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史自考试题及答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35007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22 大小:34.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近代史自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2页
近代史自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2页
近代史自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2页
近代史自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2页
近代史自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2页
近代史自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2页
近代史自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2页
近代史自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2页
近代史自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2页
近代史自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2页
近代史自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2页
近代史自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2页
近代史自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2页
近代史自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2页
近代史自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2页
近代史自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2页
近代史自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2页
近代史自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2页
近代史自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2页
近代史自考试题及答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2页
亲,该文档总共2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近代史自考试题及答案.docx

《近代史自考试题及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近代史自考试题及答案.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近代史自考试题及答案.docx

近代史自考试题及答案

2018年近代史自考试题及答案

  简答题:

  1、试析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原因。

  

(一)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和发展,它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的最基础的条件。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a.新航路开辟后,英国成为大西洋航路的中心,便利了英国的海外贸易和掠夺。

  b.海外贸易的拓展,推动了英国工业革命的发展,手工工场在制呢、采煤、炼铁、造船等领域建立并得到发展。

  c.随着制呢业的发展,“圈地运动”愈演愈烈,英国农村出现许多的资本主义牧场和农场,同时出现农业工人。

在英国,资本主义已深入农村。

  

(二)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形成,他们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主要推动者和领导阶级,是资产阶级革命运动兴起的必要条件。

  海外贸易和掠夺的进行,圈地运动的发展,使英国的银行家、大商人和手工工场主积累了大量的资本,逐渐形成新兴的资产阶级。

在农村经营农场和牧场的农场主和牧场主,有的也经营工商业,他们成为新贵族,同其他资产阶级分子有着共同额利益。

  (三)客观条件——海上霸权的确立

  16世纪统治英国的都铎王朝在竭力削弱旧贵族的势力,同时鼓励工商业和海外掠夺,打败了老牌的殖民强国西班牙,建立了海上霸权,这一切客观上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四)根本原因——封建制度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随着英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封建专制统治和资本主义发展的矛盾,成为英国社会的根本矛盾,它们矛盾的不断激化,最终成为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根本原因。

  (五)直接原因——封建王朝专制统治导致阶级矛盾的激化

  17世纪,斯图亚特王朝厉行专制,经常触犯到资产阶级的利益。

又实行宗教专制,迫害“清教徒”。

导致阶级矛盾激化。

  (六) 思想基础——清教运动

  宗教改革后,英国国教在英国确立统治地位,清教运动主要目的是清除国教中的天主教残余,这与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有非常多的共同要求,这一时期的资本主义并未取得对封建主义的绝对优势,资产阶级还没有形成完整的、成熟的理论体系,借助清教运动这一形式成了资产阶级的反封建斗争的主要选择,它成了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

  2、简述平等派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作用及其思想影响。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激进民主派。

代表小资产阶级利益。

成员有中小店主、手艺匠、帮工、学徒以及公簿持有农等。

领袖为J.李尔本。

平等派的思想主要反映在李尔本、R.奥弗顿、W.沃尔温等人的著作中,其理论基础是人民主权说和自然权利说。

第一次内战期间,平等派的思想已在伦敦和其他一些地区传播。

1646年,从一个思想流派形成为一个政治派别。

平等派主张:

未来的国家应该是共和国;废除王权和上议院;由人民选举产生的下议院享有最高权力;扩大选举权;消灭专卖权和垄断,实行自由贸易;减轻赋税,取消什一税、消费税和关税;将被圈占的土地归还农民等。

  1647年4月底,在平等派思想影响下,新模范军的士兵选出自己的代表——鼓动员与军官代表共同组成全军会议,同议会里长老派作斗争。

1647年8月6日军队开进伦敦,驱散了议会里反对他们的长老派议员。

接着,军队里以O.克伦威尔为首的高级军官和平等派士兵之间的矛盾迅速上升。

独立派高级军官主张建立立宪君主制,实行有财产资格限制的选举权。

平等派的一些代表则主张建立一院制的共和国,实行成年男子普选权。

双方相持不下。

克伦威尔下令休会。

11月15日在魏尔军事检阅时,平等派士兵企图趁机起义,遭克伦威尔镇压,士兵阿诺德被当场枪决。

1648年第二次内战起,独立派、平等派重新联合,击败王党。

1649年共和国成立后,平等派继续为实现他们的理想与克伦威尔等新当权者作斗争。

当年春,平等派的士兵在伦敦和牛津郡发动起义,均遭到镇压。

后来,平等派分裂为许多小的派别,逐渐衰落。

  平等派:

1646年7月,主张政治平等、主权在民。

  3、分析法国成为启蒙运动中心的原因和特点。

  原因:

第一、法国是欧洲各国中封建统治最顽固、最反动的堡垒,是封建制度的最高典型,法国社会中第三等级与特权等级之间的矛盾特别尖锐,而封建制度的危机又空前严重,这就为启蒙运动的出现提供了社会基础;第二、法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新兴资产阶级力量的日益加强,形成了一批既有经济实力,又有文化教养的新兴阶级的代表,为启蒙运动的掀起提供了阶级基础;第三,教权势力的顽固和疯狂,迫使新兴阶级的思想家抛开宗教外衣,投向公开的理性宣传,而近代科学的兴起和英国革命的成功,则为启蒙运动的兴起提供了科学依据和理论实践经验,从而使法国的启蒙运动成为欧洲之中心

  特点:

a、目标明确。

启蒙思想家的锋芒所向十分明确,即反对王权、神权和特权,努力改变旧制度,建立新体制,各个启蒙思想家之间虽然存在着分歧和争论,但只要涉及到封建专制统治与反动的教权势力,他们总是采取共同行动,而且每个启蒙学者都根据各自研究的领域,积极宣传“理性”与科学,始终把主攻目标对准专制王朝与天主教会。

他们高唱“理性”的赞歌,向往“理性的王国”,提倡用理性作为衡量一切、判断一切的尺度,把封建专制制度比作漫漫长夜,呼唤用理性的阳光驱逐现实的黑暗,消灭专制王权和贵族特权。

强调只有科学才能使人正确认识自然,破除宗教迷信,从而增进人类的福利,实现美好的自由、平等、民主的新社会。

  b、思想一致。

启蒙思想家都有基本相同的哲学理论作为指导思想,这就是怀疑论、自然神论和无神论。

在启蒙思想家中,虽然多为自然科学家、历史学家、经济学家和文学家,而哲学家只占少数,但他们的思想和理论却在启蒙运动中起着主导作用,那些虽没有哲学著作的启蒙学者,也奉行着大体一致的哲学信仰,而且在启蒙运动的不同发展阶段上成为批判宗教神学的有力武器。

怀疑论成为启蒙运动准备阶段的思想先导,而自然神论则成为启蒙运动发展阶段的思想家的标记,无神论则把启蒙运动推向更高的成熟阶段。

正是在这种哲学思想的指导下,才使启蒙运动经久不衰,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哲学革命成了政治革命的先导,并使启蒙运动具有明确的行动纲领。

  c、行动坚决。

启蒙思想家都正视现实,认真思考,联系群众,不畏强暴。

他们深入社会,细心观察,对封建社会的种种弊端进行独立思考展开无情抨击,提出了理想社会的蓝图,为之进行不息的斗争。

他们以人民自居,以宣传群众,启迪民智为己任,为使群众改变旧观念接受新思想,他们出版专门的学术、理论著作外,还出版了普及性的通俗读物,还运用小说、戏剧、诗歌等文艺作品让更多的下层群众了解新观念。

因此,不少启蒙思想家都是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多面手,例如伏尔泰,不仅著有哲学著作,还发表了大量的史学著作、文艺小说、戏剧和诗歌,堪称为启蒙运动的导师和领袖。

这些思想家,常常冒着上断头台、坐牢和流放的危险,为追求正义、向往光明而贡献出自己的全部智慧。

启蒙运动虽然有种种共同的特点,但在如何改变封建制度上,却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差别,反映出各派思想家的不同政治主张。

  4、列举西欧启蒙运动中对后世影响较大的思想家及其主要思想主张,并简要说明其影响。

  1)  霍布士:

霍布士在其代表作《利维坦》中,全面阐述了他的政治社会思想。

他提倡社会契约说,认为专制君主制是国家组织的最好形式,这种思想代表了资产阶级化的贵族和大资产阶级集团的利益。

霍布士对于洛克和18世纪欧美资产阶级思想家产生了重大影响。

  2)  约翰·洛克:

洛克提倡社会契约说,主张君主立宪。

他首次提出国家分权的学说。

他的思想奠定了近代资产阶级国家观的基础,其分权主张被孟德斯鸠发展为三权分立的国家学说,成为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立国的基本原则。

