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高考模拟精编大考卷十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42483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229.92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黑龙江省高考模拟精编大考卷十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黑龙江省高考模拟精编大考卷十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黑龙江省高考模拟精编大考卷十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黑龙江省高考模拟精编大考卷十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33页
黑龙江省高考模拟精编大考卷十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33页
黑龙江省高考模拟精编大考卷十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33页
黑龙江省高考模拟精编大考卷十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33页
黑龙江省高考模拟精编大考卷十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33页
黑龙江省高考模拟精编大考卷十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33页
黑龙江省高考模拟精编大考卷十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33页
黑龙江省高考模拟精编大考卷十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33页
黑龙江省高考模拟精编大考卷十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33页
黑龙江省高考模拟精编大考卷十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33页
黑龙江省高考模拟精编大考卷十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33页
黑龙江省高考模拟精编大考卷十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5页
第15页 / 共33页
黑龙江省高考模拟精编大考卷十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6页
第16页 / 共33页
黑龙江省高考模拟精编大考卷十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7页
第17页 / 共33页
黑龙江省高考模拟精编大考卷十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8页
第18页 / 共33页
黑龙江省高考模拟精编大考卷十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19页
第19页 / 共33页
黑龙江省高考模拟精编大考卷十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_第20页
第20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黑龙江省高考模拟精编大考卷十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黑龙江省高考模拟精编大考卷十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黑龙江省高考模拟精编大考卷十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黑龙江省高考模拟精编大考卷十生物试题解析版.docx

黑龙江省高考模拟精编大考卷十生物试题解析版

黑龙江省2018年高考模拟精编大考卷(十)

生物试卷

一、选择题

1.下列有关细胞物质组成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人体活细胞中氢原子的数目最多

B.DNA和RNA分子的碱基组成相同

C.多糖在细胞中不与其他分子相结合

D.蛋白质区别于脂质的特有元素是氮

【答案】A

【解析】

在人体活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是O,但因为H分子质量最小所含数目最多,故A正确。

DNA含有特有的碱基T,RNA含有特有的碱基U,故B错误。

多糖在动物细胞核植物细胞中种类不同,在植物体内主要是淀粉和纤维素,动物细胞主要是糖原,故C错误。

蛋白质中至少含有CHON,脂质中含有CHONP,故D错误。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组成细胞的元素和化合物相关知识,意在考察考生对知识点的理解掌握程度。

2.对下表的有关分析,错误的是(  )

溶液

溶质的元素组成

检测试剂

颜色反应

溶质的基本单位

C、H、O

砖红色

葡萄糖

C、H、O、N等

双缩脲试剂

 

A.甲可能是麦芽糖溶液

B.①是斐林试剂,使用时需水浴加热

C.乙液可能是一种酶溶液

D.②是紫色,③是核苷酸

【答案】D

【解析】

斐林试剂用于鉴定还原性糖,还原糖包括单糖、麦芽糖和乳糖,其中麦芽糖是两个葡萄糖分子脱水缩合而成的二糖,故A正确;斐林试剂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出现砖红色沉淀,故B正确;双缩脲试剂用于鉴定蛋白质,因此乙是蛋白质,由于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因此乙可能是一种酶溶液,故C正确;双缩脲试剂用于鉴定蛋白质,可与蛋白质发生紫色反应,因此乙是蛋白质,②是紫色,③是氨基酸,故D错误。

3.下列有关核糖体的叙述,正确的是

A.在光学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都有核糖体分布

B.核糖体是蛔虫细胞和绿藻细胞中唯一共有的无膜结构的细胞器

C.发釆的核糖体一部分游离于细胞质基质中,一部分附着在内质网上

D.麦芽糖酶、胰岛素和载体蛋白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的

【答案】D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结构、细胞器的结构与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在电子显微镜下可观察到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中都有核糖体分布,A错误;核糖体和中心体是蛔虫细胞和绿藻细胞中共有的无膜结构的细胞器,B错误;发釆属于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没有内质网,C错误;麦芽糖酶、胰岛素和载体蛋白均为蛋白质,都是在核糖体上合成,D正确。

【点睛】解答此类问题的技巧是:

一是理解显微结构和亚显微结构的内涵、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在结构上的异同,识记常见的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二是准确掌握各种细胞器的功能、分布及特点。

在此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解答。

4.如图是四类细胞的结构模式图,请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从结构上看,大肠杆菌细胞与图中Ⅲ所示细胞同属于原核细胞

B.图中⑥是高尔基体,其在Ⅱ细胞中的功能是与细胞分泌物的形成有关

C.图中的Ⅰ可代表人体的胰岛B细胞,其合成的分泌蛋白有胰岛素

D.判断Ⅳ是低等植物细胞的标志结构是图中③中心体和④叶绿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四类细胞的结构模式图”为情境,考查学生对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结构与功能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

【详解】从结构上看,大肠杆菌细胞与图中Ⅲ所示的蓝藻细胞同属于原核细胞,A正确;图中⑥是高尔基体,其在Ⅱ所示的高等植物细胞中的功能是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B错误;图中的Ⅰ为高等动物细胞,可代表人体的胰岛B细胞,其合成的分泌蛋白有胰岛素,C正确;叶绿体是植物细胞特有的细胞器,中心体存在于动物细胞和某些低等植物细胞中,因此判断Ⅳ是低等植物细胞的标志结构是图中③所示的中心体和④所示的叶绿体,D正确。

【点睛】梳理常见的原核生物与真核生物、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的主要区别、各种细胞器的分布,据此明辨图中①~⑦所示结构的名称,进而推知Ⅰ~Ⅳ所示的细胞类型。

在此基础上分析判断各选项。

5.下列关于细胞结构和功能的叙述,错误的是(  )

A.性激素主要是由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

B.囊泡可以由内质网向高尔基体转运

C.膜蛋白的形成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有关

D.内质网既参与物质合成,也参与物质运输

【答案】A

【解析】

性激素的化学本质是脂质,合成场所是滑面内质网,而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的是分泌蛋白,故A选项错误;在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中,内质网形成囊泡,向高尔基体运输,故B选项正确;胃蛋白酶属于分泌蛋白,分泌蛋白的合成过程与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和线粒体有关,故C选项正确;内质网是有机物的合成“车间”,蛋白质运输的通道,故D选项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细胞器之间的协调配合

【名师点睛】分泌蛋白的合成与分泌过程:

附着在内质网上的核糖体合成蛋白质→内质网进行初加工→内质网“出芽”形成囊泡→高尔基体进行再加工形成成熟的蛋白质→高尔基体“出芽”形成囊泡→细胞膜,整个过程还需要线粒体提供能量.

6.下图甲是人的红细胞长时间处在不同浓度的NaCl溶液中,红细胞的体积(V)与初始体积(V0)之比的变化曲线;图乙是某植物细胞在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中细胞失水量的变化情况。

下列分析正确的是()

A.从图甲可见250mmol·L-1NaCl溶液不影响人红细胞的代谢

B.图乙中植物细胞体积的变化是先减小后增大

C.图乙中a点细胞失水量最大,此时细胞吸水能力最小

D.人的红细胞长时间处在300mmol·L-1NaCl溶液可能死亡,乙图中的处理时间内细胞一直有生物活性

【答案】D

【解析】

分析题图可知,在250mmol•L-1NaCI溶液中,红细胞的体积(V)与初始体积(V0)之比小于1,说明细胞通过渗透作用失水了,红细胞皱缩而影响了该细胞代谢,A错误;乙图中植物细胞在一定浓度的NaCl溶液中细胞失水量先增加后减少,说明细胞一直在失水,但是由于细胞壁的存在,所以细胞体积基本不变,B错误;图乙中a点细胞失水量最大,此时细胞液浓度最大,吸水能力最大,C错误;人的红细胞长时间处在300mmol•L-1NaCl溶液可能会因为失水过多而死亡,乙图中细胞处于质壁分离过程中,细胞具有生物活性,D正确。

【考点定位】细胞质壁分离与质壁分离复原现象及其原因

7.下列有关细胞全能性和细胞凋亡、细胞坏死的说法正确的是()

