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上传人:b****2 文档编号:1501867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24 大小:29.3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工作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工作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工作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工作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4页
工作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4页
工作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4页
工作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4页
工作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4页
工作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4页
工作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4页
工作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4页
工作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4页
工作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4页
工作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4页
工作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4页
工作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4页
工作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4页
工作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4页
工作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4页
工作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4页
亲,该文档总共2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工作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工作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工作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工作改变心理学的40项研究Word文件下载.docx

“消退”

应用:

广告

近期研究指出恐惧症中,家庭在生理方面的作用比环境方面的影响要大的多。

研究11敲敲木头

斯金纳

操作性条件反射:

情境——行为——结果——强化=学习

——惩罚=不学习理论假设:

迷信行为:

敲打木头,忌讳从梯子下面走,携带一枚硬币„„非关联性强化,这种强化与特定行为间并不一一对应,但人们却相信因果关系的存在。

方法:

斯金纳箱中的鸽子

结果:

鸽子变的“迷信”了

讨论:

迷信的消退非常难——人们的期望值很高

批评和后继研究:

卡尔罗杰斯人本主义近期应用:

1人们在睡觉时可能比清醒时更迷信

2检验了强化对注意缺陷性障碍/多动症的作用

迷信行为有其积极的功能(从事危险职业的人比其他人更加迷信)

研究12观察到攻击行为„„作出攻击行为班杜拉模仿

一理论假设:

1观察到攻击行为的被试无论榜样是否在场,都会模仿成人做出类似的攻击行为

2对于观察到非攻击行为的被试的儿童,他们的攻击性不仅比观察到攻击行为的儿童更低,而且也明显低于无榜样的控制组儿童。

3“模仿同性榜样的行为远远超过异性榜样的行为”

4“由于在社会上,攻击行为主要是一种机典型的男性行为,所以男孩比女孩更倾向于模仿攻击性行为,尤其是在给被试呈现男性榜样时差异更明显”

二方法:

三结果

四讨论:

成人的行为向儿童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即这种形式的暴力行为是允许的,这样就削弱了儿童对攻击行为的抑制。

五后继研究:

在特定的条件下榜样的暴力影响可以被改变:

奖励/惩罚

六意义:

1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儿童的新行为是怎么样通过简单的模仿成人而习得的,甚至成人可以不真正出现。

2为数百项关于人或媒体暴力对儿童的影响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cgboeree/bandura.html)

第四章智力、认知和记忆

研究13期望导致结果

自我预言实现罗森塔尔聪明鼠/笨老鼠双盲实验学校教学

“皮格马利翁效应”二方法:

橡树学校的学生

教师对学生行为的期望转化成了学生的自我实现的预言。

1低龄儿童的可塑性一般比高年级的儿童强

2小学低年级学生还未能在教师的心目中形成牢固的印象

3在教师把对学生表现的期望传递给学生时候,他们不经意间使用的微妙方式更容易影响和带动低年级的学生

4低年级教师对学生传递期望的方式与高年级老师不同。

五研究意义:

激起人们对IQ测验进行争论。

六近期应用:

人际期望理论

研究14给别人留个好印象

阿希人是怎么样在心理或者认知上组织各种互不相连的特征,并产生一个完整的印象。

假设人有5种不同的特征,A,B,C,D,E。

理论一:

印象的形成就是把这些特征简单相加的结果:

理论二:

一体化模式,每个个性特征之间是彼此关联的。

他所关注的是个体在对他人形成某种整体印象时的认知过程。

看中的不是印象中的情绪成分,而是认知成分。

“热情—冷酷”研究

二方法

10项实验报告研究

“核心”特征“边缘”特征

在每项研究中,两组被试除了在形容词表中有一个词有不同以外,其他情况都相同。

“热情—冷酷”“有礼貌—粗鲁”三结果

测量:

1被试对被描述者所写的简介2计算不同组的被试从18对形容词中选择每个词的人数的百分比。

“热情”组的选择褒义词的百分比高的惊人。

但“有礼貌—粗鲁”两组的结果没有显著差异。

四讨论

观点:

1某些性格特征扮演着核心特征的角色,而其他性格特征则属于边缘特征。

2个体的思维过程中这些性格特征是彼此相互关联的。

五批评以及影响

1批评:

不是对真人进行评价,只是围绕着对人的描述来进行的。

凯利在真实生活中重复了该实验。

“热情—冷酷”的教授。

验证支持阿希的实验结果

2影响认知心理学

六近期应用

对社会心理学和认知心理学有深远影响。

1后继研究证明虽然“热情—冷酷”的教授在受学生喜爱方面会有差异,但并不影响学生对老师教学效果的整体评价2选择朋友,约会对象,合作者和雇员时,除了约会对象外,人们更注重人格品质而最少关注外表。