  3)  伏尔泰:

伏尔泰对天主教进行了严厉批判,提倡自然权利说,反对君主专制制度,赞成实行开明制度,但对人民抱有很大的偏见。

伏尔泰大胆揭露法国旧制度的一切弊端,并且向愚昧和无知宣战。

  4)  孟德斯鸠:

孟德斯鸠的代表作是《论法的精神》。

他不但抨击了暴君政体,而且还研究防止或避免出现暴君政体的具体办法,提出“三权分立”学说,为资产阶级国家的政体构成提供了理论依据,他是资产阶级法学的奠基人,对各国资产阶级政治和法律的确立起着重大的推动作用。

  5)  卢梭:

小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思想家卢梭的代表作是《社会契约论》。

他提出了人民主权的思想,认为自由、平等是自然赋予每个人的权利。

反对三权分立学说,主张人民的意志高于一切。

其主张为法国大革命和美国革命提供了思想指导,为欧洲现代政治体制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5、请指出美国1787年宪法的主要内容。

  1)  (联邦政府与各个州政府的分权)新宪法总的精神是:

联邦政府(亦即中央政府)的权力大大加强,各州仍保留相当大的独立性。

  2)  (行政)以总统为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总统由选民间接选出。

总统的权力相当大,他享有行政、军事大权及部分的立法权。

  3)  (立法)国会由参议院和众议院组成。

法律只要由国会两院通过,总统批准,即可生效。

  4)  选举众议院议员的选民资格,宪法没有明文规定,而是留给各州自行处理。

但是联邦宪法没有对于任何联邦官职加以财产资格的限制。

  5)  (司法)设置最高法院作为最高司法机关。

法官由总统任命,并取得参议院的同意,其任职是终身的。

  6)  实行三权分立。

美国保守派在《联邦宪法》中确立“三权分立”原则,都是为了限制人民的权力。

  7)  《联邦宪法》对于人民的民主权力只字未提,后来在民主分子的激烈反对下补充的《权利法案》中确立了人民应该享有的权利。

  6、试分析法国大革命的前提条件、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前提条件:

资本主义经济有了更长足的发展,资产阶级力量更壮大;经历了较为彻底的思想解放运动,思想更成熟,已经不再打着宗教旗帜进行革命,而是以理性主义为核心,提出较完整的推翻封建专制统治的理由和将建立的资本主义国家的雏形;在革命过程中,始终坚持民主、自由的原则。

  特点:

法国人民所具有的追求民主,热爱自由的精神。

法国大革命是一场典型的自下而上革命,其中失控的暴力正是人民群众作用的结果。

从一开始,革命的导火索就是完全没有组织的街头武斗,革命者们在街头演讲鼓动更多的人反对国王,到最后,众叛亲离的国王只能依靠瑞士雇佣军来保护。

狂乱的巴黎市民在解除了这些雇佣军最后的武装之后,用极其残忍的方法杀死了这些瑞士人。

  意义:

  1、法国大革命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最彻底的一次资产阶级革命,摧毁了法国一千多年来的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2、在法国大革命中,资产阶级与人民结成联盟,抛开了宗教的外衣,充分显示了人民群众的力量,使整个革命沿着上升路线前进,一直进行到胜利,这是一次人民的革命。

  3、法国大革命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的基础,有力地推动了整个欧洲的反封建斗争,加速了欧洲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也促进了拉丁美洲民族独立运动。

  7、用具体史实说明人民在革命中的作用。

  人民群众发起了法国大革命(攻占巴士底狱)并一次又一次推动大革命的进展(以后的两次起义)直至将大革命推向高潮(雅各宾专政),总体说来,人民在法国大革命中的作用是发起,并在危难中拯救大革命,一次次的推动大革命进行,直至最终胜利。

  ①促进了1789年7月14日革命的胜利。

1789年法国绝对君主制面临危机,代表资产阶级的第三等级代表争取了贵族和僧侣两个特权等级,成立了国民议会,与君主权力分庭抗礼,决定树国家法律的权威,限制国王权力,要求实行彻底的财政行政改革,而国王却撤换了主张改革的财政总监内克,并调动军队准备镇压。

国民议会在网球场开会与国王对抗,巴黎人民支持国民议会,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狱,分化瓦解了国王的军队,使国民议会取得胜利,帮助资产阶级掌握了国家权力,迫使国王召回内克,承认暴X合法。

