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95356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40 大小:34.4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0页
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0页
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0页
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0页
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0页
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0页
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0页
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0页
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0页
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0页
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0页
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0页
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0页
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0页
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0页
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0页
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0页
亲,该文档总共4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docx

《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docx(4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docx

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马说文言现象选择简答习题

部编版八下第六单元文言现象、选择、简答题带答案

班级:

姓名:

题型:

【文言现象:

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文言句式】【赏析辨识选择题】【课内简答题】

目录:

第21课《北冥有鱼》《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检测题

第22课《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检测题

第23课《马说》习题

第21课《北冥有鱼》

班级:

姓名:

一、文言知识积累:

1、指出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①北冥有鱼:

②志怪者也:

③其正色邪:

④水击三千里:

⑤天池也:

⑥其视下也:

⑦野马也尘埃也:

⑧怒而飞:

⑨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⑩天池也:

2、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解释:

①怒而飞:

②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③志怪者也:

④水击三千里:

⑤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⑦去以六月息者也:

⑧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⑨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⑩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⑪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⑫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⑬亦若是则已矣:

⑭去以六月息者也:

⑮亦若是则已矣:

3、一词多义

①其名为鲲:

②不知其几千里也:

③其正色邪:

④其视下也:

①鹏之背: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

③我知之濠上也:

①化而为鸟:

②怒而发:

③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①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②子固非鱼也: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4、判断文言句式的种类:

①南冥者,天池也。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③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二、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是”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

A.亦若是则已矣          B.是进亦忧,退亦忧

C.是谓大同              D.今夕是何年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困于心,衡于虑           D.其人舍然大喜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北冥有鱼同“溟”,海。

B.置杯焉则胶胶:

粘住,意思是搁浅

C.而后乃今将图南图:

谋取

D.而控于地而已矣控:

投,落地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①其翼若垂天之云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①生物之以息相吹也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①我决起而飞②风飘飘而吹衣

D.①时则不至②至则无用,放之山下

5.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知其几千里也/其正色邪?

B.其名为鹏/有仙则名。

C.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D.鹏之背/鹏之徙于南冥也。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的语言以夸饰惊人,善于运用想象和夸张,如文中描写鲲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B.庄子使用了一个气势磅礴的“鲲鹏变化”的寓言,不仅写出了鲲鹏之大,而且写出了鹏的水击三千里,高飞九万里,大海的掀动,狂风的倏起,空中飘飞的尘埃,如野马奔腾般的泽气,以及那至高至远的苍天等,构成了天地广阔的大意境。

C.从“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可以看出,大鹏虽然自己伟岸强大,但要万里南征,仍要有所凭借。

D.庄子把大鹏与野马进行了比较,突出大鹏的大。

三、课内简答题:

1.本文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有什么联系?

2.“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

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3、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4、你喜欢鲲鹏吗?

谈谈你的理由。

5、本文想象奇特,请你联系课文谈谈想象手法的运用。

 

参考答案

一、文言知识积累:

1、指出加点词的用法并解释:

①北冥有鱼:

冥同“溟”,海。

②志怪者也:

形作名,怪异的事情。

③其正色邪:

邪同“耶”,疑问语气词。

④水击三千里:

名作形,在水面上。

⑤天池也:

名作形,天然的。

⑥其视下也:

名词作状语,向下。

⑦野马也尘埃也:

古今异义,古:

山野中的雾气。

今:

野生的马。

⑧怒而飞:

古今异义,古义:

奋发。

⑨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古今异义,古义:

海动。

今义:

海上运输。

⑩天池也:

古今异义,古义:

天然形成的大水池。

2、重点文言实词、虚词解释:

①怒而飞:

振奋,这里指用力鼓动翅膀。

②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迁移。

③志怪者也:

记载。

④水击三千里:

拍打。

⑤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盘旋飞翔。

⑥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表虚数,不是实指。

⑦去以六月息者也:

离,这里指离开北海。

⑧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概指各种有生命的东西。

⑨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气息,这里指风。

⑩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吹拂。

⑪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互相。

⑫其远而无所至极邪:

尽。

⑬亦若是则已矣:

这样。

⑭去以六月息者也:

凭借。

⑮亦若是则已矣:

罢了。

3、一词多义

①其名为鲲:

代词,它的。

②不知其几千里也:

表推测。

③其正色邪:

表示选择。

④其视下也:

代大鹏。

①鹏之背:

结构助词“的”。

②鹏之徙于南冥也: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③我知之濠上也:

代词,“鱼之乐”。

①化而为鸟:

表示承接。

②怒而发:

表示修饰。

③既已知吾知之而问我:

