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33916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9 大小:52.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19页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19页
亲,该文档总共19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docx

湖北省黄冈市届高三第二次模拟语文试题

湖北省黄冈市2016届高三5月第二次模拟

语文试题

 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共9分,共3小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西汉和东汉各历时约两百年,中间经过新莽的中断15年,如果视为一个朝代,则它连亘4个多世纪,为上承秦始皇下迄满清两千年来帝祚最长的一个朝代。

中国的人口,经过东汉的休养生息,渐渐恢复到西汉原状。

官方的统计,常有讹漏,至汉亡时仲长统估计,应逾千万户。

则两汉在正常状态下,人口总数应当是5000万到6000万之间,公元前及公元后并无显著的差别。

   以疆域及兵力威势之所及而言,则两汉间的变动亦少。

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足点,东汉也能大概维持。

汉武帝还要竭全国之力伐匈奴。

这游牧民族在王莽后永远的分为南北,给东汉窦宪一个绝好的机会。

他在公元89年的北征,出塞三千里,他的部下更追逐五千里,以致于北单于“不知所终”。

西汉既有张骞之通西域,东汉则有班超打破他的纪录。

只是东汉有一个边疆问题,其棘手的程度,为西汉所无,此即青海草原地区的羌人。

这些藏族游牧民族,没有统一的组织,各部落时合时分。

草原地带既无法占领,东汉的移民实边也极耗费。

招羌人内属不仅无实效且有后患,汉亡之前董卓的拥兵自重,即靠羌人编成的部队撑腰。

    在当时人看来,两汉实际上只是一个朝代。

光武帝刘秀,出自汉文景帝的苗裔,也是汉高祖刘邦的九世孙。

他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西汉的君主到元帝为止。

因为对光武讲,其后各帝均为同辈和晚辈。

光武更将篡权吕后的灵位撤去,而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主。

因之他自己更是公元前建国以来从父系母系上讲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

    最近几十年来的考古所得,已给我们一个体会汉朝日常生活的机会。

汉朝一般人的思想,认为生与死没有绝大的差别。

阴冥虽有蛇鬼妖孽,生人也要对死者祭祀供献,却用不着洗罪感恩皈依超度。

因为如此,所以汉代坟墓里缺乏我们今日认为有宗教性的标帜与装潢,却有以日常生活为题材的镌刻。

可以说汉朝四百多年内,文化生活已有长足的进步。

在多方面讲,中等以上住户的生活,较之近世纪,已无显著差别。

中外学者一致将这成就归功于两汉的重农政策。

看来,中国的初期统一,以淳朴雷同的法制加于广大的地区,不是完全没有好处。

同时在这种原始的重农政策之下,东汉与西汉,也确实有承前接后的联系。

若非如此,则其人口与版图,就甚难如此互相凑合。

    从现代的眼光看来,西汉帝国仍在草创时代,各种统治办法离不开一种试验性质。

东汉则在帝国的粗胚胎稳定之后,由于立法不能展开,因而也没有创制机会。

君权既要保持各地方的对称与均衡,就无从分割,也不能根据实况合理化。

这情形曾引起仲长统说,三公都是虚设,到头仍是寡头政治。

同时官僚机构的组织,由上至下,只用刑法做主宰,没有民法的支持。

法律既不能相次展开,民间经济发达到某种程度,政府在技能上无力处理社会所产生之各种繁复问题。

严格讲来,东汉或后汉只有起首的三个君主有所作为;此即光武帝刘秀的“中兴”,明帝刘庄的用严刑峻法巩固其帝国与章帝刘坦的重申儒家宗旨。

这样看来,东汉的历史没有写得好,也不足为怪。

一个国家的法制逾400年没有实质的改进,其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只好说是时势所必然。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经过东汉的休养生息,人口数量渐渐恢复到西汉原状。

虽然官方的统计,常有讹漏,但是据仲长统估计,汉亡时人口应逾千万户。

B.汉武帝在朝鲜半岛开拓的立足点,东汉能够大概维持,而东汉对匈奴仍需武力讨伐,在疆域及兵力影响方面东汉与西汉相比没有变化。

C.东汉有一个棘手的边疆问题,青海草原地区的羌人过着游牧的生活,无统一组织,各部落时合时分,该地区无法占领,也难以移民。

D.东汉光武帝刘秀在洛阳重建太庙之后,只奉祀西汉的君主到元帝为止,而将吕后的灵位撤去,代之以文帝生母薄太后的灵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在羌人区域无法占领也不易移民实边的情况下,汉朝招羌人内属,也会带来后患,董卓就曾依靠羌人拥兵自重,威胁汉朝的统治。

