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33783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34.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考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高考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高考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高考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高考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高考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高考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高考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高考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高考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高考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高考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高考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高考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高考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高考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高考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高考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高考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高考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

《高考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高考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docx

高考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2014年高考(156)山东省潍坊市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高考模拟

2014-12-020043

山东省潍坊市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

语文试题

第Ⅰ卷(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讪讪(shàn)  翘(qiáo)首   隽(juàn)永   转弯抹(mò)角

B.伛偻(yǔ)    慰藉(jiè)    倒坍(tā)     直栏横槛(jiàn)

C.蹒跚(pán)   薄(bò)荷     粗犷(guǎng)  前倨(jù)后恭

D.粗糙(cāo)   缱绻(juǎn)   契(qì)约     无济(jì)于事

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句是

A.“驼背”榕树,倒在了山洪暴发的溪水里;幸好另一棵安然无恙,仍以它浓密的绿叶阴庇着乡人。

B.民间流传着:

屈大夫死日,有人在汨罗江畔看见他峨冠博带,骑一匹白马飘然而去。

C.惊蜇一过,春寒加剧,先是料料峭峭,继而雨季开始,时而淋淋漓漓,时而淅淅沥沥。

D.生活发生着日新月异的变化,新信息纷至踏,人们生怕被扣上落伍和守旧的帽子。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①孩子,坦率地说,我无法抑制对你的期望,我虽不致蛮横专制到     你对“志愿”的选择,但也实在希望你能考进大学。

③富丽堂皇的建筑群,贵族老爷们养尊处优的生活场所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惟独留下一座     的小屋,一幢小小的房宇。

③木耳中所含的一种植物胶质,有较强的吸附力,可将残留在人体消化系统中的灰尘杂质集中吸附,再排出体外,     起到排毒清胃的作用。

A.干预 简朴 进而   B.干预 俭朴 从而

C.干涉 俭朴 进而   D.干涉 简朴 从而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镇水神兽’被挖引发四川暴雨成灾”的言论在网上流传,记者就此事采访了相关专家,专家表示,这样的说法纯属不经之谈。

B.美国参众两院终于达成妥协,奥巴马政府文可以靠发行国债过日子,而自1O月1日关门的美国部分政府机构也得以改弦更张。

C.造许许多多朴实平凡的芸芸众生中,有不少人没有慷慨激昂的豪言,但在危难时刻会默默地为社会、为他人尽一己之力。

D.“汉字听写大会”虽然没有明星和绚烂的舞台,但在中央十套播出仅数期便成功登堂入室,成为中央一套黄金档节目。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住房问题既是民生问题也是发展问题,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切身利益,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关系到社会的和谐稳定。

B.根据世界黄金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春节前后中国黄金需求高涨,这主要是由于消费者对中国经济发展前景充满信心。

C.沈阳军区广泛开展“中国梦”大讨论活动,发动广大青年官兵通过努力拼搏建设富国强兵的蓝图,用实干精神实现青春梦想。

D.体育局就媒体对游泳赛事中裁判执法不公、选手年龄不实等严重违纪问题做出了积极回应,表示要加大对赛风赛纪的监督力度。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网络文学的新贡献

桫椤

纵观古今中外的文学发展史,文学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和精神世界的重要载体,始终在内容和形式的变化中摇摆前进。

但是,基于人类情感的稳定性,文学所要表达的人的内心世界已是“常量”状态,唯有文学的形式才是“变量”。

从甲骨文到当代长篇小说,

从希腊神话到后现代主义诗歌,我们看到的多是形式上的变化,文本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并无太大的差别。

网络文学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其“新”也在形式上。

网络文学的出现颠覆了文学要以“书”的形式存在的历史,网络成为文学的载体,文学的传播方式由静态转变为动态,文字的黑白意境被光怪陆离的光电幻境所取代。

如同从原始岩画、陶器到青铜,从竹木简到帛和纸,文学又一次迎了载体形式的变化,这是文学最典型的“当代性”。

除了载体和传播形式的变化,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注入的另一股新力量,是它所引起的文本形式的变化。

从早期的《悟空传》到改编为电视剧走红的《甄嬛传》,它们都在以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文本样式发挥着吸引读者的优势。

