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基因遗传病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01132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7 大小:44.5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单基因遗传病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7页
单基因遗传病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7页
单基因遗传病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7页
单基因遗传病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7页
单基因遗传病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7页
单基因遗传病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7页
单基因遗传病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7页
单基因遗传病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7页
单基因遗传病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7页
单基因遗传病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7页
单基因遗传病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7页
单基因遗传病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7页
单基因遗传病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7页
单基因遗传病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7页
单基因遗传病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7页
单基因遗传病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7页
单基因遗传病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7页
单基因遗传病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7页
单基因遗传病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7页
单基因遗传病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7页
亲,该文档总共2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单基因遗传病Word格式.docx

《单基因遗传病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单基因遗传病Word格式.docx(2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单基因遗传病Word格式.docx

图11-1血红蛋白的结构

表11-1正常人体血红蛋白

发育阶段

血红蛋白

分子组成

胚胎

GowerI

ζ2ε2

GowerII

α2ε2

Portland

ζ2Aγ2、ζ2Gγ2

胎儿(8周至出生)

F

α2Aγ2、α2Gγ2

成人

A(95%以上)

α2β2

A2(2-3.5%)

α2δ2

F少于1.5%

2.珠蛋白基因及其表达特点人的6种珠蛋白链各由相应的珠蛋白基因编码,包括类α珠蛋白基因和类β珠蛋白基因两类,它们各含数个相同或相似的基因,紧密排列在DNA的特定区段,构成了基因簇。

人的类珠蛋白基因簇中存在着一些拟基因,如ψα、ψζ、ψβ。

类α珠蛋白基因簇定位于16pter-pl3.3(OMIM#141800),按5′→3′方向排列顺序为:

5′-ζ2-ψζ1-ψα1-α2-α1-3′(图11-2),总长度为30kb。

每条16号染色体有2个α基因(正常α基因用αA表示),正常的二倍体细胞有4个α基因,每个α基因表达的α珠蛋白数量相同。

类α珠蛋白基因的排列顺序与发育过程中表达顺序相一致。

即发育早期是5′端ζ表达,正常成人主要是3′端的α2及α1基因表达。

图11-2类α珠蛋白基因簇和α珠蛋白基因的结构

人的类β珠蛋白基因簇定位于11p15.5(OMIM#141900),按5′→3′方向排列顺序为:

5′-ε-Gγ-Aγ-ψβ1-δ-β-3′(图11-3),总长度为60kb。

每条11号染色体只有1个β基因(正常β基因用βA表示),正常的二倍体细胞有2个β基因。

类β珠蛋白基因的排列先后与发育过程的表达顺序相关,发育早期是5′端ε、γ基因表达,成人期主要为3′端β基因表达。

图11-3类β珠蛋白基因簇和β珠蛋白基因的结构

各种珠蛋白基因均含有3个外显子(E)和2个内含子(I)。

α珠蛋白基因的I1位于31位和32位密码子之间,由117bp组成。

I2位于90位和100位密码子之间,含140bp(图11-2)。

β珠蛋白基因中的I1位于30位和31位密码子之间,为130bp;

而I2位于104位和105位密码子之间,约850bp(图11-3)。

珠蛋白基因的表达受到精确的调控,表现出典型的组织特异性和时间特异性(图11-4)。

胚胎早朔(妊娠后3~8周),卵黄囊的原始红细胞发生系统中,类α珠蛋白基因簇中的ζ、α基因和类β珠蛋白基因簇中的ε、γ基因表达,进而形成胚胎期血红蛋白HbGowerⅠ(ζ2ε2)、HbGowerⅡ(α2ε2)和HbPortland(ζ2Aγ2、ζ2Gγ2)。

胎儿期(妊娠8周至出生),血红蛋白合成的场所由卵黄囊移到胎儿肝、脾中,类α珠蛋白基因簇的表达基因由ζ全部变成α基因,而类β珠蛋白基因簇基因的表达由ε全部转移到γ基因,形成胎儿期血红蛋HbF(α2γ2)。

成人期(出生后),血红蛋白主要在骨髓红细胞的发育过程中合成,以α基因和β基因表达为主,其产物组成HbA(α2β2),占总量的95%以上。

此外,还有HbA2(α2δ2),占总量的2-3.5%;

