届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33990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94.8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届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届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届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

《届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届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届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docx

届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第一中学高三上学期月考历史试题

福建省三明市永安第一中学2019届高三

历史试卷

(考试时间:

90分钟;试卷满分:

100分)

★祝你考试顺利★

注意事项:

1、考试范围:

高考考查范围。

2、答题前,请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填写在试题卷和答题卡上的相应位置,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

用2B铅笔将答题卡上试卷类型A后的方框涂黑。

3、选择题的作答:

每个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择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4、主观题的作答:

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

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主观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5、选考题的作答:

先把所选题目的题号在答题卡上指定的位置用2B铅笔涂黑。

答案用0.5毫米黑色签字笔写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题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选修题答题区域的答案一律无效。

6、本科目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题卷、答题卡、草稿纸一并依序排列上交。

第Ⅰ卷(选择题,共60分)

一、选择题(共40小题,每小题1.5分,共60分。

请把答案填涂在答题卡相应的位置上。

1.吴光玲在《闽东传统民居的地理经济选择及文化内涵》一文中指出:

中国传统民居中,堂屋是住宅的主体,是宗法制家族的象征,是家族的礼制中心、教化中心。

据此推断,假如是在汉代,下图中有资格继承住宅的堂屋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宗法制。

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反映的是嫡长子继承制,③属于嫡长子,所以有资格继承住宅堂屋的是③,选C是符合题意的,正确;①不是嫡长子,选项A不符合题意,排除;②不是嫡长子,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④不是嫡长子,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故本题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宗法制

【名师点睛】此类试题可以采用“回归教材”法,其实教材才是任何命题者的重要依据,因为无论高考命题怎么变化肯定都会有教材的痕迹,正所谓“万变不离其宗”。

回归教材法就是利用试题的这一特点,将题干表述内容定位在教材中,紧紧抓住和教材相关的“蛛丝马迹”从而确定正确选项的一种方法。

2.某同学在进行研究性学习中,引用了下组数据。

结合所学知识,判断他可能研究的主题是

年代

道、路、省

州数

郡国数

县、邑、道、侯国等

户数(万)

西汉平帝(1—5)

13

103

1587

1223

唐贞观十三年(639)

10道

358

1551

唐开元二十八年(740)

15道

328

1573

841.3

宋开宝(968—975)末

297

1086

309

宋宣和四年(1122)

26路

288

1234

 

A.中国古代专制主义不断加强

B.中国古代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C.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制度的变迁

D.中国古代监察制度的演进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实际上考查的是对材料数据的分析。

由材料数据可知,从汉代、唐代到宋代,道、路、省等各级管理数量越来越多,即对地方管理越来越严格,中央集权不断地加强。

所以答案选B。

其他选项不符合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中国古代地方行政管理制度

3.《严州图经》是一部记载南宋时期严州(位于浙江)情况的史志。

下列各项在该图经中可能出现的有

①学校科举

②坊市

③所辖各县境图

④“机户”与“机工”

A.①②④

B.①③④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的是宋朝的状况。

①的“学校科举”从隋唐开始,直到清末才废除,故此项正确。

两宋时期,尽管废除了“坊市制”,打破了“坊”、“市”的界限,但②的“坊市”即“住宅区”和“商业区”还是存在的。

由题干的“图经”、“史志”可知③的“所辖各县境图”也可能出现。

而④的“机户”与“机工”,即资本主义萌芽,发生于明朝中叶。

所以答案选C。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宋朝的状况

4.苏州盛泽镇“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

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

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绸绫之聚亦且十倍。

四方大贾辇金至者无虚日……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上述材料可以佐证下列明清经济的哪一特点

A.区域性商人群体形成

B.工商业市镇繁荣

C.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

D.海外贸易的兴盛

【答案】B

【解析】材料没有反映商人群体的信息,故A项错误;材料反映了苏州盛泽镇从明初到乾隆时期,成为“邑中诸镇之第一”,体现了明清工商业市镇的繁荣,故B项正确;资本主义因素的萌芽的依据是雇佣关系,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苏州盛泽镇与海外贸易无关,故D项错误。

