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测试题附答案详解.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01931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83.3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测试题附答案详解.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测试题附答案详解.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测试题附答案详解.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测试题附答案详解.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测试题附答案详解.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测试题附答案详解.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3页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测试题附答案详解.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3页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测试题附答案详解.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3页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测试题附答案详解.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3页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测试题附答案详解.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3页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测试题附答案详解.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3页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测试题附答案详解.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3页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测试题附答案详解.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3页
亲,该文档总共1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测试题附答案详解.docx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测试题附答案详解.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测试题附答案详解.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测试题附答案详解.docx

生活与哲学第三单元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测试题附答案详解

第三单元 思想方法与创新意识

3月10日

一、单项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1.2010年10月30日,东亚峰会领导人决定邀请俄美两国总统出席第六届东亚峰会,会议决定从2011年起邀请俄美两国加入东亚峰会。

这表明(  )

A.联系具有客观性B.联系具有普遍性

C.人可以消灭旧的联系,建立新的联系D.联系具有多样性

2.(2011·浙江五校联考)2010年10月10日,3个“10”相连,寓意十全十美。

翻开老皇历,2010年10月10日这一张上清楚地标注着“黄道吉日,嫁娶则婚姻美满,3年得子”,如此好日子,结婚人多自然不在话下。

这是(  )

A.事物联系的“人化”特点B.否认了事物联系的客观性

C.事物联系的普遍性特点D.肯定了事物联系的多样性

3.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做好2010年经济社会发展工作,有利于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为“十二五”规划启动实施奠定良好的基础。

这说明(  )

A.联系具有普遍性、多样性B.把握联系的多样性有利于正确认识事物

C.关键部分对整体起决定作用D.自在事物与人为事物的联系都是主观的

4.(2011·南京模拟)下列说法中,与“牵一发而动全身”包含同一哲理的是(  )

A.勿疏小善,方恢大略

B.一着不慎,全盘皆输

C.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D.天下难事,必作于易

5.(2011·临沂模拟)有关资料显示,若将废旧电池混入生活垃圾一起填埋,或者随手丢弃,渗出的汞等重金属物质就会渗进土壤,污染地下水,进而影响到和人类息息相关的动物和植物,破坏人类的生存环境,并最终危及人类的健康。

这表明(  )

①事物的联系是多种

多样的 ②孤立存在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③联系的存在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④联系有主观联系和客观联系之分

A.①③④B.②③④C.①②③D.①②④

6.(2011·威海质检)有一首数字诗是“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

楼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

”假如我们把诗中的数

字随意调换位置,这首诗可能就不再别有情趣了,这表明我们要(  )

A.抓住主要矛盾B.树立创新意识

C.注重量的积累D.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

7.电信、计算机和有线电视三大网络“三网融合”,在2010年至2012年为试点阶段,2013年至2015年为推广阶段。

总结推广试

点经验,文化和信息两个产业的融合必将产生“1+1>2”的效果。

材料体现的哲理是(  )

A.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B.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C.部分对整体的功能和状态起决定作用D.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方法

8.“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与这句话给我们的哲学启示相同的是(  )

A.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B.沉

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C.人闲桂花落,鸟鸣山更幽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9.(2011·广州模拟)“蚂蚁效应”理论是说,一群蚂蚁选择了一棵百年老树的树底安营扎寨。

为建设家园,蚂蚁们挪移一颗颗泥沙,又咬去一点点树皮……有一天,一阵微风吹来,百年老树轰然溃倒,最终零落成泥。

下列与“蚂蚁效应”的哲学寓意相符合的是(  )

A.巢覆卵破B.因噎废食C.吐故纳新D.绳锯木断

10.

(2011·潍坊模拟)在“十二五”规划建议中,沿袭多年的GDP硬性目标“隐居”了。

有关人士指出,这不是说我们不再关心GDP增长的“快”,而是在当前特别强调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特别强调经济发展的“好”,避免一些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发展的“快”。

这说明(  )

①联系是普遍的,联系是有条件的 ②变化就是发展 ③坚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 ④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发挥

A.①②B.②④C.①③D.③④

11.(2011·浙江五校联考)下列选项与右图漫画所蕴涵的哲理相一致的是(  )

A.“从长时间看,改革会使人人受益,但它不是一首田园诗,

它常伴随眼泪和痛苦。

B.“只有一次次前仆后继,才能铺就从不可能到无限可能的路基。

C.“人生譬如滑雪,只有知道如何停止的人才知道如何加快速度。

D.“用最少的悔恨面对过去,用最多的梦想面对未来。

12.(2011·潍坊模拟)有这样一道数学题:

90%×90%×90%×90%×90%=59%。

它告诉我们,一项工作做到90%已经很不错了,但经过环环相扣的一系列过程结束后,“很不错”的90分最终带来的结果可能是59分——一个不及格的分数,这就是过程控制效应。

它启示我们(  )

①质变是量变的结果,要重视量的积累 ②要抓住时机,实现事物的质变 ③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④要立足整体,发挥整体统率作用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13.(2011·杭州模拟)长期以来,农业生产中施肥浇水全凭经验和感觉。

某教授对传统经验进行系统分析,去伪存真、总结概括,研究、开发出“基于模型的精确作物管理技术”,指导农民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了少施氮肥、增产增收的显著成效。

定时定量科学种田取得显著成效,说明(  )

①量的积累必然推动事物的发展 ②量的积累不一定引起质的变化 ③适度量变才能推动事物发展 ④量变和质变是辩证统一的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

14.十七届五中全会指出,2011年保持我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具有不少有利条件,但也面临困难和矛盾。

全党全国必须统一思想认识,坚定信心,更加周全地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的准备。

这启示我们(  )

A.善于抓重点,集中主要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B.要坚持一分为二,用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C.任何事物都与周围的事物相互联系着

D.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

15.(2011·南昌模拟)2010年9月22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友好团体欢迎宴会上强调:

中美两国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互信则进,猜忌则退。

这体现了(  )

A.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B.矛盾普遍性离得开特殊性

C.事物都是向前变化的D.矛盾决定事物的性质

16.(2011·湛江质检)近一个时期以来,人民币面临着不断升值的压力。

人民币升值对中国有利也有弊,综合分析国内诸多因素,主要是弊大于利。

因而,我国当前需要保持人民币汇率的稳定,维护国家经济的安全。

这种做法体现的辩证思想是(  )

①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②一分为二的观点 ③既要抓住重点,又要统筹兼顾 ④要正确对待问题,分清主流和支流

A.①③B.②④C.③④D.①④

17.(2011·合肥质检)美国人把搁浅的鲸鱼推入大海,这值得赞扬;鲸鱼被非洲难民捕食,这也应赞扬,因为它救活了一群人。

主要体现了(  )

A.事物是一分为二的,要全面地把握客观实际

B.共性和个性是相互联结的,要从个性中概括出共性

C.矛盾都有特殊性,要用不同方法解决不同矛盾

D.事物不断发展变化,不能用静止的观点看问题

18.(2011·大连质检)无论是医疗保障体制改革,还是行政体制改革,都要先进行试点,再根据试点情况调整后向全国推广。

这一做法蕴含的辩证法道理是(  )

A.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B.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并最终消灭矛盾

C.实现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D.要把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

19.(2011·盐城模拟)区分下列名人的哲学理论依据是(  )

A.矛盾具

有普遍性

B.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关系原理

C.矛盾具有特殊性

D.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关系原理

20.(2011·安徽芜湖模拟)“散步的时候\我走直路\儿子却故意\把路走弯\我说\把路走直\就是捷径\儿子说\把路走弯\路就延长”。

这首《散步》诗蕴含的哲理是(  )

①事物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②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价值评价也就不同 ③整体和部分是相互联系的 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A.②④B.②③C.①②D.①④

21.(2011·广州模拟)《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指出,“十二五”时期(2011年-2015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主要体现了(  )

A.矛盾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B.要分清主流和支流

C.矛盾普遍性与特殊性相互联结D.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22.北京奥运会奖牌创造性地将象征尊贵和美德的“金”、“玉”材质组合在—起,实现了中国优秀文化与奥林匹克精神的完美结合。

这一设计与创新说明(  )

①意识活动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 ②创新必须坚持辩证的思维方法 ③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认识事物 ④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直接现实性改造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

23.“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

疑者,觉悟之机也。

一番觉悟,一番长进。

”这段话说明(  )

A.否定一切是发展的前提B.没有否定就没有发展

C.只要否定就能发展D.怀疑精神就是创新精神

24.“青,取之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A.辩证的否定是一事物对另一事物的否定B.否定是对旧事物的保留

C.事物的否定是对旧事物的克服D.辩证的否定是事物联系和发展的环节

25.孔子曰: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对知识的态度体现的哲学道理是(  )

①事物是变化发展的 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③辩证否定,即“扬弃” ④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26.[2011·课标全国卷]我国每年生成的8亿多吨秸秆的综合利用率不高,绝大部分被废弃。

某公司深入研究秸秆的特性,另辟蹊径,利用秸秆制造生态环保、结实耐用的板材,产品在国内外广受欢迎,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

该公司之所以能够捕捉到他人通常视而不见的商机,是因为(  )

