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人教版专题八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和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单元测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27232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8 大小:67.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人教版专题八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和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单元测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专题八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和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单元测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专题八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和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单元测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专题八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和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单元测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专题八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和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单元测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专题八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和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单元测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专题八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和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单元测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专题八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和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单元测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专题八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和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单元测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专题八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和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单元测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专题八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和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单元测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专题八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和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单元测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专题八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和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单元测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专题八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和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单元测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专题八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和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单元测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专题八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和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单元测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专题八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和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单元测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8页
届人教版专题八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和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单元测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8页
亲,该文档总共18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人教版专题八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和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单元测试.docx

《届人教版专题八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和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单元测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人教版专题八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和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单元测试.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人教版专题八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和近现代社会 生活的变迁 单元测试.docx

届人教版专题八工业文明冲击下的中国近代经济和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单元测试

单元提升练(八)

一、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5小题,共计50分)

1.(2016·江西重点中学考试)有学者认为,“在近代中国,经济的转型主要表现为传统经济结构逐渐瓦解,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无到有的形成和发展。

近代社会转型主要表现在使传统农业社会向近代工业社会过渡的工业化进程中。

”对材料的理解最确切的观点是(  )

A.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

B.近代中国自然经济的解体

C.近代中国工业经济的产生

D.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

解析 根据材料“经济的转型主要表现为传统经济结构逐渐瓦解,资本主义近代工业从无到有的形成和发展”可知材料最确切的观点是阐述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包括传统自然经济的解体与近代工业的产生,故A项正确;B、C项仅是近代中国经济结构变化的一方面内容,具有片面性,故B、C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涉及近代中国政治制度的变化,故D项错误。

答案 A

2.(2017·广东清远模拟)晚清时期,外国商品在中国经历了一个从严重滞销到逐渐打开市场的转变过程。

促成这一转变的因素不包括(  )

A.传统的自然经济逐步瓦解

B.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不断加深

C.中国近代工业的发展

D.近代运输业的发展

解析 近代资本主义为打开中国市场发动了一系列战争,促使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逐渐瓦解,从而促进了农产品的商业化,中国成为了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附庸,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外国商品不断打开市场最主要的推动力就是外国资本主义的不断入侵,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国近代工业在中国市场受到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的压迫和排挤,故C项错误,符合题意;无论古代、近代还是现代,运输业的发展都对商品打开市场起到重要作用,故D项正确,不符合题意。

答案 C

3.(2017·山西阳泉调研)下图反映了19世纪60至80年代中国棉布、棉纱进口的变化,两幅图可以说明的问题是(  )

A.棉纱进口增多导致棉布出现了滞销

B.近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

C.中国近代纺织业在逆境中无从发展

D.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解析 左图棉布进口总体上稳中趋减,不能反映滞销,故A项错误;近代中国被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主要体现于中国沦为列强的商品倾销地和原料产地,材料中列强向中国输出棉布棉纱,故B项正确;根据材料“19世纪60至80年代”以及右图棉纱的进口增加可知,洋务企业与民族工业在逆境中成长,故C项错误;根据所学,鸦片战争后中国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与材料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4.(2016·云南昆明检测)1877年,招商局收购美资旗昌轮船公司。

据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中国商民得减价之益而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

这说明轮船招商局(  )

A.规模经营呈良性发展

B.垄断了商民交通运输

C.与洋商交通运输争利

D.开创收购外企的先河

解析 材料中仅体现轮船招商局对外国资本主义侵略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没有体现轮船招商局的发展规模及发展状况,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可知当时中国航运业中有中国轮船招商局,也有外国资本主义参与,所以轮船招商局并不能垄断航运,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李鸿章估计‘创办招商局十余年来,……运费少入洋商之手者,奚止数千万’”,可知轮船招商局与洋商争利,对外国资本主义有一定的抵制作用,故C项正确;材料不能体现轮船招商局是第一个收购外企的公司,故D项错误。

答案 C

5.(2016·山西太原模拟)李鸿章说:

“中国欲自强,则莫如学习外国利器。

欲学习外国利器,则莫如觅制器之器,师其法而不必尽用其人。

欲觅制器之器与制器之人,则或专设一科取士,士终身悬以为富贵功名之鹄,则业可成,艺可精,而才亦可集。

”这表明李鸿章强调国家走向富强最终取决于(  )

A.创办近代军事工业

B.引进西方工业设备

C.创办近代民用工业

D.兴办学校培养人才

解析 本题旨在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李鸿章的意思是要富强就要引进西方先进机器,而引进西方机器不如学习制造机器的方法,而要学习制造机器的方法必须培养自己的人才,故他主张“专设一科取士”,即兴办学校培养人才,选择D项。

答案 D

6.(2016·四川乐山三模)1906~1907年,清政府先后颁行了多个奖励实业的章程,规定对所办实业开办资金达到一定数量者赏赐子、男等爵位。

该政策(  )

A.鼓励绅商从政以巩固统治

B.使商人活动合法化

C.刺激传统理财方式的更新

D.导致资本高度集中

解析 清政府奖励实业的政策,有利于促进实业的发展,从而刺激传统理财方式的更新,故C项正确。

答案 C

7.(2017·云南保山模拟)观察下面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示意图,指出这一时期中国民族资本主义面粉业生产能力发展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

A.主要帝国主义国家忙于一战,暂时放松了对中国的经济侵略

B.辛亥革命的胜利,为发展资本主义扫除了一些障碍

C.民国政府颁布了若干奖励发展实业的法令

D.反帝爱国运动的有力推动

解析 从示意图中信息可以看出,相比于1912年外资在华企业的比重明显下降,结合当时的社会背景分析,其主要原因是一战期间帝国主义忙于战争。

答案 A

8.(2017·河南郑州调研)中国近代著名实业家刘鸿生于1923年创办华商上海水泥厂,生产的象牌水泥在上海等地取得市场优势地位,但很快受到国内启新洋灰公司的马牌水泥和日本小野田水泥厂的龙牌水泥的猛烈冲击,市场上形成了象、马、龙三者的混战局面。

这反映了(  )

A.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迅猛的发展

B.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始终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

C.这种公平竞争的局面有利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D.一战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生存艰难但仍勇于前行

解析 实业家刘鸿生的企业受到国内外同行的猛烈冲击,“迅猛的发展”言过其实,故A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民族工业开始受到外国资本主义的压制,但未体现出“自始至终”,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出这种竞争是否为公平竞争,故C项错误;材料以刘鸿生的企业反映出民族工业在竞争压制中艰难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 D

9.(2016·福建宁德质检)1933年,全国17个省共有工厂2435家,其中冀、鲁、苏、浙、闽、粤六省占92%,上海一地占48.7%。

1947年,全国20个主要城市共有工厂14078家,上海占54%。

由此可见(  )

A.近代上海成为全国经济中心

B.南京国民政府依仗上海经济

C.近代民族企业区域分布不均

D.抗战时期沿海企业日益萎缩

解析 仅从工厂的数量来看,无法看出上海成为全国的经济中心,故A项错误;材料中没有数据显示南京国民政府依仗上海经济,故B项错误;无论是1933年的数据还是1947年的数据都显示了民族企业分布不均衡,主要分布在沿海地区,尤其是分布在上海等东南沿海地区,故C项正确;材料没有数据显示抗战时期沿海地区企业日益萎缩,故D项错误。

答案 C

10.(2017·河北唐山调研)1929年颁布《特种工业奖励法》,1930年公布《特种工业奖励标准》,1934年又将其修改为《工业奖励法》,积极鼓励民间投资创办新式工业。

这段材料可直接用来研究(  )

A.洋务运动中民用企业创办的原因

B.国民党统治前期经济迅速发展的原因

C.“短暂春天”出现的历史背景

D.“实业救国”思潮对民族工业的影响

解析 洋务运动出现于19世纪60年代,与题目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所提时间可知,当时处于国民党统治时期,国民政府采取措施,开展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积极鼓励民族工业发展,使我国的民族工业获得了较快发展,故B项正确;“短暂春天”指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民族工业发展,与题目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实业救国”思潮兴起于甲午战后,与题目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

