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3.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36425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35.8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3.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3.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3.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3.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3.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3.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23页
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3.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23页
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3.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23页
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3.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23页
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3.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23页
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3.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23页
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3.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23页
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3.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23页
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3.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23页
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3.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23页
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3.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23页
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3.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23页
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3.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23页
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3.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23页
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3.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23页
亲,该文档总共2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3.docx

《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3.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3.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3.docx

语文高考复习完全攻略13

高三语文名校重点班总复习讲解高考语文总复习讲解(13)

(五)

 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家世世受射。

从军击胡,用善骑射,杀首虏多;从太尉亚夫击吴楚军,取旗,显功名昌邑下,以力战为名。

匈奴大入上郡,有数千骑。

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

广曰:

“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

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之诱,必不敢击我。

”广令诸骑曰:

“前!

”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是时会墓,胡兵终怪之,不敢击。

夜半时,引兵而去。

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

“汉之飞将军”,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广廉,得赏赐辄分其麾下,饮食与士共之。

终广之身,家无余财,终不言家产事。

广讷口少言,专以射为戏,竟死。

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宽缓不苛,士以此爱乐为用。

后从大将军青击匈奴,既出塞,出东道。

军亡导,或失道,后大将军。

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广曰:

“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至莫府,广谓其麾下曰:

“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今幸从大将军出接单于兵,而大将军又徙广部行回远,而又迷失道,岂非天哉!

且广年六十余矣,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

”遂引刀自刭。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太史公曰:

《传》曰: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

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

谚曰:

“桃李不言,下

自成蹊。

”此言虽小,可以谕大也。

——2002年高考文言文试题

【试题】

1、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专为射为戏,竟死(竟死:

竟然因此而死。

B、广之将兵,乏绝之处,见水(将兵:

将领和士兵。

C、青欲上书报天子军曲折(曲折:

指行军的弯曲道路。

D、广结发与匈奴大小七十余战(结发:

指刚成年的时候。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杀我立尽

 今以钟磐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B、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C、既出塞,出东道

   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来源:

学科网]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

3、对下列句子中“之”字称代内容的说明,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

  称代前文的(广军)“解鞍”、“士皆纵马卧”。

B、避之数岁,不敢入右北平

  称代前文的“(李)广”。

C、饮食与士共之

   称代前文的“赏赐”。

[来源:

Z#xx#k.Com]

D、百姓闻之,无老壮皆为垂涕

   称代前文的(李广)“遂引刀自刭”。

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是(   )

①      解鞍,令士皆纵马卧

②      得赏赐辄分其麾下

③      专以射为戏

④      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

⑤      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

⑥      广军士大夫一军皆哭

A、①③④       B、①⑤⑥      C、②③⑥     D、②④⑥[来源:

学科网ZXXK]

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

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来源:

学科网]

   A、李广为行伍出身,家中世世传授射箭之法,因而骑射精熟,骁勇善战。

曾在抗击匈奴时杀敌立功,并在平定吴楚军时,攻营拔寨,建立卓越功勋。

B、李广不仅武艺高强,而且足智多谋。

他面对匈奴数千骑兵,沉着镇定,巧用疑兵之计,使敌军不敢贸然追击,而自己的小部队则安然得以保全。

C、李广不善言辞,少言寡语,而又廉洁自律,重义轻财。

他屡建战功,威震匈奴,常有增加财富的机会,但却终身没有多余财物,也从不以家产为念。

D、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

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解析】

1、   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词义的掌握。

能力层级为B级。

    对文言实词词义的理解是中学文言文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个方面。

要能顺利地读懂浅易的文言文,就必须在长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积累有关文言实词的知识。

