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49942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684.3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西省怀仁县第一中学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生物试题 Word版含答案Word格式文档下载.docx

A.一般动物吃不到较高处的树叶,但脖子较长的长颈鹿却能吃到,因此有生存优势,能留下更多的后代

B.在求偶季节,雄长颈鹿会挥动长脖子互相撞头进行决斗,脖子越长,就越容易获胜,取得更多的交配机会

C.长颈鹿生活在土壤贫瘠的非洲内地,因此它不得不尽力伸长脖子去吃树叶,这导致它脖子变得较长

D.长颈鹿种群中脖子普遍很长,其根本原因是与长脖子相关的基因频率的提高

7.若在果蝇种群中,XB的基因频率为80%,Xb的基因频率为20%,雌雄果蝇数相等,理论上XbXb、XbY的基因型频率依次为

A.2%10%B.4%20%C.1%2%D.2%8%

8.某小麦种群中,T(抗锈病)对t(易感染)为显性,在自然情况下该小麦种群可以自由交配,据统计TT为20%,Tt为60%,tt为20%,该小麦种群突然大面积感染锈病,致使全部的易感染小麦在开花之前全部死亡。

则该小麦在感染锈病之前与之后基因T的频率分别是多少

A.50%和40%B.50%和62.5%C.62.5%和50%D.50%和80%

9.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血浆是血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B.在人体的体液中,细胞内液约占1/3,细胞外液约占2/3

C.组织液是体内所有细胞直接生活的液体环境

D.血浆和组织液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淋巴中蛋白质较少

10.血浆中的水来自

A.组织液B.组织液、消化道C.消化道、组织液、淋巴D.淋巴、组织液

11.人体血液中的O2若要进入组织细胞中参与氧化分解有机物,这些氧气分子需要通过几层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组成的膜

A.1层     B.3层     C.4层     D.6层

12.一金鱼缸中有正常生长的金鱼藻小鱼,现将金鱼缸密闭,通入适量的18O2,一段时间后在小鱼体内存在放射性18O的部位有

①肺②血浆③组织细胞基质④组织蛋白⑤脂肪组织

A.①B.①②C.①②③D.①②③④⑤

13.人体内对内环境稳态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是

A.消化系统和呼吸系统B.循环系统和运动系统

C.排泄系统和生殖系统D.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

14.如图l表示在神经纤维膜外侧接一灵敏电流计,右侧给予一适当的刺激,图①②③表示电流计指针的偏转情况。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电流计指针偏转的顺序依次是:

②→①→②→③→②

B.电流计指针发生四次相反的偏转

C.图①a和图③a电极处的膜均处于未兴奋状态

D.图①b和图③b电极处的膜均处于兴奋状态

15.电视屏幕上的图像引起猫大脑皮层视觉中枢兴奋,经插入脑内的电极记录神经膜电位变化,当兴奋产生时,对该电位变化正确的表述是

A.神经膜离子分布内负外正B.Na+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

C.K+大量进入神经细胞内D.神经冲动沿神经纤维膜单向传导

16.某人腰椎部因受外伤造成右侧下肢运动障碍,但有感觉.该病人受损伤的部位可能是在反射弧的

①传入神经②传出神经③感受器④神经中枢⑤效应器

A.②④B.①④C.①②D.②⑤

17.人体中绝大部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是通过递质实现的。

下列关于突触和兴奋传递的叙述,错误的是

A.突触前后两个神经元的兴奋是同时发生的

B.兴奋通过突触时由电信号转化为化学信号再转化为电信号

C.构成突触的两个神经元之间是有间隙的

D.兴奋在突触处只能单向传递

18.下列关于兴奋沿神经纤维传导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膜内电流由未兴奋部位流向兴奋部位

B.膜外电流由兴奋部位流向非兴奋部位

C.兴奋的传导方向是轴突→另一个细胞的树突或胞体

D.神经纤维在未受到刺激时,膜内为正电荷

19.在神经元的结构中,下列关于突触小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呈杯状或球状  B.与轴突相接触C.与树突相接触  D.与细胞体相接触

20.《新民晚报》报道:

上海科学家破解了神经元“沉默突触”的沉默之迷。

此前发现,在脑内有一类突触只有突触结构而没有传递信息的功能,被称为“沉默突触”。

请你大胆推测“沉默突触”沉默的原因可能是

①突触小体中没有细胞核②突触后膜缺乏相应的受体

③突触前膜缺乏相应的受体④突触小体不能释放相应的神经递质

A.②③④B.②④C.②③D.③④

21.右图为反射弧结构示意图,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A.由ABCDE组成了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B.该图为膝跳反射

C.图中②的结构决定了神经元之间的兴奋传递只能是单向的

D.若从①处剪断神经纤维,刺激③处,效应器仍能产生反应

22.右图为突触结构模式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在a中发生电信号→化学信号的转变,信息传递需要能量

B.①中内容物释放至②中主要借助于突触前膜的主动运输

C.①中内容物使b兴奋时,兴奋处膜外为负电位

D.②处的液体为组织液,传递兴奋时含有能被③特异性识别的物质

23.某人因饮酒过多导致语无伦次,走路不稳,呼吸急促,出现这些症状的原因是由于中枢受到影响,它们分别是

A.大脑、小脑、脊髓B.小脑、大脑、脑干

C.大脑、小脑、脑干D.脊髓、小脑、大脑

24.人在遇到危险的时候,会爆发出比平时更大的力量和产生更敏捷的反应,此时如测定其体内激素水平,明显提高的是

A.胰岛素B.肾上腺素C.性激素D.胰高血糖素

25.下列有关糖代谢及其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⑤、⑥、⑦等过程

B.胰岛B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①、③过程

C.胰岛A细胞分泌的激素促进④过程

D.②过程可发生在肌肉、肝脏细胞中

26.下列不属于下丘脑功能的是

A.具有体温调节中枢,可以维持体温的相对稳定

B.能产生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抗利尿激素等多种激素

C.能传导兴奋,并能控制生物节律

D.具有渗透压感受器,能感受细胞外液渗透压的变化

27.给严重缺氧的病人输氧时,要纯氧中加入5%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维持呼吸中枢的兴奋,这属于

A.神经调节B.内分泌调节C.激素调节D.体液调节

28.下列关于人体水分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大量饮水,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增加

