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天门山》教案2.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40587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36.2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望天门山》教案2.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望天门山》教案2.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望天门山》教案2.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望天门山》教案2.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望天门山》教案2.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望天门山》教案2.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望天门山》教案2.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望天门山》教案2.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望天门山》教案2.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望天门山》教案2.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望天门山》教案2.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望天门山》教案2.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望天门山》教案2.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望天门山》教案2.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望天门山》教案2.docx

《《望天门山》教案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望天门山》教案2.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望天门山》教案2.docx

《望天门山》教案2

人教部编版三年级语文上册教案:

古诗三首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情绪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全诗从“望”字着

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

第三、四写行船的感受。

学习《望天门山》一是让学生感受天门山的雄奇壮丽,感受祖国的大好河山,二是让学生感受诗人的凌云壮志、逸兴满怀和积极向上。

学情分析

本班有学生28人,其中男生14人,女生14人。

男生聪明好动但学习不够踏实,女生学习踏实,好胜心强,喜欢学习语文。

其中有6人学习优秀,12人学习困难。

五年级的学生在认知上感性大于理性,因此我把教学重点放在读上。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歌的意境和诗人的思想感情。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结合注释理解古诗的意思,图文结合,引导学生在不断地朗读和想象中,说说古诗所描绘的意境,进而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

对祖国壮丽山河的喜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

、关键

想象古诗所描绘的画面,体会诗人流露在诗中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天门山风光图片及资料,海浪拍击岩石声音的录音。

教师准备课件。

学生课前搜集李白的诗.

一、导入新课,理解题意。

1、师:

在上课前,首先来欣赏几句名诗。

课件出示有关长江的古诗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

——(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

悠悠!

不尽长江滚滚流。

——(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宋)柳永

(指名一组学生开火车读)

师:

这些诗句有什么特点?

生:

这些诗句都是写长江。

师:

通过读这些诗,长江在你心里是怎样的一种感觉?

生:

我感到了长江之水的惆怅;

生:

我领略了“浪花淘尽英雄”的本色;

生:

读完后,我感觉到长江磅礴的气势。

2、今天,我们学习一首跟长江有关的诗歌。

(师板书课题:

望天门山)(生齐读。

3、

谁理解了这题目的意思?

(指名说)

生:

看天门山。

师:

“看”和“望”有什么区别?

让学生理解:

向远处看就叫“望”。

师:

同学们可能要觉得奇怪了——刚刚老师明明是说跟长江有关的诗,现在怎么变成山了?

(停了停)别急,请听老师细细说来:

天门山在安徽省和县与当涂县西南的长江两岸,(课件出示:

安徽省地理图)在江北的叫西梁山,在江南的叫东梁山。

两山隔江相对,形同门户,所以叫天门山。

唐玄宗开元十三年的时候,25岁的李白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志勃勃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东西梁山,也就是我们诗题中的“天门山”时写下了《望天门山》这首诗。

(课件出示课题)这首诗既描写了天门山的高耸险峻,也描写了长江的汹涌奔腾。

二、读懂诗意,读出诗情。

1、下面就请同学们打开书84页,一起来读读这首诗吧。

注意要求:

自由反复地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准备好了吗?

(生答:

准备好了。

)好,开始吧。

(课件出示诗歌,生自由读诗)

2、指名读,齐读。

(预设评价:

读得不错,如果能把每个字音咬准就更好了;读得真不错,每个字音都读得很准。

3、师:

想把它读得更有味道吗?

生:

想。

师:

那首先得弄明白这首诗的意思。

接下来,请同学们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听清要求:

先找出这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各有什么特点?

然后,利用工具书或书中的注释,结合插图,理解诗歌的意思,并互相说一说。

记住了吗?

(生:

记住了)那好,开始吧。

(生合作学习)

4、你们读懂了这首诗写了哪些景物吗?

(指名说)(随机板书:

楚江、碧水、青山、孤帆)

师:

嗯,找得很准,看来同学们很用心地去读了这首诗,那能读懂它吗?

生:

能。

师:

谁能说说这首诗的意思?

