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93351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0.5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docx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docx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

河北省保定市唐县一中2013届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

保定市唐县第一中学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摸底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卷(阅读题)和第卷(表达题)两部分·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第卷阅读题(70分)

甲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上世纪六十年代,在山东出土了一件龙山文化时期的空足白陶鬶。

它的基本器型特点是,有一个从颈部向上延伸的长而大的流,有两前一后三个中空的足,还有一个连接颈部与后足的把手。

流,本来指水道,引申指容器内液体倒出时所经由的嘴,是一种在6000多年前仰韶文化时期就出现的工艺。

流的功用,是能比较方便地把液态的东西倒进某处。

不过,仰韶文化时期的流都是横出的,不像这件从颈部延伸出来。

这件陶器的口部没有盖子,如果用来盛酒或其他散发气味的液体,气味就容易逸失,据此可以判定它是盛水的器物。

陶器上有三个中空足,这种中空足出现的时代要比实心足晚得多,最初是为煮饭的鼎设计的,目的是扩大受热的面积,节省薪柴的用费,后来才应用在烧水的陶器上。

在扩大受热面积以后,出于减少整体热量损失的考虑,人们又渐渐缩小陶器的口部,以至于形成明显的器身与颈部之分;同时为了方便倾倒,就延伸口部成流,最终成为这件陶器的长直筒形式。

在古代,人们一直饮用河中井中的生水,5000年前龙山文化时期的人们却已经用火来烧水,这意味着什么呢?

把水烧沸,就可以杀死水中的微生物,减少疾病的发生。

在今天,这是人人都懂的道理:

但在古代,却应该视之为一种革命性的观念。

这类陶常普遍发现于龙山文化时期的遗址,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普遍用它烧开水,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预防疾病的知识。

很多动物有天然的本能,知道利用某些植物可以治疗身体创伤。

同样,在远古时期人类就已经能够有意识地采用草药敷治某些外伤。

这是因为常见的外伤病症清楚,借助经验就可以判断并进行治疗。

但如果是内科疾病,看不见摸不着,远古的人们难以找到发病的原因,就无法对症下药。

一般认为,只有当人们对内科疾病有了认识,并能遵循一定的方针治疗时,才可以说该时代已经有了医学的萌芽。

对饮水进行消毒不属于外科的范围,是预防内科疾病的行为,因此似乎可以认为它是中国古代医学的萌芽。

后来,陶常的口被人们封起来,只留下一个小小的管状流,最终为一种称为盉的新器型所取代。

在公元前2000年以后,就再也见不到类似空足白陶鬶的器物了。

(摘编自许进雄《文物小讲》)

1.下列关于空足白陶湾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空足白陶湾的流从颈部向上延伸,有这种流的陶鬶在6000多年前的仰韶文化时期己经可以见到。

B.空足白陶鬶的口部没有盖子,不利于保持酒或其他液体的气味,所以它应该是用来盛水的容器。

C.空足白陶鬶上应用了中空足的设计,这与鼎的中空足一样,目的就是扩大受热的面积,节省燃料。

D.空足白陶鬶颈部的长直筒形状,是人们为了减少加热过程中热量的损失,缩小陶器的口部而形成的。

2.下列对于龙山文化时期用火烧水的意义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把水加热至沸腾,能够杀死水中的有害微生物,从而大大减少人们患病的可能。

B.龙山文化时期用火烧水的现象较普遍,说明当时人们大多有对饮水进行消毒的意识。

C.内科疾病看不见摸不着,难以找到发病原因,用火烧水则表明已经找到内科病因。

D.用火烧水体现了古人对内科疾病己有一定的认识,这可能是中国古代医学的萌芽。

3.根据原文的内容,下列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鬶的流从颈部向上延伸出来,与横出的流相比,虽器型有别,但功用相同。

B.从实心足到中空足,是为了扩大受热面积,从横出的流到小小的管状流,也是如此。

C.盉取代陶鬶,在保温、防尘,以及防止气味逸失等性能方面有一定的改善。

D.空足自陶瓷这样的器型从开始流行到不再使用,时间大概延续了1000年左右。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共19分)