答案 B

11.(2017·安徽江南十校模拟)“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时期,在英国支持下,国民政府实行币制改革,推行法币政策。

规定以中央、中国、交通三银行(后加中国农民银行)发行的法币代替市面上流通的银元,禁止白银在市面上流通。

以后一切完粮纳税及公私款项的支付,一律禁用白银,同时宣布白银国有。

这样,法币就成了全国统一的货币。

材料反映了(  )

A.“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根本目的是为了稳定金融

B.此后中国的银价波动性加强

C.国民政府放弃了长期实行的“银本位”制

D.此后法币币值受世界银价波动的影响加大

解析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的根本目的是维护国民政府统治,故A项错误;中国的银价波动性加强是在解放战争后期,故B项错误;材料中“禁止白银在市面上流通……一律禁用白银,同时宣布白银国有”说明传统“银本位”制遭到放弃,故C项正确;法币币值受世界银价波动的影响加大材料中没有体现,故D项错误。

答案 C

12.(2016·山东烟台考试)阅读1936年国民政府贸易和生产指标表,对该表中的信息解读正确的是(  )

棉纱进口

棉布进口

面粉进口

钢铁进口

机器进口

生铁产量

下降

38%

下降20%

下降15%

增加20%

增加20%

增加30%

A.官僚资本在中国形成

B.国民经济比例的失调

C.为抗战奠定物质基础

D.民族工业的日益萎缩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1936年国民政府贸易和生产,与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资本在中国形成无关,故A项错误;仅仅根据进出口量的数据无法得出当时国民经济结构的实际状况,因此不能得出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结论,故B项错误;结合材料的时间分析,这是抗战前夕,钢铁、机器等战略物资的大量进口和产量的提高,有利于全民族的抗日战争,故C项正确;轻工业产品的进口量下降,恰恰说明民族工业是在发展的,故D项错误。

答案 C

13.(2016·江西重点中学联考)魏晋南北朝时期及五代十国,中国经济受某一重要客观因素影响而发展缓慢,下列各项经济状况也受这一因素影响较大的是(  )

A.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

B.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经济的萎缩

C.1959~1961年中国经济严重困难

D.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经济滞缓

解析 20世纪30年代美国经济大萧条是因为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故A项错误;抗战时期中国经济萎缩和魏晋南北朝及五代十国一样,受战争因素的影响,故B项正确;1959~1961年中国经济严重困难是因为“左”倾错误的影响,故C项错误;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经济滞缓,因为斯大林模式的长期存在,故D项错误。

答案 B

14.(2017·湖北黄冈调研)下图反映了中国民族工业发展历程。

据此可以推知(  )

A.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艰难

B.辛亥革命极大地推动了民族工业发展

C.要富强必须先实现民族独立

D.一战的爆发有利于中国民族工业发展

解析 根据图示,从民族工业的兴起至1919年,总体而言民族工业发展呈上升趋势,故A项错误;1912~1919是民族工业迎来发展的黄金时期,只属于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阶段,且辛亥革命只是推动民族工业发展的一个因素,不能反映民族工业发展全貌,故B项错误;1912~1919民族工业发展水平显然高于中华民国成立前,这与推翻封建统治、实现民族独立有关,故C项正确;一战爆发是影响民族工业迎来黄金时期的一个因素,不能反映图示民族工业全貌,故D项错误。

答案 C

15.(2016·江西九江模拟)据统计,在1872年到1913年之间,中国近代民族资本主义企业的创办人中,地主占55.9%,商人占18.3%,买办占24.8%,而且投资于近代实业的地主大多有某种官僚身份。

据材料可判断(  )

A.晚清地主大多热心投资实业

B.资产阶级进行革命有两面性

C.政府积极鼓励近代实业发展

D.近代民族实业发展后天畸形

解析 材料中“地主占55.9%,商人占18.3%,买办占24.8%”只能说明在投资近代企业的人中地主占有多数,当时投资于近代企业的人非常少,故A项错误;因为“地主占55.9%,买办占24.8%”所以它们和封建势力有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时候向反动势力妥协,既有革命性,也有妥协性,故B项正确;政府积极鼓励近代实业发展是在甲午战后,时间上与材料不符,故C项错误;后天畸形指民族工业的部门偏向于轻工业,没有健全的工业体系,故D项错误。

