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课时作业师说11.docx

上传人:b****5 文档编号:14997782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7 大小:67.7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必修三课时作业师说11.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必修三课时作业师说11.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必修三课时作业师说11.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必修三课时作业师说11.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必修三课时作业师说11.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必修三课时作业师说11.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7页
必修三课时作业师说11.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7页
必修三课时作业师说11.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7页
必修三课时作业师说11.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7页
必修三课时作业师说11.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7页
必修三课时作业师说11.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7页
必修三课时作业师说11.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7页
必修三课时作业师说11.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7页
必修三课时作业师说11.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7页
必修三课时作业师说11.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7页
必修三课时作业师说11.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7页
必修三课时作业师说11.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7页
亲,该文档总共1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必修三课时作业师说11.docx

《必修三课时作业师说1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必修三课时作业师说11.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必修三课时作业师说11.docx

必修三课时作业师说11

课时作业(十一)

[基础演练]

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句读(dòu)也欤(yú)

乐师(yuè)官盛则近谀(yú)

B.郯子(yán)苌弘(chánɡ)

李蟠(pán)位卑则足羞(bī)

C.老聃(dān)嗟乎(jiē)

好古文(hào)不耻相师(xiànɡ)

D.或不焉(bù)贻之(yí)

经传(zhuàn)无长(zhǎnɡ)无少

[解析] B.“郯”应读“tán”,“卑”应读“bēi”;C.“相”应读“xiānɡ”;D.“不”应读“fǒu”。

[答案] A

2.下面对“师”字义项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吾从而师之

③道之所存,师之所存④则耻师焉

⑤孔子师郯子⑥吾师道也

⑦师道之不传也久矣⑧圣人无常师

⑨或师焉,或不焉

A.①②④/③/⑤⑥⑨/⑦⑧

B.①③⑧/②⑤/④⑦⑨/⑥

C.①②③/④⑤⑦/⑥⑧⑨

D.①④/②③⑤/⑥⑧/⑦⑨

[解析] ①③⑧老师,名词;②⑤以……为师;④⑦⑨从师;⑥学习,动词。

[答案] B

3.对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

②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

⑥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

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

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解析] ①古:

求学的人 今:

在学术上有一定成就的人;②古:

传授道理、知识 今:

布道;③古:

一般人 今:

大家,许多人;④古:

小的方面要学习 今:

对儿童、少年实施初等教育的学校,给儿童、少年以全面的基础教育;⑤古:

学生 今:

徒弟;⑥古:

唐以前的文章 今:

泛指文言文。

[答案] A

4.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

B.爱其子,择师而教之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C.吾从而师之 乃大惊,问所从来

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余嘉其能行古道

[解析] A.流传 古代解释经书的著作;C.跟从 由;D.道理 风尚。

[答案] B

5.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 无:

没有

B.作《师说》以贻之 贻:

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读:

古代称文辞语意已尽处为句,未尽而须停顿的地方为读

D.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乃:

竟然

[解析] 无论,不分。

[答案] A

6.从词类活用的角度,选出下列各句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

A.吾师道也(名词“师”带宾语“道”,用作动词:

学习)

B.吾从而师之(名词“师”由一般只连接动词而不连接名词的“而”与动词“从”连接,用作意动:

以……为师)

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圣”“愚”处于宾语的位置上,用作名词:

圣人、愚人)

D.位卑则足羞(形容词“卑”作省略了的“以”的宾语,用作名词:

卑贱的人)

[解析] “卑”作“位”的谓语,(地位、身份)卑贱。

[答案] D

7.下列句式与所给例句画线部分不一致的一项是(  )

例句:

不拘于时,学于余

A.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B.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何也

C.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D.王之蔽甚矣

[解析] B、C、D三项和例句都是被动句。

A项是宾语前置句。

[答案] A

8.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C.而耻学于师

不拘于时,学于余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解析] C.介词,向。

A.句中语气词,表示语气的停顿,以引起下文 句末语气词,表示肯定;B.连词,却 连词,那么;D.介词,在 语气词,用在句末表示反问。

[答案] C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之”字的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解析] A项“之”为代词,意思分别是它/他;B项“之”第一句是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第二句为代词;C项均为代词“这”;D项第一句“之”为宾语前置的标志,第二句“之”为取消句子独立性的助词。

[答案] C

10.下面对课文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师说》选自《昌黎先生集》,“说”是古文中的一种文体,属议论文范围,一般为陈述自己对某种事物的见解。

B.作者韩愈,字退之,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著名文学家、哲学家、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

C.唐宋散文八大家指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欧阳修、王安石、曾巩。

D.《师说》用了六个字——传其道解其惑,就把老师的职能作用给概括出来了。

[解析] 应该是“传道受业解惑”。

[答案] D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11~14题。

古之学者必有师。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生平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嗟乎!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欲人之无惑也难矣!