陈瑄列传

陈瑄,字彦纯,合肥人。

瑄少从大将军幕,以射雁见称。

永乐元年命瑄充总兵官,总督海运,输粟四十九万余石,饷北京及辽东。

宋礼既治会通河成,朝廷议罢海运,仍以瑄董漕运。

议造浅船二千余艘,初运二百万石,浸至五百石,国用以饶。

时江南漕舟抵淮安,率陆运过坝,逾淮达清河,劳费其钜。

十三年,瑄用故老言,自淮安城西管家湖,凿渠二十里,为清江浦,导湖水入淮,筑四闸以时宣泄。

又缘湖十里筑堤引舟,由是漕舟直达于河,省费不訾。

其后复濬徐州至济宁河。

又以吕梁洪险恶,于西别凿一渠,置二闸,蓄水通漕。

又筑沛县刁阳湖、济宁南旺湖长堤,开泰州白塔河通大江。

又筑高邮湖堤,于堤内凿渠四十里,避风涛之险。

又自淮至临清,相水势置闸四十有七,作常盈仓四十区于淮上,及徐州、临清、通州皆置仓,便输。

虑漕舟胶浅,自淮至通州置舍五百六十八,舍置卒,导舟避浅。

复缘河堤凿井树木,以便行人。

凡所规画,精密宏远,身理漕河者三十年,举无遗策。

宣宗即位,命守淮安,督漕运如故。

宣德四年言:

济宁以北,自长沟至枣林淤塞,计用十二万人疏濬,半月可成。

帝念瑄久劳,命尚书黄福往同经理。

六年,瑄言:

岁运粮用军十二万人,频年劳苦。

乞于苏、松诸郡及江西、浙江、湖广别佥民丁,又于军多卫所佥军,通为二十四万人,分番迭运。

又江南之民,运粮赴临清、淮安、徐州,往返一年,失误农业,而湖广、江西、浙江及苏、松、安庆军士,每岁以空舟赴淮安载粮。

若令江南民拔粮与附近卫所,官军运载至京,量给耗米及道里费,则军民交便。

帝命黄福及侍郎王佐议行之。

更民运为兑运,自此始也。

八年十月卒于官,年六十有九。

追封平江侯,赠太保,谥恭襄。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仍以瑄董漕运

董:

督察

B.相水势置闸四十有七

相:

省视,察看

C.命尚书黄福往同经理

经理:

处理,料理

D.往返一年,失误农业

失误:

疏忽

5.以下六句话分别编成四组,全部是陈瑄治理漕运的具体做法的一组是()(3分)

凿渠二十里,为清江浦,导湖水入淮作常盈仓四十区于淮上自淮至通州置舍五百六十八缘湖十里筑堤引舟更民运为兑运濬河有德于民

A.B.

C.D.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陈瑄总督海运时,成效卓著;后来管理漕运,更是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业。

为便利漕运,先后开凿了会通河、清江浦、白塔河等。

B.为了节省漕运的费用,陈瑄采纳年高而见识广的人的建议,开凿了二十里长的清江浦,引湖水进入淮河,并修闸筑堤,从此,漕运船只可以直达黄河。

C.陈瑄治理漕运,筹划周密:

设置水闸,利于船只通行;建造粮仓,用于运粮食;设馆置卒,避免船只搁浅;凿井植树,方便行路之人。

D.陈瑄镇守淮安期间,向宣宗皇帝进言,建议变民运为兑运,认为这样可节省人力财力,既方便军士,也便利百姓。

7.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时江南漕舟抵淮安,率陆运过坝,逾淮达清河,劳费其钜。

(2)凡所规画,精密宏远,身理漕河者三十年,举无遗策。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8-9题。

(11分)

茅塘马上

雷震

贺铸

草满池塘水满陂,山衔落日浸寒漪。

壮图忽忽负当年,回羡农儿过我贤。

牧童归去横牛背,短笛无腔信口吹。

水落陂塘秋日薄,仰眠牛背看青天。

8.两首诗均有落日意象,你认为这一意象在哪首诗中呈现得更有意境?

结合相关诗句简要赏析。

(5分)

9.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

请概括说明。

(6分)

(三)名句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只选3小题)

(1)夫仁者,

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

(《论语》)

(2)吾闻之,新沐者必弹冠,

,受物之汶汶者乎?