B.渴觉中枢兴奋,则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则尿量增加

D.细胞外液中电解质浓度降低,则尿量减少

29.下列关于人体体温调节过程的叙述,正确的是

A.炎热环境中,毛细血管收缩,汗液分泌增多

B.炎热环境中,中暑是神经调节紊乱导致的,与体液调节无关

C.寒冷环境中,位于大脑皮层的体温调节中枢兴奋,促进机体产热

D.寒冷环境中,骨骼肌和肝脏产热增多,受神经—体液调节

30.吃食物过咸时会产生渴的感觉,产生渴觉得感受器和神经中枢位于

A.下丘脑和脑干B.下丘脑和大脑皮层

C.大脑皮层和下丘脑D.小脑和下丘脑

31.关于正常人体生命活动调节的叙述,正确的是

A.血糖低于正常值时,肝糖原、肌糖原可以分解成葡萄糖进入血液

B.当人体缺水时,血浆的渗透压会降低,从而产生渴觉

C.寒冷时,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增加,促甲状腺激素也随之增加

D.体温调节和水平衡的调节,都与下丘脑有关

32.下列关于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B.体液调节依赖于体液的传送

C.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不会影响神经系统的功能

D.大部分内分泌腺分泌激素毒素神经系统的控制

33.右图表示离体神经纤维某一部位受到适当刺激前后,膜两侧电位差的变化。

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a线段时膜两侧的电位表现为外负内正

B.b点时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

C.c~d段的K+外流不需要消耗能量

D.若细胞外K+浓度适当升高,a线段将向下移动

34.为了验证胰岛素具有降低血糖的作用,在设计实验方案时,如果以正常小白鼠每次注射药物前后小鼠症状的变化为观察指标,则下列对实验组小鼠注射药物的顺序,正确的是

A.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葡萄糖溶液

B.先注射葡萄糖溶液,再注射胰岛素溶液

C.先注射胰岛素溶液,后注射生理盐水

D.先注射生理盐水,后注射胰岛素溶液

35.2008年1月12日我国科考队员登上了南极“冰盖之巅”。

他们生理上出现的适应性变化是

①体温下降②机体耗氧量降低③皮肤血管收缩④体温调节中枢兴奋性增强⑤甲状腺激素分泌量增加

A.①③④B.①④⑤C.②③⑤D.③④⑤

36.下图表示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

对这一调节的叙述错误的是

A.甲与乙结构分别表示下丘脑和垂体

B.a与b物质分别表示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和促甲状腺激素

C.乙结构的活动只受甲结构释放的激素的调节

D.血液中的甲状腺激素含量起着反馈调节的作用

37.研究者给家兔注射一种可以特异性破坏胰岛B细胞的药物——链脲佐菌素(STZ)进行血糖调节研究。

为了准确判断STZ是否成功破坏胰岛B细胞,应

①在兔饱足状态下 ②在兔空腹状态下 ③测定血糖含量 

④测定尿液是否含糖 ⑤测定血液胰岛素含量

A.①③④B.①③⑤C.②③⑤D.②③④

38.右图是人体排尿反射的反射弧结构示意图,方框甲、乙代表神经中枢。

婴儿可以无意识排尿,成人在适宜的环境下才排尿。

下列有关这一生理过程的分析正确的是

A.婴儿排尿反射的反射弧为:

E→D→乙→B→A

B.尿意不可能在图中的乙方框处产生

C.兴奋在C处的传递(导)速度快于D处

D.由甲发出的传出神经纤维末端释放的神经递质一定能引起乙的兴奋

39.某同学利用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神经细胞的神经突触结构,下图是某同学按电子显微镜扫描图像绘制的简图。

下列关于图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①神经兴奋从A细胞向B细胞传导②B所在的细胞膜既可以是突触前膜也可以是突触后膜

③神经兴奋从B细胞向C细胞传导④神经兴奋从C细胞向B细胞传导⑤细胞的突触小泡中包含着神经递质

A.①②③④B.①②④⑤C.①②③⑤D.①③④⑤

40.“低渗性脱水”是指水和钠同时缺失,但缺水少于缺钠,血浆中钠低于正常范围,细胞外液呈低渗状态,需采用含盐溶液或高渗盐水静脉滴注予以治疗。

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A.长时间大量出汗后若只补充水分,易转变为低渗性脱水

B.低渗性脱水时,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的水分均丢失

C.滴注高渗盐水是为了减少细胞外液的液体总量

D.治疗时输入的溶液可从血浆直接进入淋巴

41.选取健康大鼠,给予某种刺激处理,测定血液中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的浓度,结果如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该刺激可能是注射葡萄糖溶液

B.开始刺激后小鼠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快,但细胞对葡萄糖的利用并不加快

C.胰岛素增加时胰高血糖素同时减少,说明两者在调节血糖浓度时是协同作用

D.若要证实胰岛素能直接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可在胰岛组织中注射胰岛素后检测血液中胰高血糖素的浓度来确定

42.下表为某人血液中甲状腺激素的检测结果。

据实分析,其体内最不可能发生的是

检测项目

测定值

参考范围

单位

甲状腺激素

10.0

3.1—6.8

pmol/L

A.体温比正常人低B.组织细胞摄取葡萄糖加速

C.促甲状腺激素分泌减少D.神经系统的兴奋性升高

43.右图中神经元a、b与痛觉传入有关,神经元c能释放脑啡肽,脑啡肽具有镇痛作用。

下列相关判断不合理的是

A.a神经元的递质释放受a、c两个神经元控制

B.乙酰胆碱会使突触后膜产生兴奋或抑制

C.脑啡肽的释放会引起乙酰胆碱释放量减少

D.a、c神经元均通过胞吐的方式释放递质

44.下列有关生物体内信息分子的叙述,正确的是

A.激素和酶均为信息分子,前者发挥作用后既被灭活

B.非蛋白质类激素自身的合成不受基因组的控制

C.信息分子在细胞间起作用时与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有关

D.神经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后,会引起突触后神经细胞产生兴奋

45.取某动物的离体神经纤维培养在与正常海水浓度相同的培养液中,给予适宜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下图分别为该离体神经纤维动作电位的产生、传导、传递的示意图。

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图甲中,若将离体神经纤维放在高于正常海水Na+浓度的溶液中,甲图的a点将降低

