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华宁一中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92315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63.1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省华宁一中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云南省华宁一中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云南省华宁一中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云南省华宁一中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云南省华宁一中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云南省华宁一中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云南省华宁一中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云南省华宁一中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云南省华宁一中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云南省华宁一中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云南省华宁一中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云南省华宁一中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云南省华宁一中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云南省华宁一中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云南省华宁一中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云南省华宁一中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云南省华宁一中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 Word版含答案.docx

云南省华宁一中届高三份考试历史试题Word版含答案

绝密★启用前

云南省华宁一中2019届高三8月份考试

文综历史

一、选择题(共12小题,每小题4.0分,共48分)

1.明清时期,纂修族谱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名门望族、寒门小姓都以修谱为大事。

这一现象反映出(  )

A.宗族观念受到人口流动的冲击

B.宗族成为社会等级的表现形式

C.理学成为维系宗族的思想基础

D.先秦时期的宗法制度得以重建

2.公元前399年,主张无神论和言论自由的苏格拉底被判处有罪。

下面是与这次审判相关的信息

材料直接反映出雅典(  )

A.已形成一定民主程序

B.民主范围比较狭窄

C.公正至上的司法实践

D.被素养低下者控制

3.安妮女王没有子嗣,她去世后王位就要复归詹姆士二世及其世系,“光荣革命”的成果将要功亏一篑。

因此,1701年英国通过法律规定,安妮去世后王位将转入詹姆士二世的德意志表亲索菲亚手中。

此举体现了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是(  )

A.以和平方式过渡政权

B.完善王位继承制度

C.深受欧洲大陆王室影响

D.议会权力高于王权

4.下图是民国时期描绘北京社会生活的风俗画。

画中最能反映近代社会生活变革的有(  )

①墙上画作的风格②人物的发型③照明手段④饮食方式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5.邹凤炽“常与朝贵游”,王元宝及杨崇义、郭万金等“各以延纳四方多士,竞于供奉,朝之名僚,往往出于门下。

每科场文士集于数家,时人目之为豪友”(邹凤炽、王元宝、杨崇义郭万金均为唐时著名商人)。

这种情况说明(  )

A.当时富商大贾多与贵族官僚勾结

B.唐时商品经济有了很大的发展

C.当时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变化

D.唐时大商人垄断操纵了科举考试

6.钱穆在《中国历代政治得失》中评价中国古代某一政治制度时指出,“口口口就是一个行动的中央政府,宰相的派出所,分驻在这个地方来管事。

”文中的口口口应是(  )

A.分封制B.郡县制

C.行省制D.军机处

7.成语“数典忘祖”“不肖子孙”跟下列哪一制度关联(  )

A.井田制B.宗法制

C.分封制D.世袭制

8.叶圣陶说:

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

坐航船的惯家总会这么说:

反正是个到,何必急?

坐了火车,一霎就赶到了又干什么呢?

或说:

一包花生米,三个铜子白酒,得这么一点儿醉意。

横下来呼呼一觉,待船家喊醒时,就跨上埠头。

这岂不爽快而有味?

下列关于材料中“真意味”的说法最准确的是(  )

A.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

B.享受火车出行的便捷

C.赞成排除西方近代文明

D.怀念传统生活的闲适

9.“一切生活现象皆是由上帝设定的,而如果他赐予某个选民获利的机缘,所以虔信的基督徒理应服从上帝的召唤。

……你须为上帝而辛劳致富,但不可为肉体、罪孽而如此。

”持这种观点的人最有可能是()

A.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者

B.明末清初到中国的天主教传教士

C.路德教派的教徒

D.源自加尔文教派的清教徒

10.唐人写淮北多有“稻垄泻泉声”之类的诗句,北宋仍有“水阔人间熟稻天”的描写。

但1678年,河道总督的奏疏已是“田地皆成沙土,止产粟米”,两年后就有人感叹是“沟洫之制,水陆失宜”。

淮北农耕变化表明古代农业(  )