并应具备从同一实词的若干义项中选择它在上下文语境中应取义项的能力。

这道题挑选了4个包含有较为常见的文言实词的词语,同时也给出它们的释义的正与误。

从解题方法考虑,最简单的莫过于将各个

解释放入各自的具体语境之中去贯通文意,解释准确而无滞碍之处者却为正确答案。

A项中的“竟死”,难点在“竟”字。

“竟”有“完毕”、“从头到尾”、“终究”、“竟然”等多个义项,从上下文的文意看,只有“从头到尾”与“竟然”能够沾上边儿。

从这两个义项中选择,“竟然”表示语意的转折,显然不符合文意,因此这里根本无从谈到死或不死。

再看“从头到尾”这一义项,“竟死”表示一直到死,犹如“竟日”表示从早到晚一样,与上下文文章十分切合。

因而“竟

然因此而死”是错误解释。

B项中的“将兵”,试题将它解释为并列短语,但在文言文中“将兵”也可理解为动宾短语,意思是“统领士兵”。

这两种解释中“将”字分别为名词与动词用法。

联系后文,既说到“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可见是李广对待部下的关爱,当然是李广领兵的的情况,而不是指李广手下的将领和士兵。

试题中的解释也是错误的。

再看C项,“曲折”一词有实指虚指两类用法,实指意为弯曲,弯弯曲曲,虚指意为错综复杂的情况、事情的曲折经过或复杂而不顺当的情节。

联系前文看,这是李广迷路以致部队落卫青之后,卫青要向皇帝汇报事情经过时说的,当然不可能是指弯曲的道路,而是指事情的复杂经过。

因而C项也是错误的。

只有D项是正确的。

其中的“结发”,是说古代男子从成年时开始束发,所以把初成年、年轻时称为结发。

这在中学课本《孔誉东南飞》中也曾出现:

“结发同枕席,黄泉共为友。

”这里的结发也是指到了成年。

因此,D项为正确选项。

2、   本题考查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能力层级为B级。

本题采用给了四组8个例句,每组内部两两比较、考查异同的方法。

设置这道题是为了考查考生对常见文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辨析能力。

为了降低难度,同时也想把考生在中学学过的既有知识与现在需要解答的新问题串连起来,在用来比较的8个例句中,除原文外,其余4个均选自中学课本。

选择课本用例时甚至考虑到句式上的完全相同,这样做更便于考查考生对于知识进行迁移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A项中的两个“以”字,从词性来看均为介词,从语法意义上看前者表示领率,后者表示工具,因而两者是不相同的。

“今以钟磬置水中”一句,出自苏轼的《石钟山记》,不仅是传世名篇,而且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是要求背诵的课文,中学生是十分熟悉的,不会有什么难度。

B项中后一句出自课文《陈涉世家》,也是司马迁的文章。

这组中进行比较的两个“会“字是常用的文言副词,其意义“正好、恰巧”也是常用的义项,两句中的“会”字意义与用法均相同。

C项中“始皇既没,余威震于殊俗”句,出自贾谊的《过秦论》,也是中学生十分熟悉的课文。

其中“既”字表示“已经”、“……之后”是副词“既”的常见用法。

而《李将军列传》中“既出塞,出东道”的“既”字也正是这种用法。

可见两句中的“既”字意义用法均相同。

D项中的“事无大小,悉

以咨之”一句,出自诸葛亮的《出师表》,这篇文章流传极广,各种版本的中学课本多选作课文。

“事无大小”与阅读材料中的“无老壮皆为垂涕”一句,两个“无”字均表示“无论、不论”的意思,是连词,表示条件不同而结果不变的说法意义。

这两个“无”字也是相同的。

根据题目的要求,A项为正确选项。

[来源:

学科网ZXXK]