叙述以对话为主,读者与文本的交流模仿网络聊天的样式;段落容量短小,甚至以句号分段,每一句话都成为一段,令读者从冗长、复杂的文本段落中解脱出,以轻松、快捷的愉悦体验完成阅读。

受此影响,当代文学作品在文本形式上正在悄然变革,一些传统文学期刊上的作品,大段的描写或抒情正在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短小精悍的对话和叙述。

网络文学对当代文学的另一个贡献,是对新的语言形式的吸收和运用,这主要体现在对日常生活用语和对网络语言的大量运用上。

在网络时代,网络文学所使用的话言已经完全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特别是在大量的对话描写中,基本上是日常口语的翻版,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

当然,任何艺术形式都不会是纯粹的形式艺术,即便是那些“无厘头”的篇章,也一定在表达某种意义。

望文生义地理解“网络文学”,仿佛网络是形式,而文学是内容,但事情远非这样简单,网络文学也不是文学在网络上流传这样简单。

在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朴随意的表达中,网络文学为当代文学进行着新的探索。

以网络小说为例。

网络文学的某些类型正走在一条文学的“返祖”道路上,诸如那些神魔、仙侠、玄幻等类型化作品,它们的创作甚至直逼文学头的神话传说和英雄史诗,所不同的是它们的并非像文学的祖先们那样,以懵懂的目光认知世界,而是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

不过在所谓“快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语言的澄明性上升而遮蔽性下降,代替读者进行文学性思考,将作品所反映的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读者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涵。

信息时代临,网络充当着这个时代的主流表达方式,网络文学也是当代史学的重要特征之一。

面对争论和质疑,网络文学也亟待进行自我调整与变革,努力呈现出新的面貌。

(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6.关于“网络文学”,下列表述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它作为互联网技术下的文学样式,“新”在形式上,对人类精神世界的描写没有变化。

B.它的载体形式发生变化,由以“书”为载体转为以网络为载体,传播方式由静态转为动态。

C.它影响当代文学作品的文本形式,使传统文学期刊的作品用对话和叙述代替描写或抒情。

D.网络文学所使用的语言已经基本没有口语和书面语的区分,都是日常口语的翻版。

7.关于网络文学的贡献,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文本样式上,网络文学的叙述以对话为主,段落容量短小,阅读体验轻松、快捷。

B.在语言形式上,网络文学大量运用日常生活用语和网络语言,具有鲜活的现实元素。

C.在寻求意义表达上,网络文学某些类型的怀揣现代科技重新审视人的存在。

D.它将文字背后的意义直接呈现,读者不需要进行深度思考即能知晓作品的内涵。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文学上,人的精神世界的表达是“常量”,文学的形式是“变量”,文学的变化多是形式上的变化。

B.在文学的“返祖”方面,网络文学追求的是天马行空的瑰丽想象和简朴随意的表达。

C.“快餐阅读”时代,网络文学代替读者进行思考,因为语言的澄明性上升而遮蔽性下降。

D.网络文学是信息时代的文学主流表达方式,面对争论和质疑,要讲行自我调整与变革。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刑部尚书富察公神道碑

袁枚

公讳傅鼐,字阁峰。

先世居长白山,号富察氏。

祖额色泰,从太宗文皇帝用兵,有大功。

子四人,次子骠骑将军噶尔汉辅圣祖致太平,生公。

公眉目英朗,倨身而扬声,精骑射,读书目数行下。

年十六,选入右卫,侍世宗于雍邸。

骖乘持盖,不顷刻离。

雍正元年,补兵部右侍郎。

年羹尧以大逆诛,穷其党,公谓廷臣曰:

“元恶已诛,胁从罔治。

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

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

”诸王大臣以公语,平反无算。

岳兴阿者,九门提督隆科多子也。

隆柄用时礼下于公,公不往。

及隆败,公为上言岳无罪。

上疑公与隆有交,谪戍黑龙江。

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斧薪自炊。

先是,公在上前尝论准噶尔情形,上不以为然。

用兵数年,所言验,乃召公还,予侍郎衔,命往军前参赞。

未行,仍命入宫侍起居。

上违和,医药事皆公掌之。

十二年春,命公观兵鄂尔多斯部落。

中途,侦贼数万,掠地西走。

公即赴拜达理,请于大将军马尔塞曰:

“贼送死,可唾手取也。

鼐远,虽兵疲,犹能一战。

惟马力稍竭,愿大将军给轻骑数千助鼐。

事成,归功将军;事败,鼐受其罪。

”马嘿然,再三云不应。

公愤激,自率所部出,与贼战,大败之,荻辎重、牛畜万计。

率以马病,不能穷追。

事闻,天子大悦。

赐孔雀翎,移佐平郡王军谋,斩大将军马尔赛徇于军。

会贼有求降意,而盈廷诸臣皆欲遣使议和罢兵,上问公,公叩头曰:

“此社稷之福也。

”上意遂定。

即命公同都统罗密、学士阿克敦往。

公闻命驰抵策凌部落。

策凌集十四鄂托、十四宰桑合而见公,曰:

“议不成,公不归矣!

”鄂托、宰桑者,华言十四路头目也。

公叱曰:

“出嘉峪关而思归者,庸奴也!

某思归,某不矣。

今日之议,事集,万世和好;不集,三军露骨,一言可决。

”诸酋相目以退。

翌日,策凌如约缮表,求公转奏,并遣宰桑同,献橐驼、明珠等物。

果亲王任事时,声咳所及,九卿唯唯。

公在坐,俟王发声,听未毕,辄迎拒曰:

“王误矣!

”王不能堪。

世宗责公曰:

“汝知果亲王何语而又误耶?

”公亦不能答也。

世宗崩,今上登极,迁刑部尚书。

以误举参领明山、失察家人两事落职。

入狱,病,刑部尚书孙公嘉淦奏请就医私第,许之。

薨于家。

年六十二。

(选自《小仓山房文集》,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羹尧以大逆诛,穷其党     穷:

穷究,彻查

B.卒以马病,不能穷追         病:

生病

C.斩大将军马尔赛徇于军       徇:

示众

D.事集,万世和好             集:

成功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鼐事上久,能知上之用心  均之二策,宁许以负奏曲

B.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    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

C.请于大将军马尔塞        不拘于时

D.诸酋相目以退            不赂者以赂者丧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能表现傅鼐为人刚直的一项是

①倘诸公心知某冤而不言,非上意也 ②及隆败,公为上言岳无罪。

③用兵数年,所言验               ④公叩头曰:

“此社稷之福也。

⑤公愤激,自率所部出             ⑥辄迎拒曰:

“王误矣!

A.①②⑥  B.①③⑤  C.②④⑤  D.③④⑥

12.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年羹尧被诛杀后,傅鼐能从大局出发,劝说朝廷大臣对胁从的人不予治罪,使无数人得以平反昭雪。

B.傅鼐在察看军情途中偶遇贼军,在兵疲无援的情况下,仍大败贼军,获得皇上的嘉奖。

C.果亲王掌权时,群臣都对他唯唯诺诺,只有傅鼐刚正不阿,直言不讳,当面具体指出他的错误。

D.对傅鼐的举荐有误和失察家人的过失并不隐讳,对主人公生平的记叙客观真实。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和教材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公闻命,负书一箧步往,率家僮斧薪自炊。

(3分)

(2)会贼有求降意,而盈廷诸臣皆欲遣使议和罢兵。

(3分)

(3)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苏洵《六国论》)(4分)

14.阅读下面这首清诗,完成后面问题。

(8分)

邯郸道上

宋荦

邯郸道上起秋声,古木荒祠野潦清。

多少往名利客,满身尘土拜卢生。

注:

唐《枕中记》载,少年卢生在邯郸客店中自叹穷困,却在梦中享尽荣华富贵。

及醒,店主所蒸黄粱尚未熟。

后人称此为“邯郸梦”或“黄粱一梦"。

(1)诗歌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营造了怎样的氛围?