5.据研究,自明初到清末的500余年间,尽管全国总人口数量不断增加,但城市人口数量几乎没有变化,城市化进程陷入停滞。

其根源在于

A.君主专制的强化

B.“男耕女织”的自然经济

C.闭关锁国的政策

D.宋明理学的消极影响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自然经济的影响。

根据所学知识可知,由于“男耕女织”、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模式下,城市及其(手)工业、服务业发展所需要的市场、商品、自由劳动力等受到束缚;ACD三项对城市化进程有影响,但非根源。

所以答案选B。

考点:

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城市化

6.史书记载:

“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

材料反映了行省

A.代表中央治理地方

B.是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

C.与都省相互制衡

D.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行中书省与都省(中书省)为表里……常赋岁钞四百万锭,各省备用之外,入京师者二百八十万锭”,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行省代表中央治理地方,故A正确。

元朝的最高行政机关是中书省,故B排除。

材料无法体现与都省相互制衡,故C排除。

行省不是征收赋税的专门机构,故D排除。

考点: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行省制

7.下列属于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提出的观点是

A.“不尚贤,使民不争”

B.“静即含动,动不舍静”

C.“知是心之体,心自然会知”

D.“天行有常,不为尧存,不为桀亡”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A项是道家老子的主张,大意是不崇尚名利,使百姓不为争名夺利而不和;C项是王阳明的思想,大意是认为心是万物本源,理在心中;D项是荀子的思想,大意为大自然的运行有其自身规律,这个规律不会因为尧的圣明或者桀的暴虐而改变。

B项是王夫之的思想,大意说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而言的,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

考点: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明清之际的儒学思想·明清批判思潮(王夫之、黄宗羲和顾炎武的思想)。

8.清《景德镇陶录》载:

“景德……业制陶器,……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如鹜。

……景德镇属浮梁之兴西乡……以致陶之业、陶之人,及陶中所有之事,几皆半于浮。

”材料表明当时景德镇

A.制瓷业开始兴起

B.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

C.全员参与瓷器生产

D.民营手工业产品已占领整个市场

【答案】B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解读材料和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由“四方远近,挟其技能以食力者,莫不趋之若鹜”可知当时已经出现靠出卖劳动力谋生的群体,故本题选B项。

A项不符合史实,东汉早已有制瓷业;C项从材料无法体现;明朝中后期以后,民营手工业居于主导,但不是占领了整个市场,D项表述错误。

9.“我党为保存红军的有生力量,把主力从过去的苏区撤出。

目的是要在中国西部的广阔地区建立新的根据地。

”这份向共产国际的汇报说明共产党准备

A.开始武装反抗国民党

B.创建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C.战略转移,突围长征

D.纠正“左倾”错误

【答案】C

10.吴晓波在《跌荡100年》中认为,“在1919年的5月、6月间,如果没有商业团体及工人的支持,‘五四运动’仅仅是一场激动人心的学生抗议而已。

在青春激荡的天安门广场的背后,以工人和企业家为主体的商业力量就是那些起着重要的作用,却不被人注意到的‘广场背后’的人。

”材料最能说明五四运动

A.工人和企业家跃升为新兴政治力量

B.得到先进知识分子领导

C.是一场广泛的群众性的爱国运动

D.促使国人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中“以工人和企业家为主体的商业力量就是那些起着重要的作用,却不被人注意到的‘广场背后’的人”,可知五四运动不单单是是一场“一场激动人心的学生抗议”,而变为了广泛的群众性的爱国运动,故选C。

A应该是在维新变法期间,BD与题意无关,故排除ABD。

11.1931年,《中国矿业报告》记载:

“能与外煤相竞争者,唯山东枣庄中兴煤矿公司。

”至1936年底,中兴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矿井和台枣铁路,还拥有3个大公司、5个厂、29个分销厂以及码头等设施。

此时,中兴煤矿公司的发展主要得益于

A.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

B.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

C.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兴起

D.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据材料“1931年至1936年底,中兴公司已拥有3座近代化的大型矿井,还拥有3个大公司、5个厂、29个分销厂以及台枣铁路、码头等设施”,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当时南京国民政府政策的支持、鼓励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如国民经济建设运动,故B.正确。

列强暂时放松了对华侵略,在一战期间,故A.排除。

群众性反帝爱国运动兴起,也在一战期间,故C.排除。

西方国家的经济危机,属于外因,故D.排除。

考点: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原因

【名师点睛】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走过了一条艰难曲折的发展道路:

产生于两次鸦片战争后的19世纪六七十年代;初步发展于甲午战争后;进一步发展于20世纪初;短暂繁荣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列强无暇东顾的间隙;南京国民政府前期,政策的支持、鼓励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日益萎缩于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新中国成立后,走上社会主义道路。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代表着中国经济近代化的进步方向,但始终没有成为近代中国社会经济的主导形式。

12.下表是晚清政府进出口贸易表(单位:

两白银),从该表可直接得出

年份

进口

出口

1885年

88200018

65005711

1895年

171696715

143293211

1905年

447100082

227888197

1911年

471593943

377338166

 

A.中国民族工业获得初步发展机会

B.进出口增长源于宽松的社会环境

C.清政府面临贸易结构失衡的困境

D.对外贸易的增长根本原因是清末新政

【答案】C

【解析】从表格数据分析可以看出晚晴政府的进出口不平衡存在着贸易逆差的严重问题,同一时期出口小于进口,故C项正确。

A项错误,民族工业发展的情况材料并不能直接得到反应;B错在“宽松”,D不符合史实,排除。

13.“晚清载泽说:

“我国道光以前,财权操自户部,各省不得滥请丝毫。

咸丰以后,各省用兵,大吏率多自筹,从未仰给京部!

”这反映了晚清

A.民族危机加剧

B.君主专制得到加强

C.土地兼并严重

D.中央集权受到冲击

【答案】D

【解析】“咸丰以后,各省用兵,大吏率多自筹,从未仰给京部”说明地方掌握了财权,这冲击了中央集权,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出民族危机的加剧,故A项错误;君主专制得到加强从材料中体现不出,故B项错误;材料和土地兼并严重无关,故C项错误。

点睛:

反映类选择题考查考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能力,解题的思维过程是“现象——本质”。

本题的现象是“咸丰以后,各省用兵,大吏率多自筹,从未仰给京部”,这从实质上说明清朝晚期地方督抚掌握了兵权和财权,这是对中央集权的严重冲击。

14.有学者认为宋代的中国是一个平民兴起的社会。

能佐证这一观点的文化现象包括

①印刷术的改进推进了文化的普及工作

②词成为文学的主流形式

③京剧等剧种成为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

④《清明上河图》等市井风俗画的出现

A.①②③④

B.②③

C.①③④

D.①②④

【答案】D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京剧是国粹,但是京剧并不是属于平民的,京剧这个文化现象是不能表明平民兴起的,所以在本题中凡是含③均是错误的,而其他的三个选项的文化现象是均能表明平民兴起的,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D。

考点:

古代中国的科学技术与文学艺术•京剧等剧种的产生和发展、文学绘画成就•平民文化

15.“民族主义有时候是一种激发大众爱憎和造就大众理想的信念,与此同时,非理性的排他意识也会在此过程中得到最大限度的渲染,暴力由此找到了滋生的场所”。

下列各项与材料观点相符的是

A.魏源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

B.洋务运动

C.义和团运动

D.新文化运动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19世纪末,面对列强肆无忌惮的侵略,中国人民挺身而出,掀起了义和团运动。

义和团运动提出了“扶清灭洋”的口号,在反对外来侵略的同时也表现了盲目的排外情绪,反对一切带有外国色彩的事物,故选C项。

AB项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所以不符合题意。

D项批判中国传统文化,主张学习西方民主思想,所以不符合题意。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1840至1900年间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义和团运动

16.蒋介石、周恩来率领国民革命军东征棉湖是为统一广东而发动的一次重要战役,揭阳学宫是当时蒋介石、周恩来下榻之处,现今成为学宫的一个重要历史遗迹,这件事发生在

A.抗战时期

B.解放战争时期

C.国民大革命时期

D.国共十年对持时期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在做本题时一定要注意“国民革命军”这个字眼,“国民革命军”是中国近代历史上一支非常重要的军队,这支军队出现于国共两党第一次合作的国民大革命时期,其他三个选项也没有“国民革命军”,所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只能是C。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国民革命•国民革命军东征棉湖

