析:

(1)可估算需要10万年才能数完,所以A错;热力学第二定律告诉我们B正

确;热机是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可知C错;太阳能的

开发和利用是人类开发新能源的主要思路,完全可以实现全民普及太阳能,所以D

正确.正确的答案为B、D.

(2)①能.因为大气压强是由大气重力产生的,

由p0=

,得m=

把查阅得到的数据代入上式得m≈5.2×1018kg

大气层空气的分子数为

N=

NA=

×6.0×1023个

≈1.1×1044个

②可认为中午同早晨教室内的压强不变,根据等压变化规律

将T1=280K、T2=300K,代入得

V2=

V1

故跑到室外的空气体积ΔV=V2-V1=

V1

所以跑到室外空气占早晨室内的比例为

.

答案:

(1)B、D 

(2)①能,理由见解析 ②

12.(11分)由于生态环境的破坏,地表土裸露,大片土地沙漠化,加上春季干旱少雨,

所以近年来我国北方地区3、4月份扬尘天气明显增多.特别是2006年的3月26日

至28日,由于南下的冷空气所带来的大风,席卷了我国从新疆到沿海的北方大部分

地区,出现了罕见的沙尘暴天气.据环保部门测定,在北京地区沙尘暴严重时,最

大风速达到12m/s,同时大量的微粒在空中悬浮.

沙尘暴使空气中的悬浮微粒的最高浓度达到5.8×10-6kg/m3,悬浮微粒的密度为

2.0×103kg/m3,其中悬浮微粒的直径小于10-7m的称为“可吸入颗粒物”,对人体

的危害最大.北京地区出现上述沙尘暴时,设悬浮微粒中总体积的1/50为可吸入颗

粒物,并认为所有可吸入颗粒物的平均直径为5.0×10-8m,求1.0cm3的空气中所

含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是多少?

(计算时可把可吸入颗粒物视为球形,计算结果保留

1位有效数字)

解析:

出沙尘暴天气时,1m3的空气中所含悬浮微粒的总体积为

V=

m3=2.9×10-9m3

那么1m3中所含的可吸入颗粒物的体积为

V′=

=5.8×10-11m3

又因为每一个可吸入颗粒物的体积为

V0=

πd3≈6.54×10-23m3

所以1m3中所含的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

N=

≈8.9×1011个

所以1.0cm3的空气中所含可吸入颗粒物的数量为

N′=N×1.0×10-6=8.9×105个≈9×105个.

答案:

9×105个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