(《楚辞》)

(3)寄蜉蝣于天地,

,羡长江之无穷。

《苏轼《赤壁赋》》

(4)执手相看泪眼,

念去去、千里烟波,

(柳永《雨霖铃》)

(5)

,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乙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25分)

马裤先生老舍

火车在北平东站还没开,同屋那位睡上铺的穿马裤,戴平光眼镜,青缎子洋服上身,胸袋插着小楷羊毫,足蹬青绒快靴的先生发了问:

你也是从北平上车?

很和气的。

火车还没动呢,不从北平上车,由哪儿呢?

我只好反攻了:

你从哪儿上车?

他没言语。

看了看铺位,用尽全身的力气喊了声:

茶房!

茶房跑来了。

拿毯子!

马裤先生喊。

请少待一会儿,先生。

茶房很和气地说。

马裤先生用食指挖了鼻孔一下,别无动作。

荼房刚走开两步。

茶房!

这次连火车好似都震得直动。

茶房像旋风似的过身来。

拿枕头!

先生,您等我忙过这会儿去,毯子和枕头就一齐全到。

茶房说得很快,可依然是很和气。

茶房看马裤先生没任何表示,刚过身去要走,这次火车确是哗啦了半天,茶房!

茶房差点吓了个跟头,赶紧回身来。

拿茶!

先生请略微等一等,一开车茶水就来。

马裤先生没任何的表示。

茶房故意地笑了笑,然后搭讪着慢慢地身,腿刚预备好要走,背后打了个霹雳,茶房!

茶房不是假装没听见,便是耳朵已经震聋,竞自快步走开。

茶房!

茶房!

茶房!

马裤先生连喊,一声比一声高。

站台上送客的跑过一来,以为

车上失了火,要不然便是出了人命。

茶房始终没回头。

马裤先生又挖了鼻孔一下,坐在我床上。

你坐二等?

这是问我呢。

我又毛了,我确是买的二等,难道上错了车?

你呢?

我问。

二等。

快开车了吧?

荼房!

他站起来,数他的行李,一共八件,全堆在另一卧铺上。

数了两次,又说了话,你的行李呢?

我没有行李。

呕?

他确是吓了一跳,好像坐车不带行李是大逆不道似的。

早知道,我那四只皮箱也可以不打行李票了!

茶房从门前走过。

茶房!

拿手巾把!

等等。

茶房似乎下了抵抗的决心。

马裤先生把领带解开,摘下领子来,分别挂在铁钩上:

所有的钩子都被占了,他的帽子,大衣,已占了两个。

车开了。

他爬上了上铺,在我的头上脱靴子,并且击打靴底上的土。

枕着个手提箱,车还没到永定门,他睡着了。

我心中安坦了许多。

到了丰台,车还没停住,上面出了声,茶房!

没等茶房答应,他又睡着了;大概这次是梦话。

过了丰台,大概还没到廊坊,上面又打了雷,茶房!

茶房来了,眉毛拧得好像要把谁吃了才痛快。

干吗?

先—生—

拿茶!

好吧!

茶房的眉毛拧得直往下落毛。

不要茶,要一壶开水!

好啦!

马裤先生又入了梦乡,呼声只比荼房小一点。

有时呼声低一点,用咬牙来补上。

有趣!

到了天津。

又上来些旅客。

马裤先生出去,呆呆地立在走廊中间,专为阻碍来往的旅客与脚夫。

忽然用力挖了鼻孔一下,走了。

下了车,看看梨,没买;看看报,没买。

又上来了,向我招呼了声,天津,唉?

我没言语。

他向自己说:

问问茶房,紧跟着一个雷,茶房!

我后悔了,赶紧地说:

是天津,没错儿。

总得问问茶房。

茶房!

我笑了,没法再忍住。

车好容易又从天津开走。

刚一开车,茶房给马裤先生拿来头一份毯子枕头和手巾把。

马裤先生用手巾把耳孔鼻孔全钻得到家,这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最后用手巾擦了擦手提箱上的土。

我给他数着,从老站到总站的十来分钟之间,他又喊了四五十声茶房。

茶房只来了一次,他的问题是火车向哪面走呢?

茶房的回答是不知道;于是又引起他的建议,车上总该有人知道,茶房应当负责去问。

茶房说,连驶车的也不晓得东西南北。

于是他几乎变了颜色,万一车走迷了路?

