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认识三角形》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docx

上传人:b****1 文档编号:15042724 上传时间:2023-06-29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41.36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东省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认识三角形》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山东省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认识三角形》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山东省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认识三角形》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山东省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认识三角形》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山东省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认识三角形》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山东省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认识三角形》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docx_第6页
第6页 / 共14页
山东省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认识三角形》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docx_第7页
第7页 / 共14页
山东省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认识三角形》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docx_第8页
第8页 / 共14页
山东省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认识三角形》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docx_第9页
第9页 / 共14页
山东省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认识三角形》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docx_第10页
第10页 / 共14页
山东省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认识三角形》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docx_第11页
第11页 / 共14页
山东省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认识三角形》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docx_第12页
第12页 / 共14页
山东省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认识三角形》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docx_第13页
第13页 / 共14页
山东省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认识三角形》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docx_第14页
第14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下载资源
资源描述

山东省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认识三角形》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docx

《山东省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认识三角形》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认识三角形》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点文库上搜索。

山东省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认识三角形》教案 新版北师大版.docx

山东省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认识三角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山东省枣庄市峄城区吴林街道中学七年级数学下册《第三章,认识三角形》教案(新版)北师大版

教学目标:

1

.了解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的定义并掌握其性质,会做三角形的中线和角平分线.

2.通过学生观察、想象、动手做、交流等活动,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能力、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3.让学生在探索活动中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通过问题的发现解决,使学生有成就感,增强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

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的定义和性质.

难点:

会判别哪两个角、哪两条线段相等.

教法及学法指导:

为了有效的开展教学,更好的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各种能力,在呈现教学内容时,不但要重视体现知识形成的过程,而且要注意留给学生充分进行自主探索和交流的空间,主要体现在:

概念的形成不直接给出结论,而是提供丰富的动手实践的素材,设计思考性较强的问题,让学生通过探索、实验、发现、讨论、交流获得。

从而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积极探索的活动过程中掌握知识,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推理能力,不断提高自己的思维水平。

课前准备:

多媒体课件,若干张三角形纸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师:

很多男生都喜欢打篮球,而且相当多的同学还擅长用篮球做一些很花哨的动作,其中一种就是用一个手指玩转篮球,有这样做过的同学吗?

生:

有。

师:

找同学来试一试。

(找几名同学到讲台转球)

师:

老师还会一样,我能用一支铅笔支起一个三角形纸片不让它掉下来。

我演示给大家看看。

(学生看老师演示)

师:

你们能做到吗?

(学生演示,大多数学生做不好)

师:

你知道怎样确定这个点的位置吗?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啦。

板书课题:

认识三角形(3)

设计意图:

一堂新课的引入是老师与学生课堂交往活动的开始,是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心理铺垫,是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破除疑难心理、乏味心理的关键。

一个成功的引入,是让学生感觉到他熟知的生活,可使学生迅速投入到课堂中来,对知识在最短的时间内产生极大的兴趣和求知欲,接下来

教学活动将成为他们一种开心快乐的游戏。

活动效果:

以实际问题的形式开启新课,不但揭示了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而且使数学贴近生活,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源于生活,让学生以轻松、愉快的心态进入探究新知的过程。

二.合作交流,探究新知

活动一

师:

你能用手指托起一根铅笔吗?

(学生尝试)

学生很容易做到

师:

你能说一说你们是怎么做到的吗?

生:

找到铅笔的中点,用手托铅笔的中点就可以了。

师:

什么是线段的中点?

生:

如果线段上的一个点把这条线段分成两条相等的线段,那么这个点就叫做这条线段的中点.

师:

如图,在△ABC中,你能做出BC边的中点D吗?

(学生到黑板借助直尺做出BC边的中点D)

师:

连接点A和D,得到线段AD,线段AD叫做△ABC的一条中线。

定义:

在三角形中,连接一个顶点与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师:

通过定义大家想一想三角形中线是直线、射线还是线段?

生:

线段。

师:

我们看一下中线如何用数学语言表达

∵AD是三角形ABC的中线

∴BD=DC=

BC

由定义我们还可以知道:

∵BD=DC=

BC

∴AD是三角形ABC的中线

师:

想一下△ABD和△ACD有什么关系?

