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12单元教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36340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59 大小:54.2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5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5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5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5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5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5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5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5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5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5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5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5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5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5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5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5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5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5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59页
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12单元教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59页
亲,该文档总共59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12单元教案.docx

《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12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12单元教案.docx(59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12单元教案.docx

新人教版部编本三年级上册第12单元教案

部编本新人教版三年级上册语文第1单元教案

1《大青树下的小学》教案

教材分析:

《青树树下的小学》是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第五课第一组教材的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通过描写西南边疆的一所民族小学,反映了孩子们幸福的学习生活,体现了祖国各民族之间的友爱和团结。

课文层次清楚,先写上学的路上和来到学校时的情景,再写课上和课下,最后以自豪赞美的感情点题:

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

课文中词句的理解,以学习伙伴的口吻,以吐泡泡的形式,作了一些提示。

目的是引导学生读到这里对所提示的内容要进行思考。

学情分析:

三年级是第二学段的起始段,本篇课文是本册教材的第一组课文中的第一篇,学生处于低年级和中年级两个年段语文学习的接口处,要通过本组课文的学习,来帮助学生尽快适应中年级的语文学习,逐步完成由低年级向中年级的学习过渡,让学生初步养成较为稳定的学习习惯,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和语文积累,从而提升语文学习的能力。

如何给第二学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培养较为浓厚的学习兴趣,则是我们作为教师应着力思考的问题。

教学策略:

课前可布置学生搜集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比如,我国有哪些少数民族、少数民族服饰的图片及民族之间团结友爱的故事。

识字和写字在中年级仍然是一项重要的教学任务,要十分注意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本课的生字较多,涉及的新词语也比较多。

可引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认记。

比如,要求会写的生字中有3个是形声字,“蝴、蝶、铜”,就可根据形声字的特点识记这些字的字音、字形。

“傣”读dǎi,不要读成tǎi;“昌”是翘舌音,不要读成cāng;有些字的笔画较多,比如,“戴、舞”,要引导学生注意笔画、笔顺,避免写错。

教学中,教师还可以创造更多的简便易行、实用有效的识字方法引导学生学习生字。

本文是一篇抒情散文,抒发了作者自豪与赞美的情感,一个情字贯穿全文。

教学中可以作者所抒发的自豪与赞美的感情为线索,并将这条线索贯穿于整个教学之中。

初读课文,目的有二:

一是初步了解内容;二是请学生边读边思考,自己所在的小学和民族小学有哪些不同之处,使学生通过这样的比较,能尽快地进入课文所描写的情境中;并在理解课文的开始阶段,就把学生的注意力引导到抓民族小学的特点上来。

然后,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帮助学生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了解每一部分的内容。

课文的叙述顺序很清楚,是按上学的路上,来到学校;上课,下课;文末点题这样的顺序写的。

细读课文,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

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教师可问:

作者是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写这篇文章的,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的?

这个问题可组织学生先分小组讨论,然后全班讨论。

作者是怀着自豪和赞美的感情写的。

体现自豪感情的语句,比如,课题:

我们的民族小学;课文中也出现了“这就是我们的民族小学”的句子,学生找出这样的语句后,教师可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些句子,要读出自豪的感情。

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自豪的情感呢?

可用这个问题引出课文的重点内容,即这是一所美丽的学校,这更是一所团结的学校;大家虽然来自不同的家庭,来自不同的民族,但都是好朋友,共同生活在社会主义大家庭,紧密地团结在五星红旗下。

学校的美丽和团结既是作者所要赞美的内容,也是引起自豪的原因之一。

需要强调的是课文里所描写的“美”和“团结”都带有民族特色,这一点在教学中,教师要着力加以引导。

课后的一、三题,目的是引导和检查学生互相交流背诵的内容,抄写的句子,保证训练不落空。

资料袋安排了5幅少数民族服饰的图片,目的是让学生对少数民族的服饰有些了解;课上用一点时间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少数民族的资料。