B.汉代坟墓里缺乏宗教性的标帜与装潢,是因为当时一般人虽然也相信阴间地府之类的说法,要祭祀供献死者,但认为生与死没有绝大的差别,用不着洗罪感恩皈依超度。

C.东汉时由于由上至下的官府司法机构主要用刑法治理,没有民法的支持,所以当民间经济发达到某种程度,政府在技能上无力处理社会所产生之各种繁复问题。

D.两汉法制逾400年没有实质改进,其行政不能表现活跃与生机,表现在东汉就是只有起首的三个君主有所作为,这是时势所必然。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从东汉光武帝刘秀的出身和他在太庙的奉祀情况来看,他是公元前建国以来从父系母系上讲都是名正言顺一脉相传的继承人。

B.两汉的疆域及兵力威势相差不大,汉武帝竭全国之力伐匈奴,东汉曾击退匈奴数千里,致北单于“不知所终”,东汉出使西域也曾有过破纪录的表现。

C.中国的初期统一,以淳朴雷同的法制加于广大的地区,两汉的重农政策既体现出这一特点,也促进了许多住户生活水平的提高,这说明这种统治政策很好,两汉一直贯彻这一政策是英明的。

D.仲长统认为,三公都是虚设,国家仍是寡头政治,这是他根据当时君权无从分割、也不能根据实况合理化而得出的结论。

二、古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袁聿修,字叔德,陈郡阳夏人。

魏中书令翻之子也,出后叔父跃。

七岁遭丧,居处礼度,有若成人。

九岁,州辟主簿。

性深沉有鉴识,清净寡欲,与物无竞,深为尚书崔休所知赏。

魏太昌中,释褐太保开府西阁祭酒。

天保初,除太子庶子,以本官行博陵太守。

数年,大有声绩,远近称之。

除信州刺史,即其本乡也,时人荣之。

    为政清靖,不言而治,长吏以下,爰逮鳏寡孤幼,皆得其欢心。

武平初,御史普出过诣诸州,梁、郑、兖、豫疆境连接,州之四面,悉有举劾,御史竟不到信州,其见知如此。

及解代还京,民庶道俗,追别满道,或将酒脯,涕泣留连,竞欲远送。

既盛暑,恐其劳弊,往往为之驻马,随举一酌,示领其意,辞谢令还。

还京后,州民郑播宗等七百馀人请为立碑,敛缣布数百疋,托中书侍郎李德林为文以纪功德。

府省为奏,敕报许之。

寻除都官尚书,仍领本州中正,转兼吏部尚书。

    聿修少平和温润,素流之中,最有规检。

以名家子历任清华,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

在郎署之日,值赵彦深为水部郎中,同在一院,因成交友。

彦深后被沙汰停秩门生藜藿聿修犹以故情存问来往彦深任用铭戢①甚深虽人才无愧盖亦由其接引。

    在官廉谨,当时少匹。

魏、齐世,台郎多不免交通饷遗,聿修在尚书十年,未曾受升酒之馈。

尚书邢邵与聿修旧款,每于省中语戏,常呼聿修为清郎。

大宁初,聿修以太常少卿出使巡省,仍命考校官人得失。

经历兖州,时邢邵为兖州刺史,别后,遣送白绸为信。

聿修退绸不受,与邢书云:

“今日仰过,有异常行,瓜田李下,古人所慎,多言可畏,譬之防川,愿得此心,不贻厚责。

”邢亦忻然领解,报书云:

“一日之赠,率尔不思,老夫忽忽,意不及此,敬承来旨,吾无间②然。

弟昔为清郎,今日复作清卿矣。

”及在吏部,属政塞道丧,若违忤要势,即恐祸不旋踵,虽以清白自守,犹不免请谒之累。

    二年,出为熊州刺史。

寻卒,年七十二。

   (节选自《北齐书·袁聿修列传》)

注:

①戢:

此处指深藏在心里。

②间(jiàn):