3、本题考查“之”字的称代作用,也属于常见文言虚词的一般用法。

能力层级为B级。

本题给出四个使用了人称代词“之”的文句,同时对各句中“之”的称代内容进行说明,要求选出说明不正确的一项。

这种考查形式曾在1992年的全国试题中使用过,当时是考查指示代词“是”字的指代内容,具有较好的效度。

应当说,“之”字与“是”字均是文言文中出现频率极高的虚词,对它们用法的考查是很有必要的。

本题A项“胡兵终怪之”的“之”,称代的是胡兵感到奇怪的现象,正是指前文李广部队“解鞍”、“士皆纵马卧”,这些情况迷惑了胡兵,才使得李广的小部队得以保全而未被消灭。

这一说明是正确的。

B项“避之数岁”中“之”字,是承着上文“广居右北平,匈奴闻之,号曰:

“汉之飞将军”而来,显而易见,“避之”的“之”正是代李广。

这一说明也是正确的。

C项“饮食与士共之”的“之”,称代的应是本句开头的“饮食”一词,“之”字是前文的“饮食”,并非称代更远的“赏赐”。

“得赏赐”一句与“饮食”一句,分别讲的是不同的事情,“之”字也无法越过

“饮食”而去称代更前面的内容。

这一项的说明是错误的。

D项“百姓闻之”的“之”到底称代什么,我们也可以根据后文的“无老壮皆为垂涕”来进行判断,正因为百姓听了李广“引刀自刭”一事,老壮才

为他痛哭。

这一项的说明是正确的。

本题的题干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因此C项是正确选项。

4、本题着重考查考筛选信息、提取信息的能力。

当然,这只是一种考查形式,实质上同时还要考查考生对句子的理解。

能力层级为B级。

[来源:

学。

科。

网]

本题采用给出六个句子分别编为四组,要求考生选择全部表现李广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一组这一常用方式来进行考查。

解答这类试题的思路应当是,将六个句子逐句进行分析,筛选出符合题干要求的句子,然后再对照编组情况判断选择。

第①句“解鞍,令士皆纵马卧”,这是李广的小部队在遭遇匈奴的数千骑马时,极为无奈之下作出的疑兵之计。

此时李广的部队如果逃跑的话,必然遭到匈奴的追射,只有让敌人认为自己只是诱敌的疑兵,才能避免被追杀。

这本来与“宽缓不苛”是没有联系的,但如果考误认为这两句是让部下休息,则对理解全题有一定的干扰。

第②句“得赏赐辄分其麾下”,这是说李广廉洁自律,抗敌立功后得到赏赐总是分给他的部下,这当然是“宽缓”的一种典型表现,因而符合题干的要求。

第③句“专为射为戏”,这是说李广因为“讷口少言”,不善言辞,而射艺精熟,所以平日十分喜好射艺,并以此为乐,常常练习,这当然与对待部下“宽缓不苛”无关,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第④句“士卒不尽食,广不尝食”,这是承着前文“士卒不尽饮,广不近水”而来,讲李广爱兵,同士兵祸福与共,这正是对待部下“宽缓不苛”的表现,符合题干的要求。

第⑤句“诸校尉无罪,乃我自失道”,这一句是李广部队迷失道路,卫青将向皇帝报告,而李广可能受到处罚时,他为保护部下而将责任全部承担下来之后讲的话,当然反映了他“宽缓不苛”的做法。

这一句也符合题干的要求。

第⑥句“广军干大夫一军皆哭”,这一句是李广自刭后他的部下的反应,体现了士大夫对他的深切爱戴。

尽管这也是他“宽缓不苛”形成的结果,但却不是他对部下“宽缓不苛”的具体表现。

这一句不符合题干的要求。

理清第六句话的内容,这道题的答案就十分清楚了,正确选项应是②④⑤,即D项。

5、本题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着重在对文章内容的概括与分析。

能力层级为C级。

本题的题面首先将阅读材料的内容分为几个方面,选取其中的四个作为切入点进行概括分析。

这四个切入点是:

李广初显功名、李广设计脱险、李广廉洁自律、李广承担过错引刀自刭。

试题中拟设了四项对相关文意的概括与分

析,要求考生选出不正确的一项。

为了适当降低难度,四个选项中均未涉及对作者在文中的分析概括,仅仅从阅读材料反映的内容着眼,要求考生能够读懂全文,不要出现理解与概括分析上的错误。

构拟这类试题中的错误项,常常是在大体正确的文意概括分析中,夹杂一两处不正确的表述作为干扰,要求考生能够正确识别。

例如本题D项所拟题面是:

“李广作为主将,部队失去向导而迷失道路,他勇于承担过错。

面对处罚,他认为自己已经年老,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于是引刀自刭。

“这一选项的问题在于“无力再请刀笔之吏为自己辩护”。

原文的表述是“终不能复对刀笔之吏”,意思是因为年老,不能再去接受刀笔之吏的审讯,二者的判别是显而易见的。

尽管这一选项中其他内容的概括分析是正确的,但从整体来看,这个选项又是错误的。

A、B、C三项对文意的概括分析没有错误,按照题干的要求,本题的正确选项为D。

(六)

斐矩字弘大,河东闻喜人,襁褓而孤,为伯父让之所鞠。

及长,博学,早知名。

隋文帝为定州总管,召补记室,甚亲敬之。

文帝即位,累迁吏部侍郎。

大业初,西域诸番款①张掖塞与中国互市,炀帝遣矩监其事。

矩乃访西域风俗及山川险易、君长姓族、物产服章,入朝奏之。

帝大悦,每日引至御座,顾问西方之事。

帝幸东都,矩以蛮夷朝贡者多,讽帝大征四方奇技,作鱼龙曼延、角角氐  ②于洛邑,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

又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遣掌番率蛮夷与人贸易,所至处悉令邀延就座,醉饱而散。

夷人有识者,咸私哂其矫饰焉。

帝称矩至诚,曰:

“斐矩大识朕意,凡所陈奏,皆朕之成算,朕未发顷,矩辄以闻。

自非奉国用心,孰能若是?

”矩后从幸江都。

及义兵入关,帝问矩方略,矩

曰:

“太原有变,京畿不静,遥为处分,恐失事机。

唯銮舆早还,方可平定。

”矩见天下将乱,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虽至胥吏,皆得其欢心。

是时,帝既昏侈逾甚,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吏,或闻诸曹案典,多有受赂者,及遣人以财物试之。

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矩进谏曰:

“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但陛下以物试之,即行极法,所谓陷人以罪,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

(节选自《旧唐书·裴矩传》)

臣光曰:

“古人有言:

君明臣直。

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

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③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资治通鉴·唐纪八》)

注:

①款:

至,到。

②鱼龙曼延、角角氐:

均为古代杂戏名。

③表:

测量日影以计时的标竿。

2003年高考文言文试题

【试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讽帝大征四方奇技      讽:

劝告

B、咸私哂其矫饰焉         哂:

讥笑

C、恐为身祸,每遇人尽礼  遇:

优待

D、太宗初即位,务止奸史  务:

致力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为伯低头让之所鞠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以夸诸戎狄,终月而罢

   还军霸上,以待大王来[来源:

学科网]

C、咸私哂其矫饰焉

   犹且从师而问焉

D、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

   府吏闻此变,因求假暂归

3、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裴矩“佞于隋”和“忠于唐”的一组是(   )

A、令三市店肆皆设帷帐,盛酒食

   此人受赂,诚合重诛

B、凡所陈奏,……矩辄以闻

   陛下……恐非导德齐礼之义

C、每遇人尽礼……皆得其欢心

   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D、矩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裴矩自幼而孤,在伯父身边长大,由于博学而很早知名。