!

茶房没再回答,可是又掉了几根眉毛。

他又睡了,这次是在头上摔了摔袜子,可是一口痰并没往下唾,而是照顾了车项。

我的目的地是德州,天将亮就到了。

谢天谢地!

我雇好车,进了城,还清清楚楚地听见:

茶房!

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这篇小说以戏谑、夸张的漫画式手法,描写了马裤先生在火车上的经历,故事虽然简单,但情节曲折、紧张,极富戏剧性。

B.小说善于运用生动形象的细节表现人物内心的情感,茶房对马裤先生的不满,就是通过茶房眉毛的细微变化表现出来的。

C.马裤先生一上火车就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是因为马裤先生作为一名知识分子,比较讲究卫生。

D.一个多礼拜了,我还惦记着茶房的眉毛呢。

这样结尾既表达了我对茶房的同情,也为小说画上了一个幽默的句号。

E.强烈、鲜明的对比是这篇小说最突出的特色,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就是通过我的言行反衬出来的。

(2)小说开头第一段就描写马裤先生的衣着言行,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3)马裤先生有哪些性格特点?

请简要分析。

(6分)

答:

(4)有人认为,小说中的我也有人性弱点,你同意这种观点吗?

谈谈你的具体理由。

(8分)

答: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

12.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

(1)-(4)题。

(25分)

金克木:

小学毕业的大学教授?

张建安

1939年,湖南大学文学院急需法文教师,到处寻找,但没有合适的人选。

英文老师陈世骧推荐:

我有个朋友,虽然没有上过大学,但法文水平很高,可以当法文老师。

陈世骧推荐的是金克木。

论学历,金克木只是小学毕业,但陈世骧说金克木在中学里教过英文,从初一到高一四个班的课都由他教,教学效果非常好;他不仅英文好,而且法文水平也好,足以胜任大学教师一职。

为了证明自己的看法,陈世骧拿出北大外籍教授、法国人邵可侣所著的《大学初级法文》,翻开里面的法文序言,序言中赫然写着金克木对此书的贡献。

邵奇侣是法语教学中的权威人士,而《大学初级法文》则是中国最高学府北京大学的教科书。

既然邵可侣都认可金克木,金克木又亲自参与了教科书的编订,而且湖南大学里实在找不出合适的人选,所以院里最终决定聘任金克木。

1930年,18岁的金克木到北平求学时还不懂英语,靠着好奇心和钻劲,凭借几本英语工具书,又找了一位要学费不高的私人老师,他便在很短的时间内看懂了英文原版书《少年维特之烦恼》《阿狄生文报捃华》,英语水平突飞猛进。

也是同样的方式,金克木又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会了世界语。

1933年,金克木去北京大学旁听邵可侣的法文课,得到邵可侣的赏识,学习效果非常好。

之后,金克木整理并校订邵可侣的讲义,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就是《大学初级法文》。

邵可侣在法文序中特地提到了金克木的贡献。

金克木没想到,这便是他当大学老师的敲门砖。

当陈世骧得知教学课本并不是邵可侣编的那本,而且学校还要求用英文讲法文时,陈世骧生怕自己推荐的人无法胜任,所以,在金克木上第一堂课时,他在外面听了半天。

金克木一点也不知道,他只是顺顺利利地教好一堂又一堂课,其教学质量得到学校的认可和学生们的欢迎。

这应该很富传奇色彩吧。

就像金克木所说:

恐怕暗中听我上课的不止他一个。

谁能相信一个没出过国的年轻人竟能对大学生用英语教法语,并做中国话解释呢?

1941年到1946年,金克木在印度工作和学习。

他没去哪个大学进修,但有缘到释迦牟尼初法轮的鹿野苑,住香客房间,与僧侣为伍,在寺庙中饱读佛教典籍。

他再一次进入一个全新的天地,对梵文和佛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并最终得到已归隐的法喜老居士的真传。

法喜老居士曾在印度的大学教书,又被聘为哈佛大学教授。

许多人慕名向他学巴利语、学佛教,但从没有人找他学梵文。

金克木是他唯一的梵文学生,他倾全力将自己的学问传给了金克木。

金克木曾在《父与子》一文中提到当时的教学:

熟悉了以后,白天也让我去,两人在大炕上盘腿坐着对话。

他很少戴上老花眼镜查书。

先是我念、我讲、我问,他接下去,随口背诵,讲解,引证,提出疑难,最后互相讨论。

在这样的学习中,金克木精通了梵文和佛典。

当他1946年回国时,他其实已成为中国某些领域中的稀缺人才。

吴宓当时是武汉大学外语系教授兼系主任,同时又是校务委员会委员,其学问及人品是学界普遍推崇的。

吴宓很看重金克木,马上向武汉大学推荐。

但吴宓也没想到,他推荐金克木到外文系教梵文,而文学院院长刘永济却把金克木安排在哲学系教印度哲学。

原因跟金克木第一次当大学老师一样——当时武汉大学也找不到教印度哲学的合适人选,而这门课程又是必修课,金克木正好填补这一空缺。

吴宓不放心了,他十分认真地对金克木说:

你教语言、文学,我有信心。

到哲学系去,我不放心。

金克木回答:

到哲学系对我更合适。

因为我觉得,除汤用彤先生等几个人以外,不知道还有谁能应用直接资料讲佛教以外的印度哲学,而且能、比较中国和欧洲的哲学。

何况我刚在印度待过几年,多少了解一点本土及世界研究印度哲学的情况,又花过工夫翻阅汉译佛典,所以自以为有把握。

吴宓仍不放心,于是也像陈世骧一样,在教室外听了金克木的第一堂课。

从此,金克木一直在大学里教书,从武汉大学到北京大学,跻身中国最优秀的教授行列。

(摘编自《情感读本》2011年9月下)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虽然只有小学毕业,没读过一天大学,但金克木先生完全凭自学精通了英语、世界语、法语和梵文,并且还到大学任教,跻身中国最优秀的教授行列,这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B.金克木只是邵可侣法文课的旁听生,但邵可侣所著的《大学初级法文》一书却源于金克木整理并校订的讲义,这足以证明金克木在语言方面的过人天分以及他所付出的巨大努力。

C.金克木能够到大学教书,很大程度上得益于陈世骧和吴宓的推荐,但即使如此,他们都分别偷听了金克木的第一堂课,说明他们也是只闻其名,对金克木的学术水平并不真正了解。

D.在印度寺庙中饱读佛教典籍,加上法喜老居士的倾力教授,使得金克木先生不仅精通梵文和佛典,对佛教以外的印度哲学也很在行,他甚至觉得到哲学系讲课更合适。

E.无论是被要求用英文讲法文,还是被安排去讲深奥的印度哲学,金克木都欣然接受,并且自信满满,他的讲课也受到学生们的欢迎。

所以称他为中国某些领域中的稀缺人才绝非溢美之辞。

(2)结合文本,谈谈跻身中国最优秀教授行列的金克木先生取得了哪些成就?

(6分)

(3)根据全文,概括金克木先生成为精通英语、世界语、法语等多种语言的大师和国内某些领域中稀缺人才的主要原因。

(6分)

(4)金克木先生的传奇经历在今天能否复制?

结合文本现实生活,谈谈你的看法。

(8分)

第卷表达题(80分)

五、语言文字应用(20分)

1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他在英语国家工作一年,不但进一步提高了英语交际能力,还参加过相关机构组织的阿拉伯语培训,掌握了阿拉伯语的基础应用。

B、建立监督机制非常重要,企业对制度的决策、出台、执行到取得成效的每个环节都纳入监督的范围,就能切实有效地增强执行力。

C、她对公益活动很有热情,并将这份热情带个了她所从事的产品策划和品牌推广工作中去,为公司树立良好的社会形象做出了贡献。

D、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还在持续,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深化,如何缓解就业压力已成为世界各国最大的难题。

14、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无误的一项是

A.我亲爱的孩子,大鱼说:

这两者是不能并存的。

B.在这横跨中国西部的户外采风中,东方遭遇了意想不到的困难:

酷暑、严寒、狂风、暴雨、沙尘等……越向西就越是人烟稀少,东方不得不经常风餐露宿。

C.黄莺儿羞涩地躲在绿柳深处,唱着婉动听的歌曲;花喜鹊高兴地站在高枝上,向人们报告着激动人心的喜讯。

D.《红色歌曲,唱响津城》活动,表达了天津人民对红色历史的缅怀,对革命英雄的崇敬,对幸福生活的赞美。

15、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3分)(

A.那时,洋人凭借领事裁判权画地为牢,在自己的地盘里盖洋房,开洋行,走私鸦片,贩卖军火等。

B.李先生的义举使这件众望所归的珍贵文物,在海外漂流60多年后又回到祖国的怀抱。

C.1978年的夏季,文学开始复苏。

当《班主任》《伤痕》等一批文学作品出现时,一向沉稳的严文井拍案而起,兴奋得几乎大呼大叫。

D.广大读者十分关心这一事件如何了结,希望有关部门能尽快把问题真正查个水落石出,并作出处理。

16、阅读下面文字,回答问题。

据中央电视台报道,今年台湾的大学录取率创下了96.28%新高,录取分数也跌到了新低。

数据显示,总计四科(共400分)最低录取分数为18.47分,也就是说,高中生只要平均一科考到4.7分就能上大学。

因为没有最低门槛,有的学校甚至透露,就算考零分也能读大学。

对此,人们议论纷纷,褒贬不一。

请谈你的观点,并简要陈述理由,不超过100字。

1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5分)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论语·里仁》)

闻道者,必真知而笃信之,吾辈自己不能自信,心中已无把握,焉能闻道?

(《曾文正公全集》)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所体现的精神,现实谈谈你的理解。

字数200字左右。

(6分)

答: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60分)

有一天,一人带着一个妇人来到耶稣面前。

对耶稣说:

这妇人犯了奸淫之罪,应被乱石砸死。

耶稣沉思片刻,对前来问罪的人说:

这妇人确实犯下了奸淫罪,你们应当处死她。

但是,唯一能来处置她的人,应该是从没有犯过任何错误的人。

只有这样的人,才有权力惩罚她。

人们听了耶稣的话之后都不说话,随后便慢慢散去。

之后,耶稣面对这个犯了奸淫之罪的妇人说道:

这些人没有将你处死,并不说明你没有错。

你要痛改前非,以免再犯。

妇人在认识到自己的罪行后,耶稣就将她放走了。

请把握此材料的主题,确定立意角度,自拟题目,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字数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1.A

2.C

3.B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

4.D【解析】失误:

耽误。

5.C【解析】是陈瑄建议,是评价,不是做法。

6.A【解析】会通河是宋礼开凿的,而非陈瑄。

7.

(1)当时江南漕运的船只到达淮安,都是通过陆路运输翻过大坝,越过淮河到达清河,耗费的人力财力很大。

(2)凡是他筹划安排的事情,都体现了他的精心严密、眼光长远,他亲自治理漕河三十年,从没有失策过

(二)古代诗歌阅读

8.第一首更好,勾勒出一幅饶有生活情趣的山村晚景图:

火红的夕阳好象被山口衔住一样,日影倒映在尚有凉意的池水涟漪中。

诗人把池塘、远山、落日三者有机地融合起来,呈现出宁谧安适的意境;第二首更好,用平实的语言写出了池塘边秋日黄昏颜色浅淡的太阳即将落下的场景,一个薄字,突出略现寒意的季节特征,营造了一种清凉宁静恬淡的意境氛围。

(答案

不必统一,言之有理即可。

能结合诗句分析意象3分,点出意境特点1分,语言表达1分)

9.第一首诗人表达了对山村自然风光,闲适自在、无忧无虑生活状态的喜爱之情;第二首侧重表达韶光已逝、壮志未酬的悲慨,因而向往羡慕无拘无束的乡村生活,流露出隐退田园之意。

(第一首感情分析2分;第二首两点各2分)

(三)名句默写

10、

(1)己欲立而立人

己欲达而达人

(2)新浴者必振衣安能以身之察察

(3)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

(4)竟无语凝噎暮霭沉沉楚天阔。

(5)无可奈何花落去小园香径独徘徊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

(1)【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文章内容、鉴赏文学作品艺术技巧的能力。

【方法点拨】E项马裤先生看起来不合常理的言行是通过马裤先生对人对事的态度和做法体现出来,和我的言行关系不是十分的大。

C项马裤先生向茶房要手巾把,一把手巾擦了至少有一刻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