17.1906年除夕,两广总督岑春煊发布谕告,自次年正月起,废除“婢膝奴颜,有伤气节”的下跪请安,大小官员相见,概用长揖;同时废除禀帖中“卑职”等用语。

此后湖北、江苏、河南等省纷纷效仿。

这种现象说明

A.传统社会生活方式开始发生变化

B.晚清时期封建陋习已基本被清除

C.部分清廷官员逐步认同近代观念

D.晚清时各省已摆脱中央政治控制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近代中国社会习俗的变化。

注意题干中的时间是1906年,虽然伴随着列强的侵略,西方的民主思想和习俗观念传入中国,但当时旧的传统还是社会的主流;而广东开放较早,受西方影响较深,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一定变化。

故C项符合题意。

所以应选C。

A中开始错误;B中消除错误;D中摆脱错误。

考点: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

18.陈旭麓先生在《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说:

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

”同时指出“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

”陈旭麓的论述旨在强调

A.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B.袁世凯上台符合法律程序

C.社会动荡需要强势人物

D.袁世凯上台利于社会发展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由材料中袁世凯上台的背景可得出正确的结论。

袁世凯当时是清政府的总理大臣,掌握着北洋军队,又有帝国主义国家的支持,所以符合材料的“革命过后的社会民众心理“呼唤一个能迅速结束动乱、稳定政局的人物”这个主客观条件。

加之材料中又阐述“袁世凯是选举出来的,于法有据。

”所以可得出A项是正确的。

BC断章取义,说法不全面,排除;D项题干没有体现。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辛亥革命•袁世凯上台具有必然性

19.1889年,张之洞在《筹设炼铁厂》写道:

“臣愚以为华民所需外洋之物,应悉行仿造,虽不尽断来源,亦可渐开风气。

……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则少漏一分之财。

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转移于无形者。

”材料表明兴设炼铁厂的初衷之一是

A.辅助官办军事工业

B.满足人们生活需求

C.加快民族工业发展

D.维护民族经济权益

【答案】D

【解析】依据材料“在我多出一分之货,则少漏一分之财。

积之日久,强弱之势必转移于无形者”可以看出张之洞主张设立炼铁厂的目的是为了抵制列强的经济侵略,体现了维护民族经济权益。

故D项正确。

A项从材料中看不出,故排除。

铁厂的设立并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故B项错误。

张之洞设立的炼铁厂属于洋务企业,不是民族工业,故C项错误。

20.有学者认为:

民族革命与政治革命搅和在一起是近代中国政治体制转型的一个重要特点。

辛亥革命基本完成了前一个历史任务,但没有完成后一个历史任务。

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和历史局限性就在这里。

该学者对辛亥革命的认识

A.是结合近代中国国情的具体评价

B.认为辛亥革命实现了民族独立

C.认为辛亥革命无助于政治近代化

D.指出了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局限

【答案】A

【解析】材料中提到“辛亥革命基本完成了前一个历史任务”,即完成了民族革命。

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贵族的专制统治。

材料“但没有完成后一个历史任务”即没有完成政治革命的任务,根据所学可知,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后进入北洋军阀的统治时期,辛亥革命没有完成反封建的任务。

该学者既点明了辛亥革命的历史贡献,又点明了辛亥革命的历史局限性,是结合近代中国国情的具体评价,故D项错误,A项正确。

B项说法不符合史实,排除。

辛亥革命推翻了满清贵族的专制统治,有助于政治的近代化,故C项错误。

点睛:

民族革命、政治革命、社会革命的内容及原因:

内容:

1.民族革命——以革命手段推翻清王朝

2.政治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3.社会革命——实现土地国有,改变封建土地所有制

原因:

1.清统治者已为帝国主义侵华工具

2.推翻清政府,还要铲除君主专制

3.解决革命后社会发展问题

21.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期,国民党政府承认各党派的合法地位,召开国民参政会,吸收部分共产党人和进步人士参加政府的抗战工作,并还公开拒绝和驳斥日本“共同防共”的谬论。

这表明

A.日本全面侵华战争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建立

B.国共合作促进了中国民主政治的发展

C.国民党放弃了反共反人民的政治立场

D.国共合作是政治、经济、军事的全面合作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阅读史料提取有效历史信息的能力。

由“第二次国共合作初期”可知是抗日战争的初期。

联系已学知识可知,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在民族危机下国共携手再次合作,在此情况下,国民党采取了一系列积极的民主举动,因此A符合题意,而B、C、D的表述与题干主旨无关,且不合史实,故选A。

