泵特性综合实验系统指导书与报告.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15894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53.4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泵特性综合实验系统指导书与报告.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泵特性综合实验系统指导书与报告.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泵特性综合实验系统指导书与报告.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泵特性综合实验系统指导书与报告.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泵特性综合实验系统指导书与报告.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泵特性综合实验系统指导书与报告.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泵特性综合实验系统指导书与报告.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泵特性综合实验系统指导书与报告.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泵特性综合实验系统指导书与报告.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泵特性综合实验系统指导书与报告.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泵特性综合实验系统指导书与报告.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泵特性综合实验系统指导书与报告.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泵特性综合实验系统指导书与报告.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泵特性综合实验系统指导书与报告.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泵特性综合实验系统指导书与报告.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泵特性综合实验系统指导书与报告.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泵特性综合实验系统指导书与报告.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泵特性综合实验系统指导书与报告.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泵特性综合实验系统指导书与报告.docx

《泵特性综合实验系统指导书与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泵特性综合实验系统指导书与报告.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泵特性综合实验系统指导书与报告.docx

泵特性综合实验系统指导书与报告

泵特性综合实验系统

指导书与实验报告

毛根海

 

浙江大学

国家工科力学基地水利实验室

 

 

2006年6月

单泵特性曲线测定实验

指导书与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水泵的基本测试技术,了解实验设备及仪器仪表的性能和操作方法;

2、测定P—100自吸泵单泵的工作特性,作出特性曲线;

、仪器简介

1、仪器装置简图如图2.1所示。

(单泵实验选定1#泵为实验泵)

图2.1泵特性综合实验仪装置图

1.

5#流量调节阀

2.

2#实验泵

3.功率表

4.

1#实验泵

5.

4#流量调节阀

6.

输水管道

7.文透利流量计

8.

压差电测仪

9.

蓄水箱

10.

2#泵压力表

11.2#泵稳压罐

12.

光电转速仪

13

.2#进水阀

14.

3#进水阀

15.1#泵稳压罐

16.

进水管道

17

.压力真空表

18.

1#泵压力表

19.1#进水阀

2、实验条件设置:

单泵特性曲线测定实验,选定1#泵作为实验泵,需关闭2#、3#、5#阀门

三、实验原理

对应某一额定转速n,泵的实际扬程H,轴功率N,总效率n与泵的出水流量Q之间的关系以曲线表示,称为泵的特性曲线,它能反映出泵的工作性能,可作为选择泵的依据。

泵的特性曲线可用下列三个函数关系表示

H=f1(Q);N=f2(Q);n=f3(Q)这些函数关系均可由实验测得,其测定方法如下:

1)、流量Q(10-6m/s)

用文透利流量计7、压差电测仪8测量,并据下式确定Q值

Q=A(Ah)B

(1)

式中:

A、B——预先经标定得出的系数,随仪器提供;

Ah——文丘里流量计的测压管水头差,由压差电测仪8读出(单位cm水柱);

4)

Q——流量(10-6m3/s)

式中:

K——功率表表头值转换成实际功率瓦特数的转换系数;

p――功率表读数值(W);

电电动机效率;

ab、c、d――电机效率拟合公式系数,预先标定提供。

4)、总效率n

式中:

p

g

 

如果泵实验转速n与额定转速nsp不同,且转速满足

(nnsp)/nsp

则应将实验结果按下面各式进行换算;

Q。

nsp

Q(」)

n

(7)

H0

nsp2

H()

n

(8)

N0

nsp3

N()3

n

(9)

0

(10)

5)、实验结果按额定转速的换算

式(7)~(10)中带下标“0”的各参数都指额定转速下的值

100%20%,

检查水系

四、实验步骤与方法

1)实验前,必须先对照图2.1,熟悉实验装置各部分名称与作用,

统和电系统的连接是否正确,蓄水箱的水量是否达到规定要求。

记录有关常数

2)泵启动与系统排气:

全开1#、4#阀,启动1#实验泵,再打开功率表开关(泵启动前,功率表开关3一定要置于“关”的位置)。

待输水管道6中气体排

尽后,关闭4#阀,排除电测仪8中压差传感器两连接管内的气泡。

3)压差电测仪8调零:

在4#阀全关(即流量为零)状况下,电测仪应显示为零,否则应调节其调零旋钮使其显示为零。

4)在1#阀全开情况下,调节4#阀,控制1#实验泵的出水流量。

5)测记功率表3的表值,同时测记电测仪8、压力表18与真空压力表17的表值。

6)测记转速:

将光电测速仪射出的光束对准贴在电机转轴端黑纸上之反光纸,即可读出轴的转速。

转速须对应每一工况分别测记。

7)按上述步骤4)〜6),调节不同流量,测量7〜13次。

8)在4#阀半开情况下(压力表18读数值约在0.05MPa左右),调节1#进水阀来控制泵的出水流量,在不同开度下,按上述第4、5、6步骤测量2〜3次,其中一次应使真空压力表17之表值达-0.07MPa左右。

9)实验结束,先关闭功率表电源,再关闭水泵电源,检查电测仪8是否为零,如不为零应进行修正。

最后关闭电测仪电源。

实验装置台号No._2

B=

c=d=

(r/min)

实验成果及要求

1)有关常数

流量换算公式系数A=

电动机效率换算公式系数:

a=b=

功率表转换系数K=

泵额定转速nsp=

2)记录及计算表格

表1实验记录表

\项目序号\

转速n

(r/min)

功率表读值

P(W)

流量计

读值

h

(cmH20)

真空表读值hs(MPa)

x10-2

压力表读值hd(MPa)

x10-2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序号

实验换算值

Nsp=(r/min)时的值

转速n

(r/min)

流量

Q(m3/sx1o-6)

总扬程

H(m)

泵输入

功率

N(W)

流量

Qo(m3/sx1o-6)

总扬程

Ho(m)

泵输入功率

No

(W)

泵效率n(%)

1

2838

2

2860

3

2874

4

2876

5

2881

6

2883

7

2886

8

2890

9

2891

io

2899

11

2906

12

291o

13

2916

3)根据实验值在同一图上绘制Ho〜Qo、No〜Qo、n0〜Qo曲线。

本实验曲线应自备毫米方格纸绘制,图中的公用变量Qo为横坐标,纵坐标则分别对应Ho、No、no,用相应的分度值表示。

坐标轴应注明分度值的有效数字、名称和单位;不同曲线分别以函数关系予以标注。

六、试验分析与计论

1)对本试验装置而言,泵的实际扬程(总扬程)即为进出口压强差,如式

(2)所示,为什么?

2)本实验P—100自吸泵与离心泵的特性曲线相比较有何异同?

它们在启动操作和运行过程中应分别注意什么?

3)当水泵入口处真空度达7〜8mH2O左右时,泵的性能明显恶化,试分析原因。

4)由实验知泵的出水流量越大,泵进口处的真空度也越大,为什么?

5)本实验、泵装机高程能否高于吸水井水面8m?

为什么?

6)本实验设备中,压力表前为何要设置稳压筒,有何作用?

压力表的安装高度有何要求?

7)1#进水阀在本试验装置中有何作用?

去掉该阀,本试验装置又将如何布

置?

双泵串联实验

指导书与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串联泵的测试技术;

2)测定P—100自吸泵在双泵串联工况下扬程H〜流量Q特性曲线,掌握双串联泵特性曲线与单泵特性曲线之间的关系。

、仪器简介

1•仪器装置简图如图3.1所示

 

图3.1串联泵特性曲线测定装置图

 

 

1.5#流量调节阀

5.4#流量调节阀9.蓄水箱

13.2#进水阀

17.压力真空表

2.2#实验泵

6•输水管道

10.2#泵压力表

14.3#进水阀

18.1#泵压力表

3.功率表

7.文透利流量计

11.2#泵稳压罐

15.1#泵稳压罐

19.1#进水阀

4.1#实验泵

8.压差电测仪

12.光电转速仪

16.进水管道

 

2、设置实验条件:

关闭功率表。

在关闭2#、4#阀,开启1#、#3#、5#阀状态

下,开启1#实验泵与2#实验泵,两台实验泵形成串联工作回路三、实验原理前一台水泵的出口向后一台泵的入口输送流体的工作方式,称之为水泵的串联工作。

水泵的串联意味着水流再一次得到新的能量,前一台水泵把扬程提到H1后,后一台水泵再把扬程提高H2。

即已知水泵串联工作的两台或两台以上水泵的性能曲线函数分别为Hi=fi(Qi)、H2=fi(Q2)、…,则水泵串联工作后的性能曲线函数为在流量相同情况下各串联水泵的扬程叠加:

H=f(Q)=fi(Qi)+f2(Q2)+…=Hi+H2+…

这些函数关系均可由实验测得,其测定方法如下:

1)流量Q(10-6m3/s)

用文透利流量计7、压差电测仪8测量,并据下式确定Q值

Q=A(Ah)B

式中:

A、B——预先经标定得出的系数,随仪器提供;

Ah——文丘里流量计的测压管水头差,由电测仪8读出(单位cm水柱);