隋文帝、炀帝都十分赏识他,委以要职;炀帝更因他熟悉西域风土民情,经常向他咨询西方之事。

B、裴矩工于心计,投炀帝之所好,为向戎狄夸耀强盛,建议作奇技、杂戏于洛邑,又热情款待以笼络其心;尽管“夷人有识者”对此不以为然,但深得炀帝欢心。

C、义兵入关之后,裴矩向炀帝献计,主张当即平定,以免错失良机;又见天下将乱,为全身远祸计,对人尽皆礼遇,对炀帝更是“无所谏诤”,“但悦媚取容而已”。

D、唐太宗是开明的君王,但难免有失误,他先以行贿试探,后又欲诛受贿之人;裴矩直言谏劝,认为是陷入以罪,不合礼义,使太宗收回成命,并受到高度赞扬。

5、联系全文看,下列对文末司马光一段话的认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以史家的眼光,评价唐太宗能够从善如流,隋炀帝则爱好面谀逢迎。

B、强调“表动则景随”,裴矩由隋入唐后,其品性也由卑下而趋于高尚。

C、借用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的事例,说明君王表率作用的重要性。

D、启示后世君王,治国时应当注意从裴矩的变化过程中吸取经验教训。

【解析】

2003年的文言文阅读材料由《旧唐书·裴矩传》和《资治通鉴·唐纪八》中的两段文字组成,往年都是一段文字。

前四题的题目设计与近几年一样,依照实词理解、虚词辨析、句子理解、全文概括的顺序,一马平川地推下去。

但第5题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要求考生根据题目要求把两段文言文结合起来阅读。

这是一个颇有意义的尝试。

   第1题考查的四个文言实词不拘泥于教学大纲中的120个实词,但均出于高中新教材(“哂”出自高中第一册新课文《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要求考生具有一定的知识积累与知识迁移能力。

第2题中中的四个文言虚词都是考纲所要求的18个文言虚词之内的“熟面孔”,以“因”高考曾考过多次,但今年仍然还考,造成了文言文命题的一大败笔。

其实文言虚词的考查应该换换面孔,比如“其”“则”等虚词也可以考一考。

第2题四个选项中都涉及到高中课文中的语句,指导中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应充分重视课本的阅读。

第3、4题都是对阅读材料相关文意的综合考查,重点考查信息的筛选、提取、概括与分析。

值得一说的是第5题,要求考生结合《旧唐书·裴矩传》分析司马光一段话的观点。

完成这道题的关键在于对司马光的了解,而他主编《资治通鉴》的目的就是给君王作辅证,理应站在劝谏君王的角度论事,与刘日句 写《旧唐书》站在裴矩的角度不同,司马光说:

“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

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是强调裴矩之变非裴之变,而是君王之功。

他主要强调一方面(表动)而非双方面(即表动则景随)。

可惜这一届考生没有读过《赤壁之战》,否则就会知道《资治通鉴》的目的是“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完成这道题就会容易些。

这道新颖别致的考题,既符合考纲要求,又符合考查综合能力的方向。

在认识与分析古代人物形象方面,扩展了考生理解人物的视野,即人物形象应有所变化,是发展的,而不像往年的人物

或忠或奸都是一贯而终。

这种新视野依赖于不同典籍的阅读;因为同一种典籍对一个人的评价一般是一致的,而两部不同典籍中的相同人物形象的评价,则可能不同甚至相反。

这道题给语文教师一个新的提示:

今后文言文中的人物将有可能比以往更加丰满,富于变化,应该指导中学生学会辩证地看待人或事。

三、课内巩固

(一)申屠嘉罚邓通

 申屠丞相嘉者,梁人,以材官蹶张①从高帝击项籍,迁为队率。

从击黥布军,为都尉。

孝惠时,为淮阳守。

孝文帝元年,举故吏士二千石从高皇帝者,悉以为关内侯,食邑二十四人,而申屠嘉食邑五百户。

张苍已为丞相,嘉迁为御史大夫。

张苍免相,孝文帝欲用皇后弟窦广国为丞相,日:

“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广国贤有行,故欲相之。

念久之,不可。

而高帝时大臣又皆多死,馀见无可者,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因故邑封为故安侯。

 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

是时太中大夫邓通方隆爱幸,赏赐累巨万。

文帝尝宴饮通家,其宠如是。

是时丞相入朝,而通居上傍,有怠慢之礼。

丞相奏事毕,因言日:

“陛下爱幸臣,则富贵之;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

”上日:

“君勿言,吾私之。

”罢朝坐府中,查垫丝堡邓通诣丞相府。

不来,且斩通。

通恐,入言文帝。

文帝日:

“汝第往,吾今使人召若。

”通至丞相府,免冠,徒跣,顿首谢。

嘉坐自如,故不为礼,责日:

“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

通小臣,戏殿上,大不敬,当斩。

吏今行斩之!

”通顿首,首尽出血,不解。

文帝度丞相已困通,使使者持节召通,而谢丞相日:

“此吾弄臣,君释之。

”邓通既至,为文帝泣日:

“丞相几杀臣。

”   (《史记》)

   【注】①蹶张:

用脚踏强弓,使张开。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汝第往   只管

   B.文帝度丞相已困通   估计

   c.文帝尝宴饮通家   宴请

   D.君释之   释放

 2.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恐天下以吾私广国           B、不来,且斩通

       成以其小,劣之                  一鸣辄跃去,行且速

  C、乃以御史大夫嘉为丞相       D、至于朝廷之礼

      侯生乃屏人间语曰                 舞幽壑之潜蛟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食邑二十四人   封地

   B.门不受私谒   私人馈赠

   c.以材官蹶张从高帝击项籍 武士

   D.嘉坐自如,故不为礼   自若

 4.将下列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白话文

(1)   举故吏士二干石从高皇帝者

   

(2)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

5.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申屠嘉严肃“朝廷之礼”的一项是   (   )[来源:

学。

科。

网]

   ①⑥申屠嘉食邑五百户

   ②嘉为人廉直,门不受私谒

   ③至于朝廷之礼,不可以不肃

   ④嘉为檄召邓通诣丞相府。

不来,且斩通

   ⑤夫朝廷者,高皇帝之朝廷也[来源:

学科网]

   A.①③⑤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③④⑤

6.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申屠嘉是一位从普通士兵逐步提拔上来的丞相,他为人廉洁正直,对皇帝的宠臣也一视同仁。

   B.申屠嘉认为邓通犯了大不敬之罪,应当斩首。

   C.邓通是皇帝的宠臣。

皇帝不仅给他许多赏赐,还曾在他家举行宴会。

   D.文帝最后派使臣召回邓通,并感谢申屠嘉。

说他只想戏弄一下邓通,让申屠嘉把邓通给放了。

(二)参代何为汉相

   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

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

吏之言文深刻,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日夜饮醇酒。

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

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相舍后园近吏舍,吏舍日饮歌呼。

从吏恶之,无如之何。

乃请参游园中,闻吏醉歌呼,从吏幸相国召按之。

乃反取酒张坐饮,亦歌呼与相应和。

   参见人之有细过,专掩匿覆盖之,府中无事。

参子窗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

”乃谓富日:

“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日:

‘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

’然无言吾告若也。

”窗既洗沐归,间侍,自从其所谏参。

参怒而笞窗二百,日:

“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

”至朝时,惠帝让参日:

“与窗胡治乎?

乃者我使谏君也。

”参免冠谢曰:

“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

”上曰:

“朕乃安敢望先帝乎!

’’日:

“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

”上日:

“君似不及也。

”参日:

“陛下言之是也。

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

”惠帝日:

“善。

君休矣!

”  (《史记》)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至者,参辄饮以醇酒   喝

   B.岂少朕与   轻视

   c.从吏幸相国召按之   追查

   D.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 通“促”,赶快

 2.下列旬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一遵萧何约束               B.吏之言文深刻

   C.帝富于春秋                  D.今陛下垂拱

 3.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

A、辄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经管营销 > 经济市场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