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管理课件第6章企业技术管理.ppt

上传人:wj 文档编号:15028839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59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企业管理课件第6章企业技术管理.ppt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企业管理课件第6章企业技术管理.ppt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企业管理课件第6章企业技术管理.ppt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企业管理课件第6章企业技术管理.ppt_第4页
第4页 / 共90页
企业管理课件第6章企业技术管理.ppt_第5页
第5页 / 共90页
企业管理课件第6章企业技术管理.ppt_第6页
第6页 / 共90页
企业管理课件第6章企业技术管理.ppt_第7页
第7页 / 共90页
企业管理课件第6章企业技术管理.ppt_第8页
第8页 / 共90页
企业管理课件第6章企业技术管理.ppt_第9页
第9页 / 共90页
企业管理课件第6章企业技术管理.ppt_第10页
第10页 / 共90页
企业管理课件第6章企业技术管理.ppt_第11页
第11页 / 共90页
企业管理课件第6章企业技术管理.ppt_第12页
第12页 / 共90页
企业管理课件第6章企业技术管理.ppt_第13页
第13页 / 共90页
企业管理课件第6章企业技术管理.ppt_第14页
第14页 / 共90页
企业管理课件第6章企业技术管理.ppt_第15页
第15页 / 共90页
企业管理课件第6章企业技术管理.ppt_第16页
第16页 / 共90页
企业管理课件第6章企业技术管理.ppt_第17页
第17页 / 共90页
企业管理课件第6章企业技术管理.ppt_第18页
第18页 / 共90页
企业管理课件第6章企业技术管理.ppt_第19页
第19页 / 共90页
企业管理课件第6章企业技术管理.ppt_第20页
第20页 / 共90页
亲,该文档总共9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企业管理课件第6章企业技术管理.ppt

《企业管理课件第6章企业技术管理.ppt》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企业管理课件第6章企业技术管理.ppt(9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企业管理课件第6章企业技术管理.ppt

第6章企业技术管理,现代企业管理理念、方法、技术邬适融主编,技术是企业保持生命力的源泉,我们的时代正处在新的技术革命的浪潮之中,一场世界性的技术战争正在默默地进行。

这里没有硝烟,没有士兵和将军,在这里决定胜负的是最先进的技术,是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和经营战略。

对于一个民族、国家尚且如此,对于一个企业更是性命攸关了。

技术是智慧和经验的结晶,企业的技术引进和技术创新,就是把人类的历史在企业得到延续与发扬,从而创造了新的物质财富;技术是企业保持生命力的源泉,企业之间的较量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技术先进性、适应性的比拼,在许多时候掌握技术比对手快一点,好一点,多一点都会成为企业生命力强弱的关键所在;技术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技术上的任何一次致命的改革都会带来企业竞争格局的变化,最终成为企业竞争成败的决定因素。

6.1技术引进,6.1.1技术引进的概念6.1.2技术引进的内容6.1.3技术引进的方式6.1.4技术引进选择要考虑的因素,6.1.1技术引进的概念,技术引进是指为发展自己的科学技术和经济,通过各种途径,从国外引进本国没有或尚未完全掌握的先进技术,它是企业促进经济和技术发展的主要战略和措施,也是技术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国际间的技术引进可分为:

1贸易形式贸易形式也叫技术贸易,是有偿的技术转移。

包括许可证贸易、咨询服务、合作生产、补偿贸易、合资经营等。

2非贸易形式非贸易形式通常是无偿的技术转移,包括科学技术的交流、聘请外国术专家、参加国际学术会议、技术座谈、交流技术资料与情报、举办国际展览等。

6.1.2技术引进的内容,技术引进的内容主要是指专利许可、专有技术许可和商标许可的许可证贸易。

许可证贸易是卖方向买方转让技术时,买方要向卖方支付技术转让费用。

但许可证贸易只是技术使用权的转让而不是所有权的转让。

1专利专利是指一项发明创新的首创者到专利机关申请并批准后在法律上取得的专利权。

分为发明专利、实用新颖专利和外观设计专利三种。

所谓购买专利,买的只是使用权,并不是具体的技术内容。

卖方并不承担保证实施该项专利的责任,也不负责提供更多的资料和技术指导。

单纯的购买合同,多数是在发达国家中的企业之间签订的,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并不一定可取。