Q——流量(10-6m3/s)

2)实际扬程H(m水柱)

泵的实际扬程系指水泵出口断面与进口断面之间总能头差,是在测得泵进、出口压强,流速和测压表表位差后,经计算求得。

由于本装置内各点流速较小,流速水头可忽略不记,故有:

H=102(hd-hs)

式中:

H——扬程(m水柱);

hd——水泵出口压强(MPa);

hs——水泵进口压强(MPa),真空值用“-”表示。

四、实验步骤与方法

1)实验前,必须先对照图3.1,熟悉实验装置各部分名称与作用,检查水系统和电系统的连接是否正确,蓄水箱的水量是否达到规定要求。

记录有关常数。

2)压差电测仪8调零:

在流速为零状态下,压差电测仪8显示数值应为零,否则应调节其调零旋钮使其显示为零。

3)测定1#实验泵流量~扬程:

关闭2#、3#、5#阀,全开1#阀,关闭2#实验泵,开启1#实验泵,开启4#阀,待流量稳定后,测记流量(即压差电测仪8表值)及扬程(即压力表18表值与压力真空表17表值之差)。

调节4#阀开度,改变流量,在不同流量下重复测量7~10次,分别记录相应流量、扬程。

4)测定2#实验泵流量~扬程:

先关闭1#实验泵,再关闭3#、4#阀,全开1#、2#阀,开启2#实验泵,调节5#阀,改变流量多次,每次分别使流量达到上述第3步各次设定的流量值(即压差电测仪8表值对应相等),测记各流量下扬程(即压力表10表值与压力真空表17表值之差)。

5)测定1#、2#实验泵串联工作流量~扬程:

先关闭2#实验泵电源,再关闭2#、4#阀,全开1#、3#阀,同时开启1#、2#实验泵,调节5#阀,改变流量多次,每次分别使流量也达到上述第3步设定的流量(即压差电测仪8表值对应相等),测记各流量下扬程(即压力表10表值与压力真空表17表值之差)。

6)实验结束,先打开所有阀门,再关闭水泵电源,检查电测仪8是否为零,

如不为零应进行修正。

最后关闭电测仪电源。

7)根据实验数据分别绘制单泵与双泵流量Q~扬程H特性曲线。

五、实验成果及要求

项目

序号序号、

流量

1#实验泵

2#实验泵

串联工作

电测仪h

(cmH2O)

流量

Q(ml/s)

压力表

hd(MPa)

x10-2

真空表

hs(MPa)

x10-2

扬程

H1

(m)

压力表

hd(MPa)

X10-2

真空表

hs(MPa)

x10-2

扬程

H2

(m)

H1+H2

(m)

压力表

hd(MPa)

x10-2

真空表

hs(MPa)

x10-2

总扬程

H

(m)

1

76

0.060

0

0.063

0

0.123

0

2

79

0.06

0.061

0

0.119

0

3

94

0.049

0.052

0

0.110

0

4

109

0.039

0.044

0

0.077

0

5

124

0.030

0.028

0

0.051

0

6

135

0.022

0.020

0

0.043

0

7

155

0.005

0.011

0

0.018

「0「

8

9

10

1)有关常数流量换算公式系数:

2)记录及计算表格表3

串联实验记录表

六、试验分析与计论

1)结合实验成果,分析讨论两台同性能泵在串联工作时,其其扬程能否增加一倍?

试分析原因。

2)试分析泵串联系统中两泵之间的管道损失对实验数据的影响。

3)当两台泵的特性曲线存在差异时,两泵串联系统的特性曲线与单泵的特性曲线之间应当存在怎样关系?

4)若要将Q~H曲线转换成Qo~Ho曲线,应如何实验?

实验结果有和异同?

双泵并联实验

指导书与实验报告

、实验目的与要求

1)掌握并联泵的测试技术;

2)测定P—100自吸泵在双泵并联工况下扬程H~流量Q特性曲线,掌握双并联泵特性曲线与单泵特性曲线之间的关系。

、仪器简介

1、仪器装置简图如图4.1所示

 

图4.1双泵并联实验装置图

 

 

1.5#流量调节阀

5.4#流量调节阀9.蓄水箱

13.2#进水阀

17.压力真空表

2.2#实验泵

6•输水管道

10.2#泵压力表

14.3#进水阀

18.1#泵压力表

3.功率表

7.文透利流量计

11.2#泵稳压罐

15.1#泵稳压罐

19.1#进水阀

4.1#实验泵

8.压差电测仪

12.光电转速仪

16.进水管道

 

2、实验条件设置:

关闭功率表。

在关闭3#阀,开启1#、2#、4#、5#、阀状态

下,开启1#实验泵与2#实验泵,两台实验泵形成并联工作回路三、实验原理两台或两台以上的水泵向同一压力管道输送流体的工作方式,称之为水泵的并联工作。

水泵在并联工作下的性能曲线,就是把对应同一扬程H值的各个水泵的流量Q值叠加起来。

若两台或两台以上水泵的性能曲线函数关系已知,分别为H1=fi(Qi)、H2=fi(Q2)、…,这样就可得到两台或两台以上水泵并联工作的性能曲线函数关系:

H=f'1(Q1+Q2)这些函数关系均可由实验测得,其测定方法如下:

1)流量Q(10-6m3/s)

用文透利流量计7、压差电测仪8测量,并据下式确定Q值

Q=A(Ah)B

式中:

A、B——预先经标定得出的系数,随仪器提供;

Ah——文丘里流量计的测压管水头差,由电测仪8读出(单位cm水柱);

Q——流量(10-6m3/s)

2)实际扬程H(m水柱)泵的实际扬程系指水泵出口断面与进口断面之间总能头差,是在测得泵进、

出口压强,流速和测压表表位差后,经计算求得。

由于本装置内各点流速较小,流速水头可忽略不记,故有:

H=102(hd-hs)

式中:

H——扬程(m水柱);

hd——水泵出口压强(MPa);

hs——水泵进口压强(MPa),真空值用“―”表示。

四、实验步骤与方法

1)实验前,必须先对照图4.1,熟悉实验装置各部分名称与作用,检查水系统和电系统的连接是否正确,蓄水箱的水量是否达到规定要求。

记录有关常数

2)压差电测仪8调零:

在流速为领状态下,压差电测仪8显示数值应为零,否则应调节其调零旋钮使其显示为零。

3)测定1#实验泵扬程~流量:

关闭、2#、3#、5#阀,全开1#阀,开动1#实验泵,调节4#阀,使扬程达到某一设定扬程(即压力表18表值与压力真空表17表值之差),测记电测仪8表值。

改变扬程7~10次,并测记电测仪8在相应扬程下各读值,并换算出相应流量。

4)测定2#实验泵扬程~流量:

先关闭1#实验泵电源,再关闭3#、4#阀,全开1#阀,开启2#实验泵,调节5#阀,改变扬程多次,使每次扬程分别达到上述第3步设定的各次扬程值,分别测记压差电测仪8表值,并换算出相应流量。

5)测定1#、2#实验泵并联工作扬程~流量:

先关闭2#实验泵,再关闭3#阀,全开1#、2#阀,同时开启1#、2#实验泵,分别调节4#、5#阀,改变扬程多次,使每次两实验泵扬程均达到上述第3步设定的各次对应扬程值,分别记录压差电测仪8表值,并换算出各相应流量。

6)实验结束,先打开所有阀门,再关闭水泵电源,检查电测仪8是否为零,如不为零应进行修正。

最后关闭电测仪电源。

7)根据实验数据分别绘制单泵与双泵扬程H~流量Q特性曲线。

五、实验成果及要求

1、有关常数

流量换算公式系数:

2、记录及计算表格

表4

16

实验装置台号No.

B=

\项目点

1#泵

压力表

hd1(MPa)

x10-2

2#泵

压力表

hd2(MPa)

X10-2

真空表

hs(MPa)

x10-2

扬程

H

(m)

1#实验泵

2#实验泵

并联工作

电测仪h1

(cmH2O)

流量

Q1(ml/s)

电测仪

h2

(cmH2O)

流量

Q2(ml/s)

Q1+Q2

电测仪

h(cmH2O)

流量

Q(ml/s)

1

0.022

0.0221

0

135

「126:

499

2

0.030

0.030

0

124

124

444

3

0.039

0.0391

0

109

「1141

403

4

0.049

0.049

0

94

102

365

5

0.060

0.060:

0

79

r811

300

6

0.070

0.070

0

65

71

255

7

0.093

0.093:

0

40

r471

155

8

9

10

并联实验记录表

六、试验分析与计论

1)结合实验成果,分析讨论两台同性能泵在并联工作时,其流量能否增加一倍?

试分析原因。

2)对泵的并联系统,试分析连接两泵的并联管道的损失实验结果所产生的影响。

3)试分析并联管道上两管道交叉管的局部损失对流动影响。

4)当两台泵的特性曲线存在差异时,两泵并联系统的特性曲线与单泵的特性曲线之间应当存在怎样关系?

5)若要将Q~H曲线转换成Qo~Ho曲线,应如何实验?

实验结果有和异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