A.注重作物品种选择

B.需要政府合理作为

C.重视农田生态保护

D.全凭兴修水利工程

11.19世纪中叶,曾国藩、李鸿章等以百战之功获取封爵;20世纪初,清政府规定工商业者凭借一定资财即可获爵。

这一变化反映出(  )

A.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

B.“实业救国”成为国人共同追求

C.清政府改革科举取士制度

D.清政府政治体制发生变化

12.据《南台备要》记载:

“江浙省……调兵剿捕之际,行省官凡有轻重事务,若是一一咨禀,诚恐缓不及事。

……(如今)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

”这段材料可以反映出元代的江浙行省(  )

A.获得了紧急事务处置权    

B.与中央权力之争难以调和

C.行政长官不再由朝廷任命    

D.权力不再受到中央节制

分卷II

二、非选择题

13(2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辛亥前后,人人言变法,人人言革命,太重视了制度,好像只要建立制度,一切人事自会随制度而转变。

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

甚至不惜摧残人事来迁就制度。

在新文化运动时期,一面高唱民主,一面痛斥旧传统,旧文化。

我们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而只经几个人的提倡,便可安装得上呢?

……其实中国历史上以往一切制度传统,只要已经沿袭到一百两百年的,也何尝不与当时人事相配合。

又何尝是专出于一二人之私心,全可用专制黑暗四字来抹杀?

——钱穆《中国历代政治得失》序言

材料二孙中山晚年颇为深刻地认识到,建立共和,“民权何由而发达?

则从团结人心,纠合群力始”。

可是,“十年以前,非特一般人不知共和为何物,即知识阶级亦鲜解共和真理”,更有甚者,许多人“不但不知共和的好处,反而希望满清复辟”。

——董方奎《评孙中山晚年政体思想的飞跃》

(1)椐据材料一,归纳钱穆先生的主要观点。

(2)材料二中孙中山的观点与课本关于“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的论断是否矛盾?

为什么?

 

14(15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武帝把黄老刑名等百家之言排斥于官学之外,以优厚待遇延揽儒生数百人进入政府。

……他根据董仲舒、公孙弘的建议,在首都长安建立太学(国立大学),教授五经,从学官弟子里选拔官吏。

——樊树志《国史概要》

材料二 “孔教”本失灵之偶像,过去之化石……妄欲建设西洋式之新国家,组织西洋式之新社会,以求迄今世之生存,则根本问题,不可不首先输入西洋式社会国家之基础,所谓平等人权之新信仰,对于与此新社会新国家新信仰不可相容之孔教,不可不有彻底之觉悟,猛勇之决心,否则不塞不流,不止不行!

——陈独秀《宪法与孔教》(1916年)

材料三 尊孔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反孔的时代也已经过去了,现在应科学地研究孔子、评价孔子。

——张岱年《老专家谈儒藏》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汉武帝为凸显“官学”的地位做了哪些事情?

并概述他的做法产生了哪些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陈独秀对“孔教”的基本态度。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陈独秀具有这种态度的时代背景。

(3)依据材料三的观点,你如何看待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尊孔”与“反孔”现象?

 

【历史选修1】

15.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56年,亚历山大二世向莫斯科贵族发表演说时说:

“到处在谣传,我要给农民自由,这是不公正的,……但是,遗憾的是,农民和他们的地主之间存在着敌对情绪,并因此发生了许多不服地主管柬的事情。

……因而,从上面解决要比从下面解决好得多。

——摘自孙成木《俄国通史简编》

材料二1868年4月的一天,日本京都皇宫的大殿内,天皇率领群臣宣读誓词:

“广兴会议,万机决于公论;上下一心,大展经论;官武一体以至庶民,各遂其志,务必人心不倦;破历来之陋习,基于天地之公道;求知识于世界,大力振兴皇基。

”这就是日本历史上著名的“五条誓文”。

——摘自《中国近代史》

材料三1898年6月11日,光绪帝颁布明定国是上谕,上谕说:

“数年以来,中外臣工讲求时务,多主变法自强。

……惟是风气尚未大开,论说莫衷一是,或托于老成忧国,以为旧章必应墨守,新法必当摈除,从喙哓哓,空言无补。

……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教空疏迂谬之弊”。

以皇帝名义“诏定国是”,其目的是“以变法为号令之宗旨,以西学为臣民之讲求,著为国是,以定众向,然后变法之事乃决,人心乃一,趋向乃定。

——摘自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请回答:

(1)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述三国解决社会危机的角度(或者侧重点)有何不同?

