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25教育叙事手法的空间转向来自社会空间理论的启示.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93586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41.7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0525教育叙事手法的空间转向来自社会空间理论的启示.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0525教育叙事手法的空间转向来自社会空间理论的启示.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0525教育叙事手法的空间转向来自社会空间理论的启示.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0525教育叙事手法的空间转向来自社会空间理论的启示.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0525教育叙事手法的空间转向来自社会空间理论的启示.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0525教育叙事手法的空间转向来自社会空间理论的启示.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6页
0525教育叙事手法的空间转向来自社会空间理论的启示.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6页
0525教育叙事手法的空间转向来自社会空间理论的启示.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6页
0525教育叙事手法的空间转向来自社会空间理论的启示.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6页
0525教育叙事手法的空间转向来自社会空间理论的启示.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6页
0525教育叙事手法的空间转向来自社会空间理论的启示.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6页
0525教育叙事手法的空间转向来自社会空间理论的启示.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6页
0525教育叙事手法的空间转向来自社会空间理论的启示.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6页
0525教育叙事手法的空间转向来自社会空间理论的启示.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6页
0525教育叙事手法的空间转向来自社会空间理论的启示.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6页
0525教育叙事手法的空间转向来自社会空间理论的启示.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0525教育叙事手法的空间转向来自社会空间理论的启示.docx

《0525教育叙事手法的空间转向来自社会空间理论的启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525教育叙事手法的空间转向来自社会空间理论的启示.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0525教育叙事手法的空间转向来自社会空间理论的启示.docx

0525教育叙事手法的空间转向来自社会空间理论的启示

教育叙事手法的空间转向:

来自社会空间理论的启示

赵萱*

(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系,上海200062)

摘要:

迄今为止的叙事学理论大都重视对时间的研究,忽视叙事中的空间作用,社会理论对空间问题的关注,为教育叙事空间化研究提供契机,教育叙事空间维度的建构须与时间维度契合并借鉴当前空间叙事研究。

关键词:

叙事;空间理论;教育叙事;空间维度

一、历史溯源:

社会学理论对空间问题的关注

(一)单一的自然时空

回顾社会学知识史可以发现,在早期的人类学或社会学研究中,曾出现了大量的关于空间的研究,但是像布罗代尔这样的学者所使用的时空概念,大体上是日历时间和地理空间,属于“自然时空”,并没有形成明确的社会时空概念。

(社会学的社会空间转向_一项学术史的视角回顾与考察)在摩根对于美国印地安人的空间与亲属关系的探讨中,空间仍然只是一个辅助性的研究参数或理解社会的一个维度,社会空间概念仍在探索和形成过程中(景天魁,1999)。

(二)社会空间概念的演变

1、马克思:

作为社会存在物和特定关系载体的空间

在马克思的视野中,空间绝不仅仅是作为人类活动容器的自然存在物,而是一种社会存在物,是在实践的过程中主体对象化的产物。

空间也因此具有社会属性,成为特定社会关系的载体。

实践是空间概念的基础,实践使马克思的空间观与价值、自由、社会革命等问题关联在一起,开拓了实践唯物主义的新境域(俞吾金.马克思空间观新论.哲学研究,1996(3).)马克思空间思想的形成经历了从产生、发展到成熟的过程。

有学者将马克思空间学说的发展划分为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马克思的博士论文为代表,主要是从哲学上阐述空间学说的,将感性作为空间的源泉,但观点尚不成熟;第二阶段以《政治经济学批判大纲》和《资本论》为代表,主要从经济学尤其是资本主义的生产劳动出发阐述空间问题,同时涉及关于社会形态空间的暗示。

有学者将《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作为马克思空间思想成熟时期的著作,认为这一时期马克思虽然承认空间的自然属性,但主要是把空间理解为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考察空间的社会属性。

还有学者将《共产党宣言》作为马克思空间思想的代表作,认为马克思有着强烈的地理和空间直觉,敏锐地注意到资本主义的兴起导致时间对空间的消解,空间形态在资本主义发展过程中出现重大转型,这在《共产党宣言》中体现得最为充分。

还有学者认为,在马克思主义人学理论中包含着三重空间的思想,它们分别是自然空间、社会空间和历史空间。

这三重空间是联系在一起的,构成了人的活动空间的总体。

人类社会的发展是对人的理想的空间形态的追求,而人对人的空间的建构在何种意义上能够成为自由自觉的活动,取决于对这三重空间的认识。

2、涂尔干:

首创“社会空间”概念

涂尔干(Durkheim)在宗教社会学研究中就指出了时空的社会意义,他直接把空间当成一个理论问题来阐述,认为每个社会里最基本的抽象概念或分类概念,并在初版于1893年的博士论文《社会分工论》中提出“社会空间”这一概念。

据美国人文地理学家巴特马(AnneButtimer)考证,涂尔干最早提出作为概念的社会空间(法文:

1'espacesocial)并加以应用。

(SeeEmileDurkheim.Deladivisiondutravailsocial.Alcan,Paris.1893.cf.AnneButtimer.SocialSpaceinInterdisciplinary.Perspective,GeographicalReview,Vol.59,No.3,1969.418.),而后,这一概念继续出现在他的学生尤其是毛斯(MarcelMauss)和阿尔伯瓦斯(MauriceHalbwachs)的作品中。

(社会空间_的概念界说与本质特征)

3、齐美尔:

开启对空间进行社会学研究

德国形式社会学家齐美尔(Georg·Simm)在1903年就提出关于空间社会学的观点,开启了对空间进行社会学研究先河。

齐美尔认为空间只是两个要素“之间”的关系,在一个要素和另一个要素“之间”发生的运动或变化要借助于进入空间位置来发生,因此相互作用就是空间的填充。

齐美尔认为:

空间不仅为人类活动提供了可能,而且人类之间的互动也被体验为对空间的填充,个体之间相互并存,意味这他们分享空间,通过检视社会关系所采取的空间形式,可以管窥社会交往如何在空间上变为现实。

(成伯清,1999)

4、布迪厄:

场域即现代性视域下空间与社会的交互关系

PierreBourdieu,1930—2002

随后布迪厄、福柯等社会学家进一步分析了现代性视域下空间与社会的交互关系以及对社会结构、社会过程的作用。

布迪厄将场域定义为:

位置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形构,认为场域不是一般性的空间结构形式,而是一个充满冲突和争夺的空间。

《社会空间与象征力》(SocialSpaceandSymbolicPower)是布迪厄于1986年在美国圣迭戈大学一次讲座的讲稿文本,法文版收录于其1987年出版的《说过的话》(Chosesdites)一书中。

可以看到,布迪厄在分析“社会现实”的时候就自然地引出了空间的概念,这种空间既有位置的含意,也有关系的含意。

位置是关系的基础,关系是位置的连接,也是整个社会结构得以形成的必要前提。

他认为社会学在它的客观主义时代就是一种社会地质学,研究的就是相关的位和位置间客观的相关性。

布迪厄认为,空间是“关系的系统”(thesystemofrelation)。

群体是被构建出来的,被用来使人们所占有的位置客观化。

因此,在其《区隔》一书中对于不同阶级的解读,并没有使用传统权利地位的空间位置分析的方式,而是对各群体生活方式进行了描述。

通过生活方式的区别,群体自然被划分,阶级得以凸显。

这里,布迪厄所指的“空间”是“社会的空间”,其与“地理上的空间”相比较,后者是被划分区域的,而前者是被建构出来的。

(布迪厄的空间理论_读_社会空间与象征力)布迪厄关注社会空间中的位置、行动者在空间中的实践策略、行动者的习性或性情在空间中所具有的社会分类的架构和类别化生成的实践特征,关注空间在社会生活中具有差异性符号的功能。

布迪厄在《社会空间与象征权力》一书中叙述了社会空间与居住空间的关联性,即空间距离与社会距离之间的关系。

作者认为,社会空间的建构方式乃是位居此空间的行动者、群体或制度的接近,乃是占有相似或邻近位置的行动者今被放置在相似的性情与利益,从而产生相似的实践,这里包括占有一位置所需的习性、对这个位置的适应以及“地方感”的存在。

行动者对空间的看法乃是植根于他在空间中的位置,行动者的这一空间位置建构了对世界的看法,而且这种建构是在结构性限制下进行的,行动者的性情或习性以及他们借以理解社会世界的心智结构,正是内化了那个世界结构的结果。

然而在任何地方都有空间区隔的倾向,社会距离铭刻在身体、语言、以及与时间的关系上,习性与社会空间位置是一个生产实践的分类架构体系,产生了那些可以用来分类的、客观地分化了的实践与表征,这种习性和社会位置作为分类架构体系,具有区分自身、接受分类、形成分类性判断的功效,具有社会类别化的效果。