课文后面安排了本学期第一次“综合性学习”,内容是把自己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

教师可在本篇课文教学结束后,向学生进行布置。

这次活动是根据本组专题安排的,目的是通过记录课余生活这一形式,把课内外结合起来,把动脑、动口和动手结合起来,使阅读、口语交际、习作等训练内容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综合性学习”提出了活动内容、要求以及记录活动的方式。

并例举了用文字叙述、填表格、画图画三种形式,教师可引导学生选择一两种,也可以选教材没有提到的其他形式。

再根据“综合性学习提示”中的要求,进行阶段性的交流,为“语文园地”中的汇报、交流做好准备。

教学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

会写“坪、坝”等12个字。

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3.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学习重点:

体会好词好句。

学习难点:

学习和体会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课时安排:

二课时

课前准备:

词语卡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认识“坝、傣”等5个生字。

会写“坪、坝”等12个字。

能正确读写“坪坝、穿戴、打扮”等19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民族风情”展示,导入新课

展示民族风情图片,介绍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

二、公布学习目标

三、揭示课题,范读课文。

1.在我国西南边疆地区,有好多民族聚居在一起,共同生活,和睦相处。

不同民族的孩子们也在一所学校共同学习。

就有这样的一所民族小学,大家愿意不愿意去参观一下?

2.板书课题:

我们的民族小学。

3.听课文录音带。

四、自学生字新词,试读课文。

1.这所民族小学美不美?

大家肯定想亲自去走一趟,转一圈。

请你自己试着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生字根据注音拼读一下,读不通顺的地方反复多读几遍。

2.学生试读。

3.指名分自然段朗读。

教师相机出示每小节中带生字的新词,正音、巩固。

学生感到陌生的词语也该提示。

第一自然段:

坪坝(bà)绒球花傣(dǎi)族景颇(pō)族

阿昌(chāng)族德昂(áng)族绚丽多彩

第三自然段:

蝴蝶孔雀舞摔跤(jiāo)山狸

第四自然段:

凤尾竹摇晃(huàng)

五、分组朗读,组间比赛

1.分小组朗读,每组读一自然段,各组练习。

2.各组练习后进行比赛。

六、巩固字、词,指导写词。

1.指名读生字,新词。

2.指导书写课后田字格中的字。

a.着重分析指导“戴、蝴、蝶、雀、舞”。

并且黑板上田字格中示范。

“戴”,半包围结构,右上包左下,注意各部分位置,相互要结合紧凑。

“蝴”左中右结构,相互要靠近些。

“蝶”字要注意右旁的构成。

“雀”字“小”字下边的撇(丿)要长些。

“舞”字中间四竖要写短小、靠拢些,第三横要长些,整个字第十三画是撇折。

b.学生写字。

3.抄写词语表中列出的本课的词语。

反馈练习:

一、看拼音写词语。

Píngbààidàizhāoshǒuhúdié

()()()()

Kǒngquètiàowǔwéibatóngzhōng

()()()()

二、形近字组词。

坪()孔() 粗(  )

评(  ) 孙(  ) 祖(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这所民族小学的喜爱之情。

2.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课文,抄写描写窗外安静情景的句子。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民族小学的美。

这一课我们要朗读感悟,我们会进一步地发现民族小学的美和课文的美。

二、公布学习目标

三、分段读议,加深感悟

1.第一自然段

a.请各自轻声读第一段,想一想读着这部分课文,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b.学生读后交流。

可引导学生从上学路上的景色、不同民族学生的服饰、到校后的活动等方面想象、讲述。

c.大家一边在头脑中展开想象一边朗读就能读得更入情入境,谁来读一读?

2.学习第二、三自然段。

a.“当,当当!

当,当当!