HbF少于1.5%(图11-5)。

图11-4正常人体血红蛋白肽链的发育演变

图11-5正常人体发育过程中的血红蛋白类型

从类α珠蛋白基因簇和类β珠蛋白基因簇的组成可知,每个二倍体个体带有4个α基因和2个β基因,但通过特殊的调控机制,正常人体中α珠蛋白和β珠蛋白的分子数量相等,正好构成HbA(α2β2)。

说明β基因的表达效率是α基因的2倍。

类α和类β珠蛋白的平衡是人体正常生理功能的需要。

(二)珠蛋白基因突变的类型

无论是异常血红蛋白还是地中海贫血,都是以珠蛋白结构异常为特征,由珠蛋白基因突变所致,包括碱基置换、移码突变、融合基因等多种类型。

1.单个碱基替代这是血红蛋白病最常见的一种突变类型,见于绝大多数的异常血红蛋白和β地中海贫血。

2.移码突变由于珠蛋白基因中发生1、2个碱基的丢失或嵌入,致使后面的碱基排列依次位移,导致重新编码,使珠蛋白肽链的结构或合成速率改变。

例如HbWagne是由于α基因第138位的丝氨酸密码子TCC(mRNA为UCC)丢失1个C,导致其后的3′端碱基向5′端依次位移,重新组合及编码,结果使原来142位的终止密码子UAA变成可读密码子AAG(赖氨酸),使翻译至下一终止密码(147位)才终止,α链延长为146个氨基酸。

3.密码子的缺失和嵌入己发现有一些异常血红蛋白缺失或嵌入部分氨基酸。

这是由于在细胞减数分裂时,同源染色体发生错配和不等交换,导致编码密码子的DNA三联碱基缺失或嵌入。

4.无义突变无义突变是指突变使正常密码子变为终止密码子,因此蛋白质链的合成便提前终止,导致地中海贫血。

例如HbMckees-Rock,其α链正常,β链缩短为144个氨基酸。

原因是β基因第154位酪氨酸密码子TAT突变成终止密码子TAA(T→A),对应的mRNA变化为UAU→UAA,使肽链合成提前终止。

5.终止密码子突变由于编码终止密码子(UAA、UAG或UGA)的DNA序列发生突变,珠蛋白链的合成就不在正常的位置上终止,而继续合成至新的终止密码子,因此生成了延长的异常珠蛋白链。

例如HbConstantSpring是由于α基因第142位终止密码子TAA变为谷氨酰胺密码子CAA(T→C),对应的mRNA变化为UAA→CAA,结果α链合成完141个氨基酸时并不停止,而是继续合成到下一个终止密码子(173位)才终止,使α链延长为172个氨基酸。

