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学基础详细.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01347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38 大小:38.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经济学基础详细.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8页
经济学基础详细.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8页
经济学基础详细.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8页
经济学基础详细.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8页
经济学基础详细.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8页
经济学基础详细.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8页
经济学基础详细.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8页
经济学基础详细.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8页
经济学基础详细.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8页
经济学基础详细.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8页
经济学基础详细.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8页
经济学基础详细.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8页
经济学基础详细.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8页
经济学基础详细.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8页
经济学基础详细.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8页
经济学基础详细.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8页
经济学基础详细.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8页
经济学基础详细.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8页
经济学基础详细.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8页
经济学基础详细.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8页
亲,该文档总共38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经济学基础详细.docx

《经济学基础详细.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经济学基础详细.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经济学基础详细.docx

经济学基础详细

经济学基础

第一章商品与商品经济

第一节社会生产方式

商品经济是当前人类社会发展阶段的经济形态,是市场经济赖以存在的一般基础。

市场经济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生产过程的两重性:

一方面是人与自然发生关系的劳动过程,它是社会生产的物质过程;

另一方面是人与人发生关系的社会过程。

生产过程的三要素:

人的劳动(有意识、有目的的活动)

劳动资料(工具)、劳动对象(二者之和称为生产资料)

生产过程中的社会关系:

生产的社会过程是以社会成员之间对生产资料的占有关系为基础和起点的。

生产资料所有制类型:

私有制、公有制

生产力:

人类改造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在生产力中,人的因素是最重要的

在劳动资料中,起着最重要作用的是生产工具

怎样理解“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科学技术本身是一种潜在的生产力,它之所以能够成为生产力的重要源泉,甚至被称为“第一生产力”,是因为它会进入生产过程,渗透到劳动力和生产资料中,同这些生产要素相结合,改变生产要素的性能和状态,例如,科学技术能够提高劳动者的素质,使他们掌握科学理论、生产技术和劳动技能,能够制造开发出先进的设备、工具和工艺,能够发现和充分利用新的自然资源和再生资源等等。

因此,科学技术能催生巨大的物质力量,使自身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

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决定性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决定着人们在社会生产中的地位

2、决定着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结合的社会形式

3、决定着生产过程的社会性质和对生产过程的结果,即产品的占有关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之间的联系: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是社会生产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生产力是社会生产的物质基础,生产关系则是社会生产的社会形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对立统一,就构成社会生产方式。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一方面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另一方面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决定生产关系的性质,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要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

第二,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引起生产关系的相应变化,或者由新的生产关系取代旧的生产关系,或者在原有的生产关系基础上完善和调整。

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

当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会促进生产力发展;当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时,会束缚、阻碍生产力发展。

无论生产关系落后还是超前于生产力的发展,都会对生产力发展产生负面影响。

社会生产过程的四个环节:

生产、分配、交换、消费

社会生产过程四个环节的相互关系:

一方面,生产决定分配、交换消费。

起着主导作用;

另一方面,分配、交换、消费又反作用于生产,影响和制约着生产的发展变化。

第二节商品经济概述

●自然经济:

是一种以劳动产品的自给自足为特征的经济活动方式

●商品经济:

是以劳动交换为特征的经济活动方式,它是和生产力有了一定的发展、但又没有充分发展相联系的。

●商品经济产生的条件:

1、社会分工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基础。

2、生产资料和劳动产品属于不同的所有者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商品经济的产生过程:

1、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原始社会中期、农业和畜牧业分离

2、第二次社会大分工:

原始社会后期、手工业和农业分离

3、第三次社会大分工:

奴隶社会形成时期、商人群体出现

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关系: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商品经济通常是作为一种经济活动提出来的,市场经济虽然源于商品经济,但它是作为资源配置方式提出来的。

商品经济与自然经济、产品经济相对应。

第三节商品和劳动的二重性

●使用价值:

商品的这种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就是商品的使用价值。

商品的使用价值是由商品的自然属性决定的。

同一商品可以具有多方面的使用价值。

使用价值与社会形态无关,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商品的价值:

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就是商品的价值。

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相互关系:

一切商品都具有两个因素:

使用价值和价值。

使用价值和价值既是统一的,又是对立的。

其统一性表现为相互依存,不可分离。

价值的存在,必须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另一方面,使用价值和价值又是对立的,表现为互相排斥、互相矛盾。

二者不可兼得。

劳动的二重性:

具体劳动:

(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在一定的具体形式下进行的生产使用价值的劳动,就叫做具体劳动,又称之为有效劳动。

抽象劳动:

(形成商品的价值)抽去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就叫做抽象劳动。

抽象劳动的凝结,形成商品的价值。

抽象劳动是劳动的社会属性,具有质的统一性。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相互关系:

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而不是两种劳动或两次劳动。

他们的差别在于

1、具体劳动作为劳动的特殊性,是不同性质的劳动;而抽象劳动作为劳动的普遍性,是性质相同的一般人类劳动,没有质的差别,只有量的不同。

2、具体劳动生产使用价值,但它不是使用价值的唯一源泉,它必须同一定的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相结合,才能生产出使用价值;而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并且是价值的唯一源泉。

3、具体劳动体现了人和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的永久性条件;而抽象劳动则反映着一定的社会关系,是个历史范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

是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劳动生产率:

是指劳动者生产某种使用价值的效率,通常是用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或者用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计算。

决定劳动生产率高低的五个因素:

1、工人的平均熟练程度

2、科学的发展水平和它在工艺上应用的程度

3、生产过程的社会结合

4、生产资料的规模和效能

5、自然条件

●商品价值量的变动规律:

商品的价值量与商品中所包含的劳动量成正比,与这一劳动的效率成反比。

第四节货币的职能和形式

货币:

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这就是货币的本质。

●货币的五种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

货币的形式:

实物币、铸币、纸币、信用货币、电子货币

货币流通规律:

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与商品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通货膨胀:

是指由于纸币发过多引起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总水平持续上涨、货币不断贬值的经济现象。

1、爬行的通货膨胀低于10%

2、加速的通货膨胀10---100%

3、恶性通货膨胀100%以上

按照通货膨胀的成因分类:

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成本推进型通货膨胀、供求混合推进型通货膨胀、结构型通货膨胀

●第五节价值规律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

●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

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商品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

价格自发的围绕价值上下波动,是价值规律在商品经济条件下发生作用的基本形式。

价值规律的作用:

1、自发的调节生产资料和社会劳动在各生产部门之间的分配

2、刺激商品生产者不断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从而促进整个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3、优胜劣汰、奖勤罚懒促进生产的集中

●第二章市场与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商品经济条件下资源配置的基本方法

第一节市场与市场经济

市场的概念:

1、市场是商品交换的场所和领域

2、市场是一定经济范围内商品交换所反映的各种经济关系和经济现象的总和

3、市场是能够吸纳商品和服务的容量可以用人口、购买力和购买欲望这三个要素相乘来计算。

即:

市场﹦人口×购买力×购买欲望

市场的功能:

1、价值实现功能

2、信息反馈功能

3、资源配置功能

4、优胜劣汰功能

●市场的类型:

完全竞争市场

不完全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完全垄断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及其特点:

作为一种市场类型完全竞争市场只存在于特定的条件下。

(农产品,水果等)

1.市场上的买者和卖者人数众多谁也无法左右市场的运动(人数众多)

2.产品必须绝对意义上的无差别性(产品无差别)

3.买卖双方可以自由进入或退出市场(自由进出)

4.生产要素可以自由流动(自由流动)

5.市场信息收集和传递是完整的(信息完整)

●不完全竞争市场-----垄断竞争市场的特点:

每个企业对市场有一定程度的垄断,垄断在于存在着产品差异。

企业主要的竞争手段是非价格竞争手段,即通过产品开发、技术创新及广告等方式来突出产品的差异性。

垄断竞争市场是一种常见的市场类型。

(服装,手机)

●不完全竞争市场-----寡头垄断市场

每个企业的商品在市场上占有相当的份额,以至任何一家企业的销量和价格的变化,都会影响到该商品的市场价格和其他几家企业的销量。

规模经济比较明显的行业容易形成寡头垄断市场类型。

(汽车,钢铁)

●不完全竞争市场-----完全垄断市场

某种产品的产销量完全由一个卖者所控制的市场类型是资源配置效率最低的。

在完全垄断市场条件下,垄断者通过高价格和低销量来取得超额利润。

()

市场机制:

是指市场机体内价格、竞争等要素之间相互联系及作用的机理。

包括价格机制和竞争机制。

价格机制的作用

第一,对需求的调节。

提价可以使消费者减少需求,降价可以增加需求。

第二,对供给的调节。

提价可以刺激生产者增加供给,降价可以使生产者减少供给。

第三,对资源配置的调节。

竞争机制:

是指商品经济的经济主体为了各自的利益而相互比较、相互竞争进而影响供求关系、资源流向和利益分配的过程。

其手段有:

价格竞争、非价格竞争、企业兼并

●第二节价格与市场供求

供给价格:

商品生产者为提供一定数量商品所愿意接受的最低价格。

●供给定理;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供给量与价格之间成同方向运动,即供给量随着商品价格的上升而增加,随着商品价格的下降而减少。

影响供给的主要因素:

(理解掌握)

1、生产要素的价格(反比)

2、相关产品的价格(正比)

3、生产技术水平(正比)

4、厂商对未来行情的预期(反比)

5、政府的税收和扶持政策(正比)

需求价格:

消费者为购买一定量商品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

需求是购买欲望和支付能力的统一,需求必须以人们具有购买力为前提,是有支付能力的需要。

●需求定理:

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某种商品的需求量与价格成反方向运动,即某种商品价格上升,则其需求量减少,反之,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影响需求的主要因素:

(理解掌握)

1、消费着收入(正比)

2、消费者偏好(正比)

3、其他商品的价格(替代关系:

反比;互补关系:

正比)

4、消费者对未来的预期(正比)

均衡价格:

是一种商品的供给和需求处于均衡状态所形成的价格,也就是一种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一致时的价格,是买者和卖者都愿意接受的价格。

均衡价格曲线:

P41

均衡价格形成图:

P43

需求曲线:

右移时,引起均衡价格上涨,均衡数量增加;左移时,引起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减少。

供给曲线:

左移时,引起均衡价格上涨,均衡数量下降;右移时,引起均衡价格下降,均衡数量增加。

第三节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

市场经济是一种资源配置方式。

市场经济的实质是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的资源配置方式,不属于社会制度的范畴,不是由某种社会经济制度所决定的。

作用机理:

在市场竞争中,商品、服务、要素的供求关系的变化决定着价格的变化。

价格的变化反映着各种资源的稀缺性,引导经济要素在各产业部门、企业之间的合理流动。

其一,某种商品价格上升,表明其需求量大于供应量,从而引导着追求利润最大化的企业把资源更多的投向该种商品的生产;反之,某种商品价格下降,表明其需求量小于供应量,从而引导企业减少或退出该种产品的生产,使部分社会资源从中流出。

因此,价格变动可以把人们对商品需求的信号传达给生产,促使资源配置符合市场需求。

其二,市场机制的原则是谁出价高,资源就配置给谁。

出价高的生产经营者往往是成本低、管理好、效益高的企业,某种资源越稀缺,价格越高,就越会流向经济效益好的企业,从而使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发挥最佳效用。

●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

一、自主的企业制度。

市场经济中的企业必须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的对市场供求、竞争和价格的变化做出灵活反应。

企业都是独立的利益主体,按照自己的意志和利益从事生产经营活动。

自主的企业制度是市场经济的首要特征,而自主的企业制度则以独立的产权关系和硬性的预算约束为核心。

二、平等的经济关系。

市场经济的平等性指的是参与市场活动的主体拥有平等的市场地位。

市场经济中平等的经济关系主要包括等价交换关系和平等竞争关系。

三、完善的市场体系。

成熟发达的市场经济中,市场体系比较完备,竞争比较充分,价格比较灵敏,市场是统一开放的。

四、健全的宏观调控机制。

市场经济条件下,必须建立起有效的宏观调控机制,对市场经济运行进行宏观调控,以克服市场机制本身的缺陷,弥补市场失灵。

(政府)

五、完备的市场法规。

在市场经济中,市场主体需要按照市场法规进行公平竞争,政府也需要依据法规进行宏观调控,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从这一意义上讲,市场经济就是法制经济.

六、开放的市场空间。

市场向所有的生产经营者和消费者开放,向本地和外地开放,向国外开放。

开放的市场空间是实现资源流动的必要条件,是市场经济有效发挥作用的基本前提之一。

(取消或打破垄断)

市场经济的类型:

古典市场经济、现代市场经济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一般市场经济的共同点:

1、经济关系市场化

2、企业行为自主化

3、宏观调空间接化

4、保障制度社会化

5、市场管理法制化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殊性:

1、发展过程不同

2、所有制基础不同

3、收入分配制度不同

4、宏观调控自觉程度不同

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思路:

1、构筑市场的微观主体

2、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

3、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宏观调控体系

4、建立以按劳分配为主、按生产要素分配并存的分配制度,完善社会保障制度

5、建立法律体系,维护市场秩序

第三章产权制度与企业制度

第一节生产资料所有制和产权制度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一个经济范畴,其实质是一种经济利益关系。

●在生产资料所有制所包含的所有、占有、支配和使用等各个方面的经济关系中,归属关系或所有关系是最基本的经济关系。

生产资料所有制是社会经济制度的基础,它规定着社会经济制度的性质。

●财产所有权;就是生产资料所有制这种经济关系在法律上的基本体现。

财产所有权包括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处分权。

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

私有制、公有制、混合所有制

1、私有制:

包括劳动者个体所有制和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

私人资本主义所有制是建立在生产资料私有制和雇佣劳动基础上的,它是一种带有剥削性质的私有制形式。

2、公有制:

在我国现阶段,公有制有全民所有制和劳动群众集体所有制两种基本形式。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的、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

是集体所有制的一种形式.

