厨房常用中草药香辛料属性及作用Word格式.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4148 上传时间:2023-04-30 格式:DOCX 页数:30 大小:5.45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厨房常用中草药香辛料属性及作用Word格式.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0页
厨房常用中草药香辛料属性及作用Word格式.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0页
厨房常用中草药香辛料属性及作用Word格式.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0页
厨房常用中草药香辛料属性及作用Word格式.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0页
厨房常用中草药香辛料属性及作用Word格式.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0页
厨房常用中草药香辛料属性及作用Word格式.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0页
厨房常用中草药香辛料属性及作用Word格式.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0页
厨房常用中草药香辛料属性及作用Word格式.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0页
厨房常用中草药香辛料属性及作用Word格式.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0页
厨房常用中草药香辛料属性及作用Word格式.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0页
厨房常用中草药香辛料属性及作用Word格式.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0页
厨房常用中草药香辛料属性及作用Word格式.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0页
厨房常用中草药香辛料属性及作用Word格式.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0页
厨房常用中草药香辛料属性及作用Word格式.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0页
厨房常用中草药香辛料属性及作用Word格式.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0页
厨房常用中草药香辛料属性及作用Word格式.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0页
厨房常用中草药香辛料属性及作用Word格式.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0页
厨房常用中草药香辛料属性及作用Word格式.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0页
厨房常用中草药香辛料属性及作用Word格式.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0页
厨房常用中草药香辛料属性及作用Word格式.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0页
亲,该文档总共30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厨房常用中草药香辛料属性及作用Word格式.docx

《厨房常用中草药香辛料属性及作用Word格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厨房常用中草药香辛料属性及作用Word格式.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厨房常用中草药香辛料属性及作用Word格式.docx

即茴香子,又名小茴香,草茴香。

属香草类草本植物,味食香料。

味道甘、香,单用或与它药合用均可。

大、小茴香都是常用的调料,是烧鱼炖肉、制作卤制食品时的必用之品。

因它们能除肉中臭气,使之重新添香,故曰“茴香”。

大茴香即大料,学名叫“八角茴香”。

小茴香的种实是调味品,而它的茎叶部分也具有香气,常被用来作包子、饺子等食品的馅料。

茴香的嫩叶可做饺子馅,但很少用于调味。

茴香子主要用于卤、煮的禽畜菜肴或豆类、花生、豆制品等。

味道、属性、功用与八角基本相同。

它们所含的主要成分都是茴香油,能刺激胃肠神经血管,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加胃肠蠕动,排除积存的气体,所以有健胃、行气的功效;

有时胃肠蠕动在兴奋后又会降低,因而有助于缓解痉挛、减轻疼痛。

中国《药典》载有茴香制剂是常用的健胃、散寒、行气、止痛药。

茴香烯能促进骨髓细胞成熟和释放入外周血液,有明显的升高白细胞的作用,主要是升高中性粒细胞,可用于白细胞减少症。

特别提示:

发霉的茴香不宜吃。

茴香菜作馅应先用开水焯过。

阴虚火旺的人不宜食用。

香料每次3~5克。

茴香菜每次60~80克。

多食容易导致伤目、长疮。

(3)桂皮

即桂树之叶呈灰绿状,以体无霉癍,香气浓郁味上品。

作用,增香去异味,促进食欲。

味道、用途、属性、功用与桂皮相同,但味道较淡。

有提味增加香气的功能在卤汁运用中常见于广泛的运用。

烹饪指导:

多用于酱类菜肴或汤类的调味,此外,煲仔菜亦多使用。

干叶亦可作罐头的矫味剂。

为西餐常用芳香调味料之一。

适合在烹调肉类的时候,或者是调制肉类的沾酱加一点进去,但因它的味道很重,所以不能加太多,否则会盖住食物的原味:

1.以磨成粉末的月桂叶来说,一般家庭煮一大锅肉,也只需要大约用小指甲挑一点点的分量就够了;

2.如果是以整片叶子来算,一片叶子意一锅肉就绰绰有余了;