(4分)

(2)简析“卢生”在诗中的作用。

(4分)

15.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任选3个小题,6分)

(1)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苟利国家生死以,       。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

(2)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       。

(苏轼《赤壁赋》)

长太息以掩涕兮,       。

(屈原《离骚》)

(3)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思而不学则殆。

(《论语·为政》)

(4)遥想公瑾当年,       ,雄姿英发。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竭诚则吴越为一体,       。

(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五、(每小题4分,共12分)

16.根据下面材料提供的信息,拟一条一句话新闻。

(限20字以内)(4分)

正在起草中的《北京市大气污染防治条例(草案修改稿)》倡议:

机动车驾驶员在

停车3分钟以上时熄灭发动机。

对此,不少人认为,提倡停车3分钟熄火能够使车主充分了解停车熄火的必要性,提高节能减排意识,从而使停车熄火变为自觉行为。

不过,也有人对这一条款的可操作性表示怀疑。

出租车公司安全总监高鹏说,对停车熄火的时间地点不应该一刀切,比如早晚高峰和拥堵路段,车辆频繁启动也无法达到节能减排的效果。

此外,出租车在酷热或寒冷天气时需要开启空调,如果严格要求停车熄火,就有可能招致乘客的不满甚至投诉。

17.在横线上填上恰当的话,使分号前后句式对应、内容相关。

(4分)

勾践卧薪尝胆,国家得以光复;       ,       ;唐明皇沉迷声色,导致生灵涂炭;       ,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真是至理名言啊!

18.在下面这段文字的画线处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

要求:

语意连贯,合乎逻辑。

(4分)

  ①  世界因发明而辉煌,  ②  发明家个体仍常常寂寞地在逆境中奋斗。

市场只认同具有直接消费价值的产品,很少有人会为发明家的理想“埋单”。

世界上有职业的教师和科学家,他们可以衣食无忧地培育学生,探究宇宙,  ③  人们认识到教育和科学对人类的重要性;  ④  世界上没有“发明家”这种职业,也没有人付给发明家薪水。

六、(1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不喜欢草的母亲

凌仕江

这些年,我经常到外游荡,遇到惹眼的花草树木就会花钱将它们买下,抱回高楼里养起,有的草儿甚至是我从城外的山中采摘回的。

还好,花们、草们不负我望,一直在我愿望里长势诱人。

有一天,我在给植物们松土喂水时,发现一个废弃的死花盆里生出了星星点点草芽,它们低矮的样子犹如油菜籽刚冒出地面的嫩芽。

看着它们醒目刺眼的表情,我做了顺水人情,给它们也喂一些水。

哪知,相隔几天后,它们便一头窜出盆沿,变得绿油油、活脱脱,让人格外兴奋,真不知它们还会长成什么样子。

可自从母亲住进我的城,这盆长势迅猛的野草命运就发生了逆转。

母亲常年住在乡下,与庄稼打交道是她生活的全部。

为了获取一个好收成,母亲绝不允许草儿们影响庄稼的生长。

母亲没有朋友,庄稼就是她最信赖的朋友。

在一个农妇眼里,草就是她和朋友亲密的敌人,草就是庄稼藏匿的毒,这是乡村哲学,也是母亲的哲学。

只要发现田间地头的草太猖獗,母亲便发动父亲扛起锄头与她一道去除草,就像理发师手持剃须刀,一棵一棵地剃,直到庄稼地变得平平整整、干干净净,直到过路的人,向他们和庄稼投美丽的微笑。

母亲是大地上最伟大的诗人,庄稼就是她最美的诗,因此,母亲的庄稼地容不下半棵草。

我真正赞美草、依恋草也是进入城市之后的事。

在我的城里,建筑每天都在疯长,其速度远远胜过草的生长;马路年年都在扩建,只是越越难见到草的陪衬,缺少了草的路边,总感觉眼睛里少了点儿什么。

我的城在轰鸣的街道边日夜经受喧嚣的折磨,那些被铲除地面的草儿成了无家可归的孤儿,它们是穷人,它们是不幸者,它们在城里没有可靠的朋友,它们总是被搬运去,最后连根也生不稳,就因为它们的名字叫草,所以最容易被拔掉;在高空的梦中,窗外的风暴常常将我惊醒,我听见草们的呻吟、无助、哭泣、呼喊,它们仿佛在向我招手与草相依,是我脱不掉草根的唯一气息,草是这个城里我最核心的朋友。

因此那一盆野草突然有一天被连根拔起,晒在阳台上,奄奄一息的模样,足足让我惆怅了许久。

在我眼里。

没有了青草的花盆,泥土顿时变得苍白、空虚、像被捣碎的心脏,光秃秃的,光景衰败又无力,掏空了绿色的花盆又成了死花盆。

似乎原本在草的沉浸中获得的宁静又被推向了旷野的城市。

我想这样的事,也只有闷在家无事可做的母亲干得出。

因为母亲看不顺眼草,她不愿被草占据她的生活,在母亲眼里,草就是荒芜,草就是灾难,草就是一无是处,她不知道她儿子正需要草一样宁静的生活,她更难理解草对于一个出生于农家却被困于现代城市生活的理想者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我丝毫没有责怪母亲的意思,只是在几天后的一次谈话中,若无其事地提及了此事。

我说,嘿,妈你把那草扯了哈!