该突变基因转录的mRNA不稳定,易降解,导致α链合成减少,从而引发一种典型的非缺失型α地中海贫血。

6.基因缺失由于缺失的基因及部位不同,导致不同的珠蛋白肽链合成异常和不同类型的地中海贫血。

7.融合基因融合突变的实质是两种不同基因局部片段的拼接。

这种由两种不同基因局部片段拼接而成的DNA片段称为融合基因,它们可编码融合蛋白。

例如HbLepore,其α链结构正常,但非α链是由δ和β链连接而成,其N端象δ链,C端象β链,称δ-β链。

与此相反,另一种融合链的异常血红蛋白Hbanti-Lepore,其N端象β链,C端象δ链,称为β-δ链。

这是由于染色体的错误联合和不等交换,形成了融合基因δ-β和β-δ,合成了融合链的异常血红蛋白。

β和δ基因的融合意味着β基因的减缺,合成β链减少,表现为β地中海贫血的临床症状。

(三)常见的血红蛋白病

1.常见的异常血红蛋白我国异常血红蛋白的发生率为0.24%~0.33%,以广西、广东、云南、贵州和新疆等地最高。

(1)镰状细胞贫血(sick1ecel1anemia,OMIM#603903)是因β基因缺陷所引起的一种疾病,呈常染色体隐性遗传。

患者β基因的第6位密码子由正常的GAG突变为GTG(A→T),使其编码的β珠蛋白N端第6位氨基酸由正常的谷氨酸变成了缬氨酸,形成HbS。

这种血红蛋白分子表面电荷改变,出现一个疏水区域,导致溶解度下降。

在氧分压低的毛细血管中,溶解度低的HbS聚合形成凝胶化的棒状结构,使红细胞变成镰刀状。

镰变细胞引起血粘性增加,易使微细血管栓塞,造成散发性的组织局部缺氧,甚至坏死,产生肌肉骨骼痛、腹痛等痛性危象。

同时镰状细胞的变形能力降低,通过狭窄的毛细血管时,不易变形通过,挤压时易破裂,导致溶血性贫血(图11-6)。

杂合子(HbA/HbS)不表现临床症状,但在氧分压低时可引起部分细胞镰变。

图11-6镰状细胞贫血的发病机制

本病主要分布在非洲,也散发于地中海地区,在东非某些地区HbS基因频率高达40%,因此镰状细胞贫血已成为世界范围内最严重的血红蛋白病。

应用分子诊断技术可以对镰状细胞贫血进行基因诊断(图11-7)。

图11-7镰状细胞贫血的基因诊断

(2)血红蛋白M病也称为高铁血红蛋白症。

正常血红蛋白(HbA)血红素中的铁原子与珠蛋白链上特定的组氨酸连接(α87His,β92His)和作用(α58His,β63His),保证二价铁离子(Fe2+)的稳定,以便结合氧。

血红蛋白M(HbM)患者的珠蛋白基因中,由于上述某个氨基酸的密码子发生碱基置换,使珠蛋白链与铁原子连接或作用的有关氨基酸发生替代,导致部分血红素的二价铁离子(Fe2+)变成高价铁离子(Fe3+),形成高铁血红蛋白(methemoglobin),影响携氧能力,使组织细胞供氧不足,产生紫钳症状。

血红蛋白M病呈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杂合子HbM的含量通常在30%以内,可出现紫钳症状。

2.地中海贫血地中海贫血(tha1assemia)患者由于某种或某些珠蛋白链合成速率降低,造成一些肽链缺乏,另一些肽链相对过多,出现肽链数量的不平衡,导致溶血性贫血,称为地中海贫血。

按照合成速率降低的珠蛋白链类型,可以把地中海贫血区分为多种不同的类型:

α珠蛋白链合成减缺的称为α地中海贫血,β链合成减缺的称为β地中海贫血,γ链合成减缺的称为γ地中海贫血,δ和β链合成减缺的称为δβ地中海贫血,以此类推。

(1)α地中海贫血(α-thalassemia)主要分布在热带和亚热带地区。

该病在我国也相当常见,尤其在南方,发生率为2.64%。

广东地区α地贫携带者频率为9.6%。

因此,α地中海贫血已成为一个较严重的公共健康问题。

根据临床表现,本病可分成不同的类型。

不同类型的α地中海贫血患者,体内缺失(或缺陷)的α基因数目各不相同,缺失的α基因越多,病情越严重。

常见的α地中海贫血有以下几种。

①HbBart’s胎儿水肿综合征发病于胎儿期,基因型为α0地中海贫血基因纯合子(--/--),4个α珠蛋白基因全部缺失。

由于不能合成α链,γ链便聚合为γ四聚体(γ4)。

γ4首先发现于StBartholomew医院,故命名为HbBart’s。

这种胎儿全身水肿,肝脾肿大,四肢短小,腹部因有腹水而隆起,故名HbBart’s胎儿水肿综合征。

HbBart’s(γ4)具有很高的氧亲合力,在氧分压低的组织中,不易释放出氧,造成组织缺氧,故HbBart’s水肿胎儿多于妊娠30~40周时死亡或早产后半小时内死亡。

如果胎儿父母为α0地中海贫血基因杂合子(--/αα)或己生育过一胎HbBart’s水肿胎儿者,在妊娠中期孕妇有妊娠高血压和严重水肿,B超检查见胎儿异常,常提示为本病胎儿。