  ②促进了封建制度的废除。

1789年8月4日晚,国民议会中的贵族议员诺亚伊子爵提出无偿废除封建力役、农奴制及其他人身劳役,一切封建权利可由公共团体赎买或付现金,或依据公平估价交换,全国都应按每人收入比例交税——即取消免税权。

8月4日晚的提议8月5日作为国民公会法颁布,这项法律大大限制了封建贵族的权利和一部分大资产阶级的权利,是法国革命史上有重要意义的事件。

这项法令的通过有着农民起义的背景。

1789年春天在普罗旺斯、坎不雷依,皮卡底、巴黎及凡尔赛周围发生了暴X,7月14日巴黎群众攻占巴士底狱的消息传到农村后,发生了大规模起义,起义地区包括诺曼底的波卡日、诺尔省、桑布尔南部、法郎士—孔代、玛耐,矛头对准贵族和沉重的税赋,农民要求废除封建权利,他们烧毁了贵族的城堡和档案室。

除此以外,在香槟、博丰、麦耐、甫特、鲁弗克地区又发生起义,几乎遍及全法国。

农民冲向领主城堡,查抄领主地契和税务证书,并放火焚烧了这些证书,有些领主拒不交证书契据,被杀,城堡被烧。

8月4日法令还是在这种背景下提出和通过的。

  ③促进了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

7月14日以后,各省三个等级多组成永久委员会(即革命市府)取代了旧市府,取代了王权,人民在这个政权更替的运动中发挥了很大作用,例如在第戎、蒙俾利埃和柏宗松等城市,新的市府由公民大会选出。

有些地方旧政权反抗这种政权的更替,人民便发动起义迫使他们就范。

例如斯特拉斯堡的市政厅就是人民起义者攻下来的。

地方的乡村、小市镇在人民运动的推动下政府也有了更新。

许多市府中的人甚至是不会读书写字的人,新市府是自发产生的。

  在人民运动的推动下,法国各地城市行政当局普遍更新,例如第戎、帕米埃市府职能只保留了一小部分;在波尔多旧市府职能只限于治安,成立了新的革命委员会,总管其他事务,在昂日和海诺成立了新委员会处理行政事务,总之,王权的影响在消退,特权在消失,所有旧制度时代的总督失去了职位,税收中止,地方行政当局有了自由行动的倾向。

  ④促进了法国从绝对君主制到立宪君主制的转变。

10月5日巴黎大批妇女向国王和议会所在的凡尔赛进军,6日见到国王。

他们要求国王到巴黎去,在人民的压力下,国王同意与议会迁到巴黎,受制于人民。

1789年10月10日,议会宣布法王路易十六从以往的上帝的代表者、法兰西及那瓦尔王变成为“承上帝及国家宪法之命的法兰西王”,国王被迫接受已制定的宪法条文。

这使法国从一个绝对君主制的国家变成了君主立宪制的国家。

  ⑤促进了法国从君主立宪制向议会共和制的转变。

1789年革命取得了第一阶段的胜利以后,法国政治斗争中,资产阶级与代表封建势力的国王的斗争成了主要矛盾。

国王里通外国,与国内外封建势力勾结,企图恢复绝对君主制。

议会中的资产阶级采取措施进行抵制,但力量薄弱,议会在受到国内外封建势力威胁时虽然发生了制裁流亡贵族和反抗派教士的法令,提出了推翻君主制的主张,但没有力量实现这些主张。

  人民运动促成了君主制残余的消灭,从1792年到6月20日到8月10日,巴黎人民组织了大规模示X、罢工、宣传活动,形成了起义领导机构。

8月10日,人民武装打败了守卫王宫的瑞士兵和禁卫军,国王逃到议会,议会停止国王权力。

8月10日以后巴黎市府采取了措施:

①阻止同情国王的人参加新的国民公会选举,②封闭了所有王党报纸,将印刷机分给各爱国报馆,③要求议会在公务员名册上除去国王的名字,得到议会批准,④建议议会在选举时用高声唱名投票,得到议会批准。

此外,外省人民也展开了争取共和议会制的斗争。

  选举于9月2日举行,由于各地选举议会中没有王党、君主立宪派的贵族投票,采取高声唱名法,驱逐了有反动思想的可疑公民,保障了君主制残余的消灭和资产阶级的胜利,这个结果是与人民争取共和制的斗争和措施分不开的。