母亲说是我扯的呀,这些天天乱长的草,一天比一天长得多,害怕以后不好收拾哟。

我说,扯得好,扯得干干净净的,妈,你还是改不了勤快的老家习性。

坐在一旁看电视的父亲听我难得夸赞母亲,转过头,乐呵呵地笑。

我笑不出,我在想草。

想活在这个城市的每一个角色都可以是一棵草,或许大家都有开花的机会,只是总有些人根本等不到花季临,他们总是倒霉、纠结、运气不佳,被人算计,最终夭折——多年以,正是那些不开花的草让我看清了大自然最本质的生活。

同时,我看清的还有我自己!

当古典的一切被机器碾碎,宁静便显得极其珍贵,当人被卷进城市的速度之后,那些仍然渴望返身向慢的人,就有了草的气场。

我常常提醒自已,面对纷繁的生活,要像草一样冷静,不要忘记地平线,草就是“慢”,草就是乐趣,草就是底蕴,草就是宁静。

而这种贴着地平线思考的慢和这种宁静中的乐趣,正是草的精神气节。

城市越大,人心越被挤压,是大城里的小时间和快速度剥夺了人的兴趣和宁静,人不知不觉成为快的追随者,也成为信息时代的抵押者。

何为慢生活?

就是懂得品味一棵草的心情。

或许,这种心情只会赋予给那种认真和孤独的人,赋予给那种让自己慢下的人。

当人的灵魂被野草塑造,得到的或许就是整个春天。

母亲不懂这些,她只懂比草更难的永远是生活。

她害怕重蹈覆辙,她不让草耽误孩子的生活,因为孩子是她一生不离不弃的庄稼。

(选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9.联系全文分析,母亲为什么要拔掉花盆里的草?

(4分)

20.分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表现手法与表达效果。

(4分)

(1)草就是她和朋友亲密的敌人,草就是庄稼藏匿的毒。

(2分)

(2)我听见草们的呻吟、无助、哭泣、呼喊,它们仿佛在向我招手。

(2分)

21.文中说,母亲“更难理解草对于一个出生于农家却被困于现代城市生活的理想者有着多么重要的意义”。

试分析草对有着怎样的重要意义。

(4分)

22.有人认为,本文的标题“不喜欢草的母亲”与文章主题不符,对这一看法,你同意吗?

请谈谈你的观点与理由。

(6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科学家在路上

张伟

地质学家翁文灏的科学生涯,多半是在路上。

上世纪20年代,甘肃发生8.5级特大地震,他带着病,坐上骡车,完成了中国科学家对地震现场的第一次考察。

作为中国地质科学的开创者,这个自浙江的小个子经常手足并用,“爬过从没有路的路”。

他在野外考察时,不是步行,就是骑毛驴。

在人烟稀少的矿区考察,随身背的柳条包里还总带着凿子和矿石。

当时的知识分子,许多埋头于书斋做学问,翁文灏却把“担斧入山,披荆斩棘”当成科学研究者的本分。

他和同时代的一批先行者,将这一传统深深植入当时的中国科学界。

直到不久前,北京大学一名年轻教师,在课堂上向学生传授实地考察的技巧时,仍然忍不住一边感叹浮躁时代里践行者越越少,一边怀念起翁文灏。

而此时,“翁文灏”在哪里?