空隙。

此处指寻其间隙而非议之。

4、下列对文中画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彦深后被沙汰停秩 / 门生藜藿 / 聿修犹以故情存问来往 / 彦深任用 /铭戢甚深 /虽人才无愧 / 盖亦由其接引。

B.彦深后被沙汰停秩 / 门生藜藿 / 聿修犹以故情存问来往彦深 / 任用铭戢甚深 /虽人才无愧 / 盖亦由其接引。

C.彦深后被沙汰 / 停秩门生 / 藜藿聿修 / 犹以故情存问 /来往彦深任用铭戢甚深 /虽人才/ 无愧盖亦由其接引。

D.彦深后被沙汰 /停秩门生藜藿 / 聿修犹以故情存问 / 来往彦深 / 任用铭戢甚深 /虽人 /才无愧 / 盖亦由其接引。

5、下列对文中加线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辟”先指君主招来,授予官职,后来把官府征召授予官职也称“辟”。

B.“释褐”指脱去平民衣服,喻始任官职。

也指新进士必在太学行释褐礼,脱去布衣而换穿官服,及第授官。

C.敕:

汉时凡尊长或官长告诫子孙或僚属,皆称敕。

南北朝以后专指皇帝诏书。

D.刺史,又称刺使,其原来职责是巡行监察郡县。

后来地方的军政长官都称刺史。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袁聿修性格深沉而有见识,清净寡欲,与人无争,深受尚书崔休的赏识。

任博陵太守期间,大有政绩,声誉颇佳,得到远近百姓的称赞。

B.袁聿修他为政清静。

在信州的周围,御史都检举揭发出官员的不法行为,而御史竟然不到信州来,足见袁聿修所受到的信任。

C.信州百姓郑播宗等七百余人请求为袁聿修立碑,托中书侍郎李德林来撰写碑文以记述他的功德,有关部门为此上奏,皇帝下诏同意。

D.袁聿修在尚书省十年,没有接受过别人一升酒的馈赠。

尚书邢邵派人送去白绸,袁聿修没有受礼。

邢邵因此称之为清郎清卿。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时望多相器待,许其风鉴。

(5分)

(2)及在吏部,属政塞道丧,若违忤要势,即恐祸不旋踵,虽以清白自守,犹不免请谒之累。

(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两首诗词,完成8~9题。

唐崇徽公主①手痕②欧

欧阳修

故乡飞鸟尚啁啾,何况悲笳出塞愁。

青冢埋魂知不返,翠崖遗迹为谁留?

玉颜自古为身累,肉食何人为国谋?

行路至今空叹息,岩花野草自春秋。

咏怀古迹五首·其三

杜甫

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夜月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注:

①崇徽公主:

唐代宗时与回鹘和亲,以崇徽公主嫁其可汗。

据《唐会要》卷六载:

“公主,仆固怀恩女,大历四年五月二十四日出嫁回鹘可汗。

”②手痕:

在今山西灵台。

传说公主出嫁回鹘时,路经此地,以手掌托石壁,遂有手痕。

今灵台有一手痕碑。

8、同是咏叹远嫁,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中说昭君去世后“环佩空归夜月魂”,欧阳修在这里说崇徽公主是“青冢埋魂知不返”,一说魂归,一说魂埋,这是为什么?

请简要分析。

(5分)

9、《朱文公语录》推崇《唐崇徽公主手痕欧》这首诗颈联道:

“以诗言之,第一等诗;以议论言之,第一等议论也。

”对于这样的盛誉,你同意吗?

请结合诗句赏析。

(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只要自己的本心确实是美好的,就不要在乎别人是不是了解自己的心志。

(2)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

_______”两句借用设问句式和借景抒情手法,来表现自己的境况,表达了“迁谪意”。

(3)《己亥杂诗》中,龚自珍用移情于物的手法,抒发自己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  选考题

   请考生在第三、四两大题中选定其中一大题作答。

注意:

只能做所选定大题内的小题,不得选做另一大题内的小题。

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大题计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渐渐消散的炊烟

   老了。

这是老木最近的发现。

    慢慢的,就没了热度,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

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

老木挤巴几下眼睛,定定神,继续往山凹里望。

    记得还是放牛娃的时候,也喜欢坐在这块大石头上,往山凹里望。

那片竹林里,是二蛋、毛哥和三顺的家。

那长有一大团雪白梨花的梨树后面,是瞎眼奶奶家,眼睛虽瞎着,却灵醒得很,还没靠近梨树呢,就戳着棍子叫骂开了:

龟孙子,又磨牙了吗?