这样,通过个体或集体在空间实践中的表征性活动,空间便在生活现实中具有符号的功能,即具有差异性符号和差异性标记的功能,使得社会世界客观地呈现为一个根据差别的逻辑、分化距离的逻辑组织起来的象征空间体系(米歇尔·福柯,2001:

18~28)。

5、福柯:

作为实践性权力与规训的空间

(MichelFoucault)1926-1984

在社会学视域,空间同样被诠释为一种实践性权力与规训或一种社会权力关系,这种权力关系体现在控制与抗争、分割与操作、规训与退让、垄断与监控、冲突与反抗以及斗争、协商与妥协,新的城市空间形态是各种权力斗争和表达的场所,隐藏其后的正是社会权力(利益)的分配机制。

空间、活动与人的关系所构成的实践性权力表达方式,使城市成为“权力的熔炉”或“容器”。

(社会学的社会空间转向_一项学术史的视角回顾与考察)福柯在《规训与惩罚》中明确显示,主体是可以透过对时间、空间的一系列分割、操作过程而被“生产”出来,对时间、空间的处分,等于在处分身体行动的节奏性和领域性,也等同于在处分身体,于是“工人”或“士兵”等社会关系的位置就在这种权力运作下被生产出来,达成了权力对民间空间的广泛渗透。

(米歇尔·福柯,2004)

6、吉登斯:

时空作为社会现实的建构性因素

(AnthonyGiddens)1938

吉登斯在建构他的结构化理论时,把时空看作是社会现实的建构性因素,他强调:

“社会系统的时空构成恰恰是社会理论的核心。

”吉登斯通过建立一系列有关空间的概念系统来阐述其结构化理论的,如“在场”、“在场可得性”、“不在场”、“共同在场”、“区域化”、“场景”“中心与边缘区域”以及“情境”等,“关注共同在场情境下的互动系统如何在大规模的时空范围内伸展开来,来考察所谓微观和宏观之间的关系问题”,也关注“在跨越空间和时间的日常接触中,行动者经常不断地运用场景的性质来构成的这些日常接触(安东尼·吉登斯,1998:

63)”。

7、昂利·列斐伏尔(HenriLefebvre,1901~1991)

法国马克思主义哲学家列斐伏尔提出了与结构主义观点完全相反的“社会空间”概念,他认为“(社会的)空间是(社会的)产物”,社会空间是由人类的劳动实践活动生成的生存区域。

在出版于1974年的《空间的生产》[24]一书中,列氏首先梳理了人类对空间的认识

和探索历程,指出在人类的空间认识史上存在着真实空间与精神空间的二元割裂,而社会空间的实践性恰恰能够弥补物质与精神之间的鸿沟。

在提出“空间的生产”这一奇特的表达后,列氏进一步把空间生产的过程分为“空间实践”、“空间的再现”和“再现的空间”三个环节,同时把社会空间历史地划分为“绝对空间”、“神圣的空间”、“历史性空间”、“抽象空间”、“矛盾性空间”和“差异性空间”六种样式。

而列斐伏尔论述的重点在于批判资本主义的空间生产,并将空间中潜藏的革命性提升到人类社会解放的高度,试图通过城市革命的方式改变日常生活和社会现实。

(布迪厄的空间理论_读_社会空间与象征力)

社会空间概念的鼻祖是昂利·列斐伏尔,他是西方学界公认的区域社会学、特别是城市社会学理论的重要奠基人。

昂利·列斐伏尔认为,空间不是通常的几何学与传统地理学的概念,而是一个动态的矛盾的异质性实践过程,他还认为空间性不仅是被生产出来的结果而且是再生产者。

(HenriLefebvre,LeszekKolakowsk,i1974.EvolutionorRevolution,F.Eldersed.ReflexiveWater:

TheBasicConcernsofMankind,London:

Souvenir.pp.199-267.)列斐伏尔的空间分析观点旨在揭示在当时社会关系中三个特殊层面:

第一,列斐伏尔将空间看作是社会行为的发源地,空间既是一种先决条件,又是媒介和社会关系的生成物。

第二,资本与区域空间所产生的都市化建设环境与组织机构,把空间塑造为社会的第二自然,而全球化实际上是一种各种形式的社会空间组织在世界范围内的扩张与相互交织的产物。

第三,在社会空间的不同层面上,持续不断地进行着空间的区域化、非区域化以及重新区域化的过程。

(HenriLefebvre,(1991).TheProductionofSpace.Oxford:

Blackwel.l(Originalworkpublished1974).)列斐伏尔摆脱了空间是空洞和静止的观念,强调空间所具有的社会性,认为“空间里弥漫着社会关系,它不仅被社会关系支持,也生产社会关系和被社会关系所生产”(列斐伏尔,2003a:

48)。

因此,列斐伏尔断言,“(社会)空间就是(社会)产品”(“(social)spaceisa(social)product”)(Lefebvre,1991:

26),空间并非是中立的、“纯净”的,而是政治的、意识形态的,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产物,“空间离开意识形态或政治内容就不是一种科学对象;它总是包含着政治性和策略性(Lefebvre,1977)。

列斐伏尔的这个观点可以说是把空间带进当代社会科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基点,尤其是他所提出的“(社会)空间就是(社会)产物”已经成为了今日空间研究领域的格言。

(空间:

一个批判性的理论视角)列斐伏尔对空间理论框架的最为精彩的分析之一在于他反复讨论的“空间三元性”(spatialtriad),即:

空间实践(spatialpractices)、空间的再现(representationsofspace)和再现的空间(representationalspace)。

“空间实践”指的是发生在空间并跨越空间的相互作用,是作为经济生产和社会再生产基本过程的一部分,它首先是人的活动的成果,表现为可感知的物理意义上的环境。

“空间的再现”指的是一个概念化的、想象的空间。

这是在任何社会占主导或垄断的空间(Lefebvre,1991:

38)。

这一空间往往带有某种象征权力持有者的符号、编码和“行语”(jargon)。

“再现的空间”指的是日常生活的“实际”的空间,与一般的大众的生活密切关联的空间,指被图形与符号以及生活在空间里的人们赋予生命力的空间。

它是居住者和使用者的空间,也是一种被支配的空间——因此是被动地被经验的——这一空间乃是想象想要改变和挪用的空间(Lefebvre,1991:

39)。

列斐伏尔赋予这三个方面的特征是感知的(perceived)、构想的(conceived)和实际的(lived),这三元性之间存在的辩证联系。

如果空间实践、空间的再现和再现的空间在三个空间性的术语理解起来比较费尽,那我们还是来看一下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另一句导论性的话:

“我们所关注的领域是:

第一,物理的,自然,宇宙;第二,精神的,包括逻辑抽象与形式抽象;第三,社会的。

易言之,我们关心的是逻辑——认识论的空间,社会实践的空间,感觉现象所占有的空间,包括想象的产物,如规划与设计、象征、乌托邦等”(Lefebvre,1991:

11-2)。

也就是说,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性即包含了“物质空间”、“精神空间”和“社会空间”这三个领域。

正是列斐伏尔的这番话和其空间三元辩证法激起了索加对“第三空间”的分析。

索加(2005:

84-87)关于三个空间的论述与列斐伏尔的空间三元辩证法的一一对应关系可以从图1得到直观的表述。

8、后现代空间关系:

社会空间辩证法

社会空间辩证法这一理论最初完整表述是由苏贾在他和哈齐米查里斯的合作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苏贾认为传统地理学所关注的是作为城市社会地理学研究基础的人和他们的物理和社会环境的内部相互关系。

居民创造并刻画了他们所居住的城市空间。

由于人们在城市空间中生活和工作,他们逐渐对环境施加影响,尽他们最大的可能调整和修改它,以满足人们的需求,反映他们的价值。

然而与此同时,人们自身又逐步与他们的物理环境和周围人群相适应,这是一个持续的双向的交互的过程,即社会空间辩证法。

(􀀁美􀀂苏贾:

后现代地理学:

重申批判社会理论中的空间!