●产权:

产权通常是指建立在某种所有制基础上的财产所有权以及财产的所有者运用其财产的行为权利。

它既包含了财产所有权的基本内容,又涉及到了平等的所有权主体之间的权责利关系。

(不仅是人与物,还包括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完整的产权包括:

排他的使用权、收入的独享权、自由的转让权

产权制度的内容:

1、排他性的产权关系和明确的产权规则

2、清晰的企业产权结构

3、有效的产权保护制度

产权制度的功能:

1、维护市场秩序

2、保障市场经济正常运行

3、降低交易费用

4、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产权制度的核心是明晰产权。

在任何社会条件下,产权制度的建立都是有成本的。

建立产权制度的成本包括:

产权界定成本、产权实施成本。

产权不仅包括财产所有权,也包括财产所有者运用其财产的行为权利。

在现代社会中,能够对产权实施有效保护的只能是国家,对产权实施有效保护的主要手段是建立在国家机器基础之上的法律制度。

第二节企业及其经营机制

企业:

是以盈利为目的,从事生产经营活动,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经济实体。

1、消费者偏好是企业决定“生产什么”的主要参考依据

2、竞争是影响企业“如何生产”决策的决定性因素

3、收入分配格局是企业确定“为谁生产”决策的重要依据

(了解掌握)企业的类型:

个人业主制企业、合伙制企业、公司制企业

个人业主制企业的缺陷:

1、企业主必须承担无限责任

2、企业发展规模有限

合伙制企业的缺陷:

1、承担无限责任

2、企业的寿命不会延续很久,当一个关键合伙人退出或死亡时,企业往往就很难维持下去

3、产权转让困难

4、管理协调困难

5、企业规模有限

公司制企业的优、缺点:

优点:

1、有限责任

2、筹资方便

3、管理水平和效率高

4、所有权转让方便

5、公司具有独立生命

缺点:

1、设立程序复杂,组建费用较高

2、政府对公司的限制较多

3、保密性较差

4、双重缴纳所得税

●企业经营机制:

是指企业在其经营活动中各种有关因素互相影响、互相作用的内在机理。

企业的经营机制包括企业的决策机制、约束机制、动力机制

决策机制:

是指企业在享有充分法人财产权的情况下,对生产、经营等经济活动作出分析和决定的机制。

企业决策机制的中心环节是决策主体的确立。

约束机制:

是使企业保持合理的经济行为,并对自己的经济行为承担全部责任的机制。

企业所面临的约束主要包括预算约束(预算硬约束、预算软约束)、市场约束(价格信号约束、数量信号约束)、计划约束、法律法规约束.

预算约束:

是指企业必须以自己的收入来补偿自己的支出,其支出要受自身筹资能力和获利能力的约束.(预算硬约束,预算软约束)

预算硬约束是自负盈亏原则在企业经营机制中的具体体现.

●第三节现代企业制度与国有企业改革

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

是企业的资产所有权与企业的资产控制权、经营决策权、经营活动的组织管理权相分离。

●现代企业制度的内容:

企业资产的所有者和经营者之间的委托代理关系、有限财产责任制度、法人财产制度和法人治理结构。

委托代理关系:

由于委托人和代理人具有不同的地位、身份和行为目标,并且委托人和代理人的信息具有不对称性,这就有可能出现代理人为追求自身的利益而损害委托人利益的情况,在企业出现“内部人控制”。

在现代企业制度中构建有效的控制机制、约束机制和激励机制,是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资产所有者和企业经营者之间委托代理关系的核心。

有限财产责任制度:

现代企业制度的重要内容,是明确企业出资者应对企业的经济活动承担有限责任和如何承担这种财产责任的一项法律制度。

由于出资人只拥有财产的所有权,就只能根据其出资规模获得相应的资产收益权或“剩余索取权”,而不能直接干预企业的经营活动。

法人财产制度:

现代企业的核心是建立法人财产制度。

法人财产制度是以企业法人而非自然人作为企业资产控制主体的一项法律制度,它是以企业出资者不直接控制企业的资产为特征的。

法人财产制度的建立,使企业的财产权利被分解成财产终极所有权和法人财产权两种权利。

法人治理结构:

现代企业制度的另一重要内容是法人治理结构。

建立科学的法人治理结构的核心内容是在企业内部构造有效的权利制衡机制。

公司的法人治理结构通常由公司的权利机构(股东会或股东大会)、经营决策机构(董事会)、监督机构(监事会)组成。

国有企业的产权代理:

行政代理、经济代理

●为什么说国有产权的行政代理与市场经济运行的客观要求不相适应:

第一、在政企不分产权边界模糊的情况下,产权无法得到明确的界定和保护,常常会导致国有资产流失。

第二、国有企业不可能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也不可能成为独立的法人,而只能是各级行政机构的附属物。

第三、由于企业不能成为独立的市场竞争主体,无法根据利润最大化原则来支配和处置其资产,生产要素也不能根据市场需求自由流动,从而导致市场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第四、由于行政机构具有自己的政治目的和社会目标,又可能导致行政机构利用自己掌握的国有产权,为追求自身的利益和社会目标而偏离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利润最大化原则,使国有企业的经营目标异化或出现非市场化的趋势。

第五、会导致过高的激励成本、监督成本和信息成本。

如果社会不愿承担这些成本,就会导致经营者缺乏积极性和创造性,降低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率,并有可能加剧固有资产的流失。

国有企业的双重功能

1.一般营利功能或商业功能

2.非营利功能或非商业功能

国有产权的经济代理:

是指国家把国有产权的控制权授予企业的经营者,并通过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

对国有产权实行经济代理的前提是对国有产权进行分割。

●为什么说公司制是符合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较好形式:

这种形式能够使国有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和自我约束的市场竞争主体。

公司制在组织形式上具有明确的委托代理关系,实行有限财产责任制度,确立明确的法人财产权,具备相互制衡的法人治理结构,可以满足国有产权实行经济代理的需要。

国家直接把国有资产的控制权授予企业,企业拥有排他性的法人财产权可以独立的进行资产运营和生产经营活动,国家还可以通过建立国有企业法人治理结构,监督企业的经济活动,实现国家对国有企业提出的经济和社会目标。

●国有企业应在关系国民经济命脉的重要行业和领域以及市场失灵的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包括:

1、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性行业和领域

2、具有战略意义的高技术产业和重要的支柱产业

3、战略性资源产业和高风险产业

4、政府管制的垄断行业和自然垄断行业

5、提供重要的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行业

6、私人不愿意经营的非营利和公益性行业,以及私人不易经营的行业

国有经济的结构调整包括:

行业结构调整、地区结构调整

对国有经济进行行业结构调整和地区结构调整的目标,是通过结构调整,优化资源配置,提高国民经济的整体素质,增强国有经济的控制力,发挥国有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主导地位。

第四章收入分配与社会保障制度

第一节收入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

是指社会主义社会中,劳动者在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条件下,各尽所能的劳动,社会在对其劳动做了各种扣除之后,按照劳动者为社会提供的劳动数量和质量分配个人消费品。

按劳分配实行等量劳动相交换的原则。

按劳分配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分配制度。

按劳分配的客观必然性:

按劳分配是与社会主义生产资料公有制相联系的一种分配方式。

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范围内,对个人收入实行按劳分配,是由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条件决定的,具有客观必然性。

首先,生产资料公有制是实行按劳分配的前提条件。

其次,旧的社会分工和劳动差别的存在以及劳动作为个人谋生手段的性质,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直接原因。

最后,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是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条件。

按劳分配的内容:

第一,凡有劳动能力的人,都必须以参加劳动作为获取消费品的前提条件。

第二,实行按劳分配的物质对象不是全部社会产品,而只是其中的个人消费品

第三,按劳分配所依据的劳动,在质上必须是符合社会需要、被社会所承认的劳动。

在量的方面,按劳分配要以社会平均劳动量为尺度。

按劳分配的实现形式:

工资

按劳分配的实行主体:

企业

●按生产要素分配:

是指按照资本、土地、劳动等各种生产要素在生产过程中的贡献进行分配。

1、对资本的分配----利息和利润

2、对土地和资源的分配----地租和租金

3、对劳动的分配----劳动力价值收入

个人收入:

是指社会成员在一定时期(通常为一年)内从不同来源得到的收入总合。

个人收入的分配包括初次分配和再分配两个过程。

初次分配:

个人收入的初次分配是在微观领域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