表示转折。

①我非子,固不知子矣:

固然。

②子固非鱼也:

本来。

①去以六月息者也:

大风。

②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气息。

4、判断文言句式的种类:

①南冥者,天池也。

判断句

②《齐谐》者,志怪者也。

判断句

③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

倒装句、状语后置

二、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是”的意思与其他三句不同的一项是(D)

A.亦若是则已矣          B.是进亦忧,退亦忧

C.是谓大同              D.今夕是何年

【解析】A这样。

B这样。

C这样。

D判断动词,是。

2.下列句子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B)

A.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B.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C.困于心,衡于虑           D.其人舍然大喜

【解析】A同“溟”,海。

B无。

C同“横”梗塞,不顺。

D同“释”

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北冥有鱼同“溟”,海。

B.置杯焉则胶胶:

粘住,意思是搁浅

C.而后乃今将图南图:

谋取

D.而控于地而已矣控:

投,落地

【解析】C图:

图谋,打算。

4.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C)

A.①其翼若垂天之云②夫人之相与,俯仰一世

B.①生物之以息相吹也②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C.①我决起而飞②风飘飘而吹衣

D.①时则不至②至则无用,放之山下

【解析】A的;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凭借;因为。

C;都表示修饰关系。

D或;表转折。

5.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C)

A.不知其几千里也/其正色邪?

B.其名为鹏/有仙则名。

C.去以六月息者也。

/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D.鹏之背/鹏之徙于南冥也。

【解析】A表推测;代词,指它的。

B名字。

动词,出名。

C气息,气息。

D的;主谓之间。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D)

A.庄子的语言以夸饰惊人,善于运用想象和夸张,如文中描写鲲鹏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其翼若垂天之云”,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B.庄子使用了一个气势磅礴的“鲲鹏变化”的寓言,不仅写出了鲲鹏之大,而且写出了鹏的水击三千里,高飞九万里,大海的掀动,狂风的倏起,空中飘飞的尘埃,如野马奔腾般的泽气,以及那至高至远的苍天等,构成了天地广阔的大意境。

C.从“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背负青天而莫之夭阏”可以看出,大鹏虽然自己伟岸强大,但要万里南征,仍要有所凭借。

D.庄子把大鹏与野马进行了比较,突出大鹏的大。

【解析】D文中的野马是指山野中的雾气,非指真的马。

三、课内简答题:

1.本文开头描述鲲鹏的形象及奋飞时的壮美气势与论述“逍遥游”有什么联系?

答:

鲲鹏展翅高飞,必须凭借六月的大风。

说明世间万物都要凭借外力才能活动,从而回答了“逍遥”要有所依凭。

2.“野马”“尘埃”的运动依靠什么?

写它们有什么作用?

答:

“野马”“尘埃”的运动也必须依靠气息,“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这里和鹏相比,说明万物均“有所待”(有所待,须凭借,要依靠),世上的万物无论大小,都受到不同的限制,处在不同的束缚之中。

因此,大鹏也好,“野马”“尘埃”也好,状似逍遥,其实并没有达到真正的逍遥。

3、作者笔下的“鹏”是个什么样的形象?

答:

作者笔下的“鹏”是一个硕大无比、力大无穷、志存高远、善借长风的形

象。

4、你喜欢鲲鹏吗?

谈谈你的理由。

答:

示例一:

我喜欢鲲鹏。

因为鲲鹏入深海,翔九天,胸怀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搏击长空,纵横大海,就像诸葛亮、毛泽东等历史人物,他们以天下苍生为己任,推动历史向前发展。

示例二:

我不喜欢鲲鹏。

因为我喜欢知足常乐,淡泊名利,就像普通的劳动者,他们爱岗敬业,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贡献。

5、本文想象奇特,请你联系课文谈谈想象手法的运用。

答:

①在想象中夸张:

如对鲲鹏形象之大的描绘;②在想象中进行对比:

列举野马、尘埃和鲲鹏进行对比来阐述道理;③在想象中寄寓自己的情感:

作者醉心“逍遥”,表达了自己对理想的强烈追求。

《庄子与惠子游于濠梁之上》精品习题

一、文言知识积累:

1、指出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循其本:

2、一词多义

固:

①固不知子矣:

②子固非鱼也:

之:

①是鱼之乐也:

②子之不知鱼之乐:

3、判断文言句式

①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

二、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与”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粱之上B.呼尔而与之

C.吾谁与归D.吾与徐公孰美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地一组是()

A.是鱼之乐也/是日更定矣

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苟全性命于乱世

C.子固非鱼也/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云归而岩穴暝

3.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例句不同地一项是()