2专有技术专有技术也叫技术诀窍,是指从事生产或所必需的、未向社会公开的秘密技术知识、经验和技巧,包括各种设计资料、图纸、生产流程、加工工艺、材料配方、测试方法等技术资料;经营管理、产品销售、储存和运输等有关技术资料;人员所掌握的各种经验知识和技巧。

专有技术有些属于不能获得或有意不去申请专利的技术,不能拥有工业产权,法律不予保护,但也不干涉。

在签订合同之前,必须了解和调查卖方所转让的技术诀窍是否符合自己的要求。

3.商标商标是工商企业用来表明其商品与其他商品区别的标志,可以用文字、记号、图案或其综合加以表示,是代表商品的质量和信誉。

商标经申请注册批准后,可获得注册商标权,也是工业产权的一种,受本国商标法的保护。

发展中国家引进某项专利和技术诀窍时,常采用外国公司的商标,借助于该商标的声誉为自己的产品打开国际市场的销路。

6.1.3技术引进的方式,1.合资经营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法人共同举办某企业,双方共同投资经营、分享利润、共担风险的一种经营方式。

2.合作生产是指一项产品或一个工程项目,由双方或多方各自承担其中某些部分或部件的生产来共同完成全部项目的一种合作方式。

3.许可证贸易指的是技术转让方和技术引进方就某项技术转移问题进行商业性磋商,达成协议。

引进方有权使用转让方所拥有的技术,生产和销售利用这种技术所制造的产品,并按协议规定返回技术转让方一定的费用。

4成套设备引进从国外购买生产某种产品或系列产品的全套设备,在引进设备的同时引进技术,引进的内容通常包括工艺技术、工程设计、成套设备,甚至包括厂房、生产管理、产品销售和培训技术人员等服务项目。

5技术咨询服务技术引进方就引进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技术方案的设计、方案的审核等问题委托咨询机构进行专项或系列项目的帮助。

6补偿贸易是指技术引进方用产品补偿技术转让方费用的贸易方式。

7租赁设备是由租赁公司按用户承租人的要求垫付资金,向制造商购买设备,租给用户使用。

用户一方面定期向租赁公司支付租金,另一方面,又与制造商签订技术合同(如技术指导,人员培训,设备维修等),6.1.4技术引进选择要考虑的因素,1技术的先进性指比国内已掌握的技术更先进的,自己研发有较大的困难或研究费用过大、时间过长等。

引进先进技术必须与我国的工业体系、原有技术基础、资源条件和市场需求相适应,能够消化吸收和推广应用。

2技术的生命力任何技术都要经过萌芽探索、完善提高、成熟应用、没落淘汰四阶段。

新技术的平均寿命只有5年左右,有的经过改进,可能延长生命力。

应根据经济效益标准来衡量不同阶段上的技术。

萌芽阶段的技术,需投入较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去进一步探索,风险较大;完善阶段的技术,风险较小,仍需投入一定的力量进一步提高。

3技术的适用性是指一个国家、一个地区、一个企业为了达到一定的目的而采用的最符合本国、本地区、本企业的实际情况,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最好的一种技术。

4技术的配套条件任何一项先进技术都不可能脱离周围的配套条件,引进的成套项目一般还要配上大量的国内设备和土建工程,才能形成新的生产能力。

决策借鉴顶吹纯氧炼钢技术的引进,奥地利1952年发明顶吹纯氧炼钢技术后,日本于1995年只花了126万美元引进该项技术,许多新建的炼钢厂跳过了平炉技术。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美国钢铁业由于平炉练钢的生产能力已经饱和,已有的设备提前报废损失太大,直到20世纪80年代仍未将平炉技术更新完毕。

