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基本手法概要.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27322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169.71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极拳基本手法概要.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太极拳基本手法概要.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太极拳基本手法概要.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太极拳基本手法概要.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太极拳基本手法概要.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太极拳基本手法概要.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太极拳基本手法概要.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太极拳基本手法概要.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太极拳基本手法概要.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太极拳基本手法概要.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太极拳基本手法概要.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太极拳基本手法概要.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太极拳基本手法概要.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太极拳基本手法概要.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太极拳基本手法概要.docx

《太极拳基本手法概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极拳基本手法概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太极拳基本手法概要.docx

太极拳基本手法概要

太极拳基本手法

2011-08-1419:

42:

50

太极拳也称十三势,因为它掌运八方,即掤、捋、挤、按、采、挒、肘、靠;足行五步,即进、退、顾、盼、定。

十三势也就是太极拳术在技击中的基本方法。

其中前进、后退、左顾、右盼和中定是步法,步随身换,步法要与身法协调一致,灵活稳重。

手法也称为推手八法,即:

1.掤:

在太极拳法中,将向上向外之力称为掤。

双方搭手,对方进身做攻势,以手前进;我则逆敌方向,承其劲力而含有向上向外的劲力,使对方的劲力既不能到达我的胸部,有不能随其意而下降,即所谓掤劲。

        掤劲在太极拳法中极为重要,无论前进后退,左旋右转,掤劲都不可丢失。

这里应注意之处有三:

第一,掤劲使沾住对方,而不是与对方向对抗;第二,掤劲要保持自己臂肘有一定的弧度,而不使自己的小臂靠近腹部;第三,掤劲要贯彻敌进我退的原则,而此处的进退都是腰腿的运动。

这样,使对方直来的劲力成为我动作弧线上的切线,如果对方继续加力,其极力将失去着力点,影响身体的平衡的稳定,并将受到我的支配。

2.捋:

在太极拳法中,将向旁侧的横力成为捋。

对方向我进攻时,我沾住其腕肘,顺其前进之势而领向我身体的左侧或右侧,即在对方劲力之上在略加向旁侧的小力,使对方身体受到更大的旁侧方向的合力。

        关键:

首先,要顺对方的劲力而动,略微改变其感想;其次,要转腰坐胯,含胸拔背而不得僵滞;再次,须连着对方腕肘,并防止对方受捋肩击胯打。

这样,只要将自己先安排好,对敌人的劲力采取顺应而施力的原则,就能使对方失去平衡陷入被动。

3.挤:

挤是压迫,有向外之意。

在太极拳法中,将挤住对方,使其失去运化的外推之力称为挤,即以手、臂、肩、背粘住对方,从而向前推掷。

    挤劲是进攻,其目的在于排挤对方失去平衡而离开原来的位置。

因此,在挤法中,手臂要用力,而更重要的劲力却要来自腰腿,脚趾抓地,前腿弓,后脚蹬,腰部发力,直向对方中心,威力很大。

4.按:

将劲力向下称为按。

在太极拳法中,用手下按,以抑制对方前进的攻击。

其实,按劲表现形式是以手向下,但是仍要贯以全身的劲力。

如果同时含有向自身方向牵引的趋向,则按劲可使对方足跟离地;同时向一侧牵引,则可使对方身体倾斜;所有这些都为向前发放创造条件。

5.采:

在太极拳法中,将采制敌人的劲力称为采。

按照一般的理解,采劲应是一松即紧,或一落即拔,先沉后提,或先顺后逆,和采花摘页劲力相同。

双方手肘相持,或腕腕向接时,下沉使对方反抗而上托,我则顺势提带使其足跟离地,就是采劲的应用。

刺劲力的先决条件是对方由于上托的劲力,否则即不能采制。

6.挒:

在太极拳法中,将转移敌方劲力还制其身称为挒。

应用挒手时,既要承受又要转移对方的劲力。

前者是从人,后者是从己。

从人要顺遂,要顺应对方劲力的方向;由己应改变其方向,使动作成弧线形式。

弯弓射虎的螺旋劲就是典型的挒手。

对方向我进击,无论是单手或双手,我都可以用挒劲化界,但必须使动作与身体协调一致。

此外,在太极拳法中,也将扑面掌称为挒手,在四隅推手中用作换手的方法。

7.肘:

在太极拳法中,以肘击人称为肘。

肘是臂中间弯曲处的股尖,击人十分锐利,而且容易击中肋部或其他重要部位,使人受伤。

因此,在应用中要慎重。

        太极拳术中,肘法极多,应用也极为灵活多变。

用肘尖沉带对方,形成牵引的劲力,也是肘法。

8.靠:

在太极拳法中,用肩背胯的外侧击称为靠。

本来靠的意思是依靠,或依附,此处肩击胯打,必须是双方贴近时才能使用,也称为靠。

    但是,用靠法必须谨慎,如果不是在得势得机时用靠法击人,则往往容易受到对方的转化,反而遭受对方的打击,因为应用靠劲将使自己身体的重心偏移过去,以致一击不中,自己反而失去平衡。

太极拳各种主要手法有何攻防意义?