答案 B

16.(2017·辽宁抚顺模拟)有学者认为:

服装是身体政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了历史与时代精神。

政治制约着服装的发展,服装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政治的发展。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  )

①中山装出现、旗袍改良 ②废止缠足成为社会风气 ③干部服、列宁装一度流行 ④喇叭裤、踩脚裤在女性中盛行起来

A.①③B.①④

C.②③D.③④

解析 中山装反映的政治事件是中华民国成立,故①正确;废止缠足成为社会风气是自由平等思想观念发展的体现,不是政治运动的推动,故②错误;干部服、列宁装一度流行是新中国成立后与苏联友好的政治活动的体现,故③正确;喇叭裤、踩脚裤在女性中盛行起来是经济发展,人们审美要求和消费需求变化的反映,故④错误,选择A项符合题意。

答案 A

17.(2016·湖北黄石调研)从图1到图3,表明(  )

A.中国外交从屈辱走向独立自主

B.民族资本主义发展促进社交礼仪近代化

C.近代中国社会传统陋习根深蒂固

D.中国社交礼仪从等级分明走向平等

解析 中国外交从屈辱走向独立自主是在新中国成立以后,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项错误;民族资本主义发展是促进社交礼仪近代化的原因之一,材料要求从图片中总结历史现象,不是考查原因,故B项错误;材料中“躬身问候”“亲切握手”,表明近代中国社会传统陋习已经改变,故C项错误;材料中从“百姓跪官”到“亲切握手”表明社交礼仪从等级分明走向平等,故D项正确。

答案 D

18.(2016·湖北黄石调研)20世纪初,广东中部地区很多女性在织绣厂工作,其中上千名女孩组成了一个协会,专门反对包办婚姻,主张和丈夫过新式的生活,有回娘家看望母亲的合法权利。

这表明当时的中国(  )

A.传统的家庭格局逐渐改变

B.女性的社会地位大大提高

C.工业文明推动了观念进步

D.女性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

解析 材料体现广东中部地区女孩对家庭和婚姻的要求,没有涉及家庭格局的改变,故A项错误;材料只涉及广东中部地区,不能说明全中国的情况,故B项错误;广东中部地区女性在织绣厂工作,其中上千名女孩组成了一个协会,提出了对家庭和婚姻的要求,体现近代工业文明推动了观念进步,故C项正确;很多女性在织绣厂工作,但不能说明整个社会女性成为社会生产的主力,故D项错误。

答案 C

19.(2016·云南昆明检测)近代中国出现这样的婚姻程序:

“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订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

”此现象说明(  )

A.婚礼由繁琐走向了简约

B.传统婚姻观念根深蒂固

C.婚姻实现了社会性变革

D.主婚权发生了重大变动

解析 材料反映的是近代中国的婚姻程序,没有涉及婚礼状况,故A项错误;根据材料“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说明在婚姻中尊重了当事人的意见,说明婚姻观念有一定的近代化色彩,故B项错误;根据材料“先由男子陈志愿于父母,得父母允准,即延介绍人约定邀男女会晤,男女同意,婚约始定”,说明实行首先由父母允准,再经男女双方同意的婚姻程序,说明婚姻程序中新旧杂陈,没有实现社会性变革,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婚姻由之前的父母之命变为在父母同意的前提下尊重男女双方的权利,说明主婚权发生了重大变动,故D项正确。

答案 D

20.(2016·河南五校联考)1906年9月9日,《大公报》刊载一则广告:

“本号不惜工本,置有外国机器,聘请旁通泰西化学饼师,选买上等洋面……以西式饼之材料制造中秋月饼,不独适口,而且花样新奇,至于一切人物、花草,均用外国糖浆推凸,玲珑导常,食之既见爽心,观之更觉悦目。

”据此可知(  )