但真到梨子大了熟了,每家每户的娃,人手一个是棍打不动的。

那是小琴的家,她的笑声最好听。

那是黑妹家的两间茅草屋,她家最穷,她也最不讨人喜欢。

    老木闭着眼都能指出各家的位置。

小时候,老木还和伙伴玩过这样的游戏,就是根据各家屋顶上冒出来的炊烟,猜各家在烧什么好吃的东西。

老木是赢得最多的,也正是这一点,让伙伴们对他佩服得五体投地。

   老木笑了,露出豁了牙的嘴。

其实那算不上什么秘密的。

那时候,没有哪家有大鱼大肉吃,除了玉米、南瓜和山芋,就是想吃也吃不上。

谁家种了什么东西,什么东西种得多,哪天又收获了什么,在村子里窜上窜下的老木能不知道吗?

鼻子长,才是老木的神通。

    可如今不行了,那些像树林一样密的炊烟呢?

怎么就不见了?

二蛋的儿子是包工头,在城里买了房子,把二蛋老两口给接走了;黑妹考上了大学,据说当了官,早就把家给搬到了省城;瞎眼奶奶的儿子媳妇和孙子孙媳妇都在外打工,那一树梨子早就没人管了;三顺家的小子是最迟去打工的,据说也混得不错,一家人都带出去不说,连山场和田地都不要了。

   一个个乡里乡亲,都只剩下印象了,而且越来越模糊。

每次走过已经不再有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站上半天,总感觉门会突然打开,会有人笑嘻嘻地走出来,叫老木进去坐坐,喝口水,唠上一时半会。

可除了一刻不离跟随自己的阿黄,什么也没有。

总是阿黄的几声叫,把老木给唤醒,滞重的脚步才继续缓慢挪动。

    汪,汪,汪。

阿黄在叫了,有气无力的,就在身边。

以前的阿黄可不是这样。

记得儿子媳妇才出门那会,有老伴陪着,倒没感觉什么。

地种着,田耕着,孙儿孙女带着,照样其乐融融,只是多受些累,但老木心里踏实。

一场病,把老伴给送到了山上,再也不回来了。

儿子媳妇要老木一起出门,说一家人在一起放心,可老木不愿意。

    老木舍不下那几间土屋,只有在那屋里,身心才舒坦;舍不下田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那也是儿女呀,是自己的根;舍不下屋对面山上孤零零的老伴,谁去给她清除坟头上的杂草。

    阿黄是老伴走后的第三天头上出现的。

瘦得皮包骨头,一身的瘌子,是老木治好了它的病,然后收养了它,从此形影不离。

老木到哪,阿黄一准到哪,听到阿黄的叫声,老木才踏实。

可阿黄的皮也塌拉下来了,越发灰暗,声音早没了洪亮,以前一叫就是高亢的连声,现在成了短促沉闷的一下一下了。

    柿子树后面,有炊烟升起来了,若隐若现,淡淡的白。

老木来劲了,仔细地瞅。

老木站起身来,想看清楚,到底是哪一家。

老木成木桩了,好半天才跌坐回冰冷的石头,那是李家的女儿在给她娘做“三七”,根本就不是什么炊烟。

    想到李家嫂子的过世,老木又添了心事。

全庄子的人都来了,还站不满一堂屋。

最关键的,是没几个能做事的人。

一个个佝腰驼背,稍微出点力,就动弹不了了。

该走的程序省了大半,将就着才把人送上了山,抬棺的本家老二还闪了腰。

    等自己老了的时候,儿子媳妇又到哪张罗帮忙的人呢?

