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19514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41 大小:279.7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统编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41页
统编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41页
统编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41页
统编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41页
统编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41页
统编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41页
统编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41页
统编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41页
统编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41页
统编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41页
统编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41页
统编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41页
统编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41页
统编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41页
统编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41页
统编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41页
统编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41页
统编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41页
统编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41页
统编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41页
亲,该文档总共4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统编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

《统编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统编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41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统编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docx

统编新教材部编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有机化合物》章节教案教学设计章末综合测试及答案

【2019统编版】

人教版高中化学必修第二册第七章

《有机化合物》

全章节备课教案教学设计

 

第七章《有机化合物》

7.1《认识有机化合物》优秀教案

7.2《乙烯与有机高分子材料》优秀教案

7.3《乙醇与乙酸》优秀教案

7.4《基本营养物质》优秀教案

实验活动8搭建球棍模型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

章末综合与测试

7.1《认识有机化合物》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从微观的化学键视角探析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2.通过认识有机化合物的同分异构现象,从分子结构的多样性角度探析有机化合物性质的多样性。

  3.通过认识烷烃的命名法和同系物的概念,从物质分类的角度辨识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质特点。

  4.以烷烃的代表物---甲烷的结构和性质为模型,认知烷烃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重点

  1.通过认识有机化合物中碳原子的成键特点,从微观的化学键视角探析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2.以甲烷的结构和性质为模型,认知烷烃的结构和性质

教学难点

  1.从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多样性角度探析其性质的多样性。

  2.甲烷与氯气发生取代反应的实验探究和反应原理的微观探析。

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1.创设情境,从实际问题出发,直奔主题。

  教师引导:

[图片展示]展示生活中广泛存在的有机物图片,感受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客观事实。

  学生活动:

欣赏图片,赞叹丰富多彩的有机物世界。

  设计意图:

由生活情境引入,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感受化学在生活中的美,体现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

  

(二)环节二

  1.通过介绍化学史,引入模型法。

  教师引导:

通过化学史引出研究物质结构的有效方法——模型法。

  学生活动:

倾听,感悟模型的价值。

  设计意图:

将模型法引入有机化学的学习中,为后续有机物的球棍模型和空间填充模型的引入进行铺垫。

  2.回忆化学键的知识,完成甲烷的部分化学用语。

  教师引导:

[问题1]如何书写甲烷的电子式和结构式?

  学生活动:

回忆化学必修第一册中所学的化学键,独立完成甲烷的电子式和结构式,并在小组内沟通。

  设计意图:

应用原子结构的相关知识分析,体会化学原理的指导价值。

  3.利用球棍模型,从微观的化学键视角探析有机化合物的分子结构。

  教师引导:

[任务1]利用手中的球和棍,拼插出合理的有机物。

  学生活动:

(1)利用手中的碳原子、氢原子和小棍,拼插得出碳原子之间可以形成单键、双键或三键。

  

(2)利用手中的碳原子、氢原子和小棍,拼插得出多个碳原子之间可以结合成链状,也可以结合成环状。

  (3)小组讨论四个碳原子相互结合的方式。

  设计意图:

在学生拼插模型的过程中,体会“碳四价”理论。

在动手过程中体会有机物种类繁多的原因,感受有机化学的趣味。

  (三)环节三

  1.利用球棍模型,从微观的化学键视角探析烷烃的结构特点。

  教师引导:

[问题2]和甲烷相似的这一类有机物的结构有哪些特点呢?

  [任务2]利用手中的球和棍,拼插出乙烷、丙烷和丁烷的模型。

  学生活动:

(1)根据碳原子的成键规律分别拼插乙烷、丙烷和丁烷的球棍模型。

  

(2)写出乙烷、丙烷和丁烷的结构式和分子式。

  (3)小组讨论丁烷的两种结构。

  (4)小组讨论这一类有机化合物分子式的通式。

  (5)总结出烷烃的结构特点---碳碳单键和链状结构。

  (6)自主完成教材63页中有关“同系物”和“同分异构体”的学习,提出自己的疑问,小组内讨论。

  设计意图:

在拼插模型的过程中,抽取出乙烷、丙烷和丁烷的分子式,然后通过碳原子的成键规律归纳总结出烷烃分子式的通式,将实物模型内化为思维模型,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模型认知。

在丁烷结构拼插过程中,引起认知冲突,在同伴间解决认知冲突的过程中,认同有机化学中的同分异构现象。

  2.为两种不同结构的丁烷寻找证据支持。

  教师引导:

[问题3]丁烷的一种结构中四个碳原子形成的是直链,而另一种结构中有一个支链,两种丁烷这一结构上的不同,理论上来讲,它们的某些性质也会有一定的差异性,我们能找到这样的证据吗?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63页中正丁烷和异丁烷的熔沸点数据。

  设计意图:

初步建立有机化学中“结构决定性质”的观念,在寻找正丁烷和异丁烷性质差异的过程中,发展了学生的证据意识。

  (四)环节四

  1.通过阅读教材和教师演示实验,学习烷烃的性质。

  教师引导:

[任务3]回忆甲烷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推测烷烃的通性。

  学生活动:

(1)小组内共同落实甲烷的性质。

  

(2)推测烷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阅读教材64页,求证小组对烷烃通性的推测。

  (4)阅读教材64页,了解烷烃的分解反应及用途。

  设计意图:

让学生自主地由甲烷的性质类比推测烷烃的通性,进一步渗透“结构决定性质”的学科观念。

  2.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

  教师引导:

演示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关注对比试验的应用。

  学生活动:

(1)观察并描述实验现象。

  

(2)分析实验现象,得出可能的产物。

  (3)尝试对该反应原理进行微观探析。

  (4)归纳取代反应的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任务的完成,让学生经历宏观-微观的思维过程,从而提升“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学科素养。

  3.有机物的通性。

  教师引导:

指导学生阅读教材

  学生活动:

阅读教材65页,完成有机物通性的学习,独立完成笔记。

  设计意图:

从结构上烷烃可以看作其他各类有机物的母体,烷烃的性质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有机物的通性。

从甲烷-烷烃-有机物这样的学习模式,落实了“结构决定性质”这一核心观念,为后续的有机化合物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板书设计

  第七章有机化合物

  第一节认识有机化合物

7.2《乙烯与有机高分子材料》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乙烯的用途和乙烯的分子结构。

2.乙烯的物理性质、乙烯的化学性质(加成、氧化、聚合)。

加成反应的概念,聚合反应、加聚反应的概念。

3.烯烃的概念,烯烃的性质。

4.通过“三大合成材料”的实例,分别说明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的结构、性能和用途。

过程与方法:

了解“三大合成材料”典型代表物的有关聚合反应,聚合物的结构、性能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活动课研究、学习治理“白色污染”的途径和方法,关注和爱护自然,树立社会责任感,培养环境保护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乙烯的化学性质。

2.“三大合成材料”的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

难点:

乙烯的化学性质(加成、氧化、聚合)。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乙烯的分子结构

(展示乙烯的球棍模型和比例模型)乙烯是一个平面型分子,即“六点共面”:

二个C原子和四个H原子均在同一平面内,有一个

双键和四个

单键,它们彼此之间的键角约为120º。

乙烯共价键参数:

乙烯

乙烷

键长(m)

键角

键能(

615

348

通过乙烯与乙烷分子中键长、键能等数据的比较,可以看出乙烯分子结构中碳碳双键(

)键长小于碳碳单键(

);键能大于单键键能,但小于单键键能的两倍,结合乙烯的性质可认为双键中,两个键并不等同,其中一个键较稳定,另一个键较不稳定。

从而说明乙烯的双键中有一个键容易断裂,这是乙烯化学性质比乙烷活泼的理论根据,这就在本质上加深了烯烃重要性质—加成反应和加聚反应的认识,进一步理解分子结构与性质的辩证关系。

另外由于乙烯中存在碳碳双键结构,双键不能扭曲、旋转,这一点与乙烷有很大差异。

二、乙烯的重要性质

1.乙烯能使溴水和酸性

溶液褪色,这是检验饱和烃与不饱和烃的方法。

但两者的反应类型是不同的,前者是加成反应,后者是氧化反应。

加成反应有二个特点:

①反应发生在不饱和的

键上,双键中的不稳定的共价键断裂,不饱和的C原子与其它原子或原子团以共价键结合。

乙烯可以与多种物质发生加成反应,例如卤素单质、卤化氢、水、氢气等。

②加成反应后生成物只有一种(不同于烷烃的取代反应)。

乙烯通过溴水,现象:

溴水褪色

1,2一二溴乙烷(液态)

乙烯与氢气加成

乙烯与氯化氢加成:

溴乙烷

乙烯与水加成:

2.可燃性:

现象:

火焰较明亮,略带黑烟(与甲烷相比较)

3.加聚反应,

双键里的一个键断裂,然后,分子里的C原子互相结合成为高分子长链。

这种聚合反应是通过加成而聚合,所以习惯上也称为加聚反应,其实质是加成反应,断的是

双键中的一个键。

三、烯烃的性质:

1.物理性质:

随分子量的增大,烯烃的物理性质呈现一定的规律性变化。

熔沸点逐渐升高,密度逐渐加大。

均难溶于水。

2~4个碳原子的烯烃,常温下为气态。

2.化学性质:

与乙烯相似。

易于起加成反应、氧化反应等。

a.氧化反应:

燃烧反应:

在氧气或空气中完全生成

被酸性高锰酸钾氧化——使酸性高猛酸钾溶液褪色。

b.加成反应:

可与

、HX、

等发生加成。

如:

烯烃的加成反应有一个对称问题:

(丙烯)是不对称烯烃,若与不对称分子加成时:

也就是说

中显正电性的“H”主要加在丙烯双键碳原子中带H原子多的那个碳原子上。

而显负电荷的“Cl”加到带氢少的双键碳原子上。

(此规则称为马尔可夫尼可夫规则,简称马氏规则)

C.聚合反应:

把双键中的一个键打开向两端伸展加上括号和“n”,其它的原子或原子团则写在该C原子的上或下方,如:

四、烯烃的通式:

;与C原子数相同的环烷烃互为同分异构体。

烯烃的同分异构体的情况要比烷烃复杂得多,所以判定是不是同分异构体应注意:

如①

是由于双键的位置不同而引起的同分异构现象。

烯烃分子的最简式均为

,所以不同烯烃的C、H元素质量分数都是一样的。

五、烯烃的命名

烯烃的命名原则与烷烃基本相同,但又有差异,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选定的主链必须包括

在内的最长碳链。

②碳原子编号应从离双键最近的一端开始。

③双键的位置必须写在母体名称之前。

第二课时

合成材料的品种很多,按用途和性能可分为合成高分子材料(包括塑料、合成纤维、黏合剂、涂料等);功能高分子材料(包括高分子分离膜、液晶高分子、导电高分子、医用高分子、高吸水性树脂等)和复合材料。

其中,被称为“三大合成材料”的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应用最广泛

一、塑料

1.塑料的组成:

合成树脂、添加剂

塑料的主要成分是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即合成树脂。

在塑料的组成中除了合成树脂外,还有根据需要加入的具有某些特定用途的加工助剂以改进其性能。

如提高柔韧性的增塑剂,改进耐热的热稳定性,防止塑料老化的防老化剂,赋予塑料的着色剂等。

树脂和塑料的关系:

树脂就是指还有跟各种添加剂混合的高聚物。

塑料是由树脂及填料、增塑剂、稳定剂、润滑剂、色料等添加剂所组成的,它的主要成分为是树脂。

有时这两个名词也混用,因为有些塑料基本上是由树脂所组成的,不含或少含其他添加剂,如有机玻璃、聚乙烯、聚苯乙烯等。

塑料的基本性能主要决定于树脂的本性,但添加剂也起着重要作用。

2.塑料的主要性能

热塑性。

树脂为线型结构,有热塑性。

热固性。

树脂为体型结构,有热固性。

聚乙烯塑料无臭、无毒、具有优良的耐低温性能,最低使用温度可达

,化学稳定性好,能耐大多数酸、碱的侵蚀;常温下不溶于一般溶剂,吸水性小,电绝缘性能优良。

3.几种常见塑料的性能和用途

4.简介几种具有特殊用途的塑料:

工程塑料、增强塑料、改性塑料等。

[小结]通过以上的学习我们可以知道,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结构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线型结构、支链性结构和网状结构(也称为体型结构)

二、合成纤维

1.纤维的分类

合成纤维性能优异,原料来源丰富、价格便宜、用途广泛,生产不受气候等自然条件的限制。

2.“六大纶”的性能和重要用途

涤纶(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纤维)、锦纶、腈纶、丙纶、维纶(聚乙烯醇、人造棉花)和氯纶。

涤纶的制备原理:

“六大纶”都具有强度高、弹性好、耐磨、耐化学腐蚀、不发霉、不怕虫蛀、不缩水等优点,而且每一种还具有各自独特的性能。

它们除了供人类穿着外,在生产和国防上也有很多用途。

例如,锦纶可制衣料织品、降落伞绳、轮胎帘子线、缆绳和渔网等。

3.几种具有某些特殊性能的合成纤维

芳纶纤维、碳纤维、耐辐射纤维、光导纤维和防火纤维。

三、合成橡胶

1.橡胶的分类

[投影]

合成橡胶一般具有高弹性、绝缘性、气密性、耐油、耐高温或耐低温等性能。

顺丁橡胶的制备原理:

2.合成橡胶的性能和主要用途

相比而言,合成橡胶一般在性能上不如天然橡胶全面,但它具有高弹性、绝缘性、气密性、耐油、耐高温或低温等性能,因而广泛应用于工农业、国防、交通及日常生活中。

3.使用合成材料的负面作用及对策

一些塑料制品所带来的“白色污染”。

目前,治理“白色污染”主要应从减少使用和加强回收开始。

从长远来看,可逐步以可降解塑料取代现在普遍使用的塑料,从根本上解决“白色污染”的问题。

[小结]这节课我们主要了解高分子合成材料的分类及主要用途。

7.3《乙醇与乙酸》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官能团的概念;

2.了解乙醇的物理性质,掌握乙醇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3.知道乙酸的物理性质,乙酸的分子组成和结构,了解乙酸的化学性质;

4.了解酯化反应的概念,了解酯化反应实验的装罝特点并能够独立完成该实验。

过程与方法:

1.通过建立乙醇、乙酸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来学习“结构-性质-用途”研究烃的衍生物的程序和方法;

2.通过学习乙酸的性质,使学生体会利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得到科学结论的过程;

3.通过乙醇的分子结构与化学性质的学习,充分理解官能团对性质的影响,学会通过事物的表象分析事物本质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知道乙醇在日常生活、工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形成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

2.通过新旧知识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3.通过学生实验,培养学生求实、严谨的优良品质;

4.对学生进行“本质决定现象”,“由个别到一般”的辩证唯物主义思维方法的训练。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官能团的概念、乙醇、乙酸的组成;

2.乙醇的取代反应与氧化反应;

3.乙酸的酸性和酯化反应。

难点:

使学生建立乙醇和乙酸分子的立体结构模型,并能从结构角度初步认识乙醇的氧化、乙酸的酯化两个重要反应。

教学过程

  

(一)环节一

  1.创设情境,从实际问题出发,直奔主题。

  教师引导:

[图片展示]展示动物性和植物性食物中的基本营养物质---糖类、蛋白质和油脂。

  学生活动:

欣赏图片,切实感受我们身边日常摄入的基本营养物质。

  设计意图:

由生活情境引入,容易引起学生兴趣,感受化学在生活中的使用价值,体现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

  

(二)环节二

  1.自主学习完成糖类的分类。

  教师引导:

[任务1]阅读教材83页,完成糖类的分类。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了解六大营养物质---糖类、油脂、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和水。

  

(2)阅读教材,完成糖类的分类、存在和用途。

  设计意图:

在生物课学习糖类的基础上,用化学分类观再认识糖类,同时,用同分异构现象的观点再看单糖、二糖和多糖代表物之间的关系,强调多糖由于n值不同,分子式不同,因此,淀粉和纤维素二者之间不满足同分异构体的条件。

  2.基于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微观分析葡萄糖性质与结构之间的关系。

  教师引导:

[问题1]葡萄糖分子结构中含有哪些官能团?