3.如果是用在酱料的调制,选小下点的叶子就可以了。

(6)砂姜

又名山奈、山辣。

属香草类草本植物。

本食香料。

味道辛、香。

生吃熟食均可。

单用或与它药合用均佳。

主要用烧、卤、煨、烤等动物性菜肴。

常加工成粉末用之,在粤菜中使用较多。

入脾胃,开郁结,辟恶气,治胃寒疼痛等症。

(7)当归

味甘、苦、香。

主要用于炖、煮家畜或野兽类菜肴。

因其味极浓,故用量甚微,否则,反败菜肴。

当归为伞形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当归的根,含有也叶酸,烟酸,维生素Dl2、E等成分,有抗贫血,改善血循环,增加冠状动脉血流量等作用,对冠心病有防治作用,对肝脏有保护作用,可防止肝糖元减少,根据对长寿皇帝乾隆医方的分析,发现在他的保健方中当归用的最多。

中医认为,其性温,味甘、辛,功能补血调经,活血止痛,润肠通便,适用于血虚体弱,妇女月经不调,痛经,经闭,虚寒腹痛,跌打损伤,瘀血疼痛,风湿痹痛,痛疽疮疡、血滞疼痛、以及血虚肠燥便秘。

用量:

5一15克,若补血用当归身怯瘀活血用当归尾;

经酒制后可加强活血作用。

但湿盛中满,大便泄泻者忌服。

补血活血,调气解表,治妇女月经不调、白带、痛经、贫血等症。

为妇科良药。

(8)荆芥

属香草类草本植物,本食香料。

干燥的全草,茎方形,四面有纵海,上部多分技;

长45—90厘米,直径3—5 

毫米;

表面谈紫红色,被有短柔毛;

质轻脆,易折断,断面纤维状,黄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

叶对生,叶片分裂,裂片细长,呈黄色,皱缩卷曲,破碎不全;

质脆易脱落。

枝顶着生穗状轮伞花序,呈绿色圆柱形,长7—10厘米;

花冠多已脱落,只留绿色的萼筒,内有4个棕黑色的小坚果。

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

以浅紫色、茎细、穗多而密者为佳。

作为一种中草药,其药用部分为荆芥干燥地上部分,具有解表散风、透疹功效,对过敏性炎症有较好的疗效。

味道辛、香,用途不广,有时用于烧、煮肉类,主要作菜用。

入肺肝,疏风邪,清头目。

(9)紫苏

属香草类草本植物,本味两用。

夏秋季开花前分次采摘,除去杂质,晒干。

药材性状:

叶片多皱缩卷曲,常破碎,完整的叶片呈卵圆形,长4~13厘米.宽2.5~9厘米或过之.顶端急尖,基部阔楔形,边缘有撕裂状锯齿.叶柄长2~7厘米.两面紫色至紫蓝色或上面紫绿色,疏被灰白色毛,下面可见多数凹陷的腺点。

质脆易碎。

气辛香,味微辛.以叶片大、色紫、不带 

枝梗、香气浓郁者为佳。

苏子具有下气、消痰、润肺、宽肠的功效。

适用于老人因肺气较虚,易受寒邪而引起的胸隔满闷、咳喘痰多、食少、以及心血管病患者食用。

用途不广。

但用于炒田螺,味道极妙,有时用于煮牛羊肉等。

解表散寒,理气和中,消痰定喘,行经活络。

可治风寒感冒,发热恶寒,咳嗽气喘,恶心呕吐,食鱼蟹中毒等症,梗能顺气安胎。

(10)薄荷

味本两用。

用途不大,主要用于调制饮料和糖水,有时也用于甜肴。

薄荷产品薄荷王芸拍摄于陕西省秦岭南麓(薄荷脑和薄荷素油)具有特殊的芳香、辛辣感和凉感,主要用于牙膏、食品、烟草、酒、清凉饮料、化妆品、香皂的加香;

在医药上广泛用于驱风、防腐、消炎、镇痛、止痒、健胃等药品中。

全草入药,辛,凉。

归肺、肝经,有发散风热,清利咽喉,透疹解毒,疏肝解郁和止痒等功效,适用于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无汗、风火赤眼、风疹、皮肤发痒、疝痛、下痢及瘰疬等症,外用有轻微的止痛作用,用于神经痛等。

本品茎呈方柱形,有对生分枝,长15~40cm,直径0.2~0.4cm;