北京市兵马司胡同15号院的2层小楼,一条昏暗嘈杂的走廊里,搬开积满厚厚灰尘的垃圾和纸箱,在一面斑驳的黑板上,依稀看得见刻有“翁文灏”三个字。

这里曾是翁文灏担任所长的“地质调查所”办公地点。

离小楼不远,就是热闹的西单市场,与陈寅恪、粱思成并称为当时三大国宝级人物的翁文灏,和他领导的中国最早的科研机构,在热闹中保持着静默。

而就在约90年前,这个人曾参与创造了“中国乃至世界历史上的一道奇观”。

当时,很少有人知道地质学到底是干什的,北京大学地质学系就曾因招不到学生而停办。

翁文灏却于1913年奋而发起成立地质调查所,并将其办成“中国第一个名副其实的科学研究机构”,成为中国现代科学的头。

中央研究院评出的第一批院士里,地学界的6位院士中,有4位出自这个调查所。

有评价称:

“地质调查所的成绩,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中国科学事业中,确是一颗明珠。

”作为先行者,翁文灏和同事们几乎每一次调查和每一篇学术文章,都在创造“第一”。

他的《甘肃地震考》是中国地震科学考察的序幕,确立了比较接近事实的地震带分布。

他创立了“燕山运动说”,撰写了《中国东部中生代造山运动》。

他广泛进行地质、矿产勘察,组织地质学家进行中国地质科学史上的首次油地质实地考察。

从无到有的中国地质学,在翁文灏们的努力下,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高潮,令国际学界刮目相看。

而这一段中国科学思想史上很难再现的辉煌,则是在一步一步的考察途中慢慢写就。

以实地调查为宗,室内研究为辅。

”这是地质调查所一开始就定下的规矩。

地质调查所的同事还记得,翁文灏甚至希望“所有搞地质的人都要下矿井看一看”。

在他的主持下,地址调查员们背着经纬仪和无线电收报机,一点点测绘地质图。

在路上,有人用毛驴代步,有人干脆推着独轮手推车赶路。

在找到北京周口店有原始人存在的证据之前,许多人先后放弃了挖掘,只有翁文灏坚持要求调查员裴文中“身居陋室,白天挖掘,夜晚挑灯自修”,最终发现了“北京猿人”头骨。

人们惊异地发现,“中国地质学如火山喷发般一下子冒出”。

而翁文灏领导的地盾调查所,被称作在1949年以前的岁月里“中国人伟大的骄傲”。

这个骄傲似乎渐渐被埋没。

“文革”前期,一户姓郑的普通人家,搬到已成为招待所的地质调查所办公楼。

曾经的黄色小楼被刷成青灰色,房间被隔断,变成住宅。

而如今,这里的楼道潮湿肮脏,院子里种满葡萄和柿树,甚至在大白天,也能看见黄鼠狼回奔跑。

关于翁文灏的记忆也越越稀少。

当人们意识到他的重要,试图再现他的风采时,除了他的一篇篇论文和种种科学成就,关于这个“人”的描述,很难见到。

能找到的描述,处处显示出这位科学家钟情山野。

其中有这样一个细节:

在老家宁波时,翁文灏往往孤身一人,身着长衫,徘徊在田间阡陌之中。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9.结合全文,简要概括地质学家翁文灏的主要事迹。

(4分)

20.分析文中两个画线句子的表达手法与表达效果。

(4分)

(1)离小楼不远,就是热闹的西单市场,与陈寅恪、梁思成并称为当时三大国宝级人物的翁文灏,和他领导的中国最早的科研机构,在热闹中保持着静默。

(2分)

(2)人们惊异地发现,“中国地质学如火山喷发般一下子冒出”。

(2分)

21.文章最后一段有何作用?

请简要分析。

(4分)

22.在文章中并没有直接评价,但感情倾向明显。

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是怎样表达的?

(6分)

七、(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台湾刘墉讲过,自已的一个孩子很怕痒,只要稍稍抓他一下,他就大喊大叫,缩作一团。

但后,孩子不怕痒了。

因为有一次妈妈去学校,看见孩子在楼梯上打打闹闹,你哈我一下,我哈你一下,大家躲躲去,随时会滚下楼梯。

妈妈从那天起,就训练孩子,每天哈他痒,又命令他忍着,没想到,训练一阵,他真不怕痒了。

其实孩子不是真不痒了,而是因为他懂得控制自已了。

要求:

①选准角度,自定立意;②自拟题目;③除诗歌外,文体不限,文体特征鲜明;④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

 

参考答案

 

   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