(指名说)

师:

这只是我们对这首诗的粗浅认识,后人对这首诗又有怎样的评价呢?

我们来看看吧。

5、课件出示后人对诗的评价:

  

这首诗意境雄奇壮阔,孕大含深;气势汹涌奔腾,吞吐山河;色调热烈醒目,催人奋发;构图粗野苍劲,风格豪迈超俗,狂放不已,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

  (学生自由轻读,老师指名读。

师:

评价里说这首诗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从诗里的哪些词句可以看出?

  

生:

天门中断楚江开。

师:

特别是这个“开”字,让你想象到什么?

(板书:

开)

生:

让我想象到江水排山倒海的气势。

(板书:

吞吐山河)

师:

你能读出这种吞吐山河的气势吗?

(指名读) 

师:

还有吗?

  

生:

“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也可以看出。

师:

特别是这句里的哪个字?

生:

就是这个“回”字。

  

师:

怎么说?

(板书:

回)

生:

水一

到这里就打旋涡,在这一带回旋。

师:

大家一起来想象一下,长江水一到天门山这个位置,水道突然收紧了,水就——

生:

变得更急了。

师:

水从上面冲下来,下面是一马平川,前面的水面宽阔了,水自然就——

生:

缓了

师:

后面的水很急,遇到了前面流得很缓的水,自然就——

生:

回过来。

师:

所以一个“回”字,其实是在写“急”。

(板书:

急流回荡)

你能读出这种急流回荡的气势吗?

(指名读)

师:

谁能把前两句连起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

还有地方可以看出这种气势吗?

生:

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

这里面有个字把静止不动的山写活了,是──

生:

出。

(板书

出)

师:

是呀,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这是何等的壮观啊!

   东西梁山对峙,沿岸都是高耸的山峰,险峻的重岭,(师手指插图)能看得出气势吗?

 

生:

能。

 

师:

我们用一个词来形容下这种气势──(教师板书:

雄山对峙)

师:

谁能来读一读这句?

(指名读)

师:

还有吗?

(如果没有学生说,师就引导)“孤帆一片日边来”是表现雄壮、磅礴的气势,还是表现温柔、平静的感觉呢?

预设1:

生:

温柔、平静的。

因为“日”给人温暖的感觉。

师:

从“日边来”,让人感觉江水是从天而来,“水从天来”这气势温柔吗?

生:

不温柔,很雄壮。

预设2:

生:

雄壮。

师:

为什么给你这样的感觉?

生:

从“日边来”,让人感觉江水是从天而来,“水从天来”这气势当然雄壮啦!

(板书:

江水天来)

师:

你能读读这句吗?

(生读)

6、师:

这首

诗表现的就是这种“吞吐山河、急流回荡、雄山对峙、江水天来”的磅礴奔放的气势,(师手指板书)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吧。

课件出示诗歌。

(指名读,齐读)

7、同学们读得真不错,老师也很想来读一读,我来试试好吗?

(生:

好)

但老师有个请求,就是我在读的时候,

请同学们闭上眼睛,想象诗歌描写的画面,看看

你能从中感受到什么?

(课件播放音乐,师范读,生闭眼想象

画面。

8、师小结:

从诗歌的描写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

雄壮)(板书:

雄壮)

你想说些什么?

9、这么狂放豪迈、充满激情的诗歌,想不想永远把它留在心里?

(生:

想)那就给你们两分钟时间把它背下来吧。

(生自由背,指名背)

三、拓展延伸,激发情感。

1、

李白是我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

他的诗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同学们,长江水的汹涌奔腾,天门山的高耸对峙,深深地吸引了李白,所以李白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一篇文章《天门山铭》。

(课件出示:

《天门山》、《天门山铭》)师与学生一起读。

2、古诗

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

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同学们还知道哪些描写祖国风光的诗歌?

(学生交流展示搜集到的描写祖国风光的诗歌。

3、老师也搜集了一些描写祖国风光的诗歌,也想来展示展示,可以吗?