表面紫棕色或淡绿色,棱角处具茸毛,节间长2~5cm;

质脆,断面白色,髓部中空。

叶对生,有短柄;

叶片皱缩卷曲,完整者展平后呈宽披针形、长椭圆形或卵形,长2~7cm,宽1~3cm;

上表面深绿色,下表面灰绿色,稀被茸毛,有凹点状腺鳞。

轮伞花序腋生,花萼钟状,先端5齿裂,花冠淡紫色。

揉搓后有特殊清凉香气,味辛凉。

清头目,宣风寒,利咽喉,润心肺,辟口臭。

(11)栀子

又名山栀子,属木本植物,味食香料,也是天然色素,色橙红或橙黄。

味道微苦、淡香。

用途不大,有时用于禽类或米制品的调味,一般以调色为主。

性状鉴定:

果实倒卵形、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4-3.5cm,直径0.8-1.8cm。

表面红棕色或红黄色,微有光泽,有翅状纵棱6-8条,每二翅棱间有纵脉1条,先端有暗黄绿色残存宿萼,先端有6-8条长形裂片,裂片长1-2.5cm,宽2-3mm,多碎断,果实基部收缩成果柄状,末端有圆形果柄痕。

果皮薄而脆,内表面鲜黄色或红黄色。

有光泽,具隆起的假隔膜2-3条。

折断面鲜黄色,种子多数,扁椭圆形或扁矩圆形,聚成球状团块,棕红色,表面有细而密的凹入小点;

胚乳角质;

胚长形,具心形子叶2片。

气微,味微酸苦。

以皮薄、饱满、色红黄者为佳。

性寒。

清热泻火,可清心肺之热,主治热病心烦,目赤、黄疸、吐血、衄血、热毒、疮疡等症。

(12)白芷

一般都是与它药合用。

主要用于卤、烧、煨的禽畜野味菜肴。

性状:

根呈圆锥形,长10~20cm,直径2~2.5cm。

表面灰棕色,有横向突起的皮孔,顶端有凹陷的茎痕。

质硬,断面白色,粉性足,皮部密布棕色油点。

白芷根横切面:

①木栓层由5~10多列细胞组成。

②皮层和韧皮部散有分泌腔,薄壁细胞内含有淀粉粒,射线明显。

③木质部略呈圆形,导管放射状排列。

杭白芷呈长圆锥形,长10~20cm,直径2~2.5cm。

上部近方形或类方形,表面灰棕色,有多数横向皮孔样突起,多四纵行排列,端有凹陷的茎痕。

质坚实,较重,断面白色,粉性,皮部密布棕色油点,形成层环棕色,近方形,气芳香浓烈,味辛、微苦。

气芳香,味辛、微苦。

性味:

性温,味辛功能主治祛风湿,活血排脓,生肌止痛。

用于头痛、牙痛、鼻渊、肠风痔漏、赤白带下、痈疽疮疡、皮肤瘙痒。

祛寒除湿,消肿排脓,清头目。

(13)白豆蔻

干燥果实,商品即称"

豆蔻"

略呈圆球形,具不显著的钝三棱,直径约1.2~1.7厘米。

外皮黄白色,光滑,具隆起的纵纹25~32条,一端有小突起,一端有果柄痕;

两端的棱沟中常有黄色毛茸。

果皮轻脆,易纵向裂开,内含种子20~30粒,集结成团,习称"

蔻球"

蔻球分为3瓣,有白色隔膜,每瓣种子7~10粒,习称"

白蔻仁"

或"

蔻米"

为不规则的多面体,直径3~4毫米,表面暗棕色或灰棕色,有微细的波纹,一端有圆形小凹点。

质坚硬,断面白色,有油性。

气芳香,味辛凉。

以个人饱满,果皮薄而完整、气味浓厚者为佳。

与它药合用。

常用于烧、卤、煨等禽畜菜肴。

1.白豆蔻忌见火。

2.可粉碎但不可炒用,否则将失去或减弱其特有的芳香美味。

3.湿温初起,身热不扬,胸闷不饥,湿重于热者,可与杏仁、薏苡仁、滑石等配伍。

4.脾胃寒湿呕吐者,可与半夏、藿香、生姜等配伍。

5.烹调用途:

作调味料,可去异味,增香辛。

用于配制各种卤汤及供制卤猪肉、烧鸡之用。

亦为咖喱粉原料之一属性:

性热、燥火。

入肺,宣邪破滞,和胃止呕。

(14)草豆蔻

味道辛、香、微甘。

性状鉴别:

种子类球形或椭圆形,具较明显的3钝棱及3浅沟,长1.5-3cm,直径1.5-3cm;

表面灰棕色或黄棕色;

中间有黄白色或淡棕色隔膜分成3室,每室有种子22-90颗,不易散开。

种子叶卵圆状多面体,长3-5mm,直径2.5-3mm,背面稍隆起,较厚一端有圆窝状种脐,合点位于较扁端的中央微凹处,腹面有一纵沟,淡褐色种脊沿着纵沟自种脐直达合点,沿合点再向背面也有一纵沟,沟的末端不达种脐。

质硬,断面乳白色。

气芳香,味辛、辣。

以个大、饱满、质结实、气味浓者为佳。

与它药合用,主要用于卤、煮、烧、焖、煨的禽畜野味等菜肴。

性热。

味性较白豆蔻猛,暖胃温中,疗心腹寒痛,宣胸利膈,治呕吐,燥湿强脾,能解郁痰内毒。

(15)肉豆蔻

冠“豆蔻”之名的调味料有3种。

豆蔻与草豆蔻都属土产,分别是两种姜科植物的种子,惟有肉豆蔻是舶来品,原产东南亚,是常绿乔木的果仁。

豆蔻,又名白豆蔻,气味苦香,味道辛凉微苦,烹调中可去异味、增辛香,常用于卤水以及火锅等;

草豆蔻,也是一种香辛调味料,可去膻腥味、怪味,为菜肴提香。

在烹饪中可与豆蔻同用或代用。

该品呈卵圆形或椭圆形,长2~3cm,直径1.5~2.5cm。

表面灰棕色或灰黄色,有时外被白粉(石灰粉末)。

全体有浅色纵行沟纹及不规则网状沟纹。

两端间有明显纵沟。

纵切时可见宽端有小形腔隙,内藏小形干缩的胚,子叶卷进曲,气强烈芳香,味辛辣,微苦。

以个大、体重、坚实,破开后香气浓者为佳。

种脐位于宽端,呈浅色圆形突起,合点呈暗凹陷。

种脊呈纵沟状,连接两端。

质坚,断面显棕黄色相杂的大理石花纹,宽端可见干燥皱缩的胚,富油性。

气香浓烈,味辛。

与它药合之,用于卤煮禽畜菜肴。

作调味料,可去异味、增辛香。

供制酱肉之用。

温中散逆,入胃除邪,下气行痰,厚肠止泻。

(16)草果

果实椭圆形,长2-4.5cm,直径1-2.5cm,表面棕色或红棕色,具3钝棱及明显的纵沟及棱线,先端有圆形突起的柱基,基部有果柄或果柄痕,果皮坚韧,内分3室,每室含种子7-24粒,种子集结成团。

种子多面形,直径5-7mm,黄棕色或红棕色,具灰白色膜质假种皮,中央有凹陷合点,较狭端腹面有圆窝状种脐,种脊凹陷成1纵沟。

以个大、饱满、色红棕、气味浓行为佳。

与它药合用,用于烧、卤、煮、煨等荤菜。

性热燥火。

破瘴疠之气,发脾胃之寒,截疟除痰。

(17)姜黄

性状鉴别,姜黄根茎呈不规则卵圆形、圆柱形或纺锤形,常弯曲,表面深黄色,粗糙,有皱缩纹理和明显环节,并有圆形分枝痕及须根痕。

质坚实,不易折断,断面棕黄色至金黄色,角质样,有蜡样光泽。

内皮层环纹明显,维管束呈点状散在。

气香特异味苦、辛。

以质坚实、断面金黄、香气浓厚者为佳。

味道辛、香、苦。

它是色味两用的香料,既是香料,又是天然色素。

一般以调色为主,与它药合用,用于牛羊类菜肴,有时也用于鸡鸭鱼虾类菜肴。

它还是咖喱粉、沙嗲酱中的主要用料。

破气行瘀,祛风除寒,消肿止痛。

(18)砂仁

种子不规则多角形,长2-5mm,直径1.5-4mm,表面红棕色至黑褐色,具不规则皱纹,外被淡棕色膜质假种皮,较小一端有凹陷的种脐,合点在较大一端,种脊凹陷成一纵沟。

