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教案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90643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35 大小:33.7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教案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5页
生物教案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5页
生物教案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5页
生物教案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5页
生物教案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5页
生物教案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5页
生物教案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5页
生物教案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5页
生物教案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5页
生物教案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5页
生物教案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5页
生物教案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5页
生物教案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5页
生物教案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5页
生物教案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5页
生物教案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5页
生物教案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5页
生物教案1.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5页
生物教案1.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5页
生物教案1.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5页
亲,该文档总共3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物教案1.docx

《生物教案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物教案1.docx(35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物教案1.docx

生物教案1

2017-2018年度人教版生物七年级上教学进度

周次

时间

教学内容

备注

1

9.1

新生报到

2

9.4-9.8

1.生物的特征

2.调查周边环境的生物

3.

9.11-15

3.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4.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4.

9.18-9.22

5.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6.练习使用显微镜

5.

9.25-9.29

7.植物细胞

8.动物细胞

6.

10.1-10.8

十一放假

7.

10.9-10.13

9.细胞的生活

10.细胞通过分裂产生新细胞

8.

10.16-10.21

11.动物体结构层次

12.植物体结构层次

9.

10.23-10.27

13.单细胞生物

14.藻类、苔藓、蕨类植物

10.

10.30-11.3

15.种子植物

16.种子萌发

11.

11.6-11.10

17.植株的生长

18.开花和结果

12.

11.13-11.17

19.绿色植物与生物圈的水循环

20.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

13.

11.20-11.24

21.绿色植物的呼吸作用

22.爱护植被,绿化祖国

课题

第一节生物的特征

课型

新授

三维

目标

知识目标

判断生物和非生物,比较它们的区别,说明生物

具有的共同特征。

能力

目标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

力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情感

目标

增强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大自然的情感,热爱

生命、保护生命。

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重点

生物的共同特征。

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浓厚兴趣。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及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

由于学生刚升入初中,一切都有陌生感,教师的首要任务是让学生融入生物课之中,让其产生一种归属感,找到一种家的感觉。

从学生熟悉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入新知识,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其主体作用。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播放视频资料──长白山风光片,展示长白山的秀美山川和丰富的动植物资源。

从学生熟知的长白山导入新课,把学生带入生物圈之中,使学生产生一种熟悉感,从感性入手,拉近了课程与学生的距离,同时激活了学生已有的知识点,为后续教学打开了局面。

然后让学生说出在片中看到的哪些是非生物、哪些是生物?

这时可能会对某一个产生的不同的判断,这时教师不要进行评判,做出结论,而是由此引导学生进入下一个问题:

如何判断什么是生物?

也就是说生物应有哪些特征。

(二)分组讨论

对于什么是生物,生物具有哪些特征,教师要播放有关生物和生物的五个特征的多媒体资料,让学生仔细观察,然后分组讨论,学生通过观察和资料分析、分组讨论来探究新知识,培养了科学探究的能力,达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三)相互交流、辩论、归纳和总结

当学生讨论完后,教师积极组织和引导学生,围绕什么是生物,

生物具备哪些特征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学生畅所欲言,各抒己见。

在意见一致,达成共识的情况下才下结论。

如果意见还不一致,这时要发挥教师的作用,运用形象的比喻和生动的实例来加以概括和总结。

生物的六大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讨论时,教师要调动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参加活动,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对于学生的回答无论对或错,都要给予掌声或语言鼓励,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知识迁移

教师进一步启发学生:

生物除了上述特征外,还有哪些特征呢?

补充:

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

(五)总结与收获

提问学生今天学习有哪些收获,让学生自己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教师总结补充,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第一节认识生物

生物的基本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身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作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生物都有遗传和变异的特性

7.除病毒以外,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教学反思

 

在生物课堂教学中,要切实抓好生物概念、生物规律等基础知识的教学,在具体教学中,要搞清生物要领的形成过程,讲清生物概念的定义、含义及特性等,我应该有时要通过举例、作图等手段让学生加深对抽象生物要领的理解。

 

课题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的生物

课型

新授

三维

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

2、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并将所学到的生物进行归类。

3、尝试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及它们的生存环境。

能力

目标

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表达交流的能力。

情感

目标

通过本课的学习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加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