  [问题2]葡萄糖溶液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反应有什么实验现象?

该现象是哪种官能团的特性?

  [问题3]葡萄糖溶液与银氨溶液反应有什么实验现象?

该现象是哪种官能团的特性?

  [问题4]葡萄糖溶液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银氨溶液的反应,说明葡萄糖具有怎样的性质?

有什么应用?

  学生活动:

(1)葡萄糖分子结构中含有醛基和羟基。

  

(2)葡萄糖溶液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加热时,生成砖红色沉淀,是醛基的特性。

  (3)葡萄糖溶液与银氨溶液水浴加热时,试管内壁形成光亮的银镜,是醛基的特性。

  (4)葡萄糖溶液与新制氢氧化铜悬浊液、银氨溶液的反应,说明葡萄糖具有还原性。

这两个反应均可用来检验葡萄糖。

  设计意图:

在分析实验现象的基础上,促进学生从官能团角度(羟基和醛基)认识葡萄糖的化学性质,提升学生的宏微结合及科学探究素养,培养学生“证据推理”的学科素养。

  3.基于对葡糖糖性质的认知,了解葡萄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师引导:

[任务2]查阅资料,举例说明葡萄糖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并

  结合其性质给予解释。

  学生活动:

(1)查阅资料,小组汇合后整理资料。

  

(2)各小组汇报。

  设计意图:

在学生自主学习和小组讨论交流过程中,促进学生“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学科观念的形成,感受化学在生活中的使用价值,体现化学学科的社会价值。

  4.基于对实验现象的分析,了解二糖和多糖的部分性质。

  教师引导:

[任务3]阅读教材和分组实验,了解蔗糖和淀粉的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

(1)讨论实验设计并完成分组实验,认识淀粉遇碘单质变蓝和淀粉水解产物葡萄糖的检验操作。

  

(2)阅读教材,了解淀粉在人体内的变化。

  (3)阅读教材,认识蔗糖水解为葡萄糖和果糖两种单糖。

  设计意图:

在生物课学习的基础上,从化学学科角度重新认识“淀粉遇碘变蓝”,此现象对应的物质是碘单质,而不是其他含碘元素的物质。

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提升学生“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的化学学科素养。

  (三)环节三

  1.自主学习完成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关系,了解蛋白质的学习价值。

  教师引导:

[任务4]阅读教材,了解氨基酸和蛋白质的关系,认识学习

  蛋白质的意义。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85页和86页,了解一切重要的生命现象都与蛋白质密切相关。

  

(2)了解蛋白质水解成氨基酸,氨基酸也能聚合成蛋白质。

  (3)通过官能团——氨基和羧基的性质,认识氨基酸和蛋白质同时具有碱性和酸性。

  设计意图: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复习生物课上学习的氨基酸和蛋白质,同时,强化认识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思路,从结构入手,分析官能团,了解这类有机化合物的类别通性,提升学生的宏微结合及科学探究素养。

  2.通过分组实验探究蛋白质的其他化学性质。

  教师引导:

[任务5]分组实验探究蛋白质的其他化学性质。

  学生活动:

(1)完成蛋白质的变性实验---加重金属盐,如醋酸铅溶液。

  

(2)完成蛋白质的显色实验---加浓硝酸,加热。

  (3)完成蛋白质的灼烧实验---灼烧一小段头发或丝织品。

  设计意图:

小组同学合作完成实验,在已有蛋白质和氨基酸在生命活动中重要作用的认识基础上,进一步全面地了解蛋白质的其他化学性质,为以后生物和化学的学习奠定坚实的知识和方法基础,发展学生“科学探究和创新意识”的学科核心素养。

  (四)环节四

  1.自主完成基本营养物质---油脂的性质学习。

  教师引导:

[任务5]阅读教材,完成基本营养物质---油脂的性质学习。

  学生活动:

(1)阅读教材87页,了解油脂的结构和性质,知道油脂可以发生水解反应。

  

