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大学doc西方文论整合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12748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57 大小:50.1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潭大学doc西方文论整合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湘潭大学doc西方文论整合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湘潭大学doc西方文论整合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湘潭大学doc西方文论整合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湘潭大学doc西方文论整合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湘潭大学doc西方文论整合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7页
湘潭大学doc西方文论整合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7页
湘潭大学doc西方文论整合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7页
湘潭大学doc西方文论整合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7页
湘潭大学doc西方文论整合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7页
湘潭大学doc西方文论整合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7页
湘潭大学doc西方文论整合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7页
湘潭大学doc西方文论整合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7页
湘潭大学doc西方文论整合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7页
湘潭大学doc西方文论整合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7页
湘潭大学doc西方文论整合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7页
湘潭大学doc西方文论整合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7页
湘潭大学doc西方文论整合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7页
湘潭大学doc西方文论整合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7页
湘潭大学doc西方文论整合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7页
亲,该文档总共5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湘潭大学doc西方文论整合版.docx

《湘潭大学doc西方文论整合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湘潭大学doc西方文论整合版.docx(5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湘潭大学doc西方文论整合版.docx

湘潭大学doc西方文论整合版

西方文论

 

绪论

一.西方文论

1.定义

“文论”主要指文学理论。

“文学理论”是文学实践的概括、总结和对文学发展的希望和预言,反过来它又指导和影响着文学实践活动。

“西方文论”是西方对文艺现象和规律的认识和看法。

文学理论涉及作品、宇宙、作家、读者等文学的四要素。

2.西方文论与哲学、美学的联系

西方文论的主要来源:

哲学家;作家;专门的文学批评家

与哲学的联系:

西方文艺理论著作大多出自哲学家的理论体系,依托一定的哲学思想。

与美学的联系:

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

二.西方对文学本质的看法

模仿说

模仿说是西方文论中占主导地位的学说。

模仿是指两项事物及其对应关系。

模仿:

艺术模仿现实世界

表现说

文学艺术本质上是艺术家心世界的外化,是他们的感受、思想、情感的共同体现,是艺术家激情下的创造。

强调艺术家的主观能动性。

“诗只不过是诗人思想情感的载体”——华兹华斯

形式论

形式论认为艺术的本质在于它的特殊的存在方式,在于它的审美特性。

康德“美在形式”

瓦尔德

俄国形式主义:

“陌生化”

三.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概况

古代:

(分古希腊和古罗马两部分)

古希腊: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文艺对话录》《诗学》

古罗马:

贺拉斯《诗艺》古典主义及“寓教于乐”;朗吉纳斯《论崇高》

中世纪:

文艺理论也成为神学的附庸。

奥古斯丁《忏悔录》

文艺复兴:

但丁;达芬奇;锡德尼《为诗一辩》

古典主义:

又称新古典主义。

布瓦洛《诗的艺术》是古典主义的法典。

启蒙主义:

启蒙主义文论的主要目的是宣扬资产阶级思想。

功利性。

代表:

狄德罗、莱辛、歌德

德国古典美学和文艺理论:

18世纪末19世纪初。

康德《判断力批判》黑格尔《美学》。

浪漫主义文论:

主要是一些浪漫主义作家诗人的宣言。

华兹华斯《抒情歌谣集》序;雨果《克伦威尔》序;史达尔夫人《论文学》。

现实主义文论:

主要以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为主。

巴尔扎克《人间喜剧》序;左拉;托尔斯泰《艺术论》;别林斯基;泰纳(种族、环境、时代)

现代主义文艺理论:

形式主义;结构主义;阐释学;后结构主义;心理分析批评;新历史主义。

四.西方文论中国化

1.中西文论的异质性

中国:

道、气、风骨

西方:

模仿、表现、容、形式、情节、典型

2.为什么要学西方文论?

全球化

认识自我

洋为中用——西方文论中国化

3.如何学好西方文论?