太极拳各种主要手法有何攻防意义?

   

(1)掤:

是攻守兼备的手法,是前臂掤圆,有向前膨胀向上浮托的意识,架于体前,抵御对方按推自己的防卫方法。

旨在使对方之力不能加于我身。

搠的关键不在于与对手抗力争衡,而在于旋腰转化(图3—16)。

   

(2)捋:

是防守的方法。

以我两掌黏连对方手腕和肘,随对方击我的劲力方向因势利导,延长其动势,以我的腰腿劲转化,改变其用力方向,使之落空(图3—17)。

   (3)挤:

是进击手法。

以自己的一臂加上另一手的助力,作用于对方的弱点上,使其失重后倒(图3—18)。

 

   (4)按:

是进击手法。

以双手推按对手,发全身之劲力,主宰于腰,使其失势向后倾倒(图3—19)。

   (5)采:

是攻击手法。

是骤然发劲,猛力向下或向后牵扯对方。

发劲突然而干脆,如采摘树上的葡萄,故名採。

 “力要向下,必先寓上意",先稍随对方劲力向上提引然后下挫。

常用方法是双手抓住对方手腕,由高处向下用迅猛之力下坠。

日常生活中如售货员绑扎货品后,要用力把绳子挫断的样子,其发力的方法就是采之一例(图 3-20)。

 

   (6)捌:

是寓守于攻的方法。

利用一个力矩的作用或旋转的滚动力将对方来势破坏,分散其集中而来的劲力(图3—21)。

   (7)肘:

是击法。

屈曲小臂, 以肘尖横撞或顶击对方胸、肋(图 3-22)。

   (8)靠:

击法。

用身体的大关节及周围部分以内劲靠撞对方。

如肩靠(“斜飞势”式)、背靠(“背折靠”式)、臂靠(“野马分鬃"式)、肘靠(陈式的中盘,42式太极拳的马步靠),此外还有膝靠、胯靠、臀靠等(图3—23)。

 

   (9)搬拦捶:

是守、攻并用的技法组合。

搬是一法,拦是一法,捶又是一法,三法习惯连环使用。

搬,是旋臂滚肘,以自己的尺骨一侧截断对方伸臂向我胸部的进击(如直冲拳或推掌)。

拦,是对方被截后,继以另一手向我面部或胸部袭来,我则以另一手掌横向拦截拍开,并不待其稍缓,随即以另一手握拳直击对方,是为捶(冲拳)(图3-24,3-25)。

 

 

 (1O)栽捶:

是进击法。

对方倒地或从下盘攻我,我即以拳向下冲击对方的头部或胸部、腹部(图3-26)。

   (11)‘指裆捶:

是连消带打的进击法。

以一手搂开对方踢膝的脚或冲拳,同时用另一手握拳冲击其小腹或裆部(图3-27)。

   (12)撇身捶:

是闪击法。

对方自我背部突袭,我稍觉知,即后转闪身并以拳横击其肘尖部位,打折其臂或以上臂外侧翻压对方小臂,同时以拳背撇击其头面部(图3—28) 。

 

   (13)贯捶:

是双手或单拳绕环贯击对方头部的杀招,如“打虎势"式和“双峰贯耳"式(如图3—29)。

“双峰贯耳”俗称“牛角捶",是用双拳夹贯对方头部的攻势,但并不入太极五捶之列。

   (14)肘底捶:

是著名的太极五捶之一。

其拳置于肘下是以静待动,当我以左掌穿、拿、锁、扣攻向对方之后,我的右拳已驻于左肘下等待对方的反应。

如对方集中注意力破解我左手的攻势,我即以右拳自肘下偷袭对方的胸、腹或肋部(图3—30)。

 

 

 

太极拳的掌法

2006-09-0307:

34:

41)

指掌的运使方法。

太极拳常用掌法有棚、抨、挤、按、单推掌、穿掌、搂手、云手、双分掌、插掌、挑掌、架掌等。

棚太极拳基本技法。

为太极十三势之首,运用很广,可向任意方向运力。

拳家有“太极拳无处不棚”之说。

其动作做法是:

左臂或右臂平屈成弓形,用前臂外侧和手背向前方推出,高与肩平,手心向后。

棚劲是一种由内向外的弹性力,劲含体内,支撑八面,即可缓冲承接来力,又可粘随其势,伺机崩发。

【杨式】屈臂呈弧形横于胸前,掌心对胸口,力达前臂外侧。

肘尖下垂,既不可软缩也不可僵硬,劲力上做到棚在两臂。

【陈式】在手臂全动之下掌心由内向外缠丝或者手臂由下向上运动称为棚劲,例如起势动作两臂上举,劲点在腕及小臂为棚。

凡上棚时两肩松沉,身体微微下沉,形成上下的对向用力。

【吴式】一臂呈弧形斜横于胸前,拇指尖对鼻尖,掌心向里,对胸口,力达前臂外侧,通常另一掌扶于棚臂腕侧。

肘尖下垂,臂呈斜形,既不可软缩也不可僵硬,劲力上做到棚在臂外侧。

【武式】一臂呈弧形斜竖于同侧胸前,掌心斜向外,手腕与肩平,另一手在另手胸同侧,高与胸齐,掌心斜向外,配合棚。

臂呈斜形,手不过胸中线。

【孙式】手臂由下向上,沉肩坠肘起手。

臂微屈有架、粘之意。

太极拳基本技法。

以左捋为例,右臂微伸,掌心向下,掌指向前;左臂成圆弧形,掌心向上,掌指向前,置于右前臂下;身体微左转;两掌随转体向下、向左后方弧形牵引至左腹侧,两臂弯曲。

将法为太极推手八法中四正推手技法之一。

一手粘其腕,一手粘其肘臂部,顺其势,以捋劲使对方劲向前或向侧牵引,改变原劲力的方向。

【杨式】两掌心斜相对,由体前弧形向腹前侧下收。

要点:

两肘微屈,用腰带手回持,动作走弧形,不可硬拉强拽,劲力上做到抨在掌中。

【陈式】在手臂全动之下掌心由外向内缠丝称为持劲,例如起势棚起手后,由外向内边缠丝边向右带。

也可以向下做抨,方向不定。

要点:

边缠丝旋转边做弧形移动。

【吴式】一掌掌心斜向下弧形向下或侧引带。

另一掌扶于其腕侧。

要点:

两肘微屈,用腰带手回抨,动作走弧形。

【武式】两掌心斜相对,由胸前弧形向下两侧弧形引带。

要点:

用胸指挥两手弧形运动。

【孙式】一掌心向上另一掌心向下扶于其腕向后、向侧、向下引。

要点:

沉肩坠肘回带。

太极拳基本技法。

以右挤为例,右掌臂屈举于胸前,掌心向里;左掌扶于右前臂内侧,掌心向外;以右前臂外侧为力点,向前推击;左掌仍扶于右前臂内侧,高与胸平。

挤为太极推手四正推手技法之一。

挤法的运用通常是随持法而配合,目的是排挤对方,使之失去平衡。

挤劲是劲力向前,但进中寓后坐之意。

【杨式】一臂屈于胸前,另一手扶于屈臂手的腕内侧,两臂同时向前用力。

要点:

两臂撑圆,低不过胸口,高不过肩,劲力上做到挤在手背。

【陈式】以腰脊为轴左右旋转,逐步将内劲辗转至肩、肘、手为挤劲。

如金刚捣滩前棚式、斜形等。

要点:

两掌要有合力,前挤之中有后撑之力。

【吴式】一掌心向上另一掌心向下扶于其腕,弧形平圆前伸。

要点:

划弧前挤。

【武式】一臂呈弧形斜竖于同侧胸前,掌心斜向外,手腕与肩平,另一手在另手胸同侧,高与胸齐,掌心斜向外,两手合力前推。

要点:

两手合力向前挤,保持手与胸的距离无大的变化。

【孙式】一掌心向上,另一掌心向下扶于其腕,由下向里向上向前立圆前伸。

要点:

臂有裹劲,搓转挤出。

太极拳基本技法。

两掌收于胸前,掌心向前下方,掌指向前上方;两掌向前、向下推按,掌心向前,掌指向上;两臂微屈。

按法主要是防守、化解之法。

推手时,掌以按法破挤法。

按的主要目的是抑制对方来力,使其向下而不能上犯,或粘随其势而发力推按,进攻。

按劲整体下沉,劲走下盘。

【杨式】单手或双手自上向下为下按,自后经下向前弧形推出为前按。

要点:

两臂不可伸直,劲力上做到按在腰攻。

【陈式】掌心向下沽着向下的棚劲。

例如六封四闭,两掌由上向下按。

要点:

身体带动两掌下按,意在掌根。

【吴式】一掌掌心向前,另一掌扶于其腕,一起前推。

要点:

掌的劲力由虚变实,突出掌心之劲。

【武式】两掌掌心向外划弧合力向前下推。

要点:

两手合力向前下按,保持手与胸的距离无大的变化,掌不超出脚尖。

【孙式】掌心向前下或下沉伸,可以单手或双手。

要点:

利用周身合力。

太极拳的拳法

(2006-09-0307:

35:

54)

拳法指拳的运使方法。

太极拳常用拳法有冲拳、栽拳、搬拳、撇拳、贯拳、砸拳、侧崩、撞拳等等。

冲拳

立拳或平拳自腰向前打出,高不过肩,低不过胸,力达拳面。

【杨式、孙式、吴式、武式】平拳或立拳自腰间向前打出。

其要点是利用周身合力,力达拳面,臂微屈,沉肩坠肘。

【陈式】由胸前旋臂弹抖打出。

其要点是松活弹抖快速发力。

架冲拳

【杨式、吴式】臂内旋拳眼向下,经耳旁向前方打出,架于头顶。

【武式】拳微内旋拳心向下弧形向上打出,架于头顶。

【陈式】臂内旋拳眼向下,拳心向上,架于头顶。

栽拳

拳自耳旁向前下方打出,拳面斜朝下,拳心朝内,高与膝平,臂自然伸直,力达拳面。

搬拳屈臂俯拳,自异侧而上,以肘关节为轴,前臂翻至体前或体侧,手臂成弧形。

陈式、吴式无明显此动作。

【杨式】一掌下压另拳经其上向下打出,以肘关节为轴,手外旋前臂翻至体前,拳心向上。

【孙式】掌内旋以肘关节为轴,向回向胸前平屈握拳为搬。

【武式】拳自胸前向前上方以肘关节为轴,翻臂而出,与鼻同高,拳心斜向上,拳眼向左或后,力达拳背。

撇拳

一手握拳屈臂,拳心朝下,自异侧向前上方翻臂撇打,拳心朝上,臂呈弧形作

【陈式、孙式、武式】无明显撇身捶动作,但包含此拳法。

【吴式、杨式】以肩关节为轴,手外旋前臂至异侧向前上方翻臂打出,拳心向上,常伴随翻身变化方向。

贯拳

双拳从斜下方经两侧,臂内旋弧形向前摆动横击。

两拳眼相对,力达拳面,高与耳平,两臂均成半圆形。

单贯拳同此要求,拳略高于头。

【吴式、杨式】双拳经两侧臂内旋向前弧行,两拳眼相对合击,基本上两拳之间与头宽。

【武式、陈式、孙式】无明显此动作。

撞拳

【孙式、武式】两拳拳J山句下或向上,通过身体的整体移动,向前冲出。

要求利用身体的整体移动惯性力,力达于拳面,臂微屈,眼看双拳。

【陈式】两拳拳心向里,拳眼向上,相距约两平拳,上下相对,通过身体转动,同时向前冲弹出。

要求转腰利用前冲制动弹抖发拳,力达拳背。

【杨式、武式】无明显此动作。

砸拳

陈式太极拳的独特动作。

臂呈弧形,拳自上而下砸;拳心朝上,力达拳背。

侧崩

臂呈弧形,拳自内向外斜下弧形弹抖打出,拳心向内,力达拳轮。

弹抖拳

主要指陈式太极拳中一些发力的拳法,例如双拳横抖、双分横抖等。

其特点是利用身体各部位的螺旋缠绕后快速发力。

【双分横抖】两臂外翻,双拳由左右向上弹抖打出,拳心朝上,力达拳背。

【双拳横抖】两拳向左(或右),左右)拳外旋,右(左)拳内旋,两拳经胸前向左(右)横抖打出;左(右)拳心朝上;右(左)拳心斜朝下,力达拳眼。

太极拳的手法

(2006-09-0307:

37:

20)

手法指手臂的运使方法。

太极拳技法的主体是手法,十三势中前八法主要依靠手法实现,可见其重要。

按手的部位和形状分掌、拳、肘、臂法,这里统称手法。

除了遵循上肢身型及相关运动技术要求外,具体运动的规律有:

 

(l)梢根互领,螺旋出人。

手臂分为三节,即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

凡是手法从近身端向外出时,手领肘,肘领肩,同时又肩催肘,肘催手,符合梢领中随根催三节运动原理,凡从远身端向内收时正好相反,肩(通过松沉)领肘,肘(通过沉坠)领手。