②HbH病患者为α0地中海贫血基因和α+地中海贫血基因的双重杂合子,基因型为(--/-α)。

由于4个α珠蛋白基因中有3个缺失或缺陷,使α链的合成受到严重影响,大量的β珠蛋白链过剩而聚合为β四聚体HbH(β4)。

HbH的氧亲合力为HbA的10倍,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不易释放出氧。

更为重要的是HbH是一种不稳定的四聚体,其β链上的巯基(-SH)易被氧化,导致β4的解体,生成游离的β链。

游离β链不能稳定地存在于红细胞内,结果沉淀聚积,形成H包涵体,附着于红细胞膜上,使红细胞膜受损,红细胞失去柔韧性,易被脾脏破坏,导致慢性溶血性贫血。

HbH病患儿在出生时几乎无明显的症状,只有轻度贫血,但HbBart’s的相对含量可高达25%。

在发育过程中HbBart’s逐渐被HbH替代,至1周岁左右便出现HbH病的临床症状。

③标准型α地中海贫血患者为α0地中海贫血基因的杂合子,基因型为(--/αα);

或是α+地中海贫血基因的纯合子,基因型为(-α/-α),均缺失2个α基因。

前一种类型在我国较多见,基因分析可呈现出东南亚型α基因缺失,后一种类型多见于黑人。

由于能合成相当量的α珠蛋白链,所以仅表现出轻度溶血性贫血或无症状。

④静止型α地中海贫血为α+地中海贫血基因的杂合子,基因型为(-α/αα),缺失1个α基因。

由于只有一个基因缺失或突变,故临床上无症状,仅在出生时血液中含有l%~2%的HbBart’s,可以通过血红蛋白电泳检出。

(2)β地中海贫血(β-tha1assemia)是一组以血红蛋白β珠蛋白肽链(β链)合成减少(β+)或缺失(β0)为特征的遗传性血液病。

该病在世界范围内广为流行,好发于地中海沿岸国家和地区,如意大利、希腊、马耳他、塞浦路斯等,以及东南亚各国的广大地区。

我国β地中海贫血的发生率为0.66%。

广东地区β地贫携带者频率为3.5%。

临床上根据患者溶血性贫血的严重程度,将β地中海贫血分为重型、中间型和轻型三种类型。

①重型β地中海贫血患者可能是β0/β0、β+/β+或δβ0/δβ0(δβ0为融合基因)等纯合子,也可能是β0和β+地中海贫血基因的双重杂合子(β0/β+)。

其共同特点是患者不能合成β链,或合成量很少,结果α链过剩而沉降到红细胞膜上,引起膜的性能改变,发生严重的溶血反应,同时它们可与代偿性表达的γ链组合成HbF(α2γ2)。

患儿出生后几个月便可出现溶血反应。

由于组织缺氧,促进红细胞生成素分泌,刺激骨髓增生,骨质受损变得疏松,可出现鼻塌眼肿、上颔前突、头大额隆等特殊的“地中海贫血面容”。

②中间型β地中海贫血一般是β+地中海贫血基因的纯合子,患者的基因型通常为β+(高F)/β+(高F)或β+/δβ+。

前者为β地中海贫血变异型的纯合子,伴有HbF(α2γ2)的升高。

后者为两种不同变异型地中海贫血的复合杂合子。

病人的症状介于重型和轻型之间,故称为中间型。

③轻型β地中海贫血发生于β0或β+地中海贫血基因的杂合子,无任何临床症状,需通过实验室检查才能确诊。

患者主要是β+/βA、β0/βA或β0/δβA等杂合子,都带有1个正常的β基因βA,所以可以合成相当量的β珠蛋白链。

患者的HbA2(α2δ2)和HbF(α2γ2)可代偿性增高。

大量研究资料表明,β地中海贫血除极少数是由于基因缺失引起以外,绝大多数是由于β珠蛋白基因不同类型的点突变(包括单个碱基的取代,个别碱基的插入或缺失)所致。

这些点突变分别导致转录受阻,mRNA前体剪接加工错误,翻译无效,或合成不稳定的珠蛋白链而阻碍α-β二聚体形成,使珠蛋白链不平衡等。

④胎儿血红蛋白持续存在症(HereditaryPersistenceofFetalhemoglobin,HPFH)是由于出生后γ珠蛋白链的合成不能转变为β珠蛋白链的合成,导致γ珠蛋白链过量持续合成。