教学重点

1、说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初步学会做调查记录。

2、初步培养学生的调查能力以及和同学分工合作的能力,加强学生的表达交流的能力。

教学难点

1、试着描述周边环境中的生物和它们的生存状态。

2、能引起学生关注周围生物的生存状况,从而加强保护生物资源的意识。

教学方法

我将从学生熟悉的知识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走入新知识,利用多媒体来组织和引导学生观察、分析、讨论、归纳和总结,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导入新课:

想一想,议一议,带领学生一起从文字中找生物,思考生物的栖息环境。

板书课题:

调查周边环境的生物

讲授新课:

方法介绍:

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如何进行调查)

1.以人口普查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根据以往的经验说出我国在人口普查时都做了哪些具体的工作。

2.学生阅读P9科学方法栏目,学习调查的具体方法。

3.小组为单位讨论P10-11调查活动,归纳出调查的一般方法及注意事项。

二、介绍我们周边环境中常见的几种生物

展示生物图片,介绍生物的主要特征以及一些特征描述的专业用语,讨论这些生物生存的环境特点。

教师介绍调查的方法步骤

1、选择的范围、设计的路线有什么特点?

2、调查时发现不认识的生物该如何记录?

3、调查是如何保障安全?

4、其他有趣的现象。

四、展示图片,讲解生物的分类

1、  按形态结构划分:

动物。

植物、其他生物

2、  按生活环境划分;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3、  按用途划分:

作物、家禽、家畜、宠物

五、巩固本节课内容,以ppt的形式总结本节课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第二节调查周边环境中的生物

一.分类

结构特点:

植物、动物、其他生物。

生活环境:

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教学反思

 

本节课较为枯燥,不能实践,只能挖掘生活实例中的生物原则,设计一些实验装置在课堂上演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与学生的互动环节。

 

课题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课型

新授

三维

目标

知识目标

举例说出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举例说出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举例说出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能力

目标

培养学生观察、归纳、思考、分析问题等能力。

学会辩证看待问题的能力。

情感

目标

认同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与相互影响的观点。

培养学生关爱生物,树立保护环境的思想意识。

教学重点

举例说明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对资料及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的能力等。

教学方法

联系实际生活法、观察法、讨论法、启发诱导、多媒体、提问法,开展师生互动等体现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理念。

 

 

 

 

 

 

 

 

 

导入新课:

同学们通过对身边的生物进行调查活动后,已知道生物是生活在一定环境中的,同学们还记得生物具有特征吗?

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即进入第二章的学习,并提出生物圈的概念。

讲授新课:

环境的概念;生物圈是由生物和环境组成,从而提出什么是环境?

完成教材12页的想一想,议一议

问:

鱼生活在什么环境中?

鱼能离开这种环境吗?

鱼即使生物在这种环境中,就能正常生长吗?

还会受到哪些因素的影响?

问:

环境是不是仅仅指生物生活的地点呢?

不是,那什么是环境呢?

生态因素;让学生观察小麦田示意图

问:

影响小麦正常生长的因素有哪些?

讲述:

生态因素的概念

问:

你们能将这些影响因素进行分类吗?

分类的依据是什么?

教师引导概括:

阳光、水、土壤营养物质等是无生命的,称为非生物因素,麦蚜、瓢虫、杂草是有生命的,称为生物因素。

非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问:

小麦田中非生物因素是如何影响小麦正常生长的呢?

学生展开讨论回答:

没有阳光,小麦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温度过低,麦苗生长缓慢。

水分过多,小麦易烂根。

土壤肥沃,小麦生长好,土壤贫瘠,小麦生长差

问:

非生物因素对其他植物的生长和分布有没有影响呢?

展示图片高山上针叶林和阔叶林分布图,沙漠、草原和森林分布图

问:

植物的分布受到什么因素的影响呢?

教师引导分析图片,问:

在高山上,阔叶林和针叶林分布与海拔高度有什么关系?

热带雨林地区和沙漠、草原相比,是什么原因使得他们的动植物种类和数量有那么大的差异?