(课件出示描写祖国风光的诗。

四、布置作业。

   将《望天门山》这首诗描写的画面画出来。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设计理念】

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在教学中本着“举字造形,读为主线想象画面、链接资料、文言共生、设境激趣。

”设计理念。

运用多媒体课件,使课堂充满灵动的气韵和优美的意境,让学生感知学习古诗的方法,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体验,注重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培养学生对祖国文化及大好山河的热爱。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古诗意境的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重点:

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难点:

感悟品味诗中表达的意境。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准备】

《望门山》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古字切入,引出课题,板书课题,理解课题。

老师出示“天门山”三个字的甲骨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真看,说什么字,根据字意,想像“天门山”是怎么样的山?

公元726,年,唐代著名的大诗人李白曾经游览天门山,写下了《望天门山》。

(教师板书

2.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读出向远处看的感觉。

二、初读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

李白的《望天门山》描写了怎样的景物呢?

打开课文,自由读几遍。

注意字音读准确,节奏读清楚,读完了结合下面的注释和课文的插图想一想诗的意思。

读自己的。

(学生自读诗句,教师巡视。

2.汇报自读成果,教师相机指正。

3.初步指导读诗。

检查学生字读音,读出节奏,并采用多种方法读。

4.初步了解诗的内容。

找一找每一句都有哪些景物,拿起笔圈画下来。

(学生默读诗,边读遍圈。

)(指名汇报)

三、精读感悟

1.学习第一句“天门中断楚江开”。

(学生齐读古诗第一句。

什么叫“中断”?

从“断”的小篆写法展开想像是怎么断开的?

“断”和“开”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象?

学生带着理解,读出江水汹涌的气势。

(指名读,再读,男生读,全班读。

2.学习第二句“碧水东流至此回”

找中心字“回”有三种意思:

一回旋,二回转改变方向,三返回。

“回”在诗中是什么意思?

说说你的理由。

(指名说)

再读。

(学生齐读一二两句。

3.学习第三句“两岸青山相对出”。

什么叫相对呢?

举例理解。

学生展开想像,体会李白的喜悦心情。

4、检查指导第四句“孤帆一片日边来”。

(1)“日边”指的是什么地方?

(2)理解读出温暖的感觉

(3)师生再读

四、链接拓展

1、出示诗句:

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了解李白年轻时的远大的志向(课件出示李白的诗,学生齐读。

2、了解要被举荐的李白快乐的心情,再读《望天门山》。

(学生读全诗。

3、出示李白的诗句《行路难》: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

通过对比,了解情不同,景不同,一切景语皆情语。

4、课件播放歌曲《望天门山》

五、课外拓展

课后,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想像,画一幅自己心目中的天门山,并把这首诗工整地默写到画上。

【板书设计】(图文结合,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境)

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古诗三首望天门山饮湖上初晴后雨望洞庭人教(部编版)

饮湖上初晴后雨

教学目标:

1、认识“亦”这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3、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弄懂诗句意思,体会诗句的意境和诗人的情感,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感情;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读出诗情,读出诗韵,领悟诗境。

教学准备:

制作有关西湖的风光课件、指导学生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启发激兴引入新诗

1.激兴引新。

同学们,王老师来自美丽的土家山城——湖北长阳,那里有著名的百岛湖。

我们省城武汉,也有很多湖泊,如珞珈山旁的东湖,咱们校园边上的沙湖,这些湖呀,我想同学们都游览过多次了。

今天,王老师要和大家一道学习一首古诗,从这首诗中带领同学们畅游美丽的人间天堂——杭州西湖,你们愿意吗?