男性比女性更加注重外表信息(特别是选择约会对象时),而女性而更注重人格品质方面的信息。

3网络人际关系的独特之处,改变了印象形成的规则:

A人们在彼此认识之后仍能够保持长时间的匿名状态

B外表对亲密关系的产生和发展影响大大减少

C在人际关系中形成的身体距离的作用显著降低

D个人对新人际关系的发展速度的控制力远远高于现实生活中的。

研究15心中的地图

托尔曼Tolman“认知—行为主义”一理论假设

1如果不对刺激和反应同时发生的内部心理过程进行考察,就不可能充分理解学习的本质及其复杂性。

2尽管内部认知过程无法直接观察到,但可以通过分析可观察的行为而客观的,科学的推断。

二方法和结果

1“潜伏学习实验”3组小白老鼠A控制组B无奖励组C延迟奖励组

2“空间定向”实验训练老鼠走迷宫,然后将原路堵住,老鼠最总选择距先前食物出现位置最近的路线,而不是刺激反应理论应该选择的路线

三讨论

对社会环境所形成的综合地图对人类而言是有益的,内涵单一的序列地图有可能使人陷入消极状态之中。

当老鼠有过分强烈的动机(过于饥饿)或者受到过多挫折时,倾向于形成内涵单一的序列地图。

四后继研究和应用

1影响了认知心理学

2环境心理学(规划环境使之与人类认知地图想吻合)

3旅游领域用托尔曼的思想来检验那些到尚未开发的崎岖的旅游的人是怎么对那些地区形成认知的。

4有关网络心理学的研究:

上网时的“心理地图”

研究16感谢记忆

罗夫特斯Loftus目击证人的证词可靠性一理论假设

探讨含有假定前提的问题对改变人们关于事件记忆的作用。

1实验一观看短片提问A组“轿车闯过停车路标的车速多快,”B组“轿车右拐时车速多快,”最后提问“轿车前面是否有停车路标,”两组的回答有显著性差异。

2实验二延迟记忆测验问题的措辞改变了被试关于目击事件的记忆。

3实验三提问中的一些错误假定的前提是否会使目击者在重建对某事件的记忆时,把未曾出现的事件中的物体包括近来。

两组的差异显著。

4实验四进一步验证实验三,仅仅提到某物,(你是否看到谷仓,)是否可以使被试把它补充到记忆中去。

直接提问组和错误假定组的差异存在显著差异。

在直接提问组与控制组之间也存在差异,但未达到显著性。

记忆存在重构

四近期应用

目击证人领域Loftus也研究被压抑的童年记忆

第五章人的发展

研究17爱的发现

哈罗

幼猴除了基本的饥饿,干渴等生理需求以外,应该还有接触柔软物质的需求。

1代理母猴:

木制母猴与铁丝母猴

2“矿场研究”把小猴子放到陌生的环境中,设置三种情况:

A仅出现木制母猴B仅出现铁丝母候C两者都不出现观察小猴子的反应。

3最后探索小猴子和代理母猴之间的依恋关系是否具有持久性。

1偏爱木制母猴,甚至由铁丝母猴喂养的小猴子,与木制母猴呆在一起的时间也比与铁丝母猴一起长。

2“旷场研究”进一步证明小猴子对木制母猴的依恋,

3依恋的持续时间很长,寻找安全感的需要比探索自然的趋向更为强烈。

接触安慰对小猴子与母猴之间的依恋关系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这项研究所得的结论与当时流行的行为主义的观点背道而驰。

改变了心理学。

五批评与研究发展的意义

1批评人类与猴子的依恋过程是否相同,

拿小猴子做实验的伦理原则2意义A对福利院的孩子的照顾仅满足生理需求是不够的

B鼓舞了希望成为好家长的男性看护者。

3待儿童问题进行了解释:

那些被虐待的孩子似乎很爱甚至依恋那些那对其施加虐待的父母——如果依恋是最强烈的基本需求,那么它的作用可以忽略虐待。

再次用猴子实验证明该解释。

六近期研究

1跨文化研究

2母婴之间的肌肤接触对早产婴儿的存活和发展以及母婴之间亲密关系的建立有重要作用。

3适用与心理治疗机构。

然而也引发了有关咨询师与当事人之间触摸的新伦理问题。

研究18看不见?