教师讲述:

热带雨林地区,水分多,动植物种类繁多,缺水的草原和沙漠,只有少数耐旱的动植物生存

问:

非生物因素对动物有没有影响呢?

这在以后的学习中进行探究。

生物因素对生物的影响:

刚才分析了小麦田中非生物因素对小麦生长的影响,而老鼠、麦蚜、杂草、瓢虫等生物因素对小麦生长又有什么影响?

这些生物之间又有什么关系?

教师引导:

影响小麦生长的生物因素间的关系,如:

麦蚜与小麦间是寄生关系,麦蚜与瓢虫间是捕食关系,杂草与小麦间是竞争关系。

展示:

猫捕老鼠,树苗与杂草,足癣与人的脚趾,蛔虫与人体图片,让学生说出他们之间的关系。

问:

生物与生物之间除了捕食、竞争、寄生关系外,还有什么其他关系吗?

展示:

蜜蜂群、蚂蚁群、打斗的北极熊图片。

问:

他们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

教师讲述:

蚂蚁、蜜蜂共同寻找或搬运食物的故事等,引导分析同种生物之间存在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问:

生物的生活既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又受到非生物因素的影响,那么,生物如何才能生存呢?

让学生观教材17页的“资料分析“,并完成教材中相关的讨论

讨论:

1、骆驼和骆驼刺是怎样适应缺水环境的?

2、海豹是怎样适应寒冷的环境的?

3、蚯蚓是如何适应环境的?

4、仙人掌是如何适应干旱的环境的?

教师讲述:

仙人掌的特点,它的叶退化成刺减少蒸腾散失水分,茎有储水作用,根发达深入地下吸收水分。

5、你们还能举出生物适应环境的例子吗?

展示:

竹节虫(拟态)、雷鸟(保护色)、黄蜂(警戒色)等图片

生物适应环境是普遍存在的,还是个别现象?

问:

生物为什么能适应环境?

教师引导归纳小结:

生物适应环境是因为每一种生物都具有与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或特征。

可见,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问: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绝对的吗?

请举例说明。

教师讲述:

虽然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但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又不是绝对的。

例如:

蛾类结茧固然有利于保护自身,然而,金小蜂正是借助于茧对棉红铃虫的束缚作用,顺利地将卵产到它的体内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问:

环境会影响生物生存,生物会不会反过来影响环境呢?

让学生观教材中蚯蚓图片,思考:

蚯蚓生活在适应的环境中,又是如何影响和改变环境的?

教师讲述:

蚯蚓以植物枯枝落叶为食,经常在地下钻洞,使土壤疏松,排出的粪便含有丰富的氮、磷、钾等元素,有利于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结构,利于植物生长。

可见,蚯蚓对土壤有松土、肥土作用。

问: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生物影响环境的例子?

展示:

1、泥石流、沙尘暴的图片,问,它们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教师小结:

沙尘暴、泥石流是人类修建公路、房屋等,大量砍伐树木,使森林面积减少,水土流失等造成的。

2、人类排放废水、废气的图片,问:

这对人类有什么影响?

讲述:

人类向水中排放废水,使水质发生变化,造成鱼虾等水生生物死亡,人饮用这种水,对其生命健康是有影响的。

人类向大气排放废气,使空气受到污染,直接影响人类身体健康,使呼吸系统疾病上升。

问: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都是不利的吗?

小结: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有:

有利和不利影响。

课堂总结:

1、环境影响生物生活、生存。

生态因素分为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

生物因素:

指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非生物因素:

温度、光照、水、土壤等。

2、生物对环境的适应与影响

(1)、生物对环境的适应是普遍存在的。

(2)、生物适应环境的同时,也影响环境

(3)、生物与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关系。

因此,生物与环境是统一的整体。

我们应关爱生物,保护环境。

其实,保护环境就是保护人类自身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第一节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一.生态因素非生物因素:

光,温度,水等。

生物因素:

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

二.生物与环境的关系

三.环境与生物的关系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课型

新授

三维

目标

知识目标

1.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描述生态系统中的食物链和食物网

能力

目标

1.认同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

2.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推理能力,及形象思维能力。

情感

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保护生态系统、保护生物圈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