例句:

我知之濠上也

A.公与之乘B.杀之以应陈涉

C.何陋之有D.择其善者而从之

三、课内简答题:

1、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性格的差异。

3、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

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一、文言知识积累:

1、指出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循其本:

古今异义词:

古、追溯。

今、遵守、依照、沿袭。

2、一词多义

固:

①固不知子矣:

固然。

②子固非鱼也:

本来。

之:

①是鱼之乐也:

助词,的

②子之不知鱼之乐:

主谓之间,不译 

3、判断文言句式

①鯈鱼出游从容,是鱼之乐也。

判断句……也,表判断

②庄子与惠子游于濠(háo)梁之上:

倒装句,状语后置,应为“于濠梁之上游”

二、选择题:

1.下列句子中“与”的意思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B)

A.庄子与惠子游于濠粱之上B.呼尔而与之

C.吾谁与归D.吾与徐公孰美

【解析】ACD都是和的意思,B是介词,给。

故选B

2.下列加点词语意思相同地一组是(A)

A.是鱼之乐也/是日更定矣

B.子之不知鱼之乐全矣/苟全性命于乱世

C.子固非鱼也/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D.子曰“汝安知鱼乐”云者/云归而岩穴暝

【解析】A指示代词,这;这。

B完全;保全。

C本来;巩固。

D说;名词,云。

3.下列各项中“之”字用法与例句不同地一项是(C)

例句:

我知之濠上也

A.公与之乘B.杀之以应陈涉

C.何陋之有D.择其善者而从之

【解析】例句是代词,指这件事。

A代词,曹刿。

B代词,军官。

C定语后置标志。

D代词。

三、课内简答题:

1、庄子与惠子的辩论十分巧妙,试说说巧妙在哪里?

答:

惠子以子之矛攻子之盾,使庄子处于被动。

庄子偷换概念,将怎能会知道偷换为“怎么知道”将惠子的发难化解了。

2、比较庄子与惠子性格的差异。

答:

惠子好辩,重分析,对于事物有一种寻根究底的认知态度,重在知识的探讨。

庄子智辩,重观赏,对于外界的认识带有欣赏的态度,将主观的情意发挥到外物上而产生移情同感的作用。

3、庄子为什么说他知道鱼之乐?

谈谈你的理解。

答:

因为他对客观事物带有欣赏的态度,看到鱼儿出游从容,自己当时也悠闲自得,就把自己的主观感受移情到鱼儿的客观事物上。

 

第22课《虽有嘉肴》《大道之行也》

班级:

姓名:

一、文言知识积累:

1、指出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虽有至道古义:

②不能知其旨也古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

④教学相长也古义:

⑤不知其善也:

⑥学学半:

前一个“学”:

2、一词多义

①学学半:

②学学半:

①其此之谓乎:

②不知其旨也:

二、选择题: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其此之谓乎    丘未得其为人也。

B.弗学,不知其善也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

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学而不思则罔     丘得其为人,黑而长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輮使之然也      辍耕之垄上

B.不知其善也      则知明而行五过矣。

C.虽有嘉肴         虽有槁暴

D.学而不思则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不知其旨也    人不知而不愠

B.虽有至道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然后能自反也其反激之力

D.其此之谓乎    太守自谓也

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虽有嘉肴     故余虽愚

B.不知其善也欲穷其林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公问其故

D.然后能自强也     满目萧然

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

B.作者通过列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C.文中“教学相长”是指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

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

D.短文多运用对偶句,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6.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

在学习上热心帮助

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B.文章首先通过比喻引出“弗学,不知其善”,接着论述教与学的重要

性及辩证关系,最后才归纳出“教学相长”这个中心。

C.“学学半”运用引用论证,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

了文章说服力。

D.本文为新时期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师生应多互动,学生要白主

学习,才能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三、课内简答题:

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论证思路)

                                   

                                   

                                   

4、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5、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长”给你怎样的启示?

                                   

                                   

                                   

参考答案

一、文言知识积累:

1、指出加点字的文言现象并解释:

①虽有至道古义:

古今异义,即使。

今义:

虽然

②不能知其旨也古义:

古今异义,甘美。

今义:

意义

③教然后知困古义:

古今异义,不通,理解不了。

今义:

困难

④教学相长也古义:

古今异义,促进。

今义:

增长

⑤不知其善也:

词类活用,形容词作名词,好,好处

⑥学学半:

前一个“学”:

通假字,同“敩”,教导。

2、一词多义

①学学半:

通假字,同“敩”,教导。

②学学半:

向别人学习。

①其此之谓乎:

表推测,大概,恐怕。

②不知其旨也:

它的。

二、选择题:

1.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B )

A.其此之谓乎    丘未得其为人也。

B.弗学,不知其善也  孔子学琴于师襄子,

C.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D.学而不思则罔     丘得其为人,黑而长

【解析】B都是“学习”之意。

A表示推测的语气;代词。

C反语;同“返”;D表示转折,表并列关系。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C)

A.輮使之然也      辍耕之垄上

B.不知其善也      则知明而行五过矣。

C.虽有嘉肴         虽有槁暴

D.学而不思则罔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解析】A代词,它;动词,去往。

B知道;同“智”。

C即使;即使。

D表转折;

表并列。

3.下列句子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  )

A.不知其旨也    人不知而不愠

B.虽有至道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C.然后能自反也其反激之力

D.其此之谓乎    太守自谓也

【解析】A都是“知道,了解”。

B道理;道路。

C反思;反向。

D说;命名。

4.下列句子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虽有嘉肴     故余虽愚

B.不知其善也欲穷其林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公问其故

D.然后能自强也     满目萧然

【解析】A都是连词,译为“虽然”。

B代词,代指“它,至道”;后者是指示

代词,译为“那”。

C前者译为“所以”;后者译为“原因,缘故”。

D前者是

代词,译为“这样”;后者用作形容词词尾,译为“……的样子”。

5.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  )

A.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切入话题,先以“嘉肴”为喻,指出“弗食,不知其旨”,自然引出“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

B.作者通过列举“学”与“教”所产生的“知不足”和“知困”两种情境,并进一步解释,将论述引向深入,得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C.文中“教学相长”是指一个人学习成长的过程:

一方面,“学然后知不足”,而后“自反”;另一方面,“教然后知困”,而后“自强”。

D.短文多运用对偶句,这种句式两相对举,结构相同,用词相对,语气一致,相互辉映,明快有力,连用铺排,强化了比喻说理的效果。

【解析】短文先以“嘉肴”与“至道”为喻,指出学习的重要性,这运用了类比

的方法,A项中“作者用对比的方法切入话题”理解有误。

6.下面是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B)

A.本文论述了教与学的关系,从中我们可以认识到:

在学习上热心帮助

别人、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B.文章首先通过比喻引出“弗学,不知其善”,接着论述教与学的重要

性及辩证关系,最后才归纳出“教学相长”这个中心。

C.“学学半”运用引用论证,进一步论证了“教学相长”的观点,增强

了文章说服力。

D.本文为新时期教师教学提供了新的方法,师生应多互动,学生要白主

学习,才能发现自己不懂的地方。

【解析】B项文中用的是类比手法,将“嘉肴的美味”与“道理的好处”进行类比,并没有用比喻手法,表述错误。

故选B项。

三、课内简答题:

1、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

答:

文章运用“类比手法”引出要阐述的观点,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即教人和学习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告诉我们实践出真知的道理。

2、本文主要论述了什么道理?

答:

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的,二者相辅相成。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教人之后才能知道自己有理解不了的地方,这样才会自我勉励,不断提高。

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

3、作者是怎么论述的?

(论证思路)

答:

以类比论证的方法,从“嘉肴,弗食,不知其旨”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的道理,强调要学习,要实践。

接着讲到教和学的关系。

一个人只有“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点明“教学相长”的观点。

文章短小精悍,逻辑严密,有条有理。

4、文章开头写“虽有嘉肴”有何作用?

答:

类比论证。

引出“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的道理。

由“嘉肴”、“至道”作比喻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有“嘉肴”、“至道”,教与学的关系就浅显易懂了。

5、结合自身的学习经验,谈谈“教学相长”给你怎样的启示?

答:

答案一:

教学相长原则阐述了教与学的辩证关系,教学本身是一个双边活动,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不可能高效迅速地获取知识,没有学生的而积极参与,教师的教学活动便得不到施展,事倍功半。

答案二:

一方面,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人学习之后就会知道不足,知道了不足之处,才能反省自己,提高自己。

另一方面,“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

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

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

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第22课《大道之行也》检测题

班级:

姓名:

一、文言知识积累:

1、指出加点字的用法,并解释。

①选贤与能:

②矜、寡、孤、独、废疾者:

③不独亲其亲:

④不独子其子:

⑤使老有所终:

⑥选贤与能:

⑦选贤与能:

⑧壮有所用:

⑨幼有所长:

⑩故外户而不闭:

⑪故人不独亲其亲:

⑫鳏寡孤独:

⑬盗窃乱贼而不作:

⑭盗窃乱贼而不作:

2、一词多义:

①天下为公:

②不必为己:

①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②故人不独亲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