两分子α珠蛋白与两分子γ珠蛋白形成HbF,一直保持高HbF至终身。

因γ珠蛋白链实质性的增加,弥补了β或δ珠蛋白链的不足,使血红蛋白四聚体两条α链和两条非α链之间保持平衡。

即HbF代偿了HbA的缺陷,所以HPFH患者一般无明显的临床症状和血液学改变。

HPFH杂合子的HbF为17-35%,比δβ0地贫杂合子的HbF要高,后者一般为17-18%。

类β珠蛋白基因簇发生缺失或点突变导致γ基因高表达是某些HPFH发生的分子基础。

(3)β地中海贫血合并α地中海贫血(β-tha1assemiacompoundwithα-tha1assemia)时,症状往往会减轻。

可能是由于多余的α珠蛋白链的减少使血红蛋白四聚体两条α链和两条非α链之间趋于平衡,体内的无效造血情况减轻,临床症状也随之减轻。

(4)X连锁α地中海贫血/智力发育迟滞综合征(X-linkedα-thalassemia/mentalretardation)(OMIM301040及309590)由于ATR-X基因突变所引起的一系列临床表现,包括:

α地中海贫血、智力发育迟滞、尿道和生殖器官发育异常及性反转等。

 

二、血浆蛋白病

血浆蛋白病(plasmaproteindisease)是血浆蛋白遗传性缺陷所引起的一组疾病。

在血浆蛋白病中以血友病较常见。

血友病(hemophilia)是一类遗传性凝血功能障碍的出血性疾病,包括血友病A(即血友病甲,又称凝血因子Ⅷ缺乏症,即传统所称的血友病)。

血友病B(即血友病乙,又称凝血因子Ⅸ缺乏症、PTC缺乏症)及血友病C(即血友病丙,又称凝血因子Ⅺ缺乏症、PTA缺乏症)。

(一)血友病A

血友病A(hemophiliaA)是血浆中抗血友病球蛋白(anti-hemophilicglobin,AHG)缺乏所致X连锁隐性遗传的凝血障碍性疾病。

男性发生率较高(1/6000),约占血友病总数的85%,

血友病A在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反复自发性或轻微损伤后出血不止和出血引起的压迫症状和并发症;

一般多为缓慢持续性出血,大出血罕见。

出血部位广泛,体表和体内任何部分均可出血,可累积皮肤、粘膜、肌肉或器官等,关节多次出血可导致关节变形,颅内出血可导致死亡。

研究表明,凝血因子Ⅷ是一个复合分子,由3种成分构成,①抗血友病球蛋白(AHG);

②Ⅷ因子相关抗原(ⅧAgn);

③促血小板黏附血管因子(ⅧVWF)。

血友病A是因AHG遗传性缺乏所致。

AHG基因位于Xq28,长约186kb,几乎占X染色体的0.1%,由26个外显子和25个内含子组成。

AHG基因的突变具有高度遗传异质性,涉及到缺失、插入、核苷酸取代和移码。

近来发现约40%血友病A的患者是由于AHG基因第22内含子的到位所致病。

(二)血友病B(hemophiliaB)

这是凝血因子Ⅸ缺乏或其凝血功能降低而导致的凝血障碍性疾病。

其临床症状与血友病A基本相同,但发病率较低,为1/10万~1.5/10万,占血友病类疾病总数的15%~20%。

其分子病因是位于X染色体上的FⅨ基因突变所致,故该病的遗传方式与血友病A相同,呈X连锁隐性遗传。

人类FⅨ基因定位于Xq27.1-q27.2,全长35kb,由8个外显子和7个内含子构成。

完整的人FⅨ基因的cDNA长度为2802bp,编码序列的长度为1383bp,应用各种限制酶和FⅨ基因探针进行DNA分析,可以对血友病B进行基因诊断。

(三)血友病C(hemophiliaC)

血友病C是血浆第Ⅺ凝血因子缺乏引起的凝血障碍性疾病,遗传方式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基因定位于15q11。

本病症状较血友病A和血友病B轻。

(四)血管性假性血友病(vonWillebrand)