B.图甲、乙,发生Na+内流的过程分别是a-b、②-③

C.图丙中,g接受f传递来的化学信号可能会产生图甲所示的变化

D.图甲、乙、丙中,复极化过程(b—c、②—③)K+外流需要消耗ATP

46.世界顶尖杂志《自然神经科学》刊登文章指出,当人们在挠痒时,会刺激同一皮肤部位的各种疼痛和触觉感受器,痛觉和触觉感受器会产生一种“周围抑制”效应,瘙痒感就被短暂地“关闭”掉了。

请据此推理,抗组胺药、类阿片拮抗药等可暂时减缓瘙痒感的原理最可能是

A.阻止瘙痒感受器发出瘙痒信号

B.激活瘙痒部位的痛觉和触觉感受器

C.使传递瘙痒的神经细胞变得“迟钝”

D.激活瘙痒感受器发出瘙痒信号

47.下图是一个反射弧的部分结构图,甲、乙表示连接在神经纤维上的电流表。

给A点以一定的电流刺激,甲、乙电流表的指针发生的变化正确的是

A.甲、乙都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B.甲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乙不偏转

C.甲不偏转,乙发生两次方向相反的偏转

D.甲发生一次偏转,乙不偏转

48.细胞间和细胞内的信息传递过程中,需要受体对信号的识别。

如图甲、乙分别表示人体细胞内受体和细胞表面受体的作用机制模式图。

下列有关受体的叙述错误的是

A.图中细胞膜上的受体、细胞质受体和核受体的化学本质均为蛋白质

B.雌性激素只能与特定的受体结合,从而使雌性激素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细胞

C.人体内其他激素的作用机制与图甲相似,即通过细胞内受体识别特定的激素

D.若图乙可以表示神经元间兴奋的传递方式,其中信号分子为神经递质

49.若右图中甲、乙两图均表示人体生命活动调节过程中细胞之间的信息传递方式,则以下相关叙述中正确的是

A.细胞2、细胞4依靠细胞表面的糖蛋白识别信息

B.信息从细胞3传递到细胞4的速度比从细胞1传递到细胞2快

C.人体对寒冷的反应与乙图所示调节有关,也与甲图所示的调节有关

D.若细胞1为下丘脑中的分泌细胞,产生的激素作用于细胞2的是甲状腺细胞

50.如图表示某人在安静状态下,单位时间内流经其单位面积皮肤血管内血液的相对流量,在时刻A,所处环境温度由15℃突升至40℃,在时刻B,所处环境温度温度又突降至15℃,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A时刻环境温度变化时,皮肤血管收缩,立毛肌舒张

B.在AB段时间内,因环境温度高于人体温度,所以人体不散热

C.在AB段时间内,人体内酶的活性比BC段时间内高

D.在BC段时间内,人体肾上腺素分泌量增加

二、填空题(40分)

51.(9分,除标注外,每空1分)普通小麦中有高秆抗病(TTRR)和矮秆易感病(ttrr)两个品种,控制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实验小组利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如下三组实验:

请分析回答:

(1)A组由F1获得F2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F2矮秆抗病植株中不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___。

(2)I、Ⅱ、Ⅲ三类矮秆抗病植株中.最可能产生不育配子的是______________类。

(3)A、B、C三组方法中,最不容易获得矮杆抗病小麦品种的是____________组,原因是______________。

(4)通过矮秆抗病Ⅱ获得矮秆抗病小麦新品种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

获得的矮秆抗病植株中能稳定遗传的占______________。

(5)在一块高秆(纯合体)小麦田中,发现了一株矮秆小麦,请设计实验方案探究该矮秆性状出现的可能原因(简要写出所用方法、结果和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52.(13分,每空1分)下丘脑在人体稳态调节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图为下丘脑行使功能的部分过程图,请回答问题。