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

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

问之,则曰:

“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呜呼!

师道之不复,可知矣。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11.下列句中“其”字用法不同于其他项的是(  )

A.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B.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D.吾其还也

[解析] A项为代词;B项为语气副词,表推测,译为“大概”;C项语气副词,表示强调,译为“真是”;D项语气副词,表婉商语气,译为“还是”。

[答案] A

12.下列两组加点词的含义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

①其为惑也,终不解矣

②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

③圣人之所以为圣

④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A.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不同

B.①与②的“惑”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亦相同

C.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也不同

D.①与②的“惑”不相同,③与④的“所以”相同

[解析] “惑”分别解释为疑难问题/糊涂;“所以”分别解释为:

……的原因/用来……。

[答案] C

13.下面对这两段文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所提出的无论贵贱长幼,有道者皆可为师的择师标准,打破了门第观念,很有积极意义。

B.作者认为那些童子之师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老师,只是“小学”而已。

C.第二段作者接连用了三个对比,层层深入,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D.作者对于士大夫看不起“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却比不上他们,给予了强烈的责备和讽刺。

[解析] 作者认为教孩子句读的老师与传授大道理解决大疑惑的老师有很大区别,“小学”是“句读”这类小的方面还要学习的意思。

[答案] B

14.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

(1)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关键词语“乎”“道”“固”“从而”“师”。

(2)关键词语“无”“所”,另外就是判断句。

(3)关键词“小学”“明”。

[答案] 

(1)出生在我前头(的人),他懂得道理本来比我早,我(应该)跟从他,把他当做老师。

(2)因此,无论(地位)高低贵贱,无论(年纪)大小,道理存在的地方,就是老师所在的地方。

(3)小的方面(倒要)学习,大的方面却放弃(不学),我没有看出那种人(是)明白(事理)的!

15.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句子填空

(1)用课文原文回答下列问题:

①老师的职能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择师的标准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之学者必有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吾从而师之。

(3)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是而已。

[答案] 

(1)①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是故无贵无贱 无长无少 道之所存 师之所存也

(2)师者 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惑而不从师 其为惑也 终不解矣 生乎吾后 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3)师不必贤于弟子 闻道有先后 术业有专攻

[能力提升]

阅读下文,完成1~4题。

公讳尧臣,字伯庸。

天圣五年举进士第一,为将作监丞、通判湖州。

召试,以著作佐郎直集贤院,知光州。

岁大饥,群盗发民仓廪,吏法当死,公曰:

“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

”乃请以减死论。

其后遂以著令,至今用之。

郭皇后废,居瑶华宫,有疾,上颇哀怜之。

方后废时,宦者阎文应有力,及后疾,文应又主监医。

后且卒,议者疑文应有奸谋。

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以释天下之疑。

事虽不行,然自文应用事,无敢指言者,后文应卒以恣横斥死。

元昊反,西边用兵,以公为陕西体量安抚使。

公视四路山川险易,还言某路宜益兵若干,某路贼所不攻,某路宜急为备。

至于诸将材能长短,尽识之,荐其可用者二十余人,后皆为名将。

是时,边兵新败于好水,任福等战死。

今韩丞相坐主帅失律,夺招讨副使,知秦州;范文正公亦以移书元昊不先闻,夺招讨副使,知耀州。

公因言此两人天下之选也,其忠义智勇,名动夷狄,不宜以小故置之。

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尤不可深责主将。

由是忤宰相意,并其他议,多格不行。

明年,贼入泾原,战定川,杀大将葛怀敏,乃公指言为备处,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而前所格议,悉见施行。