A.西方饮食占据中国市场

B.中国盲目崇尚西洋风尚

C.中国社会习俗完全西化

D.饮食风尚发生显著变化

答案 D

21.(2016·新疆乌鲁木齐检测)旧中国哈尔滨、太原、成都、昆明等铁路局修建的铁路轨距是1米,俗称为“窄轨”,与中国当时四大干线京汉、京奉、津浦、沪宁“接不上轨”。

这种情况产生的直接原因是(  )

A.南北地方地理环境差异显著

B.重工业基础薄弱

C.列强的经济侵略

D.铁路建设各自为政

解析 “窄轨”涉及哈尔滨、太原、成都、昆明等铁路局,遍布中国东北、华北、西南,并没有体现明显的南北差异,故A项错误;重工业基础薄弱是近代中国工业发展的现状,但是与材料并没有相关,故B项错误;列强对中国的经济侵略体现在争夺修筑铁路权,并以铁路的延伸进行侵略,但是与“窄轨”并不相关,故C项错误;“窄轨”修建时是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军阀割据一方,故D项正确。

答案 D

22.(2016·山东滨州模拟)民国后,“婚礼铁路”作为时髦的象征,或为青年男女热衷的蜜月旅游交通工具。

当时,京沪铁路公司瞄准了这一市场,为凸显“人情味和生意经”,效仿西方推广“蜜月旅行”。

这一现象反映了(  )

A.民主共和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B.新式交通改变了人们的观念

C.对西方文化盲目肯定和效仿

D.近代中国交通的殖民地特征

解析 “婚礼铁路”的出现与民主共和观念无关,故A项错误;“婚礼铁路”引起民国人们度蜜月方式的变化,故B项正确;“蜜月旅行”在民国时期受到效仿,不能得出盲目的特点,故C项错误;效仿推广西式“蜜月旅行”不能得出交通殖民地的特征,故D项错误。

答案 B

23.(2017·四川南充模拟)1895~1911年中国创办报刊1520余种,其中政论性报刊约占88%,就连素为商业性报纸的《申报》也要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

这折射了当时中国(  )

A.民众普遍认同西方民主政治

B.经济变革向政治变革的转变

C.走立宪道路成为历史的主流

D.民主共和成为社会大众共识

解析 根据题干,在1895~1911年期间,中国的政论性报刊占到绝大多数,就连典型的商业性报刊《申报》也经常发表与政治相关的文章,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随着甲午中日战争中国的失败,中国开始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这一时期报刊的变化反映了中国学习西方内容的变化,即从经济变革向政治变革转变,故B项正确。

答案 B

24.(2016·山西太原模拟)1897年11月《时务报》曾记载:

“乡人某蓄鸡鸭甚伙,而得蛋甚少,约计徒食而无所出者,五分而有其一。

于是以曷格司射光(即X射线)验之,果见所蓄鸡鸭中,不生蛋者居其弱半。

自此以后,该乡人购鸡鸭,必携射光机器,能生蛋者留之,否则售之于市。

”这一记载反映了(  )

A.西方科技在农村得到广泛应用

B.大众媒介关注近代科技的应用

C.维新思想推动社会经济的发展

D.西方科学思想在中国得到弘扬

解析 题干所述只是“乡人某”应用西方科技的个例,无法得出西方科技在农村广泛应用,故A项错误;《时务报》登载“乡人某蓄鸡鸭……必携射光机器”,意在宣传推广这一技术,故B项正确;《时务报》记载的是国人应用西方科技的情况,与维新思想宣传无关,故C项错误;由题干得知,当时能够应用西方科技还只是少数,并不普遍,故D项错误。

答案 B

25.(2016·晋冀豫三省模拟)1929年,三家上海影戏公司合并成联华影业制片印刷有限公司,公司以“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为口号,开展“国片复兴运动”,很快与老牌的电影公司“明星”“天一”形成鼎足之势。

对此合理的解释是中国电影业(  )