50年代中期我国有关部门并未采纳,于60年代初花了2000万美元引进了2台顶吹纯氧炼钢设备,由于文革的原因,到70年代才安装起来。

技术引进的失误使我国钢铁业走了一段弯路白白浪费了二十多年时间。

6.2技术创新,6.2.1技术创新的类型6.2.2技术创新的基本战略6.2.3技术创新过程6.2.4技术创新的过程管理,6.2.1技术创新的类型,技术创新在经济学上的意义只是包括新产品、新过程、新系统和新装备等形式在内的技术通过商业化实现的首次转化。

这一定义突出了技术创新在两方面的特殊涵义:

一是活动的非常规性,包括新颖性和非连续性;二是活动必须获得最终的实现。

技术创新的分类方法可以归结:

1渐进性创新和根本性创新根据过程中技术变化强度的不同,可分为:

(1)渐进性创新,也称改进型创新,是指对现有技术的改进引起的渐进的、连续的创新。

(2)根本性创新,也称重大创新,是指技术有重大突破的技术创新。

常伴随着一系列渐进性的产品创新和工艺创新,并在一段时间内引起产业结构的变化。

2产品创新和过程(工艺)创新根据创新对象的不同,可分为:

(1)产品创新,是指技术上有变化的产品的商业化。

按照技术变化量的大小,可分为:

重大(全新)的产品创新是指产品用途以及应用原理有重大变化的创新,往往与技术上的重大突破相联系。

渐进(改进)的产品创新是指在技术原理没有重大变化的情况下,基于市场需要对现有产品所作的功能上的扩展和技术上的改进。

(2)过程创新,也称工艺创新,是指产品的生产技术的变革,包括新工艺、新设备和新的组织管理方式,也有重大和渐进之分。

6.2.2技术创新的基本战略,技术创新有自主创新、模仿创新和合作创新三种基本战略思路。

从中国国情出发,现阶段我国企业实施技术创新,应当以在引进技术基础上的模仿创新为主,逐步增加自主创新的比重,同时,采取适当形式积极进行合作创新。

1自主创新是指企业主要依靠自身技术力量进行研发,实现科技成果商品化,最终获得市场的认可,具有率先性。

要求企业有雄厚的研发实力和研究成果积累,处于技术领先地位。

2模仿创新是指在率先创新的示范影响和利益诱导之下,企业通过合法手段引进技术,并在率先者技术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的一种创新形式。

明智的选择应该是先做到高质量的模仿,在模仿中再创新。

3合作创新是指企业为主体,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研究院所或高等院校合作推动的创新组织方式。

合作的成员之间,可以是供需关系或是相互竞争的关系。

合作创新的条件是共享成果、共同发展。

6.2.3技术创新过程,技术创新过程是一个将知识、技能和物质转化成顾客满意的产品的过程,也是企业提高技术产品附加价值和增强竞争优势的过程。

从20世纪60年代以来,国际上出现了以下几代具有代表性的技术创新过程模式:

1技术推动创新过程模式研究开发或科学发现是创新的主要来源,技术创新是由技术成果引发的一种线性过程。

基本顺序是基础研究、应用研究与开发、生产、销售、市场需求。

2需求拉动创新过程模式强调市场是研究开发构思的来源,市场需求为产品和工艺创新创造了机会,并激发研究与开发活动。

基本顺序是:

市场需要、销售信息反馈、研究与开发、生产。

3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创新过程模式强调创新全过程中技术与市场这两大创新要素的有机结合,技术创新是技术与市场交互作用共同引发的,技术推动和需求拉动在产品生命周期及创新过程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作用。

4一体化创新过程模式是将创新过程看作是同时涉及创新构思的产生、研究开发、设计制造和市场营销的并行的过程,强调研究开发部门、设计生产部门、供应商和用户之间的联系沟通和密切合作。