上述三国采取的改革方式有何相同之处?

(2)上述三国改革出现了不同的结果,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主要有哪些?

【历史选修3】

16.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连那些素来不问政治、清高脱俗的教授和学者也加入了“保卫祖国”的大合唱。

爱因斯坦本人则公开表明自己是和平主义者,反对一切战争。

他认为科学是全世界的,因此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那些数不清的对炮弹、潜艇和飞机的研究。

他说:

“在我看来,战争是多么卑鄙、下流!

我宁愿被千刀万剐,也不愿参与这种可憎的勾当。

进入三十年代以后,爱因斯坦逐渐转变为积极的和平主义者。

1933年4月,有人请求他出面援助因拒绝兵役而被捕的比利时青年,他发表公开信回答说:

“如果我是比利时人,在目前的形势下,我不会拒绝服兵役。

我将愉快会参军。

我相信,这将有助于拯救欧洲。

”后来爱因斯坦移居美国。

在得知希特勒动员力量进行核研究的消息后,他毅然给罗斯福总统写信,建议美国加快研究。

1945年,美国在长崎和广岛投掷了原子弹。

爱因斯坦悔恨地认为是自己“按了按钮”,并表示如果知道德国人不会成功地制造原子弹,就一点忙都不会去帮了。

他认为,清除原子弹对人类生存的威胁已经成为今天最迫切的问题,因而积极投身到反战和平运动中。

——摘编自布恩《爱因斯坦大传》

(1)根据材料,指出爱因斯坦和平主义思想的变化。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爱因斯坦关于科学与战争关系的基本观点。

 

【历史选修4】

17.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为了商业资产阶级的利益,克伦威尔把很大的精力用在对外事务上,他要改变这种局面,建立英国在世界上的贸易霸权,把失去的“漂亮姑娘”夺回来。

英国的舆论界也在推动着护国主去争霸世界。

一个政论家写道:

“在花盆里的橡树是不能长高的,为了它的根和枝,它应该有(足够)的土壤和空间。

”克伦威尔正是遵循着这一资产阶级的信条,开始他的外交活动的。

——据宋华《克伦威尔传》整理

材料二 虽然1654年的预算收入达到了就当时而言堪称巨额的一百五十万英镑,但赤字仍是护国政府的不治之症……无休止地征收苛捐杂税,并且把全部重担加到劳动人民身上,引起了国内不满情绪的增长。

1655年初,王党的阴谋家们便力图利用这种情况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据(苏)巴尔格《克伦威尔及其时代》整理

请回答:

(1)英国失去“漂亮姑娘”的原因是什么?

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克伦威尔为夺回“漂亮姑娘”采取的行动。

(2)材料二中“国内不满情绪的增长”与材料一中提到的夺回“漂亮姑娘”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

这使英国的政局产生了什么变化?

(3)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家政策与民生问题之间关系的认识。

答案解析

1.【答案】C

【解析】本题以纂修族谱为切入点,考查明清儒学的影响,旨在考查学生分析材料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明清修族谱的关键是“以尊崇人伦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现象”,突出的是宗族血缘关系的加强。

修族谱说明明清时期宗族观念加强,故排除A项;社会等级主要表现为经济基础和政治地位,故B项不正确;D项本身错误。

明清理学盛行,成为凝聚宗族的重要思想基础,故答案为C项。

2.【答案】A

【解析】从表格中可见,501名审判人员是由抽签产生的,表决的形式是举手表决,采用一审制,有具体的罪名,材料能直接反映民主程序的形成,故A项正确;范围狭窄无从体现,故B项错误;苏格拉底有罪是非常冤枉的,这种审判并非公正至上,故C项错误;501名审判人员的素养是否低下,表格体现不出来,故D项错误。