A.肝部分切除后,残余的肝细胞迅速出现活跃的分裂而再生,它体现了肝细胞的全能性

B.若科学家利用胚胎干细胞能培养成完整个体,则说明早期胚胎细胞能表现出全能性

C.生物体内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过程属于细胞坏死

D.细胞程序性死亡不利于神经系统的正常发育

【答案】B

【解析】

肝部分切除后,残余的肝细胞迅速出现活跃的分裂而再生,并没有形成完整的个体,因此没有体现细胞的全能性,A错误;若科学家利用胚胎干细胞能培养成完整个体,则说明早期胚胎细胞具有全能性,B正确;生物体内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过程属于细胞凋亡,C错误;细胞程序性死亡有利于神经系统正常发育,D错误。

【考点定位】植物细胞的全能性及应用;细胞凋亡的含义;细胞凋亡与细胞坏死的区别。

【名师点睛】1、全能性是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植株的潜能.原因:

生物体的每一个细胞都包含有该物种所特有的全套遗传物质,都有发育成为完整个体所必需的全部基因,从理论上讲,生物体的每一个活细胞都应该具有全能性。

2、细胞凋亡是基因控制的细胞程序性死亡的过程,对生物体有利,而细胞坏死是外因引起的细胞非正常性死亡,对生物体不利。

8.下图为中华大蟾蜍部分细胞分裂示意图。

据图判断,下列叙述不正确的是

A.用中华大蟾蜍的睾丸作材料制作装片,在显微镜下有可能观察到图中三种物像

B.甲细胞形成乙细胞的分裂方式为有丝分裂,最终产生的子细胞的基因型为AaBbXCXC

C.丙细胞表示的是次级卵母细胞后期分裂图像,产生的子细胞是第二极体和卵细胞

D.由图甲到图乙不可能发生基因重组,而由图甲到图丙可能发生基因重组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据图可知,丙细胞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由于细胞质不均等分裂,因此丙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在睾丸中不能看见,故A错误;图乙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有丝分裂完成产生的子细胞是体细胞,故B正确;丙细胞是次级卵母细胞,分裂完成产生的子细胞名称是卵细胞和机体,故C正确;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即甲→丙的过程,故D正确。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细胞分裂,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识图、图文转化的能力。

9.如图表示人体胰蛋白酶在体外最适pH(为8左右)条件下催化蛋白质分解时,蛋白质浓度对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据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在A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

B.如果在B点时,pH改变成5,则反应速率上升

C.其他条件不变,在B点加入少量同样的酶,反应速率不变

D.因为酶活性的限制,BC段催化速率不再增加

【答案】A

【解析】

【分析】

本题以图文结合的形式,考查学生对影响酶促反应的因素等知识要点的理解能力以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能力。

【详解】在OB段,反应速率随蛋白质(反应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在A点时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反应物的浓度,A正确;依题意可知:

蛋白质浓度对酶催化反应速率的影响是在体外最适pH(为8左右)条件下测定的,如果在B点时,pH改变成5,酶的活性降低,反应速率下降,B错误;在BC段,反应速率不再随蛋白质(反应物)浓度的增加而增大,说明在包含B点在内的BC段,限制反应速率的因素是酶的数量,因此BC段催化速率不再增加,但若其他条件不变,在B点时加入少量同样的酶,则反应速率增大,C、D错误。

【点睛】易错辨析:

温度和pH是通过影响酶的活性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而底物浓度和酶浓度是通过影响底物与酶的接触来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并不影响酶的活性。

在底物充足,其他条件固定、适宜的条件下,酶促反应速率与酶浓度成正比。

在酶量一定,其他条件固定、适宜的条件下,底物浓度较低时,反应速率随底物浓度的增加而急剧加快,反应速率与底物浓度成正比;底物浓度较高时,底物浓度增加,反应速率也增加,但不显著;当底物浓度很大且达到一定限度时反应速率达到一个最大值,此时,再增加底物浓度反应速率不再增加。

10.将某高等植物细胞各部分结构用差速离心法分离后,取其中三种细胞器测定它们有机物的含量如下表所示。

以下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蛋白质(%)

脂质(%)

核酸(%)

细胞器A

67

20

微量

细胞器B

59

40

0

细胞器C

61

0

39

 