A.其发展应与社会需要相适应

B.在旧中国以联合发展为主

C.突出功能在于引导社会舆论

D.已经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

解析 材料“公司以‘提倡艺术、宣扬文化、启发民智、挽救影业’为口号”表明中国电影业为时代服务,故A项正确;“很快与老牌的电影公司‘明星’‘天一’形成鼎足之势”表明电影业之间的竞争,没有体现以联合发展为主,故B项错误;引导社会舆论材料没有涉及到,故C项错误;实现发展模式的转型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第26题20分,第27题18分,第28题12分,共计50分)

26.(2016·河南郑州模拟)(20分)研究中国近代化的历程,既要了解近代政府的经济政策,还要细察外因和潜在的内变因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洋务运动中的民用工业,……其本身的资本主义性质已为今日时论所公认。

……洋务工业的官督商办和官商合办,官领其总,商出资本,无疑是一种切实的倡率引导。

它们于不知不觉中把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而后,民族资本主义则可以沿着这些裂缝慢慢渗开。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二 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中国工商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同时日本在华企业亦获得同样侵略机会,中国的民族经济仍不易与之抗衡,以致归于失败。

……中国民族经济之不能前进,以致渐趋衰退,不当尽归咎于外来压力。

国内情况之日益恶化,亦为重大因素。

政府之无扶植诚意,自然有关,战乱不止,兵额激增,尤为致命打击。

——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材料三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经济管理办法一览表(局部)

时间

条例名称

主要内容

1937年

《工厂迁移案》等

组织企业有序向大后方迁移

1939年

《矿产品运输出口管理规则》《川康铜业管理规则》等

直接干预或管制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各个环节

1941年

《战时经济体系基本纲领》《管理工业机器、化工材料细则》《管理液体燃料规则》等

扩大国营,联合民营;部分企业实行收归国有

——据陈雷《国民政府战时统制经济研究》编制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洋务工业是如何将“封建主义的坚冰钻开了些微裂缝”的?

(6分)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族经济“归于失败”的外因。

材料二认为“政府之无扶植诚意”,你是否赞同?

请阐述理由。

(6分)

(3)据材料三,分析国民政府统制经济政策产生的影响。

综合上述材料,请你谈谈对近代中国工业化历程的认识。

(8分)

答案 

(1)洋务工业:

采用机器大生产;采取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官商合办近代工业;诱导民族资本主义产生。

(2)外因:

日本加紧经济侵略;一战后欧洲列强卷土重来。

赞同:

中央政府力量的削弱;北洋军阀割据混战。

(或反对:

北洋政府加强经济立法;奖励发展实业。

(3)影响:

为抗战胜利准备了物质基础;推动西部地区工业化;导致官僚资本膨胀,借此控制经济命脉;民族资本日益萎缩。

认识:

政府要担当起近代化的领导重任;工业发展需要民族独立的环境。

27.(2017·安徽蚌埠模拟)(18分)买办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中,替外国资本家在本国市场上服务的中间人和经理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嘉庆年间(1796年至1820年)两广总督百龄说:

“查夷商所需食用等物,因语言不通,不能自行采买,向设有买办之人。

……由澳门同知发给印照,近年改由粤海关监督给照。

……(外商)如敢于买办食物之外,代买违禁货物,及勾通走私舞弊,并代雇华人服役,查出照例重治。

1842年《中英南京条约》规定:

“凡有英商等赴各该口贸易者,均听其便。

……其随意雇觅跟随、买办、通事均属合法。

——据《粤海关志》等

材料二 在历史研究中,买办问题又是一个复杂的问题。

他们中产生过吴健彰、杨坊那样由买办起家,积资捐官的人。

在五六十年代之交,这一类人不仅在经济上活跃(如洋务运动重要人物唐廷枢等),而且在政治上活跃,是苏南“借师助剿”以抗太平天国的始作俑者。

由于他们与西方人贴附得太紧了,便在不知不觉中显出了奴态……但买办中还有另一部分人,例如郑观应、徐润,以及后来的虞洽卿,他们受雇于洋行,操买办之业而握有最多的货币以后,他们又投资或主办独立的近代工商企业,同包括外国资本在内的其他企业争利于市。

——摘编自陈旭麓《近代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