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05292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28.3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2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2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2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2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2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2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2页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docx

财政学期末复习资料

 

财政学期末复习

财政学

第一章财政概念和财政职能

1、市场失灵:

市场配置效率是以完全的自由竞争作为严格假设条件的,而现实市场并不具备这种充分条件,所以,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不是万能的,市场机制本身也存在固有的缺陷,这些我们统称为市场失灵。

2、外部效应: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产品或服务具有外部效应,即产品或服务对生产者或购买者以外的其他人产生的影响。

3、公共物品:

由国家机关和政府部门——公共部门提供用来满足社会公共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称为公共物品。

(课本)

公共物品(publicgoods)是公众共同受益,消费过程中具有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

(PPT)

“公共物品是这样一些产品,不论每个人是否愿意购买他们,它们带来的好处不可分开地散布到整个社区里;相比之下,私人物品是这样一些产品,它们能分割开并可分别地提供给不同的个人,也不带给他人外部的收益或成本。

公共物品的有效率的供给通常需要政府行动,而私人物品则可以通过市场有效率地加以分配。

”——萨缪尔森

4、非排他性:

是公共物品的一个特征,即一些人享用公共物品带来的利益而不能排除其他一些人同时从公共物品中获利。

(课本)

非排他性(nonexcluding)是指产品在消费过程中所产生的利益,不为某个人或某些人所专有,要将一些人排斥在外是不可能的或成本很高的。

如:

国防、灯塔(PPT)

公共物品的非排他性意味着可能形成“免费搭车”现象,即免费享用公共物品的利益。

5、非竞争性:

是公共物品的一个特征,即消费者的增加不引起生产成本的增加,或者说,提供公共物品的边际成本等于零。

(课本)

非竞争性(nonrival)是指在消费过程中一些人对某一产品的消费不会影响另一些人对这一产品的消费,受益者之间不存在利益冲突。

(PPT)

6、什么是市场失灵?

答:

市场失灵定义见1。

市场失灵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垄断。

市场效率是以完全自由竞争为前提的,然而当某一行业在产量达到相对较高水平之后,就会出现规模收益递增和成本递减问题,这时就会形成垄断。

当一个行业被一个企业或几个企业垄断时,垄断者可能通过限制产量,抬高价格,使价格高于其边际成本,获得额外利润,从而丧失市场效率。

(2)信息不充分和不对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生产者与消费者的生产、销售、购买都属于个人行为,掌握信息本身也成为激烈竞争的对象,而信息不成分和信息不对称也是影响公平竞争的重要因素。

(3)外部效应与公共物品。

完全竞争市场要求成本和效益内在化,产品生产者要负担全部成本,同时全部收益归生产者所有。

外部效应就是指在市场活动中没有得到补偿的额外成本和额外收益。

当出现正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大于收益,利益外溢,得不到应有的效益补偿,市场竞争就不可能形成理想的配置效率;当出现负的外部效应时,生产者的成本小于收益,受损者得不到损失补偿,同样市场竞争也不可能形成理想的配置效率。

外部效应的典型例子是“公共物品”,因为大部分“公共物品”的效益是外在化的,市场对提供纯公共物品是失灵的。

(4)收入分配不公。

市场机制效率是以充分竞争为前提的,而激烈的竞争不可能自发地解决收入分配公平问题。

市场经济的第一道分配是要素分配,个人收入取决于劳动投入的数量和质量以及投入资本的多少,因而必然形成收入差距,而且差距会越来越大。

效率和公平是矛盾的统一,效率是前提,没有效率,即使是公平的,也是低水平的平均主义;但公平既是经济问题,也是社会问题,收入差距过大,严重不公,会带来社会不安定,反过来又会影响效率。

(5)经济波动。

市场机制是通过价格和产量的自发波动达到需求与供给的均衡,而过度竞争不可避免地导致求大于供与供大于求的不断反复:

求大于供,物价上涨,会导致通货膨胀;供大于求,压缩生产,会导致失业率上升,这是市场机制不可避免的弊端。

7、试述区分公共物品与私人物品的基本标准。

答:

区分或辨别公共物品和私人物品通常应用两个基本标准:

一是排他性和非排他性;二是竞争性和非竞争性。

私人物品具有排他性和竞争性,公共物品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8、试述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答:

资源配置,广义的理解可以是指社会总产品的配置,狭义的理解可以是指生产要素的配置。

不论何种理解,资源配置就是运用有限的资源形成一定的资产结构、产业结构以及技术结构和地区结构,达到优化资源配置的目标。

财政的资源配置职能是由政府介入或干预所产生的,它的特点和作用是通过本身的收支活动为政府供给公共物品提供经费和资金,引导资源的流向,弥补市场的失灵和缺陷,最终实现全社会资源配置的最优效率状态。

财政配置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在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经济职能的前提下,确定社会公共需要的基本范围,确定财政收支占GDP的合理比例。

从而实现资源配置总体效率。

(2)、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支出,提高资源配置的结构效率。

(3)、合理安排政府投资的规模和结构,保证国家的重点建设。

政府投资规模主要指预算内投资在社会总投资中所占的比在重,表明政府集中的投资对社会总投资的调节力度。

而预算内投资结构和保证重点建设,在产业结构调整中起着重要作用,这种作用对发展中国家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4)、通过政府投资、税收政策和财政补贴等手段,带动和促进民间投资、吸引外资和对外贸易,提高经济增长率。

(5)、提高财政资源配置本身的效率。

对每项生产性投资的确定和考核都要进行成本——效益分析。

9、试述财政的收入分配职能的目标及实现这一目标的机制和手段。

答:

收入分配的目标是实现公平分配,而公平分配包括经济公平和社会公平两个层次。

经济公平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强调的是要素收入和要素投入相对称,它是在平等竞争的环境下由等价交换来实现的。

社会公平是指将收入差距维持在现阶段社会各阶层居民所能接受的合理范围内,平均不等于公平,甚至是对社会公平的背离。

财政实现收入分配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划清市场分配与财政分配的界限和范围,原则上属于市场分配的范围,财政不能越俎代庖,凡属于财政分配的范围,财政应尽其职。

(2)规范工资制度。

这里是指由国家预算拨款的政府机关公务员的工资制度和视同政府机关的事业单位职工的工资制度。

凡应纳入工资范围的收入都应纳入工资总额,取消各种明补和暗补,提高工资的透明度;实现个人收入分配的货币化和商品化;适当提高工资水平,建立以工资收入为主、工资外收入为辅的收入分配制度。

(3)加强税收调节。

税收是调节收入分配的主要手段:

通过间接税调节各类商品的相对价格,从而调节各经济主体的要素分配;通过企业所得税调节公司的利润水平;通过个人所得税调节个人的劳动收入和非劳动收入,使之维持在一个合理的差距范围内;通过资源税调节由于资源条件和地理条件而形成的级差收入;通过遗产税、赠与税调节个人财产分布;等等。

(4)通过转移性支出,如社会保障支出、救济金、补贴等,使每个社会成员得以维持起码的生活水平和福利水平。

10、试述经济稳定和发展的含义及财政实现经济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

答:

经济稳定包含充分就业、物价稳定和国际收支平衡等多重含义。

充分就业并不是指可就业人口百分之百的就业,而是指可就业人口的就业率达到了由该国当时社会经济状况所能承受的最大比率。

物价稳定也不意味着物价冻结,上涨率为零,而是指物价上涨幅度维持在不至于影响社会经济正常运行的范围内。

国际收支平衡指的是一国在国际经济往来中维持经常性项目收支的大体平衡,因为国际收支与国内收支是密切联系的,国际收支不平衡同时意味着国内收支不平衡。

发展不仅意味着产出的经济增长,还包括随着产出增长而带来的产出与收入结构的变化以及经济条件、政治条件和文化条件的变化,表现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农业比重相应下降,而制造业、公用事业、金融贸易、建筑业等的比重相应上升,随之劳动就业结构发生变化,教育程度和人才培训水平逐步提高。

简言之,发展是一个通过物质生产的不断增长来全面满足人们不断增长基本需要的概念,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包括消除贫困、失业、文盲、疾病和收入分配不公等现象,发展的总目标就是构建和谐社会。

财政实现稳定和发展职能的机制和手段主要有:

(1)经济稳定的目标集中体现为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的大体平衡。

财政政策是维系总供求大体平衡的重要手段。

当总需求超过总供给时,财政可以实行紧缩政策,减少支出和增加税收或两者并举,一旦出现总需求小于总供给的情况,财政可以实行适度放松政策,增加支出和减少税收或两者并举,由此扩大总需求。