3.【答案】D

【解析】此题考查的是对英国《权利法案》的理解。

经分析材料反映的时间是1701年,问题中的关键词是英国政体的本质特点,应该理解为是《权利法案》反映的政体是君主立宪制,该政体的本质是议会主权至上,所以此题正确选项是D项。

4.【答案】B

【解析】墙上画作的风格仍然是传统中国的山水画,故①错误;风俗画中一些人物已经剪去发辫,反映出辛亥革命对民众发型的影响,故②正确;风俗画中已经开始利用电灯照明,反映出西方第二次工业革命推动中国照明手段的变革,故③正确;风俗画中人物仍然使用筷子,饮食方式仍然是中式饮食,故④错误,选择B项符合题意。

5.【答案】C

【解析】在古代社会,社会阶层的排序分别是士、农、工、商,尽管商人有一定的经济实力,但社会地位长期低下,而材料中可以看出身处士阶层的人群和商人交往甚密,可见此时商人的社会地位有了一定的提高,故C项正确;A项以偏概全,故A项错误;B项内容无误,但不是材料所说明的内容,故B项错误;D项大商人垄断科举考试的观点材料中无从体现,也与事实不符,故D项错误。

6.【答案】C

【解析】分封制下分封的诸侯具有很大的独立自主性,不能说是行动的中央政府,故A项错误;郡县制下地方官员不能算是宰相的派出所,故B项错误;行省制下各行省长官相当于是由中央机构中书省派出的官员来管理地方,故C项正确;军机处属于清代的中央官制,与地方行政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

7.【答案】B

【解析】“数典忘祖”“不肖子孙”两个成语强调的是敬祖,与宗法制有关,故B项正确;井田制是商周时期的经济制度,排除A项;分封制是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但题干未涉及,排除C项;世袭制是财产、权力的继承制度,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

8.【答案】D

【解析】作者并未反对现代交通工具的使用,也未反对西方近代文明,A、C项是对材料的曲解。

根据材料“坐过火车的人,才懂得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可知作者享受的是航船行得慢的真意味,而不是火车的便捷。

B项错误。

根据材料信息“一包花生米。

”可知作者向往的是传统生活带来的闲适,D项的说法最准确。

9.【答案】D

【解析】由题干中的“一切生活现象皆是由上帝设定的”、“须为上帝而辛劳致富”分析可知,其观点是先定论和鼓励人们去创造财富,故D项正确;AC项具有人文主义精神,但并与题干要求不是最有可能的;天主教在近代属于旧教,B项排除。

10.【答案】B

【解析】唐宋时期,淮北是重要的农业生产地,但明清以来,淮北自然生态与农业生产条件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这些变化,自然有人为因素,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政府合理作为,故B项正确。

A项与题干表达的淮北农业生产环境恶化的主题不符,排除。

C项与题干材料意思相反。

古代农业的发展需要借助多种条件,D项说法过于绝对。

11.【答案】A

【解析】注意材料信息“曾国藩、李鸿章等以百战之功获取封爵;20世纪初,清政府规定工商业者凭借一定资财即可获爵”说明获爵的依据由军功变为资财,反映了工商业者的社会地位提高,故A项正确;材料体现的是清政府政策的变化,没有反映出国人共同追求,而且“实业救国”是在辛亥革命后成为当时的社会主要思潮,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都不是依据科举考试成绩,故C项错误;晚清政府仍坚持封建君主专制体制,故D项错误。

12.【答案】A

【解析】“凡有调遣军情重事及创动,不须咨禀,……交他每(们)从便区处”,说明江浙行省获得了急事处置权,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体现出江浙行省与中央的矛盾,故B项错误;行省行政长官由朝廷任命,行使权力时受到中央的节制,故C、D项错误。

13.【答案】

(1)观点:

①学习外国制度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②民主政治要与民族文化相融合;③中国传统政治制度,有其合理的一面,不能全盘否定。