5系统集成网络模式最显著的特征是强调合作企业之间更密切的战略联系,更多地借助于专家系统进行研究开发,利用仿真模型替代实物原形,并采用创新过程一体化的计算机辅助设计与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6.2.4技术创新的过程管理,创新过程管理主要涉及创新计划的制定、研究与开发活动的组织与控制以及创新过程的阶段整合。

1创新计划的制定

(1)确定竞争领域产品的类型和挡次产品的最终用途产品面向的顾客群产品所拥有的技术资源

(2)确定创新目标发展目标。

率先进入市场,迅速发展;形成竞争优势,受控发展;逐步更新现有产品,保持竞争地位;转移阵地,受控收缩。

市场态势。

开拓型;发展型(进攻型);维持型(防守型);收缩型。

特殊目标。

包括产品多样化,产品结构合理化,避免被收购,取得满意的投资回报率,维持或改善企业形象等。

(3)明确实现创新目标的具体规划。

确定关键性创新要素的来源。

市场和营销方面的;生产制造方面的;技术要素。

确定创新方式和创新的技术变化强度。

是根本性还是渐进性,是核心技术还是应用技术,是自主还是合作,是率先还是模仿,是开拓性还是技术引进再创新。

选择进入市场的次序和时机。

率先;敏捷反应,紧跟;谨慎反应。

其他策略。

如不同创新环节资源配置;创新产品与企业原有的技术体系的关系;产品质价定位;如何克服企业内部的阻力;如何避开法规的限制;如何避开竞争对手的优势;是否要获得技术专利等等。

(4)制定应急计划是指应付创新过程中出现的不利情况和突发事件的安排。

包括:

市场突然衰退;创新产品不被市场接受;竞争对手的产品受到严格的专利保护;市场被竞争对手所控制;企业经营遇到困难,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创新;营销渠道难以打通;与合作伙伴的合作不顺利;所需要的外部技术无法得到;关键技术人员离开企业等等。

2开发过程控制

(1)开发过程控制的任务和重点。

制定合理的资源配置计划、开发活动计划和各阶段的开发产出目标;根据项目实施过程中的反馈信息纠正偏差,调整计划和目标;协调各职能部门的活动;消除开发过程中企业内部技术转移的障碍;解决因意外情况出现或影响开发的企业内外部因素变化导致的有关问题。

(2)开发过程控制的方法。

取决于开发项目的复杂性和控制可能带来的损失。

美国曾为北极星潜艇的开发专门设计了一种非常复杂的过程控制技术计划评审技术(PERT)。

(3)开发过程中的技术转移。

新技术在企业内部从上游开发部门向下游部门的完整转移是一个非常复杂和困难的问题。

解决的决策:

技术转移的时机、去向、参与转移的人员以及上下游部门间的沟通方式。

技术转移的时机取决于:

产品设计是否符合潜在用户的要求;设计规范文件是否完备,技术参数是否足够明晰,测试结果是否稳定;市场竞争的需要。

技术转移的去向直接向制造部门转移;建立一个新技术的“中转站”。

参与转移的人员由上游部门的技术开发者和下游部门的技术接收者共同组成的项目小组是保证技术平稳转移的最有效方式。

沟通方式设立一个由各个部门的人员组成的领导小组或委员会负责整个项目的领导工作,在创新过程中小组定期会晤,进行信息沟通;伴随技术转移直接将上游部门的人员向下游部门转移;通过正式的文件和资料进行信息沟通。

3创新阶段整合企业创新过程管理中的关键问题

(1)串行整合创新构思形成、实验原型开发、工程原型开发、小批量试制、商业规模生产、市场营销和售后服务等阶段依次完成。

优点:

职能部门的内部效率较高,也易于管理。

缺点:

增加了创新成本,延长了创新周期。

(2)交叉整合在上游阶段的工作还未完成时就开始下游阶段的工作;吸收一定的下游工作部门的人员参加,形成了一定的交叉。

非常适合汽车工业等产品结构复杂、工序繁多的行业中的创新管理。

优点:

减少信息失真和工作反复,节约费用和时间。

(3)并行整合也称为同步工程或并行工程,多职能部门并行推进,及早沟通信息,发现问题并及时消除,缩短创新周期,降低创新成本。

运作标杆三洋电机公司的模仿创新1952年夏,三洋电机当时社长井植岁男看到了洗衣机市场存在的巨大潜力,决定开始制造洗衣机。

经反复试验和摸索,充分总结和剖析其他厂家产品的优缺点,最后从产品的安全性能、使用方便程度以及普通老百姓能够接受的价格水平等方面,找到一种比较圆满的设计方案,并试制成功一台样机。

正当这种洗衣机准备投产之际,他们又发现了英国胡佛公司最新推出的涡轮喷流式洗衣机较原先搅拌式的性能有很大的提高。

三洋公司管理者深深懂得:

“后开发的产品,如果在性能上没有明显优于已经上市的同类产品的长处,那么你不仅应当预计到在今后的竞争中必然遭受失败的后果,甚至一开始就应考虑是否投产的问题”。

性能优异,价格只有传统搅拌式洗衣机一半的崭新产品,一上市便引起市场的轰动,不仅为三洋公司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使得三洋公司在洗衣机行业站稳了脚跟。

6.3产品开发,6.3.1产品创新6.3.2新产品开发的程序6.3.3新产品开发的决策支持系统6.3.4产品设计6.3.5产品的工艺准备6.3.6新产品的试制与鉴定,6.3.1产品创新,1新产品的概念是指产品在原理、用途、性能、结构和材质等方面或某一方面同已有产品相比具有显著改进、提高或独创的,具有先进性和实用性,能提高经济效益,有推广价值,并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第一次试制成功的产品。

2新产品的分类

(1)按地域范围国际新产品,指在世界范围内第一次生产和销售的产品。

国内新产品,指国外已有,国内第一次生产和销售的产品。

地区新产品,指国内已有,但在本地区尚未试制过的产品。

(2)按创新程度全新产品,指用新原理、新结构、新技术、新材料等制成的新产品,有明显的技术经济优势。

换代新产品,指部分地应用新技术、新材料、新结构而使产品的性能或技术经济指标得到显著提高。

改进新产品,指在原有基础上采用了某些改进技术,使产品的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

(3)按决策方式企业自主开发的新产品用户订货开发的新产品,3产品创新的方法

(1)品质分析法通过分析已有的产品而获得的。

水平思考法、多维分析法、品质扩展法和弱点分析法等。

(2)需求信息交合法将注意力集中在需求信息上,从研究产品的购买者或长期使用者中获得创新的启示。

具体有功能组合法、问题分析法、综合列表法等。

(3)遐想构成法通过对未来的社会生活环境的变化来预测适应这一变化的新产品的创意,使产品超越时代的节拍。

具体有自由遐想法、趋势预测法、假设方案法等。

(4)群体创造法集群体创造能力之大成而进行的产品创新。

具体有头脑风暴法、德尔菲法、多学科小组法等。

6.3.2新产品开发的程序,1调查研究阶段根据企业的经营目标、产品开发策略和企业的资源条件确定新产品开发目标。

包括:

(1)技术调查是指调查有关产品的技术现状与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可能出现的新技术,以便为制订新产品的技术方案提供依据。

了解用户要求、生产规模、远景规划等生产技术特点,为用户选择最佳方案或代为用户进行成套设计;对通用产品,可以在收集技术情报的基础上,采用专家预测法等进行技术预测。

(2)市场调查要了解国内外市场对产品的需求情况,从而根据市场需求来开发新产品。

2新产品开发的创意阶段主要来源:

用户、本企业职工、厂外科技人员3新产品开发创意的筛选阶段坚持新产品开发的正确方向;兼顾企业长远发展和当前市场的需要;有一定的技术储备。

4决策方案和编制设计任务书产品决策方案就是根据新产品开发目标的要求,对未来产品的基本特征和开发条件进行概括的描述,包括主要性能、目标成本、销售预计、开发投资、企业现有条件利用程度等。