”大青树上的钟声敲响了,民族学校的学生开始上课了。

请各自轻声朗读第二、三自然段,想象一下民族小学的孩子是怎样上课学习的,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

b.学生各自读课文,然后交流。

教师引导学生结合自己认真上课的情况想象补充,比如:

大家专心听讲,窗外有猴子蹦来跳去都不去张望;大家积极开动脑筋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小手举得高高的;读书时整齐响亮,声音抑扬顿挫……

c.如果你是一棵小树、一只小鸟、蝴蝶或者一只猴子,看到小朋友们学习这么认真,课文朗读得这么动听,你会怎么做?

引导学生转换角色,入境体悟窗外的安静,体会仿佛是周围的花草鸟虫猴子都被教室里优美的读书声吸引,静静地欣赏,不忍打搅。

反复朗读这几句话。

4.第四自然段。

a.这所民族小学留给你什么印象?

交流感受。

b.我们参观了这所民族小学,了解了他们上学、上课学习、下课活动的情景,多么美丽的民族小学,多么可爱的学生!

参观结束了,让我们说上几句道别的话。

c.抒情地齐读这一自然段。

四、感情朗读,比赛背诵

1.课文写得很美,你喜欢哪一部分?

请你有感情地朗读一下。

2.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看谁先背出来。

五、抄写句子,加强积累

把描写窗外安静的句子抄在作业本上。

六、布置综合性学习

你们的课余生活是怎么安排的?

让我们把每天的课余生活记录下来。

可以用日记的方式来记,也可以用列表格的方式来记,以后我们再来交流。

反馈练习:

1.读了这篇,你有什么感受?

2.把你最喜欢的一部分背下来。

板书设计

我们的民族小学

一起读课文

团结融洽、友爱、有礼

一起做游戏

2《花的学校》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2、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

  

教学过程:

  

一、联想感知,激趣引入:

  

1、说说自己的学校是什么样的。

  

2、你们可知道不但我们有学校,连花儿也有学校呢,今天来练习朗读诗歌《花的学校》。

  

二、读准字音。

   

1、教师配乐朗诵全诗。

   

2、每一个孩子都听得那么专注,你们一定是被这样一所美丽的学校给吸引了。

自己想去看看吗?

那就赶紧拿起诗歌读一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学生自由朗读。

      

4、想把小诗读得更好,一定要先把诗中的每一个词语读准确。

   

出示词语:

轰响润湿 口笛 狂欢 站壁角 碰触 飒飒 急急忙忙   

自由读,指名读,领读,齐读。

  

三、引导学生把握朗读技巧  

1、词语读好了,这样的句子你会读吗?

试着读读看,注意读出诗的节奏。

   

出示长句: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你没看见它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么?

   

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么?

  

2、这么长的句子一口气读不完,恰当地在一些地方停顿一下,读起来会更有诗意。

  

师范读,生练读。

      

于是/一群一群的花/从无人知道的地方/突然跑出来,在绿草地上/跳着狂欢的舞。

      

妈妈,我真的觉得/那群花朵/是在地下的学校里上学。

     

你没看见/它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么?

  

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么?

  

3、注意这两句话要读出疑问的语气,谁来读一读?

指名读,齐读。

  

出示句子:

你没看见它们怎样地急着要到那儿去么?

  

你不知道它们为什么那样急急忙忙么?

  

4、自己再把这几个长句读一读,指名读,纠正。

  

三、感情朗读  

1、指名读第一节。

师:

课堂上最美的就是琅琅的书声,谁来给我们读一读第一小节。

  

师范读,引导学生把握朗读技巧,如语调的高低、强弱,语气的轻重,节奏的快慢等。

  

生练读,指名读,纠正。

  

2、朗读第二小节  

花儿们为什么这么高兴呢?

(出示第二小节)谁来读一读?

  

师范读。

  

生练读,指名读,纠正。

  

3、朗读第三小节  

雨来了,花孩子们放假了。

外面又是一副怎样的景象呢?

  

请男孩子和女孩子合作来读一读这一小节。

男生读上面一句,女生读下面一句,读出外面世界的热闹和花孩子的急切和快乐。

  

在雨中花孩子是怎样出来的?