不存在

皮亚杰Piaget观察研究

一认知发展阶段:

感觉运动阶段(0-2岁)客体永久性概念开始形成

前运算阶段(2-7岁)自我中心思维

具体运算阶段(7-11岁)守恒概念

形式运算阶段(11岁以上)抽象概念1每个阶段的年龄值是近似

2每个阶段的发展顺序是固定不变的

3阶段性的变化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发生的4进入一个高阶段后,前一阶段有关的行为并没有完全消失。

二批评与应用

批评1发展应该是连续的而非阶段性的

2特定的能力将出现的年龄段并不正确,有些特定的能力(如客体永久性)也许在出生时就出现了。

幼儿的发展

研究19先出生的孩子更聪明么,

桑琼Zajonc

随着家庭成员的增加,家庭的平均智力环境水平呈下降趋势。

伯尔蒙特和马罗拉的数据

大部分数据都验证了该理论,但在荷兰的一种特殊的“独生子”现象与理论不符。

(没有兄弟姐妹的孩子会在最高的智力环境中成长,但所得数据中独生子的得分仅相当于有4个孩子的家庭中第一个孩子的得分。

该理论模型解释了在伯尔蒙特和马罗拉的数据中反映出的出生顺序效应与家庭规模效应。

基本观点:

没出生一个孩子,他所进入的智力环境水平就比前一个低。

自第五个孩子以后,平均得分开始上升,并且随着孩子的增加而继续增长。

对此他们的解释是,先出生的孩子成长到一定程度后,成为提高家庭智力环境水平的力量。

对理论模型的质疑:

1独生子的得分较差2无论家庭规模如何,最后出生的孩子在得分上与前几个相比下降幅度很大,而倒数第二或第三的孩子的得分会与前面的孩子持平,甚至有所上升。

对此他们给出的解释是:

这两类孩子处于同一环境中,永远不可能成为老师。

四批评与应用

1批评:

A第一个出生的孩子与后来出生的孩子在智力测验上的得分差异是否达到了显著性水平。

B资源稀释理论认为随着家庭规模的扩大,孩子们从父母那里得到的人际关系和经济方面的资源就越少,所以,后出生的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的智力增长的机会就越少。

(如何解释后来出生的孩子有回升的现象,)研究20让你愉快的控制力

Rodin

一研究假设

当我们拥有控制力时,更快乐更有成就。

选择的机会和个人的控制力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1被试:

养老院老人A责任提升组(有选择的机会)B对照组(只接收信息)

2测验结果:

问卷及行为测量

问卷调查中两组之间有显著差异

行为测量中有差异但却未达到显著

四意义及后继研究

提升人们的生活质量

自我批评:

应该在实验后保持被试的控制力,若不能,则实验组的老

人可能老的更快。

五应用及结论

养老领域及慢性病治疗

个人力量和控制力不仅影响着人的愉快心理,而且还影响着健康。

第六章情绪和动机

研究21性动机

MastersJohnson

为了理解人类的性活动,我们必须研究人们对性刺激做出的真实反应,而不是仅仅由人们自己报告他们的性经验。

目的之一是为了心理治疗。

研究22我能读懂你的面部表情

Ekman艾科曼

基本情绪的特定表情应该具有跨文化的一致性。

二方法

与世隔绝的民族情绪匹配

6种基本情绪:

愉快愤怒悲哀厌恶惊奇恐惧

在情绪辨别能力上既不存在性别差异,也不存在成人与儿童之间的差异。

在辨别恐惧和惊奇时,出现了较多的错误。

受到西方文化影响的被试与没有受到影响的被试之间不存在显著差异。

四研究结果的意义和近期应用

先天和后天之争。

在一大堆照片里,人们寻找愤怒照片的时间要短于寻找愉快的照片。

这也许是这种表情所传递的信息与生命息息相关。

注意障碍多动症的青少年在对6种基本表情进行辨别的任务中得分很低。

跨文化心理学研究。

研究23生活,变化和应激

HOLMES霍尔姆斯

根据临床经验,编制了一个由43项生活事件组成的量表。

“社会再适应评定量表”SRRS

SRRS作为一种检验应激与疾病之间关系的工具为很多研究者所使用。

1表中既包括积极的生活事件,也包括消极的生活事件,而且包括无法控制的事件和可以控制的事件。

有研究表明,那些属于突发性,消极性,不可控制的生活应激事件对疾病更有预测力。

2没有考虑不同人对某一特定生活应激事件会有不同的解释。

3量表得分与疾病相关的方法也受到了置疑。

除了使用简单明了的生活变化单元量外,发生在每个人身上的一些其他因素也应加以考虑:

1过去,你曾经经历过多少应激事件。

应对技巧:

在生活应激阶段,你的心理防御能力如何。

用于抵御你无法在心理上应对的应激事件的生理系统如何。

你是如何面对你的疾病的。

研究24认知失调

FESTINGER费斯廷格

与态度不符的行为——解释该行为的理由充足——轻微认知失调——态度改变较小

与态度不符的行为——解释该行为的理由不充足——严重认知失调——态度改变较大

库柏和费兹奥还提出了认知失调所引起的态度改变所必须的四个必要步骤:

1这种与态度不符合的行为必须导致你不乐于接受的消极结果。

2个人必须对消极的结果承担责任。

3生理唤醒也是认知失调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

4个体必须意识到自己所体验到的唤醒是由自己所做的与态度不符的行为引起的。

第七章人格

研究25你能主宰自己的命运么

罗特Rotter外/内控制点

一(理论假设

1(人们能够编制出一个测验,可靠的测量出个体在生活中对控制点的解释,内/外控倾向的程度。

2(假设人们在同一情境中对强化原因的解释将呈现出稳定的个体差异。

I-E量表(包括很多陈述句)

想证明内/外控人格特征能够准确预测人们在特定情境中的行为。

1赌博:

内控个体倾向于对有把握的事情下赌注,并且相对于小概率事件而言,他们更喜欢中等概率。

外控更倾向于“赌徒的谬论”

2政治活力:

参与游行并加入民权组织的大学生具有更多的内控倾向。

3劝说:

内控个体劝说其他人更成功,并且更不愿意在态度方面受他人的影响。

4吸烟:

吸烟者更倾向于外控。

那些接受烟盒上的警示并戒烟的个体倾向于内控。

5成就动机:

成就动机越高的人越倾向于内控。

6从众:

内控个体更少从众。

形成内/外控个体的原因:

文化差异,社会经济水平的差异以及父母养育方式的差异。

R做出以下假设,那些内控的人更可能1为了改进自己将来在一些特定情景或类似情景中的行为而尽力从该情境中获得更多信息2更主动的改变生活状况3看重成就和内在技能4更能抵制他人的影响。

五后继研究

1控制点与人体健康:

研究以发现,内控个体一般应激水平较低,而且很少患与应激有关的疾病。

2关于教养方式与控制点存在相关的假设已经得到了部分验证。

3研究证明控制点的概念可能预示着社会问题或灾难。

具有内控倾向的人更积极的对待社会问题和灾难。

1控制点和抑郁症

2宗教信仰问题一项研究发现,内控分数高的被试在上帝控制纬度上也可能得到高分,对此的解释是,一个经由罗特量表测量具有外控倾向,但这种外力是至高无上的神灵,则他也不大可能陷入由外控倾向性带来的一些典型问题。

3大量跨文化研究依赖于控制点这个人格纬度。

虽然内控水平高的人可以更好的自我调空以适应生活。

但当确实存在个体以外的力量控制着行为的后果时,最现实健康的是采取外控点的态度。

研究26你的品德如何

Kohlberg道德标准研究

道德的形成遵循一定的发展阶段1每个阶段都有一种独一无二的道德思维方式,而且不是对成人道德概念理解的逐渐深化2各阶段总是以固定的顺序出现,不能跳跃,也不可能倒退3阶段具有优势性,即儿童理解所有处于他们现有道德阶段以下的道德判断。

规则:

无论个体之间是否存在经验和文化上的差异,发展阶段都是具有普遍性的,而且他们以固定的顺序向前发展。

两难问题

道德发展阶段无法预测一个儿童对真实的两难处境时采取的特定行动,但却能预测该儿童在决定一个行动所进行的推理过程。

六个发展阶段三种道德水平

水平一前道德水平

阶段1惩罚和服从的定向(行为的后果作为是非标准)

阶段2朴素的利己主义的定向(以个人需求的满足与否决定事情的好坏)

水平二习俗角色遵从的道德

阶段3好孩子定向(取悦鄙人就是好)

阶段4维护权威的定向(维护现有的法律和社会秩序,尽职尽责就是好的)

水平三自我接受的道德准则的道德水平

阶段5墨守法则和契约的定向(社会价值和个人权利作为是非标准)

阶段6个人的良心和原则的定向(是非是一种个人依照普遍原则所确立的哲学)

儿童不仅仅是在学习道德标准,而且是在建构道德标准。

五批评意见以及近期应用

1即便关于道德判断的观点是正确的,也并不意味着这些判断能

被运用于道德行为。

2批评针对的是道德六阶段的普遍适用性。

(只符合西方的个人主义社会)

3吉利根认为女性和男性思考道德问题时所用的方式并不完全相同。

1法律和犯罪审判领域使用了该模型:

人们能够从逻辑上推测具有较低道德发展水平的人的道德推理水平。

研究发现,这些罪犯实际上具有很高的道德推理水平,但他们在行为异常和偏执的变态人格测验上所得的分数也很高。

2通过考察成人旁观者如何影响儿童和青少年对做坏事的情绪判断来修改Kohlberg的观点:

年龄在2-7岁的儿童的道德判断受成人旁观者对错误行为的反应的影响相当大。

10岁以上的则较少受影响。

“儿童很可能会抛弃那些低于他们道德发展水平的道德推理,他们也同样无法同化那些远远超出其道德发展水平的道德推理。

研究27和心脏赛跑

Friedman弗里德曼和Rosenman罗斯曼A型人格

什么样的人更可能患上心脏病

设计了两种外显的行为模式模型:

A型1一种要达到个人目的的强烈而持久的内驱力2在所有情况下都有一种热中于竞争的倾向3一种对得到别人的承认和不能超越自己的持久的欲望4不断卷入有最后期限的事物之中5习惯中风风火火地完成各种活动6心理和生理上的过分敏感。

B型相反

首先,研究者用访谈的形式来了解被试父母的冠心病的既往病史,被试自己心脏问题的既往病史,每周的工作,睡眠和锻炼的时间以及吸烟,喝酒和饮食习惯。

其次,要求所有的被试用日记方式记录自己在一周时间内的饮食情况。

再次,对每名被试进行抽血以测量他们的胆固醇水平和血凝时间。

最后,通过检查被试眼睛的照度来确定被试的角膜弓(由血液里的脂肪堆积而导致的在眼角周围形成的一个不透明环壮物。

与研究人员所勾勒的两种行为模式的轮廓吻合。

四讨论

作者的结论:

A型行为模式是冠心病以及与此相关的血液异常的主要原因。

(或许是A遗传,或许是B吸烟导致了冠心病)

对B种原因的否认:

他们发现A组中吸烟少和吸烟多的被试患冠心病的人数一样,其次,B组中吸烟多的被试患/冠心病的人很少。

对A种原因的否认:

没有特定证据,到现在我们还不清楚遗传因素到底是心脏病的致病因素还是产生某种遗传的行为模式的一个因素。

五研究发现的意义

意义:

1该研究是最早的系统探讨并提出个体的某些特殊行为模式能大大增加某些严重生理疾病患病率的研究之一。

2开创了探索行为与冠心病关系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3开创了行为科学的一个分支———健康心理学。

A型行为者面对应激事件时,易于在生理上变得异常激奋,身体产生过多的肾上腺素等激素,提高了心率和血压,久之,会损害到动脉并导致心脏病。

研究28个人和集体

Triandis川迪斯个人主义文化/集体主义文化一理论假设

当我们按照个人主义/集体主义模型对文化加以界定和解释时,这一模型能够说明我们所见到的表现在人类行为,社会交往和人格中的大部分差异。

三项独立研究:

第一项研究:

被试:

全是美国人设计使用美国被试来定义个人主义的概念

第二项研究:

比较个人主义文化(美国)和集体主义文化(日本和波多黎各)

第三项研究:

检验如下假设:

集体主义文化中的成员觉察到自己获得更好的社会支持,且一贯享有令人满意的人际关系,而个人主义文化中的成员则报告他们常常感到孤独。

所有数据都是通过问卷调查收集的。

研究1被试的回答50%的变异能够用三个因素解释:

自信,竞

争,与所在团体的亲疏关系。

14%的变异可以用“对团体的关注”解释。

研究2问题“集体主义文化中的人们是否更乐意使自己的个人需要服从于集体主义的要求,”研究混杂着两种不同的数据:

一种数据结果支持个人/集体主义理论,而另一种似乎与之矛盾。

例如集体主义中只注重自己所在团体的利益等。

(有结果表明,随着集体主义文化变的更加丰富化和西方化,集体主义正经历向个人主义转变的过程。

这些矛盾的结果为什么能支持川迪斯的理论,川迪斯把结果解释为一种警示,有关集体主义文化和个人主义文化的结论不应该过分概括化,而必须仔细分析并有选择的应用于特定的行为,情境和文化之中。

研究3对研究的核心加以限制和细化。

拓展了此前的研究成果。

结果清楚的表明,集体主义与社会支持存在正相关。

证明了两种文化类型处于一个连续体的两端,而社会则处于中间某个点上。

四研究发现的意义

在有关文化对人格和社会行为所起的决定作用的当代研究中,由川迪斯阐述,澄清和提炼的个人/集体主义文化维度是最可靠,最有效和最具影响力的。

该维度被应用于广泛领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总结汇报 > 学习总结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