3W:

who;what;why

学术立场:

荷花做了婊子还要立牌坊

参考书目:

1.朱光潜《西方美学史》

2.伍蠡甫《西方文论选》

3.罗素《西方哲学史》

4.柏拉图《文艺对话集》

5.亚里斯多德《诗学》

6.贺拉斯《诗艺》

7.布瓦洛《诗的艺术》

8.莱辛《拉奥孔》

第一章柏拉图的文艺思想

一.古希腊文艺理论的萌芽

1.毕达哥拉斯

“数”:

世界的本源是数,数的和谐就是宇宙秩序,所以“美在和谐”。

音乐的起源:

模仿说(天上的音乐)

音乐的功用:

可以调节情绪

2.赫拉克利特

模仿说:

艺术模仿的是自然中由对立面产生的和谐。

美的相对性

3.德谟克利特

艺术的本质:

“模仿说”——艺术是模仿自然的社会实践活动。

艺术的起源:

“奢侈说”——艺术不是人的必需,而是人的奢侈。

艺术创作:

“灵感说”——诗人只有在神圣灵感之下才能创作出优美的诗句。

4.格拉底

模仿说:

艺术家不应只模仿人的外貌,更要“描绘人的心境”,即表现人“精神方面的特质”。

美的本质:

美在效用,且美有相对性。

“灵感说”

二.柏拉图(Platon前427-前347)的生平和著作

1.政治观:

“理想国”(贵族独裁政治)

2.哲学观:

客观唯心主义

“理式论”:

世界的本源不是物质,而是理式(Idea)。

所谓“理式”,是用来统摄杂多的同名的个别事物的,是世界的本源,是永恒不变的真理。

3.著作《理想国》《伊安篇》《斐德若篇》

三.柏拉图的文艺理论思想

1.文艺本质论:

“模仿说”

世界:

理式世界感性世界艺术世界

“床”:

理式世界—“理式的床”感性世界—“具体的床”艺术世界—“幻像的床”

结论:

文艺的本质是模仿,但它模仿的是感觉世界而不是理式世界,而感觉世界是不真实的,艺术是“影子的影子”、“摹本的摹本”,和真理隔着三层。

价值:

①它区别了艺术和技术的不同。

②“镜子说”雏形。

③隐约出现了对文学艺术的共性方面的要求。

消极意义(局限性):

否定了文艺的真实性,从而否定了文艺的认识作用。

2.文艺功用论

“理想国”(公民分为三等)

哲学王——统治者武士——保卫者农工商——生产者

个人(灵魂):

理性信念情欲

衡量艺术的标准:

是否有利于理想国人才的培养。

(功利性很强)

古希腊文艺作品的两大罪状:

①亵渎神灵,丑化英雄。

②摧残理性,滋养情欲。

评价:

功绩:

肯定文艺为政治服务,要用政治标准评价作品。

消极意义:

否定现实主义的艺术,取消了文艺的相对独立性,使文艺完全成为奴隶主阶级政治的附庸。

3.文艺创作论“灵感说”

容:

①诗人的创作不是凭技艺,而是靠灵感。

②诗人在创作过程中处于迷狂状态,是由于神力附着于心灵。

评价:

积极意义:

肯定了感情在文艺创作中的作用。

——“灵感”(enthusiasm)

消极意义:

否定了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

四.地位和影响

地位:

为西方文艺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影响:

柏拉图学园新柏拉图主义怀特海

第二章亚里士多德和《诗学》

一.生平和著作

亚里士多德(Aristoteles前384-前322)

知识分为三大类:

理论科学(《形而上学》《物理学》)实践科学(《伦理学》《政治学》)创作科学(《诗学》《修辞学》)逻辑学著作有《工具论》

《诗学》是一部比较完整和系统的文艺理论专著。

全书共有26章,分为5个部分:

1.序论:

1-5章,阐述艺术的分类原则

2.悲剧论:

6-22章(重点)

3.史诗论:

23-24章

4.批评论:

25章

5.史诗与悲剧的比较:

26章。

二.亚里士多德的哲学观

亚氏指出了“理式论”的三点错误:

1.柏拉图不能说明“理式”与万物的关系。

2.“理式论”不能说明万物的发展变化。

3.柏拉图认为“理式”是万物的本源,但他又把“理式”放在万物之外,亚氏认为,一种事物的本源必须在,而不能在外。

“实体论”

哲学研究的对象是实体。

只有具体存在的事物才是“第一实体”,在第一实体基础上形成属或种的概念是“第二实体”。

“如果第一实体不存在,那么其他一切都不能存在。

所以第一实体乃是最严格意义上的实体”。

第一实体,即个别具体事物,是独立存在、运动变化和可以感知的。

三.文艺本质论——模仿说

1.文艺模仿的是人的生活

《诗学》:

艺术模仿的是“行动中的人”,“模拟各种性格、情感、行为”,“模仿人生”等。

意义:

亚氏是“艺术反映生活、反映人生”的最早的倡导者。

2.文艺应通过特殊的具体形象,表现普遍的本质规律

模仿的三种方式:

过去有的或现在有的事;传说中的或人们设想的事;应当有的事。

最好的方式是第三种,按照可然律或必然律可能发生的事。

可然律:

在假定的前提或条件下可能发生某种结果。

必然律:

在已定的前提或条件下按照因果律必然发生的事。

历史与诗作了比较:

差别:

史学家叙述已发生的史实,诗人则叙述可能发生的事情。

因此,诗较历史更有哲理、更为重要,因为诗偏于叙述一般,历史则偏于叙述个别。

模仿原则:

合情合理的不可能比不合情理的可能要好。

意义:

肯定了艺术能反映客观现实,能反映生活的本质,进而肯定了艺术的认识作用。

3.艺术模仿,应求其相似而又比原物更美。

模仿(人物)原则“形象须优于现实”。

文学艺术与其他艺术在模仿上的区别:

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音乐的差别:

①摩仿所用的媒介不同

②所取的对象不同

③所采用的方式不同

价值:

这是西方最早谈到文学艺术与其他艺术的区别,以及文学中各种体裁之间的区别的。

模仿中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诗的艺术是有天才的人的事业):

①从诗歌的起源看:

诗歌起源有两个原因,一个是模仿,一个是音调感和节奏感——人的天性。

②从诗歌的创作看:

离不开创作主体的能动作用,比如理性的思考,材料的取舍等。

意义:

对创作主体能动性的肯定,其实是对诗人智慧和才能的肯定,也就是对诗人地位的肯定。

四.文艺功用论

1.理论基础:

伦理思想:

《大伦理学》一切活动的目的—善—人的幸福—合乎德性

德性:

一类是理智德性,(获得知识、通过教育);一类是伦理德性(品德,修养)。

合乎德性的现实活动都伴随着某种快乐。

既合乎德性又让人快乐的就是文艺。

2.容:

①文艺具有认识和教育作用,通过传授知识,培养理智德性。

②文艺具有净化作用,通过形成习惯,培养伦理德性。

③文艺能够提供精神享受,使人获得快感(审美快感)。

3.价值:

亚氏继承了柏拉图注重社会效用的观点,不过,他充分肯定了审美快感,认为快感与幸福相连,是“善”的体现。

五.悲剧创作论

1.悲剧的含义

悲剧包括六个成分:

情节、性格、思想是模仿的对象,言词和歌曲是模仿的媒介,人物的动作是模仿的方式。

2.悲剧情节——整一说

情节的重要性:

在悲剧的六个成分里,亚氏认为最重要的是情节,因为它是悲剧的基础,又是悲剧的灵魂,性格占第二位。

情节的安排、布局:

1情节的安排要具有整一性,即统一、完整和长度适当。

A.情节统一:

戏剧情节是对意见完整行为的模拟,在模拟时应围绕这一行为。

B.情节完整:

有始、有中、有末。

C.长度适当:

情节不能太短,短了部结构看不清楚;也不能太长,太长了不能整体把握,最适合的长度以易于记忆为限。

②悲剧情节的布局应有“突转”和“发现”。

3.悲剧人物——“过失说”

①善良而且出身高贵的人(但有过失)

②性格必须适合身份

③性格必须与一般人或传说中的人物的性格相似

④人物性格必须一致

评价(价值):

①明确了悲剧情节和人物的三个标准:

一是要合乎道德标准,二是要合乎逻辑标准,三是要合乎艺术标准。

2打破了传统的命运观念。

4.悲剧的作用——“净化说”

净化——卡塔西斯希腊语原本的意思有三个:

一是“净罪”(),二是“宣泄”(医学),三是“冶”(伦理)。

对卡塔西斯(净化)的理解有几点是相同的:

一是净化对象,二是净化效果,三是净化的本质(教益和美感二者结合)

六.亚氏对西方文论的贡献和局限性

1.贡献

①批判地继承了古希腊早期和柏拉图的模仿说,把古希腊早期朴素唯物主义的模仿说和柏拉图唯心主义模仿说,发展成具有一些辩证因素的唯物主义的模仿说。

它指出文艺模仿的对象是人的生活,文艺不仅模仿事物的个别现象,而且能反映事物的普遍相,从而为现实主义的典型理论打下了基础。

②批判了柏拉图“代神说话”的非理性神秘主义的创作论,指出文艺创作是理性活动,诗的艺术是有天才的人的事业。

③批判了柏拉图否定艺术的认识作用、否定模仿艺术的错误理论,肯定了艺术的认识作用,并第一次提出和论述了文艺的审美(快感)作用。

3提出了“整一说”的美学原则,认为艺术作品应该是一个有机整体,并在这一美学原则的基础上,对悲剧这一古希腊艺术的最高形式,做了系统的理论探讨,为西方的悲剧理论甚至全部的戏剧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

2.局限性

①贵族阶级的意识形态

②片面性针对柏拉图

4对悲剧认识的局限

 

第三章 贺拉斯及其《诗艺》

一、创作背景:

希腊化时代

伊壁鸠鲁派、斯多派和怀疑派

希腊文化的衰落

贺拉斯(Horatius公元前65-前8),是罗马帝国初期杰出的诗人和文学批评家。

《诗艺》(给皮索父子的信)。

《诗艺》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总论文艺创作的一般原则;

第二部分讨论诗的种类和规则,主要讲戏剧,特别是悲剧;

第三部分讨论诗的作用和诗人的天才以及批评的重要性。

二、贺氏的文艺创作原则(古典主义的三原则)

1.借鉴原则:

以古希腊文艺为典

原因(目的):

改革罗马诗风

复古派(古拉丁诗)

竞新派(形式主义)

贺拉斯主新诗歌(新时代应有新诗歌)

如何借鉴?

在容上(在题材的选择上):

最好沿用旧题材

在形式上(在处理题材的方式上):

学习希腊古典文艺的艺术技巧

评价:

在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上,贺拉斯主的是立足继承,适当创新,偏于保守。

2.合式原则

合式:

是指恰当、适宜、妥贴得体、恰到好处,令人觉得十全十美,无懈可击。

应用到艺术上,它是以统一与调和为基础的美。

合式原则的标准:

第一,整体要合式。

作品各部分应和谐一致,成为统一的整体。

第二,容与形式要合式。

各种诗体各有其恰当的用途,不能彼此混乱。

第三,人物描写和性格刻画要合式。

①性格要切合年龄,合乎那种年龄的人所常有的性格特征,合乎其共性。

②传统人物要切合传统的性格,新创造的人物性格要始终如一。

第四,语言要合乎规。

①台词要切合身份。

②台词要符合人物的心情。

③语言风格应朴素和适度。

“合式原则”的实质:

是希腊古典文艺传统和罗马贵族审美趣味相结合的产物。

3.合理原则

规定作品的容:

要求容合情合理

如何做到合理?