“冲”应重读。

生试读,指名读。

  

4、朗读第四小节  

这么美丽的风光他们都无心欣赏,这是要急着到哪儿去呀?

原来是想家了。

谁能读出想家的感觉?

(出示第一句)  

指名读。

谁读得更好一些?

好在哪里?

让学生自己来比较评析。

练读。

      

和自己的妈妈在一起,是多么的幸福快乐啊!

让我们深情地来读最后一句。

指名读,请读得好的同学示范读。

四、配乐朗诵  

不知不觉间,我们已经学完了这首小诗。

诗人写了花孩子的开心和幸福,同时也希望我们这些孩子也能永远开心幸福。

让我们带着这份美好的感情,和着音乐,一起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五、练习朗读《纸船》  

我们今天朗读的这首《花的学校》选自泰戈尔的《新月集》,《纸船》是其中有代表性的一首。

这首诗充满童稚的想象,细腻的刻画了孩子天真可爱富于幻想的性格和心理。

下面请同学们练习朗读《纸船》。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以培养语感。

  

2、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通过有表现力的朗诵读出人物形象。

  

教学重难点:

掌握诗歌的朗诵技巧,通过有表现力的朗诵读出人物形象。

  

教学过程:

  

一、自由朗读,初步感知。

  

1、母爱是世界上最崇高最伟大的爱。

当太阳升起,我们会感到光明与希望;而母亲的拥抱,我们会感受到温馨与幸福。

今天,让我们带着这种对母亲的爱一起走进泰戈尔先生的《金色花》,一起来感受母子至深之情。

   

2、接下来,让我们自由朗读一遍课文,为进一步感知美扫清障碍。

  

3、扫除字词障碍   

匿(nì)隐藏:

不让人知道。

祷(dǎo)祷告,向神祈求保佑。

衍(yǎn)  

4、检测同学们朗读准确性,注意纠正字音。

  

二、整体感悟   

(录音范读)这是一首散文诗,风格清新自然,韵律优美,我们要读好这首诗,在读中品味诗歌,在读中获得美的享受,下面请同学们听一听录音,然后请同学们互相交流你听诗文后的感受。

   

(可指导生从语速、语调、重音、节奏或诗文的思想感情入手进行谈论)   

听过之后,我们都醉了。

现在让我们用自己的朗读来表达母爱带给我们的心灵震撼!

   

三、倾情诵读,感受语言美。

    

1、我们先来看看课文里一些有代表性的诗句,该用什么语气去读,为什么?

   

(1)、 假如我变成了一朵金色花,为了好玩,长在树的高枝上,笑嘻嘻的在空中摇摆,又在新叶上跳舞,妈妈你会认识我吗?

  抓关键词:

“笑嘻嘻”、“ 摇摆、跳舞”。

 朗读指导:

关键词重读、读出轻松、欢快的语气,要读出孩子的调皮,得意,骄傲。

  

(教师提示,学生读)    

(2)、你要是叫到:

“孩子,你在哪里呀?

”我暗暗的在那里匿笑,却一声儿不响。

母亲不见了孩子非常着急,语速稍快,读出焦急之情,“哪里”重读,语速稍快。

     

(3)、“你到哪里去了,你这坏孩子?

” 

“哪里、坏”重读。

 语速稍。

语气:

妈妈不见了孩子,多么着急,一旦见了,又惊又喜,自然嗔怪孩子。

这句应读出妈妈惊喜的语气。

  

(4)、“我不告诉你,妈妈。

”这就是你同我那时所要说的话。

   “告诉”重读,这句应读出 “我”的顽皮,撒娇。

   

2、我们知道了一些关键诗句的读法,现在请同学们揣摩其他语句,把诗歌完整地朗读一遍。

  

然后老师请同学来演读、评点。

  

最后一起来读,再次感受语言美。

(朗读指导:

读准字音、停顿恰当、读出重音、读出感情)   

四、配乐齐读:

(钢琴曲《至高无上的爱》)  

五、拓展朗读选文:

  

《当我送你彩色玩具的时候》  

当我送你彩色玩具的时候,我的孩子,  

我明白了为什么云中水上会幻弄出这许多颜色,  

为什么花朵都用颜色染起——  

当我送你彩色玩具的时候,我的孩子。

  

当我唱歌使你跳舞的时候,  

我彻底地知道为什么树叶上响出音乐,  

为什么波浪把它们的合唱送进静听的大地的心头——  

当我唱歌使你跳舞的时候

3《不懂就问》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乐于思考和探究的学习态度及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

重难点

1.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把“不懂就问”化为学习的自觉行为和重要的学习方式。

2.理解什么叫私塾。

教学

课时两课时

课文分析

孙中山小的时候在私塾读书。

那时候上课,只是先生念,学生跟着读,然后把读的段落背诵下来。

句导读:

这句话向我们介绍过去私塾的教学情况。

]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解。

段导读:

这段话描写了过去私塾里的教学方法,即先生只是要求会读会背,学生根本学不到什么知识。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

孙中山小时候在私塾读书,先生只是让学生背诵却不讲解。

一天,孙中山照例流利③地背出了前一天学的功课。

先生在他的书上又圈④了一段,他读了几遍,很快又背下来了。

[句导读:

这两句话不仅再一次告诉了我们私塾简单的学习方法,同时也把孙中山的聪明伶俐表现了出来。

]但是,书里说的是什么意思,他一点也不懂。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⑤地背,有什么用呢?

于是,他壮着胆子站起来,问:

“先生,您刚才让我背的这段书是什么意思?

您能讲讲吗?

段导读:

孙中山不仅聪明好学,而且敢于不懂就问。

这一问,把正在摇头晃脑高声念书的同学们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⑥。

段导读:

孙中山向先生提问这一举动,把同学们都吓呆了。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

这部分写孙中山在课堂上不懂就问的故事。

先生拿着戒尺⑦,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⑧问道:

“你会背了?

段导读:

这一段写对于孙中山的提问,先生表示非常怀疑。

“会背了。

”孙中山说着,就把那段书一字不错地背了出来。

􀀐先生收起戒尺,摆摆手让孙中山坐下,[句导读:

这句话描写了先生对孙中山怀疑态度的改变。

]说:

“书中的道理,你们长⑨大了自然会知道的。

不过,学问,学问,不懂就问。

现在你们既然想听,我就讲讲吧。

段导读:

这个段落描写了先生对孙中山怀疑态度的转变,并对孙中山主动提问的精神表示了肯定。

先生讲得很仔细,大家听得很认真。

[句导读:

这句话描写了课堂上的变化。

]从此,孙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就主动地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段导读:

这个段落写先生仔细讲解,大家认真学习,孙中山也养成了“不懂就问”的良好的学习习惯,为我们点明了文章的主题。

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

孙中山养成了“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

字词导读

①私塾:

我国旧时一种私人办的学校。

塾,易与“熟”搞混。

②背诵:

靠记忆把看过的东西念出来。

背是多音字,这里读bèi,也可读bēi,如背包。

③流利:

话说得快而清楚;文章读起来畅通。

④圈:

画环形,如圈阅、圈点、圈定。

圈是多音字,这里读quān,也可读juàn,如猪圈。

⑤糊里糊涂:

不明事理,对事物的认识模糊或混乱。

⑥鸦雀无声:

形容非常安静,没有一点声音。

⑦戒尺:

旧时老师用来责罚学生的工具。

戒,易与“戎”搞混。

⑧厉声:

表示说话声音大而严厉。

⑨长:

多音字,本课读zhǎng;另一种发音为cháng,如长短。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内容,体会孙中山乐于思考和探究的学习态度及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2.培养学生“好问”的习惯。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图片。

一 导入新课

1.出示孙中山的画像挂图。

2.师生共同交流有关孙中山的简要介绍。

孙中山是我国近代伟大的民主革命家。

他于1866年出生在广东香山(今中山)。

1894年提出政治革新主张,被拒绝后积极开展革命活动。

1912年1月在南京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

1924年建立了第一次国共合作,提出了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

3.老师:

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孙中山小时候学习的故事。

(板书课文题目:

不懂就问。

二 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自己轻声读课文,读准字音。

2.标出自然段,思考:

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孙中山小时候读书时不懂书中的意思,向老师提问的事。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读生字。

“思”的读音为“sī”,在“意思”中读轻声。

“涂”的读音为“tú”,在“糊涂”中读轻声。

4.自己练读课文,特别是读得不熟的地方多读几遍。

5.提问:

读了这篇课文,你有什么问题?

请在课文中不懂的地方用“  ?

”标上记号。

老师对爱问、敢问的学生应该给予充分肯定,学生提出问题后,可以让大家评议:

哪些问题是重要的,需要先弄明白;哪些问题可以在学习课文中再弄明白。

解决问题的方法,可以让学生讨论解决。

老师不要有问必答,只在紧要处“点拨”。

学生甲:

“私塾”就是旧时家庭、宗族或教师自己设立的教学处所,一般只有一个教师,采用个别教学法,没有一定的教材和学习年限。

学生乙:

“戒尺”就是旧时教师对学生施行体罚时所用的木板,用来打手心。

学生丙:

“照例”就是按照惯例,按照常理。

学生丁:

“厉声”就是声音严厉。

三 学习课文内容

1.学习第1自然段。

(1)默读课文,思考:

私塾里的先生怎样教书?

学生甲:

先生念,学生跟着读,然后把读的段落背诵下来。

学生乙:

至于书里的意思,先生从来不讲解。

(2)读了这段,你有什么问题吗?

(学生明白书中的意思吗?

2.学习第2~7自然段。

(1)自读课文,思考:

孙中山为什么要问先生问题?

找出书中的句子读一读。

(孙中山想,这样糊里糊涂地背,有什么用呢?

通过孙中山的想法,你能看出他是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他是个勤学好问的孩子。

(2)小组讨论:

既然勤学好问是好事,可是孙中山为什么还“壮着胆子站起来”呢?

学生甲:

因为那时候先生很严厉,先生怎么教,学生就要怎么学。

学生乙:

因为那时候对于不听话的学生,先生就会用戒尺打,所以孙中山心中也有些害怕,但是为了弄懂书中的道理,他还是壮着胆子站起来提问。

请你用这种担心的语气读读孙中山的话,体会人物当时的心情。

(3)同学们听了孙中山的提问是什么表现呢?

从这里你能看出什么?

学生甲:

同学们都吓呆了,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

学生乙:

从这里可以看出平时是没有人这样提问的,学生们都很担心孙中山会因此而挨打。

请你读出这种担心的语气来。

(4)先生听了孙中山的提问后是什么表现呢?

默读第4~7自然段。

(先生先拿着戒尺,走到孙中山跟前,厉声问,后来收起戒尺,给学生们讲了书中的道理。

(5)小组讨论:

先生的态度为什么会发生变化呢?

学生甲:

先生开始以为孙中山不好好学习,故意捣乱。

后来发现孙中山已经把要背的课文背得很熟练了,所以态度发生了变化。

学生乙:

先生发现孙中山已经把要背的课文背得很熟练后,心里明白了原来孙中山是个勤学好问的孩子。

对于这样的学生,先生怎么还会生气呢?

所以他给学生们讲了书中的道理。

(6)分角色练习朗读。

读出先生态度上的变化及孙中山有些担心的语气。

分组练习,朗读评议。

四 总结全文

1.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有哪些收获?

学生甲:

孙中山一有不懂的事情,就主动地问,养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乙:

我要学习孙中山这种不懂就问的精神。

学生丙:

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要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这样才能更好地解决问题。

2.学习时遇到不懂的问题,你是怎样做的?

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3《不懂就问》教学设计

第二课时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用“养成”练习说话。

3.学会本课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