①善于突破事物表面的联系,把握其本质的联系 ②善于根据事物之间的固有联系建立新的联系 ③尊重联系的多样性,重视发挥偶然联系的作用 ④尊重客观联系,发挥创新观念改造世界的作用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27.[2011·重庆卷]画家通过对水、墨等物质材料的加工、组合,创作美术作品,表现个人内心世界。

这表明,美术作品的创作是(  )

①创造物质材料新的必然联系来表现人的内心世界[来源:

学科网ZXXK]

②建立系统和要素之间的有机联系,赋予作品以精神内涵

③建立物质材料之间的具体联系,以表现内心世界的主观联系 ④依据物质材料的固有联系,建立作品与内心世界的具体联系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28.[2011·江苏卷]当今,各地城市建设除了追求“人文、生态、宜居”的目标,还注重展现个性魅力、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

这种城建思路体现的哲理是(  )

A.思维与存在的关系

B.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C.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关系

D.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29.[2011·安徽卷]茶叶因生长环境的差异而带有不同的味道,一些品茶专家根据多年的经验品一品便知茶叶的产区在哪里。

这表明(  )

①一事物区别于它事物就在于矛盾的特殊性 ②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具有自觉反映的特性 ③人的认识是在实践中不断地深化和发展的 ④人为事物的联系形成后不在人的意识之外

A.①③B.①④C.②③D.②④

30.[2011·四川卷]水磨镇的涅槃重生,离不开中央的正确领导,离不开广东省佛山市的对口援建和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离不开当地干部群众的自强奋进。

这反映了(  )

A.事物的发展是运动和静止的统一

B.事物的发展是内外因共同作用的结果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二、非选择题(共40分)

312010年10月31日,上海世博会历经5个月的光荣使命,胜利闭幕。

如果你是世博会的志愿者,现有一位来自黑格尔、马克思等哲学大师故乡的德国游客与你交流:

“黑格尔认为,存在的就是合理的。

‘和谐城市’是上海世博会主题的精髓,表达了‘城市,让生活更美好’的诉求。

吉祥物‘海宝’又以汉字‘人’为核心创意,将人、城市和地球统一于一体。

而目前城市的拥挤、污染、犯罪等无一不与人密切相关。

这说明人和城市是难以和谐的。

请你用联系的观点,就人与城市的关系问题与德国游客进行哲学对话。

(12分)

 

32.国土资源部有关领导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在支撑中国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的同时,也引发了众多的地质环境问题。

城市成为地质环境问题高发区。

中国118个大中城市地下水不同程度遭受污染。

城市地下工程建设方兴未艾,地下空间利用对地质环境管理带来新的挑战。

地下水超采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加剧,中国一半省份存在地面沉降,50多个城市地面沉降比较严重。

(1)上述材料体现了什么哲学道理?

(4分)

 

(2)用量变和质变的关系原理说明怎样解决材料中反映的问题。

(6分)

 

参考答案

3月10日

6.D 【解析】位置的调换,意味着事物内部结构的变化,从而导致整体功能弱化,所以启示我们必须保持结构的优化,促进整体功能最大化,故答案为D。

7.A 【解析】试点主要凸显了矛盾特殊性,推广经验,主要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故答案为A。

此题没有凸显事物发展的道路,排除B。

没有凸显两点论与重点论,排除D。

关键部分对整体功能起决定作用,排除C。

8.B 【解析】“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强调了发展的实质。

B强调了发展的实质,故答案为B。

9.D 【解析】蚂蚁效应凸显了量变与质变的关系,A、B强调联系,C强调创新。

10.C 【解析】发展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排除②。

此题没有凸显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排除④。

我国经济发展硬性指标的调整,主要立足社会发展的需要,凸显了联系的观点。

这一调整有利于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凸显了发展的观点,故答案为C。

11.B 【解析】漫画主要强调抓住机遇,促成质变,故答案为B。

A、C凸显了对立统一的观点。

D强调意识的能动性。

B凸显了事物发展的观点。

12.B 【解析】过程控制效应,强调的是各个部分的作用,说明我们应重视各要素、各环节,注重量的积累,促成质变。

故选B。

13.B 【解析】量变是质变的准备,量变达到一定程度才能促成质变,实现事物的发展,所以有量变不一定有质变,排除①。

②不符合题干,故选B。

14.B 【解析】经济发展既要看到有利局面和条件,更要审视不利的条件,故答案为B。

15.A 【解析】和则两利,斗则俱伤,体现了中美的对立

统一关系,故凸显了矛盾的内涵,故答案为A。

16.B 【解析】此题强调辩证法,故排除①。

看到人民币升值的利弊,凸显了一分为二,故②正确。

维护人民币币值稳定,凸显了抓主要矛盾,故④正确。

③材料没有体现。

17.C 【解析】对同一活动产生不同的认识,主要因为我们立足思考问题的角度不同,活动立足的客观环境不同,凸显了矛盾的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故答案为C。