A.如果细胞器A是线粒体,其中能完成的生理过程是:

C6H12O6+6H2O+6O2

6CO2+12H2O+能量

B.细胞器B只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说明其具有膜结构,肯定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有关

C.细胞器C中进行的生理过程有水产生,产生的水中的氢来自于羧基和氨基

D.蓝藻细胞和该细胞相比较,没有细胞器A、B、C

【答案】C

【解析】

【分析】

本题以表格信息为情境,考查学生对细胞器的化学组成、结构和功能的理解能力。

【详解】表中的三种细胞器均来自于植物细胞。

细胞器A主要含有蛋白质和脂质,此外还含有少量核酸,说明细胞器A为线粒体或叶绿体,如果细胞器A是线粒体,其中能完成的生理过程是有氧呼吸的第二、第三阶段,而葡萄糖(C6H12O6)分解为丙酮酸的有氧呼吸第一阶段发生在细胞质基质中,A错误;细胞器B只含有蛋白质和脂质,说明其具有膜结构,可能是内质网或高尔基体或溶酶体或液泡,溶酶体或液泡与分泌蛋白的加工和分泌无关,B错误;细胞器C含有蛋白质和核酸,不含有脂质,说明无膜结构,说明细胞器C是核糖体,在核糖体中进行的氨基酸脱水缩合过程有水产生,产生的水中的氢来自于羧基和氨基,C正确;蓝藻细胞为原核细胞,而该细胞为真核细胞,因此蓝藻细胞和该细胞相比较,没有细胞器A、B,但有细胞器C,D错误。

【点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抓住表中“细胞器A、B、C中的三种有机物含量”这一解题的切入点,围绕“细胞器的化学组成与结构和功能”的相关知识明辨细胞器A、B、C的具体名称,并与有氧呼吸过程、氨基酸的脱水缩合、原核细胞等知识建立联系,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

11.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侵染一段时间后搅拌、离心得到上清液和沉淀物,检测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

在实验时间内,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

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

B.沉淀物的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的DNA

C.上清液具有放射性的原因是保温时间过长

D.噬菌体遗传特性的传递过程中起作用的是DNA

【答案】C

【解析】

【分析】

据题文和选项的描述可知:

该题考查学生对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过程、实验现象等相关知识的识记和理解能力,以及获取信息、分析问题的能力。

【详解】在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的实验中,因大肠杆菌的质量重于噬菌体,所以离心后,大肠杆菌主要分布在沉淀物中,噬菌体的蛋白质外壳主要集中在上清液中,A正确;用32P标记的是噬菌体的DNA,用32P标记的噬菌体侵染未被标记的大肠杆菌,结果检测到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说明噬菌体侵染大肠杆菌时,噬菌体的DNA进入到了大肠杆菌的细胞中,因此沉淀物的放射性主要来自噬菌体的DNA,该DNA在噬菌体遗传特性的传递过程中发挥作用,B、D正确;由题意“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可知:

在实验时间内,基本上没有大肠杆菌裂解的发生,所以上清液具有放射性的原因不是保温时间过长,噬菌体在大肠杆菌内增殖后释放子代,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而是有一部分32P标记的噬菌体还没有侵染到大肠杆菌细胞内,经离心后分布于上清液中,C错误。

【点睛】正确解答此题的前提是:

识记和理解噬菌体侵染细菌的实验原理、方法、过程,据此,以图示信息“检测上清液中放射性32P约占初始标记噬菌体放射性的30%”、“被侵染细菌的存活率接近100%”为切入点,推知沉淀物中的放射性来源与上清液具有放射性的原因,进而分析判断各选项。

12.玉米的基因型与性别对应关系如下表,已知B、b和T、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

若BbTt的玉米植株做亲本,自交得F1代,让F1中的雌雄同株异花植株相互交配,则F2代中雌、雄株的比例是

基因型

B和T同时存在

(B_T_)

T存在,B不存在

(bbT_)

T不存在

(B_tt或bbtt)

性别

雌雄同株异花

雄株

雌株

A.9:

8B.3:

1C.9:

7D.13:

3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依题意并结合表中信息可推知:

F1雌雄同株异花植株的基因型及其所占的比例为1/9BBTT、2/9BbTT、2/9BBTt、4/9BbTt,它们产生的雌雄配子各4种,比例为BT=1/9+2/9×1/2+2/9×1/2+4/9×1/4=4/9、Bt=2/9×1/2+4/9×1/4=2/9、bT=2/9×1/2+4/9×1/4=2/9、bt=4/9×1/4=1/9。

雌雄配子随机结合,F2的基因型和表现型如下:

 

雌配子

4/9BT

2/9Bt

2/9bT

1/9bt

4/9BT

16/81BBTT

8/81BBTt

8/81BbTT

4/81BbTt

2/9Bt

8/81BBTt

4/81BBtt雌株

4/81BbTt

2/81Bbtt雌株

2/9bT

8/81BbTT

4/81BbTt

4/81bbTT雄株

2/81bbTt雄株

1/9bt

4/81BbTt

2/81Bbtt雌株

2/81bbTt雄株

1/81bbtt雌株

表中除了标注的雌株和雄株外,其余的均表现为雌雄同株异花。

分析统计上表中的数据可知:

F2代中雌、雄株的比例是9:

8,A项正确,B、C、D三项均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结论的能力。

13.如图所示为真核细胞中发生的某些相关生理和生化反应过程,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结构a是核糖体,物质b是mRNA,过程①是翻译过程

B.过程②在形成细胞中的某种结构,这一过程与细胞核中的核仁密切相关

C.如果细胞中r-蛋白含量较多,r-蛋白就与b结合,阻碍b与a结合

D.c是基因,是指导rRNA合成的直接模板,需要DNA聚合酶参与催化

【答案】D

【解析】

通过①过程合成r蛋白,则结构a是核糖体,物质b是mRNA,过程①是翻译过程,A项正确;通过过程②合成rRNA,这一过程与细胞核中的核仁密切相关,rRNA参与核糖体的构成,B项正确;据图可知,如果细胞中r蛋白含量较多,r蛋白就与b结合,阻碍b与a结合,C项正确;rRNA合成过程需要RNA聚合酶参与催化,D项错误。

14.雄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Z,雌鸟的性染色体组成是ZW。

某种鸟(2N=80)的羽毛颜色由三种位于Z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如图所示),D+控制灰红色,D控制蓝色,d控制巧克力色,D+对D和d为显性,D对d为显性。

在不考虑基因突变的情况下,下列有关推论合理的是

A.该鸟种群中共有6种基因型

B.蓝色个体间交配,F1中雌性个体都呈蓝色

C.灰红色雌鸟与蓝色雄鸟交配,F1中出现灰红色个体的概率是1/2

D.绘制该种鸟的基因组图至少需要对42条染色体上的基因测序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灰红色雄鸟的基因型有3种,即ZD+ZD+、ZD+ZD、ZD+Zd,A错误;蓝色雄鸟的基因型为ZDZD或ZDZd,蓝色雌鸟的基因型为ZDW,因此蓝色个体间交配,F1中雌性个体不一定都呈蓝色,也可能呈巧克力色(ZdW),B错误;灰红色雌鸟的基因型为ZD+W,蓝色雄鸟的基因型为ZDZD或ZDZd,F1中雄鸟均为灰红色,雌鸟均不是灰红色,因此F1中出现灰红色个体的概率是1/2,C正确;绘制该种鸟的基因组图至少需要对41条染色体(39条常染色体+Z+W)上的基因,D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遗传的基本规律及伴性遗传。

15.下列选项中,对图示变化的解释最恰当的是()

A.低温处理导致局部细胞产生了新的基因突变

B.低温处理导致局部细胞出现了染色体变异

C.低温处理改变了局部细胞的基因表达

D.低温环境条件下兔子的白色皮毛为有利变异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生物的性状由基因型和环境共同起作用的结果,低温可能影响了基因的表达,从而使生物的性状发生改变,故C正确。

考点:

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环境与性状的关系,意在考查考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推理的能力。

16.各种育种方法或技术都有其优劣之处,下列相关叙述不正确的是()

