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仲永》阅读附答案伤仲永阅读答案及翻译.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18925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18.74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伤仲永》阅读附答案伤仲永阅读答案及翻译.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伤仲永》阅读附答案伤仲永阅读答案及翻译.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伤仲永》阅读附答案伤仲永阅读答案及翻译.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伤仲永》阅读附答案伤仲永阅读答案及翻译.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伤仲永》阅读附答案伤仲永阅读答案及翻译.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伤仲永》阅读附答案伤仲永阅读答案及翻译.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7页
《伤仲永》阅读附答案伤仲永阅读答案及翻译.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伤仲永》阅读附答案伤仲永阅读答案及翻译.docx

《《伤仲永》阅读附答案伤仲永阅读答案及翻译.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伤仲永》阅读附答案伤仲永阅读答案及翻译.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伤仲永》阅读附答案伤仲永阅读答案及翻译.docx

《伤仲永》阅读附答案伤仲永阅读答案及翻译

《伤仲永》阅读附答案_伤仲永阅读答案及翻译

一、

伤仲永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祖先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李贺作诗

(李贺)七岁能辞章,韩愈、皇甫湜(当时有名文人)始闻未信,过其家,使贺赋诗,援笔辄就如素构(早就构思好的),自目曰《高轩过》,二人大惊,自是出名。

每旦日出,骑弱马,从小奚奴(带着小僮仆。

奚,xī),背古锦囊,遇所得,书投囊中。

未始先立题然后为诗,如他人牵合(牵强符合)程课(固定的格式)者。

及暮归,足成之……(母)见所书多,即怒曰:

“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1.从这两则文言文中可以看出仲永与李贺的共同点是。

2分)

2.仲永的最终结局是“泯然众人矣〞,而李贺则成了我国唐代有名的诗人。

他们童年时的相同点和成年后的不同结果,给你的启发是(4分)

3.将以下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9分)

(1)稍稍来宾其父:

(2)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3)是儿要呕心乃已耳:

4.《李贺作诗》选段中与《伤仲永》选段中“指物作诗立就〞一句意思相近的句子是(2分)

参考答案:

1.他们小时都很聪慧。

(意思对即可给分)

2.回答要点:

(1)后天努力的重要性;

(2)家庭环境及教育的重要性。

以上两点,只要答对一点即可得总分,能从其它方面回答,言之有理,可酌情给分。

3.

(1)慢慢地请他父亲去做客;或:

慢慢地以来宾之礼接待他父亲;或:

慢慢地以他父亲为来宾。

(2)那诗的文字和道理都有值得一看的地方;(3)这孩子要呕出心才会停止!

4.援笔辄就如素构。

二、

[甲]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节选自《伤仲永》〕

[乙]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

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

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古人与稽④,以求其是非之所在,庶几⑥⑤可得十之五六。

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

子曰:

“十室之邑⑦,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⑧之好学也。

〞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⑨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

②[资]盘缠。

③[审]具体。

④[稽]探究、考察。

⑤[庶几]差不多。

⑥[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

⑦[邑]地方,⑧[丘]孔子。

⑨[勉]勤勉,努力。

1.解释以下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

〔2分〕

①卒之为众人卒:

②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至:

③不幸而在穷僻之域域:

④终无济于天下济:

2.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4分〕

①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译文:

②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译文:

3.甲文谈“成才〞,乙文谈“做学问〞,二者强调的重点各有不同。

请依据你的理解,谈谈具体有什么不同。

〔3分〕

4.甲乙两文都具有较强的议论性,试分别概括两文所论述的主要内容。

〔4分〕

甲文:

乙文:

参考答案:

1.①最终②到达③地方〔答“疆界〞“区域〞也算对〕④关怀〔2分,每解释对两个得1分〕

2.①他的天资,比一般有才能的人高得多

②人们做学问,假如不每天进步就会每天退步〔4分。

每句2分,不要求文字一致,翻译正确、无语病即可〕

3.甲文强调要想成才,除“受之天〞外,更要“受之人〞。

乙文强调做学问要有研讨的伴侣,要仔细钻研书中的道理,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3分。

答对甲文所强调的重点得1分,答对乙文所强调重点的两个方面即可得2分]

4.甲文:

论述了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乙文:

论述了“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

三、

甲】……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祖先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王安石《伤仲永》

乙】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安静无以致远。

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

——诸葛亮《诫子书》

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

〔2分〕

①邑人奇之〔〕②非淡泊无以明志〔〕

2.翻译以下句子。

〔4分〕

①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文:

②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译文:

3.两文关于学习所持观点的相通之处是什么?