气芳香而浓烈,味辛凉、微苦。

与它药合用,主要用于烧、卤、煨、煮等荤菜或豆制品。

砂仁做法指导:

凡脾胃气滞湿阻所致脘腥胀痛、不思饮食、呕吐泄泻者,多与木香同用,并随症配伍其他药物;

若恶阻偏寒者,可配生姜汁;

偏热者,可配黄芩、竹菇等,以助消热安胎之力。

此外,本品温降之功尚可用治奔豚气痛,每与小茴香、吴茱萸等温里散寒药同用。

逐寒快气,止呕吐,治胃痛,消滞化痰。

(19)良姜

呈圆柱形,多弯曲,有分枝,长5~9cm,直径1~1.5cm。

表面棕红色至暗褐色,有细密的纵皱纹及灰棕色的波状环节,每节长0.2~1cm,下面有圆形的根痕。

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灰棕色或红棕色,纤维性,中柱约占1/3。

气香,味辛辣。

与它药合之,用于烧、卤、煨等菜肴。

除寒,止心腹之疼,散逆治清涎呕吐。

(20)丁香

又名鸡舌香,属香木类木本植物,味食香料。

干燥的花蕾略呈短棒状,长1.5~2厘米,红棕色至暗棕色;

下部为圆柱状略扁的萼管,长1~1.3厘米,宽约5毫米,厚约3毫米,基部渐狭小,表面粗糙,刻之有油渗出,萼管上端有4片三角形肥厚的萼;

上部近圆球形,径约6毫米,具花瓣4片,互相抱合。

将花蕾剖开,可见多数雄蕊,花丝向中心弯曲,中央有一粗壮直立的花柱,质坚实而重,入水即沉;

断面有油性,用指甲划之可见油质渗出;

气强烈芳香,味辛。

以个大、粗壮、鲜紫棕色、香气强烈、油多者为佳。

单用或与它药合用均可。

常用于扣蒸、烧、煨、煮、卤等菜肴。

如丁香鸡、丁香牛肉、丁香豆腐皮等。

作调味料,可矫味增香。

常用于制作卤菜,亦用于制糕点和饮料。

亦为五香粉和咖喱粉原料之一。

因其味极其浓郁,故不可多用,不然,则适得其反。

宣中暖胃,益肾壮阳,治呕吐。

(21)花椒

又叫川椒,其实并非四川独有,也并非四川产的好。

我国华北、西北、华中、华东等地区均有生产。

花椒蓇葖果多单生,直径4~5mm。

略呈球状,裂开为两瓣。

外表面紫红色或棕红色,散有多数疣状突起的油点,直径0.5~1mm,对光观察半透明;

内表面淡黄色。

香气浓,味麻辣而持久。

花椒属木本植物,味食香料,味道辛、麻、香。

凡动物原料皆可用之。

花椒是常用的调味品,但你有没有想过春天炒菜时多放上一把花椒,不仅能够温阳驱寒,还能杀菌防病,增强免疫力,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中医认为花椒性温,有温中散寒、除湿、止痛、杀虫的作用,春季适度食用,有助于人体阳气的生发。

同时,春季各种细菌病毒开始繁殖,是流行病的多发季节,而花椒中的挥发油可提高体内巨噬细胞的吞噬活性,进而可增强机体的免疫能力,并且花椒对白喉杆菌、肺炎双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