考点:

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抗日战争

22.公元前480年,波斯入侵雅典。

最终雅典人决定放弃雅典城,全体公民上船与波斯人决战。

作出这一决定的应该是

A.公民大会

B.五百人议事会

C.执政官

D.民众法庭

【答案】A

【解析】试题分析:

尊重材料是做对历史题目的唯一秘籍。

而通过仔细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不难发现,执政官是罗马的而不是雅典的,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均是雅典的,但是五百人议事会和陪审法庭均不是最高决策机构,公民大会才是雅典的最高决策机构,所以作出这一决定的应该是公民大会。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雅典民主政治•公民大会

【名师点睛】需要每一位考生特别注意的是高考解题最有效的方法就是排除法,因为高考题基本都是新材料、新情景,材料陌生,选项陌生,正选方法一般很难一时选出正确答案。

运用排除法需要把握三个原则:

一看选项是否和史实相符;二看选项是否符合材料信息;三看选项是否能够全面反映材料主旨信息。

23.随着罗马帝国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

为此,罗马统治者在法律上采取的有力措施是

A.沿用习惯法

B.制定《十二铜表法》

C.实施万民法

D.推行公民法

【答案】C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材料中“随着版图的拓展,国际交往的扩大,商品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在政治经济活动中也产生了许多新问题、新矛盾”说明此时罗马国家已经由共和国走向罗马帝国时代,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罗马法律也由共和国时期的公民法发展为万民法,所以答案选C,ABD三项与上述史实特征不符。

考点:

古代希腊、罗马·古代希腊、罗马的政治制度·罗马法。

24.用法律保护个人权利,明确所有权归属,这些正是自由交易和市场形成的前提……很多学者才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

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这段材料说明

A.罗马法导致自由市场经济形成

B.罗马法维护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C.罗马法影响公司组织的诞生

D.罗马法具有进步性和时代的局限性

【答案】D

【解析】从材料“把发明公司的荣耀归于罗马人”可以看到罗马法的进步性,从材料“真正公司时代的到来,还要在人被进一步解放之后”可以看到罗马法的时代局限性,故D项正确。

“自由市场经济”“公司组织”属于资本主义社会范畴,而罗马属于奴隶社会,故A、C两项错误。

B项是对材料进行的片面分析,只说了其中的一部分内容,故B项错误。

25.“拜占庭灭亡之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在惊讶的西方面前展示了一个新世界……在它的光辉形象面前,中世纪的幽灵消逝了。

”材料中“新世界”的重要特质是

A.人文精神

B.人民主权

C.法律至上

D.否定教权

【答案】A

【解析】根据所学可知,“拜占庭灭亡之时抢救出来的手抄本,罗马废墟中发掘出来的古代雕像”,指的是留存下来的古希腊罗马文化,其闪烁的人文精神的光芒得到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认同,成为反对中世纪基督教神学的旗帜,故A项正确。

材料反映的是文艺复兴时期,而人民主权、法律至上、否定教权是启蒙运动时期提出的主张,故BCD三项排除。

26.“随着16世纪的开始,批评之声变得强烈起来,许多人自忖他们的救赎是否为良人所握。

”这段记载中“批评”的对象可能是

A.欧洲宗教改革家

B.罗马天主教会

C.新兴的资产阶级

D.各国封建君主

【答案】B

【解析】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的是宗教改革。

根据所学知识,1517年(与题干的“16世纪的开始”相符)宗教改革开始,人们怀疑、批评罗马天主教“因行称义”的救赎方式,故B项正确。

在宗教改革中,ACD都是“批评”者。

考点:

西方人文精神的发展·宗教改革·宗教改革批判对象

27.近代西方某航海家在其《航海日志》中写到,“两位陛下决定派我前往印度,以熟悉它的国土、人民和君主,了解他们的风俗习惯并带回如何能使他们皈依我国神圣宗教的经验,便不走通常的东行陆路,而走向西的海路。

这条路,据我们所知,迄今尚无人走过。

”这位航海家应该是

A.迪亚士

B.达·伽马

C.哥伦布

D.麦哲伦

【答案】C

【解析】根据材料“便不走通常的东行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