A.传统的育种方法周期长,可选择的范围有限

B.通过人工诱变,人们有目的地选育新品种,能避免育种的盲目性

C.杂交育种难以克服远缘杂交不亲和的障碍,过程繁杂缓慢,效率低

D.基因工程可以实现基因在不同物种之间的转移,人们可以定向选育新品种

【答案】B

【解析】

传统的育种方法是杂交育种,育种周期长,且只限于能进行有性生殖的同种生物,所以该育种方法可选择的范围有限,A正确;人工诱变育种的原理是基因突变,而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避免不了盲目性,B错误;不同物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所以难以通过杂交育种将不同物种的优良基因集中在一起,C正确;基因工程又叫DNA重组技术,是指按照人们的意愿,进行严格的设计,并通过体外DNA重组和转基因等技术,赋予生物以新的遗传特性,从而创造出更符合人们需要的新的生物类型和生物产品,D正确。

【考点定位】诱变育种;杂交育种

【名师点睛】四种育种方法:

 

杂交育种

诱变育种

单倍体育种

多倍体育种

方法

(1)杂交→自交→选优

辐射诱变、激光诱变、化学药剂处理

花药离体培养、秋水仙素诱导加倍

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原理

基因重组

基因突变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先成倍减少,再加倍,得到纯种)

染色体变异(染色体组成倍增加)

举例

高杆抗病与矮杆抗病小麦杂交产生矮杆抗病品种

高产量青霉素菌株的育成

三倍体西瓜、八倍体小黑麦

抗病植株的育成

17.突触抑制包括突触前抑制和突触后抑制。

突触前抑制是通过改变突触前膜的活动,释放的递质减少,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

突触后抑制指的是神经元兴奋导致抑制性中间神经元释放抑制性递质,作用于突触后膜上特异性受体,从而使突触后神经元出现抑制。

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

A.突触前抑制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的可能是兴奋性递质也可能是抑制性递质

B.突触后抑制过程中,突触后膜的外正内负电位进一步加强

C.突触后抑制过程中,在突触间隙中不能检测到正常数量的递质

D.突触后抑制过程中,由于释放的递质不能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才发生抑制

【答案】B

【解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突触前抑制过程中,突触前膜释放的是兴奋性递质,但是释放的递质减少,从而引起抑制的现象,A错误;突触后抑制过程中,释放抑制性递质,使得突触后膜的外正内负电位进一步加强,B正确、C错误;突触后抑制过程中,释放的递质能够被突触后膜上的受体识别,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掌握两种突触抑制的作用原理,明确两种抑制都可以释放神经递质,前者释放的是兴奋性的,但是量少,而后者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

18.下图为人体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时的部分调节过程示意图,其中甲、乙、丙表示结构。

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食物过咸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

B.结构甲、乙分别是下丘脑和垂体

C.抗利尿激素在结构甲细胞中合成

D.结构丙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减少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饮水不足、体内失水过多或食物过咸都会导致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A项正确;分析图示可知,结构甲、乙分别是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和垂体,B项正确;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的内分泌细胞合成,C项正确;结构丙为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则增加,D项错误。

考点:

本题考查水盐平衡调节的相关知识,意在考查学生能理解所学知识的要点,把握知识间的内在联系的能力。

19.下图是由甲、乙、丙三个神经元(部分)构成的突触结构。

神经元兴奋时,Ca2+通道开放,使Ca2+内流,由此触发突触小泡前移并释放神经递质。

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乙酰胆碱和5羟色胺在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相同

B.若乙神经元兴奋,会引起丙神经元兴奋

C.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

D.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

【答案】C

【解析】

神经递质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并作用于突触后膜,据图分析,根据突触小泡的移动方向可以判断兴奋的传递方向是甲→乙→丙。

乙酰胆碱和5一羟色氨酸都与突触后膜相对应的受体结合,两者的受体不同,A错误;乙神经元兴奋释放的是抑制性神经递质,故丙神经元不兴奋,B错误;若某种抗体与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只能影响突触后神经元的兴奋,不会影响甲神经元膜电位的变化,C正确;若甲神经元上的Ca2+通道被抑制,乙酰胆碱不能正常释放,不会引起乙神经元膜电位发生变化,D错误。

20.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