(2)在财政实践中,还可以通过一种制度性安排,发挥某种“自动”稳定作用,例如累进税制度、失业救济金制度,都明显具有这种作用。

原则上说,凡是业已规定了的、当经济现象达到某一标准就必须安排的收入和支出,均具有一定的“自动稳定”作用。

(3)通过投资、补贴和税收等多方面安排,加快农业、能源、交通运输、邮电通信等公共设施的发展,消除经济增长中的“瓶颈”,并支持第三产业的兴起,加快产业结构的转换,保证国民经济稳定与高速的最优结合。

(4)财政应切合保证前面提到的那些非生产性社会的公共需要。

诸如,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和平和安定的环境,治理污染、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公共卫生水平,加快文教的发展,完善社会福利和社会保障制度,使增长与发展相互促进,相互协调。

 

第二章财政支出的基本理论问题

1、免费搭车:

由于公共产品具有非排他性,人们不会去购买。

因为不管买还是不买,他都能消费这一产品。

他不购买这一产品并不是因为他不需要它,而是想让其他人来承担这一产品的成本,而自己则坐享其成。

这就使得公共产品无法市场提供。

例如烟火表演。

2、公共定价:

是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包括:

一是纯公共定价:

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

(如能源、通信和交通等公用事业和煤、石油、原子能等基础产品行列)

二是价格管制或管制定价,即政府规定或限制一些关系国计民生而又有竞争性的行业的价格。

(如金融、医药、农业、高等教育等行业)

3、公共提供:

是指政府通过税收等方式筹集资金和经费用于弥补产品的生产成本,免费为公众提供产品的经济行为。

(XX百科)

4、私人提供:

经济中,公共提供的大多为公共物品、准公共物品或者共有物。

公共物品既不互斥也不排他,主要像灯塔,不排他是说一个人用并不减少他人的使用,不互斥是说没有手段区分消费。

准公共物品是不互斥的,但具有排它性,而共有物是不排他但具有互斥性。

私人提供的只能是具有排它性的,通过价格调节,使得自己有盈利的可能,这是在理性的前提下的,因此可以提供私有物和准公共物品。

(XX知道),(具体内容课本P34)

5、公共生产:

指的是由政府出资兴办的所有权归政府所有的工商企业和单位。

包括有形产品以及服务。

(例如:

垄断性国企石油、电信、公安、司法、高校、政府机关)课本P36

6、试作图说明公共物品的市场均衡问题。

7、一般来说,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请解释其理由。

答:

一般而言,纯公共物品只能由政府来提供而不能由市场来提供,这是由市场运行机制决定的。

市场交易要求利益边界的精准性,公共物品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决定了竞争性的市场机制不适于提供纯公共物品。

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提供的角度看,非竞争性是指新增一个消费者的边际成本等于零,这就意味着,如果公共物品按边际成本定价,那么,由私人部门提供就得不到他所期望的最大利润,所以私人投资者不会资源提供纯公共物品;另一方面,从公共物品消费的角度看,非排他性意味着一个人使用公共物品,并不排除其他人同时使用,即使从技术上可以排他,但成本太大,这样,消费者不会自愿花钱消费这种物品,而是期望他人购买,自己从中受益,即所谓免费搭车。

政府的性质和运行机制决定了政府可以解决市场提供公共物品所存在的难题。

一方面,政府具有政府职能,因而满足全体社会成员的公共需要,追求社会目标,是政府本来应当承担的职责;另一方面,政府是一个公共权力机构,政府拥有向社会成员征税的权力,税收是保证纯公共物品供给成本得到补偿的最好途径。

8、简述公共定价。

(一)定义:

是公共物品价格和收费标准的确定。

包括:

一是纯公共定价:

政府直接制定自然垄断行业的价格。

(如能源、通信和交通等公用事业和煤、石油、原子能等基础产品行列)

二是价格管制或管制定价,即政府规定或限制一些关系国计民生而又有竞争性的行业的价格。

(如金融、医药、农业、高等教育等行业)

㈡公共定价方法:

、平均成本法

在成本递减行业按高于边际成本的平均成本定价,可以保证企业基本收支平衡,而又不使社会福利受损。

是较可取的一种公共定价方法。

(例:

自来水、邮政资费等项目成本核算)

、二部定价法

包括两个要素:

基本费和从量费。

基本费是按年或按月支付一个固定的数额。

从量费是按使用量支付的费用。

(例:

电力、城市煤气、自来水、电话等自然垄断行业)

、负荷定价法

对不同时间段或时期的需要制定不同的价格。

在需求高峰,定价最高;在需求低谷,定价最低。

9、试述公共选择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其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一、定义:

运用经济分析方法研究政府决策(集体决策或非市场决策)的方式和过程。

政治的经济学(涉及国家理论、投票规则、投票者行为、政党政治等)

(1)介于经济学和政治学之间的研究领域,以经济学的基本假设(理性人)、原理和方法作为分析工具,研究政治市场上的主体(选民、利益集团、官员和政治家)的行为和政治市场的运行。

(2)该理论认为人类社会有两类市场:

经济市场和政治市场。

经济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消费者和厂商,政治市场上活动的主体是选民、利益集团(需求者)和政治家、官员(供给者)。

经济市场上,人们通过货币选票选择能给他带来最大满足的私人物品,在政治市场上,人们通过民主选票**来选择能给他带来最大利益的政治家、政策以及法律制度等。

(3)、公共选择理论的特点:

①试图建立一种严谨的、原理式的政府一般理论;

②把政治视为一种个人相互交易的市场,并用经济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③分析有关的政府活动,让人们看到政府干预也有其失败之处,应当把握政府活动的适当范围。

二、对我国财政法制化和民主化的借鉴意义

(1)对合理解决政府与市场关系具有指导意义。

公共选择理论认为,市场会失灵,需要政府的干预或调节,然而政府在履行经济职能时,并不总能起到弥补市场失灵的作用,市场不能解决好的问题,政府也不一定能解决得好;市场存在失灵,政府机制本身也不是完美无缺和无所不能的,也存在政府干预的失败。

因此,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必须把握好政府干预的限度、范围和内容。

基本思路应是,政府干预是弥补市场机制的失灵,而不是取代市场机制,特别是要避免习惯于用计划经济手段来管理市场经济。

(2)对政治体制及行政体制的改革具有借鉴意义。

按公共选择理论的思路,经济过程与政治过程是相互联结的,政治体制与经济体制是不可分的,要求二者的改革进程相互协调,政治体制改革的滞后将制约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对财政体制的影响尤为明显。

因此,政治及行政体制的改革,是改革和完善经济体制和财政体制的重要前提。

(3)对实现公共决策(政府决策)的法制化和民主化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公共选择理论强调立宪改革,注重宪法、法律、规则的建设尤其是公共决策规则的改革在向市场经济的过度中,必须加强法制建设,特别是注意公共决策的法制化,将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纳入法制化的轨道,优化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系统,完善决策体制和决策规则,提高政策制定和执行的质量。

(4)对在政府决策过程中,正视政府行为的“经济人”特征具有借鉴意义。

社会主义的国家政府是代表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政府工作人员应是人民公仆,必须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

但也不应回避或忽视政府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应该承认其合理的自利动机,把理想与利益有机地结合起来,这样才可以调动其积极性,抑制寻租及腐败。

同时,导致政府机构低效益的一个原因是没有降低成本的激励因素,缺乏经济效益的审计。

根据公共选择理论,可以用经济方法对政府的行为特别是公共开支项目进行损益分析,以此评价项目的净收益及政府官员的政绩。

10、试述“成本——效益”分析法。

答:

这种方法是将一定时期内项目的总成本与总效益进行对比分析,更多地运用在公共支出决策程序中。

它通过对多个预选方案进行成本——效益分析,根据对边际社会效益和边际社会成本的对比,选择最优的支出方案。

这一方法的要求是,必须将项目的收益,包括内部收益和外部收益全部量化,同时也将成本,包括内部成本和外部成本全部量化,然后比较其效果

该分析法是将项目的收入与支出成本、经营成本相对比,用净收入和收入成本率来评价项目经济效益的一种方法,适用于项目发生的收益能用货币计量的情况。

如果NPV>0,该项目可行;如果NPV<0,该项目不可行;如果NPV=0,计算内部收益率,如果内部收益率大于银行贷款利率,该项目可行。

采用成本——效益分析法进行评估时要注意两点:

(1)对折现率r的选择,应采用社会折现率。

(2)对公共项目的投入、产出物的价格应采用影子价格,所谓影子价格是指当社会经济处于某种状态下,能够反映社会劳动消耗、资源稀缺程度和最终产品需求情况的价格。

将影子价格应用于公共支出项目评价中,有利于促进资源配置的优化。

 

第三章财政支出规模与结构分析

1、转移性支出:

财政支出不与商品和服务相交换,直接表现为资金无偿的、单方面的转移。

这类支出主要有补助支出、捐赠支出和债务利息支出。

即财政付出了资金,但无任何所得。

2、财政支出经济分类:

按支出产生效益的时间分类,即根据财政支出所产生的收益的时间将财政支出分为经常性支出、资本性支出和净贷款三大类。

3、财政支出增长弹性系数:

财政支出收入弹性是财政支出增长率与GDP增长率的比率;若大于1,表明财政支出增长速度快于GDP增长速度。

4、购买性支出:

直接表现为政府购买商品和服务的活动,包括购买进行日常政务活动所需的或用于国家投资所需的商品和服务的支出,前者如政府各部门的事业费,后者如政府各部门的投资拨款。

即财政一手付出了资金,另一手相应地购得了商品和服务,并运用这些商品和服务实现国家的职能。

5、财政支出增长边际倾向:

财政边际支出倾向是财政支出增长额与GDP增长额的比率;表明每增加1单位GDP时,财政支出增加多少。

6、试述“瓦格纳法则”阐述的基本原理。

(课本P62,图3-1)

答:

1.含义:

随着人均收入的提高,财政支出占GDP的比率是不断上升的。

2.对财政规模变动的解释

①政治因素:

伴随工业化,不断扩张的市场和市场行为主体之间的关系日益复杂化,需要建立司法体系(香港、美国例)和管理制度,以规范其社会经济活动,因而政府活动增加;

②经济因素:

伴随工业化,不完全竞争(案例)市场结构更加突出,需要政府干预经济活动,对资源进行再配置;城市化导致外部性和拥挤(准公共品)现象,需要政府出面干预、管制;

③(社会因素)随着人均收入的增加,人们对教育、娱乐、文化、保健等服务的需求增加很快,要求政府为此增加支出。

7、根据个人的理解,阐述我国当前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应采取的措施和政策。

答:

(1)优化财政支出结构的基本依据和基本方针是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2)处理好和把握好财政支持和保障社会民生的几种关系。

促进经济发展与推进社会事业建设协调的关系。

经济发展是社会事业建设的前提和基础,是社会事业建设的重要保证,而社会事业建设则是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经济发展规律。

因此,财政既要促进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此基础上不断壮大财政实力,为改善社会民生提供坚实的财力保证,同时,财政又要注重推动社会事业建设,注重改善民生,解决群众关心的突出问题,为经济发展创造和谐的社会环境,促进经济发展与社会事业二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统筹兼顾与突出重点的关系。

我国目前的经济发展总体水平不高而且发展很不平衡,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建设社会事业需要有足够的投入,但财政承受能力毕竟是有限的。

因此,财政既要统筹兼顾,全面支出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又要突出重点,从我国具体国情和发展阶段出发,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条件和财政承受能力,适当集中财力,着力支持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优先保障基本公共服务需要,并随着经济发展逐步提高社会事业发展和民生保障水平。

财政支持和社会参与的关系。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改善民生,加快社会事业假设,既要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也要积极调动社会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

对于公益事性质的社会事业,直接关系社会公众利益和福祉,直接关系社会公平正义,要切实发挥财政的职能作用,不断增强各级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服务的财政保障能力。

同时必须认识到,广大人民群众多样性、多层次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不可能完全由政府提供,对于那些而且能够通过市场满足的社会需求,要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参与积极性,尽可能的发挥市场机制在建设社会事业中的作用。

增加投入和制度建设的关系。

加快发展社会事业,不断改善民生,既要增加财政投入,更要加强制度建设。

不增加投入,社会事业就不能加快发展,而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增加的投入也难以有效发挥作用。

要在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的同时,针对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中存在的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问题,着力支出改革创新,不断完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健全民生保障的长效机制,确保取得长远效果,更有力的促进社会事业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表格模板 > 合同协议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