听说城里都是火化,以前老木一听到火化就动气。

人活一辈子吃苦受累也就罢了,死了连个全尸都没有,造孽呀。

可现在老木不这样想了,人死了,还知道什么呢,能肥几棵庄稼也算是做了好事。

烧就烧吧,总比没人料理要好。

    山凹里终于有炊烟袅袅地升起来了,甚至没有老木抽的烟锅里的烟浓厚,就那么稀稀落落着,不用风,转眼即逝。

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           (选自《天池小小说》2012年第9期)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5分)

A.小说第二段的景物描写“还怕冷,把云彩当衣服裹在身上。

还没了力气,直往西山里坠”运用了比拟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

B.每次走过无人居住的老宅,老木都会停留,觉得会有人走出来叫自己进去坐坐,写出老木人缘好,广受乡亲欢迎。

C.小说写老木对瞎眼奶奶、童年伙伴及游戏的回忆,又写昔日伙伴或搬走,或离乡外出打工,作者这样写是为了使今昔形成对比。

D.老木不愿意和儿子媳妇一起出门是因为舍不下那几间土屋,舍不下地里用汗水浸泡的庄稼,表现了老木对家园的眷恋。

E.老木以为杮子树后升起的若隐若现、淡淡的白烟是炊烟,结果不是,这引发了老木对李家嫂子丧事的感叹,引起了老木对自己身后事的担忧。

(2)小说中老木和阿黄的形象有哪些相似之处?

请结合文本作简要概括。

(6分)

(3)小说以“阿黄也沉默了,一双浑浊的老眼默默地望,老木也是,直到暮色像沉重的幕布,缓缓合拢……”结尾有什么好处?

(6分)

(4)小说以“渐渐消散的炊烟”为题,有什么用意?

(6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梁启超和他的子孙们 士者之风 满门俊秀

    2016年4月14日,梁启超最小的儿子,中国航天事业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梁思礼在京逝世。

这位被梁启超爱称为“老白鼻”(baby)的小儿子,圆了父亲梁启超的科技梦。

    1941梁思礼年赴美,在美国本来就读的是综合性的卡尔顿学院,但工业救国的思想,让他改学了工科,进入有工程师摇篮之称的普渡大学学习,进入了自然科学的研究领域。

他的大学生活相当清苦,在餐厅当洗碗工和侍者,暑假在纽约北面的银湖湾当救生员。

寒假,梁思礼又去罐头厂做工。

1949年,梁思礼获博士学位,和五姐梁思懿全家登上了“柯立芝总统号”轮船,驶向了新中国。

梁思礼曾经在接受采访时回忆说:

“父亲对我的直接影响较少,几个哥哥姐姐都受过父亲言传身教,国学功底数我最弱,但‘爱国’这一课,我不曾落下半节。

    天津市河北区民族路46号,有一幢白色的意式建筑,这里就是饮冰室,梁启超伏案奋笔之所。

他在这里写的“人必真有爱国心,然后方可用大事”,指引了梁家九子女未来的路。

梁启超九个子女,各个菁秀,其中三个成了院士。

    梁启超的长子梁思成是著名的建筑学家。

1924年赴美国留学,毕业于宾夕法尼亚大学建筑系。

回国后,他就去当时比较艰苦的东北大学,创办了我国北方第一个建筑系。

当时的东北大学建筑系尚属初建阶段,师资力量不齐全,林徽因成为梁思成属下唯一的一名专业教师。

   “九一八”事变前夕,梁思成夫妇离开东北大学回到北平加入中国营造学社,从事中国古建筑研究,改变了过去只注重文献考证的研究方法,组织调查队,从1931-1937年间走遍了华北地区,到偏僻的乡村探寻古代建筑,对诸如五台山佛光寺(唐)、太原晋祠(宋)等进行测绘、摄影、分析、研究鉴定,写出有科学价值的调查报告。

他是第一个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对我国古建筑进行分析研究的学者。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梁思成在大后方极端困难情况下,完成了我国第一部《中国建筑史》,填补了中国建筑史研究空白。

1945年抗战胜利后,梁思成创办了清华大学建筑系,并于1948年与弟弟梁思永一起,当选为第一届中国院士。

    梁思永是著名考古学家,曾赴美国哈佛大学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

1930年毕业后,回国做考古工作。

1931年参加河南安阳小屯和后冈的挖掘,秋季参加山东历城龙山镇城子崖第二次挖掘。

他的工作提高了中国考古发掘的科学水平,使之纳入近代考古学的范畴。

他主笔的《城子崖遗址发掘报告》是我国首次出版的大型田野考古报告。

考古界对龙山文化类型的划分,仍导源于梁思永半个多世纪以前的创见。

   “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他们又都和他们的父亲一样,有一颗爱国的心。

”梁启超的外孙女吴荔明提到梁家满门俊秀时,说:

“公公梁启超真可以含笑九泉了。

    梁启超的曾孙梁鉴说:

“梁家比较自由,关心孩子,又不干涉孩子的选择。

”这与梁启超对子女的教育方式分不开。

    他从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儿女们。

他很希望次女梁思庄学生物,但女儿兴趣不大,他便写信道:

“听见你二哥说你不大喜欢学生物学,既已如此,为什么不早同我说?