(2)不矛盾。

原因:

孙中山的结论主要是基于人们对民主共和认识的广度和深度上,而课本论断是基于民主共和作为一股思想潮流而言的。

【解析】第

(1)问考查学生解读材料和归纳概括能力。

依据“因此只想把外国现成制度,模仿抄袭”得出钱穆认为学习外国制度,不能照搬,要与本国国情相结合;“试问是否民主政治可以全不与此民族之文化传统有关联”表述的观点是民主政治要与民族文化相融合,最后是一个反问句,表示作者认为不能完全否定传统政治。

(2)问结合教材理解回答即可。

14.【答案】

(1)做法: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建立太学。

影响:

①确立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②有利于巩固大一统国家和稳定统治秩序。

③遏制了学术思想的自由发展。

④儒学教育开始制度化和官方化。

⑤带动了民间积极向学的风气,对文化传播起了重要作用。

⑥少数出身社会中下层的人得到入仕的机会,扩大了统治基础。

(2)态度:

否定儒学(孔教),主张以西方民主思想取代之。

背景:

北洋军阀掀起尊孔复古逆流;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像陈独秀这样接受资产阶级思想的知识分子奋起反击这股逆流。

(3)近代中国历史上的“尊孔”与“反孔”现象都有其特定的时代背景,有一定的合理性;也有其片面性;应取其精华,辩证、全面地对待孔子及孔教。

【解析】第

(1)问,第一小问从思想和教育方面分析;第二小问从儒家思想的地位、统治、思想文化等方面综合分析。

(2)问,先判断出否定的态度,然后从政治、思想、阶级等方面回答。

第(3)问,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进行辩证分析。

15.【答案】

(1)俄国侧重于解决内部危机,废除农奴制。

日本侧重于向西方学习,改造日本社会。

中国主要通过变法,实现富国强兵,摆脱民族危机。

(2)影响改革成败的因素主要有:

是否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改革派与保守势力的力量对比、改革者的态度、统治者的政策、方针是否得当等。

【解析】解答第一问,我们要按照题干要求,结合所学知识。

通过对知识的回忆,我们可以发现三个国家的当时面临的实际问题是不相同的,而且选择的解决办法也不一样,在解决社会危机的时候,俄国主要侧重与解决内部矛盾,解决当时的焦点问题——农奴制。

日本则更侧重学对西方考察学习,而中国则是变法,三个国家虽然有所不同但是都是自上而下的改革。

回答第二问,我们把三个国家的进行对比可以得出影响改革失败的原因主要有:

保守势力过于强大;以慈禧为首的实际统治者反对;改革还处于资本主义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中国资产阶级的软弱和妥协;没有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等原因。

16.【答案】

(1)反对一切战争;用正义战争抗击非正义战争;消除导致战争的因素。

(2)科学不能为战争服务;迫不得已时科学应该帮助正义战争制止非正义战争;防止科学成果用于战争,威胁人类生存。

从人道主义出发,体现了科学家的良知。

【解析】本题为选做试题,考查学生“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的相关内容。

旨在考查学生从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及独立地对历史问题和历史观点进行评价分析的能力。

(1)问的回答要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第

(2)问的评述要结合第

(1)问的变化来回答。

17.【答案】

(1)原因:

英国内战使其无暇顾及世界贸易。

行动:

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以战争手段迫使丹麦、葡萄牙等国签订商约,扩大英国的对外贸易。

(2)因果关系。

英国为夺取对外贸易的霸权而进行的对外战争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导致了人民不满情绪的增长。

政局变化:

斯图亚特王朝复辟。

(3)国家政策的制定要坚持以民为本。

克伦威尔以战争作为英国扩展对外贸易的手段。

在维护国家利益的同时也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因此遭致人民的反对。

【解析】第

(1)问首先要判断“漂亮姑娘”的寓意,是指海上霸权和贸易霸权。

(2)问首先依据材料二分析其内在关系,依据所学知识回答政局变化。

第(3)问属于开放性试题,言之有理即可。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