18.C 【解析】试点主要立足个别地区的特殊性矛盾,试点后总结经验,凸显了普遍的指导作用,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各地结合自身实际利用这一经验,又体现了矛盾的特殊性,故答案为C。

19.C 【解析】人物各不相同,主要凸显了矛盾的特殊性,故答案为C。

20.A 【解析】本题中我与儿子的对话,阐述的观点不同,表明两人的价值评价不同,这主要是由于认识事物的角度不同。

捷径与延长是一对矛盾的双方,但可以相互转化,条件

就是材料中提到的“把路走直”和“把路走弯”,故A项符合。

26.[2011·课标全国卷]A 【解析】该公司在尊重联系客观性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深入研究秸秆的材质特性,制造出了生态环保、结实耐用的板材,突破了事物表面的联系,把握住了事物的本质联系,故①②的观点符合题意;公司人员深入研究秸秆的特性,制造出新型的板材,这体现了事物之间的一种必然联系,而非偶然联系,故③的说法错误;意识只有通过社会实践才会转化为物质力量,故④的说法错误。

27.[2011·重庆卷]D 【解析】由材料可知,美术创作不是必然联系,排除①;联系具有客观性,排除③;材料体现的是客观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客观和主观之间的联系,②④正确且符合题意。

28.[2011·江苏卷]B 【解析】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人文、生态、宜居”的目标体现了矛盾普遍性,注重展现个人魅力、地方特色和时代气息体现了矛盾特殊性。

据此判断,A、C、D表述不符合题意,只有B表述符合题意。

29.[2011·安徽卷]A 【解析】本题考查矛盾的特殊性、认识的发展、意识的本质和联系的客观性,考查调动运用知识解读材料有效信息的能力。

茶叶带有不同的味道表明矛盾的特殊性是事物有所区别的原因,①当选;品茶专家能够根据多年的经验判知茶叶的产区,这表明认识在实践中不断发展,③当选,

答案为A;一切物质都具有“反应”特性而非“反映”特性,“反映”是人特有的,具有能动性,②错误;人为事物的联系在形成后亦在人的意识之外独立存在,④错误。

30.[2011·四川卷]B 【解析】本题考查事物发展的原因的知识。

解答本题关键是把握题干关键词“中央”“对口援建”“大力支持”“当地”。

央的正确领导,佛山市的对口援建和有关方面的大力支持,是水磨镇重生的外部条件,属于外因;而当地干部群众的自强奋进是水磨镇重生的关键,属于内因,故B项符合题意。

A、C、D三项均没有体现题干的主旨,故排除。

31.【解析】解答此题应该立足设问指向:

联系的观点。

所以我们应该立足联系的特点和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来分析。

然后我们深入材料,做到对知识的取舍。

人、城市和地球的统一可见联系的普遍性。

拥挤、污染、犯罪等问题的出现,可见联系的客观性。

人与城市的关系,凸显了多种多样的联系,所以我们应该把握其中有利的联系,克服不利的联系,推动人与城市和谐。

【答案】

(1)联系具有普遍性,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者那样的联系,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

构建“和谐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必须综合考虑人、城市和地球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将人、城市和地球统一于一体。

(4分)

(2)联系具有客观性,联系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和城市之间存在相互影响的关系,城市的拥挤、污染、犯罪等有其发生的基础和原因,都与人的活动密切相关。

(4分)

(3)联系具有多样性,人可以在尊重客观规律的基础上正确发挥主观能动性,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条件,建立新的联系。

人们可以创造有利条件,正确处理好人与城市之间的联系,实现人和城市的良性发展。

(4分)

32.【解析】设问一属于体现类材料题,解答此题应该立足材料。

通过经济发展,以及地质环

境问题,可见矛盾的对立统一。

地下水过度开采,从而导致地面沉降,可见量变与质变的关系。

设问二属于措施类试题,解决水污染,以及地

下水过度开采,必须控制量,防止量超过一定的限度,导致事物

向坏的方向发展。

【答案】

(1)①大规模的工程建设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的同时,也引发了众多的地质环境问题,这体现了事物都是一分为二的;(2分)②地下水超采引发的地质环境问题加剧,造成地面沉降,这体现了量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的道理。

(2分)

(2)①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当我们需要保持事物性质的稳定时,就必须把量变控制在一定的限度之内,做事情要坚持适度原则。

(3分)②我国大面积的地面沉降问题是由地下水资源超采引发的。

这警

示我们,在利用地下水资源问题上,必须坚持适度原则,科学有计划地采用地下水资源,保证地下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反对那种只顾眼前利益而过度开采的做法。

(3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