(学

生分组讨论交流)

生:

如图,做出△ABC的高,这条高也是△ABD和△ACD的高,又因为BD=CD所以△ABD和△ACD的高相同,底边相等,所以它们的面积相等。

活动二

师:

△ABC还有其他的中线吗?

尝试一下

(学生小组合作交流,作图)

生:

连接点C和AB边的中点E得到第二条中线CE.

连接点B和AC边的中点F得到第三条中线BF.

师:

三角形按照角进行分类可以分为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找同学到黑板上分别画出这三类图形,在分别画出他们的中线,看你有何发现?

(三名学生到黑板作图)

生:

通过作图可以看出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与同一个点。

师:

我们曾经利用折叠的方式找到过线段的中点,那么你能用折纸的方法得到三角形一条中线吗?

你能折出它的三条中线并探究其位置关系吗?

(学生分组动手操做)

生1:

想通过折叠找到一条边的中点,然后沿着这个中点和第三个顶点的连线折叠,折痕就是三角行的一条中线。

生2:

通过折纸也发现了三条中线交于同一个点。

师:

大家拿出一个三角形纸板,做出它三条中线的交点,然后用铅笔顶在这个点支起来,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动手操做)

相当一部分学生很兴奋,把三角形纸片支起来了,但是也有少数同学由于作图不精确没能够支起三角形纸片,掉下来了

师:

这个点我们就称为三角形的重心。

结论:

三角形的三条中线交于一点。

这点称为三角形的重心。

(交点在三角形的内部)

设计意图:

以线段的中点知识类比引出三角形的中线知识,在复习旧知识的过程中引出新知识,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相互联系,把课堂大量的时间和空间留给学生,让他们开展有针对性的数学探究活动{既验证三角形的性质},在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开动脑筋,从不同的途径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不但让每个学生自主参与验证活动,而且使学生在经历观察、操作、分析、推理和想象活动过程中解决问题,发展空间观念和论证推理能力。

活动效果:

通过这样的方式学数学,可以有助于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将新知识更好的融入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形成网络;学生的动手过程不但得出三角形中线的性质,而且学生也发现了书上没有直接给出的性质,如中线分成的两个三角形的周长关系、面积关系以及三角形三条中线交点与三角形的位置关系等,实现了学生自己学数学的目的,同时让学生体会实际操作可以把抽象的数学直观化具体化。

三.类比学习

,再探新知

活动二

师:

我们可以做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那么你能做一条射线把三角形的一个内角平分吗?

(学生分组动手画图)

师:

如图,∠BAC的平分线与它的对边BC交于点D,线段AD叫做△ABC的角平分线。

定义:

在三角形中,一个内角的角平分线与它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与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注:

角平分线是条射线,而三角形角平分线是条线段)

∵AD是三角形ABC的角平分线。

∴∠1=∠

2=∠BAC(或∠BAC=2∠1=2∠2)

师:

想一下,一个三角形有几条角平分线?

生:

三条。

做一做

师:

每人准备一个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三角形纸片各一个,试着画一画。

看看有什么发现?

(学生分组动手画图)

生:

三角形有三条角平分线,它们交于同一个点,这个点在三角形的内部。

师:

拿出纸片用折纸的方式验证一下吧。

(学生分组动手操做)

生:

通过折纸发现了同样的结论。

结论:

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交于一点。

(交点在三角形内部)

设计意图:

三角形的角分线定义和性质,是在三角形的中线知识学习后进行的,可以完全通过类比获得,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实现类比学习,进一步体现了自主学习的目的。

活动效果:

采用合作探究学习的方式,实现学生自主学习的目的,让学生亲身体验类比的想法是如何指导数学学习,这样的主动学习过程,既可以体现数学学习的特殊过程,又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热情,相互交流,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相互取长补短。

四.例题示范,应用新知

师:

我们通过具体的题目进一步加深对本节课学习知识的理解。

例1:

如图,Rt△ABC中,∠A=90º,∠C=40º

,BD是角平分线,求∠CBA,∠ADB的度数。

学生分析:

由三角形内角和可以求出∠CBA,因为BD是角平分线,所以∠ABD等于∠CBA的一半,然后再根据三角形内角和可以求出∠ADB。

解:

∵∠A=90º,∠C=40º

∴∠CBA=50º

∵BD是角平分线

∴∠ABD=

∠CBA=25°

∴∠ADB=90º-∠ABD

=90

º-25°

=65°。

例2:

如图,若BD是Rt△ADB中AC边上的中线,∠C=90º,AB=2BC,且△BDC的周长是7,比△ABD的周长少2,求BC,BA的长。

学生分析:

△BDC与△ABD的周长都是三条线段的和,两个三角形又一条公共边,由中线可知CD=AD,所以两个三角形周长之差就是AB与BC的差。

解:

∵BD是Rt△ADB中AC边上的中线,

∴CD=AD

∵△BCD的周长比△ABD的周长少2

∴(AB+BD+DA)-(BD+BC+DC)=2

即AB-BC=2

又∵AB=2BC

∴2BC-BC=2

∴BC=2

BA=2BC=4

设计意图:

通过例1让学生加深对角平分线的理解,结合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都是与角有关的计算,让学生体会

知识之间的联系。

例2体现的是三角形的中线,根据中线的定义可以得到两条线段相等,然后结合周长的概念进行线段的和差计算。

活动效果:

例1学生比较容易理解,对于例2部分学生理解比较困难,尤其周长的差转化为线段的和差之后式子比较长,学生感觉难度大。

五:

精设练习,巩固提高

师:

完成以下练习。

1、

(1)AD是ΔABC的角平分线(如图),那么∠BAC=∠BAD;

(2)AE是ΔABC的中线(如图),那么BC=BE。

2、如图,在△ABC中,∠BAC=68°,∠B=36°,AD是△ABC的一条角平分线

求∠ADB的度数。

3、尝试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四块,看看你有哪些不同的分法?

设计意图:

数学离不开练习,要掌握知识,形成技能技巧,一定要通过练习。

养成良好的思维品质也要通过一定的思考练习,课程标准提倡练习的有效性。

六:

系统小结,反思提升

师:

通过今天的学习,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你的收获,同时也可以谈谈你还有没有什么困惑。

学生自由发言

设计意图:

鼓励学生结合自己本节课的实践体验,谈自己的收获与感想,并与大家交流。

锻炼学生组织语言及表达能力,经历与同伴分享成果的快乐过程,达到不断提升自我数学学习能力的目的。

七:

达标检测,评价矫正

1.如图,△ABC中,AD是∠BAC的平分线,已知∠B=30°,∠C=40°,则∠BAD=

2.如图,CD是△ABC的中线,如果AC=4cm,BC=3cm。

则△ACD与△BCD周长的差为。

3.如图所示DE∥CD,CD是∠ACB的平分线,∠ACB=50°,则∠EDC=.

设计意图:

巩固所学知识,从而达到理解、提高的目的.

八.布置作业,落实目标

必做题:

课本69页习题3.3第1、3

选做题:

在△ABC中,BD、CD分别是∠ABC、∠ACB的平线。

(1)若∠ABC=60°,∠ACB=50°,求∠BDC的度数。

(2)若∠A=60°,求∠BDC的度数。

(3)若∠A=

,求∠BDC的度数(用

的代数式表示)。

板书设计

3.1.3认识三角形

中线

角平分线

例1

例2

学生板演区

教学反思

成功之处:

1.加强新旧知识的联系:

三角形的中线、角平分线与已学过的垂线、线段的中点,角的平分线有关,讲解时将新旧知识融合贯通,既利于学生掌握

新知,又可帮他们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图形的认识和感受.

2.加强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探究性:

课堂上通过同学们在折纸、画图等实践活动中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丰富学生对此内容的体验和理解,同时发展他们的空间观念,从而发展他们的创新能力,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当学生在探究过程中遇到困难时

,我层层设问

,启发诱导,设计适当的铺垫,让学生在经过自己的努力来克服困难的过程中体验如何探究,而不是替代他们思考,并鼓励探究多种不同问题,使探究过程活跃起来,以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积极思维,得到更大的收获.

不足之处:

1.由于时间的限制,让学生们一一作图时间显得有些紧,没能关注到每一位学生的表现;

2.中线把三角形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讲解不是很到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PPT模板 > 商务科技

copyright@ 2008-2023 冰点文库 网站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编号:鄂ICP备19020893号-2