1.生态系统的组成。

2.食物链和食物网。

教学难点

理解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是有限的,人类必须保护生态平衡。

教学方法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直观教学法。

让学生观察,然后分析归纳,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为使感性知识上升到理性知识,在教学中,还采用启发式谈话法,在学习每个知识点前,我都提出思考题,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察、思考,这样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启发引导,使学生积极思维,从而形成理性认识。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ppt展示几幅熟悉的图片,有校园图片、国家景点图片,并学生说说看到哪些生物,他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

说明:

熟悉的图片不仅亲切,也更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

环节二讲授新课:

接下来是讲授新课的环节

1.首先是第一个知识点;生态系统的概念,我在讲台上展示一个水族箱,让学生观察。

并提出以下问题,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思考讨论:

1、从水族箱里看到了什么呢?

2、哪些是生物呢?

它们生活在怎样的环境中呢?

3、如果没有水,水族箱会变成怎样的状况?

几分钟之后,各小组派代表来回答。

我对学生的回答给予相应的点评和补充。

并引导学生将水族箱看成一个整体来分析。

接着,我将用PPT展示一片草原、一片森林、一片农田、一片海洋等生态系统,并引导学生从生物及其所处的环境来进行分析。

最后让学生总结他们的共同点。

从而归纳总结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说明:

之所以这样设计,我通过由浅入深,层层设问的方式,引导让学生观察分析水族箱,并用PPT展示一些常见的生态系统的图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并总结其共同点,从而归纳总结出生态系统的概念。

培养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态度,和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

从而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叫生态系统,那生态系统又是由什么组成的呢?

从而以问题的方式顺利过渡到下一个环节的学习------生态系统的组成

让学生观察P20的资料分析和阅读课文。

并提出问题,让学生以前后左右四人为一小组来讨论。

1、树、昆虫的幼虫和啄木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

2、在生态系统中,植物动物和真菌分别扮演着什么角色?

几分钟之后,请各小组派代表来回答,我对学生的答案给予相应的点评和补充。

并引导学生将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和自然界,从资料分析的几种生物与自然界所有的生物联系起来。

我再结合水族箱,引导学生将生态系统从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角度来进行分析。

相信学生不难发现,生态系统除了生物部分之外,还有非生物的部分如:

阳光、空气、水、土壤。

说明:

从而使学生对生态系统的组成有更全面的认识。

让学生通过阅读和思考讨论初步了解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的名字的由来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能力。

我进一步引导学生:

如果生态系统中没有分解者,可能会发生什么现象?

没有生产者或者消费者呢?

没有非生物的部分呢?

让学生以角色扮演与辩论的方式来进行讨论。

具体做法是:

四个小组分别扮演一种角色。

相互辩论,说出自己在生态系统中的重要性。

通过辩论,最后我进行归纳总结:

生态系统中的四个角色都非常重要,相互依赖,相互制约,各种生物无法独立生存,生态系统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

说明;通过该活动,深化学生对生态系统组成成分的认识,调动学生参与热情,并使学生在辩论中的过程学会倾听他人,而且锻炼他们的语言表达和发散思维的能力。

以上便是我的新课讲授的环节。

环节三;巩固与提高。

我将举出一些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属于生态系统。

如:

一只青蛙,一群青蛙,一个池塘中所有的生物,一个池塘。

随机点学生来回答,并引导学生结合生态系统的概念和组成来分析。

说明:

之所以这样设计,进一步巩固学生对生态系统学习。

一方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时给予我反馈。

另一方面也是培养学生运动所学知识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后是小结与作业

环节四:

小结,我打算采用就本节课重要知识点进行随机提问的方式,这样既可以促进每一个学生积极的学习,也可以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时给予我反馈。

我将布置一道作业:

让学生从自己平时旅行的照片中挑选一些典型的生态系统的照片。

并利用本节课所学的知识,分析照片中的生态系统的组成。

从而培养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形成运动课堂上的生物学知识来解释日常生活现象的意识。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第二节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一.概念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

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

三.食物链和食物网

四.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能力。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课型

新授

三维

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会识别各种生态系统的类型及特点。

2、了解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能力

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资料的能力。

情感

目标

培养学生爱护生物、爱护环境和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重点

 培养保护生物圈的意识。

教学难点

理解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教学方法

充分利用多媒体播放一些生态系统景观的资料,给学生创设一定的学习情境,调动学生的感官,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环节一: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

向学生提出问题,“生物圈的概念?