初,宦者张永和方用事,请收民房钱十之三以佐国事。

下三司,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公执以为不可。

京师数为飞语,及上之左右,往往谗其短者。

上一切不问,而公为之亦自若也。

公在政事,论议有所不同,必反复切劘,至于是而后止,不为独见。

在上前,所陈天下利害甚多,至施行之,亦未尝自名。

公为人纯质,虽贵显不忘俭约。

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有文集五十卷。

将终,口授其弟纯臣遗奏,以宗庙至重、储嗣未立为忧。

天子愍然,临其丧,辍视朝一日,赠左仆射,太常谥曰文安。

(节选自欧阳修《王尧臣墓志铭》)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后遂以著令 著:

显著

B.以释天下之疑 释:

消除

C.多格不行 格:

搁置

D.永和阴遣人以利动公 阴:

暗中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的能力。

联系后文“至今用之”,可知“著令”为拟定法令。

“著”应译为“拟定”。

[答案] A

2.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王尧臣为人正直的一组是(  )

①公请付其事御史,考按虚实 ②不宜以小故置之 ③尤不可深责主将 ④由是始以公言为可信 ⑤公执以为不可 ⑥公为之亦自若也

A.①②④B.①③⑤

C.②③⑥D.④⑤⑥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④说的是王尧臣有先见之明,最终得到了大家的信任;⑥表现王尧臣对待流言泰然自若。

这两句与题干要求不符,均应排除。

[答案] B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尧臣军事才能杰出。

西北边境因元昊作乱发生战争时,王尧臣通过实地考察,对兵力部署、要塞防卫等提出了独到的见解。

B.王尧臣在陕西体量安抚使任上,当现今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而被贬官时,敢于仗义执言。

C.王尧臣居官任职期间,处理政务遇到意见不一致时,一定与大家反复讨论,直到取得共识为止,从不固执己见。

D.王尧臣一生历任多职,为国为民,临终仍挂念国事。

皇帝亲自参加他的丧礼,并且停止朝政一天以表达哀思。

[解析] 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

B项中的“韩丞相因好水之战指挥失当致使任福等人战死”的表述错误,根据原文“且任福由违节度以致败”可知,任福战死是因为其“违节度”,不是韩丞相指挥失当。

[答案] B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饥民求食尔,荒政之所恤也。

”乃请以减死论。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遇人一以诚意,无所矫饰,善知人,多所称,荐士为时名臣者甚众。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的能力。

翻译时注意联系前后文,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做到文从句顺。

(1)句在翻译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荒政”是指救济饥荒的法令;“恤”是体恤的意思;“论”是论处的意思。

(2)句在翻译时,要注意下面几点:

“遇”是对待的意思;“矫饰”是虚假掩饰的意思;“称”是称誉的意思。

[答案] 

(1)“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

”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

(2)(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参考译文]

王尧臣,字伯庸。

天圣五年考取进士第一名,担任将作监丞、湖州通判。

皇帝下诏应试,凭借著作佐郎的身份到集贤院当值,担任光州知州。

当年出现大饥荒,成群的强盗打开百姓的粮仓,法官依照法律应判决(他们)死刑,王尧臣说:

“这不过是饥民求食罢了,这应是救济饥荒的法令所要体恤的。

”于是请求以减免死罪论处。

这以后就拟定法令,到现在仍在使用。

郭皇后被废除,住在瑶华宫,有病,皇帝很哀怜疼爱她。

当皇后废除时,宦官阎文应很有权势,等到皇后病了,阎文应又主管监察太医。

皇后将要去世的时候,有人怀疑阎文应有奸谋。

王尧臣请求把这件事交给御史(处理),拷问查究其中的实际情况,来消除天下人的疑虑。

事情虽然没有实行,但是自从阎文应掌权以来,没有敢指责议论的,后来阎文应因为恣意横行被下令处死。

元昊谋反,在西边有战事,任命王尧臣为陕西体量安抚使。

王尧臣视察四周道路山川的险阻与平坦,回来后说某条路应该增加若干士兵,某条路贼兵不会进攻,某条路应该立即做准备。

对诸位将领的才能大小,全都了解,举荐可以重用的有二十多人,后来(这些人)都成了名将。

这个时候,边境上的军队刚刚在好水战败,任福等战死。

现今韩丞相因为主帅出战失利而获罪,免去讨招副使职务,掌管秦州;范文正公也因为写信给元昊不事先上报皇帝,免去讨招副使职务,掌管耀州。

王尧臣于是上言说这两个人是天下共推的人选,他们忠贞正义智慧勇敢,名声震动夷狄,不应该因为小的原因就处置他们。

况且任福因为违背节制调度才导致失败,更不可以苛刻责罚主将。

因为这违背了宰相的意图,连同其他的议论,大多被搁置不能实行。

第二年,贼兵攻入泾原,在定川交战,杀死了大将葛怀敏,都是(当时)王尧臣指着说应做准备的地方。

从此才认为王尧臣的话是可以信任的,先前所搁置的议论,全都被施行。

当初,宦官张永和刚刚掌权,请求收取民房钱的十分之三用来辅助国事。

命令颁发到三司,张永和暗中派人用私利劝说王尧臣,王尧臣执意认为不行。

京师有人多次制造流言蜚语,传到皇帝的左右近臣那里,这些流言往往说他的短处。

皇帝全都不过问,而王尧臣对此也是泰然自若。

王尧臣处理政事,对有所不同的地方进行议论,一定反复讨论,直到得出正确的结论为止,从不固执己见。

在皇帝面前,陈说天下利害的时候居多,等到政令实行,也并未自己夸耀。

王尧臣为人质朴,虽然地位显贵但不忘勤俭节约。

(王尧臣)对待别人全都真诚,没有虚假掩饰,善于识人,常常称誉别人,所推荐的人成为当时名臣的很多。

他有文集五十卷。

(他)临终的时候,口授他的弟弟王纯臣写下奏章,把江山社稷看得最重要,把储君未立当作忧愁。

皇帝怜悯,亲临他的丧事,停止朝政一天,追赠左仆射,太常赠与谥号文安。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孟子·梁惠王上》)

视人之国若视其①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

(《墨子·兼爱中》)

注:

①其:

反身代词,指自己。

简要分析上述两段文字含义的异同及所体现的儒、墨两家思想的异同,并联系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200字左右。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解答本题要注意三点:

一是文字,二是对比,三是联系实际。

这两段文字均是文言文,要扫清文字障碍,避免对语言本身理解出现偏差;这两段文字,一段是孟子的,一段是墨子的,虽然属于不同的流派,但是,我们不难看出其共同的地方;要联系实际,将这两段材料和现实结合起来,谈谈其现实意义。

要点提示:

①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以及”表明的是推己及人,先后有别;墨家主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若视”表明的是一视同仁,爱无等差。

②可以从强调人的平等和社会的公平的角度,也可从强调个人命运融于国家与社会利益之中,增强社会责任感的角度,还可从儒、墨兼用,各取所长,有助于维护人的尊严与实现社会和谐的角度等,联系现实谈看法。

如答案不在以上角度内,能言之成理也可。

[答案]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这两段文字都体现了“爱”的思想,但儒家倡导的是有等级的仁爱,“以及”表明的是推己及人,先后有别;墨家主张的是无差别的兼爱,“若视”表明的是一视同仁,爱无等差。

儒墨两家在当时虽属不同流派,在观点上有许多相异之处,但他们却不约而同地提出了类似的主张,那就是“爱”的思想。

虽然它们之间有着些许的不同,但是,它们所体现出来的人的最基本的思想是一样的,可见,无论什么派别,什么时代,爱是永恒的,不变的。

当今社会,我们提倡构建和谐社会,主张以人为本,其基础应当建立在“爱”的基础之上。

同时,“爱”也是幸福之源,爱和被爱同样是幸福的,没有爱的人将与幸福无缘。

6.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

(1)~

(2)题。

子曰:

“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论语》)

夫圣人之治国,不恃人之为吾善①也,而用②其不得为非也。

恃人之为吾善也,境内不什数③;用人不得为非,一国可使齐。

为治者用众而舍寡,故不务德而务法。

(《韩非子》)

注:

①为吾善:

自我完善。

②用:

使。

③不什数:

不能用十来计算,即不到十个。

(1)从上面两段文字中,概括出孔子和韩非子的为政观。

孔子:

________________韩非子:

________________

(2)对这两种为政观进行简要评析。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1)本题两段文字分别截取于《论语》和《韩非子》。

“仁”是《论语》这部书的思想核心;韩非子是法家的代表人物,《韩非子》是其代表作品,主张以法治国。

(2)“仁”是《论语》这部书的思想核心,法家学说强调“法”(法律、法令,是要求臣民必须遵守的)、“术”(权术,是君王控制驾驭臣民的手段和策略)、“势”(权势,包括地位和权力,是君临臣民的客观条件)。

法家人物对这些各有侧重,商君任法,申子用术,慎到重势,而韩非子则结合了法、术、势,所以说他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者,韩非子也是最早提出君权至上以及“三纲”的法家代表人物。

所以本题只要抓住了以上几点就不难回答了。

[答案] 

(1)(孔子:

)为政以德 (韩非子:

)依法治国

(2)孔子认为“法政”虽有一定的作用,但也有缺陷,所以要“德治”;韩非子认为能够自我完善的人很少,要管理众人,必须以法治国。

两种观点各有侧重,各有偏颇,应相互补充。

[参考译文]

孔子说:

“用政令来治理百姓,用刑法来整顿他们,老百姓只求能免于犯罪不受惩罚,却没有廉耻之心;用道德引导百姓,用礼制去同化他们,百姓不仅会有羞耻之心,而且有归服之心。

圣人治理国家,不是依赖于人们的自我完善,而是靠那种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

要是人们靠自我完善,国内找不出十个;要是形成了人们不敢做坏事的局面,就可以使全国整齐一致。

治理国家的人需要采用多数人都得遵守的措施,不能用只有少数人才能做到的办法,因此不应该推崇德治,而应该实行法治。

[写作借鉴]

角度1:

语言

孔子师郯子、苌弘、师襄、老聃。

郯子之徒,其贤不及孔子。

孔子曰:

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运用方向] “博采众长”“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等。

角度2:

思想

处处有吾师,时时要学习:

“古之学者必有师。

”在《师说》这篇文章中,韩愈针对当时“耻学于师”的现状,提出了“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观点,表现了学问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强调了从师学习的重要性。

[运用方向] “尊师重教”“学习”等。

[运用示例](对应角度2)

连孔子这样有大学问的人都说过“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在现实生活和学习中,无论何人,总有自己的长处,而我们就要善于发现、认识他人的长处,虚心求教,不耻下问。

正像韩愈所言:

“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相信,如果我们抱着“人皆我师”的态度,就一定会在虚心求教中获得真知!

(节选自高考优秀作文《三人行必有我师》)

[美文欣赏]

伟哉,韩愈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阳路八千。

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

如汝远来应有意,好收吾骨瘴江边。

韩愈一生磊落忠朴,上面这首诗作于52岁贬官途中。

当年宪宗崇佛,迎佛骨入宫,以致劳民伤财,韩愈即上《谏佛骨表》劝阻,结果触宪宗之怒,一纸令下贬谪潮州。

在唐代,岭南还是南蛮之地,民智未开,毒虫猛兽遍地,贬官岭南等同流放。

直言被贬已是不幸,更不幸的是岭南,悲愤的韩愈,凄凄惶惶南下,给赶来的侄孙写下这首著名的《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诗中有不平的申诉,又流露出对未来的彷徨心情。

“云横秦岭家何在?

雪拥蓝关马不前”,最堪咀嚼,我们仿佛看见又伤心又悲愤又凄凉的诗人,立马回望长安,但望不见长安,连秦岭也隐在一片烟云中,而前路还十分遥远;离不忍离,去不忍去,但始终还是要走。

这是我最喜欢,印象最深刻的一首韩诗,诗情喷薄而出,又感人至深,应了韩愈自己的观点:

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

“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被贬潮州的韩愈并没有因个人得失而意志消沉,而是切切实实地做了几件好事:

杀鳄除害,兴修水利,兴办教育,后来改迁袁州,还继续赎取奴婢,禁止人口买卖。

在上即直言陈事,兼济天下,在下即务实求是,福泽一方;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韩愈一生可谓言行一致,比起那些志大才疏,高不成低不就之辈来,不怨天,不尤人,不弃民,切切实实做好本分,真正身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医药卫生 > 基础医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