2.板书课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

要求学生伸出右手食指,和老师一起书写课题,指示学生说说题目的意思(天气变化、地点、事件),并用自己的话连起来说一说。

注意记住“初”、“睛”的字形,不写错别字。

板书作者:

“宋·苏轼”。

3.介绍作者。

通过课件,要求学生记住要点:

苏轼,北宋人,字子瞻,又名苏东坡,号“东坡居士”,享年六十六岁,因与他的父亲苏洵及弟弟苏辙,都是很有名气的文学家,后人称之为“三苏”。

苏轼一生曾两次在杭州做官,写下了许多描写西湖美景的诗篇,今天学习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诗人任杭州通判官,在一次游览西湖时所写下的。

二、理解诗意感悟诗情

1.课件切入课文。

眼前西湖的确很美,可在诗人苏轼的笔下的西湖,也丝毫不比看到的图片差,更是美得独特。

美景看不够,好诗读不够,那就请大家打开书本,自由地读一读这首诗,借助拼音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

2.教师范读,配乐诵读,学习生字。

重点指导“亦”字的写法,解释字意。

3.采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通读。

要求读出节奏、感情,提醒并纠正某些字词的读音。

4.检验朗读效果。

点读、齐读,边读边看书下的注释,了解诗意,师生互评。

重点让学生了解读诗停顿技巧。

5.理解诗意,想象诗境。

教师提问:

诗人是如何用区区二十八个字来展现西湖之美的?

这首诗写的是西湖的美景,题目中说初晴后雨,那么,哪句写的是初晴,哪句写的是后雨?

教师讲解首句,学生互动体会“潋滟”的意思。

(水)“水光潋滟”也就是(波光闪动的样子。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一下阳光照耀着西湖水面的画面。

“晴方好”这个“方”字我们用查字典的方法来理解(出示课件)你觉得在这一应该选第几种呢?

也就是说西湖美得刚刚好,美得恰到好处。

教师举一反三,导引学生领悟第二句,提示雨中的西湖又是什么样的呢?

品味“空濛”一词。

从同音字入手,让学生比较“濛”与“朦”“曚”“矇”等形声字的区别,想象雨中西湖之景,联想生活中见过山色空濛的景象。

6.点拨过渡。

短短两句诗,两幅神奇的画卷就出现在我们眼前。

诗人这样写西湖,还嫌不够传神,于是,诗人又不禁想起来一个人,她是谁呢?

要求学生从诗文中找一找。

7.课件介绍西子。

补充:

美女都可以用“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来形容,其中“沉鱼”特指的是西施的美貌。

8.启发提问。

西施的确很美,在这里,诗人仅仅是在赞美西施美吗?

为什么要把西湖比作西子呢?

(一是西湖和西子都很美,自然美,天生美;二是西湖和西子都有一个西字,音韵和谐;三是它们当初同属越地。

)联想要有内在关系,不能乱想。

想一想,还有什么可以用来比喻、形容、赞扬西湖的美?

9.由生成资源归纳。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典型的写景诗,前两句写的是诗人眼中之景,是实写;后两句写的是诗人心中想象之景,是虚写。

这样晴雨结合、人景结合、虚实结合,也可以说是“总相宜”。

西湖如西子,因为这首诗,从此西湖又叫“西子湖”,并一直沿用至今。

苏轼的一生对西湖情有独钟,他曾经把自己办公的地方取名为“雨齐堂”就是由此诗而来。

10.阶段小结。

一千多年前,诗人笔下的西湖是如此美丽,而现在的西湖更加漂亮。

眼下,我们虽然不能亲自去西子湖畔去走一走,看一看,但是我们可以把这首诗记住,等到有机会逛西湖的时候,品味这首诗便会觉得更亲切,更熟悉。

请同学们赶快和同伴比赛背一背吧。

(同桌比赛背诵)

三、拓展延伸语文实践

1.补充积累。

《饮湖上初晴后雨》原作第一首,课件出示:

“朝曦迎客艳重冈,晚雨留人入醉乡。

此意自佳君不会,一杯当属水仙王。

”师范读,生齐读。

我们的祖国江山如画,历代诗人留下了许多的千古绝唱,同学们肯定积累了很多像这样描写祖国风光的古诗,谁来背诵一首呢?

2.拓展运用。

这首诗有一个特点,就是用人物来形容景物,这叫以人喻景。

要求学生模仿这一方法,赞美下东湖、沙湖的美景。

例句:

欲把东湖比,。

欲把沙湖比,。

3.结语、作业(略)。

晴雨皆美

淡浓俱佳

四、板书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

宋·苏轼

潋滟

空濛

西湖

西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初中教育 > 理化生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