血管性假性血友病也称vonWillebrand病。

是一种与Ⅷ凝血因子有关的遗传性凝血障碍。

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于血浆中的一种大分子量的糖蛋白vonWillebrand因子(vWF)缺乏。

vWF基因定位于12pter-p12,长度为180kb。

vWF由血管内皮细胞分泌,为Ⅷ凝血因子的载体,并可增强Ⅷ因子的稳定性。

vWF缺乏会降低Ⅷ凝血因子的活性;

同时由于血小板中也含有vWF,vWF缺乏也影响血小板的凝血功能。

因此本病患者有明显的出血倾向,但症状较轻。

三、结构蛋白缺陷病

构成细胞的基本结构和骨架的蛋白的遗传性缺陷可导致一类结构蛋白缺陷病。

这类分子病包括胶原蛋白病、肌营养不良症等。

(一)胶原蛋白病

胶原(collagen)约占人体蛋白质总量的20%以上,在不同的组织中分别由成纤维细胞、平滑肌细胞、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和某些上皮细胞合成分泌。

胶原蛋白分子由三条相同或不同的α多肽链(α1、α2、α3)组成。

α链的氨基酸残基约有1000个,特点是甘氨酸、脯氨酸及羟脯氨酸丰富,不含或很少含有色氨酸、酪氨酸及甲硫氨酸。

目前已发现组织中的胶原类型有10多种,分别具有不同的化学及免疫学特性,是不同结构基因的产物。

Ⅰ、Ⅱ、Ⅲ型胶原合称间质胶原(interstitia1col1agen)。

Ⅰ型胶原主要由2条α1链和1条α2链组成,Ⅱ、Ⅲ型胶原都由3条α1链组成。

3条α链均以右手超螺旋结构盘绕在一起形成原胶原分子,由原胶原分子组合成原纤维或微原纤维,再由原纤维粘合成胶原纤维(图11-8)。

Ⅰ型胶原分布很广,主要存在于皮肤、肌腱和韧带中,具有很强的抗压能力。

Ⅱ型胶原的分布局限于透明软骨、椎骨髓髓核及玻璃体中,具有较强的抗压能力。

Ⅲ型胶原广泛分布于伸展性较大的组织,如结缔组织、血管壁及胎盘等处。

Ⅳ型胶原由2条α1链和1条α2链组成,再聚合成交叉结构的巨分子,主要分布于各种基膜之中。

图11-8Ⅰ型胶原的结构及其功能

胶原蛋白病(inheriteddisordersofcol1agen)也称为“结缔组织遗传病”,主要包括成骨不全和Ehlers-Danlos综合征。

1.成骨不全成骨不全(osteogenesisimperfecta,OMIM#166200)是一组因Ⅰ型胶原异常而引起的遗传异质性疾病,患者表现为骨质疏松、易骨折并伴有骨骼畸形等症状。

该病的患病率约为1/15000,是最常见的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

成骨不全分为Ⅳ类型,较常见的是Ⅰ型以及Ⅱ型成骨不全(表11-2)。

表11-2成骨不全的遗传与临床特征

类型

临床特征

遗传方式

分子变化

遗传缺陷

Ⅰ型

轻型:

蓝巩膜、易骨折但无骨畸型

AD

型胶原结构正常但量减少50

突变致Proα1(Ⅰ)mRNA合成量下降

Ⅱ型

围生致死型:

严重骨折畸型、黑巩膜,生后一周内死亡

Ⅰ型胶原结构变异(特别是羟基端

编码甘氨酸的密码子突变(包括α1或α2基因)

Ⅲ型

进行性畸变:

进行性骨畸变、畸形蓝巩膜、听觉丧失

Ⅰ型胶原结构变异(特别是氨基端)

同Ⅱ型

Ⅳ型

正常巩膜性畸变:

轻度畸形、矮小、听觉丧失

同Ⅲ型

①同Ⅱ型②α2基因外显子跳跃突变

Ⅰ型成骨不全又称为蓝色巩膜综合征,病变累及骨骼、肌腱、韧带、筋膜、牙本质及巩膜等,主要临床症状为骨质疏松、致脆性增加而易反复骨折,巩膜呈蓝色,关节可过度活动而易于受伤并导致肢体畸形,牙齿生长不齐、畸形。

伴传导性耳聋。

多在青春期后发病。

本病重症者矮小,X线显示多发生骨痂。

Ⅰ型成骨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