  ⑥促进了代表下层小资产阶级和人民的政权——革命政府的建立,进一步瓦解了封建关系。

1792年第一共和国建立以后,当权的吉伦特派把持的国民议会在国内实行自由经济政策,宽恕反动的国王路易十六;在对外政策上,主张依靠武力兼并邻国,强制建立法国政权。

吉伦特派的目的,是不惜保留国内封建势力,不惜进行征服性的对外战争,去保存工商业资产阶级的统治地位。

吉伦特派在国内与对外政策上一再失败,战争失利、总司令杜木里埃叛变、物价高涨、人民生活困苦。

法国革命的成果再次受到威胁,山岳派和雅各宾俱乐部决心清除国民公会中的吉伦特派势力,人民群众采取了支持山岳派的行动。

3月10日的华尔勒、雅各·卢为首的代表下层人民群众的忿激派企图发动一起群众暴X,其目的要清算吉伦特派领袖罗兰、布里索,并处死囤积者和投机者,不幸此次行动失败了。

4月,山岳派利用人民的情绪和意愿鼓励人民群众向国民公会请愿,逮捕吉伦特派议员。

人民群众于4月8日提出了审判吉伦特派领袖人物微尼奥、加德、蒲佐的主张。

10日,粮食市场区进一步提出从议会中驱逐22名吉伦特派议员的要求,围绕这个要求形成了1793年5月31日—6月2日的暴X。

这次暴X胜利地清除了吉伦特派在议会中的首脑人物,人民群众将权力归还给山岳派控制的救国委员会,保证了代表下层小资产阶级和人民群众的山岳派于此后不久建立了议会寡头制,即代表下层小资产阶级和平民利益的革命政府制度。

在革命政府制度下,山岳派实行了统制经济、限价政策、恐怖政策、中央集权政策,保证了法国对欧洲封建列强战争的胜利,将土地进一步分成小块出售给无地农民从而彻底摧毁了农村中的封建关系。

  综上所述,在法国大革命沿着上升路线发展时期,人民群众推动了革命的前进和政体的变革,在法国革命史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

  在第三等级中,农民和城市平民是基本群众,是后来革命中的主力。

1789年5月国王被迫召集三级会议,继而改为国民议会和制宪议会。

7月14日巴黎人民起义,攻占巴士底狱,革命爆发。

8月26日制宪会议通过《人权与公民权宣言》(简称《人权宣言》),确立人权、法制、公民自由和私有财产权等资本主义的基本原则。

人民在斗争中看到了自己的力量。

1792年8月10日,巴黎人民再次起义,推翻君主立宪派统治,逮捕路易十六国王。

9月21日召开国民公会,次日宣布成立法兰西共和国。

  8、试析拿破仑帝国和拿破仑战争的性质。

  战争性质:

拿破仑战争具有双重性.既有革命的一面,又有侵略扩张的一面:

  第一,在法国大革命时期,新兴的资本主义的法国同封建的欧洲的战争是不可避免的。

欧洲封建君主国的目的是绞杀新兴的资产阶级政权,而新生的法国则是为保卫民族独立、捍卫革命成果而战,是正义的和进步的。

拿破仑同第1—5次反法同盟之间的战争即属此性质。

  第二,拿破仑战争的胜利不仅捍卫了法国民族独立,巩固了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而且还把法国革命的原则推广到欧洲许多国家和地区,瓦解了那里的封建制度,加速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第三,作为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家,拿破仑具有资产阶级的贪婪、掠夺本性,他试图为法国谋求在欧洲和世界的霸权,这使得法国兼并了欧洲许多国家的大片领土,奴役了许多有生命力的民族。

  9、1848年欧洲革命的性质与特点是什么?