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6页。

)苏贾的贡献在于他主要探讨了后现代空间关系,融人文地理学、社会科学和哲学于一体,对空间、时间和社会存在这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作了全面而深刻的表述和剖析。

在苏贾基础上,Dear和Wolch(1989)指出社会空间辩证法的核心思想是:

(1)社会关系形成社会空间:

正是由于人类在生产、生活中结成各种社会关系,作用于实体空间,而使实体空间具有社会性,形成社会空间。

(2)社会关系受限于社会空间:

由于社会空间中的建筑的阻挡、交通的限制等,使人们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又受到社会空间的限制,同时强调技术对消除社会空间障碍的作用。

(3)社会空间调解社会关系:

在社会空间中的一些交汇地区,由于这样的场所、空间的存在,使得社会关系受到调解。

(保罗·诺克斯、史蒂文·平奇:

城市社会地理学导论,商务印书馆,2005年,第7页。

大多数社会分析学者仅仅将时间和空间看作是行动的环境,并不假思索地接受视时间为一种可以测量的钟表时间的观念,而这种观念只不过是现代西方文化特有的产物。

除了近来一些地理学家的著作之外,……,社会科学家一直未能围绕社会系统在时空延伸方面的构成来建构他们的社会思想,……,对这个问题的探讨是结构化理论构想的秩序问题迫使我们面对的一项主要的任务。

我们可以从西方社会学理论中关于社会空间的缘起和演绎路径发现,社会空间作为一种理解社会的新的维度开启了社会知识史的另一种语境,获得了一种认识社会、理解社会的一种新的视角,一种新的路径,一种新的问题意识,一种新的理论转向,也为我们研究空间提供了一个基本解释视角。

纵览西方学术界对“社会空间”概念的使用情况,从众多学者对“社会空间”内涵的不同界定来看,大致可以概括为以下四种主流解释:

(1)社会群体居住的地理区域;

(2)个人对空间的主观感受或在空间中的社会关系;(3)个人在社会中的位置,对社会空间的此种理解排除了空间本身的三维性,因而这种“社会空间”不具备地理学的含义或物理的向度;(4)人类实践活动生成的生存区域。

社会空间理论的出现是美国研究空间转向的产物。

美国研究的空间转向!

综合了各个学科对空间问题的最新发展。

空间转向!

是近年来各个学科讨论的一个热点,实际上表达了对传统理论方法的拓展、重组和修正。

在传统的社会理论中,空间长期以来一直被看作是静止的和非辩证的,被局限于社会行动狭窄的环境或舞台。

近年来,各个学科的学者都注意到了空间性或空间问题的凸显,空间已经超越了简单的物理范畴,发展成为社会历史建构的产物,被赋予了经济、社会、文化上的意义。

其核心不但强调传统意义上的空间,更重视抽象意义上的空间。

美国研究吸收了各个学科有关空间转向!

的研究成果,并形成自身独特的社会空间理论。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美国研究的社会空间具有自身的空间逻辑和运作机制,涵盖了更加广阔的地理界线、话语场域和叙事空间,达到了空间文化的重构。

美国研究的空间转向不仅牵涉到具体空间的生产,更关涉到隐喻空间上的政治和文化维度,例如个人身份认同的失落与重建的问题,这也是后现代的空间理论所关心的问题。

因此,美国研究更加关注隐喻意义上的社会空间,为个人和社会互动提供了一个阐释的平台。

(美国研究视阈中的三K党运动_以_中层结构_和_社会空间_理论为视点的论析.pdf)

 

传统哲学对人之存在的“时间性”进行了较为全面、深入的思考,尤其是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一书堪称这一问题研究的标志性进展,但其中未涉及人之存在的空间性问题。

1挪威建筑理论家诺伯格·舒尔兹认为:

“人之对空间感兴趣,其根源在于存在”,随后在《存在·空间·建筑》一书中提出了“存在空间”的概念,认为存在空间是比较稳定的知觉图式体系,是从大量现象的类似性中抽象出来的。

2社会理论对空间问题的关注早见散轶于涂尔干、马克思等理论家的论著中3,20世纪70年代列斐伏尔等地理学家论述了社会关系与空间的相互建构,列斐伏尔在《空间的生产》中提出了“社会空间”这一概念,认为空间是一种社会产品,可以分为物理空间(自然)、心理空间(空间的话语建构)和社会空间(体验的、生活的空间),4空间不仅仅是社会关系发展演变的静止的容器或者平台,更是一个动态的实践过程,叠加着社会、历史和空间的三重辩证。

5德塞都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认为叙事是日常生活实践,理应关注物质空间与隐喻空间并肯定了叙事结构具有空间句法的状态。

6随后布迪厄、福柯等社会学家进一步分析了现代性视域下空间与社会的交互关系以及对社会结构、社会过程的作用。

布迪厄将场域定义为:

位置间客观关系的网络或形构,认为场域不是一般性的空间结构形式,而是一个充满冲突和争夺的空间。

福柯在《论其他空间》一文地称:

“人们处于同在性的时代--并置、远与近、并排、分散的时代,人们所处的场域由点和因素的邻近关系所界定,这些关系可以在形式上描述为序列、树状或网格。

”福柯对于空间的论述不仅仅是物理意义上的空间(地点等),而是从社会、心理、文化和地域等多个视角展开,体现社会关系复杂交织形成的社会网络和人际互动场域,关注的是个体行为在具体情境中的动态表现,以及个体与社会空间的互动关系。

7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伴随着从现代到后现代的转型,时间和历史这些困扰现代人的概念开始受到后现代空间概念的挑战,学者们开始刮目相看人文生活中的“空间性”,把以前给予时间、历史等的青睐转移到空间上来,更有学者提出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出现了所谓的空间转向。

二、他山之石:

叙事研究对空间理论的借鉴

叙事学研究既存在一个时间维度,也存在一个空间维度。

迄今为止的叙事学理论大都重视对时间的研究,强调叙事结构在时间序列中建构,忽视叙事中的空间作用,在物理学、数学、哲学、历史地理学、后现代地理学和文化批判理论杂说中,以康德的想象空间说为契机将空间与文学融通8,自1945年约瑟夫·弗兰克的《现代文学中的空间形式》发表以来,空间问题逐步受到批评理论界的重视。

9叙事学专著中对空间问题有专门论述的并不多,较早的一部是西摩·查特曼的《故事与话语》,文中提出了“故事空间”和“话语空间”的概念,认为故事事件的维度是时间,而故事存在物的维度是空间,在文字叙事中故事空间是抽象的,需要在读者心灵里建构。

10加布里尔·佐伦的《走向叙事空间理论》建构了可能是迄今为止最具有实用价值和理论高度的空间理论模型,从纵向区分了构成空间的三个层次--地志学、时空体与文本,并在横向上提出了空间度量的单位及其各种组合所表现出的不同空间结构。

11海登·怀特在《后现代历史叙事学》一书将历史分析中话语论证形式归纳为四种:

形式论的、有机论的、机械论的和语境论的。

他总结得出语境模式通过把事件置于它们所发生的“环境”当中来解释事件,涉及到事件周围历史空间的关系,与这个空间内其他事件的关系,以及在这个时间和空间的特定环境里,历史动作者与动因之间的互动关系,这就是采用这种方法的历史学家W.H.沃尔什和艾赛亚·柏林所说的“类连结”。

所谓“类连结”,是要找出所要解释的客体与统一语境中的不同领域相连结的线索,追溯事件发生的外部自然或社会空间,确定事件发生的根源或判断事件可能带来的后果,从而把历史中的全部事件和线索编织成一个意义链。

12长期以来空间被隐匿进而被忽略,造成空间在叙述和研究场域中的缺席,值得注意的是叙事是通过时间和空间位置的序列安排而实现的,因此叙事中时间与空间的同样值得我们关注。

现有文献中关于叙事文本建构空间维度的策略着重于以下3方面:

(1)转变叙事视角,打破时空直线延续的传统观念,以新的写作手法来处理场景中的时空关系,如龙迪勇提出利用空间来表现时间,安排叙事结构,推动整个叙事进程13。

(2)调整叙事手法,打破叙述的因果逻辑和事件的先后顺序,以时空交叉和时空并置的叙述方法来达到叙事的空间化效果14。

如巴赫金在《小说中的时间和时空体形式》以“时空体”代表“文学中艺术地表达时空关系的内在联系”,认为空间和时间标志其实都是融合其中,时间浓缩、凝聚,变成艺术上可见的东西,空间则趋向紧张,被卷入时间、情节、历史的运动之中,时间的标志要展现在空间里,而空间则要通过时间来理解和衡量,而后构建了小说文本/作家与读者双重时空体理论。

15随后克里斯托瓦对巴赫金的时空体作了继承和改造,提出纵横坐标轴理论,指出语词、句子和故事层面存在对话和互文,文本在纵横两轴上与作者、读者和语境产生对话。

16弗里德曼在巴赫金、克里斯托瓦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叙事纵横轴空间化阅读双轴坐标,即水平阐释轴和垂直阐释轴,叙事表现为在时空坐标中移动,是文本和读者之间、文本和外部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实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