其依据〔或理由〕各是什么?

〔4分〕

共同观点相通之处:

依据〔或理由〕:

4.两文在写法上各有什么特点?

〔2分〕

参考答案:

1.①感到惊异②没有用来……〔的方法或途径〕评分:

每题1分,共2分。

意思对即可。

2.①他最终成为一个平凡的人,是因为它没有受到后天的教育。

②用安静修养身心,用俭朴培育品德。

评分:

每题2分,共4分。

意思对即可。

3.观点:

要靠后天持恒不懈,否则难以成才。

依据或理由:

甲文:

父亲醉心于眼前名利,致使仲永荒废学业;乙文:

示例:

不学习就无法增长才能,没有坚韧意志就无法成就学业。

评分:

观点2分,依据理由2分。

共4分。

意思对即可。

4.甲文借事说理;乙文从反面〔或否认的角度〕论述观点。

评分:

共2分。

意思对即可。

四、

[甲]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祖先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

曰:

“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

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

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

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乙]戴安道就范宣学,视范所为:

范读书亦读书,范抄书亦抄书。

只有好画,范以为无用,不宜劳思于此。

戴乃画《南都赋图》,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解释】①戴安道就范宣学:

戴安道和范宣均为我国XX代人名。

②咨嗟:

赞美。

1.解释以下加点的词语。

〔4分〕

①贤于材人远矣贤:

②不宜老思于此老思:

2.翻译以下句子。

〔4分〕

①得为众人而已耶?

②范看毕咨嗟,甚以为有益,始重画。

3.[甲]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了;[乙]文则直接写出了戴安道和范宣师生之间的过程。

参考答案:

1.①胜过,超过②劳神,费心思〔4分〕

2.①能够成为一般人就为止了吗?

〔意思是比一般人还要不如〕②范宣看后,赞美不已,认为大有好处,才开始重视画画。

〔4分〕

3.后天教育对成才的重要性虚心学习,互相切磋〔4分〕

五、

甲】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

邑人奇之,稍稍来宾其父,或以钱币丐之。

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

明道中,从祖先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

“泯然众人矣。

乙】板桥居士,姓郑氏,名燮,扬州兴化人。

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

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寝①陋,人咸易之。

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愤激,自竖立②,不苟同俗,深自屈曲委蛇③,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迩达远,以赴④古人之奥区⑤,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

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

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食具、羹匙和筷子,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解释】①寝:

丑陋。

②竖立:

同“树立〞,自竖立,指有自己独到的见解。

③屈曲委蛇(yí):

指书中曲折难尽的深意。

④赴:

探求。

⑤奥区:

奥妙的境地,指难攻的古代学术问题。

1.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字。

〔4分〕

〔1〕未尝识书具〔〕〔2〕从祖先还家〔〕

〔3〕少长,虽长大〔〕〔4〕或对客不听其语〔〕

2.下面句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2分〕

.并自为其名B.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

有仙则名日数千言不愿休

C.即书诗四句D.还自扬州

板桥每读一书并自忘其所语

3.翻译下面句子。

〔4分〕

〔1〕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

〔2〕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

4.方仲永和郑板桥幼时在天资方面分别有什么特点?

请从文中各找出一个根据。

5.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联系实际,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发?

〔至少使用一句名言〕

参考答案:

1.〔1〕曾经〔2〕跟随〔3〕但是〔4〕有时

2.B

3.〔1〕让他作诗,不能符合以前的好名声了。

〔2〕人们都说板桥读书擅长记忆,不知道〔他〕不是擅长记忆,是擅长背诵罢了。

4.仲永特点:

天资聪颖,是个神童。

根据: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

板桥特点:

资质平常。

根据:

幼时殊无异人之处。

5.示例: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郑板桥虽资质平常,但正是靠着自己勤奋刻苦的精神,最终取得胜利。

作为中学生,我们要像郑板桥那样,努力学习,使自己学有所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