(2)了解常见的高级脂肪酸,知道脂肪酸的饱和程度对油脂的熔点影响很大,知道液态的植物油可以通过与氢气发生加成反应提高其饱和度。

  设计意图:

在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复习生物课上学习的油脂作用,强化认识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思路,从结构入手,分析官能团,了解这类有机化合物的类别通性,加深对“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的化学学科观念的理解和认识,提升学生的“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的化学学科素养。

  七、板书设计

实验8搭建球棍模型认识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特点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的认识。

2.初步了解使用模型研究物质结构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1.通过搭建球棍模型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归纳碳原子的成键特征和各类烃分子中的化学键类型。

2.对同分异构体及同分异构现象有一个整体的认识,能准确判断同分异构体及其种类的多少。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物质之间的普遍性与特殊性。

2.认识到事物不能只看到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了解使用模型研究物质结构的方法。

难点:

归纳碳原子的成键特征和各类烃分子中的化学键类型,准确判断同分异构体及其种类的多少。

教学过程

一、实验原理

有机化合物分子的立体模型常用的有凯库勒模型和斯陶特模型。

应用最广泛的是凯库勒模型。

它用不同大小和不同颜色的圆球代表不同的原子或官能团,用木棍代表化学键,因此又称为球棍模型。

碳原子最外层有4个电子,不易失去或获得电子而形成阳离子或阴离子。

碳原子通过共价键与氢、氧、氮、硫、磷等多种非金属形成共价化合物。

科学实验证明,甲烷分子里,1个碳原子与4个氢原子形成4个共价键,构成以碳原子为中心,4个氢原子位于四个顶点的正四面体立体结构。

键角均为109º28’。

键长:

原子核间的距离称为键长,越小键能越大,键越稳定。

键角:

分子中1个原子与另外2个原子形成的两个共价键在空间的夹角,决定了分子的空间构型。

键能:

以共价键结合的双原子分子,裂解成原子时所吸收的能量称为键能,键能越大,化学键越稳定。

二、实验步骤

观察甲烷、乙烯、乙炔的球棍模型,思考碳原子的成键方式与分子的空间构型、键角有什么关系?

观察乙烷分子的模型

当碳原子与4个原子以单键相连时,碳原子与周围的4个原子都以四面体取向成键。

三、问题和讨论

1.碳原子成键规律:

①当一个碳原子与其他4个原子连接时,这个碳原子将采取四面体取向与之成键。

②当碳原子之间或碳原子与其他原子之间形成双键时,形成双键的原子以及与之直接相连的原子处于同一平面上。

③当碳原子之间或碳原子与其他原子之间形成叁键时,形成叁键的原子以及与之直接相连的原子处于同一直线上。

④烃分子中,仅以单键方式成键的碳原子称为饱和碳原子;以双键或叁键方式成键的碳原子称为不饱和碳原子。

⑤只有单键可以在空间任意旋转。

2.二氯甲烷有同分异构体吗?

提示:

因为甲烷空间结构为正四面体而不是平面型,所以二氯甲烷无同分异构体。

3.4个碳原子相互结合可能有多少种方式?

提示:

碳原子间能相互结合成共价键(单键、双键、叁键……)可以形成碳链,也可以形成碳环。

实验9乙醇、乙酸的主要性质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加深对乙醇、乙酸主要性质的认识。

2.初步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实验加深对乙醇、乙酸主要性质的认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提高实验设计能力,体会实验设计在科学探究中的应用。

2.认识到事物不能只看到表面,要透过现象看本质。

教学重难点:

重点:

加深对乙醇、乙酸主要性质的认识。

难点:

初步了解有机化合物的制备方法。

教学过程

一、前置知识

乙醇的物理性质:

乙醇是无色透明而有特殊香味的液体,密度比水小,沸点为78.5℃,易挥发,乙醇的官能团-OH是亲水基团,能和水以任意比混溶,本身是良好的有机溶剂,能溶解多种有机物和无机物,正是由于乙醇能和水以任意比混溶,水中溶解的碘或溴不能用乙醇加以萃取。

含乙醇99.5%(质量分数)以上的酒精叫做无水酒精。

制取无水酒精时,通常需要把工业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自然科学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