凡学问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往往事半功倍……不必泥定爹爹的话。

    梁家是一个温馨的大家庭。

几十年来,梁家的凝聚力始终很强。

他们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谁年龄最大,谁就是家里的“头”,经过民主协商,少数服从多数,家中一切重大事件都由他最终拍板决定。

   “我说你是人间四月天,笑声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四月天。

”当年,年轻的母亲林徽因为初生的梁从诫写下这首诗。

梁从诫曾是历史学家、出版社编辑。

1979年、1980年,他有两次在北京为美国访问团会见邓小平做翻译。

1993年,梁从诫开始关注民间环境保护活动,领导创建了中国第一家完全民办的环境保护组织“自然之友”。

“自然之友”成立后,他辞掉了公职,抛弃了待遇,先后开展了保护川西洪雅天然林、滇西北德钦县原始森林滇金丝猴、藏羚羊等工作,并参与可可西里地区的反盗猎行动。

    诫之子梁鉴说,“梁家几代人,体现着知识分子的良知,有‘士风’。

”对孩子品行的要求上,梁家的教育更倾向于传统的中国士人。

梁启超曾说:

“你如果做成一个人,智识自然是越多越好;你如果做不成一个人,智识却是越多越坏。

                                        (2016年04月26日《北京青年报》,有删改。

作者:

杨洋)

相关链接:

1、1974年,50岁的梁思礼从北京下放到河南正阳“五七”干校劳动,干校分配他当“猪倌”。

按说一个搞导弹的知识分子被派去养猪,这是对人才的极大荒废。

但是梁思礼从积极方面想,觉得这是对自己的照顾,此举正好逃离“文革”是非之地,精神上反倒落得轻松和愉快。

生性乐观的他,养起猪来也别有一番意趣。

每天梁思礼戴上套袖,穿上围裙,打猪草、拌猪食、清猪圈,干得高高兴兴。

梁思礼喂养的猪一听见他“啰啰啰”端来猪食的呼唤,都争抢着扒上圈墙。

看着肥头大耳、干干净净的“八戒”军团,梁思礼很有成就感,还特地和它们合影留念。

(节选自《科学导报》2016.03.11石磊)

2、为提高大型运载火箭的制导精度,专家梁思礼和他的同事们经过理论研究和反复计算,完成了关机方程和导引方程的推导,从而有可能用一个中速度、小容量的箭上计算机完成大型运载火箭的高精度复杂运算。

这样的制导方案和国外常用的平台式制导系统相比,具有突出的优点和创新,为我国惯性制导系统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途径。

 (《当代中国的航天事业》)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

A.梁思礼在卡尔顿学院怀着工业救国的思想,很快获博士学位。

他的大学生活相当清苦,靠打临工来维持生活。

B.父亲梁启超经常给孩子们讲课,虽然梁思礼国文课没怎么学,但爱国这一课他不曾落下半节。

C.梁思永的考古工作提高了中国考古发掘的科学水平。

梁思永半个多世纪以前对龙山文化类型的划分,考古界还在延用。

D.“滴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他们又都和他们的父亲一样,有一颗爱国的心。

”梁启超的外孙女吴荔明的这一段话,是为了证明梁家人没有辜负梁启超的期望。

E.梁启超从不把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儿女们,让他们自由发展,他很希望次女梁思庄学生物,但女儿兴趣不大,父亲只好写信表示顺从女儿的意愿。

(2)请用简要语言概括梁思礼、梁思成、梁思永三院士的成就。

(6分)

(3)文章多次引用梁家人的话,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6分)

(4)为什么说梁家“满门俊秀,有士者之风”?

请根据材料作合理探究。

(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0分)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

①只要抓住这根主线,我们对美日在南海的意图,就会减少_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