  性质:

这是一场资产阶级领导的民族、民主革命,它沉重地打击了欧洲的封建势力,彻底瓦解了维也纳体系,有利于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在这场革命中,无产阶级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特点:

  a、无产阶级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参加革命

  b、革命前夕,大资产阶级已经参与封建政权,获得了执政的经验,占据了优势,在随后的革命中具有妥协性与动摇性

  c、资产阶级的妥协性、动摇性明显

  d、外部的革命力量与反革命力量初次交锋(俄国;马克思为代表的对革命的声援)

  e、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相交织

  10、简述法国二月革命的过程并评价其影响。

  过程:

法国七月革命后建立的七月王朝竭力维护金融资产阶级的利益,工商业资产阶级非常不满。

后来,他们在全国各地以举办“宴会”为名,举行群众集会,宣传自己的主张。

1848年2月,为了在巴黎举办一次大型“宴会”,群众与军警发生冲突,并演变成武装起义。

很快,起义者基本控制了巴黎,国王逃往英国。

七月王朝被推翻,法国再次建立共和国,即法兰西第二共和国。

这次革命即为“二月革命”。

  影响:

这次革命把1848年革命推向高潮,这次革命让新当政的不得不做出一些让步,改善工人的政治和经济待遇。

这次革命沉重打击了欧洲封建势力,进一步的扫清了发展资本主义的障碍。

  11、马克思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是什么?

  19世纪40年代诞生的马克思主义,是西欧资本主义的物质生产、阶级斗争、思想文化和自然科学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也是马克思、恩格斯根据时代发展和无产阶级解放斗争的需要,针对新的实际进行的巨大的理论改造和划时代的理论创新。

  1、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及其固有矛盾的逐渐暴露,是马克思主义产生的社会经济前提

  1825年,资本主义历史上第一次经济危机首先在英国爆发;1847~1848年又爆发了遍及欧美各国的经济危机

  2、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为马克思主义的诞生提供了阶级基础

  三次大规模的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已经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历史舞台,无产阶级的壮大和阶级意识的形成与发展,为科学理论的建立奠定了阶级基础。

  3、自然科学的巨大发展是科学社会主义产生的坚实科学基础

  4、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是马克思主义主要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有史以来的全部优秀文化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渊源,而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空想社会主义学说则是马克思主义主要的、直接的理论来源。

复辟时期法国历史学家用阶级斗争观点撰写的有关法国大革命的历史著作等,也为马克思主义的创立提供了理论的前提。

  12、概述《共产党宣言》的历史意义。

  A、《共产党宣言》中所表述的基本思想,包涵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是无产阶级思想体系的完整概括。

  B、《共产党宣言》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第一个纲领性文件,它的的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C、《宣言》作为共产主义政党的雏形——“共产主义者同盟”的纲领发表,标志着马克思主义与国际工人运动的初步结合。

  D、《宣言》的发表,也标志着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开端。

  可以说,《共产党宣言》开辟了一个新时代。

  13、简要总结巴黎公社失败的原因。

  a、公社所处的历史时代决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时机尚不成熟。

  b、国际范围的力量对比对法国无产阶级不利。

  c、思想上不统一,改良思想占主导地位;

  d、法国国内阶级状况的历史局限性:

包括农民在内的小资产阶级占优势,

  e、公社在策略上的失误,留下了沉痛教训:

没有乘胜打击资产阶级政权;没有剥夺剥削者;镇压反动势力不够坚决;没有团结农民;公社内部思想不统一,没有形成一个权威的领导核心。

  14、怎样评价俾斯麦在德国统一中的作用。

  a、解决了德意志民族的生存与发展问题。

德国不再遭受欧洲列强的欺压宰割,屹立世界强国之林。

  b、消灭了封建割据势力,极大地促进了德国生产力的发展,成为世界经济大国。

  c、是1848年革命的“遗嘱执行人”,马克思恩格斯称他是“从上面进行的革命者”。

有利于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和革命。

  d、保存了封建容克势力,保留了封建思想和专制主义。

德意志帝国的政体是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e、片面崇尚物质力量,强化了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严重压抑了民主思想、公民权利等人文主义精神的培养,使德国社会畸形发展,政治民主化进程严重滞后,成为纳粹灭犹政策的温床。

  f、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与统一运动中煽动起来的民族主义情绪融为一体,狂热扩张势力,导致德法民族仇恨,促使法俄结成战略同盟,德国处于腹背受敌的被动局面。

  15、普鲁士为什么能够统一德国?

  普鲁士领导统一的“小德意志方案”具有现实性:

  a、普鲁士容克地主已资产阶级化,1834年建立以普鲁士为首的“德意志关税同盟”;

  b、1850年颁布“钦定宪法”,资产阶级参与国家政权;

  c、普鲁士初步实现工业化,经济实力最强大;

  d、普鲁士有一支欧洲最强大的陆军。

  1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