”地球上所以的生物与环境的总和叫做生物圈。

进一步提问;地球上所以的范围也就是整个地球上都存在生物吗?

带着问题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环节二;讲授新课

1.生物圈的范围;提出问题生物圈的范围,根据问题请同学们自主阅读教材26页的内容,回答生物圈的范围包括那几个圈层。

学生回答问题后,我将带领同学从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的角度上具体分析各圈层的组成。

说明:

培养学生自主分析问题的能力

2.生态系统的类型:

生物圈中不同区域环境差别很大生活着不同的生物,因此生态系统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我将让学生自己开动思维,说一下你认为在生物圈中都有哪些生态系统呢?

学生根据生活常识来认识各种生态系统:

城市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等。

请同学们根据课本的内容,介绍一下各个生态系统的,根据学生的回答我将给予肯定和鼓励,并指导学生分析各个生态系统分布特点和作用,进行归纳总结。

说明:

这样设计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从而使学生达到本节课的要求。

二、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请学生阅读教材30页的资料分析,并组织学生以小组的学生讨论河流生态系统与那些生态系统有关为什么,学生讨论回答后,我将进一步讲述每个生态系统与周围的环境相关联这种关联表现在方方面面的,加深学生对生物圈是一个统一整体的理解

环节三课堂小结

我将以板书的形式,总结本节课,请同学说说本节课的收获,并布置作业

二次备课

板书设计

第三节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

一生物圈的范围。

二多种多样的生态系统

三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教学反思

 

 

课题

第一节练习使用显微镜

课型

新授

三维

目标

知识目标

说明显微镜的构造和作用;

能力

目标

能独立使用显微镜,观察到清晰的图像

情感

目标

认同显微镜的规范操作方法,爱护显微镜;

教学重点

 显微镜的使用方法;学生独立操作能力的培养

教学难点

规范使用显微镜,并观察到物象

教学方法

观察、讲授、实验操作

 

 

 

 

 

[导入新课]

教师活动:

用谈话式教学方式让学生认识细胞,及其与生物的关系。

具体活动如下:

科学研究证明,地球上的生物虽然种类繁多,但是从基本结构上说则大体上是一样的——除病毒以外,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生物体的一切活动,比如:

生物的长大、繁殖等都是靠细胞来实现的。

细胞是构成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要想探索生物的奥秘,就必须要了解细胞。

我们这一单元的内容就是专门来研究一下生物的各种生命活动与细胞的关系的。

可是,细胞的体积很小,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它呢?

聪明的人类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发明创造了显微镜这种专门用来观察细胞结构和功能的仪器。

我们这节课就来认识一下显微镜及其使用方法。

[讲授新课]

显微镜是生物科学研究中常用的观察工具。

在学习以前,我们先来看一下如何进行取镜和安放。

取镜和安放可概括为几步:

右手握,左手托,略偏左,安目镜。

右手握镜臂,左手托镜座,放在实验台略偏左的地方距边缘7厘米左右,安装好目镜和物镜。

下面,大家就按照这一步骤先来练习一下。

安放好以后请大家对照教材上的图,认识一下各结构名称。

学生活动:

对照彩图认识各结构名称。

教师作适当指导。

教师活动:

认识了各结构以后,更重要的是会使用它来进行观察物像。

现在每一小组都有四种观察玻片:

①写上“上”字的玻片,②印有数字的透明纸,③动植物玻片标本,④写有数字的不透明纸。

首先以②号片为例观察。

观察前要先对光,对好以后才能观察。

(演示、对光、观察的步骤说明多媒体)

学生活动:

观看多媒体、对照练习。

教师活动:

在对光和观察时要注意1.先用低倍物镜对准通光孔,2.转换器的手法要正确,3.镜筒下降时,眼睛一定要看着物镜。

观察完②号片后再依次观察其他玻片,在观察时要仔细,考虑一下,这每个装片都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学生活动:

观察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