单用或与它药合用均宜,但多用于炸、煮、卤、烧、炒、烤、煎等菜肴。

荤素皆宜,在川菜中,对花椒的使用,较广较多。

(22)孜然

味食香料,味辛、香。

孜然是烧烤食品必用的佐料,富有油性,气味芳香浓烈,主要用于调味,提取香料等,是配制咖哩粉的主孜然要原料之一。

咖喱的香味很浓烈,油爆或火烤后的香气会更明显,遇热后的孜然味道稍微会有点改变。

用孜然加工牛羊肉,可以祛腥解腻,并能令其肉质更加鲜美芳香,增加人的食欲。

孜然还具有醒脑通脉、降火平肝等功效,能祛寒除湿,理气开胃,祛风止痛。

对消化不良、胃寒疼痛、肾虚便频均有疗效。

用孜然调味菜肴还能防腐杀菌。

中医认为,孜然气味甘甜,辛温无毒,具有温中暖脾、开胃下气、消食化积、醒脑通脉、祛寒除湿等功效。

在《普济方》这本中医典籍中,就有用孜然治疗消化不良和胃寒、腹痛等症状的记载。

因此,患有胃寒的人,平时可以在炒菜或烤肉的时候放点孜然,以祛除胃中的寒气。

据《唐本草》记载,将孜然炒熟后研磨成粉,就着醋服下去,还有治疗心绞痛和失眠的作用。

此外,由于孜然有防腐杀菌的功效,炒菜时放点不容易变质。

另外,孜然还可以抑制微生物的生长。

烹调用途:

孜然芹种子粉末有除腥膻、增香味的作用。

主要用作解羊肉膻味及制作"

咖喱粉"

和"

辣椒粉"

成分。

其茎、叶欧洲人用于作泡菜。

1.用孜然加工牛羊肉,可以祛腥解腻,并能令肉质更加鲜美芳香,增加食欲;

2.孜然具醒脑通脉,降火平肝等功效,能祛寒除湿,理气开胃,驱风止痛,对消化不良,胃寒疼痛、肾虚便频均有疗效;

3.用孜然调味菜肴还能防腐杀菌。

温馨提示:

用孜然调味,用量不宜过多。

孜然性热,所以夏季应少食。

便秘或患有痔疮者应少食或不食。

通常是单用,主要用于烤、煎、炸的羊肉、牛肉、鸡、鱼等菜肴。

是西北地区常用而喜欢的一种香料。

孜然的味道极其浓烈而且特殊。

南方人较难接受此味,故在南方菜中极少有孜然的菜肴。

宣风祛寒,暖胃除湿。

(23)胡椒

属藤本植物,味食香料。

味道浓辛、香。

(1)黑胡椒果实近圆球形,直径3-6mm。

表面暗棕色至灰黑色,具隆起的网状皱纹,顶端有细小的柱头残基,基部有自果柄脱落的疤痕。

质硬,外果皮可剥离,内果皮灰白色或淡黄色,断面黄白色,粉性,中央有小空隙。

气芳香,味辛辣。

以粒大、饱满。

色黑、皮皱、气味强烈者为佳。

(2)白胡椒果核近圆球形,直径3-6mm。

最外为内果皮,表面灰白色,平滑,先端与基部间有多数浅色线状脉纹。

以粒大、个圆、坚实、色白、气味强烈者为佳。

一切动物原料皆可用之。

汤、菜均宜。

因其味道极其浓烈,故用量甚微。

常研成粉用之。

胡椒在粤菜中用得较广。

制作指导:

1.无论黑胡椒、白胡椒皆不能高温油炸,应在菜肴或汤羹即将出锅时填加少许,均匀拌入;

2.黑椒与肉食同煮,时间不宜太长以免香味挥发掉;

3.鲜胡椒可以冷藏短储,粉状胡椒应在密封容器中,避免受潮和光照,保存时间也不宜太长。

在烹调饮食中,用于去腥解膻及调制浓味的肉类菜肴。

兼有开胃增食的功效,又能解鱼、蟹、荤等食物的毒,故为家厨中常用调料。

散寒,下气,宽中,消风,除痰。

注:

胡椒能发疮助火,伤阴,胃热火旺者忌吃。

(24)甘草

又名甜草,属草本植物,味食香料,味甘。

甘草:

根呈圆柱形,长25~lOOcm,直径0.6~3.5cm。

外皮松紧不一。

表面红棕色或灰棕色,具显著的纵皱纹、沟纹、皮孔及稀疏的细根痕。

质坚实,断面略显纤维性,黄白色,粉性,形成层环明显,射线放射状,有的有裂隙。

根茎呈圆柱形,表面有芽痕,断面中部有髓。

气微,味甜而特殊。

主要用于腌腊制品及卤菜。

性平。

和中,解百毒,补气润肺,止咳,泻火,止一切痛,可治气虚乏力,食少便溏,咳嗽气喘,咽喉肿痛,疮疡中毒,脘腹及四肢痉挛作痛等症。

多食令人呕吐。

(25)罗汉果

果皮石细胞大多成群,黄色、方形或卵圆形,直径7~38μm,壁厚,孔沟明显。

种皮石细胞类长方形或不规则形,壁薄,具纹孔。

纤维长梭形,直径16~42μm,胞腔较大,壁孔明显。

可见梯纹和螺纹导管。

薄壁细胞不规则形,具纹孔。

味道甘。

主要用于卤菜。

性凉。

清热,解毒,益气,润肺,化痰,止咳,解暑,生津,清肝,明目,润肠,舒胃,可治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的多种疾病,尤其对支气管炎、急慢性咽喉炎、哮喘、高血压、糖尿病等症均有显着疗效。

(26)香茅

全体长14-30cm,被白以短茸毛。

茎多分枝,四方柱形,近基部圆形,直径0.5-5mm;

表面黄棕以,近基部常呈棕红色,节明显,节间长2-5cm;

质脆,易折断,断面淡黄色,叶对生,多脱落,皱缩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狭长披针形,长0.7-2.5cm,宽约4mm,边缘有疏锯齿,黄绿色或暗绿以;

质脆,易碎。

花轮密集成头状;

苞片被白色柔毛;

花萼钟状,先端5裂;

花冠皱缩或脱落。

小是对果4,包于宿萼内,香气浓,味辛凉。

栽培品全体长35-60cm,疏被较长的茸毛;

茎较粗,节间长4-7cm。

以枝嫩、穗多、香气浓者为佳。

味道香,微甘。

通常是研成粉用之。

主要用于烧烤类菜肴。

也用于调制复合酱料。

降火,利水,清肺。

(27)陈皮

即干桔子皮。

常剥成数瓣,基部相连,有的呈不规则的片状,厚1~4mm。

外表面橙红色或红棕色,有细皱纹及凹下的点状油室;

内表面浅黄白色,粗糙,附黄白色或黄棕色筋络状维管束。

质稍硬而脆。

气香,味辛、苦。

广陈皮:

常3瓣相连,形状整齐,厚度均匀,约lmm。

点状油室较大,对光照视,透明清晰。

质较柔软。

中医学认为陈皮味辛苦、性温,具有温胃散寒、理气健脾的功效,适合胃部胀满、消化不良、食欲不振、咳嗽多痰等症状的人食用。

现代研究表明,陈皮中含有大量挥发油、橙皮甙等成分,它所含的挥发油对胃肠道有温和刺激作用,可促进消化液的分泌,排除肠道内积气,增加食欲。

煲汤时放入10克左右的陈皮即可。

需提醒的是,陈皮偏于温燥,有干咳无痰、口干舌燥等症状的阴虚体质者不宜多食。

此外,鲜橘皮不具备陈皮那样的药用功效,另外,因为鲜橘皮表面有农药和保鲜剂污染,这些化学制剂有损人体健康,因此,不可以用鲜橘皮来代替陈皮。

属木本植物。

味食香料。

味道辛、苦、香。

单用或与它药合用均宜。

主要用于烧、卤、扣蒸、煨等荤菜。

功用,驱寒除湿,理气散逆,止咳痰。

(28)枸杞

味道清香甘美,有养血明目﹑治疗头晕目眩﹑滋补肝肾的功效。

本品为茄科植物宁夏枸杞的干燥成熟果实。

夏、秋二季果实呈橙红色时采收,晾至皮皱后,再曝晒至外皮干硬、果肉柔软,除去果梗;

或热风低温烘干,除去果梗。

功效:

滋补肝肾,益精明目。

用于虚劳精亏,腰膝酸痛,眩晕耳鸣,内热消渴,血虚萎黄,目昏不明。

任何滋补品都不要过量食用,枸杞也不例外。

一般来说,健康的成年人每天吃20克左右的枸杞比较合适;

如果想起到治疗的效果,每天最好吃30克左右。

现在,很多关于枸杞毒性的动物实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人文社科 > 法律资料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