决策的目的就是对不同方案进行技术经济论证,决定取舍。

可能出现情况:

都不开发;推迟开发;制造样品,试验决定取舍;真正较优者开发。

新产品开发方案决定后,要组织力量编制设计任务书。

设计任务书的内容包括开发新产品的结构、特征、技术规格、用途、使用范围、与国内外同类产品的分析比较、开发这一产品的理由和根据等。

5新产品设计一般分为初步设计、技术设计和工作图设计三个阶段。

工业设计是将科学技术、文化艺术和社会经济紧密结合,形成三位一体的综合设计产品。

6新产品工艺设计工艺设计是产品创新试制阶段和大批量生产时,为达到产品设计的技术要求,指导工人操作,保证产品质量的一项重要技术工作。

工作量大,费用高。

7新产品的试制样品试制:

目的是考核产品的设计质量,考验产品结构、性能及主要工艺,验证和修正设计图纸,使产品设计基本定型。

小批试制:

目的是考验产品的工艺,检查图纸的工艺性,验证全部工艺文件和工艺装备,并对设计图纸再进行一次审查修改。

8新产品试验与评价鉴定做好试车及试验工作,对样品进行全面检查、试验与调整。

试验和调整后要做出总结,交企业鉴定委员会进行鉴定。

9新产品的市场开发既是产品开发过程的终点,又是下一代新产品开发的起点。

主要工作有:

(1)市场分析。

目的是对产品未来销售量进行预测,并根据预测值来估算收益情况,了解新产品是否有开发价值。

(2)样品试用。

将部分样品送给用户试用,请他们提意见。

(3)市场试销。

组织试销,即将产品及其包装、装潢、广告、销售的组织工作等置于小型的市场环境之中,以便进一步了解产品的销售状况,针对试销中发现的问题,采取必要的措施,为产品正式投放市场打好基础。

(4)产品投放市场。

将新产品列入其正式产品目录;编制产品性能和使用说明书;选择适当广告媒介,安排广告宣传;制定产品商标,向有关部门登记注册;培训销售人员;制定合理的价格;组织好技术服务工作等。

6.3.3新产品开发的决策支持系统,1新产品决策问题起点

(1)新产品是否符合战略需要

(2)新产品成功的标准是什么(3)新产品的市场机会如何把握,2新产品决策模型

(1)概念模型的建立目的是为新产品决策提供一个分析框架。

详尽地说明了新产品的各种影响因素和新产品的环境,可以提出决策问题,为后续模型提供各种关系及假设。

有助于满足决策模型的完整性标准。

(2)管理层操作模型的建立是从概念模型出发,在工作表的框架内建立相对简单、可理解、直观的模型,以便使管理者易于分析和控制开发过程。

市场机会=目标市场人口数对新产品有购买意向的人口比例市场机会(金额)=新产品平均价格潜在购买人数(3)专门子模型的建立提供了对工作表模型的见解和看法。

往往采用定量方法,可以用来检验和权衡决策结果,减少估计误差,满足可靠性要求。

3新产品数据库

(1)主观估计数。

分解分析是常用方法,即通过把特定现象分解为各个部分,对每个部分作出估计,然后加总,提高预测的精确性。

主要有决策分析法、决策计算法、德尔菲法和层次分析法等。

(2)类比数据。

类比法是根据新旧产品之间在理论上或概念上的联系及其相似性,进行类比推理,获得新产品相关数据的一种方法。

评估因素主要有环境因素、潜在购买者因素、组织因素、营销因素、营销计划、其他利益相关者及环境因素等。

(3)公开的数据。

如技术经济等环境趋势、竞争者活动、潜在购买者的生活方式等信息资料。

(4)市场利益相关者数据。

来自潜在购买者、商业中介、竞争对手和其他市场利益相关者的数据,可用来识别市场对新产品概念的反应,完善新产品概念。

(5)新产品测试数据。

方式:

书面表格、问卷表、观察报告等。

(6)市场试销数据。

类型:

模拟的、受控的和常规的。

4新产品的营销研究

(1)营销研究的框架新产品的研究问题、营销研究设计、抽样、数据收集、数据分析、研究结果与解释等几个方面。

(2)营销研究的方法使用的数据来源及方法的种类和数目越多,则预测的准确性就越高。

预测所需数据主要来源于管理层的判断、个人访谈、公司信息来源和竞争分析等方面。

5新产品决策的优化程序

(1)优化程序的类型规划程序、启发式搜寻程序等。

规划程序有线性规划和非线性规划的最优化程序;启发式搜寻程序是通过确定搜寻规则来发现最佳决策,一般是从简单规则逐渐到复杂规则。

(2)优化程序的应用可以确定最优化组合。

6产品改进决策

(1)产品改进的类型明显改进、有区别的改进和更差的变化等。

(2)产品改进决策的影响因素顾客的反应、产品成本、员工士气、公司形象等。

(3)产品改进决策的经济评价如果产品改进决策只考虑顾客反应的影响,可采用:

产品改进的经济效果=忠诚顾客、偶然购买顾客和非顾客对产品改进的反应所带来的销售额或利润的各种影响之和(4)顾客对产品改进的反应首先估计忠诚顾客、偶尔购买顾客和可能使用的非顾客的数量。

估计每个顾客群体的试用率。

探知顾客试用后的反应,估计出每个顾客群体的偏好度。

估计各类顾客试用后不同反应的经济意义。

6.3.4产品设计,1产品设计的要求先进性、经济性、节能性2产品设计的程序

(1)编制设计任务书

(2)方案初步设计(3)技术设计(4)工作图设计,3产品设计的方法

(1)模块式设计以企业的标准件、通用件和过去生产的零部件为基础,用组合的方式来设计新产品;或者在试验研究的基础上,设计出一系列可互换的模块,再根据需要选用不同的模块与其他部件组合成不同的新产品。

(2)内插式设计主要用于新产品规格处于两个现有产品规格之间的产品设计上。

(3)外推式设计利用现有产品的设计原理和生产经验进行外推,设计出新规格的类似产品。

4正交试验在产品优化设计中的应用正交试验法是研究与处理多因素试验的一种科学方法。

利用数理统计的正交性原理,结合试验人员的实践经验,科学地选择参加试验的各项因素及其水平,合理安排试验方案,选出最佳工艺条件。

下面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正交试验法的应用步骤例:

某五金加工厂生产的弹簧,用户反映经常出现断裂,经分析主要是弹性不够。

在新开发的产品中必须提高这一部件的弹性指标,现对其进行正交试验,以便找出达到最佳弹性指标的试验组合。

主要分两个阶段:

(一)试验方案的设计第一步,明确试验目的,确定试验项目(回火试验)。

第二步,制定因素水平表。

1.找出因素:

回火温度(A)、保温时间(B)和工件重量(C)2.确定范围:

回火温度4405000C;保温时间35分钟;工件重量1521千克3.选出水平:

A1=4400C,A2=4600C,A3=5000C;B1=3分钟,B2=4分钟,B3=5分钟;C1=15千克,C2=18千克,C3=21千克,表6-1因素水平表,第三步,选用合适的正交表根据因素水平表来选用合适的正交表,所谓“合适”的标准是:

因素水平表中的水平数必须与正交表中的水平数完全一致;因素水平表的因素个数必须小于等于正交表表中的列数;在符合前两个条件下尽量减少试验次数。

表示表中有四列,最多可安排四个因素,L9(34),表示因素的水平数,表示试验次数,该正交表有9个试验组合,表示该表为正交表,表6-2L9(34)正交表,第四步,进行表头设计第五步,列出试验方案,

(二)试验结果的分析第一步,计算综合平均值A=(377+350+326)/3=351第二步,分析因素的主次RA=351333=18主次B;A;C,第三步,选取最佳生产条件如果试验指标要求越大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小学教育 > 语文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