(1)若刺激甲表示血糖浓度上升,则C细胞为______细胞,其分泌的______可以降低血糖。

(2)若刺激甲表示寒冷,皮肤中的______接受刺激产生兴奋传至下丘脑______中枢,此时,图中的物质X为______,它作用于c细胞使其分泌促甲状腺激素。

如果人体内甲状腺激素分泌过多时,下丘脑和垂体分泌的相关激素就会____________,这是一种__________调节机制。

(3)若物质X表示抗利尿激素,刺激甲为______,该激素的分泌量增加会促进c细胞______。

该过程体现的调节方式属于______调节。

(4)刺激甲引起的神经冲动传至a细胞时,膜外电位变化是______,a与b通过______(结构)连接,产生的神经冲动通过该结构时发生的信号转变为______。

53.(8分,每空1分)科研人员以大鼠神经元为材料,研究细胞外ATP对突触传递的作用。

(1)在突触前神经元上给予一个电刺激时,产生_________传至突触小体,引起神经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上的_________结合,引起突触后膜的电位变化。

(2)Glu是大鼠神经元的一种神经递质,科研人员分别用Glu受体抑制剂、ATP处理离体培养的大鼠神经元,检测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结果如图1所示。

实验结果表明,ATP对突触传递产生_________。

(3)科研人员用Glu和Glu+ATP分别处理突触后神经元,检测发现两组突触后神经元的电位变化无差异。

由此推测ATP对突触_________(结构)没有直接的作用。

(4)科研人员给予突触前神经元细胞一个电刺激时,能够引起细胞膜上Ca2+通道的开放,Ca2+流入细胞,使_________与_________融合,递质释放。

由图2所示实验结果分析,ATP能够_________。

(5)综合上述结果推测,ATP对神经元之间信号传递的作用是_________。

54.(10分,每空1分)如图表示膝跳反射的结构基础,A、B、C为突触。

膝跳反射需要伸肌和屈肌共完成,

即伸肌收缩而屈肌舒张。

请据图分析回答:

(1)完成膝跳反射的神经结构基础是________,假如在2处剪断传出神经,若刺激剪断处的某一端出现收缩活动,该活动___________(能、不能)称为反射活动,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刺激图中①处,动作为踢小腿,此时伸肌________,屈肌________(填“收缩”或“舒张”)。

图中突触后膜电位为“外正内负”的是_____________。

(填字母)

(3)已知中枢神经系统中的神经递质,在神经元间信息传递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如果破伤风杆菌产生的痉挛毒素可阻止神经末梢释放神经递质,因而引起肌肉收缩,由此可见该神经递质能使下一个神经元__________。

(填“兴奋”或“抑制”)

(4)若某药物可以阻断伸肌收缩,请设计实验,证明该药物可以阻断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①实验原理:

机体内骨骼肌收缩的刺激来自神经传导的兴奋。

②实验材料:

略。

③实验步骤及实验结果:

第一步:

先将药物置于神经纤维2处,刺激神经纤维1处;

实验结果:

伸肌_______________。

(填“收缩”或“不收缩”)

第二步:

后将药物置于_______________(填字母)处,刺激神经纤维1处;

 

2018—2017学年第一学期高二期中考试生物答案

1—5AACCA6—10CABAC11—15DDDAB16—20AADBB21—25BBCBA

26—30BDCDB31—35DCCAD36—40CBBCA41—45AABCB46—50CDCCD

51.(除最后一空2分外,其余每空1分,共,9分)

(1)自交2/3

(2)Ⅱ(3)C基因突变发生的频率极低且不定向

(4)秋水仙素(或低温)诱导染色体数目加倍(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幼苗)100%

(5)将矮秆小麦与高秆小麦杂交;

如果子一代为高秆,子二代高秆;

矮秆=3:

1(或出现性状分离),则矮秆性状是基因突变造成的;

否则,矮秆性状是环境引起的。

或将矮秆小麦与高秆小麦种植在相同环境条件下;

如果两者未出现明显差异,则矮秆性状由环境引起;

否则,矮秆性状是基因突变的结果(答案合理即可)

52.(13分,每空1分)

(1)胰岛B胰岛素

(2)冷觉(温度)感受器体温调节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减少负反馈

(3)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重吸收水神经和体液

(4)由正变负突触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

53.(8分,每空1分)

(1)兴奋(或“神经冲动”)受体

(2)(部分)抑制

(3)后膜(或“后膜上的受体”)(4)突触小泡突触前膜抑制Ca2+内流

(5)抑制突触前神经元递质释放从而抑制突触传递

54.(10分,每空1分)

(1)反射弧不能反射弧的结构不完整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