在手臂出人的同时,其本身要以臂的中线为轴顺逆旋转,膀随腕转,腕随掌转,互为其根,上下一线,全凭两手转,合太极一动无有不动,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的要求。

 

(2)屈蓄有余,劲贯落点。

在手法运行中,上肢各个关节都要保持一定的弯曲度,肌肉要有一定的松软度,放松肩肘腕关节,让关节腔内似有骨缝撑开感,整个手臂的肌肉不可强直收缩,用手摸有僵硬感,也不可软缩无力,手触软塌,做到似松非松,似刚非刚,手臂圆满,用意想整个手臂贯劲,随意想的变化最终将劲力集中到最后的落点上,这种落点可以根据外界情况和意想部位变化,不一定仅限于动作外形的落点,这一点是在练习较熟练时进行,避免练死拳。

因敌变化神奇很重要,在落点上最后要有吐力膨胀感,除了真正的发力外,都是意想似水银在臂内流动,练习神经对肌肉的支配力,不一定是肌肉的全力收缩。

太极拳的手型

(2006-09-0307:

38:

18)

手型是指手掌的形态。

太极拳有三种主要手型:

拳、掌、勾。

此外传统太极拳还有指型,同时配合指法。

指型主要有四并指等,如在杨式太极拳中的白蛇吐信、海底针动作里实际上要突出指型的运用,但是由于指法较毒狠,现在多不强调指型及指法的作用,故现代太极拳的手型以掌为主,拳、勾为辅。

 

★拳

    四指自然卷屈,拇指扣于食指第二指节上。

拳面齐平,不可僵硬

 

【杨式】四指并拢卷握,拇指扣压在食指、中指的指骨上。

拳中能容一食指。

 

【陈式】以四指并拢卷屈,指尖贴于掌心,然后拇指卷屈,贴于食指与中指中节指骨上成拳形,不宜握得过紧。

 

【吴式】四指自然卷屈,拇指扣于食指第二指节上,不可握的太紧,要有虚实的变化,基本与杨式同。

 

【武式】一种做法是四指自然卷屈,拇指扣于食指第二指节上,同杨式。

还有一种传统做法是在前一种基础上大拇指第一指节扣在食指的第一指节上,四指尖不触掌心,掌心完全含空,称做半握拳。

 

【孙式】四指自然卷屈,拇指扣于食指第二指节上,并且大拇指够中指第二指节,使拳面略呈螺旋面,微微握紧,但是不可僵硬。

中指尖顶掌心。

 

★掌

    五指自然伸直、分开,掌心含空,虎口撑圆。

 

【杨式】五指自然伸直微分,手指向掌心侧微屈不伸直,指肚微向手背撑张,虎口撑圆,掌心内凹,形如荷叶状。

 

【陈式】大拇指指根向小指指根相合,大拇指尖后仰,并与食指分开,其余四指微微分开自然伸直,指尖向后弯曲,五指相错成螺旋型。

 

【吴式】大拇指与食指分开,其余四指微分开指尖向前,大拇指与食指分开虎口撑圆,其余四指微分开的距离比杨式的小,指尖向前,四指与拇指似两个部分。

 

【武式】五指自然平均地分开,手指向掌心侧微屈不完全伸直,大指与小指相对领气,掌心内凹,有的练法要求拇指内扣。

其伸展程度比杨式大,通常要求手指尖朝上。

 

【孙式】五指自然分开,掌心内凹程度比武式小。

 

★勾

    屈腕,五指自然内合,指尖捏拢。

勾手又称抓子,也有人叫钩手、钩子、吊手。

徐致一将吴式的勾列人拳型中,他认为勾是在落掌后用手背近腕处击人的一种拳法,应列人拳法中。

也有人认为吴式、陈式勾型相同,先小指,依次将无名指、中指、食指卷屈,小指尖紧贴掌根,大拇指贴于食指梢节之上。

杨式勾手是五指尖捏拢下垂。

在陈式太极拳中,也有人勾尖领先伸出,腕关节不屈。

孙式、武式无勾型。

 

【杨式】五指第一指节自然捏拢,屈腕。

掌心含空,五指不可用力。

掌心可容一小球,勾顶和腕关节处无绷紧感。

 

【陈式】五指指尖自然捏拢腕微伸。

掌心含空呈圆形,其掌心空间比杨式大,五指不可用力。

掌心可容一小球,勾顶和腕关节处无绷紧感。

 

【吴式】拇指、食指、中指指尖自然捏拢,无名指、小指屈向掌心,屈腕。

掌心含空但是中间空间很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