第一,文艺须模仿生活。

“我对从事模仿的诗人奉劝一件事:

向生活寻找典型,向习俗汲取言词。

第二,艺术虚构要贴近真实,合情合理。

第三,作家要有“正确的见识”。

评价:

主从社会伦理和生活常规出发,提出“合理原则”,缺乏深刻的哲理和严密的逻辑,是对亚氏的合情合理主的倒退。

三、文艺功用论──“寓教于乐”

主思想容与艺术形式相结合,教化作用和审美功能相统一。

1.认识作用:

文艺开启人的智慧,促使人类社会由野蛮走向文明。

2.教育作用:

文艺传达神谕,指导人生。

3.娱乐功能:

文艺能在劳动之余,带给人欢乐。

评价:

贺拉斯认为诗具有教化和娱乐的双重功用,这个观点并没有新义,但他的表达明确简洁,成为一个易于理解和记忆的公式,因而在后来被广泛地引用。

四、诗人修养论(P72-73)

1.培养正确的判断力。

2.加强人格修养。

3.强调天才与苦练相结合。

4.端正创作态度。

五、影响:

贺拉斯率先举起“以希腊为典”的古典主义旗帜,是西方古典主义的奠基者。

提出了一整套古典主义的创作原则。

开启了长久统治西方的古典主义文艺思潮对文艺复兴和17、18世纪的古典主义的影响最为显著

第四章《论崇高》

一、《论崇高》的作者问题:

郞加纳斯(Longinus)

1554年,弗朗西斯科·罗伯特里,“狄奥尼西奥斯或朗吉努斯(郞加纳斯)”。

作者:

希腊人;成书于公元1世纪

《论崇高》是作者给特伦天的长信,共存44章。

《论崇高》确切地说,是“论崇高风格”

二、崇高的本质和特点

1.什么是崇高?

朗氏的崇高,指的是一种艺术风格,它包括伟大、雄伟、雄浑、壮丽、庄严、高远、遒劲等含义。

其本质是美学中的“阳刚之美”。

2.崇高的特点:

崇高的艺术作品产生的效果,不是一般的愉悦,而是惊叹、狂喜。

崇高的作品对读者的感染力是专横的、无法抗拒的。

崇高的作品对读者的作用,具有普遍性和永恒性。

意义:

首次从审美畴提出了崇高的概念

第一个提出艺术的普遍永恒标准或绝对标准说。

评价:

肯定了标准的存在以及人民性的重要;但忽视了历史发展观点和阶级观点。

3.崇高产生的根源:

客观上:

世界存在着体现崇高美的事物。

源泉或外因。

主观上:

人有向往崇高的天性。

根基或因。

三、崇高风格的来源(五个)

庄严伟大的思想

强烈而激动的感情

运用藻饰的技术。

高雅的措辞。

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

1.庄严伟大的思想

崇高最重要的来源

崇高的风格是一颗伟大心灵的回声”(崇高是庄严伟大思想的自然结果,是胸怀宽广志气远大的心灵的外在显现。

作者人格是作品风格的决定因素,作品风格是作者人格的自然反映。

2.强烈而激动的感情

热情有助于崇高

热情有两种:

卑微的热情:

怜悯、烦恼、恐惧等

崇高的热情:

对一切伟大的、比我们更神圣的事物的热烈渴望,如豪迈、慷慨、庄重等

激动的感情并不是崇高的必备条件

3.运用藻饰的技术

藻饰:

“藻”是指华丽的文辞,“饰”是指修饰或装饰。

“藻饰”就是用华丽或壮丽的文辞来表现庄严伟大的思想和强烈而激动的感情。

藻饰有两种:

思想的藻饰:

作家选择最动人的事物场面和特征,运用铺想象等艺术手法,表现崇高的容

语言的藻饰,指根据容选用恰当的词格。

4.高雅的措辞

“高雅的措辞”,指如何巧妙的发问、省去联词,颠倒词序,以及适当运用比喻、隐喻、明喻、排比、对照、夸、节奏、声律来增强作品的感染力。

朗氏认为,思想感情和修辞相辅相成:

一方面,适当的修辞有助于思想感情的表达,增强文章的感染力,能使风格更为崇高;

一方面,崇高的思想感情有利于修辞效果的实现能使苦心经营的措辞象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

5.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

“整个结构的堂皇卓越”指作家应巧妙地把上述四个方面组织起来,使其成为个雄伟的有机整体。

具体的要求就是:

第一,“有机整体”应该象“圆满的环”。

第二“有机整体”的构成因素应是“本质成分”。

第三,“有机整体”还要求在作品的语言上,做到音律节奏和谐一致,章句组织繁简适宜,词语的格调适合主题等。

四.通往崇高境界的道路

怎样才能创作出崇高作品?

1.冶性情:

通过对自然景色和社会生活的静观和省,使心灵彻悟崇高的人生意义,养成崇高的审美情趣。

2.借鉴古人

创造性学习、模仿

3.发挥想象

艺术想象是真切感和虚幻性的结合,是艺术创造。

艺术创造,都需要先在心中构想,经过想象,然后形之于言。

五、天才与社会环境

崇高是伟大心灵的回声”

伟大心灵就是天才,相当于“伟大人物”或“伟大诗人”。

他强调天才是一定社会环境的产物。

影响天才的因素:

第一,政治制度方面的原因。

“是天才的好保姆,卓越的文是只能和它同盛衰的”

自由,据说能培养才士的大志,能引起希望,能保持竞争的火焰和争取高位的雄心”。

“专制政治,无论怎样正派,可以确定为灵魂的笼子,公众的监牢。

第二,社会风气对人的影响。

“人们一旦崇拜了自己心速朽的不合理的东西……他们灵魂中一切崇高的东西渐渐褪色,枯萎,以至于不值一顾。

六、崇高作品的功用

可以美化人的心灵

可以重振罗马文学

可以净化社会风气

评价:

朗氏抨击腐朽败落的社会现实,重视崇高风格的社会功用,具有进步意义

七.《论崇高》的贡献和影响

1.朗氏认为,古希腊艺术的本质是崇高,而崇高是人超越现实、超越自然的本质属性的表现,这就开拓了人们对艺术本质的新认识。

(艺术的本质就是人的本质)

2.崇高的提出,在创作理论上突破了“模仿自然”的传统看法,它强调以想象创造出能表达诗人心灵和情感的意象,为浪漫主义文艺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艺术创作是主观与客观、心灵和形象的统一)

3.朗氏的《论崇高》,是西方第一次对人性、人类尊严的肯定和歌颂。

同时他也第一次指出了人性与天才,天才与社会环境的关系,对罗马后期奴隶制腐蚀人性、压抑天才做了深刻的揭露。

康德也曾写过《崇高的分析》

朗氏被视为浪漫主义理论的奠基者

西方文学创作的发展经历了四个阶段:

模仿-→

表现-→

反映-→

综合

第五章中古时期的基督教文艺理论

一、社会文化背景

奴隶社会的解体与封建制度的建立

基督教的传播和教会对欧洲的统治

基督教文化的盛行,世俗文化的落后

新柏拉图主义的诞生

新柏拉图主义,是神秘主义信仰、早期基督教观念以及希腊唯心主义哲学相结合的产物。

普罗提诺(Plotinus,约205-270)

“述而不作”,50岁才开始著书立说。

波菲利将他留下的54篇文章编为6卷,每卷9篇,故称《九章集》。

哲学:

“流溢说”(“放射说”):

一切存在,都出自一个无限、绝对、超验的本原,都是这个本原渐次“流溢”(“放射”)的结果。

理念世界中有三层:

“太一”(theOne,终极的本原,绝对的善,上帝)

“努斯”(Nous,理性的原则)

“灵魂”(world-Soul,“世界心灵”精神→放射出或者说体现于个别心灵)

其中,“灵魂”是通向感性世界的临界点:

在它上面,是创造“灵魂”的“努斯”,以及通过“努斯”才能关照的“太一”;

在它之下,是“灵魂”所创造的可感质料和形式;也正是在体现着它的个别心灵中,“灵魂”与“肉体”、理念与物质相互融合。

二、圣·奥古斯丁《忏悔录》中的文艺理论思想

1.上帝是文艺的源泉,文艺必须为上帝服务。

文艺作品→

个别心灵→

灵魂(精神世界)→

理性原则→

太一(上帝,它是真善美的统一)

文艺观的本质:

基督教神学本质

2.反对世俗文艺

第一,世俗文艺亵渎神灵。

第二,世俗文艺败坏人心。

3.奥古斯丁的美学思想

①美在“整一”或“和谐”。

统一中的和谐:

在杂多中见出“整一”

对立中的和谐:

丑是相对的,它可以拱托出整体的美

②美在各部分的比例适当,再加上一种悦目的色彩。

美的基本要素是数,因为它是整一。

“理智转向眼所见境,转向天和地,见出这世界中悦目的美,是美里见出图形,在图形里见出尺度,在尺度里见出数。

数字关系的美,都由于它模仿或贴近上帝自身的形式。

③美是有等级之分的。

形体美是低级的美

德性美是较高的美

上帝是至高的美

影响:

对后世的基督教神学、唯心主义美学和文艺理论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对美丑的辩证的认识。

第六章 文艺复兴时代的文艺理论

一、文艺复兴时期的文化概况

瓦萨利(Vasari)

哥特式建筑

文艺复兴运动是资产阶级的思想文化运动,最根本的目的是反封建。

武器:

人文主义

这一时期文论的主要容:

一是建立民族语言的文学

二是肯定世俗文学的价值

二、但丁(Dante,1265-1321)的文艺思想

《论俗语》

《飧食》

《致斯加拉大亲王书》

1.“寓意说”

诗有两层意义:

字面意义寓意:

包括讽喻意义、道德意义、神秘意义等

2.论俗语

(1)什么是俗语?

俗语是指与教会所用的官方语言,即拉丁语相对立的各区域的地方语言。

(2)拉丁文与俗语的比较:

第一,拉丁文优于俗语。

(三点)

①拉丁文较为稳固和纯洁;俗语则流动而杂乱。

所以拉丁文作品是千秋不改的;而俗语作品往往因时尚而变动。

②拉丁文能描写种种主题,表现种种思想;俗语就办不到。

③拉丁文是艺术的语言:

结构精密,和谐优美;俗语是实用的语言:

较粗率潦草。

结论:

拉丁文如君主,俗语如臣仆(拉丁文是贵族的,俗语是平民的)。

第二,俗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①俗语是根深蒂固于人民大众的心中的,它能够表达人民精微细致的思想感情,深入人心;而拉丁文是一种国际语,一种中立的语言,人们对它的感情不深。

②俗语有广泛的群众基础,如果用拉丁文创作作品,就会把无数的广大读者置之脑后,不利于推广知识,建立民族文学。

③俗语文章常常有一种意料不到的因自然流露而带来的新颖,富有生命力,有无限发展的前途;而拉丁文文章往往带有一种学究味,多半是老生常谈,正逐渐变成僵死的语言。

(3)文学语言的标准及提炼:

①理想的文学语言:

“光辉的俗语”,是文言与俗语的统一。

②“光辉的俗语”的标准:

第一是“光辉的”:

即语言要高尚优美;

第二是“中心的”:

指语言的标准性,没有方言土语的局限性。

第三是“宫廷的”:

指城市上层阶级所通用的语言。

第四是“法庭的”:

指准确的,经过权衡斟酌的。

怎样理解但丁的语言标准呢?

对但丁语言观的评价要联系当时的意大利社会现实。

当时意大利还没有建立统一的民族语言,文学语言不仅仅是运用语言,而且还负有提高语言、纯洁语言的作用。

要求语言见出文化修养,在当时对于提高语言和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